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荆轲刺秦王知识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5. 燕王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医生。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A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向北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每日每夜3.函封之:用匣子4.发尽上指冠:向上5.箕踞以骂曰:像......簸箕一样B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上前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3.乃朝服,设九宾 :穿朝服C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使......闻2.自引而起,绝袖 :使......绝D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以......为迟2.群臣怪之 : 以......为怪四、文言句式:A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B省略句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2.欲与 ( 之 ) 俱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C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D倒装句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2.给贡职如郡县:介宾短语后置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5.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五、重点实虚词1、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发尽上指冠:头发2、故故遣将守关者:特意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缘故鲰生说我……故听之: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故人具鸡黍:老,旧3、诚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实在,确实4、度度我至军中,君乃入:估计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气度5、顾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荆轲顾笑武阳:回头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6.就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登上轲自知事不就:成功7.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之奈何:对付,处理乃为装遣荆轲:准备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8.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六.“以”的用法(部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荊軻刺秦王》知識點歸納一、文學文化常識積累(一)《戰國策》又稱《國策》,體例是國別體。
編者是西漢末年の劉向。
全書33篇,反映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の一些活動情況和社會面貌,著重記載了策士謀臣の策略和言論。
記事寫人十分生動,語言犀利流暢,尤其善於運用寓言故事說明抽象の道理。
本書既有史學價值,又有文學價值。
(二)文化常識一)對人の稱呼1.敬稱:(1)陛下:古代對君主の尊稱。
(2)殿下:古代對僅次於天子の侯王,或皇太子の尊稱。
(3)閣下:對人の一種尊敬稱呼。
(4)麾下:對人の一種尊敬稱呼。
(5)足下:對人の敬稱。
(6)膝下:古代兒女對父母の敬稱。
(7)卿:古代君對臣の一種尊稱。
(8)公:古代對長輩或同輩の敬稱。
(9)子:古代對成年男子の尊敬或美稱。
(10)夫子:古代對成年男子の敬稱,語氣重於“子”。
(11)吾子:對對方一種親昵の稱呼。
(12)父(fǔ):古代對男子の美稱或對老年人の敬稱。
(13)令堂:對對方母親の敬稱。
(14)令尊:對對方父親の敬稱。
2.謙稱:(1)孤:古代侯王の自稱,亦為謙稱。
(2)寡人:君主侯王の謙稱。
(3)鄙人:古代表謙卑の自稱。
(4)僕:古人表謙卑の自稱。
(5)不才、不佞:古人表謙卑の自稱。
(6)賤息:謙稱自己の子女。
(7)犬子:古代對小兒の愛稱,或對自己兒子の謙稱。
二)古時音樂分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七音。
三)九賓:是我國古代外交上最為隆重の禮節,有九個迎賓贊禮の官員司儀施禮,並延引上殿。
四)既祖:祖,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和送別。
五)太子:封建君主の兒子中被預定繼承君位の人;中庶子:管理國君の車馬之類の官;郎中:宮廷の侍衛。
二、重點文言實詞釋義(根據個人情況歸納)(1)親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動詞,親近,接近。
(2)深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形容詞,刻毒。
(3)解可以解燕國之患動詞,解除,解救。
(4)教乃今得聞教名詞,指教,jiào。
(5)敢人不敢與忤視動詞,有勇氣做,敢於。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4.发图,图穷而匕首见5.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走6.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二、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无信:古义,没有信物;今义,不讲信用】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3.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4.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5.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7.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8.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以不顾9.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10.愿大王稍微假借之11.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12.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13.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14.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三、一词多义还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还:动词,回来】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顾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诚诚能得樊将军首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兵方急时,不及召下兵秦兵旦暮渡易水诸郎中执兵奉荆柯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轲即取图奉之四、词类活用1.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2.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前为谢曰3.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封,燕王拜送于庭4.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5.顷之未发,太子迟之∕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7.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8.使使以闻大王9.乃朝服,设九宾10.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11.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五、特殊句式A.介词结构后置句1.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购之金千金:购之(以)金千金,以金千金购之。
省略句,介宾短语后置句】2.嘉为先言于秦王曰3.燕王拜送于庭4.使毕使于前B.省略句1.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2.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3.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4.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5.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6.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7.嘉为先言于秦王曰8.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9.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10.使毕使于前11.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12.吾每念,常痛于骨髓13.顷之未发C.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
7、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使动,使…听到, 使使以闻 动词使动, 听到, 报告
形容词意动, 形容词意动,以为迟 8、太子迟之 太子迟 形容词意动,认为…… ……怪 形容词意动,认为……怪 群臣怪 9、群臣怪之 名词作状语, 10、发尽上 10、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状语,向上 名词作状语, 11、 11、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12、 12、乃朝服 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动词,穿朝服
左右乃曰 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 范围; 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 也有控制之义。 也有控制之义。 诸郎中持兵 郎中持兵 古义: 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 今义:中医医生 愿大王少假借 假借之 愿大王少假借之 古义: 古义:宽容
四、固定结构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用来……的办法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用来…… 有以 ……的办法 ……的办法 无以击轲 没有用来…… 而卒惶急无以 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没有用来……的办法 3、将奈何 表疑问,怎么…… 表疑问,怎么…… 5、将军岂有意乎 将军岂有意乎 有意 荆卿岂无意 无意哉 6、荆卿岂无意哉 所以留者 7、仆所以留者 所以不成者 8、事所以不成者 是否有这种想法呢 表反问, 表反问,难道没有这种想法吗 ……的原因 ……的原因 ……的原因 ……的原因
燕王拜送于庭 燕王拜送于庭
通“廷”
一词多义 顾计不知所出耳 终已不顾 终已不顾 荆轲顾 荆轲顾笑武阳 只是 回头 回头看 果真,如果 果真, 确实
诚能得樊将军首 燕王诚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太子丹恐惧,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于是 乃遂私见樊於期 于是 乃今得闻之 才 事所以不成者,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就是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只,仅仅 或“就”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为燕国勇于牺牲的精神。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荆轲刺秦王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荆轲刺秦王知识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5. 燕王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医生。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A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向北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每日每夜3.函封之:用匣子4.发尽上指冠:向上5.箕踞以骂曰:像......簸箕一样B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上前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3.乃朝服,设九宾 :穿朝服C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使......闻2.自引而起,绝袖 :使......绝D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以......为迟2.群臣怪之 : 以......为怪四、文言句式:A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B省略句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2.欲与 ( 之 ) 俱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C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D倒装句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2.给贡职如郡县:介宾短语后置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5.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五、重点实虚词1、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发尽上指冠:头发2、故故遣将守关者:特意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缘故鲰生说我……故听之: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故人具鸡黍:老,旧3、诚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实在,确实4、度度我至军中,君乃入:估计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气度5、顾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荆轲顾笑武阳:回头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6.就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登上轲自知事不就:成功7.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之奈何:对付,处理乃为装遣荆轲:准备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8.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六.“以”的用法(部分)。
《荆轲刺秦王》要点知识回顾
(10)顷之未发,太 子迟之 (11)乃朝服 (12)燕王拜送于庭, 使使以闻大王 (13)荆轲顾笑武阳, 前为谢曰 (14)群臣怪之 (15)非有诏不得上 (16)箕踞以骂
6.文言虚词
• • • • • • • • • • • 1.岂 将军岂有意乎? 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岂可得哉? 2.以 以试人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日以尽矣 皆白衣冠以送之 以次进 • • • • • • • • • • 3.乃 乃欲以生劫之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乃今得闻教 而乃以手共搏之 4.之 秦王购之金千斤 为之奈何 既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7.文言句式
• • • •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 以报太子也
• • • • • • • • •
1.见燕使者咸阳宫 2.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3.给供职如郡县 4.嘉为先言于秦王 5.燕王拜送于庭 (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3)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 • • • • • • • •
1.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1)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2)秦王购之金千斤 (3)人不敢与忤视 (4)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5)取之百金 (6)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7)嘉为先言于秦王
疑难探究
• 1.结合全文说说荆轲是怎样一个人?
•
•
•
•
•
对荆轲这个人物,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等方 面进行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 说,刺杀秦王得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 雪“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求取信物,深谋远虑;迟 发见疑,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 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化险为夷,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 明知“一去兮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 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于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2.日以尽矣通“已”,已经3.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返回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通“捧”,捧着6.图穷而匕首见通“现”,出现7.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通“猝”,仓促,突然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2.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可以;以,介词,用来;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5.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于,介词,在;是,代词,这时,这种情况;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6.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7.左右乃曰/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三、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向北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在白天在黑夜3.函封之用匣子4.发尽上指冠向上5.箕踞以骂曰像箕一样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上前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着白衣,戴着白帽3.乃朝服,设九宾穿上上朝的礼服形容词作名词其人居远未来远地动词作名词乃欲以生劫之活的方式使动用法使使以闻大王使……听到,禀报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认为……迟2.群臣怪之认为……怪四、重点实词1.略:掠夺,攻取;进兵北略地2.购:重金征求悬赏;秦王购之金千斤3.深:刻毒;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4.币:礼物;持千金之币物5.假借:宽容,原谅;愿大王少假借之6.提:掷击;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乃引其匕首提秦王7.被:受;被八创8.劫: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乃欲以生劫之9.请:1请求;乃请荆卿曰/乃复请之曰2请允许我;丹请先遣秦武阳/请辞决矣10.诚:1如果真的;诚能得樊将军首2的确,确实;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11.顾:1副词,只是,不过;顾计不知所出耳2动词,回头;终已不顾/荆轲顾笑武阳12.发:1动词,出发;顷之未发,太子迟之2动词,打开;轲既取图奉之,发图3名词,头发;发尽上指冠13.就:1登上;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2成功;轲自知事不就14.引:1身子向上起;自引而起2举起;乃引其匕首提秦王15、陈:1陈述;恐惧不敢自陈2排列;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五、重点虚词1.为1介词,读wèi,表被动除外父母宗族,皆为wéi戮没被为之奈何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嘉为先言于秦王曰/前为谢曰替2动词,读wéi乃为装遣荆轲打点,准备乃令秦武阳为副/愿举国为内臣做,当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又前而为歌曰/复为慷慨羽声发出2.乃乃请荆卿曰/乃遂私见樊於期/樊於期乃前曰/乃复请之曰/而乃以手共搏之/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副词,表承接,于是,就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副词,才乃欲以生劫之副词,加强判断语气,原来是3.而今行而无信/而伤长者之意/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表转折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而乃以手共搏之表因果,因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表并列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表修饰又前而为歌曰/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图穷而匕首见/而秦法表承接4.以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介词,因为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介词,用以次进介词,按照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使使以闻大王/遂拔以击荆轲/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来箕踞以骂曰连词,表修饰5、与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连词人不敢与忤视/待吾客与俱介词六、特殊句式: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省略句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取之以百金2.以之试人/人不敢与之忤视/欲与之俱/而为之留待/待吾客与之俱/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前为之谢曰/使之毕使于前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荆轲顾笑于武阳/皆陈于殿下4.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荆轲待吾客与俱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状语后置1.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拜送于庭/使毕使于前2.给贡职如郡县定语后置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数量定语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者”作标志七、固定用法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以,介词,用来;有用来……的办法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3.荆轲有所待有所……的人或事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的原因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没有用来……的办法6.以故荆轲逐秦王以,介词,因为;故,缘故;因此八、文化常识1.史书体例: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的历史事件;如春秋孔子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某年发生了某事;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至今成书时代的历史事件;如史记司马迁;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时代的历史;如史记以外的二十三史——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三国志陈寿等;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国语左丘明战国策刘向;某国发生了某事;纪传体:以人物为纲,时间为纬,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包括史记在内的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某人做了某事;2.卿,对人的敬称;足下,下对上或平辈之间的相称,您;臣,谦称,我;仆,谦称,我;竖子,对人的蔑称;3.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4.七音: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声调悲凉,羽声声调激愤;5.九宾:古代外交上的隆重礼仪,君主接见外国使者时由九个招待官员依次传呼接引来宾上殿;6.中庶子:管理国君车马之类的官;九、重点语句翻译1、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点评:则,承接,那么;虽,即使;翻译: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那么即使想长久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点评:微,如果没有;而,承接,不译;则,承接,那么;购,重金征求,悬赏;“购之以金千斤”,省略句,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诚,如果,果真;与,连词,和;说,通“悦”;有以,有用来的……办法;翻译: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没有信物,那么秦王就不能亲近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悬赏他的头;如果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地接见我,我就能够有报答太子的机会了;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点评:以,介词,因为;穷困,古今异义,走投无路;以,介词,因为;而,却;长者,品德高尚的人;更,改变;翻译:樊将军因为处境困窘走投无路才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品德高尚的人的心,希望您再考虑别的办法吧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点评:之,取消句子独立性;遇,对待;深,刻毒;为,表被动;翻译: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刻毒了;父母和宗族,全被杀戮和没收为奴婢了;5、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点评:于,介词,到;顾,表轻微转折,只是;所出,所字结构,出来的地方;翻译:我每当想起这些,常常痛恨到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6、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点评:把,抓住;而,表并列;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而,表递进或并列;见,表被动;翻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刺他胸部;这样,那么将军的仇报了,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7、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点评:而,却;反,通“返”;竖子,对人的蔑称;也,表判断;翻译:今日去了却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8、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点评:者,定语后置的标志;白衣冠,名词短语作动词,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以,连词,来;翻译: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给荆轲送行;9、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点评:两个“之”,助词,的;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燕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闻,使动用法,使……听到,报告;翻译:燕王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恭敬地砍下樊於期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的地图,用匣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拜礼送出头函和地图,派使者来报告大王;10、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点评:怪,意动用法,以……为怪;“笑”后省略“于”,对,“笑于武阳”,状语后置;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为”后省略“之”;谢,道歉,谢罪;翻译:他们走到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大变很恐惧,群臣感到很奇怪,荆轲回头对秦武阳笑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11、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点评:发,打开;而,承接;见,通“现”,出现,显露;翻译:荆轲已经取过地图献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展开时匕首就露了出来;12、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点评:以故,因此;而,转折;卒,通“猝”;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而,因而;乃,表承接,就;翻译:因此荆轲追逐秦王,可是仓猝间惶恐着急大臣没有用来打荆轲的东西,因此就用手一齐同荆轲搏斗;13、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点评:就,成功;而,修饰;箕,名词作状语;以,连词,修饰;所以,表原因;乃,副词,原来是;以,介词,用;生,动词作名词,活的方式;劫,强迫、威逼;之,代让秦王订立盟约这件事;以,连词,表目的,来; 翻译: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两脚伸开像箕的样子坐在地上骂道:“事情没有成功的原因,就是想用活的方式威逼其订立盟约,一定要得到盟约来报答太子啊;”。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背景知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
当时,秦国势力强大,已先后灭掉了韩、赵等国,燕国危在旦夕。
燕太子丹为了挽救燕国,决定派荆轲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
二、人物介绍1、荆轲荆轲是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他游历到燕国后,与高渐离等结交,深受燕太子丹的信任。
2、燕太子丹燕太子丹曾在秦国作人质,逃回燕国后,他一直致力于抵抗秦国的侵略。
为了实现刺杀秦王的计划,他精心策划,并全力支持荆轲。
3、秦王嬴政嬴政是秦国的君主,他具有雄才大略,致力于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王朝。
三、故事情节1、密谋策划燕太子丹找到荆轲,向他表明了刺杀秦王的想法。
荆轲起初有所犹豫,但在太子丹的一再恳求下,最终答应了。
太子丹为荆轲准备了锋利的匕首,还找来秦舞阳作为助手。
2、易水送别荆轲出发前,太子丹和众宾客在易水边为他送行。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场面悲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句歌词充分表达了荆轲此去的决心和义无反顾。
3、秦廷行刺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秦舞阳捧着地图匣,进入秦宫。
秦舞阳在殿上脸色突变,引起了秦王的怀疑。
荆轲机智地解释,缓解了局面。
当荆轲向秦王展示地图时,图穷匕见,荆轲拿起匕首刺向秦王。
但秦王在群臣的提醒下,绕柱躲避,最终荆轲未能成功刺杀秦王,反被侍卫所杀。
四、重点字词1、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2、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处境困窘;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3、一词多义(1)发①发尽上指冠发,头发。
②顷之未发发,出发。
③发图发,打开。
(2)兵①不得持尺兵兵,兵器。
②不及召下兵兵,士兵。
4、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悦——高兴;2.日以尽矣以——已——已经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返——返回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震——害怕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捧——捧着6.图穷而匕首见见——现——出现7.秦王还柱而走还——环——环绕8.卒起不意卒——猝——仓促,突然9.请辞决矣决——诀——诀别10.燕国见陵之耻陵——凌——凌辱11.燕王拜送于庭庭——廷——朝廷二、古今异义1.穷困:走投无路,陷于困境;2.涕:眼泪;3.长者:品德高尚之人;4.可以之:可以用它来……;5.币:礼物6.走:跑7.郎中:宫廷侍卫8.左右:周围侍从;9.偏袒:袒露一只臂膀10.顾:回头看11.于是:在这时12.鄙人:粗鄙的人;13.意:同意,愿意;14.假借:宽容原谅15.股:大腿三、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向北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在早晚3.函封之用匣子向上樊於期乃前曰走上前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着白衣,戴白帽穿上上朝的礼服使使以闻大王使……闻/禀告2自引而起,绝袖使……断了/扯断3.断其左股使……断/斩断意动用法形容词1.太子迟之以……为迟/认为……迟了2.群臣怪之以……为怪/认为……奇怪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乃欲以生劫之动词作状语,活生生地秦未可亲也形容词作动词,亲近,靠近四、文言句式:判断句翻译重点:是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的原因,是……省略句1.欲与之俱往2.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卒:cu突然;zu士兵;最终;死亡被动句翻译重点:被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于前毕使2.给贡职如郡县——如郡县给贡职3.燕王拜送于庭——燕王于庭拜送4.见燕使者咸阳宫——于咸阳宫见燕使者5.皆陈殿下——皆于殿下陈定语后置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太子及知其事宾客2.群臣侍殿上者——侍殿上群臣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以千斤金万家邑购之五、重点实虚词1、发发图打开顷之未发出发发尽上指冠头发2、故故遣将守关者特意以故荆轲逐秦王缘故故听之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故人具鸡黍老,旧3、诚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诚振怖大王之威果真,的确,确实4、度度我至军中估计,揣度尽失其度常态,气度5、顾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荆轲顾笑武阳回头看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6.为乃为装遣荆轲准备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为变徵之声发出7.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8.兵诸各个郎中侍卫执兵兵器不及召下兵士兵秦兵旦暮渡易水军队9.私丹不忍以已之私私仇乃遂私见樊於期私下10.穷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处境困厄图穷而匕首见穷尽11.就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登上轲自知事不就成功12.引秦王惊,自引而起挣扎乃引匕首提秦王举起13.见图穷而匕首见出现,显露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召见,接见见秦王拜见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14.意而伤长者之意心意将军岂有意乎意愿卒起不意意料15.使使使以闻大王;派遣使者使之毕使于前;让使命16.陈诸郎中执兵,皆陈于殿下排列,陈列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陈述17.提以其所奉药囊提轲di掷击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ti拿着六、固定用法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有用来……的办法2.然则将军之仇报然则:既然这样,那么3.荆轲有所待有所:有……的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所以:……的原因;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6.以故荆轲逐秦王因此重点句子翻译1、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了,那么即使我想长久地侍奉您,难道可以做到吗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也可译为“那么秦王是不可以亲近的”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3、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我自己的私仇,而伤害忠厚之人的心意,希望您再想想考虑别的办法吧4、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我每次想起,常常痛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太子和那些的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给他送别;6、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他非常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现在谨斩杀樊於期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装好,燕王在朝廷上行了礼后将它送出,派遣使者来把这些告诉大王;7、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望大王能够稍稍原谅他,让他能够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8、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拿来地图之后捧着,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9、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因此荆轲不断地追逐着秦王,而大家在惶急之中,也没有什么东西来对付荆轲,仅仅只是用手来和荆轲搏斗;10、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捉你呀,然后要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呀。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梳理(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7.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8.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10.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二)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7.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8.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11.终已不顾(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及)12.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13.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14.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15.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16.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读作dī,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17.诸郎中执兵。
荆轲刺秦王基础知识归纳
荆轲刺秦王基础知识归纳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荆轲刺秦王》基础知识归纳一、实词1、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谒:请3、诚能得樊将军首诚:的确,确实4、愿足下更虑之更:改变5、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6、而右手揕其胸揕:刺7、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见+动词,表被动8、人不敢与忤视忤:逆,意思是迎着目光看9、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请:敬辞,请允许我10、终已不顾顾:回头1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12、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比:并,列13、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发:打开14、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引:举起15、轲自知事不就就:成功16、乃欲以生劫之劫:强迫,威逼二、虚词1、乃①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乃:连词,于是,就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乃:连词,才③乃遂私见樊於期曰乃:连词,于是,就④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乃:连词,于是,就⑤而乃以手共搏之乃:副词,竟然2、之①丹不忍以己之私之:助词,的②愿足下更虑之之:代词,代这个主意③乃欲以生劫之之:代词,代秦王④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之:助词,的3、而①今行而无信而:表转折关系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而:表修饰关系③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而:表并列关系④又前而为歌曰而:表承接关系⑤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而:表承接关系⑥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而:表并列关系⑦秦王惊,自引而起而:表修饰关系4、以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以:连词,因为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以:连词,用来③皆白衣冠以送之以:连词,来④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以:介词,用⑤箕踞以骂曰以: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⑥使工以药淬之以:介词,用三、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2、樊於期乃前曰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动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迟,认为……慢4、函封,燕王拜送于庭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5、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名词作动词,穿衣,戴帽6、发尽上指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7、使使以闻大王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8、群臣怪之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很奇怪9、箕踞以骂曰箕: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四、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3、燕王诚振畏慕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害怕4、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环绕,绕5、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卒:通“猝”仓促,突然五、古今异义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某一方4、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5、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拿着六、特殊句式1、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3、使毕使于前介宾后置句4、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宾后置句5、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句6、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背景介绍战国末期,秦国势力日益强大,不断兼并各国。
燕国面临被秦国攻灭的危险,燕太子丹决定派荆轲刺杀秦王嬴政,以阻止秦国的侵略。
二、人物分析1、荆轲荆轲是一个勇敢、有谋略、重义气的侠客。
他接受太子丹的委托,决心以死相拼,刺杀秦王。
他的勇气和决心令人钦佩,但最终刺杀失败,英勇就义。
2、燕太子丹太子丹急于救国,想出了刺杀秦王的计划。
他对荆轲有知遇之恩,但在筹划过程中显得有些急躁和考虑不周。
3、秦王嬴政嬴政是秦国的君主,具有雄才大略和果断的性格。
在面对荆轲的刺杀时,展现出了一定的应变能力。
三、故事情节1、准备阶段太子丹找到荆轲,请求他刺杀秦王。
荆轲提出需要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作为接近秦王的信物。
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亲自去说服樊於期自刎,取得首级。
同时,荆轲准备了锋利的匕首,并找到秦舞阳作为助手。
2、易水送别荆轲出发前,太子丹和众宾客在易水为他送行。
场面悲壮,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达了义无反顾的决心。
3、秦廷刺杀荆轲和秦舞阳来到秦国,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他们。
秦舞阳在殿上露出胆怯之色,引起秦王怀疑。
荆轲独自上前,献上地图,图穷匕见,荆轲抓住秦王衣袖刺杀,但被秦王挣脱。
秦王绕柱躲避,荆轲最终被赶来的侍卫所杀。
四、重要语句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此句生动地表现了荆轲出发时的悲壮心情和坚定决心。
2、“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这是荆轲在刺杀秦王时的心理活动,展现了他的目的和期望。
五、文学手法1、对比通过荆轲的勇敢无畏与秦舞阳的胆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荆轲的英雄气概。
2、烘托易水送别的场景烘托出荆轲此行的悲壮和决绝。
六、历史影响荆轲刺秦王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的英勇行为被后世传颂,成为了反抗暴政、英勇无畏的象征。
同时,这一事件也反映了战国末期各国对秦国兼并的恐惧和反抗。
七、重点字词1、穷困:走投无路,陷入困境。
《荆轲刺秦王》基础知识归纳
精心整理精心整理《荆轲刺秦王》基础知识归纳一、实词1、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谒:请3、诚能得樊将军首诚:的确,确实4、愿足下更虑之更:改变5、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6、而右手揕其胸揕:刺7、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见+动词,表被动8、人不敢与忤视 9、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请:敬辞,请允许我10、终已不顾 顾:回头1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12、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比:并,列13、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发:打开14、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引:举起15、轲自知事不就就:成功16、乃欲以生劫之劫:强迫,威逼二、虚词1、乃?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③乃遂私见樊於期曰 2、之3、而??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而:表修饰关系③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而:表并列关系????④又前而为歌曰而:表承接关系⑤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而:表承接关系⑥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而:表并列关系⑦秦王惊,自引而起而:表修饰关系4、以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以:连词,因为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以:连词,用来③皆白衣冠以送之以:连词,来④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以:介词,用精心整理精心整理⑤箕踞以骂曰以: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⑥使工以药淬之以:介词,用三、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2、樊於期乃前曰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动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迟,认为……慢4、函封,燕王拜送于庭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5、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名词作动词,穿衣,戴帽6、发尽上指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7、使使以闻大王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8、群臣怪之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很奇怪9、箕踞以骂曰箕: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四、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3、燕王诚振畏慕大王之威振:通“震”4、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环绕,绕5、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卒:通“猝”仓促,突然五、古今异义1234、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56六、特殊句式1、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23456。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背景知识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先后灭掉韩、赵两国,燕国危在旦夕。
燕太子丹决定派荆轲入秦刺杀秦王嬴政,以阻止秦国的进攻。
二、人物介绍1、荆轲荆轲是战国末期卫国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他游历到燕国,与高渐离等结交,被燕太子丹所赏识。
2、燕太子丹燕太子丹曾在秦国为人质,逃回燕国后,一直谋划抵抗秦国。
他是荆轲刺秦的策划者和支持者。
3、秦王嬴政即后来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当时秦国的君主,具有雄才大略。
三、故事情节1、准备阶段燕太子丹找到荆轲,请求他刺杀秦王。
荆轲提出需要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作为接近秦王的礼物。
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私自会见樊於期,说明来意,樊於期为报太子丹之恩,自刎献上首级。
荆轲又准备了锋利的匕首,在匕首上涂上剧毒,并找到秦舞阳作为助手。
2、易水送别出发前,太子丹及宾客在易水岸边为荆轲送行。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场面悲壮。
3、入秦宫荆轲和秦舞阳到达秦国,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他们。
秦舞阳在殿上脸色大变,引起秦王怀疑,荆轲巧妙解释化解危机。
4、图穷匕见荆轲献上地图,图穷匕见,荆轲抓住秦王衣袖,持匕首刺向秦王。
秦王挣脱,绕柱而走,群臣惊慌失措。
最终荆轲未能成功刺杀秦王,被秦王侍卫所杀。
四、文学手法1、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
如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展现了他的英勇无畏和义无反顾。
2、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从准备刺杀的周密策划,到易水送别的悲壮,再到秦宫刺杀的紧张激烈,充满了悬念和转折。
3、运用对比手法。
如荆轲的勇敢果决与秦舞阳的怯懦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荆轲的英雄形象。
五、重点字词1、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2、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指走投无路,今义指生活贫困。
(2)“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yuè)2.使工以药淬火(通“焠”,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cuì)3.日以尽矣(通“已”,已经)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通“凌”,凌辱)5.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6.请辞决矣(通“诀”,诀别)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8.设九宾(通“傧”,傧相[bīn xiàng],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9.图穷而匕首见(通“现”)10.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通“捧”)12.卒起不意(通“猝”)二、文言实词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3.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4.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5.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6.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7.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8.乃骇而图之(动词,图谋,筹画)9.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鞘)10.非有诏不得上(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②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③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④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⑤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2.名词作动词①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②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③左右既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⑤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作动,穿朝服)(二)动词的活用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2.形容词作动词则秦未可亲也(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3.形容词的意动①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②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四、古今异义1、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秦国与六国之间的争霸秦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中国的王朝,而在秦王嬴政即位之前,中国的领土上存在着六个相对独立的国家,即齐、楚、燕、韩、赵和魏,这六国在争夺中国的统一权力上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
二、秦王嬴政的与独裁秦王嬴政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例如变法、开拓新疆、进行中央集权等。
他还通过秦国的强大军队,征服了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三、楚国与秦国的敌对关系楚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大国家,与秦国一直维持着敌对关系。
秦与楚之间的战争是荆轲刺秦王事件的背景。
四、荆轲的身份和背景荆轲是魏国人,他是一名猛士和剑术高手。
据说他曾经是秦国的客卿,但之后被秦王下令杀害其妻子,因此对秦王怀有复仇的心态。
五、谋刺秦王的计划荆轲打算刺杀秦王,以报杀害其妻子的仇恨。
他通过暗示的方式询问齐国使臣,请求支持他的计划,并告诉使臣,他会以自杀为名接近秦王,然后行刺。
六、韩非子与荆轲的联络据一些史书记载,韩非子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与秦王有很好的关系。
韩非子被认为是荆轲的指点人,韩非子给了荆轲很多关于刺秦的建议,并指导他如何行动。
七、荆轲刺秦的行动荆轲拿了一把带有毒刃的剑,然后装疯卖傻地向秦王走去。
当他到秦王面前时,他突然拔剑刺向秦王,但被秦王的侍卫及时制止并捕获。
八、刺杀失败及后果荆轲的刺杀行动未能成功,他被捕后,秦王下令处死了他。
秦王感到害怕,决定离开邸宅,以解现有的政治危机。
九、荆轲的才华与传说虽然荆轲的刺杀未能成功,但他的勇气和才华使他在历史上成为一个传奇人物。
关于荆轲的传说从古代一直流传到今天,他被视为一个英雄和反抗者,并被后人称赞为爱国主义者。
这些知识点是对荆轲刺秦王故事的一些基本归纳,如果需要详细了解此事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史书。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积累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粹”,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3)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5)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6)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8)故振慑同上。
(9)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xiànɡ) ,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10)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12)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13)奉之同上。
(14) 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15)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16) 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17)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18)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二、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12个)(1)亲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
(2)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
(3)解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
(4)教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
(5)敢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6)还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
(7)还秦王还柱而走动词,通“环”,绕。
(8)资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
(9)振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动词,通“震”,害怕,恐惧。
(10)图图穷匕首见名词,地图。
(11)室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梢。
(12)诏非有诏得不上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
(13)被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
三、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2)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3)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4)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5)左右既前同上。
(6)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7)使使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8)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原文】: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於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微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於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
秦王目眩良久。
【译文】:秦国大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领土,向北进军侵占土地,直到燕国的南部边界。
(燕国的)太子凡很害怕,就请教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想经常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荆轲说:“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
如果真的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地接见我,那我就有机会报答太子了。
”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去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刻毒了。
父亲、母亲和宗族,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
现在听说购买将军的头,赏格一千斤金、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眼泪说:“我每次想到这事,常常痛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一个计策来!”荆轲说:“现在有一句话,既可解除燕国的祸患,又可报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头用来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愿意接见我。
(到那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刺他胸部。
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斯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有没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左手握住右腕,走进一步说:“这是我日夜为之咬牙痛心的事,而今日才得听到您的指教!”于是就割颈自杀死了。
太子听到这个消息,急速驾车赶去,伏在(樊将军的)尸体上痛哭,非常悲哀。
事已至此,无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起樊於期的头,装在匣子里封好它。
于是太子预先寻求天下锋利的匕首,得到了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买下,让工匠用药水加工。
于是打点行装派荆轲上路。
燕国有个勇士叫秦武阳,十二岁时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对他正眼相看。
就派秦武阳做副手。
荆轲等待另一个朋友,想同他一起去,那人居住的远,还未到来,为此而留下等待他。
过了一阵还没有出发,太子嫌荆轲动身晚了,怀疑他改变主意后悔了,就又请他,说:“时间已经快到了,荆卿难道不想去了吗?请允许我先派秦武阳去!”荆轲生气了,呵斥太子说:“今日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
现在只提着一把匕首深入不可预测的强暴的秦国,我所以停留,是在等待我一个朋友同他一起去。
现在太子嫌动身晚了,我就辞别了。
”于是出发了。
太子和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冠来给荆轲送行。
到了易水边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
高渐离敲着筑,荆轲随着拍节唱歌,发出了声调悲凉的声音,送行的人都流泪哭泣。
(荆轲)又向前唱道:“风潇潇啊易水寒,壮士一去啊不再还!”筑声又发出激愤的声调,送行的人听了,都怒目睁眼,头发都竖了起来。
于是荆轲就上车走了,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到了秦国后,(荆轲)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替他先在秦王面前说道:“燕王真的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起兵抗拒大王,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象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税赋,只要能够守住祖先的宗庙,按时祭祀就行了。
(燕王)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恭敬地砍下樊於期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的地图,用匣子封好,燕王亲自拜送庭前,派使者来报告大王。
一切听凭大王的吩咐。
”秦王听后,非常高兴,于是穿上朝服,在朝堂上安排最隆重的“九宾”大典的礼节,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的匣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前进。
走到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变得很恐惧,群臣感到很奇怪,荆轲回头对秦武阳笑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陋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原谅他,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过武阳所拿的地图!”荆轲取过地图奉送给秦王,展开地图,地图全展开时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着刺他。
还没有刺到秦王身上,秦王大惊,自己挣着站起来,袖子断了。
(秦王)拔剑,剑太长,握住剑鞘。
当时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
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没有意料到,大家都失去常态。
并且秦国的法令,群臣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的侍卫拿着兵器的,都排列在殿下,没有皇上的命令不能上殿。
正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殿下的侍卫,因此荆轲追逐秦王,而仓猝间惊慌失措,大家没有东西来打荆轲,于是用手一齐同荆轲搏斗。
这时,随从的医官夏无且用他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
秦王正绕柱跑,仓猝间恐惧慌忙不知所措。
两旁的人就喊:“大王快把剑推到背后!推到背后!”于是(秦王)拔出剑来击杀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荆轲伤残倒地,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投中,投在柱上。
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两脚伸开象箕的样子坐在地上。
骂道:“事情所以没有成功,因为想劫制你订立盟约,一定要得到盟约来报答太子啊。
”(秦王的)待臣上前,杀死荆轲。
(事后)秦王头晕目眩了好长时间。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一、文学文化常识积累(一)《战国策》又称《国策》,体例是国别体。
编者是西汉末年的刘向。
全书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尤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
本书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二)文化常识一)对人的称呼1.敬称:(1)陛下:古代对君主的尊称。
(2)殿下: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称。
(3)阁下:对人的一种尊敬称呼。
(4)麾下:对人的一种尊敬称呼。
(5)足下:对人的敬称。
(6)膝下:古代儿女对父母的敬称。
(7)卿:古代君对臣的一种尊称。
(8)公:古代对长辈或同辈的敬称。
(9)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敬或美称。
(10)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敬称,语气重于“子”。
(11)吾子:对对方一种亲昵的称呼。
(12)父(fǔ):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敬称。
(13)令堂:对对方母亲的敬称。
(14)令尊: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2.谦称:(1)孤:古代侯王的自称,亦为谦称。
(2)寡人:君主侯王的谦称。
(3)鄙人:古代表谦卑的自称。
(4)仆: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5)不才、不佞: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6)贱息:谦称自己的子女。
(7)犬子:古代对小儿的爱称,或对自己儿子的谦称。
二)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三)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四)既祖: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五)太子:封建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郎中:宫廷的侍卫。
二、重点文言实词释义(根据个人情况归纳)(1) 亲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
(2) 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
(3) 解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
(4) 教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
(5) 敢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6) 还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
(7) 资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
(8) 图图穷匕首见名词,地图。
(9) 室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梢。
(10)诏非有诏得不上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
(11)被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
三、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