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流域环境变迁及环境修复的社会机制-最新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滇池流域环境变迁及环境修复的社会机制
【正文】
滇池是云贵高原最大的淡水湖泊,属长江水系内陆高原湖泊,因滇族、滇国而得名。滇池位于昆明市区西南,距市区约5km。滇池流域位于云贵高原中部,地处长江、珠江和红河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流域面积为2920km[2],其中滇池水面298km[2]。滇池流域南北长114km,东西宽(平均宽)25.6km,地势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如今,这颗“高原明珠”由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而变得暗淡了。廓清滇池流域环境变迁的历史轨迹是改善滇池环境质量的前提。
1滇池流域的环境变迁
1.1滇池水面面积的历史变迁
滇池属断陷构造湖泊,迄今已有约1200万年的历史。在古地质年代,湖盆北起今松华坝,南至今晋宁十里铺,面积约为1000km[2],最大水深可达百米以上,湖岸线约比现水面高出10m。
据史书记载,13世纪中叶,水位约为1892m。元朝官吏开挖海口河,疏通螳螂川,降低了滇池水位,湖水退至今得胜桥、巡津街一带。从正面看是解除了昆明城市的水患,还“得壤万余顷,皆为良田”,扩大了耕地面积。至明末清初,滇池水位继续退至今大观楼、明家地一线,正常水位约为1888m。滇池水位在700年间的人为干预下,共下降了6.85m。至光绪14年,昆明终于成了云南最大的坝子(盆地的俗称),良田沃土一马平川。
随着滇池水位的下降,其水面呈迅速变小的趋势。由于元朝疏挖海口河,河床变低,水面加速缩小。由510km[2]缩小为410km[2];明朝350km[2];清朝320km[2]。
清代学者孙髯翁还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赞美滇池的《大观楼长联》,称:“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莫孤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可见,清朝时滇池的景象。
20世纪50年代,滇池还是一个美丽而清洁的大湖,和昆明古城一样,湖和城是高原人类历史文化遗产,滇池的“水文化”、“水经济”曾一度成为高原的骄傲。
20世纪70年代,“以粮为纲”,向滇池要田、向滇池要粮的围海造田运动,使滇池水面又缩小20多m[2]。
根据1982年专家分析航片和资料,1938~1957年滇池被围去15.5km[2],1978年又比1957年减少23.3km[2]。从1938~1978年的湖水面积共减少38.8km[2],平均每年减少近1km[2]。
目前,滇池湖面面积约298km[2],湖岸长163km,总容水量15亿m[3],平均水位1887.5m,平均水深4.4m,“海眼”最深为10.4m。
1.2滇池水体质量的历史变迁
滇池水域面积的不断缩小,使滇池环境容量迅速下降,同时由于滇池流域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破坏了滇池的水体质量。
如果说滇池环境容量的缩小主要在古代,那么,滇池水体污染则主要在当代。民谣道: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
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还在受害。这是滇池污染渐变过程的真实写照。
根据昆明市环境检测中心站和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所的分析,滇池的主要污染是严重的富营养化。20世纪60年代滇池无论草海还是外海水质均为ⅱ类,70年代为ⅲ类,70年代后期,水质进一步恶化。80年代草海和外海的水质分别为ⅴ类和ⅳ类,90年代草海和外海的水质分别为超ⅴ类和ⅴ类。30年代,滇池水质下降了3个等级,草海异常富营养化,局部沼泽化。外海严重富营养化,全湖水质超ⅴ类,污染十分严重。表征富营养化的总磷(tp)、总氮(tn)、叶绿素a、透明度及表征有机污染的codmn、bod[,5]指标浓度呈明显上升趋势。1986~1996年富营养化特征最高年均值比最低年均值几乎翻了一番。
笔者在调查中获悉,滇池水体的透明度20世纪50年代时草海可达2m,外海为1m左右,有的地方可以清澈见底。1983年测试,草海只有0.40~0.60m,外海为0.65~0.75m。最差时草海的透明度只有0.25m (1993年),而外海的透明度只有0.41m(1994年)。
20世纪50年代,滇池的水生高等植物十分丰富,植被占湖面的90%以上。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植被面积不到20%。海菜花群落为滇池的主要特征之一,20世纪60年代前,草海曾因海菜花繁茂而被称为“花湖”。20世纪70年代海菜花已寥寥无几。今天,海菜花已被水葫芦取代,水体向富营养化发展,藻类增殖,蓝藻、绿藻在整个水域占了优势。
1.3滇池流域人口的历史变迁
滇池流域是昆明市居民最密集、活动最频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人口增长最迅速的地区。
滇池流域的人口统计资料难以获得,但通过昆明市的人口变迁资料基本上可以说明滇池流域的人口变迁趋势。据史料记载,明正德五年(1510年),云南府(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昆明地区),人口14.47万。清乾隆七年(1742年),云南府人口为21.39万人;至清道光十年(1830年)增长至144.81万人。以后因战乱而人口剧减,清末民初(1911年)昆明地区人口74.63万人。1949年末昆明人口增至175.06万人,从此进入人口快速增长时期(如表1所示)。昆明市人口已由建国初期的175万增加到1998年的467万,大约增长了167%。
可以发现。每个昆明人拥有滇池水面面积从1510年的2430m[2],下降到1998年的63m[2]。目前昆明人均拥有滇池湖面的面积只有500年前的1/40。
1.4滇池流域经济发展及其污染排放的历史变迁
滇池在昆明市和云南省有着特殊的地位,其流域内农业及工业总产值分别占全市的78.9%和82.2%,而昆明市的农业及工业总产值分别占全省的32%和44%。滇池环境急剧恶化的阶段,正好是昆明市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迅速发展的阶段。强烈的发展愿望使得2920km[2]的滇池流域承载着过重的生态负担。从表1可以看出,到1998年,昆明市国内生产总值已经高达562亿元,是1952年1.56亿元的360倍;1998年昆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12117元,是1952年83元的14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