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传统价值观现代化转变的差异及启示

合集下载

中日两国传统教育现代化转型的比较

中日两国传统教育现代化转型的比较

但是 近代初期 , 中国传统 文化尽管 受到西 方 的冲击 , 但 并没 有形 成或进行什么变革 , 传统 文化 和传统教育没 有从根
本上发生变化。可是 , 由于承认外 国在科技 等所谓 “ 技 艺之
的西学毕竟 为封 闭的中国社会 打开 了一扇嘹望世 界的窗 口。

末” 方面强于 中国和中 国对 “ 艺事 ” 的轻视 , 因此 , 伴 随洋 务 运动的发展 , 洋 务 派也 开始 小规 模地 建立 西方 式 的近代 学
中 图分 类号 : G 6 4 9 . 2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3— 2 6 1 4 ( 2 0 1 3 ) 0 9— 0 0 6 2— 0 3


中国传统 教 育的变 革
育图景。
在这方 面 , 明末大科学家徐 光启 可 以说是一个典 型。面 对 中西文化差异 , 徐光 启态度 十分 明确 : “ 欲求 超胜 , 必须 会
在汽船与帆船 、 来复枪与 弓箭 、 电报 与驿马 的比较 中, 明显地 感受到 中西军事技 术上 的差距 。在其 后产 生的洋 务运动 可
以说 是 对 这 一 问题 的首 次 集 中系 统 的 回答 。
洋务派和少数思想家认为 , 西方之所 以在武力上优胜 于 中国关键在 于“ 中国之睿 知运于虚 , 外 国之聪 明寄有 实。中 国以义理 为本 , 艺事为末 ; 外 国以艺事为重 , 义理 为轻 ” 事技术衰弱的重要原 因。 。 认 为, 传统的知识取 向和知识分子 的治 学道路是造成 中国军
珍、 魏源等 为代 表 的“ 经世 致用 ” 派 提 出 的“ 师夷 长技 以制 夷” 的主张 , 松动了中国传统教育 的某些 固定 观念 , 预示 着 中 国传统教育 向现代教育的正式转化的开始。 1 . 耶稣 会东来布教与西学传播

中国和日本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转换之间的关系

中国和日本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转换之间的关系

中国和日本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转换之间的关系中日两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两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转换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本文将探讨中国和日本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对此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传统文化对于现代文化的影响中国和日本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两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这些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深深地影响了现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价值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可和肯定。

例如,中国的传统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不仅成为国际舞台上的独特魅力,也在现代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人文精神也为现代社会的精神生活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思想。

这些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艺术价值、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可以给当代人们提供寻找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的指引,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身文化的内在价值和独特魅力。

二、现代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和日本的现代文化也不断涌现,大大提升了两国的文化软实力。

在这个过程中,现代文化不仅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同时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例如,中国的现代文学作品大量吸纳了传统文化的元素和情感,如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鲁迅先生的现实主义小说等等,这些作品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同时也将其表现形式不断更新和丰富。

同样,日本的现代文学和电影等也经常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艺术元素,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创造性,创造出了许多有影响力的作品。

同时,在现代文化的强大推动下,传统文化也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

如中国的京剧、昆曲等传统戏曲,经过现代舞台技术的改良和丰富,不仅更好地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也保护和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这样一来,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的互补和转化成为了现代文化的重要动力,也为两国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潜力。

中国与日本近代发展道路有何不同和相同以及启发

中国与日本近代发展道路有何不同和相同以及启发

中国与日本近代发展道路有何不同和相同以及启发内容简要:与注重保护国内市场,以自主品牌的高附加价值产品进行国际竞争的日本古典发展主义不同,中国的新发展主义积极地向外资开放国内市场,以廉价劳动力参加全球生产分工,并以加工贸易为主带动出口和刺激经济增长。

中国发展模式的兴起不仅反映了全球化新阶段的不同历史条件,而且也继承了中国鸦片战争以来对外关系方面的历史遗产。

日本大国的崛起可以说从明治维新开始,走向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可以从洋务运动等等一系列的救国运动开始,一步一步走向社会主义。

无论是在军事上,政治上,思想上中国与日本的维新都存在着异同。

日本的发展之路同样给中国以启迪。

关键词: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古典发展主义新发展主义洋务运动一.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区别明治维新以天皇为首的日本明治政府,为巩固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其主要内容是政治上废藩置县,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实行土地改革和地税改革,实行保护扶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一系列政策。

如将企业交给私人经营;向资本家发放无息贷款;统一货币;禁止各地设立关卡;取消商人专利的同业公会等。

军事上颁布义务兵役制,建立近代常备军,按照西法练兵,对官兵进行武士道精神教育。

明治维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日本免于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地,成功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迅速崛为东方资本主义强国。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

在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着被帝国主义瓜分的严重民族危机时期,他们掀起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这就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以图挽救民族危亡的一场爱国政治运动。

它以“公车上书”为发端,到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形成百日维新高潮。

康梁的基本主张是:政治上开议院,制宪法,以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实行君民共治;经济上提倡大力兴办实业,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以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落后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文化上废除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提倡科学,兴办新式学堂;军事上设置制造军火,精练海陆军等。

日本和中国的家庭价值观念有何不同?

日本和中国的家庭价值观念有何不同?

日本和中国的家庭价值观念有何不同?日本和中国都是东亚文化圈的代表国家,文化传统对家庭价值观念的形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虽然两国近年来越来越接近,但在家庭观念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差异。

下面将对日本和中国的家庭价值观念做一个比较。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1. 日本日本传统文化中强调“孝道”和“家族道德”,也就是要“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同时重视家族荣誉和家族传统。

这一传统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影响着日本家庭的结构和行为规范。

例如,在日本的家庭中,通常不会让老人过早离开家庭,而是由子女来照顾他们,在家庭中也强调不离不弃的家族意识。

2. 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中同样强调孝道,但在家族观念方面更加重视“家族体系”,也就是家族称号和家族资产的传承。

在中国,家族传承是非常重要的话题,成为了家庭关系和社会利益的主要焦点。

传统上,中国家庭中的长辈拥有权威,虽然近年来已经有所改变,但在某些地区和家庭中仍然产生影响。

二、生活方式的比较1. 日本日本的家庭生活一般比较简洁,不会随意乱花钱。

这和日本文化中提倡节俭有很大关系,也体现出父母关注子女的教育和未来。

日本的父母对于家庭的经营表现得非常细心,更加重视家庭和谐、子女的教育和未来发展。

2. 中国相比之下,中国的家庭生活更加热烈,尤其是在春节等传统节日。

中国人有“多赚钱,多吃好的”的理念,也会花很多钱在家庭教育上,关注子女的成长,给子女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在中国,家长往往对于子女的教育和未来发展更为关注,而这也和中国整体的文化倾向有关。

三、教育方式的比较1. 日本日本的教育方式以“自我形成”为核心理念,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的性格和品质。

这反映出了日本文化中强调的“基础教育”。

日本的父母更注重孩子的学习和能力发展,希望孩子们能够在学业中取得好成绩,并获得好工作来支持未来的家庭生活。

2. 中国相比之下,中国的家庭往往更加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选学科,尤其是对于高考和升大学的问题非常关注。

在中国,父母有时会承担孩子的学费和其他费用,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

中日价值观之异同分析

中日价值观之异同分析

中日价值观之异同分析
中日价值观之异同分析
摘要:中日价值观有众多相似之处,但它们却不尽相同。

如果不好好把握和理解这些差异,就很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误。

本文选取了同为中日价值观核心的三个方面:集团意识、面子和人情,来论述中日在这三个方面所表现出的异同之处,并在此之上对日语教学提出几点建议,旨在让学习者理解母语与目标语更深层次的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水平。

关键词:价值观集团意识面子人情日语教学
一.引言
关于价值观的定义,学者们众说纷纭。

michael prosser认为“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主要通过文化交际构成的模式。

他们是最深层的文化,我们认为所有人都有价值观”。

贾玉新(1997)认为“价值观念是任何社会或文化中的人们所回避不了的指令,是人们行为的规则、思维的方式、认知的准绳、处世的哲学、演绎推理的模式、评价事物的规范、道德的标准等等”。

不管你意识到与否,价值观都在无形地支配着人们,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想要脱离价值观而存在几乎是不可能的。

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价值观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他们都注重集团主义,轻视个人主义,注重和谐、注重人情、注重内外有别等。

这些条目都频繁出现于对中日价值观的研究中,然而看似相同的条目,它们的实质也相同吗?这里,本稿想从中日价值观中都比较突出的三个方面,即集团意识、面子和人情来论述中日间的异同之处。

中日两国文化价值观的比较研究

中日两国文化价值观的比较研究

中日两国文化价值观的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中日两国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然而,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日两国的文化特征各不相同。

为了更好地促进两国之间的理解和交流,本文将对中日两国的文化价值观进行比较研究。

一、集体与个人集体与个人的差异是中日文化中最显著的一个方面。

在日本文化中,集体的观念非常强烈,个人的利益往往被放在更高的位置上。

这种文化价值观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在家庭、公司和社会等层面上。

在家庭中,日本人注重家族的延续,子女往往要顺从父母的决定。

在公司中,团队意识被强化,个人的竞争意识相对较低。

在社会中,人们强调尊重他人的意愿并追求和谐,个人的利益往往被牺牲。

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个人的价值观念更为突出。

中国人普遍注重个体的自由、尊严和尊重个体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社会与家庭中也更多地强调个人的利益和需求。

不过,这种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在近些年来已经出现了一些改变,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集体与社会利益的重要性,并在很多方面予以了实践和体现。

二、时间观念中日两国的时间观念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日本文化中,时间被看作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资源,非常注重时间的效率和规划。

在日本人的思维中,谁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时间,谁就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他们非常注重时间秩序和时间的节约,追求高效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中的时间观念则更加灵活和弹性化,注重把握时机和机遇,追求的是人生的自由和更多的体验。

中国人常说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反映了这种价值观,但他们对待时间的态度相对比较随意,并不太注重时间的规划和严格管理。

三、态度和信仰中日两国的文化价值观还体现在了宗教信仰和态度上。

在日本文化中,佛教和神道教是非常深入人心的宗教信仰。

佛教强调“瞑想禅定”的修炼,让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神道教主张崇拜祖先和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种信仰渗透到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对于人际关系、孝道和环保意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差异观影响研究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差异观影响研究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差异观影响研究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

作为跨文化交际中两个重要的文化,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然而,由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信仰、价值观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交流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中日文化中存在的价值差异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

首先,中日的价值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传统文化方面,日本强调顺从、自我牺牲和尊重权威,而中国则主张自主、公正和反对压迫。

在社会制度中,日本侧重于“团队合作”,而中国则更强调个人自由和激情。

在家庭观念方面,日本家庭传承重、互相关心,而中国则鼓励独立个性和平等相处。

这些文化上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会引起误解和矛盾。

其次,从具体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中日价值观差异的影响是很显著的。

例如,在商业交流中,日本的价值观使其在谈判中强调团队合作和面子,而中国在商业上更注重利益和独立,往往更倾向于推销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沟通上的分歧,造成合作双方的利益损失。

在社交交往中,日本人更注重礼仪和尊重他人,而中国人更强调直接和真诚。

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日本人感到中国人过于直言不讳,因此感到冒犯。

同时,中国人可能会感到日本人的交际方式过于拘谨,让人难以接近。

这也可能会导致双方在交流中产生隔阂和不愉快。

最后,如何应对中日价值观差异,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合作,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个人应该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并学习适应对方的方式和行为。

对于企业和组织来说,当进行商业交流时,可以通过了解对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制定相应的交流策略,从而避免因文化差异引起的沟通障碍和矛盾。

综上所述,中日文化中存在的价值差异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

了解这种差异,并学习适应对方的文化和行为是跨文化交流的关键。

只有通过相互尊重和理解,才能实现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顺利进行。

中日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与交流

中日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与交流

中日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与交流一、概述中日两国地缘相近,在东亚文化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日两国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交流历史悠久。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角度探讨: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影响、传统文化交流和现代文化交流。

二、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影响1. 礼仪习惯在礼仪习惯方面,中日两国有很多不同之处。

日本的“礼仪之邦”文化影响着日本人的行为准则,他们通常偏爱谦虚、礼貌,但过于含蓄也容易被误解。

而中国的礼仪文化以孝道、家庭为核心,重视礼节和人际关系。

在国际交流中,互相尊重别国文化,学习他国礼仪,更好地实现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2. 教育思想中日两国教育思想在核心价值观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日本注重纪律,强调个体完成集体任务,注重道德修养。

而中国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仁义礼智信”的全面发展。

相互了解彼此的教育思想有益于优化两国的教育体系,促进中日关系的发展。

3. 性别观念日本的部分文化传统对女性的位置不够平等,女性在政治票仓和职场上的地位受到限制。

而中国强调“男女平等”,女性逐渐在社会和经济领域站稳脚跟。

两国在性别问题上的思想差异应该得以发掘、分析和解决,令中日两国人民更好地建立起有益互信。

三、传统文化交流1. 文学艺术古典文学和艺术是两国文化遗产的精髓。

中国的唐诗宋词、戏曲和书法,以及日本的浮世绘、武士传、歌舞伎等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互了解彼此的传统文化,增强跨国交流与互相尊重,巩固和增进中日两国的文化友谊。

2. 饮食文化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上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如日本的生鱼片、天妇罗和寿司,以及中华传统美食如北京烤鸭、四川火锅等。

饮食文化是双方交流的重要一环,增加跨国对话和了解,有利于增进文化友谊。

四、现代文化交流1. 电影、音乐和体育电影、音乐和体育文化是现代国家和民族间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国的文化差异。

例如,日本漫画影响了世界各地,而中国电影《芳华》在2017年大放异彩,双方的跨国交流和合作有望成为新的亮点。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两国作为亚洲的两个重要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中日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社会习俗、传统价值观、饮食文化、礼仪风俗等方面。

本文将围绕这些方面展开比较与分析。

中日社会习俗方面的差异。

在中华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被视为传统美德;而在日本,家庭观念同样重要,但还有着更加注重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的特点。

中国人比较注重人际关系的维护,重视友情和亲情;而日本人则更注重面子和人际关系的保持,重视面子和礼貌。

中日传统价值观的差异。

传统中国价值观强调“仁义礼智信”,注重忠孝节义,主张天人合一、天命观念。

而日本传统价值观则注重忍耐和自我节制,尊重“道德优质”的人,注重个人的自我修养。

中日的饮食文化方面也有很大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样,讲究色、香、味俱佳,强调食物与季节的搭配,讲究饮食的谦和和生活的和谐;而日本饮食文化则更注重原料的新鲜和制作的精致,在食物的摆盘和视觉效果上有更高的追求。

中日礼仪风俗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人注重礼貌和尊重,握手、鞠躬和问候都是很常见的礼仪动作;而日本人注重礼仪仪式和面子,鞠躬是日本民族传统的示敬方式,还有一些特定的礼仪规矩,如脱鞋进入房屋、喝茶的礼仪等。

中日文化在社会习俗、传统价值观、饮食文化、礼仪风俗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这些差异既是两国历史文化的产物,也受到地理环境、民族性格等因素的影响。

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更反映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上。

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差异,有助于增进两国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

中日两国近代现代化比较和启示

中日两国近代现代化比较和启示

课题:中日两国近代化进程比较指导老师:班级:媒体161姓名:中国日本【引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过往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早在百年前魏征就曾发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可见历史对人类发展的指导与启示作用。

中日两国在地理上非常接近,有人称为一衣带水之隔。

在古代的时候,中日两国关系亲密,中国是日本的老师,日本的许多东西都是从中国学来的,所以,中日两国的风俗习惯、政治、经济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近代前夜,两个都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

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近代文明之光开始透进沉沉神洲。

1853年,美国海军一支小型舰队,野蛮驶进江户湾,日本朝野也诚惶诚恐地感受到了近代文明的威力。

两个古老的东方国家接触西方文明相距仅十余年,但迈向近代化的速度与结果的差异是惊人的。

中国直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用了近70年,才完成了近代化的一小半。

日本则只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就走完了欧美资本主义150—200年走过的道路,20世纪初中国辛亥革命之时就已经日显世界强国端倪,在百年后的今天两个国家的差距依然巨大,个中问题,值得我们深究。

【摘要】下面我们抛开个人情感,冷静的看待问题,纵观中日百年来的近代史路程,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谈差异与启示。

一.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及文化底蕴二.政治体制本质的不同三.统治阶级的改革意志一 .文化底蕴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曾经有过极其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历史,这也就使得国家上至皇亲贵族、文武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或多或少养成了极为强烈的文化优越感。

统治者素以天朝上国自居,视外国为“夷”,观念上的自大,以及优越的社会心理一直束缚着统治阶层,改变现存的体制是难上加难。

以至于当面对外来文化的时候,似乎采取的大都是漠视、轻蔑甚至拒绝的态度,特别是极为保守的满清贵族更是顽固地排斥西学,拒绝吸收西方近代文明。

这种以“中国为中心”为基础的施政纲要,也就势必使得早期的现代化自然而然难以从国家层面正式启动。

中日两国近代现代化比较及启示

中日两国近代现代化比较及启示

中日两国近代现代化比较及启示作者:杨阳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3年第10期【摘要】日本传统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底蕴和中国有着很大的相关性,然而日本与中国近代、现代化发展速度却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对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即从对待外来文化的社会心理,中日两国传统文化的异同,中日两国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等三方面做了对比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意义的启示: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注意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科学地辩证地对待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深入研究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日本;现代化;比较近代以来,中日两个国家都在同一时间段内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犯。

基于此,也几乎同时迈上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两个国家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情形:日本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成功发展成为独立的工业国,摆脱了成为殖民地的命运;而中国由于未能采取颇为有效的措施,自以为是地闭关锁国,渐渐走上了半殖民地化的道路。

同属于东亚文化圈的两个国家,为何在面对西方时却走出了不同的近代化之路?基于此,从文化视角来研究和探讨中日两个国家近代化的差异,或许能够给当下的中国提供些许的思考和借鉴。

一、对待外来文化的社会心理19世纪中叶,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了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

西方一些大国纷纷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并将其不断地推向世界各地。

通过对中日两国近代史的研究,不难发现,中日两国在近代面对外来文化时采取了不同的反应,这或许就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两个国家日后的发展。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

这也就使得国家上至皇亲贵族、文武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或多或少养成了极为强烈的文化优越感。

以至于当面对外来文化的时候,似乎采取的大都是漠视、轻蔑甚至拒绝的态度,特别是极为保守的满清贵族更是顽固地排斥西学,拒绝吸收西方近代文明。

这种以“中国为中心”为基础的施政纲要,也就势必使得早期的现代化自然而然难以从国家层面正式启动。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两国是东亚地区的两个重要国家,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虽然两国在地理位置上相邻,但在文化传统、民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却存在着许多差异。

本文将从社会结构、礼仪习俗、饮食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对中日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一、社会结构中日两国的社会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社会等级观念较为明显,家族观念也较为浓重。

在传统观念中,家族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尊重长辈、孝顺父母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

而在日本,虽然也有家族观念,但是社会等级观念较为淡薄,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

在日本,人们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强调集体主义,而在中国,个人主义的观念较为普遍。

这些差异在两国的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上表现得十分明显。

二、礼仪习俗在礼仪习俗方面,中日两国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非常重视礼节,尊敬长辈和尊长让贤的风俗在中国十分普遍。

而在日本,人们更加注重细节和规范,对于礼仪习俗要求更为严格。

日本人会在进入别人家中时换上拖鞋,而在中国则较少有此习俗。

日本人在与人相互问候时会进行“bow”鞠躬的礼仪,而中国人则多以握手或者鞠躬来表示问候。

这些细微的差异展现了中日两国在礼仪习俗方面的文化差异。

三、饮食习惯中日两国的饮食习惯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饮食以米饭为主食,喜欢吃煲汤和炖菜,口味重油腻,喜欢吃辣。

在茶文化上,中国人更加注重茶道、茶艺和茶文化,而日本人更注重茶具和茶礼。

而在日本,传统饮食以寿司、生鱼片、烤鳗鱼等海鲜为主,口味偏清淡,偏好吃生食。

在相同的食材上,中日两国烹饪方式和口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吃饭礼仪方面,中国人一般使用筷子,而日本人则使用筷子和碗筷。

这些差异体现了中日两国在饮食习惯方面的文化差异。

四、价值观念在价值观念方面,中日两国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强调忠孝仁爱等美德,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而在日本,强调忠诚、勤劳、谦逊和自律,在人际交往上更加注重规矩与礼节。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两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两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两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启示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痛苦而又深刻的经历,它不仅带给了中国人民深重的伤痛,同时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注入了新的力量。

而在这场战争中,中日两国都有其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对中日两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启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启示和借鉴。

一、中日两国的文化和思想体系中日两国从古代就开始有文化和思想交流,不同的思想体系、文化背景和政治制度给两国带来了不同的历史进程。

中日两国的文化和思想体系都对本国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的儒家文化和思想体系,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近代的中国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将新思想与传统思想相结合,寻求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推进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现代化建设,儒家文化和思想体系也与现代化之路相互融合,充分体现了中国“求变、求新、求进”的精神。

而在日本,传统文化和思想体系也对日本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日本积极借鉴西方的技术、制度和文化,并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将自身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式现代化”。

对文化和思想体系的充分挖掘和发扬,不仅可以促进国家的自主发展,还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一些借鉴的经验和思路。

二、中日两国的政治体制中日两国的政治体制有很大的不同,这也为两国的历史进程和现代化建设带来了不同的影响。

中国的政治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日本则是君主立宪制。

然而,这两种制度的运作却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追求稳定、繁荣和自主发展。

在改革开放中,中国积极探索新型政治体制,不断探索民主化的道路,并逐步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政治制度体系。

而日本则通过稳健的政治体系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建立健全的民主机制和法制体系,促进了国家的长足发展。

政治体制的合理运作、政治制度的较为完善、民主机制的健全等等因素,都能够带动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三、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中日两国在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差异观影响研究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差异观影响研究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差异观影响研究导语:中日两国一直以来都有着密切的交流和合作关系,但由于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中日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一些难以避免的摩擦和冲突。

本文将探讨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差异对双方交流的影响,希望能为进一步加强两国交流和合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中日文化差异概述1. 历史文化差异中日两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虽然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整体上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而日本则是一个岛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但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

这种历史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会直接影响到双方的交流方式和观念。

2. 价值观念差异在价值观念方面,中日两国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比如在家庭观念上,中国人普遍认为家庭是最重要的,而在日本,个人主义更加突出,家庭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个人发展的障碍。

这种价值观念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双方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互动方式和理解能力。

二、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差异1. 语言交流的影响中日两国的语言虽然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上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这种语言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会导致双方的误解和沟通困难,尤其是在涉及到价值观念较为复杂和抽象的话题时。

以“礼貌”为例,中日两国对于“礼貌”的理解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中国人重视的是言谈举止和对长辈的尊敬,而日本人更注重的是细节上的行为和言辞的谨慎。

在语言交流中,中方可能会觉得日本人“拘谨”,而日本人则可能觉得中国人“直率”。

这种价值观念的差异会在语言交流中直接体现出来。

2. 人际关系的影响在中日两国的文化中,人际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

中国人强调的是人情和亲和力,而日本人则更加注重的是礼仪和规矩。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这种人际关系的不同,双方可能会产生误解和矛盾。

比如在商务交流中,中国人可能倾向于先建立起亲切的人际关系,而日本人可能更看重的是合作的方式和形式。

中日之间跨文化交流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中日之间跨文化交流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开始打开国门,与世界的交流更加频繁,日本作为临海国家,交流和冲突自古是不断的,即便打开国门。

本文要从中国人和日本人的行为差异上,初浅地分析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它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

在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中日两国走过了不同的道路这也随之产生了两个民族不同的价值观取向。

中日两国是生活在迥然不同世界里的两个民族。

虽然比邻,但在民族意识和思维方式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析中日两国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性从而理解其对中日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关键词】价值观;民族精神;思维方式;跨文化;差异在中国人的脑海中,对于“跨文化”的第一反应是中西方的跨文化的交流。

而同样在远东地区,日本人对“跨文化”的理解也在于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但是,同样作为黄皮肤的人来说,彼此隔海相望,同样存在文化间的差异,在交流和沟通上也会存在跨文化现象。

中国与日本自古就有所文化交流,据范晔撰写的《后汉书》中就记述,公元57年(东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予印绶”,倭奴国其实是日本北九州沿海一带的部落小国,汉光武帝曾通过来使授予刻有“汉委倭奴国”五字的金印,这枚印以于1784年在日本博多湾志贺岛(今福冈市东区)上被发现,现珍藏于福冈市美术馆。

后中日之间的交流非常频繁,到唐代时期,鉴真和尚曾六次东渡,其最初的本意是弘扬佛法,但在第六次成功的东渡日本时,鉴真和尚所带来的并不单单是佛法,还有鼎盛大唐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至此中日之间的贸易交流和文化交流出现鼎盛的繁荣。

至明朝时期,海贼横行,也就所谓的倭寇,即日本海盗,在沿海地区无恶不作,导致国人对日本的印象停留在了不良的印象。

直至日本的侵华战争,给国人带来的血的灾难,无疑文化的冲突和交流也是特别的多,特别是国人对日本的军国主义文化的痛恨。

中日近代改革差异和教训

中日近代改革差异和教训

中日近代改革差异和教训这学期很有幸能够有机会听到陈老师《中国近代史纲要》这门课。

作为一个英语专业的文科生,高中三年历史都是我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上完陈老师的这门课,我对中国近代史以至历史这门学科有了崭新的认识。

下面即时我对“中日近代改革差异和教训”的一些学习和感悟。

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

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

--《大国崛起百年维新》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日本地缘狭小,处于地缘辽阔的中国,美国之间,特殊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他强烈的忧患意识。

1853年7月8日,刚刚跻身于强国之列的美国,派出东印度舰队司令佩理率领四艘全副武装的黑色大船,闯入了横须贺港。

此时的日本,已经度过了两百多年闭关锁国的时光,但是,它对外面的世界并非一无所知。

13年前在鸦片战争中受到英国军舰攻击的邻国大清帝国的遭遇,从另一个角度给了日本统治者一个新的信号。

当时日本的统治者德川幕府听到中国鸦片战争失败的消息后大惊失色,过去日本是崇拜中国、以中国为师的,从唐朝开始就是这样,现在老师都被打败了,可见敌人之强大。

中国被打败了,那么“何时波及日本”?也有人认为这是“天赐良鉴”,是上天给予的前车之鉴。

可见,第一次鸦片战争给日本带来了很大的震动。

日本的有识之士认真总结中国失败的教训,有的认为中国政治腐败、武备不修;有的认为中国不知外情、盲目自大。

幕府高官堀田正睦说的话很有代表性:“中国拘泥古法,所以致败,日本应在未败之前,学到西洋之法。

”日本还派团来中国考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参加考察的政要高杉晋作说:“考虑其如此衰弱的原因,乃在彼不知防夷于海外之道……因循苟且,空度岁月,不采取对策断然改变太平之心,不制造军舰大炮防敌于国门之外,故由此而衰微也。

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传统有何不同?影响力哪个更大?

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传统有何不同?影响力哪个更大?

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传统有何不同?影响力哪个更大?中国和日本作为亚洲的两个重要国家,一直以来在文化传统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发展,两国的文化传统逐渐产生了一些明显的差异,究竟是什么?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差异所产生的影响又有多大?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价值观中国和日本的价值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强调以德治国、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日本的价值观则强调个人责任和纪律。

比如,日本有着“人人自扫门前雪”的思想,认为个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承担后果。

这种价值观在日本的社会中很普遍,也是日本社会非常有序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历史文化遗产中国和日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但具体表现出来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世界文明的瑰宝之一。

中国的文化遗产包括建筑、艺术、文学、哲学等等方面,这些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日本则更多地保留了中世纪的建筑和文化遗产,比如日本的城址、庙宇等等,这些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三、音乐艺术音乐艺术方面,中国和日本都有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中国的音乐艺术包括诗歌、曲艺、戏曲等等,这些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历史。

而日本的音乐艺术则更强调元素的纯粹性和独立性。

日本的传统音乐大多数只用简单的乐器演奏,没有唱腔和歌词。

总体来说,中国和日本在文化传统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源自于两国的历史、发展和人文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然而,这些差异也为两国的文化交流和互相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会。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传统影响力依然不可忽视。

尽管中国有着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但日本的文化价值观、文化创新、以及在一些领域的专业性更具竞争力。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两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但由于地理、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不同,两国间存在着许多文化差异。

本文将对中日文化差异进行比较与分析,探讨两国文化之间的异同之处。

中日两国在礼节和交往方式上存在着巨大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注重尊重长辈,讲究礼节,崇尚面子文化,因此在社交场合中,人们常常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免得罪他人。

相比之下,日本文化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和谦逊礼貌,人们更注重细节,善于观察他人的情绪,以便做出更为恰当的回应。

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方面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人讲究饮食的烹饪技巧和营养搭配,注重饭菜的口感和味道,因此中餐的烹饪技巧非常丰富多样。

中国人相信“吃在一口,话在一言”,因此在用餐时重视与他人的交流。

而日本人则更加注重用餐的仪式感和精致程度,他们崇尚平衡饮食,追求简约和清淡的口味,同时也注重餐桌礼仪和用餐礼节。

中日两国在宗教信仰上也有明显的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中融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因此中国人更加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而在日本,佛教、神道教和儒教的影响都非常深远,因此日本人崇尚传统和敬畏自然,他们更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心灵层面的宁静。

在节日和传统习俗方面,中日两国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人们会举行庆祝活动和风俗习惯。

而日本的传统节日如正月初一、七夕节等,也有着独特的礼仪和庆祝方式,人们会举行相应的传统活动和仪式。

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上,中日两国也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崇“仁义礼智信”五德,崇尚儒家思想,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和家族的和睦发展。

而日本人更注重规则和纪律,他们重视集体主义和社会秩序,注重个人的职责和义务。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日两国在礼节与交往方式、饮食文化、宗教信仰、节日传统以及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差异。

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国历史、地理和社会发展的差异,同时也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

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过程中有着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点,这些差异影响了它们的现代化道路和发展轨迹。

相似之处:
1.西方影响与现代化起步:两国都在19世纪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影响,特
别是受到了西方的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的影响。

这促使两国开始进行现
代化改革,试图赶上西方发达国家。

2.政治制度变革: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变革,试图实现现代国家
的建设。

比如,日本明治维新后废藩置县、设立议会,中国也进行了类
似的尝试,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

不同之处:
1.对外接触和应对方式不同:日本较早地通过明治维新进行国家改革,吸
收了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

相比之下,中国面对外部压力时,经历了鸦
片战争等一系列战败,导致对外接触和对外影响的应对方式不同,也较
晚开始进行现代化探索。

2.政治发展道路不同: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后,逐渐实现了宪政民主和工
业化。

而中国在辛亥革命后,政治动荡较为频繁,经历了战国时期、国
民政府时期、抗日战争和内战等一系列政治动荡,直至建立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这一过程中现代化的进程相对缓慢。

3.社会结构和文化影响差异:两国社会结构和文化影响也有所不同,日本
在现代化过程中相对更快地吸收西方文化并融合本国传统,中国则更多
地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并试图在现代化中寻求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总体来说,虽然中日两国都经历了近代化的过程,但由于各自历史、文化和政治环境的不同,导致了现代化路径和发展策略的差异。

这些差异对两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们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两国作为东亚地区的文化重要代表,虽然地理相近,但由于历史、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两国之间存在许多文化差异。

本文将从历史、语言、宗教、礼仪等方面对中日文化差异进行比较与分析。

首先,在历史方面,中日两国在文化发展上有较大的差异。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自古以来就是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而日本在历史上相对较短,直到19世纪中叶才开始全面接触西方文化,经历了明治维新并实行近代化。

因此,中日两国在文化传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其次,在语言方面,中日两国的语言差异也相当显著。

中国使用的是汉字表意文字,包括简体字和繁体字,以及拼音文字(汉语拼音)。

而日本使用的是平假名和片假名,以及少量的汉字。

另外,中文和日文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造成了中日两国在语言交流中的困难。

不过,中日两国的近年交流有所加强,尤其是在商务、旅游等领域,逐渐解决了语言带来的交流障碍。

第三,在宗教方面,中日两国的宗教信仰也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传统的宗教主要有儒家、道家、佛教等,这些宗教融合在一起形成中国传统文化。

而日本主要信仰的宗教是神道教和佛教,神道教是日本的国教,佛教由中国传入并融合于日本本土宗教。

此外,基督教也在日本有一定的信徒群体。

因此,中日两国在宗教信仰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这也影响了两国文化取向和社会风气。

最后,在礼仪方面,中日两国的礼仪习惯也有很大区别。

中国礼仪讲究的是尊重长辈、尊重传统、尊重礼仪等传统观念,强调社会等级制度和个人尊严。

而日本礼仪则更加注重礼貌待人、注重礼仪规范、讲究过程礼节,强调“和”的概念,注重团体意识。

另外,中日两国的节庆习俗也存在差异,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而日本的传统节日有正月初一、植树节、端午节等。

这些差异体现了中日两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在历史、语言、宗教、礼仪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两国传统价值观现代化转变的差异及启示作者:于海君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04期[摘要]在近代西学东渐的形势下,中日两国传统价值观念各自发生了现代化转变,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两国彼此的不同国情导致了两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转变出现了五个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使两国的历史发展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探讨中日两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转变的差异及其影响,得到的重要启示是:中日两国必须探索具有本国特色和充满理性精神的现代化民族国家的正确发展之路。

[关键词]中国;日本;传统价值观念;现代化转变;差异;启示[中图分类号]K25;K3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1)04-0069-06[收稿日期] 2011-03-14[作者简介]于海君(1960-),男,辽宁铁岭人,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一、传统的与现代的价值观念对照价值观念是在一定社会和一定时代,人们评价各种行为、事物及在一定环境中确定目标取向的准则。

东西方社会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传统和现代两种价值观念。

(一)传统价值观念的涵义及特点传统价值观念是建立在社会小生产体系和自然经济之上的人们评价各种行为、事物及在一定环境中确定目标取向的准则。

中日两国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形成的传统价值观念具有如下主要特点[1]。

一是突出人伦修养和等级界限。

儒家把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五类关系称为“五伦”,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其“礼”就是规定人们上下论等和各安其分的“三纲五常”。

二是重农抑商和贵义贱利。

儒家认为,民有“恒产”才能有“恒心”,即农业才是民众的“恒产”,因此,必须坚持“以农为本,以商为末”的价值取向,并且践行重农抑商的宗旨。

儒家还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所以,“君子”的价值取向就是贵义贱利。

三是重视经验传承而迷信权威。

在农业社会经济和小生产的条件下,社会生活知识集中掌握在“圣贤”手中,人们“读六艺之文,修先王之道”,就是反复解释“圣贤”之说,这些“圣贤”之说是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金科玉律,也是选拔人才和考核官吏的依据。

这就在崇拜圣贤中走到了迷信权威的极端。

四是强调家族主义。

传统社会中“家族”占有优越地位,家族的血统、门第、个人所处的辈分、出生顺序基本上决定了个人的地位、权利、成就机会等。

在此形势下,个人的身体、生命、生活都隶属于家族,一切都要听命于家族的安排,致使个人自我意识淡化,丧失了主体地位。

五是维护华夷天下秩序。

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念,最早出自《周礼·夏官·职方氏》的记载:周王“邦畿千里”,其外分别有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九服”环绕之。

后来,尊崇“周礼”的儒家学说就特别强调“华夷天下”秩序。

孔子因而把周朝“中国”、“华族”周边的居民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秦汉以后,中国内地把周朝的分封制变为郡县制后,儒家也相应地把“蛮夷”概念的外延从中国周边推及遥远的西方,并通过强化这种传统的“华夷之辨”和“夷夏大防”,来体现其“天下”观念,维护所谓的“华夷天下”的秩序。

(二)现代价值观念的涵义及特点现代价值观念是建立在社会大生产体系和市场经济之上的人们评价各种行为、事物及在一定环境中确定目标取向的准则。

现代价值观念起源于西方,并随着西学东渐而传播到东北亚地区。

自从文艺复兴之后,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不断成长,西方各国思想界历经多次的思想解放运动,打破了西方社会封建时代传统的神本主义、禁欲主义和等级界限,形成了崇尚人的个性发展,突出人们之间平等精神的民主自由主义价值观念。

现代价值观念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一是追求工商业利益。

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不断成长,西方社会形成了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经济力量。

这个力量在对外积极进行殖民扩张的同时,对内积极推动本国政府实行工业立国、商业立国的政策,极力追求工商业利益。

在他们的眼里,义和利在现实生活中是统一的,不是分离的。

二是重视实验创新而挑战权威。

文艺复兴后,西方思想界和科学界的先进分子对基督教神学的怀疑越来越多。

他们通过实验观察和逻辑论证,把那些传统的权威学说归于谬误。

于是,他们更加勇敢地挑战权威观念,重视缜密实验,积累科学知识,以不断的新发现来实现知识创新。

三是强调民族主义的国家实体。

现代西方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基础上产生了一个又一个民族实体(nation),基于这种民族的利益指向,逐步形成了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nationalism)价值取向。

西方资产阶级的“民族”观念,就是指居住在一个确定的领土范围内,拥有相同的语言、传统,为一个统一的政府所领导的人类群体。

在这个意义上,“民族”也称为“民族国家”(national state)。

四是维护民族主权的国际体系。

西方国家是在17世纪经过30年战争开始其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

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第一次以国际法的形式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确立了国际之间大小国家平等和宗教信仰民族化等项原则。

从此,中世纪以来欧洲基督教会神权一统天下的局面结束了,维护民族国家主权和扩张民族国家利益成为西方国际关系的最高原则。

二、中日传统价值观念向现代化转变中的差异在“西学东渐”与“西强东侵”的形势下,中日两国的传统价值观念被迫发生了现代化转变。

在中日两国这一转变的过程中,两国不同的国情导致了两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转变呈现出以下五大差异。

(一)中日两国的现代价值观念的生长空间有很大差别1.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现代价值观念的自由生长空间甚小众所周知,中国的封建政治制度属于中央集权的文化专制主义体制,故此,中国的文化专制主义不仅具有持续2000多年的强韧性,而且具有居高临下、固步自封和惟我独尊的强大保守性。

换言之,中国因长期领先于世界和持续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而形成了极强的“中心”、“本位”、“优越”意识,缺乏尊重、学习、拿来外国先进文化和大规模改造本土文化的自觉性。

因此,在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20年里,清朝举国上下陷入了传统势力全面守旧的“万马齐喑”状态,几乎没有一个主政者提及“师夷长技”之事。

在遭受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之后,才出现了部分地选择学习西方现代文化的“洋务派”。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的危亡关头,才出现了全面学习西方现代文化的维新与革命。

可见,由于上述原因,致使中国传统社会中现代价值观念的自由生长空间甚小。

2. 在日本传统社会中,现代价值观念的自由生长空间较大日本是处于“天朝(中华)礼治体系”[3]边缘地带的、与中国联系时有时无的、自主行动相对自由的一个“属国”。

德川幕府时期,中日传统的“宗藩”关系可以说是有名无实。

日本主政者锁国而不锁利,既与东亚的中国通商,又与西洋的荷兰通商。

同时,对待西方文化禁教而不禁学,即允许国人学习和吸收除西教以外的西学知识,由此表现出了其吸收外来文化的多元性与实利性的价值取向。

日本传统社会何以能够容许这种选择呢?有学者从中日两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概括出了日本传统文化的三个特征:其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为原发性,日本传统文化为继发性”;其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自生创造性”,日本传统文化具有“移植模仿性”;其三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稳定保守性”,日本传统文化具有“随机应变性”。

[4]日本有学者认为,“日本的儒教与中国的儒教,在若干重要方面是极不相同的。

”甚至,“就连与儒教同时传入日本的道教也发生了质变,转化成日本的神道,恰好像在欧洲,对同一经典教义进行不同的解释,新教从天主教中分化出来,造反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职业理论——即韦伯所说的‘现代资本主义精神’。

日本的儒教与中国的儒教虽然本来出自相同的经典教义,但因理解的方法不同,结果在日本形成了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国民气质。

”[5]尽管日本的“异学”造反者不能与欧洲的新教运动同日而语,日本人也未必没有如中国人那种极强的“中心”、“本位”、“优越”之感,但他们确实有着极强的尊重、学习、拿来外国先进文化和以实利为价值取向,以及大规模改造本土文化的自觉性。

应该说,日本传统社会中现代价值观念的自由生长空间相对较大。

任何封建国家的现代化都需要培养出具有现代价值观念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群,都需要以社会思想和现代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为精神前提。

如果说中国受封建文化专制主义极强的禁锢而迟迟未能出现社会思想和现代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那么,日本能够较早地出现,就是因为日本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禁锢相对较小的缘故。

日本的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天皇虚权、将军执政、幕藩领地、武士没落。

在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入侵、国内农民阶级起义、封建社会走向瓦解、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国内外形势下,日本幕府力量减弱,各藩地方势力兴起,在野派进步学者能够得到开明藩主的庇护,特别是西南各藩势力逐渐增强,并且相互联合起来,形成了一定的与中央政府相抗衡的局面,这就为社会新思想和现代价值观念的生长提供了一定的自由空间,以至于由西南各藩最终主导了日本尊皇倒幕和开国维新的现代化事业。

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说,在日本幕府时代出现了至尊与至强相分离的情况,“这与中国人拥戴绝对的专制君主,深信君主为至尊至强的传统观念相比,是迥然不同的。

在这一点上,中国人的思想是贫困的,日本人的思想是丰富的;中国人是单纯的,日本人是复杂的”。

“中国如果不经过一番变革,就不可能达到日本人这样的程度。

在汲取西洋文明方面,可以说日本是比中国容易的。

”[6]应当指出,至尊与至强是否分离并不是思想丰富不丰富的原因,但是日本的情况确实特殊,这种特殊情况与其他几种特殊因素结合在一起,确实对汲取西洋文明是比较有利的。

(二)中日两国封建统治者的思想态度和政策导向影响了社会变革因子的成长与积累一个国家凡是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必然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社会思想大论战,这是探讨和预测社会变革的走向和以一定价值观念选择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需要。

但是,在中央集权和文化专制主义强大控制力的国家,传统势力要保持优势地位,就会压制社会思想大论战,使社会思想多元化的百家争鸣延迟出现。

可见,思想多元化是推进传统思想价值观念更新的文化动力。

而舆论一律、思想一元、文化专制就是压制思想论战、阻挠传统思想价值观念更新的文化枷锁。

从现代化的思想动力来说,中日两国在西学东渐时都需要社会思想的多元化,而不是思想一元化;都需要百家争鸣,而不是万马齐喑;都需要放眼世界,而不是固守传统;都需要务实进取,而不是虚骄无为;都需要学习西方,而不是盲目排外。

而能否积累这些转变的社会因子,封建统治者的思想态度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封建统治者包括中央政府的主政者和地方政府的主政者两种势力,无论哪种势力秉持开明的态度和实行开明的政策,都可以积累社会转变的因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