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海洋底栖藻类生态

合集下载

海洋生态系统中底栖动物的生态位分析

海洋生态系统中底栖动物的生态位分析

海洋生态系统中底栖动物的生态位分析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为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其中底栖动物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底栖动物包括海底沉积物中的各种生物,如甲壳类、软体动物、多毛类等。

它们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分布广泛,相互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生态位关系。

本文将针对海洋生态系统中底栖动物的生态位展开分析。

一、底栖动物的生态位定义与特点底栖动物的生态位是指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生态空间以及所扮演的角色。

底栖动物的生态位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底栖动物的生态位具有以下特点:1. 气候适应性强:底栖动物能适应各种水温、盐度和光照强度的变化,具有较强的气候适应性。

2. 食性多样性:底栖动物以不同的食物来源为生,包括有机废物、浮游生物和海洋植物等。

它们通过摄取这些食物维持生命活动。

3. 呼吸途径多样:底栖动物的呼吸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肺式呼吸、鳃呼吸和体表扩散等,以适应不同的氧气供应情况。

4. 繁殖策略差异:底栖动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有的通过产卵繁殖,有的通过胎生繁殖,这些不同的繁殖策略使它们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二、底栖动物的生态位分析1. 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底栖动物垂直分布与水深、光照强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浅海水域,光照强度较高,底栖动物主要分布在海床表层。

这些底栖动物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

而在深海水域,光照强度较低,底栖动物主要分布在海床底层。

这些底栖动物主要依靠从上层水体沉降下来的有机碎屑为食。

2. 底栖动物的水平分布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底栖动物水平分布受到环境因子和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

例如,某些底栖动物喜欢栖息在岩石区域,而另一些则主要分布在沙质或泥质海底。

这些差异分布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不同的底栖动物对于底质的适应能力不同,或者是因为它们对于特定生境的选择性较高。

3. 底栖动物的食物链关系底栖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处于食物链的不同层级,它们既是食物的提供者,又是食物的消费者。

海洋底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解析

海洋底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解析

海洋底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解析海洋底层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涵盖了海洋底层的各种生物、物理和化学过程。

它有着复杂的结构和多样的功能,对地球的气候调节、碳循环和生物多样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解析海洋底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的生态系统。

1. 结构解析海洋底层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底层水柱、底层底栖动物和底层底栖植物。

底层水柱是连接底层生物和海洋表层的关键环境,它具有较低的温度、高盐度、低氧气和高压力的特点。

底层底栖动物主要包括底栖浮游动物、底栖底栖动物和底栖游泳动物,它们适应了底层水柱的特殊环境,并与底层底栖植物形成复杂的食物链关系。

底层底栖植物包括浮游植物和底栖底栖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为底层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2. 功能解析海洋底层生态系统具有多样的功能,包括气候调节、碳循环和生物多样性维持。

首先,海洋底层生态系统对气候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海洋底层水柱中的低温和高盐度有助于吸收和储存大量的热量。

它还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此外,底层生态系统中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也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维持水柱中的氧气含量。

其次,海洋底层生态系统参与了重要的碳循环过程。

底层生物通过摄食和呼吸将海洋中的溶解有机物转化为有机碳。

这些有机碳在食物链中传递,最终沉积到底栖植物和底栖动物的残骸中。

沉积有机碳还可以形成海底沉积物,长期储存碳元素。

此外,底层生物还通过氮循环等过程参与了碳循环的其他环节,对碳循环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最后,海洋底层生态系统对维持生物多样性起着重要作用。

底层生态系统中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是食物网的基础,为其他生物提供养分。

而底层底栖植物和底层底栖动物则为底栖生物提供食物来源。

这种相互关系维持了底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促进了各个物种的适应和演化。

综上所述,海洋底层生态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多样的功能。

它对地球的气候调节、碳循环和生物多样性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6讲 珊瑚礁生态系统 主讲人庄文

第6讲 珊瑚礁生态系统 主讲人庄文
55
2、对珊瑚礁的保护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并以法律约束人们对其实施保护
建立珊瑚礁国家自然保护区,以此突出强调对珊瑚礁的保护力度,引起 其他人对珊瑚礁的保护,并依法采取措施对珊瑚礁实施保护。例如,我国 在南海建立的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 。
2、加强宣传教育
可倡导学生保护环境保护珊瑚礁,也可让他们提升对自己家乡丰富资源 的荣誉感 。
6
堡礁(Barrier reef)
陆地与珊瑚礁之间有一个水深数十米的泻湖(lagoon) 的地形。在原为岸礁的状态下,因地壳变动和海面上升 等原因,岛屿逐渐下沉,而在外洋一侧,珊瑚礁不断延 展便形成这样的地形。
陆地 珊瑚礁
模式图
7
环礁(Atoll)
岛屿完全沉没,仅留下围绕岛屿的环状珊瑚礁的地形。 有时在reef(礁滩)上面砂石堆积,也会形成较小的岛 屿。马尔代夫(Maldives)和马绍尔群岛 (Marshall Islands)等便广为知晓。
21
脑纹珊瑚 形态特性:珊瑚体呈圆形或者表覆形,表 面可能有不规则的柱状或结节状突起;珊 瑚石联合成脑纹形,线路往往很长,宽约 5毫米;纹之间的脊较厚,隔片稍突出
22
棘杯珊瑚似乎会发出荧光,中间躲了 一只多毛类。
23
菊石珊瑚
24
火珊瑚是造礁珊瑚
25
海鞭也算是珊瑚的一种。它们可以靠顶端 段落形成新的群体。
17
亿万个精卵漂浮在海面上,是珊瑚新生命诞生的开始。
18
珊瑚产卵
垦丁地区每年在农历三月中旬后
一星期间的夜晚,珊瑚就会集体 产卵,而珊瑚传奇的一生也就此 展开。
19
蕈珊瑚并不黏附在礁体上,是唯一 可以移动的珊瑚。

海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与变化

海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与变化

海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与变化海洋底栖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海洋底部的各种生物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形成的一种群体。

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生活环境和相互作用等方式相互联系,构成了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

海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与变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

首先,环境因素是影响海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与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海洋底部的温度、盐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因素会直接影响底栖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例如,在寒冷的深海底部,生物群落结构通常以蠕虫、软体动物和海绵为主,而在热带海域,珊瑚礁底部的生物群落结构则以珊瑚、鱼类和棘皮动物为主。

其次,气候变化也对海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与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海洋温度上升,盐度和海洋酸化程度也发生了变化。

这些气候变化对底部生物的生长、繁殖和迁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一些热带珊瑚虽然对温度敏感,但酸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海域仍具有较高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而温度和酸化同时增加的地区则可能导致珊瑚死亡和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破坏。

此外,人类活动对海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与变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过度渔业、底拖网捕捞、污染物排放等人类活动严重破坏了海洋底部的生态环境,导致了大量物种的消失和生物多样性的下降。

例如,底拖网捕捞会破坏底部生物的栖息地及其结构,捕捞到的非目标物种也会对底栖生物产生负面的影响。

为了保护海洋底栖生物群落,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建立海洋保护区,限制和规范人类活动对底栖生物的影响。

其次,加强监测和研究工作,了解海洋底栖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变化,为制定科学的保护政策提供依据。

此外,促进国际合作,共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也是保护海洋底栖生物群落的重要途径。

总之,海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与变化受到环境因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

为了保护和维护海洋底栖生物群落的稳定,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这既需要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广大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第6讲珊瑚礁生态系统主讲人庄文

第6讲珊瑚礁生态系统主讲人庄文
40
可以分泌碳酸钙造礁的生物很 多,而形成大块骨骼的石珊瑚 就像钢筋一样,使礁体更容易 形成。
珊瑚礁生长到水面,再继续 向上发展的空间就有限了。
41
2、珊瑚礁的形成过程及其形成所需环境
珊瑚礁的形成过程
珊瑚虫将食物消化以后会分泌出石灰质,形成骨骼与 灰质外壳。当珊瑚虫死亡之后,其骨骼遗骸积聚起来, 新生的后代又在这些遗骸上繁殖生长,久而久之,形 成了海底千变万化的珊瑚形态。新一代的珊瑚虫总是 在先辈的坟墓上建造自己的巢穴,并像金字塔一样一 代代向上增高,如此长期积累就形成珊瑚礁。
46
世界上著名的珊瑚礁有以下几处
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 中美洲洪都拉斯的罗阿坦堡礁是世界上第二大的珊瑚礁 埃及红海海岸的珊瑚礁。
47
4、珊瑚礁对环境及人类的意义
1、对海洋及自然生态系统的意义
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珊瑚礁的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它为 各种海洋生物提供了理想的居住地。
减轻温室效应
48
2、对海岸带的意义
保护海岸线。珊瑚礁能保护脆弱的海岸线免受海浪侵蚀。健康 的珊瑚礁就像自然的防波堤一般,约有70-90%的海浪冲击力量在 遭遇瑚礁时会被吸收或减弱。而珊瑚礁本身会有自我修补的力量, 死掉的珊瑚会被海浪分解成细沙,这些细沙丰富了海滩,也取代 已被海潮冲走的沙粒。
49
3、对经济活动的意义
5
3、珊瑚礁的分类
岸礁。沿大陆或岛屿岸边生长发育,亦称裙礁或边缘礁。
堡礁。又称堤礁,是离岸有一定距离的堤状礁体,它与陆地隔以泻湖。
珊 瑚 环礁。礁体呈环带状围绕泻湖,有的与外海有水道相通。 礁
台礁。呈台地状高出附近海底,但无泻湖和边缘隆起的大型珊瑚礁。
点礁。即斑礁,是堡礁和环礁泻湖中的礁体,大小不等,形态多样。

第六讲 海洋底栖藻类生态

第六讲 海洋底栖藻类生态
❖ In areas of sand movement, the species diversity is low and the species tend to be tough and wiry.
❖ Most of the seaweeds found on sandy shore are torn loose from their holdfast(固着器) and washed on to shore.
❖ 底栖植物区系通常都是light limited(光限制), 由于浮 游藻类、海草甚至陆源植物的遮荫作用,导致水体的 光线透射率降低;例如,如果大型海藻密集生长,其 叶状体(algal frond)就会形成一个遮蓬,阻挡光线透 射下去,对于小型底栖藻类而言,光就成为限制其生 长的关键因子;
❖ 海流、波浪运动、陆地径流输入、动物活动等,都会 增加水体混浊度,甚至翻起的泥沙会覆盖藻体,造成 光线不足,限制底栖植物生长;
Spores(孢子) of seaweeds germinates(萌发) only when they adheres to substrate.
Crowding lead shading and competition for nutrients and there is an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nsity and individual size.
两种不同的底栖环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Intertidal zone 潮间带
in which organisms
are subject at intervals to desiccation (干燥), direct
solar heat, rain, snow, freshwater runoff, wind,

海洋生态系统中底栖动物的生态系统保护

海洋生态系统中底栖动物的生态系统保护

海洋生态系统中底栖动物的生态系统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之一,而底栖动物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维持海洋生态平衡的重要角色。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过度利用,底栖动物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灾难。

因此,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底栖动物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底栖动物的重要性,现存威胁以及保护措施。

一、底栖动物的重要性底栖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分布在海洋底层的沉积物上,并在生态链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底栖动物主要包括海葵、海胆、海参、海星以及各类甲壳类动物等。

它们与其他生物相互作用,参与着养分循环、能量转化、沉积物分解和海洋食物网的建立。

首先,底栖动物在养分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通过摄食废弃物、死亡有机物和沉积物中的微生物,将有机质转化为养分元素,进而供给给上层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

这种养分循环的保持和平衡,对于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都至关重要。

其次,底栖动物在能量转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它们分解有机物,将其转化为生物可利用的能量。

而这些能量在食物链的传递中,不仅维持了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命活动,也支撑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最后,底栖动物还起到了海洋沉积物分解的作用。

它们通过摄食沉积物中的有机物,加速了沉积物的分解和降解过程。

这种活动有助于保持水质清洁,减少底层沉积物的富营养化,对于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非常重要。

二、现存威胁尽管底栖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它们面临着诸多的威胁和挑战。

这些威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底栖动物的栖息地遭受到了严重破坏。

人类的过度捕捞、底拖网和破坏性捕捞等活动,导致了底栖动物栖息地的退化和破坏。

湿地的填海造地、海洋污染和人类的建设活动,也对底栖动物的栖息地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其次,底栖动物因过度捕捞而面临着资源枯竭的风险。

底栖动物种群数量的急剧减少,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和生态系统的不稳定。

同时,过度捕捞还会导致底栖动物的数量不平衡,破坏食物链的平衡。

海洋底栖生物形态分类

海洋底栖生物形态分类

(12)节肢动物门-甲壳纲-软甲亚纲
三星梭子蟹
锈斑蟳
三疣梭子蟹
拟穴青蟹
对虾 大闸蟹
口虾蛄

锦绣龙虾
可供观赏的虾
甲壳动物端足类
鼓 虾
附着在红树 上的藤壶
寄居蟹
长腕和尚蟹
寄居蟹




屠士招潮蟹

装死的弧边 招潮蟹
(13)苔藓动物门
特征:
群体营固着生活,个体
称为个员,有发达的触 手冠,个员之间的消化 腔是不相通的,只用骨 骼互相联络。
生物监测(包括全球气候变 化和污染)的敏感指示生物
(三)常见的大型底栖动物类群
(1)海绵动物门 (2)刺胞动物门 (3)栉板动物门 (4)扁形动物门 (5)纽形动物门 (6)线虫动物门 (7)棘头虫动物门 (8)环节动物门 (9)星虫动物门 (10)螠虫动物门
(11)软体动物门 (12)节肢动物门 (13)苔藓动物门 (14)内肛动物门 (15)腕足动物门 (16)帚虫动物门 (17)棘皮动物门 (18)半索动物门 (19)尾索动物门 (20)脊索动物门
微型底栖动物(microfauna):能通过0.042mm的筛网; 小型底栖动物(meiofauna):在0.042-0.5mm筛网之间; 大型底栖动物(macrofauna):不能通过0.5mm的筛网。 巨型底栖动物 (megazoobenthos),即通过水底摄影照片
可清晰辨别类群的大型底栖动物 (深海或大洋)。
软体动物门-腹足纲
篱凤螺 Strombus luhuanus
(Linnaeus, 1758)
杂色鲍 Haliotis diversicolor
大笋螺 赤蛙螺

海洋生态系统中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

海洋生态系统中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

海洋生态系统中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其中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是海洋科学中的重要课题。

底栖生物是指生活在海洋底部的生物群落,包括各种底栖动物和植物。

研究底栖生物多样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评估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以及推动可持续的海洋管理。

首先,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可以揭示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海洋底部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生物群落,其中包括各种不同的底栖生物,如海藻、珊瑚、海绵、甲壳动物等。

研究表明,底栖生物多样性与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例如,海底珊瑚礁是一个典型的底栖生物聚集区,不仅提供物种多样性,还为其他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因此,通过研究底栖生物多样性,可以了解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揭示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其次,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对评估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至关重要。

随着气候变化、过度捕捞、污染物排放等人类活动的增加,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底栖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可以作为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指标。

例如,某些底栖生物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当它们的数量减少或消失时,可能意味着环境质量下降,海洋生态系统出现问题。

因此,通过研究底栖生物多样性,可以提供有关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为海洋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可以促进可持续的海洋管理。

保护和管理海洋生态系统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底栖生物多样性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底栖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的完整性至关重要。

通过研究底栖生物多样性,可以了解不同底栖生物的生命周期和个体间的关系,识别濒危物种和保护重点区域,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此外,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还可以为生态修复和海洋保护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

总之,海洋生态系统中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底栖生物概述

海洋底栖生物概述

△海洋底栖生物 △海洋浮游生物 △海洋游泳生物
海洋生物的三大重要生态类群
在动物系统里,几乎各大门类都有海洋海洋底栖无脊椎
动物的代表。不少门类,如海绵动物、苔藓动物、腕足动物、
棘皮动物等,绝大多数或几乎全部是海产营底栖生物的种类。 因此,在动物界系统演进的研究中,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 地位举足轻重。 ▲生活方式:固着的、附着的、钻穴的、埋栖的、爬行的、 游泳的、攀附的、共栖的等等。
2.对农业上的危害 △陆地的蜗牛、蛞蝓等,刮食绿色植物的叶,对果树、蔬 菜、烟草等都有危害。 △许多肉食性的螺类,是贝类养殖的敌害,如玉螺、红螺 等,能杀害大量牡蛎和泥蚶等,特别是使它们的幼贝,造 成严重的损失。 △一些草食性的种类,如锈凹螺、笠贝、黑指纹海兔等, 常吃海带、紫菜的幼苗,是藻类养殖的敌害。
△群落及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谋求建立生态数学模式。
△污损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污损生物及其防除研究。
△钻孔动物生物学和防除研究。
△潮间带、珊瑚礁和红树林等独特底栖环境的群落生态学的
研究。 △药用海洋生物的开发利用。 △渔业捕捞和人工增养殖的研究。 △个体生物学研究,尤其是经济价值大的。
《海洋底栖生物学》课程,主要讲述海洋底栖生物 各主要门类 形态分类和生物学等内容,以及介绍有关 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动态。通过实验,拓展和加深课 堂内容,加强同学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和初步科学实践
物。如:贻贝、藤壶等等。
△有些钻孔穴居的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也困扰着人们。
如:双壳类的船蛆、端足类的食木跳虫、等足类的团水虫等 等,专门侵蚀钻凿海事活动的木质船只和设施,钻凿热带、 亚热带河口内湾的“海岸卫士”红树林,危害很大。 △一些专门钻凿侵蚀石灰岩或花岗石的,如:石蛏、某些 海笋等,严重时海岸崩塌。 因此,如何消除不利因素防除敌害,也是摆在我们面前 的理论和课题。

海洋生态学讲稿第6章

海洋生态学讲稿第6章

第六章海洋初级生产力第一节海洋生物生产及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一海洋生物生产力(一) 生物生产力生物通过同化作用生产(或积累)有机物的能力1 初级生产力(primary productivity)自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化学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

初级生产力包括总初级生产力(gross, GPP)和净初级生产力(net, NPP):(1) 总初级生产力:自养生物生产的总有机碳量;(2) 净初级生产力:总初级生产量扣除呼吸消耗量。

呼吸作用通常估计为总初级生产力的10%左右。

2 次级生产力(secondary productivity)各级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利用已生产的有机物经同化吸收,转化为自身物质(表现为生长、繁殖)的速率,即消费者能量储存率。

3 群落净生产力(net community productivity)在生产季节或一年的研究期间内未被异养者消耗的有机物质的储存率,即:群落净生产力=净初级生产力-异养呼吸消耗。

4 现存量与周转率(二) 初级生产过程的基本化学反应1 光合作用海洋中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过程是光合作用过程。

叶绿素:将吸收的光能直接过通过电子传递给光合系统。

其吸收峰仅限于某些波长范围;叶绿素a吸收范围652~700 nm,吸收峰670~695 nm;海洋藻类的辅助色素(accessory pigment): 吸收的波长与叶绿素不同,可以吸收其它波长的可见光,但不能进行电子传递。

2 化学合成作用化学合成细菌(chemoautotroph) 借助简单的无机化合物(CH4、H2S等)氧化获得能量,还原CO2,制造有机物。

H2A+H2O → AO+4H++4e-H2A代表还原性无机物(如H2S);AO为氧化终产物(如SO42-)。

以下步骤与光合作用的有关反应类似,即利用所产生的还原能[H++e-]一部分用于合成ATP,另一部分用于还原NAD。

4H++4e-+ADP+Pi+(O2) →ATP + 2H2O2H++2e-+NAD →NADH2再用来合成碳水化合物,与上述暗反应相同。

大型底栖海藻种群生态学研究概述

大型底栖海藻种群生态学研究概述

幼鱼的索饵场,繁密的藻场可为游泳生物提供天 然的繁育场所,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重要贡献者 之一。繁茂的海藻场是众多海洋生物的重要栖 息地和培 育 场 所,可 优 化 海 底 环 境,为 鱼 虾 蟹 幼 体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和索饵场所,有助于资源 的恢复与增长。海藻还能吸收海水中的 N、P等 过剩营养盐,起到净化水质作用。可以说海藻场 具有生 态 和 经 济 的 双 重 价 值[2]。 藻 场 为 海 洋 生 物提供了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场所,使其自身形 成丰富的生态系统,但同时海藻场自身又是一个 脆弱的生态系统,极易受人类活动的干扰或环境 的污染与破坏而衰退和崩溃。如美国加州沿岸 的藻场,自 1910年大规模开采以作为生产钾肥的 原料,1930年 后 用 来 生 产 褐 藻 胶,导 致 藻 场 迅 速 衰退,只 能 从 墨 西 哥 重 新 移 植 巨 藻 来 恢 复 藻 场[3]。目前包 括 美 国、日 本、中 国 在 内 的 很 多 国
摘 要: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干扰日益剧增和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全球范围内大型底栖海藻 场生境加速丧失和破碎化。为了解大型底栖海藻的生物学特性和种群生态学状况,本文从种 群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大型底栖海藻与环境相互关系,并结合大型底栖海藻的自然分布、种群生 长繁殖等方面综述国内外大型底栖海藻种群生态学的研究进展,特别是环境因子对海藻影响 的研究,为今后海藻场修复及建设提供栖海藻种群生态学研究概述
37
家都在对受损的天然藻场进行修复,同时在近海 沿岸建设人工藻场。
种群 生 态 学,是 研 究 种 群 的 数 量、分 布 以 及 种群与其栖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 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4]。在水产学方面,种群生 态学主要是研究种群生态特性、数量变化及与环 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从种群生态学的视角对大 型底栖海藻进行研究,了解大型底栖海藻种群的 生态变迁规律,对恢复与重建海藻场有重大的意 义。本文将着重阐述从种群生态学的角度分析 大型底栖海藻与环境相互关系,并结合大型底栖 海藻的自然分布、种群生长繁殖等方面综述国内 外大型底栖海藻种群生态学的研究进展,通过对 国内外文献的综述,了解大型底栖海藻的研究进 展,特别是 海 藻 对 环 境 因 子 等 方 面 的 研 究,为 今 后海藻场修复及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海洋底栖生物的生态功能与保护

海洋底栖生物的生态功能与保护

海洋底栖生物的生态功能与保护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

其中,海洋底栖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海洋环境的维持和调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海洋底栖生物的生态功能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保护。

一、海洋底栖生物的生态功能1.1 摄食和生物循环海洋底栖生物是海洋食物链中的关键环节。

它们通过摄食底栖有机物和底栖生物,将能量转化为自己的生物物质,再传递给上层生物。

因此,底栖生物对于维持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1.2 生态位和物种多样性海洋底栖生物根据其生活特点和生物学特征在海洋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

它们之间通过竞争和共存的关系,共同维持着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稳定性。

底栖生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直接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

1.3 滤水和水质净化一些底栖生物如海绵、扇贝等具有滤水功能,它们通过摄食水中的有机废弃物和悬浮颗粒物,能够净化海水中的污染物质和富营养化物质。

因此,底栖生物在维护海洋水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海洋底栖生物的保护措施2.1 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为了保护海洋底栖生物,需要采取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

例如,建立可持续性渔业管理制度,控制捕捞量和鱼类最小捕捞尺寸,以保护底栖生物的生境和繁殖地。

2.2 建立海洋保护区设立海洋保护区是保护海洋底栖生物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划定禁捕区、禁止破坏性捕捞活动等方式来保护底栖生物的栖息地,促进底栖生物的繁衍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2.3 加强环境监测和科学研究通过加强海洋底栖生物的监测和科学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底栖生物的分布、种群数量、生态位等重要信息,为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4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公众对海洋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海洋底栖生物保护的认知度和环保意识。

只有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才能形成保护海洋环境和底栖生物的合力。

三、结语海洋底栖生物的生态功能不可忽视,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维持和调控作用不可替代。

海洋底栖生物的生态适应与生态功能

海洋底栖生物的生态适应与生态功能

海洋底栖生物的生态适应与生态功能海洋底栖生物是指生活在海洋底部的各种生物,它们在长期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发展出了独特的生态适应和生态功能。

本文将从海洋底栖生物的形态适应、行为适应以及生态功能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形态适应1. 外形特征方面海洋底栖生物的外形特征是其与海洋环境相适应的重要表现。

例如,扁平的体型使得底栖生物能够更好地贴附在海底,减少受到水流的冲击;柔软的身体结构使得它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海底的多变形态;颜色的变化使得底栖生物能够更好地隐藏自身,避免被捕食者发现。

2. 器官结构方面底栖生物针对不同的生存环境,其器官结构也有所适应。

例如,海底的高压环境使得一些底栖生物的骨骼结构更加坚固,以抵抗外部的压力;一些底栖生物拥有特殊的触角和身体感应器官,以感受到海底环境的细微变化。

二、行为适应1. 活动方式方面底栖生物的活动方式受到海底环境的限制,因此它们在行为上有一些独特的适应。

例如,一些底栖生物采用慢速移动的方式,以减少能量消耗;一些底栖生物选择在夜晚活动,以避免白天的掠食者。

2. 捕食与取食方面底栖生物在捕食与取食方面也有一些独特的适应。

例如,一些底栖生物以底栖藻类为食,它们通过吸附在海底上的附着器来获取营养;一些底栖生物采用伪装的手段,使得它们能够更好地接近猎物进行捕食。

三、生态功能1. 活动对海底环境的影响底栖生物的活动对海底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一些底栖生物通过挖掘海床土壤,促进了底栖生物的多样性和海底土壤的循环;一些底栖生物通过摄食沉积物中的有机物,减少了海底沉积物的富营养化。

2. 硬底栖生物的生态作用硬底栖生物在海底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它们的附着生长形成了复杂的底栖生物群落,为其他生物提供了庇护所和觅食的场所;底栖生物群落的建立也促使了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到了关键作用。

总结起来,海洋底栖生物通过形态适应和行为适应,逐渐与海洋环境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并通过其独特的生态功能,对海底环境的维持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做出了重要贡献。

海洋底栖生物保护保护海洋生态多样性

海洋底栖生物保护保护海洋生态多样性

海洋底栖生物保护保护海洋生态多样性海洋底栖生物保护:保护海洋生态多样性海洋底栖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和保护海洋生态多样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海洋底栖生物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多样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海洋底栖生物的栖息环境、控制过度捕捞、减少海洋污染和加强科学研究等方面。

一、保护海洋底栖生物的栖息环境海洋底栖生物依赖于海洋底质和海底地形来寻找食物、繁殖和栖息。

因此,保护海洋底质和维护海底地形的完整性非常重要。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对海洋污染的控制,减少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染物的排放,防止底质被污染和破坏。

其次,禁止破坏性捕捞行为,保护珊瑚礁、海草床等海洋底质的重要栖息环境。

此外,建立海洋保护区和禁捕区,划定生态敏感区和关键栖息地,限制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以确保海洋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二、控制过度捕捞,实行可持续性渔业管理过度捕捞是威胁海洋底栖生物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多样性,我们需要实行可持续性渔业管理,控制过度捕捞的发生。

首先,应该建立科学的渔业资源评估体系,及时了解渔业资源的状况和可持续利用量。

其次,严格实施渔业准入制度,控制渔业捕捞的总量和强度。

同时,加强对违规渔业行为的监管和查处,提高违规成本,增强渔民的法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此外,促进渔民转型升级,发展渔业多元化,减少对某一特定渔业资源的过度依赖,从而减小对海洋底栖生物的捕捞压力。

三、减少海洋污染,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海洋污染是对海洋底栖生物生存和繁衍能力的直接影响。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多样性,我们应该加强对海洋污染源头的治理和控制。

首先,加强对工业废水、船舶废弃物、海洋塑料等污染物的排放监管。

控制各类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浓度,减少对海洋底栖生物的直接毒害。

其次,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减少塑料购物袋的使用,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的负面影响。

海洋生物学: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底栖微藻

海洋生物学: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底栖微藻

底栖硅藻的生殖方式
有细胞分裂、复大孢子、小孢子、休眠孢子、冬季变态生殖等。 以细胞分裂繁殖为主,细胞的原生质略增大,然后核分裂,色素体
等原生质体也一分为二,母细胞上、下壳分开,两个新细胞各自再 形成新的下壳,一个与母细胞大小相等,一个则比母细胞小。这样 连续分裂的结果,个体将越来越小。 硅藻细胞经多次分裂后,个体逐渐缩小到一定大小时,产生复大孢 子,以恢复原来的大小,复大孢子的形成方式有无性和有性两种。
底栖硅藻的分类
根据壳面花纹的排列方式,可分为2纲:中心纲Centricae和羽纹 纲Pennatae。
中心纲-壳面花纹辐射对称。非左右对称,不能行动,分3目。 圆筛藻目Coscinodiscales:壳面圆形,个别呈半圆形、椭圆形或
多 角 形 。 有 4 科 。 常 见 属 有 直 链 藻 属 Melosira 、 圆 筛 藻 属 Coscinodiscus、小环藻属Cyclotella、明盘藻属Hyalodiscus、辐 杆藻属Bacteriastrum、辐环藻属Actinocyclus等。
金德祥等,1991;Cahoon et al., 1999; 姜祖辉等,2006
珊瑚礁生态系统
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非常高的生物多样性和初级生产力,被誉 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蓝色沙漠中的绿洲”,生物资源 十分丰富,供养着1/3的海洋鱼类。
包括:造礁珊瑚、造礁藻类、礁栖动植物、游泳生物、浮游生 物、细菌等。
底栖微藻的生态功能
近海生态系统中,底栖微藻的生物量甚至超过浮游微藻,可贡献 1/3甚至更高比例的水柱初级生产力。
底栖微藻可加强水-底界面的物质输运和耦合,通过光合作用改 变水底界面DO、CO2及碳酸盐浓度,影响pH和氧化还原过程等, 进而影响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海洋藻类生态学

海洋藻类生态学

海洋藻类生态学1. 嘿,海洋探险家们!今天咱们要潜入海底,一起探索神奇的海洋藻类世界!想象一下,我们正穿着潜水服,戴着氧气罩,慢慢沉入蔚蓝的海洋。

哇!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绿油油的"海底森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主角——海洋藻类!2. 海洋藻类,听起来可能有点陌生,但它们可是海洋中的"绿色超级英雄"哦!小明好奇地问我:"老师,为什么说藻类是超级英雄啊?"我兴奋地回答:"因为它们不仅能制造氧气,还能吸收二氧化碳,简直就是海洋中的'空气净化器'!"3. 说到海洋藻类的种类,那可真是五花八门!有的像漂浮的绿色云朵,有的像海底的小树林。

小红指着一片褐色的海藻问:"这是不是生病了?怎么是棕色的?"我笑着解释:"不是哦,这是褐藻,它们天生就是这个颜色。

海藻界可是个'彩色世界'呢!"4. 海洋藻类的生存能力简直是"顽强"的代名词!它们能在各种极端环境中生存,从阳光充足的浅海到漆黑一片的深海。

小华惊讶地说:"哇,它们好厉害啊!那它们是怎么适应不同环境的呢?"我解释道:"这就像是藻类的'变装秀',它们会根据环境改变自己的形态和生理特征,简直就是海洋中的'变形金刚'!"5.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藻类扮演着"大厨"的角色。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养活了无数海洋生物。

小李疑惑地问:"可是鱼不是吃小虾小鱼吗?怎么会吃藻类呢?"我解释说:"藻类就像是海洋食物链的'第一道菜',小虾小鱼吃了藻类,大鱼再吃小鱼,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海鲜大餐'!"6. 藻类还是海洋中的"建筑大师"呢!珊瑚礁就是在藻类的帮助下才能长得如此美丽。

带你认识海洋底栖生物

带你认识海洋底栖生物

带你认识海洋底栖生物海洋底栖生物指栖于海洋基底表面或沉积物中的生物。

海洋底栖生物这类生物自潮间带到水深万米以上的大洋超深渊带(深海沟底部)都有生存,是海洋生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生态类型,包括了大多数海洋动物门类、大型海藻和海洋种子植物。

“底栖生物”一词源于希腊语vos,意指生活在水底(底内和底上)的生物,由德国生物学家E.H.哈克尔于1891年首先提出。

海洋底栖生物种类繁多,按生物属性分,可分为海洋底栖植物和海洋底栖动物。

其中底栖植物种数很少,底栖动物种类繁多、构造多样。

海洋底栖植物包括几乎全部大型藻类,例如海带、石莼、紫菜等,以及海草和红树等种子植物。

海洋底栖植物--海萝海洋底栖植物--石莼海洋底栖动物根据体形大小的不同,海洋底栖动物分为3类:(1)大型底栖动物,体长(径)大于1毫米,如海绵、珊瑚、虾、蟹、多毛类。

大型底栖动物--沙蚕(2)小型底栖动物,体长(径)0.5~1毫米,主要有海洋线虫类、海洋甲壳动物的猛水蚤类和介形类、动吻类等。

小型底栖动物--水蚤(3)微型底栖动物,体径小于0.5毫米,主要有海洋原生动物、细菌。

微型底栖动物--放射虫为什么要研究海洋底栖生物呢?(1)许多底栖生物可供食用,是渔业采捕或养殖的对象,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2)更多的底栖生物是经济鱼类、虾类的天然饵料,它们在海洋食物链中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其数量的多少影响着经济鱼、虾资源的数量和渔业的发展。

不少底栖生物是提取药物的原料。

(3)许多底栖生物是经济鱼、虾、贝、藻的病敌害生物,一些污着和钻孔生物对人类直接或间接有害。

底栖生物调查时常用的采样方式:(1)采泥德国HYDRO-BIOS公司 Van Veen采泥器德国HYDRO-BIOS公司 Ekman-Birge采泥器(2)拖网德国HYDRO-BIOS公司 Surber型河流底部采样器德国HYDRO-BIOS公司底栖生物采样网丹麦KC-Denmark公司三角撬网丹麦KC-Denmark公司阿氏网。

海洋底栖生物概述

海洋底栖生物概述

△印度以捕捞对虾著称。
△欧洲、美洲大西洋的龙虾、螯虾渔获十分可观。
(3)人类养殖海产经济动植物有悠久的历史
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可供养殖的对象最多。有传统的和新
种类人工养殖生产的。 △当前人工养殖业与海洋捕捞渔业,并驾齐驱,已成为并行 的两大产业。 △我国南北沿海养殖对虾,开拓了沿海居民致富之道,为我 国出口贸易创汇的一大产业。 △鳗鱼与对虾已成为我国从事国际水产贸易的两大产品。
物。如:贻贝、藤壶等等。
△有些钻孔穴居的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也困扰着人们。
如:双壳类的船蛆、端足类的食木跳虫、等足类的团水虫等 等,专门侵蚀钻凿海事活动的木质船只和设施,钻凿热带、 亚热带河口内湾的“海岸卫士”红树林,危害很大。 △一些专门钻凿侵蚀石灰岩或花岗石的,如:石蛏、某些 海笋等,严重时海岸崩塌。 因此,如何消除不利因素防除敌害,也是摆在我们面前 的理论和课题。
5、环境污染监测指标
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污染已成为公害,海洋底栖生 物首当其冲,研究其种群、群落结构的变化,测定生物重
金属积累,可提供作环境污染监测依据。
6、应用于仿生学
某些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器官结构与生理功能被应 用于仿生学。如:根据鱼的复眼中的许多单眼之间存在的 相互制约的技能,人们设计了鲎眼的电子模型,仿造出电 子计算机及仿造雷达系统的聚焦装置,提高雷达的效率等。
三、海洋底栖生物的研究
作为海洋生物学的组成部分,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学的 研究历史无疑地也融汇于海洋生物学研究进程中。
△底栖生物作为海洋生物一大生态类群的调查研究在我
国起步较晚,主要工作始于解放之后。海洋底栖无脊椎动 物研究课题很多,任务繁重,形态、分类研究仍是基础。
△继续开展资源调查,尤其深海、远洋资源探索开发。

海洋底栖生物食物链

海洋底栖生物食物链

海洋底栖生物食物链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

海洋底栖生物食物链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准确地描述了海洋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和能量传递。

本文将探讨海洋底栖生物食物链的形成、特点以及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海洋底栖生物食物链的形成海洋底栖生物食物链的形成源于海洋食物网,也就是把海洋生物根据其食性组成的一张复杂的食物关系网。

在海洋底栖生物食物链中,通常包括初级生产者、底栖动物和掠食性生物。

初级生产者主要是藻类和浮游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太阳能将无机物质转化为有机物质,为整个食物链提供能量。

底栖动物则以初级生产者为食,它们通过摄食悬浮在水中的有机物质来获取能量。

最后,掠食性生物以底栖动物为食,形成食物链的高层次。

二、海洋底栖生物食物链的特点1. 多样性:海洋底栖生物食物链中涵盖了各种生物,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鱼类、鲸类等。

不同种类的生物之间形成了复杂而多样的食物关系。

2. 能量传递:海洋底栖生物食物链中的能量传递通常通过食物链的层次结构实现。

初级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能量,被底栖动物摄食后能量传递给它们,再被掠食性生物摄食,层层传递能量。

3. 稳定性:海洋底栖生物食物链的稳定性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

如果某个层次的生物数量发生剧烈波动,将会导致整个食物链的崩溃,对其他层次的生物造成影响。

4. 影响因素:海洋底栖生物食物链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条件、物种丰富度、气候变化等。

这些因素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底栖生物的生存繁衍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海洋底栖生物食物链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1. 能量流动:海洋底栖生物食物链是海洋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重要途径。

光合作用的初级生产者通过食物链不断传递能量,维持了整个生态系统的能量平衡。

2. 物种平衡:海洋底栖生物食物链中各个层次的生物相互依赖,维持着物种之间的平衡。

某个层次上物种数量的增减都会对其他层次的生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底栖硅藻的垂直移动
❖ Benthic diatom flora lying loose on the surface shows diurnal vertical movement, they disappear from the surface when covered by tide and reappear when exposed during low tide provided that light is sufficient.
❖ 底栖植物区系通常都是light limited(光限制), 由于浮 游藻类、海草甚至陆源植物的遮荫作用,导致水体的 光线透射率降低;例如,如果大型海藻密集生长,其 叶状体(algal frond)就会形成一个遮蓬,阻挡光线透 射下去,对于小型底栖藻类而言,光就成为限制其生 长的关键因子;
❖ 海流、波浪运动、陆地径流输入、动物活动等,都会 增加水体混浊度,甚至翻起的泥沙会覆盖藻体,造成 光线不足,限制底栖植物生长;
❖ Subtidal zone 潮下带 which is strictly aquatic and more uniform, but has nevertheless marked variables of light intensity and quality.
❖ The algae growing in intertidal zone must be able to withstand and recover rapidly from these changes than subtidal algae.
❖ Full sunlight severly in hibit photosynthesis in phytoplanktons, but photosynthesis versus light intensity curve of benthic diatoms has a broad optimum, saturating at fairly low light intensities with only slight inhibition under full sunlight.
两种不同的底栖环境
❖ Intertidal zone 潮间带
in which organisms
are subject at intervals to desiccation (干燥), direct
solar heat, rain, snow, freshwater runoff, wind,
frost, etc.
❖ Blue-green algae on mud-flats mak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nitrogen balance and also exert a profound stabilizing influence on the substratum. 蓝绿藻的固氮作用,将氮气直接转化为可为植 物直接利用的氮盐。
带,具有高生产力、栖息地类型多变、人类和 动物影响大等特点。
❖ 海洋底栖植物分布范围:
上限: This region extend on to the land until the effect of seawatera indistinguishable from that of typical freshwater habitats.
❖ The physical nature of the shore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flora. 海滩的物理环境对植物区系有重要影响
On coarse sandy beaches, motile diatom species seems to be absent and only those like Achnanthes(曲壳藻) and Cocconeis(卵形藻) which are attached to sand particles are mostly found, whereas on fine sand or on silty mud, the species of Nitzschia(菱形藻), Navicula (舟形藻), Pleurosigma(斜纹藻), Amphora(双眉 藻), Caloneis(美壁藻), Diploneis(双壁藻), etc. which lie loose on the surface often from a brown coloration during stable period.
两种主要的沉积物基质
❖ Solid rock 礁石 ❖ Particulate sand or mud 沙、泥
❖ In general, on rocky shores, the greatest amount of solid substratum is to be found between tide marks, with a progressive change through sand to mud in deep water.
Estuarine waters carry high concentrations of silt in suspension and this may restrict light penetration to such and extent that phytoplankton and benthic production is severely reduced.
❖ 底质为底栖植物提供了适宜的附着场所;
❖ 沉积物及丰富的异养生物(动物、微生物等),使得 底层水体具有丰富的营养盐,一般认为,与外海浮游 植物的营养盐限制相比较,近海底栖植物区系受到营 养盐限制的可能性比较小;
❖ 浅海水体中,波浪运动、海流和上升流等都能产生搅 动,阻止水体的热力学分层(except for brief period at least in the temperate zone),因此,营养盐很少能成 为底栖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与外海相比较,近岸具 有更高的生产力。
第六讲 海洋底栖藻类生态
近海底栖植物区系
❖ Benthos 海底生物(包括底栖动、植物) ❖ 近海底栖植物包括:
red algae, brown algae, green algae, blue-green algae, diatoms,
seagrass, mangroves, marsh grass ❖ 海洋底栖植物生存于陆地与大洋之间的交界地
一些常见的近海蓝绿藻(Fig.)
2) Diatom
❖ The most ubiquitous (普遍存在的)of all benthic marine algae are diatoms.
❖ They are either attached to or lie loose on the rocky, sandy or muddy surface.
Some epilithic algae: Laminaria 海带
Porphyra 紫菜
❖ The moving pebbles(鹅卵石) or gravel(砂砾) can not maintain an epilithic flora, yet similar sized pebbled in a protected habitat are colonized by genera such as Enteromorpha(浒苔), Ectocarpus(水云) of even Fucus (墨角藻).
❖ The stability of substratum is obviously important for growth of seaweeds.
❖ The greatest growth of seaweeds occur where there is a rock surface for attachment.
下限: The lowermost point seaward must be the point below which growth of benthic flora ceases due to lack of light for photosynthesis, and this may be close to land on steep slope and out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on gentle slope. 底栖植物分布的下限会随着季节和水体混浊度的 变化而变化,这些都和水体中阳光的透射强度变化有 关。
Spores(孢子) of seaweeds germinates(萌发) only when they adheres to substrate.
Crowding lead shading and competition for nutrients and there is an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nsity and individual size.
❖ 陆源径流输入和水体中营养盐再循环,使得近海水体 中营养盐含量丰富。
❖ 空间的竞争
In densely populated benthic community, competition for space is likely to be severe, and biotic interactions among algae, and between algae and other groups of organisms like bacteria, fungi, seagrasses, grazing animals are more complex.
❖ In areas of sand movement, the species diversity is low and the species tend to be tough and wir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