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题解法
中考语文阅读含义理解题解题指导

解密阅读类型题之含义理解题考题解说“含义理解”题多考查文中词语的含义,这类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
②请你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③请谈谈你对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④请你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蕴含的深意。
⑤下面句中的加点词有什么言外之意?⑥下面句中的加点词都有“潜台词”,你能具体说说这些“潜台词”是什么吗?解题点拨(一)概括性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 答题格式从本质上说,这种题型就是“换个说法”:“加点词语”是“概括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就是需要解答的“含义”;只是“概括性词语”是概括性表达,而“含义”是具体阐释或描述。
因此,答题时要遵循对等原则,使“概括性词语”与“含义”在词性和词义上都能取得一致。
一般来说,可以从前文中直接提取相关的词句答题,如果没有现成的词语可以直接提取,就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成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答题;如果具体内容较多,就要分条陈述。
一般答题格式为“……所指的具体内容是……”。
2. 举例(1)解释文章第②段中“三八二十三”的丰富含义。
(2013年浙江舟山中考题)答案:“三八二十三”就是做小买卖时让利一分(大度的心和让利的境界),创业时的发展共赢(就是给别人留一条路,也给自己留一条路)。
(2)结合文本内容,探究“幸福的玫瑰”的意蕴。
(2013年江苏连云港中考题)答案:①小城人们的正直善良;②克丽丝汀的善良;③凯洛琳自尊自强,找到了自己的幸福;④人性美的光辉;⑤幸福甜蜜的爱情。
(答出三点即可)3. 应答材料这里说的“概括性词语”,指的是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进行简明叙述的词语,如“经过”“原因”“危害”“奥秘”等词语都是概括性词语。
“概括性词语”所指的具体内容,即事件的细节有哪些、过程有哪几步、内容有哪几部分、情境是什么样子的,等等。
(二)比喻性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 答题格式用没有使用任何修辞手法的词语,清楚明白地阐释这个比喻性词语的比喻义,可用“某某词语的含义是……”的格式。
如何分析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如何分析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1)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一个好的写作者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总是紧扣中心思想来选择他认为最恰当的词语.因此,当我们剖析一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这个词语与文中中心思想的关系,想想这个词语是否体现了文章的主旨.
(2)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我们阅读一段刻画人物形象的文字,一定要注意看那些看似普通的词语里所隐含的有关人物形象的深刻内涵,要从人物塑造的高度去把握这些词语的作用.
(3)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好的文章,总是有感而发,因情为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般贯穿文章始终,因此,当我们分析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时,不可不考虑这个词语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在今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中,许多分析词语含义的试题都需要联系上下文来进行分析、理解,因此,这一方法尤其要认真掌握.
有时,加点词语处于文中的总起句中,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下文的具体表述来理解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有时,加点词语处于文中的总结句中,则需要我们根据上文的具体表述来理解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另外,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有时还须从修辞的角度、从限定的角度去考虑.
词语的妙用:
1.解释词语(在语境)的意思;
2.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思想主题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
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的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3.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解释加点词含义答题格式

解释加点词含义答题格式
哎呀呀,说到解释加点词含义答题格式,这可太重要啦!就好像是一把解开词语秘密的钥匙呢!
比如说,当你看到一个加点词的时候,首先得像侦探一样,仔细琢磨它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呀。
这就好比你要弄清楚一个人在一群人中的角色一样。
比如“他兴高采烈地跑着”,这里的“兴高采烈”就是加点词呀,那咱就得好好想想它是形容啥的。
然后呢,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呀!这就像拼图一样,把周围的信息都拼起来,才能看清整个画面。
比如说“她看着窗外的雨,心情格外沉重”,这里的“沉重”,就得联系前面的“看着雨”来理解,可能是因为雨让她心情不好啦。
再接下来,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解释呀!不能啰啰嗦嗦的,要像打直球一样直接击中要点。
比如说“这个词表示很开心、很高兴的意思”,这样就清楚明白啦!
你想想看,要是没有正确的答题格式,那不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嘛!咱可不能那样呀!
解释加点词含义的答题格式,真的是我们理解文章、读懂文字的好帮手呀!就像是给我们指明方向的灯塔呢!我们可得好好掌握它,这样才能在语文的海洋里畅游无阻呀!
总之,解释加点词含义答题格式就是超级重要的,一定要认真对待哦!。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语境义)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语境义)第一篇:1. “纷纷腾腾”:这个词语用来形容大量的人、物或活动同时、快速地出现或进行。
例如在一个市场上,可以说“人们纷纷腾腾地来到市场购物”。
2. “来者不拒”:这个词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或组织接受一切到来的人或事物,没有选择或拒绝的意思。
例如一个企业表示“我们公司来者不拒,欢迎所有对我们的产品感兴趣的人”。
3. “络绎不绝”:这个词语用来形容人、车辆或其他行动的持续而不间断的流动。
例如在旅游景点,可以说“游客络绎不绝,大家都希望能够一睹这个美丽的景色”。
4. “五彩缤纷”:这个词语用来形容色彩鲜艳多样的事物。
例如一个花坛里有各种颜色的花朵,可以说“花坛里的花五彩缤纷,非常美丽”。
5. “热闹非凡”:这个词语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充满了活力、热情和欢乐的场面。
例如在一个庆祝活动中,可以说“活动现场热闹非凡,人们尽情地欢笑和庆祝”。
6. “声嘶力竭”:这个词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大声叫喊或者唱歌,声音非常高亢且力量消耗殆尽的状态。
例如在演唱会上,歌手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可能会使自己“声嘶力竭”地唱出每一首歌曲。
7. “态度恶劣”:这个词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举止、言辞或行为不友善、不礼貌或者具有敌意。
例如一个店员对顾客态度恶劣,可能会使顾客感到不满或愤怒。
8. “机会渺茫”:这个词语用来形容某个人或事物的成功或获得某个目标的可能性非常小。
例如一位参加考试的学生没有做好准备,可以说他的“机会渺茫”去取得好成绩。
9. “困惑不解”:这个词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某个问题、情况或行为感到困惑、不明白。
例如听了一段复杂的讲解后,听众可能会感到“困惑不解”。
10. “充满温情”:这个词语用来形容某个场景或行为具有温暖、关心、体贴的品质。
例如一个人在寒冷的冬天为他人提供帮助,可以说他的行为“充满温情”。
第二篇:11. “转身离去”:这个词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某个地方停留一段时间后,背过身离开。
例如一个人在商店中购物完毕后,可以说他“转身离去”。
(完整版)现代文阅读之词语句子含义理解题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之词语句子含义理解题答题技巧 【引言】 现代文指中学生阅读中经常接触的除古文以外的文章,由于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在中学考试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现代文阅读中词、句、段、篇之间休戚相关,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反之亦然。
特别是词语、句子含义的考查是中学生现代文阅读的必考内容,也是考试的难点所在。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掌握一些现代文阅读中关于词语、句子含义题的解题技巧和要领。
【技法指导】 一、诵读全文,领会主旨。
文章中某些重要词语、句子的运用,与文章中心息息相关。
因此,把握文章主旨,才可深刻体味、理解一些词语、句子的深层含义及表达作用。
如: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心主旨是谴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强盗行径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
结尾句“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结合文章中心内容可见,这里的“赞誉”一词并非“表扬、夸奖”,而是正话反说,表“谴责、控诉”之意。
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他们正站在47年前300个孩子发出最后一声呼唤的地方:‘亲爱的爸爸妈妈!’”“亲爱的爸爸妈妈”这一句人间最亲切、最美好的呼喊却是孩子们的临终言语,能有力地激起人们对法西斯暴行的仇视。
二、结合文体特点理解。
在说明性的文章中,某些词语的运用是为了收到准确说明的效果;在议论文中,一些词语的表达是为了使论述更加严密。
如: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的“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早”的前面加了“比较”二字,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更加准确。
结合文体理解句子时,一些以人为主的作品中,对一些句子的理解,往往要从刻画人物性格、体现人物情感等方面着手分析;以抒情为主的散文中,要注意从句子中领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在议论文中,要注意体会作者表达的观点和看法等。
如: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这句话表明了雨果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词语含义题的答题方法

词语含义题的答题方法一、从词语的本义入手。
1. 题目:“这件事发生得很蹊跷。
”请解释“蹊跷”的含义。
- 答题方法:首先考虑“蹊跷”的本义,“蹊跷”表示奇怪、可疑。
- 解析:可以从平时的词汇积累中得知“蹊跷”这个词的基本意思就是事情不合常理,存在疑点。
2. 题目:“他的笑容很诡异。
”解释“诡异”一词。
- 答题方法:“诡异”的本义是奇异、奇特,令人觉得不寻常。
- 解析:在日常语言使用中,“诡异”常用来形容一些事物或人的状态让人感觉神秘、怪异,偏离正常的状态。
3. 题目:“那座古宅看起来阴森森的。
”解释“阴森森”的含义。
- 答题方法:“阴森森”本义是阴沉、昏暗,使人害怕。
- 解析:从字面上看,“阴”有阴暗的感觉,“森森”加重了这种阴暗恐怖的氛围,用来形容环境或气氛让人感觉恐惧。
二、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含义。
4. 题目:“在这个喧嚣的城市里,他渴望一份静谧。
”解释“静谧”的含义。
- 答题方法:结合语境,前面提到“喧嚣的城市”,与之相对的“静谧”在这里应该是安静、宁静的意思。
- 解析:“喧嚣”表示吵闹,那么在这个句子中“静谧”就是与吵闹相反的安静状态,是主人公所渴望的环境氛围。
5. 题目:“她的话语很犀利,让他有些招架不住。
”解释“犀利”的含义。
- 答题方法:根据语境,她的话语让他招架不住,说明话语很尖锐、有力。
- 解析:在这个句子里,“犀利”用来形容话语的特点,就是说话直接、切中要害,像刀剑一样锋利,使对方难以应对。
6. 题目:“在艰苦的环境下,他依然能泰然处之。
”解释“泰然处之”的含义。
- 答题方法:结合“艰苦的环境”这个语境,“泰然处之”表示沉着、镇定地对待。
- 解析:“泰然”体现出一种平静、安定的态度,在艰苦的环境中还能这样对待,就是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困难或不利的情况。
三、利用近义词或反义词推断。
7. 题目:“他的态度很傲慢。
”解释“傲慢”的含义。
- 答题方法:“傲慢”的近义词有骄傲、高傲等,可以推断出“傲慢”是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的意思。
8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考题型之:词语含义的理解

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常见题型之——理解词句的含义说明文中对于词句的考查除了体会语言特色外,还会考查词语或者句子的含义,这类题型也是在考试中常常遇见的,因此对于词语或者句子的含义题应该怎么答,掌握住这两个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一、常见的考试题型1、解释某词在文中的含义;2、某词在文中指代内容;3、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4、画线句的理解。
二、解题思路(一)说明文词语含义(1)关键词的类型○1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和其他特殊含义等,结合特定语境去分析临时意义或隐含意义。
○2指代性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的指代的内容。
答题技法○1分析词语所在语句、段落、篇章对词义的限制;○2借助语感确定词义;○3通过语境(上下文)理解词语;(二)说明文句子的含义(1)关键句的类型○1文章的开头、结尾或段落的首尾处的概括性强的中心句;○2起总领、过渡、照应的结构句;○3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句。
○4具有言外之意和多重含义的句子。
答题技法○1从整体入手,在比较中理解。
文中的句子都是为了说明对象服务的,而关键性的语句在文中的作用更不能忽视,把握住关键句,就能快速、正确地理解文意;○2借助语法知识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如理解单句,就要抓住句子的主干部分进行分析;理解复句,就要抓住表示特定关系的关联词进行分析;理解特殊句子,就要抓住因句子成分的次序变动而突出强调的部分进行分析。
○3从文章的内在联系、写作思路去分析。
有些句子的内涵较为丰富,需要仔细体会,弄清这些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内在联系,对理解文章帮助很大;○4借助修辞手法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有的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就可以根据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进行分析理解。
三、答题模板答题模板:解释词语本义+语境义(比喻义)四、例题示范例题1:第②段中的加点词语“朴实”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土豆——托起“生命的方舟”》②其貌不扬的土豆,一向以“朴实的块茎”著称,它能够负担这样沉重的责任吗?它又是怎么走进联合国的视野呢?原来,从安第斯山脉走向世界六大洲的土豆,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并逐渐成为了世界人口膳食中的一种主粮,这种主粮已经成为了全球粮食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在加强世界粮食安全和减轻贫困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的“含义”题的解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的“含义”题的解题技巧“加点的词语在文中指什么?”“如何理解这段话在文中的具体含义?”“画线的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和作用?”……从说明文到记叙文,翻开现代文阅读理解的文章,面对密密麻麻的文字材料,要准确定位“含义”,还真有点让初中生“找不着北”。
然而“万变不离其宗”,破解复杂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其简单化。
对青春中学的市教坛新秀余蔚老师来说,无论材料和提问形式如何变化,“含义”不外乎三类:指代、具体、深层,一旦找准了位置,她就用自己多年教学经验总结的“独门秘笈”,一一击破。
“按照这样的方法做阅读,我觉得一下简单了很多,以后用不着怕这类题目了。
”走出经典学堂课堂,一位女生就跟随同来听课的家长说着自己的收获。
课堂一开始,余老师独辟蹊径,说起了金庸的小说《神雕侠侣》。
这本小说看过的人多,其中有个场景,学生印象很深:杨过身中情花剧毒,生命垂危,在走投无路之时,服下了生长在情花丛中的另外一种植物——断肠草,不想靠它却神奇地解了毒。
“百步之内,必有解药。
如果小说是以毒攻毒,那么现代文的阅读理解,同样可以借用此法,不过此处是以‘读’攻‘读’,在文中或近或远处找到破解问题的最佳‘解药’。
”余老师的开场白,一下子就吊起了学生的胃口。
NO.1:指代含义几步之内,就有“解药”第一篇阅读材料题为《温室效应》。
问题一:文中“结果也绝不会那样严重”此句中“那样”指代什么(用文中语句)。
问题二:学者们通过精密的实验对以上说法作出如下论证中的“以下说法”指代什么(字数在20字以内)。
第一题很简单,答案可以直接在文中找。
“温室效应将使地球气温急剧上升,造成南北级冰雪融化,沿海大片土地将全部淹没。
”马上就有学生抢答了,答案就在“那样”的前面。
第二题,则有点小麻烦了,两位学生意见不一,一个认为“以下说法”指的是“温室效应将淹没沿海土地和促进农业发展”,而另一个说就是指“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将促进农业发展”。
到底哪个正确?余老师请大家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一读,学生领会了:阅读材料后半部分介绍的实验仅仅验证了“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将促进农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题解法现代文大阅读高考全国卷赋分为22分,分值大加上试题对能力的要求有较高,所以考生得分并不理想。
确实,对于能力要求较高的阅读理解题而言,老师们也感到有些头疼,何况是学生呢?然而也正因如此,才更具挑战性,更具拔高性。
往往语文分数的差距就是在这个地方拉开的,那么,如何才能得以提高呢?我认为,除了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与知识能力外,对做题的解法技巧的领略也不容忽视。
试想我们作为老师在面对这些题时的困惑就是足以说明问题了。
难道老师的学问还不够高吗?但是,老师并不见得能答到高分!
平时,在评讲这些试题时,我就有意的去思考解题的有效方法技巧,不觉得有了一些收获。
这里,我想谈谈“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中“分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意”这题型的一种有效解法,以和同仁交流。
这类题型的解答可分两步,共有两大点。
分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意:
(1)答出词语的表面义或基本义。
(2)答出词语的语境义(又分两点)
a答出词语的引申含义或深层含义。
b答出词语在文句中的作用。
(内涵)
这里是出于全面思考不遗漏要点而考虑的。
第一步很简单,第
二步的第1小点答题时也不会遗忘,但是对于第2小点很多的同学并没有想到。
原因是他们认为“作用”怎么也不能称为“含义”!这里,我要告诉大家,千万不可这样认为,正是因为这种狭隘的认识才导致试题不能答的更好,走向高分。
其实,“理解词语在句中的含义意”,这中“含义”一词可理解为“表面义、基本义”和“深层语义”两种之综合,而“深层语义”中应包括“涵义”或“内涵”这一点,那么,对词语作用的分析恰正是“内涵”“涵义”。
事实上在解答这类题时,最重要的答案不是别的,正是这个“作用”的“内涵”之处。
查一下某些试卷的这一题型,你会发现它的最关键答案就是“内涵”处,甚而有的就干脆只答这一处,而省去了表面义直接的用引申义解释。
就我看来,有时,对语词的引申义解释是没法说出来的,这时更只能靠解释其”内涵”,由“作用”来代替了。
举例如下:
白露为霜秋色深
虞邯
要到了白露,方知道什么是秋色。
倒不是因为这个时候,西北的胡杨,大片大片如融金;也不是因为各处的枫叶,都如同猎猎的火焰;也不是因为南方的湿地,蒹葭白茫茫开得正盛,一年丰繁的色泽,此时为最。
而是因为白露才是秋天的本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露凝而白。
到了这个时节,早晨起来,风将一条路刮得发
白,空气里仿佛都流动着透明的铅灰色。
心里寥落又开阔,好比一幅笔法疏淡的水墨,便晓得,秋天当真来了,随同一个终古美丽的名词。
这个名词,从先秦的诗歌源头,溯流而下,唐风宋韵里,都可以听到它的脆响——一直到今天,它和惊蛰一样,依然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富诗歌意象、最易触动心底柔软部分的名词。
秋天是生命的提醒。
而白露,是秋天的结绳记事上,另一个细节的提醒。
有三个最美的绳结,打在历史的诗章上,也打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血里——关于对宇宙、所爱与自身存在的美感体验,我们可以拈取它们来重温梦境,那几乎是每个人都曾经经历或将去经历的梦境。
第一个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这八个字读出来,凡识得汉字的,无不心旌神摇。
《诗三百》是诗歌,也是原典。
即使没有后文“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的伊人,这八个字,也允为最美的文字。
它开启了一个传统——这是一个可以意会,难以言明的传统。
天地如此静默美好,自身如在其内,如在其外;深情如若可言,如不可言。
唐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慨然千古,怆然泪下的意境,似乎都可追溯到此。
日本《枕草子》描写春天,说:“春,曙为最,逐渐转白的山顶,开始稍露光明”,文字简约、意境优美庶或近之,但却没有那苍茫辽远之感。
美丽到了苍茫的境界,这八个字,是不可企及的上古文字。
……
秋天的气质,不管硕果红叶,如何渲染它的热闹,终归是偏于幽冷肃杀的——《礼记·月令》里说:“孟秋之月,用始行戮”。
说的是旧时天子们多半在这个时节用兵。
即使没有实力出征,也得杀几个罪犯,所谓“秋后正法”。
掌管刑罚的司寇因此被称为“秋官”,而文人不遇,迟暮无成,多半被称为“秋士”。
秋天被附丽的感伤色彩越来越浓厚,人们面对秋天时的情感,也就越来越偏于血亲人伦。
所以第二个美丽的绳结打上—“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何事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此刻思乡怀远,衣裳正单,往往催生出无限的愁怨。
这种思乡怀远的深情,和诗经中那种几乎能带来宇宙本体论的触发而言,体现了一种文明的进路和文化的烙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总是那么沉郁不露,然而一咀嚼间,就有一种逝水难追、乐土不返的悲凉。
被逐出伊甸园的人们,再也返回不去了,就好像我们知道了,就永远抹不去成人的记忆。
这里面所追怀的,是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流失—而流失的总是如此美丽,我们保有的美丽回忆,如此刺伤我们的心灵。
失却了本体,徒留了追怀,白露于是越来越清冷幽怨,但还有第三个绳结—“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时间已经是宋朝,有一个超迈豪绝的人物,和友人一起泛舟赤壁。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清冷肃杀间,他居然有吞吐宇宙的豪气。
和他同行的友人,不能免俗,拿了个洞箫,呜呜咽咽地吹将起来。
说:你瞧瞧,清秋好时节,转
瞬即过,我们与草木同腐,如何不伤心?那人一听,就说了一段高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他又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在文明已经行进到一种衰糜难振的状态时,还有人发此浩然之音,斯人可谓不负清秋。
这个人,我们都晓得,叫苏轼,发明东坡肉的那一位。
他的无数旷达之作,都是在秋天写出来的———那草尖上可怜可爱的白露,在他的醉眼睥睨里,竟可以横大江接水光,让他歌诗“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于是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年节,照样就倜傥行过了。
在文明的末世,能够拯救自己的,其为一心乎?
除却这三个绳结,白露让人心底柔软的,还有那些民谚和习俗,“白露催寒衣”、“白露身不露”,天气一日凉过一日,在收拾单衣,拿出秋衫时,似乎想起母亲温暖的絮语,顶好,家里有孩子的,还要让他吃童子鸡保平安。
眼看就要秋深了。
请简要分析下列划线的词语在句中的含意。
(4分)
(1)秋天是生命的提醒。
而白露,是秋天的结绳记事上,另一个细节的提醒。
(2)于是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年节,照样就倜傥行过了。
在文明的末世,能够拯救自己的,其为一心乎?
大家请看,(1)中“提醒”的表面义很易说出,但其深层义却无法给出。
这时,用“作用”来阐释出“内涵”岂不正合答案!
参考答案:
(1)提醒,指从旁指点,促使注意。
秋天和白露是生命的提醒,赋予秋天和白露以人的情感,亲切而温暖。
(2)倜傥,风流潇洒,写出了苏轼在文明衰败年代的洒脱与豪迈。
当我们在对其“作用”的“内涵”挖掘之时,会发现是始终在扣合着具体语境作答,所以这样的答案就会更接近命题人的思维,答案也就愈正确了。
(作者单位:扶沟县秋实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