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分类简介及作用机制
抗生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抗生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抗生素是一类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
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或杀死细菌来发挥作用。
抗生素可以根据其结构和作用机制进行分类。
本文将对抗生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一、分类1. 青霉素类抗生素青霉素是最早发现和使用的抗生素之一。
它由真菌青霉制造,对多种细菌有杀菌作用。
青霉素类抗生素主要通过阻断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杀死细菌。
2. 酮酸类抗生素酮酸类抗生素包括头孢菌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它们作用于细菌细胞壁,导致细菌死亡。
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包括庆大霉素和链霉素等。
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杀死细菌。
4. 四环素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主要作用于细菌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从而阻止细菌增殖。
5. 氯霉素类抗生素氯霉素类抗生素对多种细菌有广谱杀菌作用。
其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从而杀死细菌。
6. 硫胺类抗生素硫胺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阳性细菌感染。
它们通过干扰细菌的代谢过程来发挥作用。
二、作用机制1. 细胞壁的合成一些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特有酶的活性,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的过程,导致细菌死亡。
2. 蛋白质的合成许多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氯霉素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杀死细菌。
它们作用于细菌的核糖体,阻碍蛋白质的合成,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3. 核酸和DNA的合成四环素类抗生素和硫胺类抗生素作用于细菌的核酸合成。
它们通过阻断DNA的合成过程,干扰细菌的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转录,从而抑制细菌增殖。
4. 细胞膜的功能某些抗生素如多肽抗生素和多糖类抗生素可以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使细菌溶解或失去正常功能,从而达到杀菌的效果。
总结:抗生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多种多样。
了解抗生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有助于我们选择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并可以预防抗生素的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在使用抗生素时,我们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并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来进行用药,以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耐药性的发生。
抗生素简单分类
抗生素简单分类抗生素可以根据其来源、结构、作用机制等不同方式进行分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抗生素分类方式:1. 根据来源分类:天然抗生素:由微生物产生,具有抗菌作用的天然化合物。
例如青霉素、链霉素等。
半合成抗生素:在天然抗生素的基础上,通过化学合成方法进行改造,从而获得新的抗生素。
例如氨苄西林、头孢克洛等。
全合成抗生素:完全由化学合成方法制备得到的具有抗菌作用的化合物。
例如喹诺酮类抗生素、磺胺类抗生素等。
2. 根据结构分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主要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其结构中均含有β-内酰胺环。
例如青霉素、头孢唑林等。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的结构中包含大环内酯环。
例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的结构中包含氨基糖苷基团。
例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
四环素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的结构中包含四环素骨架。
例如四环素、米诺环素等。
3. 根据作用机制分类: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这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膨胀、变形而死亡。
例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等。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这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菌无法生长和繁殖。
例如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等。
抑制细菌DNA合成的抗生素:这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DNA的合成,从而达到抗菌作用。
例如喹诺酮类、磺胺类等。
以上是常见的抗生素分类方式,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具有不同的抗菌谱和适应症,因此在使用时应根据具体病情和医生的建议选用。
执业药师考试抗生素考点速记
执业药师考试抗生素考点速记在执业药师考试中,抗生素是一个重要且常考的考点。
掌握好抗生素的相关知识,对于顺利通过考试至关重要。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快速梳理一下抗生素的关键考点。
首先,我们要了解抗生素的定义和分类。
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按照化学结构,抗生素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1、β内酰胺类:这是一大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青霉素类如青霉素 G、氨苄西林等;头孢菌素类则有一代头孢(如头孢唑啉)、二代头孢(如头孢呋辛)、三代头孢(如头孢曲松)和四代头孢(如头孢吡肟)等。
2、大环内酯类:代表药物有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3、氨基糖苷类:常见的有链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等。
4、四环素类:如四环素、多西环素等。
5、氯霉素类:氯霉素是这一类的代表。
6、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属于此类。
7、多肽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
了解了分类,我们再来看看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不同类型的抗生素有着不同的作用机制:1、抑制细胞壁合成:β内酰胺类抗生素就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作用,导致细菌细胞壁缺损,细胞破裂死亡。
2、影响细胞膜功能:多粘菌素类抗生素能与细菌细胞膜中的磷脂结合,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胞内的重要物质外漏,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3、抑制蛋白质合成: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都是通过与细菌核糖体结合,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4、抑制核酸合成:喹诺酮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 DNA 回旋酶,阻碍 DNA 复制而发挥抗菌作用。
接下来,我们要重点关注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产生灭活酶:如β内酰胺酶可以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其失去活性。
2、改变靶位结构:细菌可以改变药物作用的靶位蛋白结构,降低药物与靶位的亲和力,从而使药物失效。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
抗生素种类:一)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
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β-内酰酶抑制剂(β-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
(二)氨基糖甙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
(六)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
(七)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
(九)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临床最常用的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以及新发展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好的优点。
本类药化学结构,特别是侧链的改变形成了许多不同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以及各种临床药理学特性的抗生素。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均相似,都能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
除此之外,对细菌的致死效应还应包括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缺乏自溶酶的突变株则表现出耐药性。
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
抗生素分类简介及作用机制
阳性
菌及
流感
嗜血
β-内
杆菌
酰胺
也有
类头
较强 作
孢
用。
菌
如:
素
头孢
类
噻
肟、
头孢
曲
松、
头孢
克
肟、
第
头孢
三
地 尼。
代
口服
主要
用于
革兰
阴性
菌所
致各 系统
的中
度感 染。
如:
头孢 皮
罗、
头孢 吡
肟、
头孢 唑
南。
用于 其他
抗生
第
素治
四
疗无
代
效的
严重
感染
或对
其他 抗生
素耐
药的 细菌
引起
的各 系统
严重
感染
其他β-内酰 胺类
代表类抗生素
阻碍细菌细胞壁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磷霉
的合成
素、杆菌肽
阻碍细菌蛋白质 氨基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
的合成
素类
抑制细菌DNA的合 喹诺酮类 成
影响细菌RNA的合 利福平 成
影响细胞膜的通 多粘霉素B及E、两性霉素B、制霉菌
透性
素、新生霉素
影响细菌叶酸的 磺胺类、TMP(又名磺胺增效剂) 合成
抗生素的分类
及简介
青 天然青霉 作用自1959年以来,先后合成了具有耐酸、耐酶、
霉素 素 类
机制 广谱等特点的半合成青霉素。(如广谱的阿莫西 均为 林、氨苄西林等,它们对革兰阳性或阴性菌均 抑制 有作用。耐酸,可口服,但不耐酶,对耐药金 细菌 黄色葡萄球菌无效。)
半合成青 细胞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有哪些举例说明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有哪些举例说明
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它们通过干扰细
菌生长或杀死细菌来发挥作用。
不同类型的抗生素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抗生素及其作用机制。
青霉素类抗生素
青霉素是最早发现的抗生素之一,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
破坏细菌细胞壁来抑制细菌生长。
青霉素能干扰细菌细胞合成细胞壁的过程,导致细菌失去细胞壁支撑而死亡。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通过阻断细菌蛋白质合成过程来发挥作用。
这类抗生素能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阻碍细菌生长和复制。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通过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阻断细菌生长。
它们能结合到细菌的核糖体上,阻止蛋白质合成的进程,导致细菌死亡。
磺胺类抗生素
磺胺类抗生素抑制了细菌合成二氧化氨基甲烷酸的能力。
这种物质对于细菌来说是必需的,因为它们无法通过其他途径合成。
磺胺类抗生素可以模拟这种物质,使细菌无法继续合成所需的分子,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综上所述,抗生素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对细菌产生不同程
度的影响,从而达到治疗感染的目的。
研究和了解不同种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对于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请简述抗生素的概念及其主要作用机制。
抗生素的概念及其主要作用机制
抗生素是一种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由微生物产生,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疾病。
抗生素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等,每种类型的抗生素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
抗生素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干扰细菌的生物合成过程来抑制
或杀灭细菌。
具体来说,抗生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抑制或杀灭细菌: 1. 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抗生素可以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杀死细菌。
例如,青霉素类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的转肽酶,从而阻止细菌合成蛋白质。
2. 抑制细菌的核酸合成:抗生素可以通过抑制细菌的核酸合成来杀死细菌。
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的 DNA 聚合酶,从而阻止细菌合成 DNA。
3. 破坏细菌的细胞壁:抗生素可以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壁来杀死细菌。
例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的交叉联结酶,从而破坏细菌的细胞壁。
抗生素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疾病,如肺炎、中耳炎、皮肤感染等。
然而,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和过度使用,导致一些细菌产生了抗药性,使得抗生素的治疗效果降低。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
抗生素种类:一)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
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β-内酰酶抑制剂(β-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
(二)氨基糖甙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
(六)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
(七)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
(九)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临床最常用的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以及新发展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好的优点。
本类药化学结构,特别是侧链的改变形成了许多不同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以及各种临床药理学特性的抗生素。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均相似,都能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
除此之外,对细菌的致死效应还应包括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缺乏自溶酶的突变株则表现出耐药性。
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
抗生素的发展
抗生素的发展概述: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对于治疗细菌感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自从第一个抗生素——青霉素被发现以来,抗生素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发现、研究、生产和应用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抗生素的发展历程、分类、作用机制以及当前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抗生素的发展历程1. 发现青霉素: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这一第一个抗生素,它对许多细菌有杀菌作用,但在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2. 抗生素黄金时代: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是抗生素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许多重要的抗生素被发现和开发出来,如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等。
3. 抗生素耐药性的出现:自20世纪50年代起,抗生素的耐药性开始出现。
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或水平基因转移等途径,获得了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导致抗生素的疗效下降。
4. 新一代抗生素的开发:为了应对抗生素耐药性的挑战,科学家们不断努力开发新一代的抗生素。
目前已经有许多新型抗生素被发现,并在临床上得到应用。
二、抗生素的分类根据抗生素的来源、结构和作用机制,抗生素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别。
以下是常见的几类抗生素: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等,主要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来发挥杀菌作用。
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杀菌作用。
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克拉霉素等,通过阻断细菌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杀菌作用。
4. 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四环素、强力霉素等,通过阻断细菌核酸的合成来发挥杀菌作用。
5. 磺胺类抗生素:如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等,通过抑制细菌对叶酸的合成来发挥杀菌作用。
三、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抗生素通过干扰细菌的生物代谢过程,从而发挥杀菌或抑菌作用。
以下是常见的抗生素作用机制:1.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失去保护,最终死亡。
2. 阻断蛋白质合成: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通过结合细菌核糖体,阻断蛋白质的合成,导致细菌无法生存和繁殖。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及应用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及应用抗生素是一类具有杀菌或抑菌作用的药物,在现代医学中被广泛应用。
1941年,青霉素成为第一个被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抗生素,从那时起,抗生素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愈加重要。
在医生的治疗中,抗生素因其快速高效、安全便捷的特点而被广泛使用。
但它仍然是一种复杂而神秘的药物。
抗生素到底是如何起作用的呢?在哪些情形下应用抗生素合适呢?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一一探索。
一、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细胞壁抑制剂:如青霉素。
细菌的细胞壁有一层名为“肽聚糖”的物质,青霉素则能破坏这种物质,从而破坏细菌的细胞壁,使其死亡。
由于动物细胞并不含有肽聚糖,所以抗生素不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2)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如红霉素。
红霉素作用于细菌的核糖体,使其不能产生蛋白质,从而使细菌无法生存和繁殖。
(3) DNA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如去氧链霉素(Ciprofloxacin)。
去氧链霉素干扰细菌中的DNA复制和转录,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除此之外,抗生素有时还可通过抵抗生长条件的方法来杀菌。
例如,四环素可使细菌缺乏合适的营养条件而死亡。
二、抗生素的应用正确地使用抗生素,可有效地治疗细菌感染。
抗生素的应用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1)抗生素不适用于病毒感染。
因为病毒无细胞壁、细胞核或代谢途径等细菌特征,抗生素无法抑制其繁殖。
(2)抗生素的使用应遵循医生的处方。
医生会根据临床症状、包括血液学和细菌检测等多种方法来为病人开具处方。
处方中包含了抗生素的种类、用量及使用方法等信息。
这些信息是需要严格遵守的。
(3)抗生素的使用不能随意中断。
即便症状已经消失,病人也应按照医生的要求按时、按量服用。
因为药物的断断续续使用会导致病原体产生耐药性,最终导致治疗失败。
(4)应严格控制使用抗生素的频率。
过度或长时间的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病原体的耐药性,最终导致抗生素失效,病情的恶化。
因此,正确、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对控制病原体感染的传播和变异非常重要。
抗生素种类和作用和机制
抗生素种类:一)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
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β-内酰酶抑制剂(β-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
(二)氨基糖甙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
(六)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
(七)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
(九)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临床最常用的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以及新发展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好的优点。
本类药化学结构.特别是侧链的改变形成了许多不同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以及各种临床药理学特性的抗生素。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均相似.都能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
除此之外.对细菌的致死效应还应包括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缺乏自溶酶的突变株则表现出耐药性。
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
抗生素的种类、特性、作用和适用范围
抗生素的种类、特性、作用和适用范围抗生素的种类、特性、作用和适用范围1.抗生素:是由各类生物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具有能在低微浓度下选择性的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和生物细胞作用的一类天然有机化合物。
2.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一)、生物化学作用①、抑制微生物代谢的酶系统。
抑制酶系统的结果是抑制了各种细胞物质的合成。
a.青霉素、头孢菌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的作用是抑制了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两性霉素B、曲古霉素、制霉菌素等多烯类的作用是影响细菌细胞膜的功能。
b.广谱抗生素能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
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土霉素都能抑制大肠杆菌对叶酸和VB12的合成。
由于这些维生素与嘌呤、嘧啶和某些氨基酸的合成有关,因此影响核酸的合成。
c.四环类、氯霉素等广谱抗生素具有抑制微生物的基本代谢途径的作用,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所以能抑制许多种类微生物的生长。
d.抗霉素、寡霉素等的作用是抑制微生物生物氧化中电子转移和能量运转作用,因此断绝了细菌的“生物能”供给。
②、影响细菌的呼吸。
③、妨碍细菌对氨基酸的吸收。
④、妨碍细菌吸收矿物质。
(二)、表面张力作用多粘菌素、短杆菌肽和枯草杆菌素等都具有表面活动性,能降低细菌细胞膜的表面张力,使细菌的外膜破裂,细胞内的嘌呤、嘧啶、核糖、磷酸及核苷酸等大量流出,说明菌体内的核酸经降解后排出,导致菌体死亡。
这些具有表面活动性的抗生素还能是蛋白质变性,导致酶类变性而使细菌死亡。
(三)、抗生素作用的选择性抗生素作用具有选择性,这是抗生素作用的重要特点。
3.抗生素剂量的表示方法:抗生素的使用剂量都以效价单位来表示。
分为毫升效价和毫克效价。
当时,国际统一规定凡能完全抑制50ml肉汤培养基中生长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的最小青霉素浓度为一个青霉素效价单位。
青霉素G钠盐的毫克单位是1667u/mg.链霉素碱的毫克单位是1000u/mg.其他抗生素的游离碱或游离酸均为1000u/mg.1944年10月,国际卫生组织决定采用结晶青霉素G钠盐作为国际标准,称为“国际单位”。
抗生素定义分类及抗菌机制
抗生素一. 定义抗生素:是指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产生的一种具有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作用的代谢产物。
天然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获得。
半合成抗生素:是指通过对天然抗生素化学结构进行改造得到的产品。
二. 分类1. 3 -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及其他类抗生素、喹诺酮类、磺胺类、其他合成抗菌药青霉素类: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黄苄西林、美洛西林、头孢菌素类: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头孢丙烯第二代头孢菌素: 头孢呋辛、头孢尼西、头孢替安、头孢克洛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曲松、头孢地秦、头孢哌酮、头孢克肟、头孢他定、头孢地尼、头孢布烯、头孢泊肟酯、头孢他美美酯第四代头孢菌素: 头孢吡肟、头孢唑兰、头孢匹罗、头孢瑟利新型3 - 内酰胺类:头孢美唑、拉氧头孢、氨曲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舒巴坦、克拉维酸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大观霉素、小诺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氯霉素类:氯霉素其他抗生素:万古霉素、多粘菌素喹诺酮类: 诺氟沙星、依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磺胺类:磺胺嘧啶、柳氮磺胺嘧啶硝基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硝基呋喃类:呋喃妥因、呋喃唑酮三、抗菌机制青霉素类: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大环内酯类: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多粘菌素类: 影响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氨基糖苷类:抑制蛋白质合成或造成蛋白质合成紊乱,并能增加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菌体内重要物质外漏而死亡,为静止期杀菌剂。
林可霉素类: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四环素类: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喹诺酮类:抑制DNA回旋酶,使细菌的DNA无法保持正常形态和功能,干扰DNA复制而起到杀菌作用磺胺类:可与氨甲苯酸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阻碍二氢叶酸的合成,最终导致细菌核酸合成障碍,从而产生抑菌作用。
抗生素的分类与应用范围
抗生素的分类与应用范围抗生素是一类由微生物代谢产生的化合物,可以抑制或杀死病原微生物的药物。
自从发现以来,抗生素已成为医学界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本文将介绍抗生素的分类以及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范围。
一、抗生素的分类根据抗生素的来源和化学结构,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青霉素类(Penicillins):青霉素是最早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之一。
它们的主要作用机制是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青霉素类药物常用于治疗革兰阳性细菌感染,如肺炎球菌和链球菌感染等。
2. 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并且对某些革兰阴性细菌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常见的大环内酯类药物有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它们常用于治疗呼吸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3. 强力霉素类(Streptomycins):强力霉素类广泛应用于治疗结核病。
它们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4. 磺胺类药物(Sulfonamides):磺胺类抗生素是一类合成的广谱抗菌药物。
它们通过抑制细菌对叶酸的合成而发挥作用。
磺胺类药物常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和呼吸道感染等。
5. 四环素类(Tetracyclines):四环素类抗生素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感染,如痤疮、溃疡性结肠炎等。
它们通过阻断细菌蛋白质合成的过程来发挥作用。
6. 氨基糖苷类(Aminoglycosides):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的革兰阴性菌感染,如肺炎和腹膜炎等。
它们通过阻断细菌蛋白质合成来杀死细菌。
二、抗生素的应用范围抗生素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外科领域:抗生素常常用于手术前预防感染,以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在外科手术中,对于高风险感染的患者,术前给予广谱抗生素可以显著降低感染率。
2. 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疾病,如肺炎和支气管炎等。
根据病原体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是关键。
抗生素的种类和作用机理
抗生素的种类和作用机理一抗生素的定义:抗生素(英语:antibiotic)在定义上是一较广的概念,包括抗细菌药、抗真菌药(anti-fungal medication)以及对付其他微小病原之药物;但临床实务中,抗生素常常是指抗细菌药二抗生素的种类: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不同的抗生素药物或其它活性的一类物质。
自1943年以来,青霉素应用于临床,现抗生素的种类已达几千种。
在临床上常用的亦有几百种。
其主要是从微生物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制造。
其分类有以下几种:(一)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
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β-内酰酶抑制剂(β-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
(二)氨基糖苷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
(六)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后者在抗菌活性、药代特性及安全性方面均优于前两者。
(七)喹诺酮类:包括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加替沙星等。
(八)硝基咪唑类:包括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等。
(九)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十)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杆菌肽等.(十一)抗真菌抗生素:分为棘白菌素类、多烯类、嘧啶类、作用于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抗真菌药物、烯丙胺类、氮唑类。
(十二)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抗生素分类简介及作用机制
如:头孢皮罗、头孢吡肟、头孢唑南。用于其他抗生素治疗无效的严重感染或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的细菌引起的各系统严重感染
其他β-内酰胺类
如:β-内酰胺没抑制药(例如克拉维酸,其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可明显增强抗菌作用);
大环内酯类
此类药共同特点为:1.作用机制相同,均为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起快速抑菌作用,有些在高浓度下也有杀菌作用。2.抗菌谱窄,主要用于大多数需氧革兰阳性菌和阴性球菌、厌氧菌等感染。对衣原体、支原体、军团菌等非典型病原体也具有良好作用。3.目前除阿奇霉素外均在肝代谢。4.毒性低微,口服的主要副作用为胃肠反应,静注易引起血栓性静脉炎。偶见皮疹,瘙痒。
氯霉素类
氯霉素是治疗眼部感染的首选药。不良反应:1.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包括可逆性血细胞减少和不可逆的再生障碍性贫血。)2.灰婴综合征
其他抗生素
如万古霉素类。
人工合成抗菌素
喹诺酮类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细菌DNA回旋酶,阻碍DNA合成而导致细菌死亡。具有抗菌谱广,抗菌力强,组织浓度高,与其他常用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性,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等特点。不良反应:1.可引起骨关节软组织的损伤,故不宜用于妊娠期妇女和骨骼系统未发育完全小儿。2.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故不能用于有癫痫病史的患者。
速效抑菌剂
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林可霉素、大环内酯类。
第4类
慢效抑菌剂
如:磺胺类。
第1类+ 第2类:协同
第1类 + 第3类:拮抗
第3类 + 第4类:相加
第2类 + 第3类:相加
第1类 + 第4类:无关或相加
氨基苷类抗生素彼此间不宜合用,与多粘霉素也不宜联用,主要原因是对肾脏的毒性。
抗菌药物作用主要是通过干扰病原微生物的生理生化代谢过程产生抗菌作用。这里,仅对抗菌药
临床抗生素的分类及应用
临床抗生素的分类及应用临床抗生素是指用作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药物,通常由微生物生产或人工合成。
根据不同的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临床抗生素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分类。
下面将对临床抗生素的分类及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 antibiotics):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最常见的抗生素类别,其化学结构中包含一个β-内酰胺环。
其抗菌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来杀灭或抑制细菌的生长。
常见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
这些抗生素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感染,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s):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阳性菌具有广谱杀菌活性。
它们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与细菌核糖体结合,阻碍蛋白质合成。
常见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包括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等。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通常用于治疗严重的细菌感染,如肺炎、败血症等。
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acrolides):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革兰氏阳性菌和一些革兰氏阴性菌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细菌核糖体结合,阻断蛋白质合成。
常见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红霉素、克拉霉素等。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4. 四环素类抗生素(Tetracyclines):四环素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可以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
它们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来杀灭细菌。
常见的四环素类抗生素有强力霉素、多西环素等。
四环素类抗生素常用于治疗多种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
5. 磺胺类抗生素(Sulfonamides):磺胺类抗生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可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
它们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二氢叶酸的合成来抑制细菌的生长。
常见的磺胺类抗生素有磺胺嘧啶、甲氧苄啶等。
磺胺类抗生素常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抗生素分类》
2.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细菌的核蛋白体为70s,有30s和50s亚基组成,不同于真菌核细胞的核 蛋白体。后者为80s,有40s和60s亚基组成。某些抗生素对细菌的核蛋 白体具有高度选择性。
氯霉素、林可霉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与50s亚基结合;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及四环素类抗生素均能与30s亚基结合,从而抑制细 菌蛋白质合成,影响或中止细菌的生长繁殖。 (S为沉降系数,即颗粒在单位离心力场中粒子移动的速度。 )
β-lactamase
β-lactamase
H2O R
HH H
N
S CH3
O HN O OH
CH3 + COOH
CH2OH β-lactamase
整理ppt
1、青霉素类(Penocillins)
H H H N SC H 3
ON O
C H 3
C O O H H O
H H H N SC H 3
ON O
C O 2 H O
ON O
OC H 3
C O 2 H O
头孢匹林 (Cephapirin)
头孢噻吩( Cefalothin) 头孢乙腈( Cefacetrile)
整理ppt
N H 2H H H NS
H C l
ON
O
C H 3
C O 2 H
H O
N H 2H H H NS
ON
O
C H 3
C O 2 H
NO C H 3
N
C O H N HHS
头孢丙烯( Cefprozil)
C H 2N H 2 HHH
C O N H 2
NS ON
H O O C S NN
O C H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生素的分类及简介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天然青霉素作用机制均为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自1959年以来,先后合成了具有耐酸、耐酶、广谱等特点的半合成青霉素。
(如广谱的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它们对革兰阳性或阴性菌均有作用。
耐酸,可口服,但不耐酶,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效。
)1、窄谱青霉素:青霉素、青霉素v2、耐酶青霉素:苯唑西林、奈夫西林、甲氧西林、氯唑西林、氟氯西林、双氯西林3、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巴氨西林、匹氨西林、仑氨西林、酞氨西林、阿莫西林4、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羧苄西林、替卡西林、黄苄西林、呋苄西林、阿洛西林、哌拉西林、美洛西林5、抗革兰阴性菌:美西林、匹美西林、替莫西林6、青霉素类复方制剂:阿莫西林/氟氯西林、阿莫西林/双氯西林、氨苄西林/氯唑西林7、青霉素类+酶抑制剂(舒巴坦、克拉维酸、他唑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阿莫西林/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美洛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半合成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第一代常见皮疹等过敏反应,偶见过敏性休克。
第一、二、三代有不同程度的肾毒性,第四代没见肾损害报道。
如:头孢羟氨苄、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拉啶、头孢沙定、头孢替唑、头孢曲嗪、头孢噻吩、头孢噻定、头孢匹林、头孢丙烯。
口服主要治疗革兰阳性菌。
第二代如:头孢呋辛、头孢呋辛脂、头孢克洛、头孢孟多、头孢尼西、头孢替安、头孢替安酯。
可为一般革兰阴性菌(较第三代弱)感染的首选药,另对革兰阳性菌(与第一代活性大致相当)及流感嗜血杆菌也有较强作用。
第三代如:头孢噻肟、头孢甲肟、头孢特仑、头孢特仑酯、头孢泊肟酯、头孢卡品酯、头孢磺啶、头孢他啶、头孢地嗪、头孢哌酮、头孢匹胺、头孢曲松、头孢克肟、头孢地尼等。
口服主要用于革兰阴性菌(较第一二代强)所致各系统的中度感染。
革兰氏阳性菌较第一二代弱。
抗铜绿假单胞菌的三代主要是指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匹胺等注射剂。
第四代如:头孢皮罗、头孢吡肟、头孢唑南。
用于其他抗生素治疗无效的严重感染或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的细菌引起的各系统严重感染。
其他β-内酰胺类如:头孢霉素类:头孢美唑、头孢西丁、头孢替坦、头孢拉宗、头孢米诺等。
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比阿培南单环类:氨曲南氧头孢烯类:拉氧头孢、氟氧头孢青霉烯类:呋罗培南;氧青霉烷类:克拉维酸;青霉烷砜类:舒巴坦、三唑巴坦β-内酰胺酶抑制药(例如克拉维酸、舒巴坦、三唑巴坦,其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可明显增强抗菌作用);大环内酯类此类药共同特点为:1.作用机制相同,均为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肽链延伸阶段:抑制移位酶,阻止肽链延长),起快速抑菌作用,有些在高浓度下也有杀菌作用。
2.抗菌谱窄,主要用于大多数需氧革兰阳性菌和阴性球菌、厌氧菌等感染。
对衣原体、支原体、军团菌等非典型病原体也具有良好作用。
3.目前除阿奇霉素外均在肝代谢。
4.毒性低微,口服的主要副作用为胃肠反应,静注易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偶见皮疹,瘙痒。
红霉素、阿奇霉素、乙酰螺旋霉素、交沙霉素、麦迪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
林可霉素类此类包括林可霉素(洁霉素)和克林霉素(氯洁霉素)。
抗菌谱与红霉素相同,克林霉素抗菌活性比林克霉素强,口服吸收好且不受食物影响,毒性较小,主要经肝代谢,均为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选择性地抑制肽酰基转移酶)。
克林霉素和林可霉素与氯霉素、红霉素的作用靶点相同,故不宜合用。
氨基糖苷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西索米星以及人工半合成的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等。
共同特点:1.作用机制均为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抗菌谱广。
2.水溶性好,化学性质稳定。
3.口服难吸收,口服用于胃肠道感染及消毒。
4.易产生耐药性。
5.不良反应:损害第八对脑神经(临床反应可分为两类:一为前庭功能损害,口有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和平衡障碍等。
另一为耳蜗神经损害,表现为听力减退,甚至耳聋。
);肾毒性;神经肌肉阻断作用;过敏反应。
多肽类多粘菌素类是从多黏杆菌培养液中提取的一组多肽类抗生素,有五种成分(A\B\C\D\E)。
多粘菌素对生长繁殖期和静止期的细菌均有效。
细菌对其不易产生耐药性。
但毒性较大,主要表现在肾脏及神经系统两方面,偶见白细胞减少和肝脏毒性。
对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克雷伯菌、沙门菌、志贺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有效。
万古霉素抗菌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对生长繁殖期的细菌作用强。
不良反应大,主要有耳毒性、肾毒性,偶见皮疹、药热。
口服有胃肠道反应等。
抗生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第1类繁殖期杀菌药(速效杀菌剂)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
第2类静止期杀菌药(缓效杀菌剂)如:氨基苷类、多粘菌素类、喹诺酮类、利福霉素类。
第3类速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林可霉素、大环内酯类。
第4类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
第1类+第2类:协同第1类+第3类:拮抗第3类+第4类:相加第2类+第3类:相加第1类+第4类:无关或相加氨基苷类抗生素彼此间不宜合用,与多粘霉素也不宜联用,主要原因是对肾脏的毒性。
抗菌药物作用主要是通过干扰病原微生物的生理生化代谢过程产生抗菌作用。
这里,仅对抗菌药物主要作用机制做一简要慨述:抗菌药物主要作用机制主要作用机制代表类抗生素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磷霉素、杆菌肽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氨基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林可霉素抑制细菌DNA 的合成喹诺酮类影响细菌RNA 的合成利福平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多粘霉素B 及E、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咪唑类影响细菌叶酸的合成磺胺类、TMP(又名磺胺增效剂)和去万古霉素抗菌谱窄,对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棒球杆菌等有效强的杀菌作用。
尤其是抗脆弱拟杆菌和梭菌(包括难辨梭菌)作用非常强。
替考拉宁分子结构与万古霉素相似,故抗菌谱、抗菌作用机制、抗菌活性均与万古霉素相似。
杆菌肽枯草杆菌产生的,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霉素属等有强大的抗菌作用。
慢效杀菌剂,作用机制为抑制敏感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和破坏其细胞膜。
四环素类抗菌谱极广,包括需氧和厌氧的革兰阳性和阴性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和螺旋体,还有间接抑制阿米巴原虫的作用。
可分为天然品与半合成品两类。
天然品有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半合成品有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
氯霉素类氯霉素是治疗眼部感染的首选药。
不良反应:1.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包括可逆性血细胞减少和不可逆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2.灰婴综合征人工合成抗菌素喹诺酮类作用机制:通过抑制细菌DNA 回旋酶,阻碍DNA 合成而导致细菌死亡。
具有抗菌谱广,抗菌力强,组织浓度高,与其他常用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性,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等特点。
不良反应:1.可引起骨关节软组织的损伤,故不宜用于妊娠期妇女和骨骼系统未发育完全小儿。
2.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故不能用于有癫痫病史的患者。
第一代,如:萘啶酸、吡哌酸等。
抗菌谱窄,仅用于泌尿道和肠道感染。
第二代,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
达到第一、二代头孢的疗效。
第三代,如: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格帕沙星等。
综合临床疗效达到第三代头孢第四代,如:克林沙星、加替沙星等。
在第三代的基础上增加了抗厌氧菌活性。
磺胺类抑菌药,通过干扰细菌的叶酸代谢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抗菌谱广,但不良反应较多,常见有:恶心、呕吐、皮疹、发热、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肝脏损害、肾损害等,为防止肾损害,应在服药期间多饮水,同服等量碳酸氢钠。
此类包含如:全身感染类:短效(磺胺异噁唑SIZ、磺胺二甲嘧啶SM2);中效类(磺胺嘧啶SD、磺胺甲噁唑SMZ),长效类(磺胺多辛SOM)肠道感染类:酞磺胺噻唑PST、柳氮磺胺吡啶(SASP)外用类:磺胺嘧啶银(SD-Ag)、磺胺米隆SML其他合成抗菌药 1.甲氧苄啶(TMP),又名磺胺增效剂。
抗菌机制:干扰细菌叶酸代谢而影响细菌生长繁殖。
2.硝基呋喃类如:呋喃妥因、呋喃唑酮。
3.硝基咪唑类抗厌氧菌、阴道滴虫、阿米巴原虫的首选类药物,作用机制:药物的硝基在厌氧菌内还原产生细胞毒物质,抑制细胞DNA 合成而产生抗菌活性。
如:甲硝唑、替硝唑。
抗真菌真菌感染分为:1、浅部真菌感染:常由各种廯菌引起,侵犯皮肤、毛发、指甲、趾甲等。
2、深部感染:多有白色念球菌、新型隐球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等,主要侵犯内脏器官和深部组织。
按来源分类:1、抗真菌抗生素: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灰黄霉素等。
2、合成抗真菌药:主要为唑类(米唑类和三唑类)抗真菌药,此外有丙烯胺类和氟胞嘧啶等。
包括:两性霉素B、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益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氟胞嘧啶、特比萘芬。
抗病毒机制:1.与病毒竞争细胞膜表面受体,阻止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2、阻止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内或脱壳3、抑制病毒核酸复制4、通过增强宿主抗病能力儿抑制病毒转录、翻译、装配等过程。
包括:阿昔洛韦:核苷类抗DNA病毒药物,广谱抗疱疹病毒药物,对单纯疱疹病毒作用强。
对RNA病毒无效。
利巴韦林:广谱对DNA\RNA病毒均有效阿糖胞苷:抗DNA病毒,具有体外广谱抗疱疹病毒作用。
干扰素:抗病菌谱广,具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更昔洛韦:阿昔洛韦衍生物,对病毒DNA聚合酶有强大抑制作用,可抑制HIV病毒金刚烷胺:特异地抑制甲流病毒,对乙型流感病毒无效,还可抗震颤麻痹碘苷:嘧啶类,抗DNA病毒,口服或注射后很快代谢而失效,仅局部外用。
吗啉双胍:对多种DNA/RNA病毒有效抗艾滋病病毒:齐多夫定、膦甲酸钠抗结核一线抗结核药:疗效高、不良反应少。
二线抗结核药:毒性大、疗效低,主要用于对第一线抗结核药产生耐药时的替换治疗。
原则: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
种类多来源广,包括抗生素类、合成药物等。
抗生素有氨基糖苷类的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等,利福霉素类的利福平、利福定,以及多肽类的卷曲霉素等。
合成药物有异烟肼类的异烟肼、乙硫异烟肼、丙硫异烟肼胺,其他还有对氨基水杨酸、乙胺丁醇、吡嗪酰胺以及喹诺酮类的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等。
一线抗结核药: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吡嗪酰胺等二线抗结核药:对氨基水杨酸、乙硫异烟肼、丙硫异烟肼、卡那霉素、卷曲霉素、环丝氨酸、阿米卡星等。
新一代抗结核药:利福定、利福喷汀、司帕沙星目前提倡6-9个月的短程疗法,常用的方案;2HRZ/4HR,及初2个月每日并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后继续用异烟肼、利福平连续4-7个月。
抗疟药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乱性疟原虫生活史基本相同,可分为人体内的发育阶段(分肝细胞内发育阶段和红细胞内发育阶段)和雌性按蚊体内的发育阶段。
1、控制症状:代表药氯喹、奎宁、甲氟喹、青蒿素等,能杀灭红细胞内期裂殖体,发挥控制症状发作和症状抑制性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