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作用机制

合集下载

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
还原酶抑制药
01 药理作用
目录
02 适用范围
03 不良反应
04 注意事项
05
他汀类药品说明书修 订
他汀类)还原酶抑制药,不仅能强效地降低总胆固醇(TC) 和低密度脂蛋白(LDL),而且能一定程度上降低三酰甘油(TG),还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所以他汀类药物 也可以称为较全面的调脂药。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 HMG-CoA还原酶, 阻断细胞内羟甲戊酸代谢途径,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从而反馈性刺激细胞膜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DL)受 体数量和活性增加,使血清胆固醇清除增加、水平降低临床上主要用于降低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现已成为冠心病预防和治疗的最有效药物。近年来,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具有多 方面非降脂作用,其中包括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栓形成,还具有缓解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治疗骨质疏松症、 抗肿瘤、抗老年痴呆等多种作用。
药理作用
他汀类药物主要以降血清、肝脏、主动脉中的胆固醇及降低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 平为主。
1.调血脂作用:具有明显的调血脂作用,降低LDL-C的作用最强,TC次之,降TG作用很小,而HDL-C略有升高。 他汀类与HMc-coA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且和HMG-coA还原酶的亲和力高出HMG-CoA数千倍,因而对羟甲基戊二酸 单酰辅酶A还原酶发生竞争性抑制,使胆固醇合成受阻。
2.非调血脂作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抗氧化作用、抗炎作用、抑制血 小板聚集和抗血栓作用等,有利于防止动脉硬化的形成或稳定和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适用范围
适于高胆固醇血症和以胆固醇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防治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延缓动脉粥样 硬化。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他汀药物是一类强有效的调脂药物,尤其是降低体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还具有众多非降脂的药理效果,这使得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更加受到关注。

本文将对近年有关他汀类药物的治疗多效性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Abstract] Statin have a effective function of lipid regulating,especially to reduce the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evels,which play a important role in prevention of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any recent researchs have reinforced that there have a number of non-pharmacological lipid-lowering effect for statins,and have expected clinical potentials. The treatment pleiotropic and advance research of statin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Key words] Statin; Mechanism;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esearch progress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体内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同时促进低密度脂蛋白(LDL)的代谢和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浓度,在调节脂类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发生,降低冠心病死亡率,减少脑卒中发生的危险[1]。

他汀类药物作用机制

他汀类药物作用机制

他汀类药物作用机制
他汀类药物有明显的调血脂作用,人体内Ch主要来自肝脏合成,在Ch合成过程中HMG-CoA还原酶使HMG-CoA转换为中间产物MVA;他汀类具有与HMG-CoA相似的结构,且和HMG-CoA还原酶的亲和力高出HMG-CoA数千倍,对该酶发生竞争性抑制,使Ch合成受阻,除使血浆Ch浓度降低外,还通过负反馈调节导致肝细胞表面LDL受体代偿性增加及活性增强,致使血浆LDL降低,继而导致VLDL代谢加快,再加上肝脏合成及释放VLDL减少,也导致VLDL及TG相应下降;HDL的升高,可能是由于VLDL减少的间接结果;由于各种他汀类药物与HMG-CoA还原酶亲和力的不同,所以调脂的效应各异;
比如常用的阿托伐他汀:用于治疗和混合型高脂血症;冠心病和脑中风的防治;
本品为他汀类血脂调节药,属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本身无活性,口服吸收后的水解产物在体内竞争性地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使胆固醇的合成减少,也使受体合成增加,主要作用部位在肝脏,结果使血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中度降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和增高血水平;由此对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防治产生作用;
本品口服吸收良好,因经肝内广泛首关代谢,绝对利用度较低,大约为12%,本品在肝脏经细胞色素P4503A4代谢为多种活性代谢物;阿托伐他汀的平均血浆半衰期大约为14小时,但由于其活性代谢物的影响,实际对HMG-CoA还原酶抑制作用的半衰期为20~30小时;本品蛋白结合率为98%,大部分以代谢物的形式经胆汁排出;。

他汀药的作用原理

他汀药的作用原理

他汀药的作用原理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原理主要有:
1. 抑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抑制胆固醇生物合成。

HMG-CoA还原酶是体内胆固醇合成的速率限制酶,抑制它可以减少胆固醇的生成。

2. 促进肝细胞表面LDL受体的数量和活性。

他汀类药物可以增加LDL受体的表达,使肝细胞吸收更多LDL胆固醇。

3. 增加肾脏和肠道对胆固醇的排泄量。

他汀类药物可以促进胆固醇从肾脏和肠道的排泄。

4. 抑制肝酶ACAT的活性,减少胆固醇酯化。

ACAT是将过量胆固醇酯化存于细胞内的关键酶。

5. 通过上述机制,他汀类药物可以显著降低血液中LDL胆固醇、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含量,具有明显的降脂和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

6. 同时也能轻度提高HDL胆固醇的水平,起到一定的反动脉硬化作用。

7. 但他汀类药物副作用也较大,主要包括肝功能损害、肌病等。

他汀类药物介绍ppt课件

他汀类药物介绍ppt课件
他汀类药物介绍
他汀类(statins)药物是肝脏合成胆固醇的限速 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 制剂,不仅能有效地降低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 脂蛋白—胆固醇(LDL-C),还能轻度降低甘油三 酯(TG)和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为当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调脂药物。
影响CYP2C9的药物有华法林、双氯芬酸和氟康唑等。
除CYP酶系统之外,还有一类膜转运蛋白——P-糖蛋白 也是影响他汀类药物代谢和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例如辛 伐他汀和地高辛合用时会提高发生横纹肌溶解的危险性,因 为地高辛就是P-糖蛋白的底物。
3.毒副作用、疗效及安全性的比较
(1)毒副作用
他汀类药物的毒副作用大体相似,主要为抑制肝 功能,0.4%~1.9%患者肝转氨酶可升高至正常3倍 以上,其次是使CK升高,但肌病发生率不高。
在非调脂方面,以普伐他汀较为突出,在 改善血小板功能,抑制某些凝血因素,抑制 炎症和促进胶原组织生成比其他他汀类明显。
(3)安全性比较
普伐他汀经过WOSCOPS、CARE和 LIPID三个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普伐他 汀组的肝功能损害及肌病发生率与对照组之 间无明显的差异。辛伐他汀、洛伐他汀经过 较大系列的临床试验验证,也是很安全的。 氟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的安全性还有待于长 期的大系列临床试验进行验证。
(2)药物相互作用
他汀类药物代谢主要由CYP酶系统催化, 因此可能影响到CYP酶活性的药物,包括酶 的共同底物、诱导剂和抑制剂,均会和他汀 类药物在代谢过程中发生相互作用。
上表列出的CYP3A4底物或抑制剂,均可能会上调他汀 类药物的浓度,增加他汀类药物导致肌病或横纹肌溶解的危 险性。
CYP3A4酶诱导剂包括苯妥因钠、苯巴比妥和利福平等, 这类药物可增加他汀类药物在肝脏的代谢而使血药浓度下调。

他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水平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他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水平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他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水平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主要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来降低胆固醇水平。

HMGCoA还原酶是胆固醇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被他汀类药物抑制后,胆固醇的合成受到抑制,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也相应下降。

本文将介绍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分类和常见的副作用。

一、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他汀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来降低胆固醇水平。

HMGCoA还原酶是胆固醇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它催化HMGCoA转化为甲羟戊二酸。

而他汀类药物能够结合HMGCoA还原酶活性位点,并与其形成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从而抑制酶活性。

这种酶活性的抑制使得胆固醇的合成被抑制,从而导致血液中胆固醇水平下降。

二、他汀类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的结构和作用机制,他汀类药物可以分为多个亚类。

常见的他汀类药物包括辛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等。

这些药物在抑制HMGCoA还原酶上有共同的作用机制,即通过与HMGCoA还原酶结合来抑制其活性,从而降低胆固醇水平。

不同的他汀类药物在药代动力学和副作用方面可能有所差异,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他汀类药物。

三、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虽然他汀类药物在降低胆固醇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肌肉痛、疲乏、消化系统不适等。

部分患者可能会发生肝功能异常,尤其是在长期高剂量使用的情况下。

此外,他汀类药物还有潜在的与肝毒性和肌肉病变相关的风险,因此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和肌酸激酶水平。

四、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他汀类药物作为一类广泛应用的降胆固醇药物,被广泛使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

除了降低胆固醇水平外,他汀类药物还具有一些其他的生物学效应,如抗炎作用、抗氧化作用等。

因此,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他汀类药物也被应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如冠心病、脑卒中等。

总结: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来降低胆固醇水平,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主要药物之一。

他汀类药物作用机制

他汀类药物作用机制

辛伐他汀
总结词
辛伐他汀是一种早期的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降低血脂。
详细描述
辛伐他汀主要作用于肝脏,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水平,同时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 固醇水平。该药物起效较快,但药效较短,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不适、肌肉疼痛和头痛等。
04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与效果
他汀类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降 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抗炎作用
他汀类药物具有抗炎作用,有助于缓 解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炎症。
他汀类药物的应用领域
冠心病预防
他汀类药物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降低心肌梗塞和心 绞痛的发生率。
脑血管疾病预防
他汀类药物对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也有积极作用,降低脑梗塞和脑出 血的风险。
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 中的关键酶,降低细胞内胆固醇的合 成。
降低胆固醇合成有助于降低血液中低密 度脂蛋白(LDL)和总胆固醇的水平。
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
他汀类药物能够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受体)的活性,促进低密度脂蛋白 的摄取和代谢。
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是他汀类药物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重要机制 之一。
临床试验是评估新药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通过严谨 的科学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个体化用药与精准医疗
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个体化用药成 为趋势,他汀类药物的个体化使用也 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根据患者的基因型、病情等因素,制 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药物的 疗效和安全性。
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
他汀类药物作用机制
• 引言 •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 他汀类药物的种类与特点 •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与效果 • 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 他汀类药物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他汀类药物作用机制

他汀类药物作用机制
一、HMG—COA还原酶抑制药
常用药物:洛伐他丁、普伐他丁等 (一)药理作用:
1、竞争性抑制HMG—COA还原酶活性,使肝
脏合成胆固醇明显减少; 2、反射性引起LDL受体表达增强,使肝细胞对
血浆中LDL和IDL的清除增加;
3、使肝脏apoB-100减少,从而使VLDL减少。 4、抑制细胞分裂及抑制细胞免疫。
(二)体内过程 特点 洛伐他汀 辛伐他汀 普伐他汀 氟法他汀
原药
代谢物
肠道吸收
无活性
活性型 30% 高 <13 3
无活性
活性型 85%
有活性
无活性 34%
有活性
无活性 100%
血浆蛋白结合率 % > 95
> 95
高 <13 2
50
高 20~40 1.5~2 Nhomakorabea>98
高 <5 0.5
生物转化 肾脏排泄率% 半衰期(小时)
(三)临床应用
原发性和杂合子性高胆固醇血症,Ⅲ型高脂蛋 白血症(IDL )以及糖尿病和肾性高脂血症。 对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无降低LDL作用。
(四)不良反应
1、胃肠道症状: 2、转氨酶增高: 3、骨骼肌溶解症状:肌痛、无力、肌磷酸激酶升 高等。

他汀类药物辅助抗结核作用机制及临床价值

他汀类药物辅助抗结核作用机制及临床价值

㊃综述㊃基金项目:陕西省卫生计生委科研基金生活方式与陕北肺结核患者发病和疗效的相关性研究(2016D 082);延安市2020年度科技计划重大专项喉罩全麻下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在支气管结核中的临床研究(S L 2019Z C S Z -003)通信作者:李百远,E m a i l :271328781@q q .c o m 他汀类药物辅助抗结核作用机制及临床价值李百远1,李元军2(1.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陕西延安716000;2.延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与结核科,陕西延安716000) 摘 要: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调脂药物,此外,还具有诱导自噬和吞噬体成熟㊁抗氧化应激等多种作用㊂作为结核病宿主导向治疗候选药物之一,他汀类药物可通过抗炎㊁免疫调节㊁影响胆固醇代谢等多种机制,具有降低结核病发病风险,预防糖尿病状态下的结核病发展,增加抗结核药物抗菌活性,缩短结核病的治疗时间等多重优势,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㊁哮喘等其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㊂结合目前结核病药物研究现状及诊疗进展,本文就他汀类药物在结核病防治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价值作一综述,旨在为结核病防治提供一定理论依据㊂关键词:结核;他汀;作用机制中图分类号:R 521;R 58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22)02-0166-04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22.02.014 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m yc o b a c t e r i u m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MT B )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㊂结核病耐多药和广泛耐药MT B 的出现降低了现有抗结核化疗的疗效,对传统结核病治疗提出了挑战㊂卡介苗是目前广泛使用的结核病疫苗,虽然它在预防结核病方面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接种卡介苗后,仍有发展为结核病的风险㊂新的结核病疫苗大多处于研发或临床试验阶段,有效性及安全性尚不明确㊂已批准上市新型抗结核药物大多价格高昂,难以推广应用于临床㊂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制定新的战略来控制结核病的流行㊂宿主导向治疗(h o s t -d i re c t e d t h e r a p y ,H D T )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疾病严重程度和死亡率,基于现有药物探索其新用途,可大大降低新药研发所需时间及资金成本,且疗效安全可靠㊂他汀类药物可通过抗炎㊁免疫调节㊁与抗结核药物的协同作用等发挥抗结核特性,因此被纳入抗结核H D T 候选药物㊂基于此,本文简要概述他汀类药物辅助抗结核的作用机制及临床价值,探究以宿主为基础的结核病预防控制策略㊂1 他汀类药物与结核病1976年,日本学者A k i r aE n d o 从桔青霉菌分离提取出第一个他汀类药物,它可以与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 还原酶(HMG -C o A )特异性结合,抑制胆固醇的合成,自此开启了他汀时代㊂1987年第一个他汀类药物洛伐他汀上市,并逐渐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㊂随着对他汀类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他汀类药物在结核病防治中的优势日趋凸显㊂有研究表明,饮食中胆固醇的摄入增加与活动性肺结核的高风险相关,而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可降低结核病发生风险[1]㊂台湾L a i 等[2]通过一项大型队列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治疗与活动性结核病风险降低有关,并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主动保护作用亦随之增强㊂每多使用一天他汀类药物,活动性肺结核的风险降低0.002%(P <0.01)㊂M a ge e 等[3]报道,使用二甲双胍和他汀类药物可降低糖尿病患者潜伏性结核感染风险㊂此外,D u t t a 等[4]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可辅助治疗增强一线抗结核方案的抗菌活性,缩短结核病治疗时间㊂探究他汀类药物在结核病防治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可能有助于控制结核病全球流行㊂2 他汀类药物辅助抗结核的作用机制2.1 免疫调节 体外实验证实[5],辛伐他汀可通过增加培养的N K T 细胞比例,增加单核细胞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促进细胞因子I L -1β和IL -12p 70的分泌,参与抗MT B 的免疫应答,并可激活两种控制细胞死亡和促进MT B 杀伤的机制(自噬和凋亡)㊂I L -1β细胞因子是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在宿主抵抗MT B 感染中起重要作用㊂I L -1β基因敲除小鼠更容易受到MT B 的感染,在感染开始时肺部的细菌负荷更大,死亡率也更高[6]㊂同样,I L -12p 70(p 35和p 40亚基的异源二聚体)可诱导杀菌和溶细胞活性,促进巨噬细胞的增殖,促进N K 细胞产生干扰素-g,并在I L -12㊃661㊃‘临床荟萃“ 2022年2月20日第37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F e b r u a r y 20,2022,V o l 37,N o .2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感染期间T h1细胞的分化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7-8]㊂因此,增加I L-1β和I L-12p70的产生,是辛伐他汀抑制MT B生长的机制之一㊂有研究报道[9],他汀类药物可通过诱导自噬和吞噬体成熟来减轻人类巨噬细胞和小鼠中MT B的负担㊂辛伐他汀治疗可通过增加细胞内AM P:A T P 比例来阻止雷帕霉素复合物1(m T O R C1)的机械靶标活化,激活AM P活化的蛋白激酶(AM P K),并促进转录因子E B(T F E B)的核易位㊂以上机制都参与自噬诱导,抵抗MT B感染[10]㊂C D4+F O X P3+调节性T细胞(T r e g s)在调节机体对入侵病原体的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㊂R o d ríg u e z-P e r e a等[11]证实,使用他汀类药物可以显著增加机体外周血C D4 +F O X P3+T r e g s的数量,且这种调节作用呈非炎症依赖性㊂M a s a d e h等[12]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抗菌活性㊂以上研究提示我们,他汀类药物介导的免疫调节作用可能参与了MT B感染过程㊂2.2抗炎动物实验表明[13],洛伐他汀可减轻P M10诱导的肺泡巨噬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的募集和激活,减少局部促炎性细胞因子(I L-6㊁I L-8)的产生,并促进P M10颗粒从肺组织向局部淋巴结的清除,有助于下调P M10诱导的肺部炎症㊂2.3影响胆固醇代谢宿主胆固醇是结核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㊂作为质膜的组成部分之一,胆固醇的存在是巨噬细胞有效内化MT B的关键[14]㊂此外,胆固醇可介导色氨酸天冬氨酸膜蛋白(T A C O)的吞噬结合,这是一种外壳蛋白,可以阻止吞噬小体-溶酶体内化后的融合,从而允许MT B在巨噬细胞的吞噬小体内存活[14-15]㊂结核肉芽肿的形成可以遏制感染并杀灭MT B,但也可以液化坏死发展为活动性疾病㊂研究发现肉芽肿的酪蛋白富含胆固醇[16],在感染的后期,巨噬细胞被I F N-γ激活,并通过营养剥夺来限制细胞内MT B的生长[17],由于无法获得足够的碳源,MT B分解宿主胆固醇以获取能量,这是MT B持续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18]㊂他汀类药物可以通过减少巨噬细胞胆固醇,抑制巨噬细胞胆固醇依赖的吞噬过程[19],降低吞噬体胆固醇水平,在MT B感染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㊂3他汀类药物在结核病防治中的临床价值3.1降低结核病发病风险他汀类药物可降低人群中结核病风险(H R=0.53,95%C I:0.47~ 0.61,P<0.01),且这种保护作用与结核病发病风险呈剂量依赖关系[20]㊂L i a o等[21]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肺结核患病风险(A O R=0.67,95%C I: 0.59~0.75)㊂与从未使用他汀类药物者相比,累计使用他汀类药物<3个月㊁3~6个月和ȡ6个月的A O R分别为0.87(95%C I:0.69~1.10)㊁0.77 (95%C I:0.58~1.03)和0.59(95%C I:0.51~ 0.68)㊂与L i等[22]研究一致㊂以上研究为他汀类药物降低结核病发病风险提供了重要证据㊂3.2预防糖尿病状态下的结核病发展台湾L e e 等[23]通过对13981名年龄ȡ65岁2型糖尿病的大型随访研究表明,在调整了年龄㊁性别㊁收入㊁其他合并症和药物等因素后,使用钙通道阻滞剂(A R R= 0.76,95%C I:0.58~0.98),β受体阻滞剂(A R R= 0.72,95%C I:0.58~0.91)和他汀类药物(A R R= 0.76,95%C I:0.60~0.97)的人感染结核病的风险较低㊂P a n等[24]亦指出,他汀类药物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结核病发生风险,且这种保护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㊂与以上研究结果不同的是,韩国K a n g等[25]认为,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并不能降低糖尿病患者患结核病的风险(a H R=0.98;95%C I:0.89~1.07)㊂他汀类药物对结核病的保护作用因糖尿病而减弱[26]㊂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使用者患肺结核的风险明显低于非他汀类药物使用者(H R=0.67, 95%C I:0.46~0.98,P=0.04)㊂进一步行亚组分析显示,使用他汀类药物可降低非糖尿病患者患肺结核的风险,但对糖尿病患者无明显影响(H R=0.28,95%C I:0.13~0.60,P=0.001;H R=1.05,95%C I:0.66~1.67,P=0.84)㊂以上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分歧,考虑与研究对象的选取㊁样本量大小等因素有关,需进一步行前瞻性对照研究明确他汀类药物是否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结核病发生风险㊂3.3增加抗结核药物抗菌活性 S k e r r y等[27]研究证实,辛伐他汀可降低巨噬细胞中的MT B负荷㊂结核杆菌C D C1551感染J774小鼠巨噬细胞后,在没有辛伐他汀(对照组)或存在辛伐他汀(实验组)的情况下进行培养㊂结果显示,在感染后第5天,实验组细胞内细菌负荷显著降低(P<0.01)㊂此外,辛伐他汀还可增强细胞内细菌对异烟肼的敏感性㊂与单独使用异烟肼相比,在感染结核杆菌C D C1551后,第3天暴露于辛伐他汀可显著提高J774巨噬细胞中异烟肼的杀菌活性(P=0.02)㊂S k e r r y等进一步研究了抗结核一线药物和辛伐他汀的联合方案对B A L B/c 小鼠慢性结核感染的抗结核活性㊂结果发现,在治疗4周(P=0.007)和8周(P=0.001)后,含辛伐他汀的联合方案较单用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方案相比,小鼠肺部细菌负荷更低,提示他汀类药物可能增强一线抗结核方案的体内活性㊂L o b a t o㊃761㊃‘临床荟萃“2022年2月20日第37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F e b r u a r y20,2022,V o l37,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等[28]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能够在体外灭活麻风分枝杆菌和MT B,并增强利福平对两种病原体的抗菌作用,同时减少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㊂3.4缩短结核病的治疗时间辛伐他汀辅助治疗增强一线抗结核方案的抗菌活性,并可缩短在标准的慢性结核病感染小鼠模型中治愈所需的时间㊂D u t t a等[4]以结核分枝杆菌H37R v气溶胶感染的B A L B/c小鼠为研究对象,感染后6周随机分组:不接受治疗组㊁H R Z(利福平㊁异烟肼㊁吡嗪酰胺)治疗组㊁H R Z+辛伐他汀组㊂结果显示,辛伐他汀显著增强一线抗结核药物对细胞内MT B的杀菌活性,缩短了根除MT B感染所需的时间㊂60m g/k g辛伐他汀的辅助治疗将肺部MT B培养转阴所需时间从4.5个月缩短到3.5个月㊂在治疗结束2.5个月㊁3.5个月和4.5个月后,采用H R Z治疗小鼠的复发率分别为100%㊁50%和0%,接受H R Z+辛伐他汀治疗的小鼠的复发率分别为50%㊁20%和0%㊂4他汀类药物在其他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价值4.1他汀类药物与哮喘研究表明,辛伐他汀可通过上调哮喘小鼠的自噬来减轻气道炎症和重塑㊂辛伐他汀可增加自噬相关蛋白A t g5,L C3B和B e c l i n1的表达以及自噬在肺组织中的形成[29]㊂服用他汀类药物的剂量和持续时间增加与哮喘相关的急诊就诊和住院次数减少有关㊂台湾一项基于117595名成年哮喘患者的队列研究表明,与非他汀类药物使用者相比,他汀类药物使用者与哮喘相关的急诊就诊和(或)住院的可能性大大降低(a H R=0.81;95%C I: 0.74~0.89)㊂与相应人群相比,那些具有较高累积确定日剂量(D D D),较高平均D D D和较长累积日使用量的人群降低了与哮喘相关的急诊就诊和(或)住院的风险[30]㊂4.2他汀类药物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表明,瑞舒伐他汀可显著减轻全身炎症并改善有全身炎症迹象的内皮依赖性血管功能[31]㊂该研究随机将9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接受瑞舒伐他汀10m g,每日1次;对照组为相匹配的安慰剂,持续12周㊂评估血管内皮功能(反应性充血指数)㊁通过F E V1/F V C评估肺功能的变化,以及I L-6㊁h s-C R P水平㊂结果显示,两组间血管内皮功能或肺功能变化不显著㊂与对照组相比,予以瑞舒伐他汀治疗与h s-C R P降低(-20%v s11%,P=0.017)和I L-6降低(8%v s30%,P=0.028)相关㊂在对循环中h s-C R P浓度>1.7m g/L的患者行亚组分析显示,瑞舒伐他汀与血管内皮功能改善有关(13%v s 2%,P=0.026)㊂此外,他汀类药物还可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动脉高压(p u l m o n a r y h y p e r t e n s i o n,P H)发生率,且这种保护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㊂台湾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使用者发生P H风险比非使用者低22%(s H R=0.78, 95%C I:0.65~0.94)㊂亚组分析显示,服用较高的日剂量和更长的服用时间,P H风险降低更为显著(P<0.01)[32]㊂5结语与展望综上,他汀类药物通过多种机制参与结核病的防治,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㊂进一步阐明他汀类药物在抗结核方面的优势及相关潜在分子机制,对优化结核病治疗策略㊁控制结核病全球流行具有重要意义㊂在结核病防治中,他汀类药物的药物类型选择㊁适宜人群㊁用药剂量㊁不良反应等,尚不明确,后期可进一步行随机对照试验确定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价值㊂参考文献:[1]S o h A Z,C h e e C B,W a n g Y T,e ta l.D i e t a r y c h o l e s t e r o li n c r e a s e st h er i s k w h e r e a s p u f a sr e d u c et h er i s k o fa c t i v et u b e r c u l o s i s i nS i n g a p o r eC h i n e s e[J].JN u t r,2016,146(5):1093-1100.[2] L a i C C,L e e MT,L e e S H,e t a l.S t a t i n t r e a t m e n ti s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a d e c r e a s e dr i s k o fa c t i v et ub e rc u l o s i s:A na n a l y s i so fa n a t i o n a l l y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c o h o r t[J].T h o r a x,2016,71(7):646-651.[3] M a g e e M J,S a l i n d r i A D,K o r n f e l d H,e t a l.R e d u c e dp r e v a l e n c eo f l a t e n t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i n f e c t i o n i nd i a b e t e s p a t i e n t su s i n g m e t f o r m i na n ds t a t i n s[J].E u rR e s p i r J,2019,53(3):1801695.[4] D u t t aN K,B r u i n e r s N,P i n n M L,e ta l.S t a t i na d j u n c t i v et h e r a p y s h o r t e n s t h ed u r a t i o no fT Bt r e a t m e n t i n m i c e[J].JA n t i m i c r o bC h e m o t h e r,2016,71(6):1570-1577.[5] G u e r r a-D e-B l a sP D C,B o b a d i l l a-D e l-V a l l e M,S a d a-O v a l l eI,e ta l.S i m v a s t a t i n e n h a n c e s t h ei mm u n e r e s p o n s e a g a i n s t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t u b e r c u l o s i s[J].F r o n t M i c r o b i o l,2019,10:2097.[6] K r i s h n a nN,R o b e r t s o nB D,T h w a i t e sG.P a t h w a y so f I L-1βs e c r e t i o nb y m a c r o p h a g e s i n f e c t e dw i t h c l i n i c a l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t u b e r c u l o s i s s t r a i n s[J].T u b e r c u l o s i s(E d i n b),2013,93(5):538-547.[7] T r i n c h i e r i G.I n t e r l e u k i n-12a n d t h e r e g u l a t i o n o fi n n a t er e s i s t a n c ea n d a d a p t i v ei mm u n i t y[J].N a t R e vI mm u n o l,2003,3(2):133-146.[8] K h a d e rS A,P a r t i d a-S a n c h e z S,B e l l G,e ta l.I n t e r l e u k i n12p40i s r e q u i r e d f o r d e n d r i t i c c e l lm i g r a t i o n a n dTc e l l p r i m i n ga f t e rm y c ob ac t e r i u m t u b e r c u l o s i si n f e c t i o n[J].JE x p M e d,2006,203(7):1805-1815.[9] P a r i h a rS P,G u l e r R,K h u t l a n g R,e ta l.S t a t i n t h e r a p yr e d u c e st h e m y c o b a c t e r i u m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b u r d e n i n h u m a nm a c r o p h a g e s a n d i n m i c e b y e n h a n c i n g a u t o p h a g y a n d㊃861㊃‘临床荟萃“2022年2月20日第37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F e b r u a r y20,2022,V o l37,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p h a g o s o m em a t u r a t i o n[J].J I n f e c tD i s,2014,209(5):754-763.[10] B r u i n e r sN,D u t t aN K,G u e r r i n i V,e t a l.T h e a n t i-t u b e r c u l a ra c t i v i t y o f s i m v a s t a t i n i s m e d i a t e db yc h o l e s t e r o l-d r i ve na u t o p h a g y v i at h e AM P K-m T O R C1-T F E Ba x i s[J].JL i p i dR e s,2020,61(12):1617-1628.[11] R o d ríg u e z-P e r e a A L,M o n t o y a C J,O l e k S,e ta l.S t a t i n si n c r e a s e t h e f r e q u e n c y o f c i r c u l a t i n g C D4+F O X P3+r e g u l a t o r y Tc e l l s i nh e a l t h y i n d i v i d u a l s[J].J I mm u n o lR e s, 2015,2015:762506.[12] M a s a d e h M,M h a i d a t N,A l z o u b i K,e ta l.A n t i b a c t e r i a la c t i v i t y o f s t a t i n s:A c o m p a r a t i v e s t u d y o f a t o r v a s t a t i n,s i m v a s t a t i n,a n d r o s u v a s t a t i n[J].A n n C l i n M i c r o b i o lA n t i m i c r o b,2012,11:13.[13] M i y a t aR,B a iN,V i n c e n tR,e ta l.S t a t i n sr e d u c ea m b i e n tp a r t i c u l a t em a t t e r-i n d u c e d l u n g i n f l a mm a t i o n b y p r o m o t i n g t h ec l e a r a n c e o f p a r t i c u l a t em a t t e r,<10μmf r o ml u n g t i s s u e s[J].C h e s t,2013,143(2):452-460.[14] G a t f i e l d J,P i e t e r s J.E s s e n t i a l r o l e f o r c h o l e s t e r o l i ne n t r y o fm y c o b a c t e r i ai n t o m a c r o p h a g e s[J].S c i e n c e,2000,288(5471):1647-1650.[15] P i e t e r sJ.E n t r y a n ds u r v i v a lo f p a t h o g e n i c m y c o b a c t e r i ai nm a c r o p h a g e s[J].M i c r o b e s I n f e c t,2001,3(3):249-255.[16] K i m M J,W a i n w r i g h t H C,L o c k e t z M,e ta l.C a s e a t i o no fh u m a nt u b e r c u l o s i s g r a n u l o m a sc o r r e l a t e sw i t he l e v a t e dh o s tl i p i dm e t a b o l i s m[J].E M B O M o lM e d,2010,2(7):258-274.[17] A p p e l b e r g R.M a c r o p h a g e n u t r i p r i v e a n t i m i c r o b i a lm e c h a n i s m s[J].JL e u k o cB i o l,2006,79(6):1117-1128.[18] P a n d e y A K,S a s s e t t iC M.M y c o b a c t e r i a l p e r s i s t e n c er e q u i r e st h e u t i l i z a t i o no f h o s t c h o l e s t e r o l[J].P r o cN a t lA c a dS c iU SA,2008,105(11):4376-4380.[19] L o i k e J D,S h a b t a iD Y,N e u h u tR,e t a l.S t a t i n i n h i b i t i o no fF c r e c e p t o r-m e d i a t e d p h a g o c y t o s i s b y m a c r o p h a g e s i sm o d u l a t e db y c e l l a c t i v a t i o na n dc h o l e s t e r o l[J].A r t e r i o s c l e rT h r o m bV a s cB i o l,2004,24(11):2051-2056. [20]S uV Y,S u W J,Y e nY F,e t a l.S t a t i nu s e i s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 al o w e r r i s ko fT B[J].C h e s t,2017,152(3):598-606. [21] L i a o K F,L i n C L,L a iS W.P o p u l a t i o n-b a s e d c a s e-c o n t r o ls t u d y a s s e s s i n g t h e a s s o c i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s t a t i n s u s e a n dp u l m o n a r y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i nT a i w a n[J].F r o n t P h a r m a c o l,2017, 8:597.[22] L iX,S h e n g L,L o u L.S t a t i nu s e m a y b e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r e d u c e d a c t i v e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i n f e c t i o n:A M e t a-a n a l y s i s o f o b s e r v a t i o n a l s t u d i e s[J].F r o n t M e d(L a u s a n n e),2020,7: 121.[23] L e eMY,L i n K D,H s u WH,e ta l.S t a t i n,c a l c i u m c h a n n e lb l oc k e r a n dB e t a b l o c k e r t h e r a p y m a yde c r e a s e t h e i n c i d e n c e o ft u b e r c u l o s i s i n f e c t i o n i n e l d e r l y T a i w a n e s e p a t i e n t sw i t h t y p e2d i a be t e s[J].I n t JM o l S c i,2015,16(5):11369-1184.[24] P a nS W,Y e nY F,F e n g J Y,e t a l.O p p o s i t e e f f e c t s o f s t a t i n so n t h e r i s ko f t u b e r c u l o s i sa n dh e r p e sz o s t e r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d i a be t e s:A p o p u l a t i o n-b a s e d c o h o r t s t u d y[J].B r J C l i nP h a r m a c o l,2020,86(3):569-579.[25] K a n g Y A,C h o iN K,S e o n g J M,e ta l.T h ee f f e c t so fs t a t i nu s eo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u b e r c u l o s i sa m o n gp a t i e n t s w i t hd i a be t e sm e l l i t u s[J].I n tJT u b e r cL u n g D i s,2014,18(6):717-724.[26] K i m M C,Y u n S C,L e e S O,e t a l.A s s o c i a t i o n b e t w e e nt u b e r c u l o s i s,s t a t i n u s e,a n d d i a b e t e s:A p r o p e n s i t y s c o r e-m a t c h e d a n a l y s i s[J].A m JT r o p M e d H y g,2019,101(2): 350-356.[27]S k e r r y C,P i n n M L,B r u i n e r sN,e t a l.S i m v a s t a t i n i n c r e a s e st h e i nv i v o a c t i v i t y o f t h e f i r s t-l i n e t u b e r c u l o s i s r e g i m e n[J].JA n t i m i c r o bC h e m o t h e r,2014,69(9):2453-2457.[28] L o b a t oL S,R o s aP S,F e r r e i r aJ d aS,e ta l.S t a t i n s i n c r e a s er i f a m p i n m y c o b a c t e r i c i d a l e f f e c t[J].A n t i m i c r o b A g e n t sC h e m o t h e r,2014,58(10):5766-5774.[29] G u W,C u iR,D i n g T,e ta l.S i m v a s t a t i na l l e v i a t e sa i r w a yi n f l a mm a t i o n a n d r e m o d e l l i n g t h r o u g h u p-r e g u l a t i o n o fa u t o p h a g y i nm o u s em o d e l s o f a s t h m a[J].R e s p i r o l o g y,2017,22(3):533-541.[30] W a n g J Y,Y a o T C,T s a i Y T,e ta l.I n c r e a s e d d o s e a n dd u r a t i o no fs t a t i n u s ei sa s s o c i a te d w i t h d e c r e a s e d a s t h m a-r e l a t e d e m e r g e n c y d e p a r t m e n t v i s i t s a n dh o s p i t a l i z a t i o n s[J].JA l l e r g y C l i n I mm u n o l P r a c t,2018,6(5):1588-1595.e1.[31] N e u k a mm A,Høi s e t h A D,E i n v i k G,e ta l.R o s u v a s t a t i nt r e a t m e n ti n s t a b l e c h r o n i c o b s t r u c t i v e p u l m o n a r y d i s e a s e(R O D E O):Ar a n d o m i z e dc o n t r o l l e dt r i a l[J].J I n t e r n M e d, 2015,278(1):59-67.[32] W u WT,C h e nC Y.P r o t e c t i v ee f f e c t o f s t a t i n so n p u l m o n a r yh y p e r t e n s i o n i n c h r o n i c o b s t r u c t i v e p u l m o n a r y d i s e a s ep a t i e n t s:A n a t i o n w i d e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m a t c h e dc o h o r ts t u d y[J].S c i R e p,2020,10(1):3104.收稿日期:2021-09-08编辑:张卫国㊃961㊃‘临床荟萃“2022年2月20日第37卷第2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F e b r u a r y20,2022,V o l37,N o.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他汀类药物的介绍

他汀类药物的介绍

她汀类药物得介绍她汀类(statins)药物就是肝脏合成胆固醇得限速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不仅能有效地降低总胆固醇(TC)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还能轻度降低甘油三酯(TG)与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当前临床应用最广泛得调脂药物。

当前用于临床得她汀类药物有洛伐她汀、普伐她汀、辛伐她汀、氟伐她汀、阿托伐她汀与罗苏伐她汀等。

一、她汀类药物得药理作用1.她汀类药物得调脂作用(1)作用机制:她汀类药物化学结构中得开放酸部分与HMG-CoA极为相似,因而对胆固醇生物合成得限速酶——HMG-CoA还原酶有特异得竞争性抑制作用,从而抑制体内胆固醇得合成,起到调脂得作用。

(2)调脂疗效: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ATP公布得数据显示,她汀类药物能使TC 下降30%~40%,LDL-C下降35%~45%,TG下降5%~10%,HDL-C升高5%~10%。

2.她汀类药物得非调脂作用(1)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2)抗凝固作用(3)改善内皮细胞功能作用(4)抗炎症作用(5)抗骨质疏松作用(6)抗肿瘤作用(7)预防痴呆二、她汀类药物得不良反应1.一般不良反应消化系统表现:恶心、腹泻、腹痛、消化不良、ALT或AST升高。

神经系统表现:失眠、头痛、视觉障碍、眩晕、外周神经病变等。

2.肌肉毒性临床表现:肌痛、肌无力、严重者引起横纹肌溶解。

她汀类药物单独应用时得耐受性良好,在已有报道得严重肌肉不良反应中,有相当比例与她汀类药物与其它药物得联合应用相关。

一般来说,她汀类药物单药治疗引起肌病得发生率很低,大约就是千分之一,而且与剂量相关。

临床报道,补充辅酶Q10可以改善肌病症状。

3.肝毒性所有她汀类药物都产生肝毒性,其发生率1%,且呈剂量依赖性。

4.其她不良反应过敏反应,脱发,皮肤瘙痒,白内障,男性性欲丧失、勃起障碍等。

三、她汀类药物得比较与评价1.药代动力学、剂量与用法(1)药代动力学所有得她汀类药物口服均能迅速吸收,4h内血药浓度可达峰值,但吸收程度大不相同,30%~80%。

他汀类药物对免疫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及机制

他汀类药物对免疫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及机制
·222 ·
tus , IDDM) [5] 等 。因此 ,了解他汀类药物的免疫调节功能对 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它在疾病中的治疗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他汀类药物的免疫调节功能进行 初步探讨 。
1 他汀类药物对免疫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
1. 1 单核吞噬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由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及 组织中的巨噬细胞组成 。这些细胞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 ,是 机体天然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又是主要的抗原提呈细 胞 ,在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诱导与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 。体内 外实验表明 ,他汀类药物影响了单核Π巨噬细胞的多种功能 : 1. 1. 1 影响单核Π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Loike 等人的研究 发现 ,他汀类药物能显著抑制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和鼠腹腔巨 噬细胞 Fc 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 ,但不影响它们对可溶性抗 原的吞噬[6] 。另有报道 ,他汀类药物亦能促进单核Π巨噬细 胞对颗粒性抗原的吞噬作用 ,并且这一作用与其降低单核Π 巨噬细胞膜内胆固醇的含量而增强膜的流动性 ,使细胞易于 发生形变伸出伪足有关[7] 。 1. 1. 2 影响单核Π巨噬细胞的抗原提呈能力 在 IFN2γ等炎 性分子的刺激下 ,单核Π巨噬细胞表面 MHC Ⅱ分子表达升高 , 同时共刺激分子 CD80 、CD86 以及 CD40 的表达亦增强 。他汀 类药物能抑制这些表面分子的表达 ,降低单核Π巨噬细胞向 T 细胞递 呈 自 身 抗 原 肽 的 能 力 , 进 而 抑 制 了 免 疫 与 炎 症 反 应[3] 。 1. 1. 3 影响单核Π巨噬细胞参与炎症反应 研究发现 ,他汀 类药物能够抑制单核Π巨噬细胞表达表面分子 Mac21 (CD11bΠ CD18) 以降低其与内皮细胞的粘附能力[5] ;能抑制活化的巨
自 Kobashigawa 报道帕伐他汀能有效降低心脏移植病人 的排斥反应和死亡率以来[2] ,人们越来越关注他汀类药物的 非降脂功能 ,尤其是抗炎和免疫调节功能 。已有的研究表 明 ,他汀类药物对于 CD4 + T 细胞介导的多种自身免疫性疾 病以及炎症性疾病均有不同程度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如多发 性硬化 (multiple sclerosis , MS) [3] 、类风湿性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4] 及 Ⅰ型糖尿病 (insulin2dependent diabetes melli2

他汀类药物的介绍

他汀类药物的介绍

他汀类药物的介绍他汀类(statins)药物是肝脏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不仅能有效地降低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还能轻度降低甘油三酯(TG)和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当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调脂药物。

当前用于临床的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罗苏伐他汀等。

一、他汀类药物的药理作用1.他汀类药物的调脂作用(1)作用机制:他汀类药物化学结构中的开放酸部分与HMG-CoA极为相似,因而对胆固醇生物合成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有特异的竞争性抑制作用,从而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起到调脂的作用。

(2)调脂疗效: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ATP公布的数据显示,他汀类药物能使TC 下降30%~40%,LDL-C下降35%~45%,TG下降5%~10%,HDL-C升高5%~10%。

2.他汀类药物的非调脂作用(1)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2)抗凝固作用(3)改善内皮细胞功能作用(4)抗炎症作用(5)抗骨质疏松作用(6)抗肿瘤作用(7)预防痴呆二、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1.一般不良反应消化系统表现:恶心、腹泻、腹痛、消化不良、ALT或AST升高。

神经系统表现:失眠、头痛、视觉障碍、眩晕、外周神经病变等。

2.肌肉毒性临床表现:肌痛、肌无力、严重者引起横纹肌溶解。

他汀类药物单独应用时的耐受性良好,在已有报道的严重肌肉不良反应中,有相当比例与他汀类药物和其它药物的联合应用相关。

一般来说,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引起肌病的发生率很低,大约是千分之一,而且与剂量相关。

临床报道,补充辅酶Q10可以改善肌病症状。

3.肝毒性所有他汀类药物都产生肝毒性,其发生率1%,且呈剂量依赖性。

4.其他不良反应过敏反应,脱发,皮肤瘙痒,白内障,男性性欲丧失、勃起障碍等。

三、他汀类药物的比较与评价1.药代动力学、剂量和用法(1)药代动力学所有的他汀类药物口服均能迅速吸收,4h内血药浓度可达峰值,但吸收程度大不相同,30%~80%。

他汀类药物的介绍

他汀类药物的介绍

他汀类药物的介绍他汀类(statins)药物是肝脏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不仅能有效地降低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还能轻度降低甘油三酯(TG)和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当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调脂药物。

当前用于临床的他汀类药物有洛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罗苏伐他汀等。

一、他汀类药物的药理作用1.他汀类药物的调脂作用(1)作用机制:他汀类药物化学结构中的开放酸部分与HMG-CoA极为相似,因而对胆固醇生物合成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有特异的竞争性抑制作用,从而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起到调脂的作用。

(2)调脂疗效: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ATP公布的数据显示,他汀类药物能使TC 下降30%~40%,LDL-C下降35%~45%,TG下降5%~10%,HDL-C升高5%~10%。

2.他汀类药物的非调脂作用(1)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2)抗凝固作用(3)改善内皮细胞功能作用(4)抗炎症作用(5)抗骨质疏松作用(6)抗肿瘤作用(7)预防痴呆二、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1.一般不良反应消化系统表现:恶心、腹泻、腹痛、消化不良、ALT或AST升高。

神经系统表现:失眠、头痛、视觉障碍、眩晕、外周神经病变等。

2.肌肉毒性临床表现:肌痛、肌无力、严重者引起横纹肌溶解。

他汀类药物单独应用时的耐受性良好,在已有报道的严重肌肉不良反应中,有相当比例与他汀类药物和其它药物的联合应用相关。

一般来说,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引起肌病的发生率很低,大约是千分之一,而且与剂量相关。

临床报道,补充辅酶Q10可以改善肌病症状。

3.肝毒性所有他汀类药物都产生肝毒性,其发生率1%,且呈剂量依赖性。

4.其他不良反应过敏反应,脱发,皮肤瘙痒,白内障,男性性欲丧失、勃起障碍等。

三、他汀类药物的比较与评价1.药代动力学、剂量和用法(1)药代动力学所有的他汀类药物口服均能迅速吸收,4h内血药浓度可达峰值,但吸收程度大不相同,30%~80%。

他汀药物药理作用

他汀药物药理作用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药理;临床应用他汀类药物(statins)即3 羟基 3 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 CoA)还原酶抑制药,能有效地降低胆固醇水平,也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药物。

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还能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抑制纤维蛋白的产生和血栓形成,改善非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症状,有降低血压、抗炎、抗心律失常等作用。

本文就近年来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简述如下。

1 降血脂作用他汀又名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 CoA)还原酶抑制剂,由于HMG CoA还原酶是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HMG 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对该酶的特异性竞争抑制,从而使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减少,降低血清中LDL C及总胆固醇的水平,增强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表达,加速血循环中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残粒清除,是临床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是临床上疗效明确的调脂药[1]。

有研究显示,口服罗伐他汀5mg可使大多数高脂血症患者血浆中LDL C水平减少42%~52%,三酰甘油降低16%,总胆固醇降低30%,载脂蛋白B2减少33%,HDL C提高8%~13%[2]。

多个随机双盲和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均证实,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病死率及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3]。

2 抗高血压作用临床回顾性分析发现,高血压病患者中,使用他汀类药物患者的血压比不使用者控制的更好,且更易于使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 a)[4]。

大多数他汀类药物抗高血压作用的临床研究亦支持Statins的降压作用。

Strazzullo等[5]荟萃分析发现与安慰剂组及其他降脂药比较,他汀类药物可以明显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当血压>130/80 mm Hg时他汀类药物可使收缩压平均降低4 mm Hg,使舒张压平均降低1.2 mm Hg,基线血压越高其降压作用越明显,并且与血脂变化无关。

从机制探讨他汀疗效与安全性

从机制探讨他汀疗效与安全性

抗炎作用:他汀类药物具有抗炎作 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对血管的损 害,从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稳定斑块:他汀类药物可以稳定斑 块,减少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的风 险,从而降低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 发生率。
改善内皮功能:他汀类药物可以改 善内皮功能,增加内皮细胞的再生 和修复能力,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 化的风险。
他汀疗效与安全性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目录 /目录
01
点击此处添加 目录标题
04
他汀类药物的 安全性
02
他汀类药物的 作用机制
05
他汀类药物的 合理使用
03
他汀类药物的 疗效
06
他汀类药物的 疗效与安全性 评估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肌肉毒性:他汀类药物可能导致肌肉损伤,出现肌痛、肌无力、横纹肌溶解等症状
肾损害:他汀类药物可能导致肾脏损伤,出现肾功能异常、肾衰竭等症状 血糖异常:他汀类药物可能导致血糖升高或降低,出现糖尿病、低血糖等症状
05 他汀类药物的合理使用
个体化用药方案
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方案: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制定适合患者的用药方案 考虑药物相互作用:注意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调整剂量: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确保治疗效果 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需要长期使用才能发挥降脂作用,患者需坚持使用并定期进行检查
抗炎作用
抑制炎症反应: 他汀类药物可以 抑制炎症反应, 减轻炎症对血管 内皮细胞的损伤, 从而降低心血管 疾病的风险。

他汀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的相关问题

他汀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的相关问题
H - C A还原 酶是参与细胞 内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 , MG - o 因而他汀类药物具 有明显的降脂作用。 自从 1 8 9 7年洛伐他汀上市以 来, 已有多种他汀类药物用于I床 , f 并且成 为临床上治疗高胆 固醇血症 的首选药 。本文就是他 汀类 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其 临床 缶 应用 的相关问题作一详细讨论 。
研究证实 , 他汀类药物有具有增加胶原形成 , 减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巨噬细胞
数 目 , 低 金 属蛋 白酶 的产 生 , 少 动 脉 粥 样 硬化 中脂 质 核 降 减 心 的大 小 、 而达 到减 慢 或 逆 转 动 脉 粥样 斑 块 的作 用 。 有 从 另 研究显示 , 他汀类药物还有减少血栓形成 和减轻炎症反应 , 从 而 达 到 稳 定 或 逆 转 动 脉 粥样 斑 块 形 成 的 作 用 。 t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临床 A . 5 S斑 块 的 形 成 、稳 定 性 的维 持 以及 A S事 件 的 发 生 均 与局 部 凝 血 机 制 有关 。 研 C 有 究提示 ,他汀类药物可降低 C D患者血液纤维蛋 白含量 , H 抑制血 小板聚集 , 少血小板血栓 素的形成 , 善患者 的 减 改 凝 血 和 纤 溶 状 态 。 据 一项 临床 比较 研 究 表 明 , 伐 他 汀 、 辛 普
脂 蛋 白胆 固醇 ( D — c) 水平 。 H L 的
他 汀类 药 物 的耐 受性 和安 全 性 良好 ,但 也有 一 定 的副 作用, 甚至是严 重的副作用 。 一般不 良反应有 口干 、 腹痛 、 便 秘 、 感 症 状 、 化 不 良 、 疹 等 , 药 后 消 失 。有 部 分 患 者 流 消 皮 停 服 药 后 感 觉 肌痛 、 无 力 , 酸 激 酶 ( K) 高 , 中西 立 伐 肌 肌 C 增 其 他 汀“ 肌病 ” 的发生率 最高 , 尤其 与吉非贝齐合用时发生横 纹肌溶解症 , 致死亡 。 导

他汀类降血脂药物能被长期服用吗?

他汀类降血脂药物能被长期服用吗?

他汀类降血脂药物能被长期服用吗?随着当前临床上冠心病病例基数的不断扩大以及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冠心病患者选择接受药物治疗。

他汀类降血脂药物属于临床的治疗冠心病常用药物,此类药物的应用历史久,且均可发挥较好的疗效。

那么,他汀类降血脂药物能被长期服用吗?本文将带领读者们认识和了解他汀类降血脂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情况及用药注意事项等,以促进人们正确使用降脂药物,并维持机体健康水平。

一、他汀类降血脂药物的作用机制他他汀类降血脂药物可有效降低患者血胆固醇指标水平,同时减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

他汀类降血脂药物可能作用机制主要包括:(1)他汀类药物可通过竞争性的抑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的还原酶,进而导致肝细胞当中胆固醇的合成减少,刺激肝细胞的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量增加,并促使循环中LDL、LDL前体清除,从而起到降低血浆LDL水平及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2)内皮功能失调是引发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他汀类药物可有效改善人体内皮功能。

(3)他汀类药物可显著减少患者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并减少因氧化型LDL诱导巨噬细胞增生,并减少暴露在氧化型LDL巨噬细胞当中胆固醇酯聚集,以维持患者粥样斑块稳定性。

(4)他汀类药物还可降低患者C-反应蛋白指标水平,从而降低炎症指标相关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二、治疗指南对他汀类药物应用的建议在当前临床针对冠心病的防治当中,降低患者LDL指标水平是作为治疗的首要目标。

他汀类药物是当前临床用以降低患者LDL水平药物中,疗效最强的一类药物,也是当前临床上唯一能降低患者冠心病死亡率、总死亡率的一类调脂药物。

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研究认为,他汀类药物是一类具有强效且耐受性较好的降脂药物,通过他汀类药物可治疗因各种原因导致致命、非致命性的心肌梗死,并降低冠心病患者中风及死亡风险,该药物的应用还可减少患者冠脉搭桥手术施行率。

但他汀类药物的治疗费用偏高,临床推荐用于极高危患者一级预防以及心血管患者二级预防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体内过程
特点
洛伐型
肠道吸收
30%
血浆蛋白结合率 % > 95
生物转化

肾脏排泄率% <13
半衰期(小时) 3
辛伐他汀 无活性 活性型 85% > 95 高 <13 2
普伐他汀 有活性 无活性 34% 50 高 20~40 1.5~2
氟法他汀 有活性 无活性
100% >98 高 <5 0.5
一、HMG—COA还原酶抑制药
常用药物:洛伐他丁、普伐他丁等 (一)药理作用:
1、竞争性抑制HMG—COA还原酶活性,使肝 脏合成胆固醇明显减少;
2、反射性引起LDL受体表达增强,使肝细胞对 血浆中LDL和IDL的清除增加;
3、使肝脏apoB-100减少,从而使VLDL减少。 4、抑制细胞分裂及抑制细胞免疫。
-
(三)临床应用
原发性和杂合子性高胆固醇血症,Ⅲ型高脂蛋 白血症(IDL )以及糖尿病和肾性高脂血症。
对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无降低LDL作用。
(四)不良反应
1、胃肠道症状: 2、转氨酶增高: 3、骨骼肌溶解症状:肌痛、无力、肌磷酸激酶升
高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