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科龙财务造假案例分析.pdf

合集下载

科龙电器及格林柯尔财务舞弊案例研究分析

科龙电器及格林柯尔财务舞弊案例研究分析

科龙电器及格林柯尔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作者:————————————————————————————————日期:2科龙电器及格林柯尔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一、舞弊事件发生的导火索2005年4月29日,科龙电器公布2004年年报:亏损6,000多万元,这与上一年盈利2亿多元的业绩形成巨大反差。

5月,中国证监会就此问题立案调查。

二、证监会立案调查情况2005年5月11日,科龙电器公告说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有消息表明,中国证监会调查组在2005年4月份即已进入科龙电器进行调查。

从证监会对扬州格林柯尔收购襄阳轴承协议一直不予认可上可以看出,证监会对顾雏军早已保持了警惕。

为了查明科龙电器的违法违规情况,证监会从多个省市证监局抽调了大量的人员奔赴科龙电器。

此外,江苏、湖北、安徽等地的证监局还对同属格林柯尔系的ST亚星、襄阳轴承、美菱电器等上市公司进行了同步调查。

科龙电器案件的重要当事人之一顾雏军1959年生于江苏泰县,1981于年江苏工学院动力工程系本科毕业,1984于年天津大学热能工程系研究生毕业。

1985~1988年在天津大学热能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88年9月发明格林柯尔制冷剂。

1989年,在英国,顾雏军创办了顾氏热能技术有限公司,1995年12月,回国发展,投资5,000万美元在天津建成亚洲最大非氟制冷剂生产基地。

2000年7月,以北京、深圳、海南和湖北4家工程公司为主体,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发行2.5亿股,筹集资金5.45亿港元。

以发行价计算顾雏军持有上市公司股权的市值折合人民币17.3亿元,加上他的非上市资产,其总身价应当在20亿元以上。

从1989年只身赴海外到1995年回国创业,再到2000年成功上市,顾雏军11年挣了20多个亿。

2001年10月31日,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发布股权转让提示性公告,科龙电器公司第一大股东──原顺德市容桂镇政府所属的“广东科龙(容声)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容声集团)”将总计20447.5755万股的法人股转让给原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公司,据科龙电器2001年中报显示,公司每股净资产4.17元,而此次转让价格每股2.74元,转让价比净资产折价34%,共计转让价款5.6亿元人民币。

ST科龙财务舞弊案例分析报告

ST科龙财务舞弊案例分析报告
5.00% 0.00%
大白电行业毛利率变化情况
科龙毛利率, 2大利科0白02率龙11电,.,毛012行070利%业.08率15毛,%,2大利科0白01率龙29电,.,毛722行010利%业.00率20毛,%,2大利0白01率38电,.,622行870%业.0330毛,%2大科0利0白龙14率67,电毛.,2702行1利00.%6业0率245毛%,,
4000 3800 3600 3400 3200 3000 2800
台销)售35,量18(919台销千8),售31(8,量9电平129元(93均8冰9台/销,千价台93箱),售5格3)18(行8,量9平1,229元(0业6均90台/销,千价台0价3),售8格3)2格2(7,量0平3,260元走(04均00台/销,千势价台13),售8格3)22(6,量0平6,250元(04均10台/销,千价台23),售7格3)26(2,量0平4,270元平(04均20均/,千价台333334价,6格)46805格00004,0000
✓ “于二○○一年度,本公司代容声集团向本公司之联营公司三洋科龙支付一笔容声集团所欠三洋 科龙的货款共计人民币 101,370,000 元。
✓ 于二○○一年度,本公司之子公司科龙空调为容声集团向中国农业银行所借之贷款提供了最高 额度为人民币 230,000,000 元的贷款担保。于二○○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本公司已替科龙 空调承担担保责任,向银行归还容声集团之欠款计人民币 211,226,000 元。
2003 0.00 0.00 662.69 1,012.52 -979.79
2004 8.29
单位:百万元
2005 0.00
0.00
0.00
0.00
0.00
564.68

科龙会计舞弊

科龙会计舞弊

科龙财务舞弊手法科龙事件的会计审计问题剖析2006年7月16日,中国证监会对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及其责任人的证券违法违规行为做出行政处罚与市场永久性禁入决定。

这是新的《证券市场禁入规定》自2006年7月10日施行以来,证监会做出的第一个市场禁入处罚。

本文拟通过分析科龙电器违法违规行为中的会计审计问题,讨论其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一、科龙财务舞弊手法分析事实证明,顾雏军收购科龙后,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无明显改善,净利润的大起大落属于人为调控,扭亏神话原来靠的是做假账。

(一)利用会计政策,调节减值准备,实现“扭亏”科龙舞弊手法之一:虚构主营业务收入、少计坏账准备、少计诉讼赔偿金等编造虚假财务报告。

经查,在2002年至2004年的3年间,科龙共在其年报中虚增利润3.87亿元(其中,2002年虚增利润1.1 996亿元,2003年虚增利润1.1847亿元,2004年虚增利润1.4875亿元)。

仔细分析,科龙2001中报实现收入27.9亿元,净利1 975万元,可是到了年报,则实现收入47.2亿元,净亏 1 5.56亿元。

科龙2001年下半年出现近 1 6亿元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计提减值准备6.35亿元。

2001年的科龙年报被审计师出具了拒绝表示意见。

到了2002年,科龙转回各项减值准备,对当年利润的影响是3.5亿元。

可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其巨额资产减值计提及转回都是“公允”的7如果2001年没有计提各项减值准备和广告费用,科龙电器2002年的扭亏为盈将不可能;如果没有2001年的计提和2002年的转回,科龙电器在2003年也不会盈利。

按照现有的退市规则,如果科龙电器业绩没有经过上述财务处理,早就被“披星戴帽”甚至退市处理了。

可见,科龙电器2002年和2003年根本没有盈利, ST科龙扭亏只是一种会计数字游戏的结果。

(二)虚增收入和收益科龙舞弊手法之二:使用不正当的收入确认方法,虚构收入,虚增利润,粉饰财务报表。

科龙案例分析

科龙案例分析

科龙案例分析金融危机环境下,管理层舞弊的甄别--试析KL并购舞弊案例内容提要:令世界震撼动荡的金融危机使得企业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金融危机环境下,财务舞弊的动机会更加强烈。

本文通过科龙并购这个典型案例的教学引导学生了解管理层财务舞弊的手法和成因,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白色家电产品制造企业之一,堪称国内冰箱四大品牌之一,两次被易主和两次被ST,科龙并购是足以影响中国家电行业格局的重大并购。

案例要求运用管理层财务舞弊理论进行剖析,洞悉管理层财务舞弊的机会、压力、条件、需求、惯用策略和手段,认识金融危机环境下管理层舞弊的新趋势,捕捉管理层舞弊的预警信息,旨在掌握如何甄别管理层舞弊的方法,以期能有效地防范管理层舞弊。

关键词:金融危机管理层舞弊资本运营案例分析金融危机环境下,管理层舞弊的的甄别--从KL危机透视管理层财务舞弊的特征和手段一、引言安然事件以来,财务舞弊成为世界资本市场上所关注的焦点。

美国的世通公司、施乐公司、南方保健的假账丑闻使投资者蒙受了巨大的损失.银广厦、琼民源和郑百文似乎是昨天的事,科龙电器、银河科技、天津磁卡等舞弊事件接踵而至, 财务舞弊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经济话题也是内部控制的重点。

本文以广东科龙危机为例, 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白色家电产品制造企业之一,创立于1984年,总部位于中国广东顺德,主要生产冰箱、空调、冷柜和洗衣机等系列产品。

1996年、1999年公司股票分别在香港和深圳两地上市。

作为国内冰箱四大品牌之一的科龙电器两次被易主和两次被ST。

第一次易主是2002 年 4 月由顾雏军名下的格林柯尔公司以3.468亿元收购科龙电器;第二次易主被称为是“蛇吞象”的收购,2006年4月24日海信集团以6.8亿元的最终收购价,完成对格林柯尔所持有的全部科龙股份的收购。

两次被ST分别是:2001年第一次被戴上ST的帽子,于2003年摘去ST帽子;2006再次被戴上S*ST的帽子,希望在2009年能再次摘去ST帽子。

科龙电器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科龙电器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3、利用关联交易 ❖⑴商品销售与劳务提供 ❖⑵托管经营 ❖⑶转嫁费用负担 ❖⑷转让、置换和出售资产 ❖⑸股权投资与股权转让
2020/3/1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法总结
❖4、利用非经常性收益 ❖非经常性收益主要包括:处置资产收益、
股权转让收益、债务重组收益、诉讼胜 诉、费用减免、税收减免、利息减免、 财政返还和补贴收入、新股申购资金利 息收入等。
• 2、运用不恰当的会计政策 • 会计制度同任何制度一样都具有局限性,
会计准则所固有的估计和专业判断以及 ⑴使用不当的收入确认方法 • ⑵使用不当的费用确认方法 • ⑶运用不当的股权投资核算方法 • ⑷随意变更会计
2020/3/1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法总结
❖ 科龙电器上述行为严重违反了原证券 法等相关规定。根据科龙电器及其责 任人员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 与社会危害程度,依据原证券法、证 券市场禁入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
2020/3/1
2020/3/1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法总结
❖ 1、虚构交易事项 ❖ 虚构交易事项是最为简单和直接的造假方式,包
括虚构交易事实和制造经济业务两种类型。 ❖ 虚构交易事实通常涉及到虚构销售对象、虚构销
份有限公司,1992年12月注册成立, 1996年7月23日公司45958万境外公众股 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交易;1998获准 发行11亿A股,1999年7月13日公司在深 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2、经营范围 ❖ 开发、制造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产品内、 外销售,提供售后服务,运输自营产品 等。
2020/3/1
2020/3/1
根治对策
• 二)上市公司应重新确立内部审计的地位,发挥 其对财务报告的监督作用
• 要改变这种状况,上市公司首先必须对内部控制有正确的 理解。内部控制并不是仅仅防止、发现、改正下级员工的 舞弊和差错,它应该是一个整体结构,包括防止、发现、 改正经理人员的舞弊和差错。

科龙电器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教材

科龙电器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教材

经查明,科龙电器采取虚构主营业务 收入、少计坏账准备、少计诉讼赔偿 金等手段编造虚假财务报告。
科龙电器上述行为严重违反了原证券 法等相关规定。根据科龙电器及其责 任人员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 与社会危害程度,依据原证券法、证 券市场禁入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
2019/4/21
2019/4/21
2019/4/21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法总结
3、利用关联交易 ⑴商品销售与劳务提供 ⑵托管经营 ⑶转嫁费用负担 ⑷转让、置换和出售资产 ⑸股权投资与股权转让
2019/4/21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法总结
4、利用非经常性收益 非经常性收益主要包括:处置资产收益、 股权转让收益、债务重组收益、诉讼胜 诉、费用减免、税收减免、利息减免、 财政返还和补贴收入、新股申购资金利 息收入等。
科龙电器财务 造假案例分析
红领巾小组
背景介绍 出现问题
目录
案例结局 经验教训
科龙电器简介
• 顾雏军,江苏泰州 人,毕业于中国天 津大学,获工程硕 士学位,格林柯尔 制冷剂的发明者和 专利拥有人,格林 柯尔集团的创办人
2019/4/21
1、基本情况 科龙电器(000921)即广东科龙电器股 份有限公司,1992年12月注册成立, 1996年7月23日公司45958万境外公众股 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交易;1998获准 发行11亿A股,1999年7月13日公司在深 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2、经营范围 开发、制造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产品内、 外销售,提供售后服务,运输自营产品 等。
2019/4/21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影响因素
• 1.证券市场相关制度不完善 • 1)股票发行定价制度 • 2)配股政策 • 3)摘牌制度 • 2.外部审计不完备 • 1)注册会计师法规不健全 • 2)缺乏独立性。

科龙造假案分析

科龙造假案分析

科龙造假案目录一、前言 (2)二、科龙公司简介 (2)三、科龙造假案始末 (3)四、各执一词 (4)五、三方印证与独立性 (5)(一)德勤审计失败缘由 (5)(二)CFO独立性 (6)六、总结 (7)科龙造假案分析一、前言审计这门技术从诞生之初就是备受瞩目的,当资本主义进入高度发达的阶段,财富积累使得很大一部分人钱多的无处可使,但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也没有办法让人们很清醒地认识财富的实际意义,敛财依旧是人们一大清早醒来做的第一件事。

后来的结果就成了这样,资本的回报率高于预期,似乎金钱也有物以类聚一样,钱越来越多,但是钱的主人却已经不能驾驭如此众多的钱了,于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就这样活生生地被剥离开了,这肯定是资本家不能忍受的,最后,为了有效防止职业经理人可能的私利行为,审计就应运而生了。

审计刚产生的时候,审计师被赋予“警犬”的功能,他们的职能是监督检查,这是没有什么复杂的经济活动,似乎一切从简,信息量也没有今日这样泛滥,也就只有几百KB的样子吧,查错防弊成为审计的目标,审计师的作用和价值在于履行查错防弊的职能。

后来,事物的发展总是这样千篇一律,简单的经营发誓已经不能为资本家谋取更多的利益,于是,所有的交易活动变得异常复杂,而且动不动就诉诸于公堂之上,有关经济活动的法律条文也日益显得连篇累牍,到了20世纪30年代,审计师开始被定位为“看门人”。

面对如此庞大的业务量与信息量,审计师们不可能“事无巨细,悉究本末”,于是,审计是在实务中对财务报表实施在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基础上的抽样审计,通过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不足之处,来确定审计资源仅仅对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发表意见,不对查找帐簿中的错误与舞弊负责。

到了二十世纪中期,由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仅仅是因企业经营失败或者管理当局舞弊破产倒闭的事件大量出现,就让投资者遭受了重大损失,于是乎,不论是投资者,还是债权人,都渴望有一个神一般的东西能够拯救这在物质积累过程中慢慢异化的人,于是乎,这样的如诺曼底登陆般重大意义的事情就又落到了我们审计师头上,这回,他们不仅要查错防弊还要对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发表意见。

格林柯尔-科龙-财务舞弊案件

格林柯尔-科龙-财务舞弊案件

格林柯尔-科龙-财务舞弊案件格林柯尔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及启示一、格林柯尔案例简介(一)格林柯尔引发科龙危机格林柯尔从2005年8月1日起停牌,于2007年5月18日退市,顾雏军资产从此灰飞烟灭。

顾雏军从注册成立顺德格林柯尔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瞄准了科龙。

他先是利用从科龙电器划拨的1.87亿元资金,采取反复对倒、反复划账的方式注册顺德格林柯尔,并使其从表面上符合《公司法》的相关出资规定。

打造好了顺德格林柯尔这一购并平台后,科龙电器的梦魇从此开始。

2001年10月31日,科龙电器在香港发布公告:公司大股东容声集团与顺德格林柯尔(顾雏军的私人公司)订立买卖协议,后者将以5.6亿元的总代价获得科龙电器20.64%的股权。

一个月后的临时股东大会上,顾雏军等8人被正式委任成为董事。

新一届的董事会中共9名董事,其中5名执行董事全部来自于格林柯尔。

中国最优秀的家电生产巨头科龙电器已经在顾雏军的掌控之中了,而此时顾雏军仅支付了1.5亿元,20%的股权也只是质押还没有过户!2002年4月仃日,科龙电器公告:原单一大股东容声集团向格林柯尔出售2.05亿股科龙电器股票(占已发行股本的业。

1985~1988年在天津大学热能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88年9月发明格林柯尔制冷剂。

1989年,在英国,顾雏军创办了顾氏热能技术有限公司,1995年12月,回国发展,投资5,000万美元在天津建成亚洲最大非氟制冷剂生产基地。

2000年7月,以北京、深圳、海南和湖北4家工程公司为主体,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发行2.5亿股,筹集资金5.45亿港元。

以发行价计算顾雏军持有上市公司股权的市值折合人民币17.3亿元,加上他的非上市资产,其总身价应当在20亿元以上。

从1989年只身赴海外到1995年回国创业,再到2000年成功上市,顾雏军11年挣了20多个亿。

从格林柯尔科技的公开的财务报表看出,1998年该公司收入仅11万元,利润为负800万元,而2000年年报统计的收入则达到3.64亿元,3年里增长了3300倍。

科龙电器造假案4505范文大全

科龙电器造假案4505范文大全

科龙电器造假案4505范文大全第一篇:科龙电器造假案4505科龙电器造假案一、案例描述1.背景从2001年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格林柯尔突然演义了一场“蛇”吞“象”的收购——入主科龙电器集团。

随后,又陆续发生了2003年以来的超常规扩张——先后收购了美菱、亚星、襄轴等上市公司,开始打造世界级冰箱帝国的白色梦想;顾雏军入选“央视2003年度中国经济人物”;2004年的郎顾之争;2005年,科龙帝国轰然倒地,顾雏军被拘押,这一从天堂到地狱的商业传奇。

科龙的故事,对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和难忘的教训。

2005年4月29日,科龙电器年报报出6000万巨亏。

10天后,科龙电器发布公告称,公司因涉嫌违反证券法规已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2005年8月1日,科龙董事长顾雏军等6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2006年4月,海信6.8亿入主科龙。

一时间,这个曾占据中国白电产业半壁江山的企业就这样结束了辉煌。

谈到科龙,就要从顾雏军和他的格林柯尔系开始。

1997年顾雏军创办格林柯尔公司,随后几年公司发展成为“仅次于杜邦和帝国化工的全球第三大制冷剂制造商(公司宣传资料语)”;2000年7月格林柯尔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其纯利在2001年中期已达1.5亿港币。

2001年底,格林柯尔击败通用电器、松下以及惠而浦等公司,以3.48亿元购得科龙20.6%的股权实现入主控制。

2002年对科龙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民营化重组改造,使公司迅速摆脱困境,当年扭亏为盈。

2003年,科龙冰箱销量重回国内第一,空调销量稳居三甲,年出口量翻番增长。

此后,顾雏军的格林柯尔系又收购丁美菱电器等一系列的白电制造商,拥有5个家电品牌(科龙、容声、华宝、康拜思、美菱),控制的上市公司的市值己近百亿元。

2.处理结果2006年7月,中国证监会对科龙进行处罚,认定科龙从2000年至2001年,未按规定披露重大关联交易;认定科龙从2002年至2004年,编造虚假财务报告、虚增利润等,科龙公司财务造假,3年虚增利润3.87亿元,欺骗股民,给股民的正常投资造成了巨大损失。

科龙电器审计失败案例

科龙电器审计失败案例
1988年
• 广东珠江冰箱厂按照股份制规范意见以定向募集方式改制为科 龙电器公司。 1992 年 12

• 顺德市容奇镇经济发展总公司将其持有的科龙电器公司股份全 1996 年 4 部转让给科龙(容声)集团从而使科龙电器公司成为科龙(容 声)集团控股的子公司。 月 • 科龙电器公司吸收合并了广东容声冰箱有限公司。沿用科龙电 1996 年 5 器公司的名称,冰箱生产能力达到 150 万台/年。
பைடு நூலகம்
2001.10
2014-11-18
• 顾雏军名下的格林柯尔公司开始收购科龙电器,收购工作于 2002 年 4 月全部完成。顾雏军担任其董事长,主审会计师也由安达信变 更为德勤(普华永道认为科龙风险过大,拒绝继续进行审计业务)
2002
• 扭亏为盈,实现净利 1.01亿元,而根据证监会科龙实际亏损0.19亿 元,却在报表中虚增利润 1.2 亿元,德勤以 2001 年度安达信拒绝 表示意见为由,对科龙 2002 年年报出具了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THANK U!
请各位批评指正!
2003
• 为了更好地应对监督管理层,迅速摆脱ST,董事会被顾雏军所操纵,通 过各种手段使年度报告虚增利润1.1847亿元, 德勤没有发现科龙的 重大错报、现金流量严重失实等问题,对科龙2003年年报出具了无 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2004
• 主要是因为未能确认两家客户达5.76亿元的应收账款,未能确定是 否应对销售退回计提准备。科龙当年的财务报表称亏损6400万 元。 德勤对科龙2004年的年报出具了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2014-11-18
2005 2005
• 科龙电器公告证实,公司因涉嫌违反证券法规,已被中国证监会立 案调查。与此同时,证监会对德勤的调查也已展开。

科龙财务报表造假案例分析

科龙财务报表造假案例分析

科龙财务报表造假案例分析队员:刘轶凡15620082201994陈少君15620082201924付平15620082201941彭梦莹156200822020072011年7 月目录一、预警信号识别 (3)行业情况 (3)财务指标分析 (3)从审计报告角度透视 (4)二、报表粉饰动机 (5)三、报表粉饰手法 (6)◆现金流问题 (6)◆主营业务成本问题 (8)◆存货抽样盘点问题 (10)◆销售收入确认问题 (12)◆关联交易问题 (13)四、总结 (17)一、预警信号识别◆行业情况——行业整体不景气,科龙却实现了大额盈亏扭转科龙电器(000921),全称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曾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制冷家电企业集团之一,主要开发、制造电冰箱、空调、冷柜等电器产品及相应配件业务,在国内冰箱及空调市场均占有重要地位。

公司产品“容声”牌冰箱在连续七年的评比中获全国用户满意产品称号。

所处行业的现况:当前中国的家电行业是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中国家电品牌在进一步集中和消亡。

2002年,在顾雏军和其格林柯尔入主科龙后,尽管外界对顾雏军和其格林柯尔充满着疑惑,但科龙却奇迹般地“活”了过来。

在上半年冰箱、空调全行业不景气的逆境下,科龙电器半年中报不仅成功摆脱2001年巨亏15.6亿元的阴影,而且交出盈利高达1.13亿元的成绩单,着实令人吃惊。

2001年10月29日,容声集团与顺德市(广东)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股份转让合同,顺德格林柯尔受让容声集团所持有科龙电器204,775,755股(占科龙电器总股本的20.6%)法人股,转让价格为人民币每股2.74元,合计转让价款为人民币5.6亿元。

2002年3月5日,双方又签订了《关于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转让合同书的补充合同》,根据该合同的规定,转让价格改为每股人民币1.70元,合计转让价款为人民币3.48亿元。

2002年,科龙调整年报,2.01亿元利润额24小时内迅速下调达50%以上,负责审计的不仅对调整前的年报出具了保留意见,而且对调整后的会计报表也同样出具了保留意见。

科龙作假案例分析

科龙作假案例分析

科龙作假案例分析在顾雏军率管理团队进驻科龙电器几个月后,出台巨亏15亿元的2001年报,使掌控科龙的代价顺势降了2.12亿元。

2005年4月26日科龙电器公告预亏4,000万元(按国际会计师准则),并给出了两点原因:一是华意压缩机连年亏损,需将相关7,100万元商誉撇除;二是4,700万元存货拨备。

2004年前三季度科龙电器的赢利已达2亿元,2005年4月29日,科龙电器公布2004年年报:亏损6,000多万元,这与上一年盈利2亿多元的业绩形成巨大反差。

科龙电器案例是在上市公司的“费用”上做了文章一一大幅拉高收购当年费用,形成巨亏,一方面降低收购成本,另一方面为将来报出利好财务报表和进一步的资本运作留出空间。

只此一招,就可以“洗去”未来年份的大块费用负担,轻装上阵,出来一份干干净净报表,“赢利”就变得容易多了,顾雏军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法进行舞弊,1、利用会计政策,调节减值准备,实现“扭亏”2、虚增收入和收益3、利用关联交易转移资金,其实质是控股股东通过行使其控制权,借助各种隧道挖掘行为,掠夺上市公司财富,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

启示:首先,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加强控制权转移行为的过程监管乃当务之急。

首先应当加强对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变更情况的监管和审核,明确收购人应具备的资格,要求其出具收购后对公司业务发展的重组方案,说明收购人在该行业已经具有的竞争实力。

其次,重点关注收购资金来源的合理合法性,防止其从控股的上市公司套取资金用以收购其他上市公司,并对来源于信贷的资金要求其提供与银行签订的贷款合同,限制通过“过桥贷款”进行所谓“产业整合”的收购行为,以此作为判断其是否具备实际履约能力的重要标准。

其次,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第三方中介鉴证机构应该本着勤勉、诚信、中立的原则,通过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鉴证,并对其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意见,以保护利益相关者权益。

然而,从近几年的银广夏、三九医药、德隆系、托普系等一系列财务舞弊案例来看,注册会计师要么是审计失败,未能查出财务报表的问题,要么是与公司协同造假,出具虚假审计报告,共同欺骗广大投资者,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广东科龙电器舞弊案及其分析

广东科龙电器舞弊案及其分析

广东科龙电器舞弊案及其分析科龙;会计核算;市场经济;防范对策*****T 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economy and the market economic system reform of the increasingly, economic benefit maximization become public listed companies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expression of their own value, and the financial fraud in this particular backgrou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nsified. Since the DAerman in Xian, YinGuangXia, Guangdong kelon, such as listing companies have reported financial fraud since the events, financial fraud by the social attention from all circles. Information asymmetr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public commodity property interest drive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financial fraud failure is the breeding ground the internal cause,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and the absence of the information needs of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audit independence lack of legal system is not perfect and moral restraint is to promote the weakening of the external condition of the financial fraud. In recent years, the financial report event emerge in endlessly, research and discuss these problems to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financial frauds, also be helpful for promoting sustainable economic harmonious development. Now, with the constantly increasing of the companies of accounting fraud, financial fraud has become a hot economic topic which attracts significant attention. This paper in Guangdong kalong financial event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analyses the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financial fraud reason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Keywords: Financial Fraud; Kelon; Accounting; Market economy ;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目录1 导论2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2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3 1.2.1国内研究综述3 1.2.2 国外研究综述4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4 2财务舞弊简介5 2.1财务舞弊一般手法5 2.1.1虚构交易事实5 2.1.2利用不恰当的会计核算5 2.1.3 利用会计政策5 2.1.4 通过不恰当关联交易6 3 科龙公司财务舞弊案事件回溯6 3.1科龙财务舞弊的始末6 3.2科龙财务舞弊预警信号识别8 3.2.1行业情况——行业整体不景气,科龙却实现盈利扭亏8 3.2.2财务指标分析——财务指标变化巨大,无法合理解释10 4 科龙财务舞弊的详细分析11 4.1科龙财务舞弊动机11 4.1.1 利益的驱使11 4.1.2 法律的不完善12 4.1.3 公司治理的缺陷12 4.1.4 政府监管不力,行业监管不严12 4.1.5 不科学的独立审计13 4.1.6 处罚力度不够13 4.2科龙财务舞弊手法14 4.2.1少提坏账准备14 4.2.2调节营业费用15 4.2.3调节管理费用16 4.2.4存货跌价准备17 4.2.5虚增收入和收益18 4.2.5 利用关联交易转移资金21 5 从广东科龙公司财务舞弊案得到的启示及其思考21 5.1 学会鉴别财务舞弊21 5.2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22 5.3 加大处罚力度22 5.4 提高会计从业人员道德水平22 5.5 加强金融联手监督23 结束语24 致谢2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