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测量记录

合集下载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要求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要求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的基本要求9.8.1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的基本要求和内容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高耸构筑物、高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重要工业厂房及在软弱地基上建造的建筑物,采用锚杆静压桩进行地基处理或基础托换的新建或改建建(构)筑物,现行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7规定应进行变形观测的建筑物,以及设计有要求的建筑物,均应进行沉降观测,并应按单位工程提供沉降观测记录;⏹ 2 沉降观测的每一个区域,必须有足够的水准点,不得少于3个;水准点布设应坚固稳定,应设置在基岩上或设在压缩性较低的土层上,应避开沉降和振动影响的范围,与被观测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距离宜为30m~50m;水准点埋设必须在基坑施工前15d完成,水准点应定期核对;⏹ 3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能够反映建筑物、构筑物变形特征和变形明显的部位;2)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不应影响建(构)筑物的美观和使用;3)点位应避开障碍物,且应便于观测和长期保存。

⏹ 4 沉降观测点应按设计图纸埋设,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观测点的数量不宜少于6个点,建筑物四角或沿外墙每隔10m~15m或每隔2~3根柱子处;2)变形缝和防震缝的两侧,新旧建筑物或高低建筑物以及纵横墙的交接处;3)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的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4)烟囱、水塔和大型储藏罐等高耸构筑物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每一构筑物不得少于4个点。

⏹ 5 沉降观测测量仪器应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观察时应使用固定的测量工具和测量人员,观测前应严格校验仪器,每次观测均须采用环形闭合法或往返闭合法进行检查,同一观测点的两次观测之差不得大于1mm,采用二等水准测量应符合±0.5mm的要求;⏹ 6 测量精度宜采用二等水准测量;视线长度宜为20m~30m,视线高度不宜低于0.3m,前后视距应基本相等;前后视观测应使用同一水准尺,前视各点观测完毕后,应回视后视点,最后应闭合于水准点上;⏹7 沉降观测周期和时间应根据设计要求、工程进度、基础荷载的增加以及意外情况等因素而定,第一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设稳固后及时进行,且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物主体施工阶段的观测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一般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完工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2)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民用建筑可每加1~2层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可按不同施工阶段分别进行观测,若建筑物均匀增高,应至少增加荷载的25%、50%、75%和100%时各测1次;烟囱等构筑物每增加15m观测1次;采用锚杆静压桩在压桩前、后应各观测1次;3)施工过程中如暂时停工时间较长,在停工时复工前应各观测1次,停工期间,可据实际情况每隔2~3个月观测1次,整个施工期间的观测不得少于4次;4)在观测过程中,如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均应增加观测次数;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增加观测次数,做好记录;5)建筑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按设计要求,或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大小确定;⏹8 沉降观测应作好记录,并及时整理和妥善保管记录,观测工作结束后,应提交下列成果:1)沉降观测记录;2)沉降观测点位分布图及各周期沉降展开图;3)建筑物沉降曲线图和沉降观测分析记录。

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

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

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一、引言建筑物沉降是指由于地下土壤的压缩或沉积、荷载作用等原因,建筑物在竖直方向上发生下沉变形。

沉降是建筑物工程中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特别是对于高层建筑和重要设施,沉降观测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本文将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二、沉降观测设备和方法1.观测设备本次沉降观测使用的设备包括测沉点、测墩、水准仪、测斜仪等。

其中,测沉点用于测量建筑物的沉降情况,测墩用于测量地表的沉降情况,水准仪用于测量建筑物的高程变化,测斜仪用于测量建筑物倾斜情况。

2.观测方法沉降观测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基准期观测,即在建筑物完工后,对建筑物进行首次观测,确定建筑物的初始沉降情况。

第二阶段是日常观测,即在建筑物使用期间,定期对建筑物进行观测,监测沉降的变化情况。

三、观测数据记录与分析1.基准期观测数据在基准期观测中,我们选取了不同位置的测沉点和测墩进行观测。

观测周期为每个月一次,观测时间为1年。

观测数据如下表所示:观测点,观测时间(月),沉降值(mm)--------,----------------,--------------A,0,0B,0,0C,0,0D,0,0E,0,0注:观测点A、B、C、D、E分别代表不同的测沉点。

通过对基准期观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a)建筑物在基准期观测范围内未出现明显的沉降情况,表明建筑物在初始阶段的沉降较小。

2.日常观测数据在日常观测中,我们每季度对建筑物进行一次观测,观测数据如下表所示:观测点,观测时间(季度),沉降值(mm)--------,------------------,--------------A,1,2B,1,1C,1,3D,1,2E,1,1A,2,4B,2,3C,2,6D,2,5E,2,3A,3,6B,3,5C,3,9D,3,8E,3,6注:观测点A、B、C、D、E分别代表不同的测沉点。

通过对日常观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a)在建筑物使用过程中,观测点A、B、C、D、E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沉降现象,说明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了沉降;b) 观测点C的沉降值最大,达到9mm,说明该处土壤的沉降较明显;c)建筑物沉降值的变化趋势并不平稳,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土壤的压缩特性和荷载作用有关。

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测量记录范本

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测量记录范本

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测量记录范本
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测量记录范本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测量记录范本
一、概述
本记录范本适用于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测量工作,旨在规范观测过程,提高观测精度,确保建筑物安全。

二、观测点设置
1. 观测点数量:根据建筑物规模、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设置观测点数量。

2. 观测点位置:选择能反映建筑物沉降变形的关键部位,如建筑角点、承重柱、沉降缝等。

3. 标记与编号:对每个观测点进行统一编号,并做好明显标记,便于后续观测记录。

三、观测方法与精度要求
1. 观测方法:采用水准测量法或其他适宜的观测方法进行沉降变形观测。

2. 精度要求:按照相关规范要求,确定观测精度等级,确保观测数据准确可靠。

四、观测周期与频次
1. 观测周期:根据建筑物施工进度、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确定观测周期。

2. 观测频次:在关键施工阶段或出现异常情况时,适当增加观测频次,确保建筑物安全。

五、数据处理与成果分析
1. 数据处理: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和分析,得出各观测点的沉降量、沉降速率等指标。

2. 成果分析:根据数据处理结果,对建筑物沉降变形情况进行分析评估,提出相应的安全预警或处理措施。

六、其他注意事项
1. 观测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相关规范和操作流程。

2. 观测过程中应保持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及时整理和分析数据。

3. 在观测过程中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 偏心距

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 偏心距

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偏心距1. 引言建筑物沉降观测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用于监测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的沉降情况。

其中,偏心距是一个重要的观测参数,用于描述建筑物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移情况。

本文将详细介绍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中的偏心距,包括定义、计算方法、影响因素等内容。

2. 偏心距的定义偏心距是指结构体系中任意截面形心与某一参考点之间的水平距离。

在建筑物沉降观测中,一般选择地基顶面作为参考点,因为地基顶面是建筑物最稳定的部分。

3. 偏心距的计算方法偏心距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e = (Mx * y - My * x) / (Mx + My)其中,e表示偏心距,Mx和My分别表示结构体系关于X轴和Y轴的弯矩大小,x 和y分别表示形心相对于参考点的水平坐标。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通过测量结构体系的变形和应力分布来计算偏心距。

通常,可以使用激光测距仪、全站仪等精密仪器进行测量。

4. 偏心距的影响因素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中的偏心距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地基土性质地基土的性质对偏心距有较大影响。

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强度和变形特性,会导致建筑物在沉降过程中产生不同程度的位移。

4.2 结构体系建筑物的结构体系也会对偏心距产生影响。

不同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在受力方式上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偏心距大小不同。

4.3 外部荷载外部荷载是指施加在建筑物上的各种静力荷载和动力荷载。

这些荷载会改变建筑物内部应力分布,进而影响偏心距。

4.4 施工过程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误差,如基础不平整、结构体系装配不精确等。

这些误差也会对偏心距产生影响。

5. 偏心距的监测与评估建筑物沉降观测中的偏心距需要进行持续监测和评估,以及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修复。

5.1 监测方法偏心距的监测可以使用激光测距仪、全站仪等精密仪器进行实时测量。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建筑物周围地面和结构体系的变形进行观察,以判断偏心距是否发生变化。

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

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

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根据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凡需进行沉降观测的工程,应由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测量单位编制观测方案,并进行施工过程中及竣工后的沉降观测工作。

建筑物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

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1.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沿外墙每隔 10-15m 或每隔2-3 根柱上;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3.变形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扩填挖方分界处;4.宽度大于等于 15m 或小于15m 而地基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建筑物,在承重内墙中部设内墙点;5、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的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6.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7.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8.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9.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 4 个。

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可按下列要求并结合具体情况确定:现在有些工程图纸设计要求基础筏板完成后进行第一次观测,拿到图之后一定把这个地方看好。

1.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

一般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

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

民用建筑每加高 1-5 层(砖混结构每加高一层)应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可按不同施工阶段(如回填基坑、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墙体、设备安装等)分别进行观测。

不同施工荷载阶段分别进行观测,如建筑物均匀增高,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25%、50%、75%和 100%时各测一次。

施工过程中如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观测一次。

停工期间,可每隔 2-3 月观测一次。

沉降观测报告

沉降观测报告
沉降观测次数
19
最大值
4mm
最小值
3mm
平均沉降量
3.5mm
沉降速率
0.02mm/d
最大倾斜率
0.05‰
判别依据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使用的仪器设备
水准仪DSZ2
仪器编号:224837
标定情况
建筑物四角各设置一个沉降观测点
沉降观测结论:
4个沉降观测点测量结果显示沉降量分别为4、4、3、4mm,最大差异沉降为1mm,间距为20m,局部倾斜率为0.05‰。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中规定:当最后100d的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时,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故换流变安装厂房未发生不均匀沉降,且最后的沉降速率显示其沉降已进入稳定状态。
沉降观测报告
工程名称
云广直流输电工程穗东换流变土建工程第4标主控制楼
结构类型
框架
层数
地上2层,
地下1层
面积
1281.7m2
沉降观测起止时间从2008年06月02日至2008年11月30日
沉降观测次数
20
最大值
5mm
最小值
2mm
平均沉降量
3.5mm
沉降速率
0.02mm/d
最大倾斜率
0.06‰
判别依据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沉降观测次数
18
最大值
4mm
最小值
4mm
平均沉降量
4mm
沉降速率
0.02mm/d
最大倾斜率
0‰
判别依据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使用的仪器设备
水准仪DSZ2
仪器编号:224837

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测量记录

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测量记录
9、±0.000标高相当于绝对标高54.100m。
10、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测量观测点的平面布置图附后。
施工单位观测结果:
施工单位项目专
业技术负责人:年月日
监理(建设)单位核查结论:
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建监理(建设)项目部(章)
设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年月日
注:如果竣工验收时观测点的沉降、变形尚未稳定,应交待清楚有关继续观测直至稳定为止的事项。固定水准点应按规定设置、保护好;建筑物上的观测点应布置合理,水平间距符合规定要求,并在平面图上标注其尺寸。
3、每施工完一层观测一次,并及时作好记录及时归档,直至竣工后移交业主继续观测。
4、±0.000标高相当于绝对标高54.000m。
5、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测量观测点的平面布置图附后。
施工单位观测结果:
施工单位项目专
业技术负责人:年月日
监理(建设)单位核查结论:
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建监理(建设)项目部(章)
观测日期
自年月日
至年月日
观测点平面布置图及说明:
6、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测量观测点的平面布置均符合规范要求和设计要求,
7、共设4个沉降观测点,均是用φ10膨胀螺栓设在-0.04m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层柱子上。测量基准位置以膨胀螺栓的上口为准。其中A、B两点为观测准永久观测点。
8、每施工完一层观测一次,并及时作好记录及时归档,直至竣工后移交业主继续观测。
设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年月日
注:如果竣工验收时观测点的沉降、变形尚未稳定,应交待清楚有关继续观测直至稳定为止的事项。固定水准点应按规定设置、保护好;建筑物上的观测点应布置合理,水平间距符合规定要求,并在平面图上标注其尺寸。
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测量记录湘质监统编

建筑物沉降与变形观测

建筑物沉降与变形观测

建筑物沉降与变形观测建筑物的沉降观测需要布置水准点,以保证观测的精度和正确性。

为了相互校核水准点并防止其本身产生变化,水准点的数目应不少于3个,组成水准网。

水准点应定期进行高程检测。

在布设水准点时,需要考虑其与观测点的距离不应超过100m,且应布设在受振区域以外的安全地点,避免受到振动的影响。

同时,离开公路、铁路、地下管道和滑坡至少5m,避免埋设在低洼易积水处及松软土地带。

水准点的埋设深度至少要在冰冻线下0.5m,以防止受到冻胀的影响。

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利用工程施工时使用的水准点作为沉降观测的水准基点。

如果条件不好,可在建筑物附近另行埋设水准基点。

沉降观测水准点的形式与埋设要求一般与三、四等水准点相同,但也应根据现场的具体条件、沉降观测在时间上的要求等决定。

对于急剧沉降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若建造水准点已来不及,可以在已有房屋或结构物上设置标志作为水准点,但这些房屋或结构物的沉降必须证明已经达到终止。

在山区建设中,建筑物附近常有基岩,可在岩石上凿一洞,用水泥砂浆直接将金属标志嵌固于岩层之中,但岩石必须稳固。

当场地为砂土或其他不利情况下,应建造深埋水准点或专用水准点。

沉降观测水准点的高程应根据厂区永久水准基点引测,采用II等水准测量的方法测定。

往返测误差不得超过±1nmm(n为测站数),或±4L。

如果沉降观测水准点与永久水准基点的距离超过2000m,则不必引测绝对标高,而采取假设高程。

在观测点的布置方面,需要考虑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和沉降状况,布置在建筑物的重要部位,如柱子、墙角等处。

观测点的数量应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大小和形状,以及沉降变形的特点。

观测点的布置应均匀、合理,以保证观测数据的可靠性。

2.观测点的不同型式及设置方法2.1 设备基础观测点设备基础观测点有多种不同的型式,其中包括弯钩式、燕尾式、U字式等。

弯钩式观测点是将长约100mm、直径20mm的铆钉一端弯成直角;燕尾式观测点是将长80~100mm、直径20mm的铆钉,在尾部中间劈开,做成夹角为30°左右的燕尾形;U字式观测点则是用直径20mm、长约220mm左右的钢筋弯成+U形,倒埋在混凝土之中。

建筑变形观测(沉降、倾斜、裂缝、位移观测)

建筑变形观测(沉降、倾斜、裂缝、位移观测)

建筑变形观测起了什么作用?为保证建筑物在施工、使用和运行中的安全,以及为建筑物的设计、施工、管理及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在建筑物施工和运行期间,需要对建筑物的稳定性进行观测,这种观测称为建筑物的变形观测。

建筑物变形观测包括哪些内容?建筑物沉降观测建筑物倾斜观测建筑物裂缝观测建筑物位移观测一、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建筑物沉降观测是用水准测量的方法,周期性地观测建筑物上的沉降观测点和水准基点之间的高差变化值。

01 水准基点的布设水准基点是沉降观测的基准,因此水准基点的布设应满足以下要求:1)要有足够的稳定性水准基点必须设置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冰冻地区水准基点应埋设在冰冻线以下0.5m。

2)要具备检核条件为了保证水准基点高程的正确性,水准基点最少应布设三个,以便相互检核。

3)要满足一定的观测精度水准基点和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应适中,相距太远会影响观测精度,一般应在100m范围内。

02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进行沉降观测的建筑物,应埋设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满足以下要求:1)沉降观测点的位置沉降观测点应布设在能全面反映建筑物沉降情况的部位,如建筑物四角,沉降缝两侧,荷载有变化的部位,大型设备基础,柱子基础和地质条件变化处。

2)沉降观测点的数量一般沉降观测点是均匀布置的,它们之间的距离一般为10~20m。

3)沉降观测点的设置形式03 沉降观测1)观测周期a.当埋设的沉降观测点稳固后,在建筑物主体开工前,进行第一次观测。

b.在建(构)筑物主体施工过程中,一般每盖1~2层观测一次。

如中途停工时间较长,应在停工时和复工时进行观测。

c.当发生大量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或几天一次连续观测。

d.建筑物封顶或竣工后,一般每月观测一次,如果沉降速度减缓,可改为2~3个月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2)观测方法观测时先后视水准基点,接着依次前视各沉降观测点,最后再次后视该水准基点,两次后视读数之差不应超过±1mm。

沉降观测的水准路线(从一个水准基点到另一个水准基点)应为闭合水准路线。

建筑物的变形观测

建筑物的变形观测

建筑物的变形观测一、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是根据水准点测定建筑物上所设沉降点的高程随时间变化的工作。

1、水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沉降观测是根据水准点进行的。

为了保证水准点高程的正确性和便于相互检核,一般不得少于三个水准点。

埋设地点应保证有足够的稳定性,必须将水准点设置在受压、受震的范围以外。

冰冻地区水准点应埋设在冻土浓度线以下0.5m。

为了提高观测精度,水准点和观测点不能相距太远,一般应在100m范围内。

进行变形观测的建筑物、构筑物上应埋设观测点。

观测点的数量和位置,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构筑物的沉降情况。

一般观测点是均匀设置的,但在荷载有变化的部位、平面形状改变处、沉降缝的两侧、具有代表性的柱子基础上、地质条件变化处,应设置足够的观测点。

如9-45所示。

沉降观测点可用圆钢或鉚钉预埋在基础上,或用角钢埋在墙或柱子上,如9-44所示。

如在墙上凿取100~160毫米深的孔眼,插入圆钢后用1:2砂浆浇筑在建筑物上。

2、沉降观测周期、方法和精度要求(1)沉降观测周期沉降观测周期应根据建筑物(构筑物)的特征、变形速率、观测精度和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并根据沉降量的变化情况作适当调整。

例如,一般待观测点埋设稳定后,即可进行第一次观测。

在建筑物增加荷重前后,地面荷重增加周围大量的开挖土方等情况,均应随时进行沉降观测。

工程竣工后,一般每月观测一次,如沉降速度减缓,可改为2~3个月观测一次,直至沉降量稳定时,观测才可停止。

(2)沉降观测方法和精度要求沉降观测是根据水准点定期进行水准测量,测量出建筑物上观测点的高程,从而计算其沉降量。

对于一般精度要求的沉降观测,采用D S3水准仪即可。

高层建筑物或大型建筑物、以及桥梁、大坝的沉降观测,通常采用D S1精密水准仪,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施测。

观测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见9-5-1。

观测时,为提高精度,应在成像清晰、稳定时间内进行;视线长应小于50m;前、后视距应相等;并且每次观测应采用固定的观测路线,使用固定的仪器和固定的观测人员进行沉降测量。

沉降观测记录

沉降观测记录

沉降观测记录1. 引言沉降是指地表或建筑物在一定时间内垂直方向的下沉变形。

沉降观测是一项重要的地质工程测量技术,用于监测地表或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通过沉降观测记录,可以了解地下岩土层的物理性质,评估工程的稳定性,预测可能的地质灾害和建筑物的安全性。

本文档将介绍沉降观测记录的基本内容、观测方法和数据分析。

2. 沉降观测记录的内容沉降观测记录包含了以下主要内容:2.1 观测地点和日期记录沉降观测的具体地点和日期,这有助于对不同地点和不同时期的沉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2.2 观测设备和方法记录使用的沉降观测设备和观测方法。

常用的沉降观测设备包括测量仪器、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

观测方法可以分为静态观测和动态观测两种,具体选择何种观测方法取决于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

2.3 观测数据详细记录每次沉降观测的测量数据,包括测量时间、沉降量和误差等信息。

测量数据可以以表格形式呈现,便于分析和比较不同观测点之间的沉降变化。

2.4 图表分析通过绘制沉降观测数据的图表,可以更直观地展示沉降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常用的图表包括线型图、柱状图和趋势图等。

图表分析可以帮助工程师和地质学家更好地理解沉降的程度和速率,评估工程的安全性。

3. 沉降观测方法沉降观测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具体选用何种方法应根据工程要求和地质条件来决定。

3.1 静态观测方法静态观测方法是通过在观测点上设置测点,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对测点进行多次测量,得到沉降数据的变化情况。

常用的静态观测方法包括水准测量、全站仪测量和GNSS测量等。

3.2 动态观测方法动态观测方法是通过使用传感器连续测量地表或建筑物的变形,实时获取沉降数据。

常用的动态观测方法包括激光测距仪、压力传感器和倾斜计等。

4. 沉降观测数据分析沉降观测数据的分析是评估工程稳定性和预测地质灾害的关键步骤。

4.1 基本统计分析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进行基本的统计分析,可以获得平均沉降量、最大沉降量和沉降速率等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作为工程设计和监测的参考依据。

沉降观测及基坑变形监测方案

沉降观测及基坑变形监测方案

一、测区概略1、地理地点待建的秦皇岛恒大城位于秦皇岛市火车站北侧,本次波及沉降观察及基坑变形监测建筑物为:5#、6#地块(6#地块1、2标;5#地块、6#地块3、4标)拟建的住所及商业建筑,该标段位于规划北港大街南侧,迎宾北路由标段中间穿过。

项目工程为剪力墙构造,桩筏、筏板基础,一般为地下2层,地上5—49 层。

该项目由荆州市晴川建筑设计院有限企业设计,恒大地产企业秦皇岛恒大城房地产开发有限企业投资建设,本工程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

依照设计要求,本工程按国家规范,在施工及使用时期均进行沉降观察。

本次沉降观察工程范围主要包含住所及配套工程。

基坑监测部分指依据设计图纸要求需要进行基坑监测部分。

二、工作任务恒大城5#、6#地块3、4标段建筑沉降观察详细状况以下表所示:楼号布点个建筑层数观察层数总监测次数数1#±0、3、6、9、12、15、18、21、24、≥1 3次63327、29、31、332#±0、3、6、9、12、15、18、21、24、633≥13次27、29、31、333# 6 33 ±0、3、6、9、12、15、18、21、24、≥13次27、29、31、334#±0、3、6、9、12、15、18、21、24、633≥13次27、29、31、335#±0、3、6、9、12、15、18、21、24、633≥13次27、29、31、336#±0、3、6、9、12、15、18、21、24、628≥11次26、287#±0、3、6、9、12、15、18、21、24、628≥11次26、288#±0、3、6、9、12、15、18、21、24、628≥11次26、289#±0、3、6、9、12、15、18、21、24、628≥11次26、2810#±0、3、6、9、12、15、18、21、24、628≥11次26、2811#±0、3、6、9、12、15、18、21、24、628≥11次26、2812#±0、3、6、9、12、15、18、21、24、631≥12次27、29、3113#±0、3、6、9、12、15、18、21、24、631≥12次27、29、3114# 6 33 ±0、3、6、9、12、15、18、21、24、≥13次27、29、31、3315#±0、3、6、9、12、15、18、21、24、633≥13次27、29、31、3316#±0、3、6、9、12、14、16、18、20620≥9次17#±0、3、6、9、12、14、16、18、20620≥9次18#±0、3、6、9、12、14、16、18、20620≥9次19#±0、3、6、9、12、15、18、21、24、631≥12次27、29、3120#±0、3、6、9、12、15、18、21、24、631≥12次27、29、3121#±0、3、6、9、12、15、18、21、24、633≥13次27、29、31、3322#±0、3、6、9、12、15、18、21、24、633≥13次27、29、31、3323#±0、4、8、12、16、20、24、27、30、647≥15次33、36、39、41、45、4724#±0、4、8、12、16、20、24、27、30、647≥15次33、36、39、41、45、4725# 6 49 ±0、4、8、12、16、20、24、27、30、≥16次33、36、39、41、45、47、4926#±0、4、8、12、16、20、24、27、30、649≥16次33、36、39、41、45、47、4927#±0、4、8、12、16、20、24、27、30、649≥16次33、36、39、41、45、47、4928#±0、3、6、9、12、15、18、21、24、633≥13次27、29、31、3329#±0、3、6、9、12、15、18、21、24、633≥13次27、29、31、3330#±0、3、6、9、12、15、18、21、24、631≥12次27、29、3131#±0、3、6、9、12、15、18、21、24、633≥13次27、29、31、3332#±0、3、6、9、12、15、18、21、24、633≥13次27、29、31、3333#±0、3、6、9、12、15、18、21、24、631≥12次27、29、3134#±0、3、6、9、12、15、18、21、24、633≥13次27、29、31、3335#±0、3、6、9、12、15、18、21、24、633≥13次27、29、31、3336# 6 31 ±0、3、6、9、12、15、18、21、24、≥12次27、29、3112#南185±0、2、4、5≥4次商业19#南185±0、2、4、5≥4次商业23#南215±0、2、4、5≥4次商业30#北135±0、2、4、5≥4次商业36#南205±0、2、4、5≥4次商业少儿园73±0、2、3≥3次综合楼74±0、2、4≥3次共计32042 7按《规范》要求建筑物沉降观察点建点后,从±0开始进行两次丈量,并取各点两次高程中数作为该点的初始高程,构造封顶前按上表设计的次数监测;完工前按封顶后间隔1个月、2个月、完工前;完工后第一年监测 3次数;第二年监测2次。

基坑位移、沉降观测记录表

基坑位移、沉降观测记录表
JD
CJ1
JD
CJ2
JD
CJ3
JD
CJ4
JD
CJ5
JD
CJ6
JD
CJ7
JD
CJ8
JD
CJ9
JD
CJ10
JD
CJ11
JD
CJ12
JD
CJ13


测量员:记录:校对:
中建四局蓝光·昆仑中心项目
(坐标法水平位移观测记录表)
工程名称:工程编号:
仪器型号:仪器编号:天气:
测量依据:《建筑基础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中建四局蓝光·昆仑中心项目
(沉降观测记录表)
工程名称:蓝光·昆仑中心工程编号:
仪器型号:仪器编号:天气:
测量依据:《建筑基础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测站编号
日期
点号
备注
上次
高程
本次
高程
变化量
累计
沉降量
上次
高程
本次
高程
变化量
累计
沉降量
点号
日期
坐标
备注
本次坐标
本次
位移量
累计
位移量
本次坐标
本次
位移量
累计
位移量
WY1
x
y
WY1
x
y
WY3
x
y
WY4
x
y
WY5
x
y
WY6
x
yWY7xy NhomakorabeaWY8
x

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及控制措施

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及控制措施

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及控制措施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各种大型建筑物呈现在大中小城市,准确的观测建筑物的沉降对施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供必不可少的依据,同时也确保这些建筑的使用寿命的安全性,就建筑物沉降的观测工作与控制措施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建筑物沉降;观测;控制措施2008年5月12的汶川地震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开始对建筑物的地基基础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我国的《变形测量规范》中也明确指出:“搞成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的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

为了确保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建筑物沉降达到国家规范的数值范围,在施工过程中都会采用精密水准仪等观测工具对施工中造成的建筑物地基基础沉降进行必要的监控,如果出现了不均匀的沉降或是超限的情况就会做出及时的反馈信息,为施工的勘察部门提供第一手的详尽信息,以便于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避免因这些原因造成建筑物使用功能的裂缝和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从而避免企业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

1 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1)观测的仪器设备。

在高层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中最适宜用SI或是S05级的精密水准仪来观测建筑物的沉浮。

为了精确的反应建筑物不断加负荷下的沉降状况,规定的测量误差应该小于变形值的十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

精密水准仪的水准尺要使用受环境和温差变化影响比较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最为精确,如果没有这种铟合金水准尺,塔尺尽量要选用第一段的标尺,在观测仪器设备使用前,要严格的按照规定的期限并标定合格。

2)观测人员的素质。

观测仪器和设备不是哪个人都可以操作的,对于操作人员一定要接受过专业学习和专业的技能培训才可以,这样才可以熟练的掌握使用的操作规程,并熟悉测量的相关的理论知识。

这样才可以在实际的操作中针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和程序进行观测,才可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快速、精确和按时完成每一次的观测工作。

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1)

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1)

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1)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物的数量不断增加,而建筑物的沉降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建筑物的沉降会对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产生影响,因此对建筑物的沉降进行观测和记录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份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以便更好地了解建筑物沉降的情况。

观测记录的建筑物为一栋位于城市中心的高层建筑,建成于2005年。

该建筑物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总高度为150米,共有30层。

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包括商业和办公,每天有大量人员在建筑物内工作和活动。

由于建筑物所处地区的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因此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备受关注。

观测记录的时间跨度为2010年至2020年,共持续了10年。

在这段时间内,观测记录了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并对沉降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观测记录包括了建筑物的垂直位移、水平位移和地表沉降情况,以及周边环境的变化情况。

观测记录的频率为每个季度进行一次,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发现了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首先是建筑物的垂直位移情况,通过测量发现建筑物的垂直位移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在10年的观测记录中,建筑物的垂直位移从最初的0.5毫米逐渐增加到了2.5毫米,增长了5倍之多。

这种逐渐增加的趋势表明了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逐渐积累的结果。

其次是建筑物的水平位移情况,通过测量发现建筑物的水平位移也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在10年的观测记录中,建筑物的水平位移从最初的0.3毫米逐渐增加到了1.5毫米,增长了5倍之多。

这种逐渐增加的趋势表明了建筑物的沉降并不仅仅是垂直方向上的,而是在水平方向上也存在一定的变化。

最后是周边环境的变化情况,通过观测记录发现周边环境的变化也对建筑物的沉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10年的观测记录中,发现了周边地表沉降情况呈现出逐渐加剧的趋势。

这种趋势表明了周边环境的变化对建筑物的沉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引起重视。

建筑工程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建筑工程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建筑工程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1.引言建筑物沉降是指建筑物地基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所引起的地面下沉现象。

沉降的过程会涉及到建筑物的结构变形和地基土的变形等。

为了及时了解并掌握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建筑工程中通常会进行沉降观测测量。

本文将对建筑工程的沉降观测测量记录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

2.沉降观测测点设置我们选取了该建筑工程的四个不同位置进行沉降观测测量,具体的位置信息如下:-位置1:建筑物的西北角-位置2:建筑物的东北角-位置3:建筑物的东南角-位置4:建筑物的西南角3.沉降观测测量方法在沉降观测测量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精密水准仪进行观测,测量结果以毫米为单位。

每个观测点的测量都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步骤1:在观测点设置固定的测量点,通常使用金属钉或铁棒来标记。

步骤2:测量固定点的高程,作为基准高程。

步骤3:进行测量,准确记录每个观测点的沉降情况。

步骤4:汇总和分析测量结果,并制作图表。

下面是该建筑工程四个观测点的沉降观测测量记录:观测点1:观测次数沉降量(mm)10.520.831.241.551.7观测点2:观测次数沉降量(mm)10.320.631.041.351.6观测点3:观测次数沉降量(mm)10.420.731.041.251.6观测点4:观测次数沉降量(mm)10.220.430.741.151.45.结果分析通过对测量记录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所有观测点在使用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沉降现象发生,表明地基的变形是普遍存在的。

-观测点1和观测点4的沉降量较小,而观测点2和观测点3的沉降量较大,可能是因为地基土的性质在不同位置有所差异。

-在观测过程中,沉降速度逐渐增加,说明沉降问题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剧。

6.结论建筑物的沉降在工程实践中是常见的问题,及时了解和掌握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对于维护建筑物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沉降观测测量,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地基沉降问题,从而保证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

沉降观测记录

沉降观测记录

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测量记录
共页第页
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测量记录(续表)
第一次观测共页第页
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测量记录(续表)
第二次观测共页第页
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测量记录(续表)
第三次观测共页第页
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测量记录(续表)
第四次观测共页第页
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测量记录(续表)
第五次观测共页第页
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测量记录(续表)
第六次观测共页第页
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测量记录(续表)
第七次观测共页第页
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测量记录(续表)
第八次观测共页第页
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测量记录(续表)
第九次观测共页第页
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测量记录(续表)
第十次观测共页第页
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测量记录(续表)
第十一次观测共页第页
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测量记录(续表)
第十二次观测共页第页。

建筑物沉降观测和基坑变形监测点布设及报告

建筑物沉降观测和基坑变形监测点布设及报告

-2、监测点的布设2.0.1基坑顶部竖向位移监测点布设在基坑边坡顶部的,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

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

监测点宜设置在基坑边坡坡顶上。

监测点布设在在围护墙上的,应沿围护墙的周边布置,围护墙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

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

监测点宜设置在冠梁上。

2.0.2基坑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同2.1 基坑顶部竖向位移,宜为共用点。

2.0.3坑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孔宜布置在基坑边坡、围护墙周边的中心处及代表性的部位,数量和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1个监测孔。

2.0.4 地下水位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被保护对象(如建筑物、地下管线等)周边或在两者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宜为20~50m。

相邻建(构)筑物、重要的地下管线或管线密集处应布置水位监测点;如有止水帷幕,宜布置在止水帷幕的外侧约2m处。

2.0.5 锚(杆)索拉力锚(杆)索的拉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每边跨中部位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宜布置监测点。

每层锚杆的拉力监测点数量应为该层锚杆总数的1~3%,并不应少于3根。

每层监测点在竖向上的位置宜保持一致。

每根杆体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锚头附近位置。

2.0.6支护桩桩身力- w --支护桩桩身力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数量和横向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1处监测点。

竖直方向监测点应布置在弯矩较大处,监测点间距宜为3~5m。

2.0.7支撑力支撑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监测点宜设置在支撑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杆件上;2、每道支撑的力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各道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宜在竖向保持一致;3、钢支撑的监测截面根据测试仪器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或支撑的端头。

钢筋混凝土支撑的监测截面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4、每个监测点截面传感器的设置数量及布置应满足不同传感器测试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测量记录
共 页第 页
工程名称
观测日期
自 年 月 日
至 年 月 日
观测点平面布置图及说明:
施工单位观测结果:
施工单位项目专
业技术负责人: 年 月 日
监理(建设)单位核查结论:
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建
设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
监理(建设)项目部(章)
年 月 日
注:如果竣工验收时观测点的沉降、变形尚未稳定,应交待清楚有关继续观测直至稳定为止的事项。固定水准点应按规定设置、保护好;建筑物上的观测点应布置合理,水平间距符合规定要求,并在平面图上标注其尺寸。
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测量记录(续表)湘质监统编
施2002-21
第 次观测: 共 页第 页
工程名称
观测日期
年 月 日
观测时施工形象进度:
观测点
编 号
观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位
前次观测
高 程
(m)
本次观测
高 程
(m)
本次沉降数(观测高差)
(㎜)
累计沉降数
(㎜)
备 注
专职测量员:
观测记录员:
年 月 日
监理(建设)单位旁站监督人:
年 月 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