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PPT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图文)
一、脾主运化 二、脾主升清 三、脾统血 四、脾合肌肉,主四肢 五、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之运化失司,就会导致水液内停,形成湿、痰、 饮等病理产物,甚至发生水肿。
若脾虚不能升清,水谷精微失于输化,则气血乏源, 产生头昏,神疲,乏力,腹胀,便溏,甚至发生内 脏下垂,脱肛等症。
若脾气虚弱,统摄失常,可以导致出血,如便血,血尿, 崩漏,紫癜等。
调节整体平衡原则
1、调节整体平衡可以从调整阴阳入手(阴阳平衡)
去其有余:温、清、利、下
补其不足:即补其阴阳之偏衰--补阴与补阳
2、调节整体平衡,还要求对各种治疗措施和方药 的运用都应适可而止,不可矫枉过正,以防机 体出现新的不平衡。
攻邪勿伤正,补虚不留邪,清热不伤阳,散寒不伤阴,补脾不碍胃
审证求机论治原则
中医内科学的性质
• 一门临床专业课,是临床学科的基础,其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 映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水平。
伤寒 论
温病 学
中医内科学的范围
金贵 要略
外感
内伤
脏腑 经络
病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内伤易感外邪, 外感日久可造成或加重内伤。
气血 津液
病
5
起源 与
发展
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萌芽阶段——殷商时期 (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256年) 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公元前770年---公元220年)
病因多由饮食.劳倦.情志所伤,其特点是多因素相加.多脏腑相 关.多病性复合.多病证杂见,其基本病机为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在病 情演变过程中,往往脏病及脏.脏病及腑,因复感外邪,或多种病理因 素的产生,而出现寒热虚实错杂的证候,并可多症重叠.
中医内科 内伤杂病 的特点: 02
中医内科学系列精品ppt课件
辨别病情寒热、虚实 、阴阳等属性
闻诊
听患者声音、语言、呼吸等变化
辨别咳嗽、呕吐、呃逆等症状特点
了解患者情绪及心理状况
问诊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 等
了解起病时间、诱因、病情变化 等
掌握患者饮食、二便、睡眠等情 况
切诊
切按患者脉搏,辨别脉象特征
了解脏腑功能强弱及气血运行 状况
结合望、闻、问诊信息进行综 合分析
03
脏腑辨证方法
介绍根据脏腑病变表现进行辨证的方法,如心虚证、肝 郁证等。
经络学说
经络系统组成
详细解析十二经脉、奇 经八脉、十五络脉等经 络系统的构成。
经络生理功能
阐述经络在人体生理活 动中的作用,如运行气 血、沟通内外等。
经络病变表现
分析经络功能失调时的 症状表现,如疼痛、麻 木、拘挛等。
经络辨证方法
艾灸治疗
通过燃烧艾叶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 热刺激,达到温通经络、扶正祛邪 的目的。
拔罐治疗
利用罐具的负压吸附在皮肤上,造 成局部充血或瘀血,从而调整机体 功能。
推拿治疗
成人推拿
针对成人内科疾病,运用推、拿 、按、摩等手法进行治疗。
小儿推拿
针对小儿内科疾病,采用轻柔、 和缓的推拿手法,以达到治疗目
的。
中医内科学系列精品 ppt课件
目录
• 中医内科学概述 • 中医内科学基础理论 • 中医内科学诊断方法 •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及辨证施治 • 中医内科学养生与保健
01 中医内科学概述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部脏腑 、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病理变 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中医 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年度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1765P)
2024/3/23
辨证施治
根据脏腑经络理论,对疾 病进行辨证分型,制定相 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针灸治疗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腧穴, 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 疾病的目的。
11
03
病因病机与辨证方法
2024/3/23
12
病因分类及致病特点
1
外感病因
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 具有发病急、病程短、传变快的特点。
4
中医内科学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部脏腑、经 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病理变化及其相 互关系的学科,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
特点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注重人体内部环 境的平衡与协调;以辨证论治为核心 ,强调个体化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 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2024/3/23
5
中医内科学发展历程
清暑祛湿解表法
适用于暑湿伤表证。常用方剂如新加香薷饮、六 一散等。
2024/3/23
18
药物选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根据证候类型选药
如风寒束表证宜选用辛温解表药, 风热犯表证宜选用辛凉解表药等。
注意药物的性味归经
如麻黄性温、味辛、微苦,归肺、 膀胱经,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的功效。
2024/3/23
暑湿伤表证
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 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17
治法原则及常用方剂举例
辛温解表法
适用于风寒束表证。常用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 等。
辛凉解表法
适用于风热犯表证。常用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 等。
辨证施治
根据脏腑经络理论,对疾 病进行辨证分型,制定相 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针灸治疗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腧穴, 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 疾病的目的。
11
03
病因病机与辨证方法
2024/3/23
12
病因分类及致病特点
1
外感病因
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 具有发病急、病程短、传变快的特点。
4
中医内科学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部脏腑、经 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病理变化及其相 互关系的学科,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
特点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注重人体内部环 境的平衡与协调;以辨证论治为核心 ,强调个体化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 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2024/3/23
5
中医内科学发展历程
清暑祛湿解表法
适用于暑湿伤表证。常用方剂如新加香薷饮、六 一散等。
2024/3/23
18
药物选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根据证候类型选药
如风寒束表证宜选用辛温解表药, 风热犯表证宜选用辛凉解表药等。
注意药物的性味归经
如麻黄性温、味辛、微苦,归肺、 膀胱经,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的功效。
2024/3/23
暑湿伤表证
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 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17
治法原则及常用方剂举例
辛温解表法
适用于风寒束表证。常用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 等。
辛凉解表法
适用于风热犯表证。常用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 等。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01
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详细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02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阐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03
脏腑经络理论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辨证论治。
气血津液理论
气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血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阐述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来源及生理功能。
辨别患者语声、呼吸、咳嗽等声音变化
02
嗅气味
分辨患者口、鼻、体等气味异常
问诊
01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基本情况 02 了解患者饮食、睡眠、二便等生活状况 02 掌握患者情绪、精神、体力等心理社会因素
切诊
脉诊
通过切按患者脉搏,了解脉象变化,判断病情吉 凶和预后
按诊
通过触摸患者胸腹、四肢等部位,了解局部冷热、 软硬、压痛等异常变化
04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01 中药汤剂
根据病情和体质,选用适当的中药组方,加水煎 煮后服用,以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
02 中成药
将中药加工成丸、散、膏、丹等剂型,方便携带 和服用,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03 中药注射剂
将中药提取物制成注射剂,通过静脉注射等途径 给药,用于急重症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
咳嗽
风寒袭肺
风燥伤肺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白稀痰, 常伴有鼻塞,流清涕等表证。舌苔薄 白,脉浮或浮紧。治以疏风散寒,宣 肺止咳。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舌红 少苔或无苔。治以疏风清肺、润燥止 咳。
风热犯肺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 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 出。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以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详细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02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阐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03
脏腑经络理论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辨证论治。
气血津液理论
气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血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阐述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来源及生理功能。
辨别患者语声、呼吸、咳嗽等声音变化
02
嗅气味
分辨患者口、鼻、体等气味异常
问诊
01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基本情况 02 了解患者饮食、睡眠、二便等生活状况 02 掌握患者情绪、精神、体力等心理社会因素
切诊
脉诊
通过切按患者脉搏,了解脉象变化,判断病情吉 凶和预后
按诊
通过触摸患者胸腹、四肢等部位,了解局部冷热、 软硬、压痛等异常变化
04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01 中药汤剂
根据病情和体质,选用适当的中药组方,加水煎 煮后服用,以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
02 中成药
将中药加工成丸、散、膏、丹等剂型,方便携带 和服用,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03 中药注射剂
将中药提取物制成注射剂,通过静脉注射等途径 给药,用于急重症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
咳嗽
风寒袭肺
风燥伤肺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白稀痰, 常伴有鼻塞,流清涕等表证。舌苔薄 白,脉浮或浮紧。治以疏风散寒,宣 肺止咳。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舌红 少苔或无苔。治以疏风清肺、润燥止 咳。
风热犯肺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 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 出。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以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中医内科学 PPT课件
虚痞
痞满时减, 多逐渐 较长 喜温喜按, 而起 且不能食或 食少而不化
医学课件
虚则补 之
19
2.辨寒热:
痞满绵绵,得热则减,口淡不渴, 或渴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涩 者属寒。 而痞满势急,口渴喜冷,舌红苔黄, 脉数者为热。
医学课件
20
二、治疗原则
治疗总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 基本法则。 虚实分治,扶正重在健脾益胃,补中益气, 或养阴益胃。祛邪分别施以消食导滞、除湿化 痰、理气解郁、清热祛湿等法。
医学课件
27
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行气除胀; 半夏、陈皮和胃化湿,行气消痞; 茯苓健脾渗湿,和中止泻; 连翘清热散结。
医学课件
28
食积较重 加鸡内金、谷芽、麦芽; 脘腹胀满 加枳实、厚朴、槟榔; 食积化热,大便秘结 加大黄、枳实,或用 枳实导滞丸; 脾虚便溏 加白术、扁豆,或用枳实消痞丸
医学课件
情志失调2021治疗不得法滥施攻里泻下脾胃受损外邪侵袭肌表暴饮暴食恣食生冷痰湿阻滞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司多思则气结暴怒则气逆情志失和惊恐则气乱2021三病机小结一病位及涉及脏腑痞满的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二病机关键脾胃升降失职为导致本病发生的病机关键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端实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
第二节 痞
2.痰湿内阻证
症状: 主症: 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 ; 兼症: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 淡不渴,小便不利 ; 舌脉: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证机概要: 痰浊阻滞,脾失健运,气机不和 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治法: 代表方: 二陈平胃汤加减 常用药: 加减:
医学课件
23
3.湿热阻胃证
症状: 主症: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 口干不欲饮 ; 兼症:口苦,纳少;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 湿热内蕴,困阻脾胃,气机不利 治法: 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代表方: 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 常用药: 加减:
《中医内科学系列》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系列课件
一、定义
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舒 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小便 黄为主要表现的肝胆疾病。其中以目睛黄染为 确定诊断的重要依据。疸:“瘅,劳病也” 《说文》 “黄疸病” 《辞海》疸通瘅、癉。
二 、从西医角度谈黄疸
急性传染性肝炎(甲型)
乙型肝炎(急性、慢性活动 型)
黄胖:黄胖多与虫证有关,久之耗伤气血而引发面 部肿胖色黄,身黄带白。黄疸眼目皆黄,无肿 状;黄胖多肿,色黄中带白,眼目如故,或洋 洋少神。虽病根都发于脾,然黄疸则由脾经湿 热郁蒸而成;黄胖则湿热未甚,多虫与食所致, 必吐黄水,毛发皆直,或好食生迷茶叶土炭之 类。
七、辨证论治
⑴.辨证要点 辨阳黄与阴黄 阳黄由湿热所致,起病急,病程短,黄色鲜
黄疸病证的病理属性与脾胃阳气盛衰有关。 中阳偏盛,湿从热化,湿热为患,则为阳黄;中 阳不足,湿从寒化,寒湿为患,则为阴黄。至于 急黄是为湿浊疫毒所致,其属性也与中阳偏盛与 偏衰密切相关。
五、诊断
●目黄、身黄、尿黄。以目睛发黄为主。因为目白睛是 出现最早、消退最晚而最易发现的指征之一。
●患病初期,目身黄往往不一定出现,而以恶寒发热、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肠鸣、四肢无力等类似感冒 的症状表现为主,三五日以后,才逐渐出现目黄,随之 溲黄与身黄。而急黄,黄疸急起,迅速加深,甚则内陷
1、阳黄 湿热兼表 热重于湿 湿重于热 胆腑郁热 疫毒发黄 2、阴黄 寒湿证 脾虚证
八、转归预后
本病的转归与黄疸性质、体质强弱、治疗护 理等因素有关。一般阳黄起病急病程短,阴黄起 病缓病程长。急黄为阳黄的重症,病情危重,应 及时救治。阳黄、阴黄、急黄虽性质不同,轻重 有别,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
结语
黄疸可出现多种疾病,临床首当辨明 阴阳方予于施治。一般阳黄病程较短,阴 黄病程较长,急黄为阳黄之重症,应及时 救治。阳黄热盛于湿者易退,湿盛于热者 应防其迁延转阴。黄疸消退后,有时并不 意味病情痊愈,仍需注意健脾疏肝等善后 调理,以防残湿余热不清,迁延不愈。
一、定义
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舒 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小便 黄为主要表现的肝胆疾病。其中以目睛黄染为 确定诊断的重要依据。疸:“瘅,劳病也” 《说文》 “黄疸病” 《辞海》疸通瘅、癉。
二 、从西医角度谈黄疸
急性传染性肝炎(甲型)
乙型肝炎(急性、慢性活动 型)
黄胖:黄胖多与虫证有关,久之耗伤气血而引发面 部肿胖色黄,身黄带白。黄疸眼目皆黄,无肿 状;黄胖多肿,色黄中带白,眼目如故,或洋 洋少神。虽病根都发于脾,然黄疸则由脾经湿 热郁蒸而成;黄胖则湿热未甚,多虫与食所致, 必吐黄水,毛发皆直,或好食生迷茶叶土炭之 类。
七、辨证论治
⑴.辨证要点 辨阳黄与阴黄 阳黄由湿热所致,起病急,病程短,黄色鲜
黄疸病证的病理属性与脾胃阳气盛衰有关。 中阳偏盛,湿从热化,湿热为患,则为阳黄;中 阳不足,湿从寒化,寒湿为患,则为阴黄。至于 急黄是为湿浊疫毒所致,其属性也与中阳偏盛与 偏衰密切相关。
五、诊断
●目黄、身黄、尿黄。以目睛发黄为主。因为目白睛是 出现最早、消退最晚而最易发现的指征之一。
●患病初期,目身黄往往不一定出现,而以恶寒发热、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肠鸣、四肢无力等类似感冒 的症状表现为主,三五日以后,才逐渐出现目黄,随之 溲黄与身黄。而急黄,黄疸急起,迅速加深,甚则内陷
1、阳黄 湿热兼表 热重于湿 湿重于热 胆腑郁热 疫毒发黄 2、阴黄 寒湿证 脾虚证
八、转归预后
本病的转归与黄疸性质、体质强弱、治疗护 理等因素有关。一般阳黄起病急病程短,阴黄起 病缓病程长。急黄为阳黄的重症,病情危重,应 及时救治。阳黄、阴黄、急黄虽性质不同,轻重 有别,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
结语
黄疸可出现多种疾病,临床首当辨明 阴阳方予于施治。一般阳黄病程较短,阴 黄病程较长,急黄为阳黄之重症,应及时 救治。阳黄热盛于湿者易退,湿盛于热者 应防其迁延转阴。黄疸消退后,有时并不 意味病情痊愈,仍需注意健脾疏肝等善后 调理,以防残湿余热不清,迁延不愈。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朱丹溪首创病名; 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 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治则: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基本原则。
.
12
四、喘证
1.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气急胸胀闷,外感表证)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咳痰稠黏)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中医内科学
27种病: 感冒、咳嗽、哮病、喘病、肺痈、肺痨、 心悸、胸痹、不寐、癫狂、呕吐、胃痛、 泄泻、便秘、黄疸、鼓胀、头痛、眩晕、 中风、水肿、淋证、癃闭、郁证、血证、 腰痛、消渴、痹症。
.
1
中医内科学主要出题形式:
一、分证论治部分: 1.…病中…证应选用…方?(少见) 2.…病中…证治宜…?(少见) 3.病人,症见…,属于xx病中的…证? 4.病人,症见…,治宜? 5.病人,症见…,应选用的方药是?
注意:症状描述中不会侧重咳嗽等其他外感表证。首先会 有“恶寒/恶风”等表证表现。
.
5
其他易考点:
•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 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 • 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 治则:解表达邪 • 病位:肺卫,在外、在表。 • 病机:六淫经皮毛、口鼻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
2
二、分证论治之外部分:
1.首次提出xx病的著作是? 2.首次提出xx病名的医家是? 3.“……”见于哪部著作/是谁提出的? 4.xx病多病位于? 5.xx病的病因病机是? 6.xx病的治疗总则是? 7.xx病与xx病的鉴别要点是/不包括?
.
3
学习步骤
第一步:各病的证型治则方药; 第二步:归纳各病零散知识点、易考点; 第三步:总结各病中各证型临床表现的特有症状。
.
12
四、喘证
1.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气急胸胀闷,外感表证)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咳痰稠黏)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中医内科学
27种病: 感冒、咳嗽、哮病、喘病、肺痈、肺痨、 心悸、胸痹、不寐、癫狂、呕吐、胃痛、 泄泻、便秘、黄疸、鼓胀、头痛、眩晕、 中风、水肿、淋证、癃闭、郁证、血证、 腰痛、消渴、痹症。
.
1
中医内科学主要出题形式:
一、分证论治部分: 1.…病中…证应选用…方?(少见) 2.…病中…证治宜…?(少见) 3.病人,症见…,属于xx病中的…证? 4.病人,症见…,治宜? 5.病人,症见…,应选用的方药是?
注意:症状描述中不会侧重咳嗽等其他外感表证。首先会 有“恶寒/恶风”等表证表现。
.
5
其他易考点:
• 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 • 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 • 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 治则:解表达邪 • 病位:肺卫,在外、在表。 • 病机:六淫经皮毛、口鼻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
2
二、分证论治之外部分:
1.首次提出xx病的著作是? 2.首次提出xx病名的医家是? 3.“……”见于哪部著作/是谁提出的? 4.xx病多病位于? 5.xx病的病因病机是? 6.xx病的治疗总则是? 7.xx病与xx病的鉴别要点是/不包括?
.
3
学习步骤
第一步:各病的证型治则方药; 第二步:归纳各病零散知识点、易考点; 第三步:总结各病中各证型临床表现的特有症状。
中医内科学(精)ppt课件
有瘀点、瘀斑,舌下瘀筋,苔薄白或白 腻、白滑、苔剥等;脉象可呈现沉紧、 沉细迟、细弦、弦涩、细缓、结、代、 促、滑等。
.
真心痛的证候特征
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 上伴有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甚至旦 发夕死。
.
3、 病因病机
年老体弱
饮食不当
情志失调
寒邪内侵
.
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病位
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为脉痹阻心。 胸痹心痛病位以心为主,发病多与肝、
度而诱发,亦可在安静时或无明显诱因而发病。 (3) 临床表现 胸骨后或心前区发作性闷痛为主,亦可表现为
灼痛、绞痛、刺痛或隐痛、含糊不清的不适感 等,持续时间多为数秒钟至15分钟之内。
.
证候特征
(4) 多伴随症状 气短乏力,自汗心悸,甚至喘促,脉结、
代。 (5) 舌苔脉象 舌象表现有舌淡红、淡胖、暗红、或舌
.
真心痛诊断依据
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 以上,含硝酸甘油片后难以缓解,可见 汗出冷,面色苍白,唇甲表紫,手足冷 藏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 夕死,相当于急性心肌梗死,常合并心 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 痛表现,应配合心电图动态观察及白细 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以进一 步明确诊断。
.
胸痹心痛病理变化
胸痹心痛发作期以标实表现为主, 并以血瘀为突出。
胸痹心痛缓解期主要有心、脾、肾气 血阴阳之亏虚,其中又以心气虚最为常 见。
.
4、 诊断
1)主要症状 左侧胸膺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
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 部等到,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 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并兼心悸。
中医内科学
胸痹心痛
.
真心痛的证候特征
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 上伴有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甚至旦 发夕死。
.
3、 病因病机
年老体弱
饮食不当
情志失调
寒邪内侵
.
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病位
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为脉痹阻心。 胸痹心痛病位以心为主,发病多与肝、
度而诱发,亦可在安静时或无明显诱因而发病。 (3) 临床表现 胸骨后或心前区发作性闷痛为主,亦可表现为
灼痛、绞痛、刺痛或隐痛、含糊不清的不适感 等,持续时间多为数秒钟至15分钟之内。
.
证候特征
(4) 多伴随症状 气短乏力,自汗心悸,甚至喘促,脉结、
代。 (5) 舌苔脉象 舌象表现有舌淡红、淡胖、暗红、或舌
.
真心痛诊断依据
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 以上,含硝酸甘油片后难以缓解,可见 汗出冷,面色苍白,唇甲表紫,手足冷 藏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 夕死,相当于急性心肌梗死,常合并心 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 痛表现,应配合心电图动态观察及白细 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以进一 步明确诊断。
.
胸痹心痛病理变化
胸痹心痛发作期以标实表现为主, 并以血瘀为突出。
胸痹心痛缓解期主要有心、脾、肾气 血阴阳之亏虚,其中又以心气虚最为常 见。
.
4、 诊断
1)主要症状 左侧胸膺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
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 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 部等到,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 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并兼心悸。
中医内科学
胸痹心痛
【医学ppt课件】中医内科学
中成
医都
内中
科医
中教 药 研大
总 论
医室 学 内 科
学
目的要求
1 掌握中医内科学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任务 2 熟悉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及大病学特点 3 了解中医内科学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演变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 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 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复 、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
(二)奠基(春秋
秦汉)
❖《脉法》《五十二病方》 ❖《治百病方》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三)充实(魏晋 金元)
1.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
(1)病因学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寸白虫、瘿病。 葛洪 《肘后备急方》:尸注、癞、沙虱。 南宋·陈无择《三因及一病证方论》分内因、 则治标 缓则治本 标本同治
邪正斗争,此消彼长
5.顺应异法方宜
•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6.据证因势利导 7.先期治疗未病
顺应病势,就近祛邪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8.重视调摄护理
辩证施护,随证而异
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
❖学好中医基本理论 ❖中医思维全程投入 ❖大忌学习时西套中
具重要意义 。
清代
❖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 《医宗金鉴》 《临证指南医案》 ❖ 《张氏医通》 《证治汇补》 ❖ 《辨证录》 《医学心悟》 ❖ 《医林改错》 《血证论》 ❖ 《外感温热篇》《湿热病篇》 ❖ 《温病条辨》
治疗原则
1.调节整体平衡 2. 审证求机论治 3.明辨标本缓急 4.把握动态变化
医都
内中
科医
中教 药 研大
总 论
医室 学 内 科
学
目的要求
1 掌握中医内科学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任务 2 熟悉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及大病学特点 3 了解中医内科学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演变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 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 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复 、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
(二)奠基(春秋
秦汉)
❖《脉法》《五十二病方》 ❖《治百病方》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三)充实(魏晋 金元)
1.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
(1)病因学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寸白虫、瘿病。 葛洪 《肘后备急方》:尸注、癞、沙虱。 南宋·陈无择《三因及一病证方论》分内因、 则治标 缓则治本 标本同治
邪正斗争,此消彼长
5.顺应异法方宜
•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6.据证因势利导 7.先期治疗未病
顺应病势,就近祛邪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8.重视调摄护理
辩证施护,随证而异
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
❖学好中医基本理论 ❖中医思维全程投入 ❖大忌学习时西套中
具重要意义 。
清代
❖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 《医宗金鉴》 《临证指南医案》 ❖ 《张氏医通》 《证治汇补》 ❖ 《辨证录》 《医学心悟》 ❖ 《医林改错》 《血证论》 ❖ 《外感温热篇》《湿热病篇》 ❖ 《温病条辨》
治疗原则
1.调节整体平衡 2. 审证求机论治 3.明辨标本缓急 4.把握动态变化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包括血虚、血瘀、血热等 证型。
包括气虚、气陷、气滞等 证型。
气病辨证
津液病辨证 血病辨证
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
六经辨证
以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为纲,根据病邪侵犯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而划分为不同的证型 。
卫气营血辨证
是清代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不同 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表示病变浅深的不同层次或阶段。
特点
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核心, 注重人体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的 统一,强调因人、因时、因地的 个体化治疗。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中医内科学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汉唐、宋金元、明清等各 个历史阶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 床实践经验。
现状
近年来,中医内科学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与现代 医学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和科研成果。同时,中 医内科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为世界医学的发展 做出了重要贡献。
方剂组成原则和配伍技巧
方剂组成原则
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君药治病求本,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佐 药协助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使药调和诸药。
方剂配伍技巧
包括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通过合理的药物配 伍,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
方剂变化与加减
根据病情变化和个体差异,对方剂进行灵活加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 果。
针灸注意事项和禁忌症说明
针灸前准备
说明针灸前的患者准备、环境 准备及医者自身准备事项。
针灸禁忌症
详细介绍针灸的绝对禁忌症和 相对禁忌症,以避免不必要的 医疗风险。
针灸异常情况处理
中医内科学课件-PPT
治疗基本原则和方向,就能根据证的病机而确定治疗方法。
精品pp
• (3)气血津液辨证——与脏腑辨证密切相关,相互补
•
充,用于分析气血津液病变。
• (4)六经辨证
→ 外感寒邪为主
• (5)卫气营血辨证 用于外感热病辨证 外感热之邪为主
• (6)三焦辨证
• (7)病因辨证——用于分析病因来辨识证候。
• 2、中医内科疾病的辨证方法
• 《温热论》 – 叶天士著,首创卫气营血辨证。
• 《湿热条辨》 – 薛生白著,对湿热证治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的内容。
• 《温病条辨》 – 吴鞠通著,创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体系。
精品pp
建国后 – 建立了中医药方面的医疗、教学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批中医内科 人才。 – 编写出版了《实用中医内科学》等大批中医内科专著。 – 出版了大批有价值的医学典籍。 – 中医内科学的科研: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对中医内科学理论进 行研究。 – 诸多当代中医名家著书立说,促进了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继承和发 展。 – 诊断辨证规范化和防治方法等方面也有较大提高。 – 中医内科急症在治法与剂型改革方面成绩显著。 – 中医内科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已走向世界。
某一疾病的治疗大法和对某一证候的具体的治法。
精品pp
• 1、治疗原则
•
(1)先期治疗未病:一指早期治疗; 二指先期而治。
•
(2)分清标本,权衡缓急:标和本是一个相对概念,它主要说明病
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关系。本是事物的主要矛盾,标是事物的次要矛
盾。
– 急则治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直接影响病人安危的紧急危重证 候,必须先行解决的原则。
临床表现,综合、归纳、推论出疾病的发生发展原因、病 变机理,从而确定治疗的原则。
中医内科学(精)ppt课件
经验教训分享及启示意义
01
经验教训分享
02
重视经典案例的学习与传承 ,不断挖掘其中的治疗智慧
。
03
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和
有效性。
经验教训分享及启示意义
• 注重医者的自身修养和医德医风的培养,以更好地为 患者服务。
经验教训分享及启示意义
01
启示意义
02
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 方法,对于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02
配伍禁忌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具有相应功效的药物进行治疗,注意药物的性味 归经及毒副作用。
避免使用相互作用的药物,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或降低疗效。如“十八 反”、“十九畏”等药物配伍禁忌必须严格遵守。同时,注意中西药 联用的合理性及安全性问题。
05
现代医学在中医内科学中 的应用
实验室检查辅助诊断价值
特点
中医内科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强调整体观念 和辨证论治,注重个体差异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 原则。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中医内科学起源于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和诊疗方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中医内科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 献。
探讨疾病的本质和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理论指导。
挖掘和整理中医内科学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推动学科 的创新和发展。
任务:中医内科学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疾病的辨证施治方法,提高临床疗效。
培养高水平的中医内科学人才,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 供人才保障。
02
中医内科学基本理论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过度情绪波动,如愤怒、忧郁等。
培养兴趣爱好
琴棋书画、品茗论诗等有助于陶冶情操、培养气 质。
学会自我调节
运用心理暗示、冥想等方法,缓解压力,调整心 态。
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健身运动
调和气血,增强脏腑功能。
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
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身体免疫力。
针灸、按摩等中医养生方法
头痛、三叉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等
消化系统疾病
胃痛、呕吐、泄泻 等
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痛经等
针灸操作规范及安全注意事项
操作规范
准确取穴、正确运用针刺手法、注意 针刺深度和方向等
安全注意事项
消毒严格、预防晕针、避免刺伤重要 脏器等
06 推拿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推拿手法介绍及操作规范
推拿基本手法
01
包括推、拿、按、摩、揉、捏、搓、摇等,每种手法都有其特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目录
• 中医内科学概述 • 中医内科学理论基础 • 常见病症诊断与治疗 • 中药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目录
• 针灸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 推拿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 养生保健与预防调护
01
中医内科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中医理论体系 及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 、诊断、治疗与预防的一门临床 学科。
02 中医内科学理论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阐述阴阳的哲学含义,以及在自然界 和人类社会的表现。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解释阴阳平衡与失衡对人体健康的影 响,以及中医如何通过调节阴阳来治 疗疾病。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介绍五行的含义、特性和相互关系。
避免过度情绪波动,如愤怒、忧郁等。
培养兴趣爱好
琴棋书画、品茗论诗等有助于陶冶情操、培养气 质。
学会自我调节
运用心理暗示、冥想等方法,缓解压力,调整心 态。
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健身运动
调和气血,增强脏腑功能。
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
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身体免疫力。
针灸、按摩等中医养生方法
头痛、三叉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等
消化系统疾病
胃痛、呕吐、泄泻 等
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痛经等
针灸操作规范及安全注意事项
操作规范
准确取穴、正确运用针刺手法、注意 针刺深度和方向等
安全注意事项
消毒严格、预防晕针、避免刺伤重要 脏器等
06 推拿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推拿手法介绍及操作规范
推拿基本手法
01
包括推、拿、按、摩、揉、捏、搓、摇等,每种手法都有其特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目录
• 中医内科学概述 • 中医内科学理论基础 • 常见病症诊断与治疗 • 中药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目录
• 针灸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 推拿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 养生保健与预防调护
01
中医内科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中医理论体系 及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 、诊断、治疗与预防的一门临床 学科。
02 中医内科学理论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阐述阴阳的哲学含义,以及在自然界 和人类社会的表现。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解释阴阳平衡与失衡对人体健康的影 响,以及中医如何通过调节阴阳来治 疗疾病。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介绍五行的含义、特性和相互关系。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2.《金匮要略》载甘姜苓术汤治肾着(寒湿腰痛)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 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 下焦。身劳汗出,衣里湿冷,久久得之,腰以下 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创立肾气丸治疗虚劳腰 痛“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 气丸主之”。
3
腰痛
沿革
3.《诸病源候论》分类“卒腰痛和久腰痛”,分为 卒腰痛与久腰痛。“卒腰痛候,夫劳伤之人,肾气虚损,而
腰骶关节损伤、急性后部小关节紊乱、脊椎分离
及脊椎滑脱、腰骶部移行椎(腰椎骶化、骶椎腰
化)、骨质疏松、骨质增生、脊椎结核、强直性
脊柱炎、脊椎骨折及后遗症、脊椎恶性肿瘤及转
移瘤等。
17
3、神经血管性腰痛:由腰部疾病引起,刺激或压迫 腰丛、骶丛及动脉的病变或静脉的异常而引起的 腰痛。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腰椎 椎管狭窄症、黄韧带肥厚或钙化、主动脉栓塞、 髂总动脉栓塞等可引起骶尾神经痛、坐骨神经痛 及相应神经根、肌皮神经痛。
3.有腰部感受外邪、外伤及劳损病史 4.腰椎X线、尿常规、血沉、抗链“o”、类
风湿因子、肾功能等相关检查。 11
鉴别诊断
1.腰软 2.石淋
腰痛
12
鉴别诊断
1.腰肌劳损 2.棘上、棘间韧带损伤 3.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4.腰椎滑脱 5.腰椎结核或肿瘤 6.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痛
13
鉴别诊断
腰痛
14
鉴别诊断
腰痛
经脉痹阻
不 瘀血留着 通 腰
不痛 荣
筋脉失养
8
病机特点
腰痛
肾虚是腰痛发病的根本 经脉瘀阻是腰痛发病的重要环节
外感多离不开湿邪为患,内伤不外肾虚,内 伤、外感常相因为患。
3
腰痛
沿革
3.《诸病源候论》分类“卒腰痛和久腰痛”,分为 卒腰痛与久腰痛。“卒腰痛候,夫劳伤之人,肾气虚损,而
腰骶关节损伤、急性后部小关节紊乱、脊椎分离
及脊椎滑脱、腰骶部移行椎(腰椎骶化、骶椎腰
化)、骨质疏松、骨质增生、脊椎结核、强直性
脊柱炎、脊椎骨折及后遗症、脊椎恶性肿瘤及转
移瘤等。
17
3、神经血管性腰痛:由腰部疾病引起,刺激或压迫 腰丛、骶丛及动脉的病变或静脉的异常而引起的 腰痛。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腰椎 椎管狭窄症、黄韧带肥厚或钙化、主动脉栓塞、 髂总动脉栓塞等可引起骶尾神经痛、坐骨神经痛 及相应神经根、肌皮神经痛。
3.有腰部感受外邪、外伤及劳损病史 4.腰椎X线、尿常规、血沉、抗链“o”、类
风湿因子、肾功能等相关检查。 11
鉴别诊断
1.腰软 2.石淋
腰痛
12
鉴别诊断
1.腰肌劳损 2.棘上、棘间韧带损伤 3.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4.腰椎滑脱 5.腰椎结核或肿瘤 6.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痛
13
鉴别诊断
腰痛
14
鉴别诊断
腰痛
经脉痹阻
不 瘀血留着 通 腰
不痛 荣
筋脉失养
8
病机特点
腰痛
肾虚是腰痛发病的根本 经脉瘀阻是腰痛发病的重要环节
外感多离不开湿邪为患,内伤不外肾虚,内 伤、外感常相因为患。
中医内科PPT课件
中医内科PPT课件
目 录
• 中医内科概述 • 中医内科基础理论 • 中医内科常见病症及辨证施治 • 中医内科特色治疗方法 • 中医内科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与应用 • 中医内科的未来展望与发展趋势
01 中
中医内科是研究人体内脏疾病及其 证候表现、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 内容的中医临床学科。
哮喘与肺胀
哮喘的中医辨证分型
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等。
肺胀的中医辨证分型
痰浊壅肺、痰热郁肺、阳虚水泛、肺肾气虚 等。
哮喘与肺胀的治疗原则
宣肺平喘、清热化痰、温阳利水、补肺益肾 等。
胃痛与呕吐
胃痛的中医辨证分型
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湿热中阻、瘀血停胃、胃阴亏 耗等。
呕吐的中医辨证分型
提高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针对 疾病的不同阶段和症状, 采用综合治疗方案,提 高治疗效果。
减少副作用
中医药具有副作用小、 疗效持久的特点,与现 代医学结合可减少药物 副作用对患者的影响。
中医内科在急症处理中的应用
高热
中医可采用针灸、拔罐等方法迅速退热,同时结 合中药治疗,提高疗效。
急性腹痛
中医可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缓解疼痛,同时结 合中药治疗,改善胃肠功能。
促进中医内科与多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拓 展中医内科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THANKS
感谢观看
泄泻与便秘的治疗原则
散寒化湿、清热燥湿、消食导滞、疏肝健脾、益气健脾、温阳通便 等。
胸痹与心悸
1 2
胸痹的中医辨证分型 心血瘀阻、气滞心胸、痰浊闭阻、寒凝心脉、气 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等。
心悸的中医辨证分型 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 饮凌心、瘀阻心脉等。
目 录
• 中医内科概述 • 中医内科基础理论 • 中医内科常见病症及辨证施治 • 中医内科特色治疗方法 • 中医内科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与应用 • 中医内科的未来展望与发展趋势
01 中
中医内科是研究人体内脏疾病及其 证候表现、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 内容的中医临床学科。
哮喘与肺胀
哮喘的中医辨证分型
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等。
肺胀的中医辨证分型
痰浊壅肺、痰热郁肺、阳虚水泛、肺肾气虚 等。
哮喘与肺胀的治疗原则
宣肺平喘、清热化痰、温阳利水、补肺益肾 等。
胃痛与呕吐
胃痛的中医辨证分型
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湿热中阻、瘀血停胃、胃阴亏 耗等。
呕吐的中医辨证分型
提高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针对 疾病的不同阶段和症状, 采用综合治疗方案,提 高治疗效果。
减少副作用
中医药具有副作用小、 疗效持久的特点,与现 代医学结合可减少药物 副作用对患者的影响。
中医内科在急症处理中的应用
高热
中医可采用针灸、拔罐等方法迅速退热,同时结 合中药治疗,提高疗效。
急性腹痛
中医可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缓解疼痛,同时结 合中药治疗,改善胃肠功能。
促进中医内科与多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拓 展中医内科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THANKS
感谢观看
泄泻与便秘的治疗原则
散寒化湿、清热燥湿、消食导滞、疏肝健脾、益气健脾、温阳通便 等。
胸痹与心悸
1 2
胸痹的中医辨证分型 心血瘀阻、气滞心胸、痰浊闭阻、寒凝心脉、气 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等。
心悸的中医辨证分型 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 饮凌心、瘀阻心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出现相同的病理变化,
即形成相同的证候时,可以采取相同的治法。
明辨标本缓急原则
标本 的 概念
在临证时必须分清疾病的标本、主次、轻重缓急,而采取 “甚者独行,间者并行”,也就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和“标本同治”的方法进行治疗,这就是明辨标本缓急治疗原则。
1.急则治其标:
因时治宜
治疗应结合 不同季节、不同 时辰的特点,考 虑用药的原则, 称为“因时治 宜”。
因地治宜
根据不同 地区的地理环 境特点,考虑 治疗用药的原 则,称“因地 治宜”。
因人治宜
根据病人年 龄、体质、性别、 生活习惯等不同 特点,来考虑治 疗用药的原则, 称为“因人治 宜”。
据证因势利导原则
据证因势利导原则要求顺其病势,就近祛邪,
三、中医内科疾病的特点
中医内科 外感疾病 的特点:
病因为六淫、戾气等外邪,发病常与季节有关,起病 较急,病邪多由皮毛.口鼻而入,由表传里.多具有季节 性.传变性,若兼夹戾气.疫毒,则具有传染性.流行性.
01
病因多由饮食.劳倦.情志所伤,其特点是多因素相加.多脏腑相 关.多病性复合.多病证杂见,其基本病机为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在病 情演变过程中,往往脏病及脏.脏病及腑,因复感外邪,或多种病理因 素的产生,而出现寒热虚实错杂的证候,并可多症重叠.
2.缓则治其本:
3.标本同治:
在标本俱急的情况下,须采 取标本同治的原则。
是指在病情缓和的情况 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如果 出现了紧急危重的证候,影响到 下,应从根本上治疗疾病。 病人的安危时,就必须先行解决, 因为标病产生于本病,本病
而后再治疗其本的原则。
解决了,标病自然随之而解。
顺应异法方宜原则
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 (公元220年---公元1368年) 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
起源 与 发展
(一)萌芽 (殷商时代)
殷代甲骨文记载:疾首、疾腹、疟疾、蛊病等内科病。 殷商发明用药酒、汤液治病。
西周将医学分科为疾医、疡医、食医、兽医
(二)奠基(春秋-秦汉)
中医内科学
主讲人:XXX
目 录
1
中医内科学定义、性质、 范围及发展简史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方法 中医内科疾病的的治疗法则 中医内科学的辩证方法
CONTENTS
2
3
4
PART 1
中医内科学定义、性质、 范围及发展简史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
•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阐述内科所属疾病的病 因病机、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规律的一门临床医学。
攻邪勿伤正,补虚不留邪,清热不伤阳,散寒不伤阴,补脾不碍胃
审证求机论治原则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就是审证求机论治在 临证中的基本应用。“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说 明“证”是决定治法方药的最可靠依据。
“同病异治”的应用
“异病同治”的应用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生在
不同的患者身上,或处在疾病发展的不 同阶段,所形成的病理变化不同,所表 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不同。
内伤 病
肢体经络病证: 以脏腑分二、中医内科疾病的命名
以病因命名的 以病机命名的 以病理产物命名的 中风、中暑、虫证等 郁证、痹证、厥证等 痰饮等 胸痹、肝着、肾着、肺痈等 咳嗽、喘证、呕吐、泄泻、眩晕等 黄疸、积聚、水肿、鼓胀等
以病位命名的 以主症命名的 以主要体征命名的
中医内科学的性质
• 一门临床专业课,是临床学科的基础,其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 映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水平。
中医内科学的范围
金贵 要略 伤寒 论 脏腑 经络 病
外 感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内 伤
内伤易感外邪,
外感日久可造成或加重内伤。 气血 津液 病
温病 学
5
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萌芽阶段——殷商时期 (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256年) 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公元前770年---公元220年)
02
中医内科 内伤杂病 的特点:
PART 3
中医内科疾病的 治疗法则
调节整体平衡原则
1、调节整体平衡可以从调整阴阳入手(阴阳平衡)
去其有余:温、清、利、下
补其不足:即补其阴阳之偏衰--补阴与补阳
2、调节整体平衡,还要求对各种治疗措施和方药 的运用都应适可而止,不可矫枉过正,以防机 体出现新的不平衡。
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重视调摄护理原则
恰当的调护,有利于正气的恢复、邪气的祛除和促
进病人早日康复。忽视调摄护理,不仅会延误康复时间,
还会出现“食复”、“劳复”等情况,以致病情反复,因 此,必须重视调摄护理。
先期治疗未病原则
未病先防
是指对有可能发生疾病的个体和人群,及早提出预防 措施,运用药物培补人体的正气,预防疾病发生的方法。
既病防变
是指医者可根据疾病传变规律,防其传变,对可能受 到传变的脏腑和可能受到影响的气血津液,采取预防措施, 阻断和防止病变的发展和传变,把病变尽可能控制在较小 的范围。以利于疾病的彻底治疗,取得最好的疗效。
PART 4
中医内科学的 辩证方法
肺
脏象与病能
一、主气
1、司呼吸,开窍于鼻 :肺气不利,升降失司,则可出现咳嗽,气喘, 鼻塞流涕,嗅觉不利等症。 2、司声音:病则声音失常,发为失音。
热 病 用 完 素
PART 2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方法
一、中医内科疾病分类方法“病机十九条”
02
Rice
按病因分:外感、内伤 按病机分:热病、杂病
01
03
按脏腑分:依据藏象学说
一、中医内科疾病分类方法“病机十九条”
伤寒六经病证
脏腑病证 :
五脏病证
外感 病
三焦病证
温病卫气营血证
气血津液病证 :以脏腑 分类为主导,将与气血 津液的生成、运行、输 布失常密切相关的疾病 归属此类.
《治百病方》
《脉法》
《黄帝内经》 《五十二病方》 《伤寒杂病论》
(三)充实(魏晋---金元)
1
病因学、症 状学、诊断 和治疗学的 充实和发展
2
学术理论的创新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单击 此处添加文本单击此处 添加文本单击此处添加 文本
单击输入关键词
单击输入关键词
(四)成形(明清)
薛己的《内科摘要》, 首先用内科命名。 王纶《名医杂著》 杂 病 用 丹 溪 外 感 内 法 伤 仲 法 景 东 垣
3、合皮毛而卫外:若肺卫调节失常,卫外功能减退,可出 现自汗,易于感冒,或皮肤憔悴,干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