东北师大《教育学(高起专)》期末考核-作业答案
东师2018年秋季《教育学(高起专)》期末考核[参考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东北师范2018年秋季离线作业]《教育学》满分100分一、判断并说明理由(每题8分,共40分)1、教育决定社会发展。
【答案】错误,教育是决定社会发展变革的最根本力量。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遗传基因”,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但在二者的关系上,是社会决定教育,而不是相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是不能说明教育是决定社会发展变革的最根本力量的。
2、只有不好的教育,绝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
【答案】错误,只有不好的教育,绝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
教育固然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对人的发展决不是无能的,但人的发展受制约于诸多因素,教育不是万能的。
因此不能说“只有不好的教育,绝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
3、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出发点也是人。
【答案】错误,教育的对象是人,但教育的出发点不是人。
教育应该从社会和个人的共同需要出发。
4、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制约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原因。
【答案】正确,教师是受过专门培养的教育专职人员,他受社会的委托来培养人,懂得教育教学规律。
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对于人的培养是最根本的。
5、“减负”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减少课程门类,少留或不留作业;少考或不考试。
【答案】错误。
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减负同留作业和考试并不是对立的和矛盾的。
“减负”的实质不是要求减少课程门类,降低课程难度,淡化作业和考试。
“减负”要取得实效,也并不是必须减少课程门类,少留或不留作业;少考或不考试。
二、论述(每题20分,共60分)1、谈谈你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答案】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东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答案
东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答案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教育学》期末作业考核论述分析题(每题10分共40分)1、试论我国基础教育中的所谓“差生”问题。
答:有一类学生常被称为“差生”,指学习成绩常不及格,行为表现常犯错误的学生,由于论述的需要,本文所指差生仅限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学习成绩差,形成原因很多,本文仅限于讨论学校教育和社会的原因。
近年来,“差生”又改称为“后进生”、“学困生”、“潜能生”“落后生”、“个别生”。
但这些称呼多见于媒体、文件等正式严肃的语境,而在私下随意的语境中还是呼之以“差生”。
甚至在很严肃的场合中也用“差生”称呼,本文中“差生”概念仅为论述方便所借用,不代表笔者对这类学生的态度。
差生这一称谓所指代的群体,在各级各类的学校,都或多或少存在。
这是一个在社会让各界人士侧目的群体,差生等于无用,或者至少接近于无用,几乎成为社会的共识,甚至成为差生们的自我认知。
无论单元考试调研考试分班考试摸底考试期末考试毕业考试升学考试,因为考试成绩差,排名靠后,他们在任何时间和空间,都在遭受形式不同程度不同的歧视、忽视,甚至打击。
二、“差生”之差在教育a、差生是考(考试)出来的考试成绩都概无例外地是衡量教师和学生优劣的标尺,教师的职称、工资、奖金和上岗下岗,学生的上重点学校上重点班还是上普通学校上普通班,能不能升学,能不能取得毕业书,能不能加入少先队共青团共产党组织,能不能评为优秀等,都要用考试成绩来说话。
即使你在某些方面很行,但如果考试成绩不行,就算不行。
相反,即使在某些方面很不行,但如果考试成绩好,就算行。
总体上看,我们教育目的不在培养人,而在获取更高学历。
考试被人为地神化,学生不是为开发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而学习,而是为考试而学习。
b、差生是拷(拷贝)出来的多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步子甚小,“拷贝式”的人才培养仍是主流。
从小就是老师教,学生学,一代又一代,学生又当老师,又去教新学生。
大量的做题,大量的考试。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期末考核答案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期末考核答案教育学一、判断并说明理由(每题6分,共30分)1、教育过程必须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
答:正确2、智育的目的就是传授知识。
答:错误因为教师的素质对于教育质量提高是根本与关键。
3、教育上培养人的个性必须以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和基础。
答:正确4、教学过程就是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
答:错误因为教师是受过专门培养的教育专职人员,他受社会的委托来培养人,懂得教育教学规律。
5、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是政治课教师与班主任的工作。
答:错误因为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对于人的培养是最根本的。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什么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有什么特点?答: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具有平等性、免费性和强制性等特点。
2、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有哪些?相互关系如何?答: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主要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各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互相促进,又不可替代。
德育是各育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智育是各育的知识和智力的基础;体育是各育的物质性前提条件;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也都是教育的重要构成要素,同其他三育共同促进人的发展、3、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什么?答:教育有三大基本职能:促进社会延续和发展的职能;加速个体身心社会化进程的职能;传递知识经验和创新知识的职能。
4、如何认识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答: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个别特点的发展。
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是人发展的内在根据之一,对遗传素质的作用不能否定。
但也不能因为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可能性,就因此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把人的发展完全归因于遗传因素。
遗传决定论是错误的。
三、论述(每题15分,共30分)1、试剖析当前教育实际中对教育方针的背离现象及其原因。
[东北师范大学]2020年秋季《教育学(高起专)》离线考核
离线作业考核《教育学》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2、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具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刨特点。
3、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4、“三个面向”即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
是当代中国的教育发展改革方针。
5、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二、判断下列观点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每题8分,共40分)1、德育就是道德教育的简称。
错误。
德育的含义:即全面培养人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品德的教育。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
德育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德育还包括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等方面。
2、教育不是人类社会的独有现象,动物界中也存在。
错误,教育是人类社会有目的有意识的现象,动物界并不存在。
3、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体、音、美等方面素质的特长教育。
错误,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教育,不能把文化知识的教育排除在素质教育之外。
4、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必然会弱化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错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重要方面就是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二者并不矛盾。
5、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
正确,学校是培养学生的主要场所,学生是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知识,教学是培养人的最基本的途径。
三、论述题(共20分)1、论遗传、环境和教育各自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第二:环境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其中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
第三: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可以筛选和调控诸多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对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2023年秋学期在线作业1-答案4
教育学23秋在线作业1-0004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60 分)
【题目】,教师进修提高最经常、最普遍的形式是()[选项.A]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在本校组织的活动中学习提高[选项.B]参加函授、电大课程学习
[选项.C]参加自学考试
[选项.D]脱产学习
[正确选择]:A
【题目】,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教师的()。
[选项.A]知识拓展能力
[选项.B]设计教学的能力
[选项.C]教学创新能力
[选项.D]教育教学能力
[正确选择]:D
【题目】,现代学校的基本特征之一是
[选项.A]具有宗教性
[选项.B]以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为主
[选项.C]基础教育是义务的
[选项.D]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正确选择]:C
【题目】,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选项.A]后勤工作
[选项.B]管理工作
[选项.C]教学工作
[选项.D]科研工作
[正确选择]:C
【题目】,第一次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社会是
[选项.A]原始社会
[选项.B]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选项.C]资本主义社会
[选项.D]社会主义社会
[正确选择]:C。
东师2021年秋季《教育学(高起专)》期末考核答案
东师2021年秋季《教育学(高起专)》期末考核答案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学
满分100分
一、判断并解释原因(每个问题8分,共40分)1。
教育过程必须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
回答:正确。
2、智育的目的就是传授知识。
答:错误。
智育的含义:智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的主要任务是用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的智力。
智育是一切教育的认知基础。
智力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教育。
3、教育上培养人的个性必须以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和基础。
答:正确。
只有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上,才能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
以学生全面发展的分离为代价培养的人格是片面人格。
4、教学过程就是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
答:错误。
教学的意义:指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在这项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获得一定的身心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因此,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
教学是常见的教育方式。
不仅要完成智育任务,还要完成德育、体育、美育任务。
5、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是政治课教师与班主任的工作。
答:错误。
此外,各科教师都有责任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2、简短问题(每个问题8分,共32分)。
东师大2014《数学教育学》期末作业考核答案
东师大2014《数学教育学》期末作业考核答案第一篇:东师大2014《数学教育学》期末作业考核答案期末作业考核《数学教育学》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数学认知结构:数学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数学知识按照自己的理解深度、广度,结合着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联想等认知特点,组合成的一个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
2.中学数学课程:中学数学课程是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前人已经获得的数学知识中间,有选择地组织起来的、适合社会需要的、适合教师教学的、经过教学法加工的数学学科体系。
3.数学教学模式:数学教学模式是实施数学教学的一般理论,是数学教学思想与教学规律的反映,它具体规定了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活动、实施教学的程序、应遵循的原则及运用的注意事项,成为师生双方教学活动的指南。
它可以使教师明确教学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怎样做后怎样做等一系列具体问题,把比较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的操作性策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而选择运用。
4.数学课程体系:数学课程体系可分为直线式的和螺旋式的两种所谓直线式体系,就是每一内容一讲到底,一下子就达到该内容的最高要求。
前苏联的数学教材基本上是直线式体系,我国过去在教材编排上学习苏联,所以现行教材还留有苏联教材的痕迹,基本上是直线式的,所谓螺旋式体系,就是某一内容经过几个循环,逐渐加深发展。
例如,现在正在全国试验的、国家教委组织的《中学数学实验教材》基本上是螺旋式的,这套教材在内容处理上,不是一通到底,而是分段循环地进行的。
又如,现行的数学统编教材的函数内容处理,就是采用螺旋式的,函数这一内容在中学数学阶段分几步讲授,而每一步都有所发展。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举例说明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答:数学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及应用的广泛性。
数学教学侧重于培养学 1生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惯。
东北师范大学2021年9月《数学教育学》作业考核试题及答案参考17
东北师范大学2021年9月《数学教育学》作业考核试题及答案参考1. 学生的认识,从具体操作上升到抽象的算法,需要借助表象。
( )A.对B.错参考答案:A2. 谈话法(名词解释)参考答案:通过与谈话对象面对面交谈,了解其心理活动或某一心理品质的研究方法叫作谈话法。
3. 开放性具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或多种可能的解答。
(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4.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A.对于数学概念的阐述,注意从实例引入B.对于一般性的数学规律,注意从特例引入C.注意运用有关的理论,解释具体的现象,解决具体的问题D.注意具体素材的应用参考答案:ABC5. 没有创新,人类就不会进步。
(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6. 小学数学学习评价(名词解释)参考答案:提供反馈信息,促进学生的发展;收集有关资料改善教师的教学;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就和进步进行评价;改善学生对数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7. 数学教育学的研究手段可以是教学设计、教学、分析课堂活动、实验、定向观察等。
(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8. “备课先备学生”说的是教学原则中的哪个?( )A.严谨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B.具体与抽象相结合原则C.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D.巩固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参考答案:A9. 数学建模以模仿为目标。
(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10. 标准图形一般是指放在标准位置上的几何图形。
( )A.对B.错参考答案:B11. 普通中学的教育是属于帮助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和做好生活准备的教育。
(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12. 论文写作的目的在于表达你所做的事情。
(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13. 建模主题任务是整个工作的核心部分。
(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14. 杜威关于教学过程阶段的划分可以表述为( )。
A.情境——问题——假设——解决——验证B.问题——情境——假设——解决——验证C.假设——问题——情境——解决——验证D.情境——假设——问题——解决——验证参考答案:A15. 对实际问题建模没有确定的模式。
东北师范大学师范类教育类期末考试答案
东北师范大学师范类教育类期末考试答案东北师范大学师范类教育类期末考试答案1、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分别是()A.学习行为和操作性行为B.刺激行为和反应行为C.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D.操作性行为和反应行为正确答案:C解析:斯金纳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2、班集体形成的基础和前进的动力是(。
A.班主任的要求B.共同的活动C.学校的竞赛活动D.共同的奋斗目标正确答案:D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奋斗目标的确定对集体的行为和活动具有很大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是班集体向着积极方向发展的动力。
3、课程评价过程中要经历把焦点集中在所研究的课程对象、(等步骤。
A.搜集信息B.组织材料C.分析材料D.报告结果正确答案:ABCD4、“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A.遗传B.环境C.教育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正确答案:C“教”使“生而同声”的人“长而异俗”,这里的“教”即为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教育。
5、与学业成就直接相关的目标是(。
A.知识和技能目标B.智能和性格目标C.环境目标D.身体目标正确答案:A1.与学业成就直接相关的评价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
包括理解、知识、思考、技能及生活实践能力等。
(2)情意目标。
包括态度、鉴赏、兴趣、习惯、品德等。
16、对于大多数学习而言,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集中复习就是集中一段时间一次性重复学习许多次。
分散复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
对于大多数学习而言,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
17,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是()A.精神活动B.反射活动C.意识活动D.技能活动正确答案:B18.教师的职业权利有(。
A.生存的权利B.教育的权利C.专业发展权D.参与管理权正确答案:BCD教师的生存权属于一般公民权利,作为教师的职业权利的只有BCD三项。
东北师范大学22春“教育管理”《教育学》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试卷号4
东北师范大学22春“教育管理”《教育学》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一.综合考核(共50题)1.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
A、重要前提B、重要条件C、重要途径D、重要保障参考答案:C2.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作用是()A、生产劳动能力B、促进经济发展C、维护社会秩序D、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参考答案:ABD3.德育主要解决的是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问题,决定和保证整个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4.教育中的两大基本矛盾是()A、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B、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C、人与人的关系D、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关系参考答案:BD5.某教师在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说“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不是别人。
读书增强了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资本,将来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挣下大把的钱,从而有一个美好的生活。
比如生活愉快,人生充实,前途美好,事业辉煌,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生一个聪明的儿子。
”请结合工作实际和教育学的学习,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
参考答案:其实如果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做好,那么自然就是为社会做贡献,教育其实就是共同探讨未来,如果达到这个目的,就是好的,成功的教育。
6.教育起源的几种主要争论是()A.生物起源论B.心理起源论C.劳动起源论D.进化论参考答案:ABC7.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所以要搞教学唯一。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8.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行为。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9.教育理论中的两种不同个性观是()。
A.个性就是个别性D.社会本位参考答案:AB10.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就是同直接体力劳动结合。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11.教学只是完成智育任务的基本途径。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12.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个人或团体都是()。
A.教育者B.教育主体C.教育因素D.德育指导者参考答案:A13.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东师20年9月教育基础知识与教学期末考核答案
离线作业考核《教育基础知识与教学》满分:100 分一、辨析题(每题10 分,共20 分。
)1. 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
这句话是错误的。
教育目的的确定除了人自身的发展需求这个因素以外,还要考虑社会的需求,此外,不同教育者的教育思想也应该作为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
2. 教学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是正确的。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强调: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鱼是指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授之以渔”是指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重要,重视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符合新课改教学观的要求,因此这句话是正确的。
二、简答题(每题10 分,共30 分。
)1. 为什么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第四,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2.简述美育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意义。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动力的作用。
3.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第一,教育具有文化的传递的功能。
文化是人类在活动中创造的,对个体来说是后天习得的,它不可能通过遗传的方式延续,而只能通过传递的方式发展下去。
第二,教育具有文化选择的功能。
文化选择是文化变迁和文化发展的起始环节,它表现为某种文化的自动选择或排斥。
第三,教育具有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教育不仅负有对既有文化的传递功能,还具有更新、创造文化发展的功能。
第四,现代教育的开放性还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文化是一定时期特定地域人们的思想、行为的共同方式,在这个意义上,任何的文化都具有地域性和封闭型。
东师2018年春季《数学教育学》期末考核答案
东师2018年春季《数学教育学》期末考核答案期末作业考核《数学教育学》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发现研究答:发现研究是指研究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呈现给研究者,只呈现了有关线索或例证。
研究者必须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或找到问题的答案。
2.数学问题解决答:“问题解决”是指综合地、创造性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那种并非单纯练题式的问题,包括实际问题和源于数学内部的问题。
3.数学技能答:数学技能是在数学研究过程中,通过训练而形成的一种动作或心智的活动方式。
4.接受研究答:接受研究指研究的全部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研究者。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简述高中数学课程目标变化的特点。
答:高中数学课程目标的新变化表现为:①凸起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②“双基”仍然是课程的首要方针③更加注重过程性目标④进一步强调了数学的人文价值2.简述影响数学课程内容的因素。
答:影响中学数学课程设置的因素有:社会因素、数学因素、学生因素、教师因素、教育理论因素、课程的历史因素。
3.简述我国这次数学教育改革的特点。
答:国际数学课程的改革特点:(1)注重数学应用(2)重视问题解决(3)注重数学思想方法(4)注重数学交流(5)注重造就本领(6)重视数学美育(7)注重造就自自信心(8)重视计算器和计算机的使用4.简述数学认知结构的特点答:学生的数学认知布局有其固有的特点是:第一,数学认知布局是数学知识布局和学生的心理布局相互作用的产品。
第二,数学认知布局是学生头脑中已有数学知识、经历的构造。
第三,数学认知布局可以在各种笼统水平上来表征数学知识。
第四,每一个学生的认知布局各有特点,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差异,决定了每一个学生的认知方式和认知水平也有明显差异,因而他们的认知布局必然要具有自己的本性特点。
第五,数学认知结构不是一种消极的组织,而是一种积极的组织,它在数学认知活动中,乃至一般的认知活动中发挥着作用。
东北师大《教育学(高起专)》期末考核-作业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教育学》满分100分一、判断并说明理由(每题1分,共10分)1、(错)教育的对象是人,但教育的出发点则是社会。
教育的对象是人,这是对的.但說教育的出发点也是人则是不对的.教育应该从社会和个人的共同需要出发。
2、(对)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强的创造性.3、(错 )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
4、(对)人的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可塑性。
5、(对 )人的本质是一切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6、(对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7、(错)“班级授课制”不利于因材施教,必须取消。
班级授课制又叫班级教学或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按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教学时数,依学校课程表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8、(对)校长负责制的核心是校长全面负责。
9、(错)德育是由思想品德课来完成的。
每个学科都可以渗透德育,如历史可以行爱国主义教育,美术可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10、(对)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遗传基因”,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如何认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基本走向?答: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基本走向:(1)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
(2)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 (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 (4)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
(5)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
(6)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7)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2、学生为什么必须要接受教育?答:学生接受教育首先是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的统一;社会需要其未来社会成员都是理想的能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个人也需要适应社会从而在社会中获得理想的发展;学生是未完成的社会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成人教育高起专《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起专教育学一单选1.教育目标一般分为三大类,包括认知领域、能力领域和( )。
A心理领域 B情感领域 C审美领域 D思想领域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习潜力的推测,二是()。
A对知识技能的推测 B对心理素质的推测C对综合能力的推测 D对品德发展的推测3.校风中的()是中心。
A学风和教风 B教师作风 C领导作风 D学生作风4.构成课程的三种基本成分是( )A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B课程目标、课程计划和课本C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标本D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5.活动课程的主要倡导者是()。
A杜威、克伯屈 B杜威、斯宾塞C克伯屈、杰克森 D克伯屈、夸美纽斯6.教材编写在内容上要做到( )。
A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统一B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统一C形式与实质统一D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统一7.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教学原则的()。
A启发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 D可接受性原则8.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
A讲授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指导法9.小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应为()。
A7小时 B8小时 C9小时 D10小时10.家庭教育影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某种先入为主的定势作用,指的是家庭教育具有()。
A先主性 B多维性 C密切性 D统一性1-5:BDAAA 6-10:ABADA二多选1.教育情境可以利用文字、音像等多种方式表示教育行为的诸多因素的运行,其中主要因素有()。
A教师 B学生 C教育中介D实施教育的过程、时间、地点2.古代教育具有()等特点。
A阶级性 B等级性 C贫乏性 D狭隘性3.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A遗传 B环境 C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D教育4.教师的角色包括( )。
A教员角色 B父母角色。
东师 20年9月《课程与教学概论(高起专)》期末考核答案
离线考核《课程与教学概论》满分100分一、辨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1、没有教学过程的矛盾存在,教学就不能称其为教学。
答:正确2、现阶段,我们所提到的课程资源就是指教材或文本形式的资源。
答:错.课程资源可以按空间分布不同主要分成三个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内外的网络资源等。
也可以按资源的功能特点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其中素材性资源指直接作用于课程并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资源并不直接成为课程素材,却影响课程实施的范围与水平,它包括课程的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比如,设施、场地、器材、学校、家长、社会对课程的认识与支持程度等。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
答:1、“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
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弁》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但这里课程的含义与我们今天所用之意相去甚远。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
虽然他对这里的“课程”没有明确界定,但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
这里的“课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因此称为“学程”更为准确。
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施行,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
解放以后,由于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到 80 年代中期以前,“课程”一词很少出现。
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
成人教育高起专《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起专教育学一单选1.教育目标一般分为三大类,包括认知领域、能力领域和( )。
A心理领域 B情感领域 C审美领域 D思想领域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习潜力的推测,二是()。
A对知识技能的推测 B对心理素质的推测C对综合能力的推测 D对品德发展的推测3.校风中的()是中心。
A学风和教风 B教师作风 C领导作风 D学生作风4.构成课程的三种基本成分是( )A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B课程目标、课程计划和课本C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标本D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5.活动课程的主要倡导者是()。
A杜威、克伯屈 B杜威、斯宾塞C克伯屈、杰克森 D克伯屈、夸美纽斯6.教材编写在内容上要做到( )。
A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统一B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统一C形式与实质统一D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统一7.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教学原则的()。
A启发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 D可接受性原则8.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
A讲授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指导法9.小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应为()。
A7小时 B8小时 C9小时 D10小时10.家庭教育影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某种先入为主的定势作用,指的是家庭教育具有()。
A先主性 B多维性 C密切性 D统一性1-5:BDAAA 6-10:ABADA二多选1.教育情境可以利用文字、音像等多种方式表示教育行为的诸多因素的运行,其中主要因素有()。
A教师 B学生 C教育中介D实施教育的过程、时间、地点2.古代教育具有()等特点。
A阶级性 B等级性 C贫乏性 D狭隘性3.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A遗传 B环境 C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D教育4.教师的角色包括( )。
A教员角色 B父母角色C领导者角色 D心理医生角色和榜样角色5.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 )。
A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明显提高、记忆力获得较大的发展B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C想象力和创造力加速发展D情绪活动表现很强烈6.师生之间关系表现为( )。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最新《教育学》答题卷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最新《教育学》答题卷第一篇: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最新《教育学》答题卷期末作业考核《教育学》答题卷满分100分一、判断并说明理由(每题1分,共10分)1、(√)教育的对象是人,但教育的出发点则是社会。
2、(√)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强的创造性。
3、(×)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
4、(√)人的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可塑性。
5、(√)人的本质是一切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
6、(√)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7、(×)“班级授课制”不利于因材施教,必须取消。
8、(×)校长负责制的核心是校长全面负责。
9、(×)德育是由思想品德课来完成的。
10、(√)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遗传基因”,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如何认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基本走向?答:目标: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基本走向 :一、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二、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三、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四、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五、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六、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七、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2、学生为什么必须要接受教育?答:学生接受教育首先是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的统一;社会需要其未来社会成员都是理想的能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个人也需要适应社会从而在社会中获得理想的发展;学生是未完成的社会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三、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1、教育要培养人的世界视野,但不是培养“世界公民”。
答:对。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球村的时代,教育培养人必须要具有国际的视野,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必然要求。
但在今天的时代里,还存在国与国的竞争和差别,还存在阶级和利益的冲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学》
满分100分
一、判断并说明理由(每题1分,共10分)
1、(错)教育的对象是人,但教育的出发点则是社会。
教育的对象是人,这是对的。
但說教育的出发点也是人则是不对的。
教育应该从社会和个人的共同需要出发。
2、(对)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强的创造性。
3、(错)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
4、(对)人的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可塑性。
5、(对)人的本质是一切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
6、(对)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7、(错)“班级授课制”不利于因材施教,必须取消。
班级授课制又叫班级教学或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按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教学时数,依学校课程表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8、(对)校长负责制的核心是校长全面负责。
9、(错)德育是由思想品德课来完成的。
每个学科都可以渗透德育,如历史可以行爱国主义教育,美术可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10、(对)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遗传基因”,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认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基本走向?
答: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基本走向:(1)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
(2)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
(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
(4)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
(5)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
(6)课程个
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7)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2、学生为什么必须要接受教育?
答:学生接受教育首先是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的统一;社会需要其未来社会成员都是理想的能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个人也需要适应社会从而在社会中获得理想的发展;学生是未完成的社会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三、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教育要培养人的世界视野,但不是培养“世界公民”。
答:正确。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球村的时代,教育培养人必须要具有国际的视野,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必然要求。
但在今天的时代里,还存在国与国的竞争和差别,还存在阶级和利益的冲突。
教育还必须主要为本民族和本阶级服务。
倡导培养“世界公民”是不正确的。
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答:正确。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是科学,人类继承和掌握科学的最基本方式是教育。
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思考的能力和劳动的能力,而提升这两种能力的是生产力水平、是科学。
如果人类放弃教育,将一步倒退到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从人的本质角度讲,就是想低级动物的倒退。
所以,从人的本质角度讲,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四、论述(每题10分,共20分)
1、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与其实现条件。
答:从广义上说,教育是环境的一部分,是一种经过有目的地选择和提炼的特殊环境,这就决定了它的特殊地位,即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这是因为:第一,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它能根据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第二,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学校教育是在各种规章制度的严格制约下进行的,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良好的秩序,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地投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内,使教育、教学得以顺
利地进行。
同时,学校教育又具有系统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既考虑了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要,又考虑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这样就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第三。
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关――学校进行的。
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它是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又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
因而,它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影响人的条件都要有效。
第四,教育可以根据个体的遗传素质,有意识地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使先天的遗传素质向有利于身心成长的方面发展。
教师通过有意识地鼓励神经类型弱、反应迟缓、胆怯、积极主动性差的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经常回答提问,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他们逐渐变得活泼、主动。
第五,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
它能按照预定的目的选择和提炼有利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那些不利于人的发展的因素。
学校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有教育意义的集体活动,以使他们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
可见,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
正因如此,有人提出了"教育万能论”的观点,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教育决定的。
17世纪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18世纪德国的思想家康德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教育万能论”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评价,对认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但是,把教育视为人的发展的决定因素,就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因为人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由教育决定的,而是各种条件综合作用和人的多方面的实践活动的结果。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只是相比较而言的。
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如果没有遗传为之提供相应的生理前提,没有环境的积极配合,没有社会发展作为物质基础,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教育要发挥它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能的。
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答:⑴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的教育训练而形成起来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
⑵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的是指学校教育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思想的教育活动⑶素质教育的内容构成有以下六点:①政治素质教育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的态度的教育。
当前主要是四项基本原则教育②思想素质教育,指基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包括思想信仰、信念追求、理想动机、民族精神、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③道德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是
指个体所具有的正确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良好品质。
道德素质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道德情操,道德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责任感,事业心,奉献精神,自由自律的品质等。
④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指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审美修养,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与核心。
⑤身体素质教育,指教育个体保证生理机能的正常发育和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与卫生保健常识。
⑥心理素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以与增强学生自我平衡状态的能力的教育。
⑷中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保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即基础性,能够给予学生未来发展中最基本,最基础的素质,这些素质可以成为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和条件。
全面性,包括接受教育人要全面,避免英才教育选拔教育;人的发展内容要全面,而不是单方面发展学生的应试能力。
发展性,指注重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培养合格特色的人才。
五、案例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13岁少年奇奇(化名)由于在校打架等问题受到老师的处理。
老师的做法是,让全班同学进行无记名投票,就“要不要奇奇继续留校读书”的问题进行表决。
由于没能够通过表决,奇奇的父亲只好给孩子另外找了一所学校去上学。
请结合工作实际和教育学的学习,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
答:这是典型的违背义务教育法的行为,是对学生自尊心的伤害。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是帮助学生获得发展,而不是把犯一点错误的学生赶出学校。
2、某教师在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说“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不是别人。
读书增强了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资本,将来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挣下大把的钱,从而有一个美好的生活。
比如生活愉快,人生充实,前途美好,事业辉煌,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生一个聪明的儿子。
”
请结合工作实际和教育学的学习,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
答:读书乃上为国家,下为自己,该教师观点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将“私”
与“公”对立了起来,没有让自我从个人扩展到更宽泛的大我,在“学生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与“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之间没有贯通的可能。
如果第一个命题不能在第三个命题中得到超越,没有在第三个命题中重新理解,如果不把自我看作动态超越的概念,那么,“自己”与“别人”就无法沟通,“我”就不能扩展为“我们”,第一个命题便只能停留在培养“单子式”主体人格上,最终难免堕落为自私自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