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合集下载

以工代赈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以工代赈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以工代赈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背景】近年来,我国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成为了一项重要工作,因为公路交通的便利性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许多农村地区的公路建设滞后,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报告对以工代赈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探讨其投资回报、社会效益等方面的问题。

【项目概述】以工代赈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意味着利用当地的务工人员作为劳动力,通过实施劳务输出等方式,为村庄修建公路。

这样的项目模式一方面可以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农民的收入状况,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问题。

该项目的目标是改善农村公路建设水平,提高农民的交通便利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项目可行性分析】1.投资回报分析针对以工代赈农村公路建设项目,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投资回报的问题。

农村公路的建设会为农民提供更便捷的交通条件,使农产品的运输更加便利,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带来经济效益。

另外,公路建设过程中,通过务工的方式提供就业机会,减少农民的务农压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从而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因此,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以工代赈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2.社会效益分析除了经济效益以外,农村公路建设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效益。

首先,农村公路的建设可以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

其次,公路的畅通会促进农村地区的交流和交流,促进农村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社会进步。

最后,公路的建设还会带动农村地区的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如电力、通讯等设施的完善,进一步推动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以工代赈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方案】1.招募专业人员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需要招募一支专业的团队来负责项目的管理和执行。

这支团队需要包括工程师、规划师、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等,确保项目的质量和进度。

2.制定详细计划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包括项目启动、前期调研、设计方案、施工过程、验收等各个环节。

基础设施以工代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基础设施以工代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前言 (1)第一章总论 (3)1.1项目概况 (3)1.2研究范围、目的及主要编制依据 (3)1.3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5)1.4项目研究结论 (5)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6)2.1项目建设背景 (6)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9)第三章建设条件及现状 (11)3.1建设条件 (11)第四章项目建设方案 (14)4.1建设规模与内容 (14)4.2建设方案 (14)第五章工程量及劳动报酬 (20)5.1核算工程量 (20)5.2人工报酬 (20)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 (22)6.1环境现状 (22)6.2项目主要污染源 (22)6.3环境保护措施 (22)6.4环境影响评价 (23)第七章项目组织管理 (25)7.1组织管理与措施 (25)7.2项目落实 (26)第八章项目建设工期 (28)8.1建设工期 (28)8.2项目进度安排 (28)8.3 进度管理 (30)第九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34)9.1投资估算 (34)9.2资金来源渠道 (38)9.3项目监管制度及措施 (38)第十章效益分析 (41)10.1生态效益评价 (41)10.2经济效益 (41)10.3社会效益评价 (41)第十一章结论与建议 (43)11.1结论 (43)11.1建议 (43)前言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

现阶段,以工代赈是一项农村扶贫政策。

国家安排以工代赈投入建设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工程,贫困农民参加以工代赈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直接增加收入。

也就是“以务工代替赈济”,国家以实物折款或现金形式投入受赈济地区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让受赈济地区的困难群众参加劳动并获得报酬,从而取代直接赈济的一种扶持方式。

2005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规定,“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

以工代赈可行性研究报告

以工代赈可行性研究报告

以工代赈可行性研究报告标题:以工代赈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本报告通过对以工代赈的概念、目的和原理的介绍,研究了以工代赈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措施。

通过对相关政策和实施情况的调研和分析,本报告认为以工代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风险。

为了实施以工代赈政策,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和监督机制,加强培训和技能提升,促进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构建多元化的救助体系等。

本报告的目的是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推动以工代赈政策的顺利实施。

一、引言以工代赈是指政府通过安排就业岗位或提供劳动机会,来代替直接给予赈灾款物,使灾区受灾群众自谋生计的一种救助方式。

对于废弃产能过剩、劳动力闲置的地区,以工代赈可以起到促进经济发展和减轻政府负担的作用。

本报告通过对以工代赈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旨在为实施该政策提供指导。

二、以工代赈的概念和目的以工代赈的基本目的是通过就业创收来增加灾区居民的收入,改善其生活条件。

同时,以工代赈也可以帮助国家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

三、以工代赈的原理和模式以工代赈的原理是通过政府、企业和灾区居民的合作,按照市场化的方式组织灾区居民就业,使其通过劳动创收,从而改善生活。

以工代赈的模式可以分为岗位补贴型、企业扶贫型和农民工返乡型等多种形式。

四、以工代赈的可行性分析1. 政策支持:以工代赈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2. 经济发展:以工代赈需要有足够的就业机会和市场需求,以确保灾区居民获得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3. 技能培训:灾区居民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是以工代赈的关键。

政府和企业应当提供相关的培训机会和资源支持,帮助灾区居民提升技能。

4. 产业转型:以工代赈需要与地方实际情况相结合,推动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为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5. 社会保障:以工代赈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福利。

以工代赈项目可行性报告

以工代赈项目可行性报告

以工代赈项目可行性报告项目背景近年来,我国频繁遭受自然灾害的袭击,许多地区的农民因此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帮助这些受灾农民渡过难关,以工代赈项目应运而生。

该项目旨在通过提供灾后重建工作机会,帮助受灾农民恢复生产和生活。

本报告将就以工代赈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评估。

项目目标以工代赈项目的主要目标是提供就业机会,帮助受灾农民度过灾后重建期。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重建工作,如房屋修缮、基础设施修复、农田整治等,为受灾农民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起生产能力,恢复正常生产和生活。

可行性分析1. 政策支持以工代赈项目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灾后重建的政策,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2. 市场需求灾后重建工作是一个持续的需求市场。

每年都会有大量的自然灾害发生,导致大量房屋损毁、基础设施受损,需要进行修缮和重建工作。

因此,以工代赈项目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需求基础。

3. 受益群体以工代赈项目不仅能够帮助受灾农民恢复生产,也能够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机会。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来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这为失业人员提供了重新就业的机会,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状况。

4. 可持续发展以工代赈项目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通过为受灾农民提供工作机会,他们能够重新建立起生产能力,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灾后重建工作的需求将会持续增长,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实施方案1. 项目筹备在项目实施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项目筹备工作。

包括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确定项目的目标和指标、制定项目的管理机制等。

同时,还需要与相关部门和机构进行合作,争取政府的支持和资源。

2. 项目实施项目实施阶段主要包括工作招募、培训和工作安排。

首先,需要通过招募广告、宣传等方式吸引工作人员参与项目。

然后,对参与项目的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和工作能力。

以工代赈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

以工代赈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

以工代赈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概述1.1项目基本情况1.1.1项目名称**县以工代赈道路建设项目1.1.2项目建设内容改扩建乡村道路7公里,路面宽3.5米,混凝土厚18厘米,基层宽4.5米,基层厚15厘米。

1.1.3项目建设地点***1.1.4项目承办单位***1.1.5项目负责人******1.1.6项目总投资及来源项目总投资178.1万元,其中中央以工代赈资金70万元(含劳务报酬7万元),群众自筹108.1万元。

1.2项目背景全省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开展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全力抓好项目帮扶工作,办好利民惠民的十件实事,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

把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办成民心工程、群众满意工程。

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对帮扶村加大项目支持力度,拟对我县***等七个帮扶村进行道路硬化建设,改善项目村交通状况,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此次列入项目的七个帮扶村是我县贫困村,主街道和村内道路损毁严重,坑洼不平,导致交通运输不畅,急需改善。

当地群众也迫切要求修建道路,以改善人们的出行条件和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因此项目建设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群众生产和生活水平的需要。

1.3编制依据1、**市发改委《关于抓紧编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基层建设年活动帮扶村”中央财政预算内以工代赈项目投资建议计划的通知》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3、《水运、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 011-94);5、调查收集相关区域的社会经济、交通运输及自然条件等资料。

6、其他有关专业设计规范l.4 项目建设意义1.4.1完善路网的需要项目建成后,公路网分布状况将更加科学合理,群众出行将更加方便快捷。

能够更好的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1.4.2改善出行条件保证通车的需要由于历史原因和受投资制约,原有道路损毁严重、坑洼不平,通车困难。

受雨水冲击大,抵御能力不足,通行能力极差;原公路标准低,各项指标均毁损严重,而目沿线缺少必要的防护排水设施,抵抗雨雪等自然灾害能力很差,难以保障正常通行。

以工代赈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以工代赈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以工代赈工作开展情况报告一、前言本报告旨在对以工代赈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估,以便更好地指导未来的工作。

以工代赈是一种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和恢复生活的有效途径,也是展示社会团结力量的重要方式。

在过去一年中,我们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以工代赈项目,对灾区人民做出了实质性贡献。

本报告将对项目的实施情况、效果评估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等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二、项目实施情况(一)项目概况以工代赈项目是自灾区人民提出申请后,由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组织开展的一种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方式。

该项目旨在通过提供工作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计,并通过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

在过去一年中,我们共开展了10个以工代赈项目,涉及灾区的教育、农业、建筑等多个领域。

(二)工作流程1. 灾区人民提出申请:灾区人民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渠道向相关组织提出以工代赈的申请。

2. 申请审核:我们成立了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审核团队,对申请进行细致的审核,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 项目策划:在通过审核后,我们根据灾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项目的详细策划,包括工作种类、项目规模、工作时间等。

4. 招募和培训:我们通过招聘和面试的方式,从当地灾民中选取合适的人员参与项目工作,并进行相关的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和工作效率。

5. 项目实施:在培训完成后,我们安排人员按照项目计划进行工作,确保项目按时按质完成。

6. 效果评估:项目结束后,我们对项目的成果进行评估和反馈,以便更好地总结经验和改进工作。

三、效果评估(一)经济效益以工代赈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灾区人民的经济状况。

通过提供工作机会,使灾区人民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和改善生活条件。

同时,项目所需的材料和设备也带动了当地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和财政收入。

(二)社会效益通过以工代赈项目,我们不仅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还提供了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增加了他们的就业机会。

以工代赈可行性研究报告

以工代赈可行性研究报告

以工代赈可行性研究报告1. 引言本报告的目标是研究“以工代赈”政策的可行性。

所谓“以工代赈”指的是政府通过提供就业机会来替代直接救助灾民的形式。

本报告对该政策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估,并提出了建议。

2. 背景和问题陈述近年来,灾害频频发生,许多灾民需要政府的援助。

然而,直接提供资金援助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可能导致依赖、资源分配不均等。

因此,“以工代赈”政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报告旨在回答以下问题:•“以工代赈”政策是否可以成为一个替代直接救助的有效方式?•这种政策的实施可能面临哪些挑战和障碍?•如何克服这些挑战,提高政策的可行性?3. 可行性分析3.1 优点3.1.1 促进经济发展实施“以工代赈”政策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增加灾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这将有助于促进灾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1.2 避免资源浪费直接救助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均。

而通过提供就业机会,政府可以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并避免资源浪费。

3.1.3 提高灾民的自尊心通过工作,灾民可以获得发展和实现自己潜力的机会,这将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信心,有助于精神建设和心理康复。

3.2 挑战和障碍3.2.1 就业机会不足实施“以工代赈”政策需要大量的就业机会,然而,有些灾区的经济发展受限,就业机会不足。

因此,如何增加就业机会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3.2.2 技能匹配问题灾民的技能水平和工作需求可能存在不匹配的情况,这可能导致就业机会的浪费。

因此,如何提供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灾民的技能水平,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3.2.3 投资和资源问题实施“以工代赈”政策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例如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培训和创造就业机会等。

如何调动和分配这些资源,是一个关键问题。

4. 解决方案和建议4.1 增加就业机会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增加就业机会,例如鼓励企业投资、发展新兴产业、吸引外资以及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等。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举办招聘会、提供创业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等方式,促进就业。

以工代赈项目实施情况汇报

以工代赈项目实施情况汇报

以工代赈项目实施情况汇报自从以工代赈项目启动以来,我们团队一直在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努力为受灾群众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现在我将就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们成功地与当地政府建立了合作关系,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通过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和协调,我们获得了必要的支持和资源,有力地推动了项目的实施。

同时,我们也与当地的社区组织和志愿者建立了合作关系,形成了一个有力的帮助网络,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我们在受灾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我们组织了志愿者团队,深入灾区进行调研和走访,了解受灾群众的实际需求。

在此基础上,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帮扶方案,包括提供临时住所、食品和饮用水等基本生活物资,以及重建受灾群众的家园。

同时,我们也积极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关心受灾群众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心理阴影,重新面对生活。

此外,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公益活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到以工代赈项目中来。

我们举办了募捐活动,筹集了一定的资金,用于支持受灾群众的生活和重建工作。

我们也组织了志愿者培训活动,提高志愿者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例如,受灾地区的交通条件较差,给物资的运输和志愿者的走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受灾群众的需求多样化,需要我们更加细致入微地进行调查和分析。

但是,我们团队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完善工作,力求为受灾群众提供更好的帮助。

总的来说,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情况良好,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项目的实施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我们将继续努力,与各方合作,共同为受灾群众带来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努力让他们尽快走出困境,重建家园。

以上就是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情况汇报,谢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将继续努力,为项目的顺利进行而不懈努力。

以工代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

以工代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

以工代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在灾难面前,救灾工作是一个国家、社区重要的职责。

灾害救灾不仅关乎受灾群众的生存安全和生活重建,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然而,由于灾害发生的突发性和破坏性,有时候政府和慈善组织的力量远远不够,此时社会上的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以工代赈(Work for Aid)项目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关注,这个项目模式通过发放工作机会,让受灾群众参与到救灾工作中来,既能提供受灾群众生活所需,又能促进灾后社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二、项目内容本项目旨在探索以工代赈项目在某灾区的可行性。

具体内容包括:1. 通过政府与慈善组织合作,设置一定数量的工作岗位,让受灾群众参与到救灾工作中来;2. 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技能指导,让受灾群众能够胜任各类工作;3. 采用“工分酬”的方式,让受灾群众通过工作获取一定报酬,从而恢复生活和重建家园;4. 加强对灾区社区的支持,促进社区的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实施方案1. 选取合适的灾区在项目初期,我们将与当地政府和慈善组织合作,选取一处灾情严重的地区作为试点。

选取的地区需具备以下条件:受灾范围广、受灾人数多、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和资源支持。

2. 设立工作岗位根据当地灾情和受灾人员的需求,设立一定数量的工作岗位,包括清理灾区、重建房屋、植树绿化等工作。

同时,我们还将通过调研和咨询,了解受灾群众的技能和需求,为其提供合适的工作机会。

3. 提供培训和技能指导针对受灾群众的特点和需求,我们将组织相关专家和机构,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技能指导。

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安全知识、技能培训、心理辅导等,以提高受灾群众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和效率。

4. 设定报酬政策为了保证受灾群众的劳动得到合理的回报,我们将采用“工分酬”的方式,根据受灾群众的工作量和质量,为其提供相应的报酬。

同时,我们还将设立工作积分制度,鼓励受灾群众积极参与到救灾工作中来。

5. 加强对社区的支持除了提供工作机会和培训,我们还将积极参与到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中来。

以工代赈可行性报告

以工代赈可行性报告

石笋镇四岩村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一、项目概况.......................................................................................................................... - 1 -1.1项目名称 (1)1.9项目提出的原由、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2)二、报告编制依据.................................................................................................................. - 4 -三、项目区概况 ....................................................................................................................... - 4 -3.1自然条件 (4)3.2自然资源 (6)3.3社会经济条件 (8)3.4土地利用现状 (8)3.5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 (11)四、投资估算 ......................................................................................................................... - 12 -4.1投资估算,总投资及分项投资 (12)五、项目区内土地权属调整工作方案................................................................................... - 12 -5.1土地权属现状 (12)六、项目组织实施管理 ......................................................................................................... - 12 -6.1组织领导机构设置 (12)6.2工程建设管理 (13)6.3资金使用管理 (13)七、效益分析 ......................................................................................................................... - 14 -7.1社会效益 (14)7.2生态效益 (15)7.3经济效益 (16)八、结论与意见 (16)8.1可行性研究结论 (17)8.2问题与建议 (17)一、项目概况1.1项目名称广安区石笋镇四岩村2019年以工代赈乡村土地整理项目。

以工代赈项目可行性分析

以工代赈项目可行性分析

以工代赈项目可行性分析引言以工代赈项目是指通过提供就业机会,让受灾地区的群众通过劳动来获取收入,从而实现灾后恢复和救灾援助的一种方式。

本文将对以工代赈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探讨该项目的潜力和限制。

经济角度以工代赈项目在经济角度具有一定可行性。

首先,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可以增加受灾地区的人口收入,提高家庭财务状况。

人们通过工作所得,可以支持家庭生活和消费,促进当地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其次,通过工作,人们可以获得技能和经验,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竞争力,为将来找到更好的工作奠定基础。

最后,以工代赈项目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建筑、农业、制造业等,促进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社会角度以工代赈项目在社会角度也有其可行性。

受灾地区的人们通过工作交流和合作,可以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合作意识。

工作过程中,他们可以互相帮助,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增强社区意识和归属感。

此外,以工代赈项目还可以提供社会保障和福利,如医疗保险、住房补贴等,进一步增加受灾人群的福利和幸福感。

环境角度以工代赈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具备可行性。

受灾地区的工作一般以人力为主,相对少使用机械设备和化学药剂等对环境有害的物质。

同时,在工作过程中,可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例如定期进行垃圾清理和垃圾分类,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另外,通过工作,可以培养人们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受灾地区的推广和实施。

局限性与挑战以工代赈项目在可行性上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首先,受灾地区的就业机会通常较为有限,市场需求较低,可能难以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其次,受灾地区的人力资源和技能水平可能不足,需要进行培训和提升,增加项目的投入成本和时间。

此外,受灾区域的基础设施可能受损,如交通和通信,导致项目的实施难度增加。

结论综上所述,以工代赈项目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可以增加受灾地区的人口收入,促进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以工代赈可行性研究报告

以工代赈可行性研究报告

以工代赈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工代赈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灾害事件不可避免地会给受灾群众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他们的生计和经济状况造成极大的冲击。

因此,针对灾害事件损失的恢复和重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传统的赈灾模式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支出和社会捐赠,往往难以满足受灾群众的需求。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以工代赈的可行性,即通过提供就业机会来帮助受灾群众重建生计和经济状况。

三、研究方法1. 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受灾地区的相关统计数据及受灾人口的经济状况等信息。

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和推断。

2. 现场调研:受灾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受灾群众的实际需求和就业机会的可行性。

3. 参考案例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案例的研究,探讨以工代赈的效果和可行性。

四、研究结果1. 受灾地区的经济状况: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受灾地区的经济状况普遍较差,许多受灾群众失去了工作来源,无法维持自己的生活。

这些人希望能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来重建自己的生计。

2. 以工代赈的可行性:根据现场调研结果显示,受灾地区具备以工代赈的条件。

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修复和重建工作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受灾群众正是劳动力的重要来源。

通过提供相关培训和技能,可以让受灾群众积极参与到重建工作中,既可以帮助他们重建生计,也有助于灾后地区的发展和恢复。

3. 成功案例启示:国内外存在一些以工代赈的成功案例,如中国重庆的一次大地震灾后重建工程,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帮助受灾群众找到工作岗位,让他们参与到灾后重建。

这些案例显示了以工代赈的可行性和效果。

五、研究建议1. 政府支持和政策保障:政府应重视以工代赈的可行性,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为受灾群众提供就业机会和相关培训。

2. 合理安排岗位和薪酬:根据受灾地区的实际需求,合理安排岗位,并提供合理的薪酬,以吸引受灾群众参与重建工作。

3. 联合企业和社会力量:政府可以联合企业和社会力量,发起以工代赈的项目,为受灾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支持。

以工代赈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以工代赈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以工代赈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道路工程是国家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一些特殊原因,一些地方的道路工程建设受到了限制,无法按时进行或完全完成。

因此,以工代赈的方式,即通过引入相关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道路工程建设,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对以工代赈道路工程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并提供相关建议。

二、研究目的1.分析以工代赈道路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探讨以工代赈道路工程的实施步骤和方法;3.提出以工代赈道路工程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建议;4.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参考。

三、以工代赈道路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必要性:一些地方的道路工程建设受到了资金、人力、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导致工程难以完工。

而以工代赈的方式可以引入社会力量和企业资源,解决资金和技术等问题,推进道路工程建设。

2.可行性:以工代赈的方式可以通过招标方式吸引有实力和经验的企业参与道路工程建设,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和技术优势。

同时,利用本地劳动力和闲置劳动力参与工程建设,可以提高施工效率和减少成本。

四、以工代赈道路工程的实施步骤和方法1.确定工程需求:首先,相关部门需要确定道路工程的具体需求,包括道路类型、规模、预算等。

2.招标引进企业: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引进有实力和经验的企业参与道路工程建设,以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

3.招募本地劳动力:本地劳动力是以工代赈的重要参与方,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就业服务机构、社区等渠道招募本地劳动力参与道路工程建设。

4.严格管理与监督:引入企业参与道路工程建设后,相关部门需加强对工程进度、质量和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工程按时、安全、质量合格完成。

五、以工代赈道路工程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建议1.资金问题:引入企业参与工程建设可以解决资金问题,但需要相关部门与企业明确资金投入和分配方式,确保企业资金用于工程建设。

2.技术问题:引入企业参与工程建设可以解决技术问题,但需要相关部门与企业明确技术要求和标准,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本地劳动力的技术水平。

以工代赈项目可研报告

以工代赈项目可研报告

以工代赈项目可研报告一、项目背景自古以来,中国灾害频发,灾害可谓屡有不断。

灾难给受灾地区带来了巨大的伤亡和财产损失,灾后重建工作也成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然而,灾区的重建财政困难,需要各方力量的支持。

近年来,以工代赈项目在灾后重建中被广泛应用,为灾区提供了重建资金并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二、项目详细内容1.以工代赈项目的定义和目标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或相关机构通过群众就业,以岗位代替赈灾资金的一种灾后重建方式。

其最终目标是通过提供就业岗位,改善受灾群众的生活状况,促进灾区的经济发展。

2.项目优势(1)经济效益:以工代赈项目为受灾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使他们能够通过劳动赚取收入,改善生活状况。

(2)社会效益:以工代赈项目可以促进受灾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减少灾后贫困现象,提高受灾群众的生活质量。

(3)有效整合资源:以工代赈项目能够整合社会各界的资源,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到重建工作中来。

(4)可持续发展:以工代赈项目在解决灾后重建问题的同时,也为受灾地区的劳动力培训和技能提升提供了机会,为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3.项目实施步骤(1)制定项目计划:根据具体的灾情和重建需求,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包括人员需求、时间安排和资金预算等。

(2)岗位设立与招聘:根据灾后重建的需求,确定各类就业岗位,并通过公开招聘或推荐等方式招募适合的人员。

(3)岗位培训:为招聘人员提供相关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和工作能力,以适应重建工作的需求。

(4)项目实施:将招聘人员派往受灾地区,开展各类灾后重建工作,如修建房屋、道路、桥梁等,以及农田治理、灾害防治等工作。

(5)监督和评估: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确保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效果,及时评估和改进。

三、项目预期效果预期以工代赈项目能够带来以下效果:(1)改善受灾群众的生活状况,提高其收入水平。

(2)促进受灾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3)提高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4)促进灾后重建的可持续发展。

以工代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

以工代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

以工代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项目名称:以工代赈项目可行性研究一、项目背景近年来,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实施扶贫政策的过程中,以工代赈项目逐渐受到关注。

以工代赈是指通过提供工作机会,帮助贫困地区的居民脱贫致富。

这一模式在一些地区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以工代赈项目在贫困地区的可行性,本研究将对该项目进行深入的可行性研究,评估其实施的可行性和影响。

二、项目目标1. 探索以工代赈项目在贫困地区的可行性;2. 评估以工代赈项目对贫困地区居民的影响;3. 提出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推广策略。

三、研究方法1. 文献调研:搜集以工代赈项目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案例,了解该项目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 实地调研:选择贫困地区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当地居民的需求和现状;3.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对当地居民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以工代赈项目的认知和期望。

四、研究内容1. 以工代赈项目的定义和特点:介绍以工代赈项目的基本概念和实施方式,分析其在贫困地区的适用性和优势;2. 以工代赈项目的影响和效果: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调研,评估以工代赈项目对贫困地区居民的影响和改善效果;3. 以工代赈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以工代赈项目在贫困地区实施的可行性,探讨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4. 推广策略和建议: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推广以工代赈项目的具体策略和建议,为未来的实施提供参考。

五、研究结论1. 以工代赈项目在贫困地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通过提供工作岗位来帮助贫困地区居民脱贫致富;2. 但是,以工代赈项目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资金和技术支持不足、项目可持续性不强等;3. 为了更有效地推广以工代赈项目,应加强政府支持和社会参与,提高项目的可持续性和长期效益。

六、研究展望1. 未来可继续深入研究以工代赈项目在不同地区的实施情况和效果,探讨更有效的推广策略;2. 可结合其他扶贫政策和项目,探讨建立更加完善的扶贫体系,实现更好的社会效益。

以工代赈道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以工代赈道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以工代赈道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概述近年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地域广阔、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原因,一些偏远地区的道路建设仍存在较大的空白。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以工代赈”思路,即通过农民工参与基建募集资金,来改善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本报告旨在对以工代赈道路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

二、项目背景1.1 项目背景乡村道路建设一直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居民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由于地势复杂、资源匮乏等原因,我国偏远乡村地区的道路建设一直比较薄弱,给当地村民出行带来了不便。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政府提出了以工代赈的思路。

1.2 项目目标本项目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农民工参与提供劳务,筹集资金用于乡村道路建设,改善偏远地区基础设施。

同时,通过项目的开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工就业,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项目可行性分析3.1 市场需求分析乡村道路建设是提高农村生活便利性的重要举措,是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对乡村道路建设的需求与日俱增。

而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道路质量差,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因此,以工代赈道路项目满足了市场对乡村道路建设的需求。

3.2 技术可行性分析当前,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具备了较强的建设能力。

我国政府也对道路建设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保障。

同时,通过农民工参与项目,提供劳务的方式,可以降低项目建设成本,实现项目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3 经济可行性分析以工代赈道路项目可以有效地动员农民工参与道路建设,增加农民工的就业机会,提高其收入水平。

同时,项目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当地村民的脱贫致富。

考虑到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工代赈道路项目具有较高的经济可行性。

3.4 政策可行性分析以工代赈道路项目符合当下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导向,也符合我国推动农村振兴战略的要求。

以工代赈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以工代赈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以工代赈项目一、项目建设单位:建设单位:某某县某某镇某某村。

二、项目所在村基本情况1、项目村行政区划:项目所在村隶属省市某某县某某镇。

2、项目区自然条件:建设项目位于市某某县境,地处黄土高原,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是黑山,海拔1505米;最低点为某某镇坡龙头沟谷,海拔572米。

某某梁为屋脊状分水岭,使整个地形向南、北、东三面倾斜。

主梁西端为低山区,南北两侧梁沟并列。

以某某梁为轴线,分南北两大水系。

北部为泾河流域,有四条东北向沟道切割。

形成六条南高北低的梁与塬结合区。

南部为渭河流域。

两条水系使整个地形呈沟谷纵横的黄土破碎塬,塬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

全县地貌分:中低山区、残塬梁峁区、分割黄土塬区、底黄土塬区、沟河、泾河高阶地及河谷谷地等类型。

建设项目所在地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长而干寒,夏季短而温和。

年平均气温为10.8℃。

7月最热,平均23.7℃;1月最冷,平均-2.9℃。

年较差平均为26.6℃,年平均日较差为9.3℃。

年,年最高气温平均为15.9℃,极端低气温为-18.8℃,全年无霜期平均210天。

冬季冻土最早在10月2日,最晚解冻在3月4日,最大冻土深度为55厘米,冻土深度达10厘米有52天。

南部较北部解冻早。

应合理做好工程施工安排,以避免气候对工程的不利影响。

项目所在地某某县境降水北部多于南部,南北相差83毫米。

平均降水量为578—661毫米。

全县降水量最大月份在7、8、9三个月,总降水0.47。

各季风向随大气环流影响较大,以东南风为主。

春季风速最大,平均2.3—2.7米/秒。

对工程有影响的自然灾害主要是连阴雨和暴雨、积雪和冰冻、雾和浮尘等,均对公路施工和交通运营带来不利影响。

建设项目境页梁隆起,成为泾、渭两流域的分水岭,页梁以南,除三岔河流入泾河外,好诗河、莫西河、某某沟等均由北向南流入渭河。

页梁以北的拜家河、甘井沟、郭村沟、某某沟、后沟、南漳沟、店子头沟等,皆由南向东北流入泾河。

全县有大的沟谷8条,长度在500米以上的沟谷893条,总长度1320公里,沟谷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8条,面积占全县99%以上。

以工代赈可行性研究报告

以工代赈可行性研究报告

以工代赈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本文通过对“以工代赈”政策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分析了该政策对于减轻贫困地区负担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潜力。

研究结果表明,以工代赈可以为贫困地区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并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

然而,该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技能培训和资金支持等方面的问题。

因此,为了确保该政策的成功实施,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支持措施。

1.引言贫困地区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传统的扶贫模式往往依靠政府的资金援助和物资救助,但这种方式往往难以根本解决贫困问题。

对于贫困地区来说,最重要的是提供可持续的就业机会和促进经济发展。

因此,本文将探讨“以工代赈”政策对于减轻贫困地区负担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可行性。

2.以工代赈政策概述“以工代赈”政策是指通过将贫困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到发达地区就业,实现贫困人口自主脱贫的一种扶贫方式。

该政策旨在通过提供就业机会,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并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实施过程中,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和技能培训等措施,以帮助贫困地区的劳动力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3.以工代赈的优势3.1就业机会增加“以工代赈”政策可以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发达地区通常有更多的产业和企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通过将贫困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到这些地区,可以有效地解决贫困地区的就业问题,减轻贫困人口的负担。

3.2经济增长促进“以工代赈”政策可以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当贫困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到发达地区就业,他们不仅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还可以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这些知识和经验可以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促进产业升级和提高竞争力。

3.3生活条件改善“以工代赈”政策可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

通过就业机会的增加和收入的提高,贫困人口可以改善他们的住房条件、教育水平和医疗保障等方面的生活条件。

这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脱贫的可持续性。

4.以工代赈的挑战4.1技能培训问题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可能缺乏先进的技术和职业培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工代赈项目一、项目建设单位:建设单位:某某县某某镇某某村。

二、项目所在村基本情况1、项目村行政区划:项目所在村隶属省市某某县某某镇。

2、项目区自然条件:建设项目位于市某某县境,地处黄土高原,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是黑山,海拔1505米;最低点为某某镇坡龙头沟谷,海拔572米。

某某梁为屋脊状分水岭,使整个地形向南、北、东三面倾斜。

主梁西端为低山区,南北两侧梁沟并列。

以某某梁为轴线,分南北两大水系。

北部为泾河流域,有四条东北向沟道切割。

形成六条南高北低的梁与塬结合区。

南部为渭河流域。

两条水系使整个地形呈沟谷纵横的黄土破碎塬,塬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

全县地貌分:中低山区、残塬梁峁区、分割黄土塬区、底黄土塬区、沟河、泾河高阶地及河谷谷地等类型。

建设项目所在地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长而干寒,夏季短而温和。

年平均气温为10.8℃。

7月最热,平均23.7℃;1月最冷,平均-2.9℃。

年较差平均为26.6℃,年平均日较差为9.3℃。

年,年最高气温平均为15.9℃,极端低气温为-18.8℃,全年无霜期平均210天。

冬季冻土最早在10月2日,最晚解冻在3月4日,最大冻土深度为55厘米,冻土深度达10厘米有52天。

南部较北部解冻早。

应合理做好工程施工安排,以避免气候对工程的不利影响。

项目所在地某某县境降水北部多于南部,南北相差83毫米。

平均降水量为578—661毫米。

全县降水量最大月份在7、8、9三个月,总降水0.47。

各季风向随大气环流影响较大,以东南风为主。

春季风速最大,平均2.3—2.7米/秒。

对工程有影响的自然灾害主要是连阴雨和暴雨、积雪和冰冻、雾和浮尘等,均对公路施工和交通运营带来不利影响。

建设项目境页梁隆起,成为泾、渭两流域的分水岭,页梁以南,除三岔河流入泾河外,好诗河、莫西河、某某沟等均由北向南流入渭河。

页梁以北的拜家河、甘井沟、郭村沟、某某沟、后沟、南漳沟、店子头沟等,皆由南向东北流入泾河。

全县有大的沟谷8条,长度在500米以上的沟谷893条,总长度1320公里,沟谷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8条,面积占全县99%以上。

河流水系形状大多为羽毛状,个别为扇形或圆形。

由于地貌特征的控制,年径流量由北向南变化围在50-70毫米之间,年均径流量60毫米,径流系数为0.1最大暴雨量50毫米。

径流和降雨量的年变化分布相一致,大部分径流集中在7、8、9三个月。

流域沟谷纵横,表面坡度大,径流下渗小,大部分降雨通过河道、沟坎、泉流形成地表水。

土层厚度,土壤浸蚀,塬面支离破碎,加以塌方、滑坡、堆积等,水土流失严重,年平均悬移质模数500—1000吨/平方公里。

7、8、9三个月和暴雨季节,输沙量更甚。

地下水的补给,主要通过降雨渗入。

除黄土潜水外,局部地区有灰岩水和基岩裂隙水,黄土潜水埋深,最高20米,最低78米。

基岩裂隙水埋深在250—300米之间。

全县境的地表水主要由泾河、好诗河、三岔河、莫西河流域,径流总量的90%由降水补给,10%由泉水补给。

工程沿线地下水在不同地形及不同时间分布不均。

基岩裂隙水受构造裂隙及次生裂隙控制,分布在隐伏基岩,埋深在100—300米。

黄土潜水分布在黄土中与基岩的基础面上。

最高埋深20米。

每年高水期在二月中旬至三月上旬,低水位在八月上旬。

3、项目村地理位置:某某村位于某某县城西南约35Km处。

4、其他情况:全村共4个村民小组,256户、1100人,贫困人口68户272人,共有耕地面积2828亩。

该村以粮食、苹果、畜牧业为主导产业,2013年群众人均纯收入为4880元。

近几年村已硬化部分街道。

本次需硬化道路2条长428米,该路为土路面,路面坑凹不平,晴通雨阻,群众出行很不方便,严重制约着该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编制依据:1、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做好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通知》2、《省以工代赈实施细则》3、《省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4、《某某县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5、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6、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可行估算计价依据》7、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分项指标8、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基础资料四、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十二五”是国家深化改革,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推动新农村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时期,十八大以来,某某县各级政府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高度重视并纳入“十二五”规划付诸实施。

本项目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完全必要的。

1、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中央和国务院从国家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了西部大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战略决策,把经济建设的重心转向西部,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三农”问题上,加大投资力度,以改善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这对某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机遇,因此,建设该项目是适应西部大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2、是建设某某经济强县的需要。

某某地处中部偏西,土地、水力、林草、矿产、旅游等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发展条件限制,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尤其农业生产落后,产品销售困难,村域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不到很大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因此,某某县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建设经济强县的重点来抓,以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加速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

由此可见,该项目的建设对于建设某某经济强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农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

某某县是全国贫困县,因自然、历史和社会等原因,工农业生产相对比较落后,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始终低于全国、全省水平,虽然近年来有了很大提高,但落后的交通条件,仍然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产增收的制约因素。

“要想富,先修路”已成为某某干部群众尤其是农村群众的共识。

公路修通后,优化了投资环境,能促进项目区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产品生产发展迅速及各项生产成本、运输费用降低产生的效益等。

因此,建设本项目,对改善农村交通条件,促进农村果畜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城镇化建设,改善农村环境品质,提升农村整体形象将产生显著的作用,也必将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建设小康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4、是强化县域路网结构,完善路网布局,提高路网整体服务水平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某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农村相互之间以及与外界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农民对人居环境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欲望愈来愈高。

为了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之需要,某某县积极争取国家加大农村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先后建成了一批农村重点公路交通项目,使某某县公路交通运输困难和紧状况得到初步缓解。

但是农村公路路网密度、通达深度不够,布局不尽合理,等级、结构、路况差等问题还相当严重,影响县域公路网的整体服务水平和经济效益,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因此,建设该项目对于强化某某公路网的结构,完善路网布局,加快“源头”建设,提高路网服务水平和整体效益意义重大。

公路修通后,优化了投资环境,能促进项目区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产品生产发展迅速及各项生产成本、运输费用降低产生的效益等。

五、项目建设的可行性推进城镇化,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也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是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项目的建设对加快该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的建设将大大促进该村的开发建设,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有利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通过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利于优化资源配臵,提高效率,引导各类发展主体向城镇聚集,实现集约发展。

项目建设后,随着道路周边的开发,将加快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又一重要力量,发挥地域性经济、文化及各种社会化服务中心的作用,并对周边地区城镇化建设起到重要的示和带动作用,它的建设是可行的。

1、在原老路上改建,截弯取直,少拆迁,少农田、工期短,当地群众拥护,县、乡政府及公路等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有利项目圆满完成。

2、该项目建设符合某某县农村公路规划的。

4、该项目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贫困乡镇人民脱贫的需要,该项目的建设成降低当地农副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运输的成本,提高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利于引进外地资金和技术,带动当地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农业、林业、养殖业的开发,将产生极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项目建设规模和主要建设容:水泥混凝土道路硬化0.428km。

包括路基处理,灰土基层及水泥混凝土面层。

七、项目建设的标准:根据《省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某某县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并结合该村交通状况及发展的需要,本项目拟按照四级公路标准建设,主要技术标准如下:1、计算行车速度:15公里/小时。

2、路面类型:18cm厚C30水泥混凝土路面3、路面宽度:3.5m4、路基宽度:4.5m5、10%石灰土基层宽度:4m6、最大纵坡:9%7、曲线半径:极限最小半径15m,一般最小半径30m。

8、停车视距:20m主要工程量表及计算依据八、总投资和资金来源:1、估算说明:该项目为市某某县2015年以工代赈项目,道路全长0.428km,可解决该村部分群众出行困难及生产销售困难问题。

1.1编制依据(1)、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2)、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可行估算计价依据》(3)、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分项指标》(4)、某某县建筑材料价格表1.2建设投资估算的原则和标准依据(1)材料价以市造价信息网发布的某某县2014年2季度建筑材料价格编制。

(2)人工费根据陕交函〔2012〕419号规定公路工程生产工人人工费标准按45.04元/工日计算。

(3)其他材料费、机械使用费按《公路工程估算编制办法》规定记列。

(4)其他工程费率:根据《公路工程估算指标》附录一规定记取。

(5)其他直接费、现场经费、间接费、施工技术装备费等按照部颁费率标准612号文件规定记取。

(6)施工技术装备未记列。

(7)建设单位管理费未计列。

(8)勘察设计费未计列。

2、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投资估算该工程总造价180576.00元(详细估算见附表),其中申请国家以工代赈资金150000.00元,群众自筹资金305766.00九、施工组织和工期1、组织领导:成立该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领导、组织、监督、协调和指挥项目的实施工作,以确保工程施工顺利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