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文化情况简介
苗族的风俗,语言,节日,服饰等的详细介绍

苗族的风俗,语言,节日,服饰等的详细介绍苗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全国有超过300万人口分布在云南省、贵州省、湖南省以及广西北部等地区,也称广西苗族。
苗族历史悠久,是中国古老的民族,史前的苗籍就可追溯至商朝,享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本文将结合苗族的风俗、语言、节日、服饰等内容,详细介绍苗族。
一、苗族的风俗苗族有着丰富多彩的风俗,主要体现在社会生活中。
一般情况下,苗族在婚礼、葬礼、春节、成年礼、节日以及一些祭祀活动等都有相应的风俗习惯。
婚礼风俗:在苗族,婚礼是一种复杂的仪式,其目的是表达新组建的家庭的喜悦,也可以说是家族的重要仪式。
苗族的婚礼一般分为十八个步骤,其中有灯调、赠财、祀祖等程序。
葬礼风俗:葬礼是苗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礼俗,多以请朋友们相聚、叩首悼念、赐酒请人、鼓唱悲歌、拆棺行走棺等程式为主。
春节风俗:春节是苗族重要的传统节日。
苗族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装扮布娃娃、发红包、互赠礼物等,以表示对新年的祝福。
二、苗族的语言苗语是苗族的母语,也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一种,一般分为碧苗语、宁苗语、景颇苗语三个大支系,用途有许多,包括苗族的宗教信仰,文学审美观念、社会秩序,节日庆典等都以苗语为主。
三、苗族的节日苗族人民有许多独特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有关农业活动的“祭祀俗”等。
春节:春节为苗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年1月1日是苗族的春节,有着长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会有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如灯调、唱歌、跳舞等,来迎接新的一年。
元宵节:元宵节是一个民间节日,主要用于表达对家庭和社会的祝福。
苗族人会在此时做许多准备,如烹制美味的元宵、点起灯笼、贴春联等活动。
四、苗族的服饰苗族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衣着文化富有色彩,可以分为民族服饰和日常穿着两大类。
民族服饰,如婚礼、成年礼、节日庆典等服装,都会根据具体情况订制,呈现苗族的独特风情。
而日常服饰,则以华夷衣裳为主,由上衣、裤子、头巾等组成,十分美观大方。
苗族历史与文化

苗族历史与文化苗族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苗族历史与文化丰富多彩,凝结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本文将从苗族的起源、传统习俗、艺术形式等方面来探讨苗族的历史与文化。
一、苗族的起源与发展苗族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根据考古发现和口头传统,苗族曾经是中国古代的“巫蛊民族”,主要居住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他们擅长土耕,尤其擅长水稻的种植与农耕技术。
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
苗族历史的发展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碰撞密不可分。
在南方的山区中,苗族与藏族、壮族、侗族等民族之间形成了复杂的联系,互相吸收、融合了一部分文化因素,形成了具有苗族特色的文化体系。
二、苗族的传统习俗苗族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反映了苗族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例如,“芦笙节”是苗族最具特色的节日之一,苗族人民会在节日中举行盛大的鼓舞、舞蹈表演等活动,以庆祝丰收并祈求好运。
在婚嫁方面,苗族还有独特的“吃擂”仪式,新娘会在婚礼前数天只能吃粥,以示纯洁。
而苗族婚礼上还会举行打花枪、跳花灯等传统活动,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苗族人民有着浓厚的民俗风情,尤其以女性的服饰和发饰最为引人注目。
女性每年在花甲之年都会举办盛大的“接骨节”,这是一个展示自己服饰和发饰艺术的机会,也是觅得美满姻缘的标志。
苗族女性的服饰多以手工刺绣和彩色缎带为主,颜色鲜艳、绣花精致,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三、苗族的艺术形式苗族艺术形式多样,多以歌舞、织布、造型艺术等为主要表达方式。
苗族的歌舞表演在世界各地都有一定的声誉,而苗族织锦更是享有盛誉。
苗锦是苗族人民采用特殊的织布技艺制作而成的,它以其绚丽多彩的色彩和精湛的织造工艺而闻名于世。
苗锦的图案多为花草、鸟兽以及苗族传统神话故事等,寓意着美好的愿景和对美的追求。
苗族人民还以剪纸、木雕、竹编等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艺术形式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进苗族文化

走进苗族文化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区。
苗族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苗族文化,了解他们独特的艺术、服饰、音乐等方面。
一、苗族的传统服饰苗族的传统服饰以蓝色为主色调,融入了许多独特的元素。
男子的服饰通常由宽松的上衣、长裤、头巾等组成,而女子则有色彩斑斓的蓬裙、上衣、披肩等。
值得一提的是,苗族女子的蓬裙非常有名,被誉为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这些服饰不仅让人们感受到苗族的美丽与神秘,更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手工艺的精湛。
二、苗族的独特音乐苗族音乐是苗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苗族人民通过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苗族的歌曲多以山歌、情歌为主题,歌词含义深沉而浪漫。
苗族音乐以其悠扬的旋律、动听的歌声和独具特色的乐器而闻名。
苗族人民善于演奏簧风琴、苗族竹管、拉筝等乐器,这些乐器都带有浓郁的苗族特色,使人们在欣赏乐曲时仿佛置身于苗族的山水间。
三、苗族的传统艺术苗族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形式。
其中,苗族蜡染艺术被誉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其独特的手工艺和艳丽的颜色吸引了广大的游客和收藏家。
苗族蜡染通过将蜡烛熔化后滴在布料上,然后进行染色、刮蜡等过程,最终呈现出精美的花纹和图案。
苗族蜡染作品既充满了苗族传统的审美观念,又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界的崇敬和热爱。
四、苗族的节日庆典苗族拥有许多独特的节日和庆典活动,这些活动丰富多彩,充满了激情和喜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苗族的芦笙节。
每到芦笙节的时候,苗族人民会身着传统服饰,奏响芦笙、舞动蓬裙,在欢歌笑语中庆祝丰收和新年的到来。
芦笙节不仅是苗族人民表达感恩和喜悦的方式,也成为了吸引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的重要旅游活动。
在走进苗族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苗族独特的服饰、音乐和艺术,还能感受到苗族人民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和崇尚自然的精神。
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机会。
苗族文化解读

苗族文化解读
苗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广东等省份。
苗族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一、节日庆典
苗族的节日庆典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苗族新年”,又称“苗年”,是苗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苗族新年通常在农历十月初举行,为期三天。
节日里,苗族人民会举行各种活动,如跳芦笙舞、赛牛、斗鸡、射箭等,同时还有盛大的物资交流市场,展示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民间传说
苗族的民间传说融合了苗族的历史、神话和民间故事,如《 苗族创世史诗》记载了苗族的创世神话和民族迁徙的历史。
苗族民间故事中,还有大量的山歌,这些山歌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苗族人民传承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生活习俗
苗族的生活习俗深受其地理环境和民族历史的影响。
例如,苗族的传统民居多为木结构的吊脚楼,既适应了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苗族的主食以大米为主,喜欢吃酸辣味的食物,如酸汤、酸肉等。
在服饰方面,苗族的传统服装以蓝、黑为主色调,上面绣有精美的图案。
苗族的婚姻习俗中,保留着对歌择偶、送亲、接亲等传统仪式。
四、宗教信仰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苗族人民相信万物有灵,因此对山、水、树等自然元素都抱有敬畏之心。
此外,苗族地区也有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影响,尤其是在节日庆典和丧葬仪式中,这些宗教的影响较为明显。
总的来说,苗族文化是一种融合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多种宗教信仰的文化体系。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苗族文化,同时也要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探秘苗族文化,了解不一样的民俗风情

探秘苗族文化,了解不一样的民俗风情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湘、黔、桂等地,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少数民族群体之一。
苗族文化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独特的特点,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今天我们就来探秘一下苗族文化,感受不一样的民俗风情。
苗族的历史渊源十分悠久,据考证,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苗族已开始发展。
在古代,苗族有着自己的文字、宗教、文化、风俗等特有的文化体系。
苗语是苗族人的语言,只有苗族人才能说通这种语言。
在苗族文化的传承中,家风、部落文化和宗教信仰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三个因素。
苗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使得苗族文化在民俗风情方面拥有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苗族人喜欢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女子的花鞋、长裙、长香山、壮族的冠衫、裙子和马镫鞋等。
入乡随俗,穿上苗族服装的游客还可以在自己相册中留下一张独特的照片。
苗族的信仰文化涵盖了宗教、迷信和民间传说等方面,在生活中十分普及。
苗族人崇尚神灵,他们相信神灵可以给自己带来好运和好发展,在生活中非常注重祭祀活动。
此外,苗族的传说比较多,这些传说古朴典雅,非常富有地方特色,其中不乏关于神话传说、爱情故事、神仙传说和渔童传说等,都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文化中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就是板凳舞,又称“鼓板舞”,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艺术之一,它主要是在节日、婚礼等适合舞蹈的场合表演。
板凳舞有着独特的舞蹈动作和音乐形式,通常都是由2人以上,并排坐着跳跃而成,每位舞者身上都装饰着漂亮的苗族服饰,舞者的舞蹈动作非常协调,让人目不暇接,板凳舞的演出往往会吸引到大量的游客前来欣赏。
另外,苗族的民俗包括了许多传统的节日,如龙舟节、盘石节、赛龙舟节等,这些节日的主体活动是庆祝、祈福,在节日期间,人们可以品尝到许多特色美食。
这些节日的举办除了给苗族及其世代的子孙带来快乐,还能促进苗族文化的传承。
苗族文化丰富多彩、独具特色,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宝藏中的一朵奇葩。
苗族文化概述

苗族文化概述苗族文化概述苗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苗族文化源远流长,充满着独特的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苗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一、苗族的历史和文化渊源苗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老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左右。
长期以来,苗族一直生活在以农业为主的山区,由于交通不便,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一直延续到现代。
苗族文化深受先民古人的影响,同时也融合了其他各族的文化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苗族文化。
苗族善于歌唱、舞蹈和手工艺制作,其中侗族竹编,苗族银饰是苗族文化的两大代表。
二、苗族的文化特点1.民间音乐和舞蹈苗族民间音乐和舞蹈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活动。
传统苗族舞蹈以祭祖、休闲娱乐、祈福为主题。
其中以“踩竹马”和“蒲葵花”舞蹈最为著名,这些舞蹈轻盈婉转、动感十足,在现代,依然吸引着广大观众的喜爱。
2.苗绣和苗银苗族的手工艺制作也是苗族文化的独特体现。
在苗族手工艺制作中,“苗绣”和“苗银”是其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苗绣是苗族妇女通过绣花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心情和情感。
苗银是苗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利用银器装饰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表达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节俗和民俗苗族节俗和民俗也是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丰富多彩和具有独特特色的民俗活动给苗族文化增添了不少色彩。
比如腊八节、苗年、跳堆节等,都是苗族人民特有的传统节日。
同时,苗族人民还有许多重要的生命仪式,如出生仪式、成人仪式、婚礼仪式、葬礼仪式等,这些活动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人文关怀。
三、苗族文化的现状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苗族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一些苗族传统的文化元素面临失传和淡化的风险。
许多苗族人口外流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对苗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不过,与此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给予了苗族文化很大的关注和支持。
苗族介绍(精选五篇)

苗族介绍(精选五篇)第一篇:苗族介绍苗族介绍分布中国大陆的分布苗族主要集中在贵州(48,1%),其次是湖南(21,49%)和云南(11,67%),但亦有分布於重庆(5,62%)、广西(5,18%)、湖北(2,4%)、四川(1,65%)、海南(0,69%)等省市内。
此外在泰国、老挝、越南等国也有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苗族人有许多自称,如“牡”、“蒙”、“毛”、“果雄”、“带叟”等,还有些地方按其住地、服饰等方面的不同,在“苗”字前冠以不同的名称,如“长裙苗”、“短裙苗”、“长角苗”、“红苗”、“黑苗”、“白苗”、“青苗”、“花苗”、“小花苗”等。
苗族人多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
东南亚的分布苗族人亦是越南及老挝的原居民族。
在泰国北部地区,亦聚居了苗族人,根据2004年的人口统计,当地苗族人口约有12万人,是当地紧次於嘎良族的山区民族。
他们约於18世纪至19世纪时自中国西南地区迁入泰北地区。
现时老一辈的苗族人仍可以操云南话。
缅甸北部亦有从中国移居的苗族人。
服饰特色贵州,湖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
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
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
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
这也是苗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史诗的原因。
饮食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
苗族的风情文化简介

苗族的风情文化简介以苗族的风情文化为主题,我们将从苗族的历史、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对其进行介绍。
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苗族历史悠久,据考古学家研究,早在公元前30世纪,苗族就已经在贵州地区繁衍生息。
苗族的语言属于苗瑶语系,有自己独特的文字系统,是世界上少数仍然使用象形文字的民族之一。
苗族的服饰文化是苗族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人民喜爱色彩斑斓的服装,女性常常身着蓝色或黑色的长衫,并佩戴银饰、花环等装饰品,非常华丽。
而男性则通常穿着蓝色或黑色的上衣,搭配宽松的裤子和宽带腰带。
苗族的服饰多以手工绣花和银饰为主,绣花图案多为苗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而银饰则代表着财富和美好的寓意。
苗族的音乐舞蹈也是其风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人民喜爱歌唱和舞蹈,每当节日或重大庆典时,苗族人民都会穿上盛装,载歌载舞,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祝福。
苗族的舞蹈形式多样,有舞龙、舞狮、花灯舞等,舞姿矫健而优美,富有民族特色。
而苗族的音乐则以独特的乐器为主,如芦笙、口弦等,曲调悠扬动听,给人以愉悦的感觉。
苗族的风情文化还表现在其民居建筑和节日庆典上。
苗族人民居住在山区,他们建筑的房屋多为木质结构,具有独特的苗族特色。
苗族的节日庆典丰富多彩,如苗年、苗族三月三等,这些节日是苗族人民传承和弘扬自己文化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苗族人民团结和欢庆的时刻。
苗族的风情文化丰富多彩,从历史传承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看到其独特魅力。
苗族人民以自己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同时也通过这些方式传承和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
苗族的风情文化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学习,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苗族的独特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文化发展情况简介
兴文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川滇黔结合部,幅员面积1373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总人口47.06万人,是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扩权强县试点县、革命老区县,乌蒙山区扶贫连片开发省级规划县。
我县现有24个民族,其中有苗、藏、彝、回等少数民族23个,人口5.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1%;有5个苗族乡和6个少数民族人口千人以上的乡镇;全县苗族人口5.05万人,占宜宾市苗族人口的64%,全省苗族人口的32%,是四川省最大的苗族聚居县。
苗语、苗歌、花山节、芦笙舞、银饰、刺绣、蜡染等苗族文化特色鲜明,极具魅力;苗族花山节、大坝高装分别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兴文县大力开展苗族文化活动,进行苗族文化保护传承,为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为丰厚的文化内涵。
兴文苗族花山节是苗族聚居地最为隆重的节日,已成为兴文对外展示交流的一大文化品牌;在花山节举办期间,苗家长桌宴、苗家篝火晚会、苗族歌舞、苗族古歌、斗鸡斗鸟、吹芦笙、挤芦笙、吹木叶、独竹漂、上刀山、下火海、苗族服饰展示等苗家绝活儿一一亮相,尽显苗乡魅力。
兴文苗族花山节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在第三届中国民族节庆峰会上,兴文苗族花山节被评为“最具国际影响力节庆”。
2015年,在光明新城市政广场,成功举办了中国兴文苗族花山节,参与群众达1万余人。
除了苗族花山节,兴文一部分苗族地区还有过高装节的习俗,这个活动不是苗族独有的节日,是与汉族同胞共同过的节日。
在高装表演中,主角站在几米高的铁桩上,彩妆戏衣,飘飘欲飞;数名大汉推动着平台,缓缓移动。
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兴文“大坝高装”与宜宾五粮液酿酒技艺、江安竹簧以及苗族蜡染技艺齐名,成为宜宾市四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
苗族绷鼓节也是兴文苗族的一种节庆,是苗族人纪念祖先,驱邪祈福的重大活动,绷鼓中蕴含了苗族人民对逝者无限的思念,寄托了苗族人民美好的愿望和向往,仪式上,人们将刚宰剥的牛皮绷制成鼓,唱起祭鼓敬花杆歌,敲响此鼓,据传鼓声有驱邪招财祈福的作用。
除了花山节、绷鼓节,兴文苗族还有“三月三”、“四月八”、“唤魂节”、“祭鬼节”、“吃新节”、“崇牛节”、“苗年”等各类节庆活动,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为宣传兴文苗族地方文化,促进苗乡旅游,发展苗乡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充分提升了苗族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围绕打造“民族地区特色文旅示范县”的目标,兴文县以苗族节庆为媒,把苗族节庆办成苗乡的狂欢节,对内实现旅游与文化的整合,增强凝聚力,对外树立文化品牌,促进文旅互动,带动产业发展,提高兴文知名度,推动县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兴文县苗族文化特色鲜明、风情浓郁,在丰富多姿的苗族文化中,苗绣因其淳朴而高雅的气质独树一帜。
兴文县苗
族同胞的刺绣手艺,大多都是母亲教女儿,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体现了生命的延续,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正是这种传承使苗绣这门传统工艺得以保存至今,记录下苗族世代的历史。
苗绣以五色彩线织成,很讲究对称美,图案有花卉、蝴蝶和祥云等,多寓意吉祥富贵,刺绣是个精细活,一套女子日常服饰最少也得花费半年时间,如果是结婚礼服,就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绣完。
除了苗绣,苗族蜡染也是苗族特色艺术之一,早在秦汉时期,勤劳智慧的苗族同胞就掌握了蜡染技术,这种独特的工艺充分展示苗族同胞多彩的民族风情和朴实秀丽的乡土艺术。
在过去,兴文县苗族还有专门从事金、银、铜等金属首饰加工的苗族艺人,他们能打制各式各样的首饰,项链、耳环、手镯、银箍、银片等,这些首饰是苗族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姑娘和媳妇穿上漂亮的服装,戴上配套的首饰,展现出美丽大方高雅的气质,充分体现出苗族的勤劳智慧。
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加工、种麻纺织、手工竹艺,兴文的苗族同胞勤劳能干,苗族技艺丰富多彩、底蕴深厚、工艺考究、巧夺天工;苗族芦笙、唢呐、牛角、锣鼓、竹箫等苗族乐器也独居特色,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近年来,兴文县积极开展苗族文化培训,涵盖的内容有苗族舞蹈、苗族文字、苗族刺绣、苗族礼仪、苗族歌曲等内容。
除了开办苗族文化培训班,还先后举办苗语培训班、民族特色班,编写兴文本土苗族文化各类初级教材;在少数民
族学生较多的学校开设起苗族语言文字、历史文化、工艺美术、苗族舞蹈、苗族声乐、苗族器乐、苗族体育等课程,定期授课学习。
为推进苗族文化传承发展,兴文县专门配备少数民族文化专长教师、专业人员,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进行中短期苗族语言文字、工艺美术、器乐音乐、传统礼俗等培训;成立起“民族文化发展中心”、“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县苗族文化促进会”专门负责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发展等工作。
近年来,兴文县多措施加大了对苗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力度,成立文化专业合作社和演艺团体,对苗族文化进行深度开发,培育文化旅游产品加工业,并通过市场化运作,促进群众保护和传承苗族技艺;建立川南僰·苗农耕文化展示中心,对苗族服饰、苗绣工艺品、苗族蜡染等进行陈列展示与销售;在初中和高中成立民族特色班,系统学习苗族文化有关的特色课程,进一步弘扬苗族文化和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