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现代散文《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现代散文《听听那冷雨》【导读】《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的作品。
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但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
听听那冷雨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恩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春雨,江南。
评价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评价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评价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是一篇家喻户晓的诗篇,全诗语言朴素、感情真挚,让读者感受到雨中思乡的情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评价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听听那冷雨是台湾诗人余光中于1974年春分之夜写的。
从题目看,这是写雨景的散文,但很快你就会发现,这里有的不仅仅是满纸的云情雨意。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从这里我们已经读出了诗人的味道,惊蛰,一个中国节日文化的优美符号,春寒,一个古诗词里的意蕴,在首句就细致呈现。
接着是关于雨的拟声词: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等,那雨下的“天潮潮地湿湿”,在作者的心里“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虽然这些描述是以散文的形式呈现,但其中的意境却完全是属于古典诗词的。
而且是有着忧郁和悲苦的味道。
这悲苦将让我们看到听雨背后的那颗心。
“隔着千山万山”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但这雨终于给了作者一点安慰——“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这里的用词和着窗外的冷雨,是典雅而静谧的古场景。
但这篇文字中真正的古文化缠绵才刚刚开始。
很多读这篇文字的人,都会问,听听那冷雨,这个“冷”该怎样去琢磨。
那就先看看他听出了什么。
从雨的场景中回到诗人的心上,他想到了我们的方块字。
“雨”,这个字本身就点点滴滴的有了不寻常的意境,在加上那些用雨做部首的字,中国的字典里有多少淅沥的声音落在诗人的心头。
这里对方块字的热爱是诗人对古文化的第一次缠绵。
在我们的文学里,雨是要听的。
听着听着,层层叠叠的记忆就会随着淡淡的土腥味浮现。
这一次,诗人在清明这季雨里,在空濛的雨雾里,想起的是陪伴了他多年的古典诗词。
“商略黄昏雨”这样的意趣在台北是找不到的,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需回中国。
于是回不去的诗人只能回忆,在回忆中与中国诗词里的山山水水,中国山水里的诗词意蕴缠绵沉醉于“笑而不答心自闲”。
这时,古大陆的一切似乎已在虚无之间若隐若现了。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赏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赏析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赏析副标题#e#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
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
王禹的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
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
这样岂不像住在竹和筒里面,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
“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
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
先是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
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
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
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
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
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幺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舌底,心底。
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千层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挟,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蝎壳上哗哗泻过。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全文)
余光中听听那冷⾬(全⽂)余光中听听那冷⾬(全⽂) ⾬天的屋⽡,浮漾湿湿的流光,灰⽽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种低沉的安慰。
⾄于⾬敲在鳞鳞千瓣的⽡上,由远⽽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股股的细流沿⽡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与滑⾳密织成⽹,谁的千指百指在按⽿轮。
“下⾬了”,温柔的灰美⼈来了,她冰冰的纤⼿在屋顶拂弄着⽆数的⿊键啊灰键,把晌午⼀下⼦奏成了黄昏。
在古⽼的'⼤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
⼆⼗多年前,初来这岛上,⽇式的⽡屋亦是如此。
先是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块巨幅的⽑璃⾥,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
然后凉凉的⽔意弥漫在空间,风⾃每⼀个⾓落⾥旋起,感觉得到,每⼀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
⾬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
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张张敲过去,古⽼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有⼀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曲⽿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与喉⾳。
或是在江南的泽国⽔乡,⼀⼤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器与⼝器咀咀嚼嚼。
⾬来了,⾬来的时候⽡这⼳说,⼀⽚⽡说千亿⽚⽡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个⾬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吟千亿⽚⽡吟。
在旧式的古屋⾥听⾬,听四⽉,霏霏不绝的黄梅⾬,朝⼣不断,旬⽉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阶下⼀直侵到⾆底,⼼底。
到七⽉,听台风台⾬在古屋顶上⼀夜盲奏,千层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挟,掀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蝎壳上哗哗泻过。
不然便是雷⾬夜,⽩烟⼀般的纱帐⾥听羯⿎⼀通⼜⼀通,滔天的暴⾬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的惊悸腾腾欲掀起。
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斜斜刷在窗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的芭蕉叶上,⼀阵寒潮泻过,秋意便弥湿旧式的庭院了。
在旧式的古屋⾥听⾬,春⾬绵绵听到秋⾬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思考、探究】
2、余光中为什么要引用蒋捷的这首 词呢?结合选段谈谈你的看法。 答: 作者处境与蒋捷相同,都是“饱经 风霜”,都是面对萧萧秋雨,想到自己 的一生,自然发出“悲欢离合总无情”的 感慨。
1、
思考题
在诗人余光中的眼里雨是极具文化意韵的文化符 号,正是以雨为主的意象群将远离大陆的诗人跟祖 国大陆跟华夏五千年文化传统紧密相连,想想本文 中还有哪些有关中国传统的鲜明的文化符号? 参考:惊蛰 黄梅季雨 诗话江南 山水画 阴历 方块字 瓦
• “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 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 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 马思聪的跳弓拨 弦……”。作者通过对 “雨”的联想,通过对 中国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 担忧和信念。所以,听 冷雨,就是作者在炽热 的情思下对于现实历史 的冷静思考。
• ⑴把第二部分分成两个层次,请 找出过渡句。 • ——过渡句:“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 以此分成两个层次。 • 第一层次写雨可嗅,可观,表达对中国风景、中国 文化的追思。 • 第二层次写雨更可以听,表达作者漂流异乡的凄迷 之感及得到的安慰。 • ⑵第五自然段里,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通感,比喻,拟人。 • ⑶写美国一段有何用意? • ——反衬。突出中国风景之美,表达对祖国的情思。 • ⑷“一打”“二打”“三打”概括了作者怎样的遭 遇? • ——少年时,热情受挫;中年时,漂泊动荡;老年 时,远离祖国。(齐读第七节)
乡 思、 乡 愁、 故 国 之 恋
•第3节“ 杏花。春雨。江南。……那
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第6节“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中 国。” •第7节“一打少年听雨,6红烛昏沉。 二打中年听雨……三打白头听雨在 僧庐下。” •第8节“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 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 •第12节“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 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余光中散文作品《听听那冷雨》赏析
余光中散文作品《听听那冷雨》赏析《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
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
下面一起来欣赏下!《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如何来欣赏它呢?我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点:一.雨之味———潮湿凄冷“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萧萧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 “惊蛰”虽过,料峭春寒,扑面而来不是温暖的杨柳风,而是那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的“萧萧的冷雨”,这“冷雨”的意象给人潮湿凄冷的感觉,一时间,“天潮潮地湿湿”,仿佛这天与地,还有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甚至“思想”都浸润在潮湿的雨气之中。
文章一开始,就这样把读者“扔到”了铺天盖地的雨的世界,彻头彻尾地淋上一个“雨季”的冷雨,读来顿感“寒”入骨髓,“潮”润心灵,在雨里风里,跟着作者“走入霏霏更想入非非”。
这“霏霏”的感觉让人产生“非非”的遐想,它不仅使人感到“冷雨”的形象鲜明生动,更使人联想到在这冷雨中情感蕴藉的作者,以及作者心中浓郁的乡愁。
如此,从感觉出发的描写就产生了诸多“象外之象”、“味外之味”。
二.雨之色———黑白灰暗“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 “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
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寻找。
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 … …读到这些文字,我们又不由地跟随余光中先生笔触,仿佛置身于“黑白片的味道”的雨中台北街头,回顾“黑白片子”的“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伫立雨中,满眼皆是灰或黑的暗调。
台北本来富庶繁华,历史原也色彩绚丽,然而为何在作者眼中却呈现出灰暗、单调的色彩呢?他要借此传达一种怎样的心情? 我们知人论世,溯流寻踪,探寻语言和语言传递感觉背后的答案,终于在一番“寻觅探访”之后发现,之所以全文笼罩在黑白灰暗的色调之中,那是因为:一是的雨季很长,雨天总是灰蒙蒙、雾蒙蒙的。
《听听那冷雨》全文及注释
台湾现当代著名作家余光中的名篇《听听那冷雨》已经以节选的形式进入了中学教材,由于其丰富的中西方文化知识、变化多端的句式、对古诗文大量的引用、众多的修辞手法、少量的外文词语的音译甚至干脆直接沿用外文单词,给该人的赏析带来一定的难度。
本文根据高校文科教材对全文进行了校订,对个别词在文中加以注音并用脚注的形式增加了较为详尽的注释。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惊蛰(zhé )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1,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1黑白片的味道:比喻单调乏味。
意大利艺术家安东尼奥尼于1972年拍了一部反映当时中国现实的纪录片,调子灰暗。
山万山,千伞万伞。
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jū)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1。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
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2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初中作文-【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余光中 《听听那冷雨》
△雨來了,雨來的時候瓦這麼說,一片瓦說千億片瓦說,說輕輕地奏吧沉沉
地彈…………。
(四)整齊的排比用結構相似的句法,接二連三地表出同範圍、同性質的意
象,叫做「排比」。
例如:△殘山剩水猶如是。皇天后土猶如是。紜紜黔首紛紛黎民從北到南猶
如是。
△那裡面是中國嗎?那裡面當然還是中國永遠是中國。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在,
3、五陵少年:杜甫《秋兴八首》(其三):“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行文中,作者决不忽略文字的美感价值。冷雨中诱出了祖宗的诗韵,君不见“渭城朝雨邑轻生”、“清明时节雨纷纷”都以“变奏曲”形式流韵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情丝”与雨丝绐终交织着,在冷雨中忆起了初临孤岛时的“凄迷”,也忆起了初恋时的温馨。他相信“商略黄昏雨”的意趣,只有在中国方可尽享,也讲在基隆的港堤上,也许在四川的池塘里。他想起辞书中“雨”部字块的繁坛,米家山水画的云情雨意,王禹冉为听雨而造的竹楼以及现金雨城中千个万伞的奇观。雨连着台岛与大陆,连着悠悠的历史与难尽人意的现实。尽管为文的契机是感慨于海峡两岸“参商太久”,但此文的审美对象是雨、所以作者一直是用来濯涤自己的愁绪,用雨来勃发读者的情趣。至于载什么“道”,完全没必要让艺术去屈就。真正的艺术,本身自有扬善祛恶,昭示美于光明的功能。关键是那艺术要真,不要伪,每个艺术品种都要遵从自身规律去反映现实。唯其如此,也就必定能和当代生活节奏同步了。余光中的散文创作实践对我们上述的分析做了令人信服的回答。文坛宿耆柯灵说:《听听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这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文字和现实文学的表现力增加一点信心,也应该承认这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领域中,算是别辟一境。”这评论有深刻的见解,也很公道,会引起作家与散文爱好者的思考。读《听听那冷雨》还可以感受到余光中对散文艺术的多方面探索。他努力开拓散文“可读性”的范围。所谓“读”,不仅染人以目,感人于心,还讲求易诵之于口,悦之于耳。为此,他十分注意词语的音韵美,化古求新,别具一格。叠字叠句的用法在他笔下出神入化了,让人一看便不禁吟哦。余氏对李清照的词风是偏爱的,“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则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这句话显然师承《声声慢》,但他更注重的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这句,“譬如凭空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沦沦,浙沥浙沥浙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叠字连绵,表态、动态、声响三番俱出,把“雨”字的质感写活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善用叠字,“诗化”散句,似乎也可称作 “余光中现象”,读起来有醉人的韵味,那巧构的谐音辞格又毅出一连串的遐想。再如“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个万伞”一句,“山”、“伞”湘谐,借喻妥帖,寄寓着无尽的忧思与遗憾。桐城文人“因声求气”的观点,在余光中的散文里得到的印证和发展。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课文阅读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 “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指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现在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雨季。树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阁阁,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寻找。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在多数的雨伞想不会为约会张开。上班下班,上学放学,菜市来回的途中,现实的伞,灰色的星期三。握着雨伞,他听那冷雨打在伞上。索性更冷一些就好了,他想。索性把湿湿的灰雨冻成干干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来,等须眉和肩头白尽时,伸手一拂就落了。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赏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赏析(3)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赏析副标题#e#余光中正视现实的勇气还表现在他不沉洒于历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轻信来自官邸或酒肆的传言。
他思索、辩析:“日思夜梦的那片究竟在那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
难怪他要写冷雨,听冷雨,嗅冷雨——“淋淋漓漓”的雨丝能清醒头脑,“渐渐沥沥”的雨声能增聪听功,“爽爽新新”的雨香则沁心润脾。
冷雨,冷语,冷静的肺腑之语。
行文中,作者决不忽略文字的美感价值。
冷雨中诱出了祖宗的诗韵,君不见“渭城朝雨邑轻生”、“清明时节雨纷纷”都以“变奏曲”形式流韵在字里行间。
作者的“情丝”与雨丝绐终交织着,在冷雨中忆起了初临孤岛时的“凄迷”,也忆起了初恋时的温馨。
他相信“商略黄昏雨”的意趣,只有在中国方可尽享,也讲在基隆的港堤上,也许在四川的池塘里。
他想起辞书中“雨”部字块的繁坛,米家山水画的云情雨意,王禹冉为听雨而造的竹楼以及现金雨城中千个万伞的奇观。
雨连着台岛与大陆,连着悠悠的历史与难尽人意的现实。
尽管为文的契机是感慨于海峡两岸“参商太久”,但此文的审美对象是雨、所以作者一直是用来濯涤自己的愁绪,用雨来勃发读者的情趣。
至于载什么“道”,完全没必要让艺术去屈就。
真正的艺术,本身自有扬善祛恶,昭示美于光明的功能。
关键是那艺术要真,不要伪,每个艺术品种都要遵从自身规律去反映现实。
唯其如此,也就必定能和当代生活节奏同步了。
余光中的散文创作实践对我们上述的分析做了令人信服的回答。
文坛宿耆柯灵说:《听听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
这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文字和现实文学的表现力增加一点信心,也应该承认这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领域中,算是别辟一境。
”这评论有深刻的见解,也很公道,会引起作家与散文爱好者的思考。
读《听听那冷雨》还可以感受到余光中对散文艺术的多方面探索。
他努力开拓散文“可读性”的范围。
听听那冷雨阅读原文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听听那冷雨阅读原文练习题及答案解析《听听那冷雨》阅读原文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意大利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①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
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
饶你多少豪情侠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
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②。
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喊谁。
(节选自余光中[注释]①裾,指裙子,裾边是裙子的边脚。
②“一打少年听雨”三句语意出自南宋词人蒋捷词《虞美人·听雨》。
《听听那冷雨》阅读题目16. 选文第一段开头划横线句子运用了多个叠音词来写雨,这有什么作用呢?(3 分)17. 第二段加点的几个词“楼上,江上,庙里”是有所指代的,请你联系上下文,写出它所指代的是作者人生的哪几个阶段?(3分)18. 细读第一段末画波浪线的句子,回答下面两个问题:(5 分)(1)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从大陆吹向海岛“弥天卷来”的大寒流比作;(2)句中的“孺慕之情”是什么感情?19. 第二段描写在岛上“听雨” ,作者为什么说“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 ?(4 分)《听听那冷雨》阅读答案16、使用多个叠音词写雨,不仅具有一种和谐的音韵美,(2 分)也使情和景的交融更形象化。
《听听那冷雨》【优秀4篇】
《听听那冷雨》【优秀4篇】在现代史上,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是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
而诗一样的充满跳跃联想的语言是《听听那冷雨》的最大特色。
牛牛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4篇《听听那冷雨》,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听听那冷雨》篇一听听那冷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过程与方法]1、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2、通过反复朗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愫。
2、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一)课前预习1、学生自读课文,排除阅读障碍。
(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p78)2、熟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兴趣的、感到困惑的语句或语段。
(二)第一课时目标: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教学设计:(一)以余光中的《乡愁》导入:1、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和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注:“乡愁”是文学创作中一个亘古不衰的主题。
余光中说:“大概作单纯的乡愁应该就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乡,离开了若开岁月,油然而生的一种感怀,当然这中间还加上对于亲人、乡人的感情在里面,这是最基本的。
不过呢,对于读书人来讲,乡愁可能是更丰富、更复杂的一种文化感。
因为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还包括历史的成分在里面,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甚至于要包括文化的整个背景在里面。
”2、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中国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中国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中国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赏析
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赏析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赏析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作者简介】余光中,男,1928年10月21日生于南京,籍贯福建泉州市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母为江苏人,故也自称“江南人”)。
诗人。
曾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当代著名评论家。
主要作品有《乡愁》《余光中经典》《传说》,其中《传说》获台北新闻局金鼎奖歌词奖。
《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
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但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
《听听那冷雨》赏析余光中认为,散文是一种具有知性美与感性美的文体。
所谓知性,就是知识见解。
“散文的知性该是智慧的自然洋溢”。
1“所谓感性,则是指作品中处理的感官经验;如果在写景、叙事上能够把握感官经验而令读者如临其景,如历其事,这作品就称得上‘感性十足’,也就是富于‘临场感’。
”2“许多出色的散文,常见知性之中含有感性,或是感性之中含有知性,而其所以出色,正在两者之合,非两者之分。
”3余光中的散文理论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之后的创造性思考,也是他自己创作实践的总结与理性提升,而他的.散文创作是他的散文理论的优秀实践。
他是把他的智慧才华、丰富情感自然融合在他那极具创造力和表现力的文辞中的。
几乎可以说,他的每一篇散文都能给读者—个惊喜。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散文,是一切作家的身份证。
”读他的散文,我们便借助文本而认识了余光中。
《听听那冷雨》就是这样一篇最能显示出作者才华和风格的代表作品,也是一篇“感性十足”而又充盈着灵性与智性的散文精品。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xx当代散文欣赏之一【原文欣赏】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着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以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一块地是久违了,25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水,千伞万伞。
25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
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特意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橱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
春雨。
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听听那冷雨作文
听听那冷雨作文听听那冷雨作文(精选7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
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听听那冷雨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听听那冷雨作文篇1雨是需要听的,勿庸讳言:那千丝万缕般的密密麻麻的银线,将天地交织在了一起。
在这樽温柔而缥缈的独弦琴上,弹奏的是最为美妙的乐曲。
最妙的还是下点小雨呀:淅淅沥沥的雨丝如断了弦的琴,喑哑不成调子,就在这时,你捧上一本书,静静地坐在窗前,望着窗外朦胧恍惚的一片。
雨点打在屋檐上,石头上,润如油膏的土地上,悦耳的“滴答”声,声声入耳。
直到这时,你还会觉着雨声恼人吗?不会的吧,你甚至会放下手中的书,出神地凝望窗外,以便更能捕捉到那细微叶片的颤动,磐石深远的回音。
在细雨濛濛的日子里,便别有一番情趣。
雨不大,却使得整个世界都好像淌着水,湿漉漉的。
“沾花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对的,这时节的雨,纵使迎面扑上来,也好似受了慈母的手的抚摸,轻柔柔的,甜丝丝的。
雨巷雾气升腾,弥漫,氤氲,雨雾水帘之后,该是怎样的一个别有洞天。
看不分明,便是没有吗?不,那只是表象罢!就好像屏障,只是阻碍了人们的视线,却挡不住渴求一探究竟的点点目光。
满世界,只有雨声。
总不住地将雨与之联系起来:小桥、流水、人家,撑着油纸伞的淡淡女子,斜倚在玲珑古桥边。
杨柳岸,晓风残月,本就是令人销魂。
却有细雨助兴,在耳畔低吟浅唱。
深黛的古朴老屋,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蓑衣,艄公的船桨轻摇,便荡进了那烟雨迷蒙的水墨江南。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雨打窗台湿棱梢。
曾记否,颦儿,那个水做的骨肉,对宝玉说她最为钟爱李商隐“留得残茶听雨声”这一句。
说这话时,她虽是含着笑,泪珠却“簌簌”落下。
她大概是恋那珠落玉盘的声响,一丝一缕都恰到好处地击在心坎上,心便痛苦地绞作一团,叹着韶光易逝,香消玉殒,人便愈发憔悴。
是的,她怕,怕雨拨动她那极为敏感的心弦,怕一经触碰便弹出令她无法承受的苦痛来。
听听那冷雨阅读以及答案
听听那冷雨阅读以及答案听听那冷雨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地,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着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一块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水,千伞万伞。
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版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付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橱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
春雨。
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地就在那里面。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全文欣赏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全文欣赏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恩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春雨,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最新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原文(优秀4篇)
最新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原文(优秀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最新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原文(优秀4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
听听那冷雨阅读原文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听听那冷雨阅读原文练习题及答案解析《听听那冷雨》阅读原文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意大利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①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
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
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
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②。
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喊谁。
(节选自余光中[注释]①裾,指裙子,裾边是裙子的边脚。
②“一打少年听雨”三句语意出自南宋词人蒋捷词《虞美人·听雨》。
《听听那冷雨》阅读题目16.选文第一段开头划横线句子运用了多个叠音词来写雨,这有什么作用呢?(3分)17.第二段加点的几个词“楼上,江上,庙里”是有所指代的,请你联系上下文,写出它所指代的是作者人生的哪几个阶段?(3分)18.细读第一段末画波浪线的句子,回答下面两个问题:(5分)(1)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从大陆吹向海岛“弥天卷来”的大寒流比作;(2)句中的“孺慕之情”是什么感情?19.第二段描写在岛上“听雨”,作者为什么说“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4分)《听听那冷雨》阅读答案16、使用多个叠音词写雨,不仅具有一种和谐的音韵美,(2分) 也使情和景的交融更形象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听那冷雨》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⑴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⑵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⑶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二、过程与方法:
⑴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⑵通过反复朗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愫。
⑵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一朵小花竟蕴藏了整个春天,整个世界。
那是怎样的领悟啊!如何才能获得这般的情怀,需要我们“慢慢走,欣赏啊”。
78岁高龄的余光中先生在“冷雨”中又感受到了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笔下的冷雨声。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
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
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
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自称“左手写诗,右手写散文”。
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
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他的著名诗歌《乡愁》传遍华人世界,还有《望乡的牧神》《民歌》等,散文有《沙田山居》《听听那冷雨》等。
(三)总体把握,有的放矢
1、大家预习了这篇文章,觉得好懂吗?它的语言不好理解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的作者不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他是用一种诗歌的语言来写诗的,并且文章中化用了许多的传统文化。
但是它的主旨却是十分明确的,现在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全文,看看作者通过雨主要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明确:思乡之情,思念故土。
作者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抒发了一个远离祖国大陆多年的游子对久别故土的深切思念和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切眷恋之情。
2、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
题目中的“冷”是否恰当,能否换成“寒”或“苦”?
雨的凄冷景
冷
情的凄冷情
景+情=意境
由景生发出的绵绵乡愁
3、思路明确:
①由雨季的开始,引发思念。
(春雨引发思念)
②由“雨”展开具体的想像,描写独特的体验,抒发浓浓的相思。
(由雨展开联想)A写在文化、文字方面关于“雨”的联想。
(雨的文字)
B从嗅、看角度写“雨”,抒发了思乡的愁绪。
(嗅雨、观雨)
C从听的角度写“雨”,尽情抒写他对大陆生活情景的回忆与思念。
(听雨)
③听不到雨声的失落,将对故乡的思念与回忆埋入心底,沉淀。
(将雨的回忆沉淀)
(四)文本研习
1、师读第一段,生思:①总结本段的语言特色。
②为什么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都是潮润润的?
(①叠词叠句。
“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凄凄切切”等词把雨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雨的缠绵、细蜜、柔情等溢于言表了。
②以雨开头,告诉我们,有时虽然可以暂时排遣心境,但是那分游子思乡的牵挂却是无处不在的。
他也想家啊。
)
2、下面就需要大家的思绪跳一下了,看第二段前六个字,跳到了哪里?(大陆)
①这一段作者写了现实中的雨吗?(不是,而是写了与雨有关的字。
)
②文中的“杏花。
春雨。
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怎么理解?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土壤。
在这里作者就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
)
3、那么就让我们来听听那冷雨吧。
只能听吗?不,还可观、可嗅、可尝。
自读第三段①找出里面表现雨的感性的句子。
(“空蒙而迷幻”是视觉;“薄荷的香味”、“淡淡的土腥气”是嗅觉;“冷”是触觉。
讲了女性的雨,而女性又是最感性的,是一场多情的雨。
)
②这段文字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
(a叠字、叠词、叠句;对偶重叠、排比重叠、反复重叠。
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感觉十分细腻,使人如闻如见,身临其境。
b联想、想象)
4、我们再看看其他的地方是否也给了作者同样的感觉呢?于是作者又写了美国。
让学生迅速阅读第四段思:美国落基山美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此处写了美国西部多沙漠,干旱,落基山胜在石,在雪,在红的土,白的云。
虽然这里很美,但是毕竟是在异国他乡,他的心是漂泊的,是没有寄托的,只有当他的脚步站在中国的土地上心里才觉得踏实。
只有那种“白云回望合,清霭入看无”的境界才属于中国,这里用美国反衬出台湾“云气氤氲,雨气迷蒙”的情调,又一次回到了我们中国。
而且讲到了米芾父子的山水画,只有这种情调才更像我国的山水画,才更有古中国的情韵。
这里作者有一次借传统文化表达了对大陆的眷恋。
)
5、我们走进雨季,嗅了雨带有土腥气的味道,观赏了山水中雨的独特风景,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雨落的声音。
请同学们轻声地自由朗读课文5~8节,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感受雨的意境。
(1)从听觉上来说,作者听出了什么?
(首先是美感,然后听了“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是一种凄凉、凄清、凄楚。
岛上听雨则多了一层凄迷。
)
(2)这两种感觉是否相同呢?
(不同。
凄迷更多了一种怀乡之痛在里面。
)
(3)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诗人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
请分别将它们写出来。
(a、“少年听雨”:“少年听雨”的画面,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
着力渲染的正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
而又枯槁的身心
b、“壮年听雨”:“壮年听雨”的画面,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c、“而今听雨”: “而今听雨”的画面,则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
)
(4)余光中为什么要引用蒋捷的这首词呢?结合选段谈谈你的看法。
(作者处境与蒋捷相识都是“饱经风霜”,都是面对萧萧秋雨,想到自己的一生,自然发出“悲欢离合总无情”的感慨。
)
(5)思考最后一句话“窗外在喊谁”?谁在喊呢?
(是故乡在呼唤漂泊的游子。
)
6、接下来作者又写了雨韵,写到了雨的音乐,又一次讲到“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讲到了听雨屋,讲到了“日式古屋里听雨”,大家看一下两个日式古屋里听雨听到的是同一种雨吗?
明确:不是。
前一种听到的是台风台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写到了凄凉的秋意,听到这些的时候,作者那颗平静的心再也无法宁静,只剩下了一份凄凉,惆怅,冷湿的情怀。
后者从春雨绵绵,听到了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而且是回忆的音乐,于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
7、但是是梦总会醒的,是回忆总会回到现实的,于是他又无法不回到70年代的台北,回到那个黑白的公寓时代,瓦的音乐成了绝响,美丽的蝴蝶飞入了历史的记忆,现在真的不需要了吗?并不是的,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却单一了,情韵没有了,只剩下一张黑白的默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深深的遗憾,一种家国之痛的遗憾。
(五)内容小结,重申主题
1、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
2、诗词赏析
清明王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点绛唇》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时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六)拓展延伸
其实,我们对余光中并不陌生,大家一定读过他的一首诗——《乡愁》(投放课件)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比如邮票、船票、坟墓以及那一湾浅浅的海峡,表达了他与大陆母亲的割舍不断的牵挂。
这是他的诗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散文,看一看里面又包含着怎样的一段情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