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六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重点绪论一、当代文学的性质、分期和特点1. 当代文学的性质: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延续,指的是1949年之后的文学(该概念并不科学,可是已经约定俗成了)。
社会主义文学的性质,也应该涵盖港台文学,这只是个外延。
2. 当代文学的分期:1949年—1966年,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17 年;1966年—1976年的十年文革;1977年—1989 年的改革开放时期,也叫新时期文学。
,1990 年—上世纪末或者至今,市场经济中的文学。
3. 当代文学的源流和特点中国二十世纪文学是一个开放的整体,尤其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文学历程,虽然几经曲折几经摧残,依然顽强而逼真地表达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冲破几千年传统的精神桎梏,追求人性的自由解放、国家的民主富强、社会的进步正义以及种种人类永恒梦想而生发的丰富复杂的审美心理,同时也顽强而逼真地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由古典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感应着时代变迁而生发的对国家命运、个人命运以及广大人民大众的命运三者关系的思考、探索和实践。
二、关于人、社会、文学的现代化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历史定位,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这就是人、社会、文学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的个性解放与思想解放,也就是人的自觉的现代意识的树立,比如尊严、人格、独立等等;社会的现代化,主要指现代公民社会既民主社会的建立,实现一系列与人的现代化要求相联系的社会制约,比如法制、民主、平等、劳动权和社会保障;文学的现代化,是指脱离了“文以载道” 的工具论的束缚,实现文学的自觉,创造出以人性与人道主义为本的“人的文学” 。
所有这些,都是“五四”启蒙主义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所有这些,也是世界上各民族的人文精神在几百年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符合人类发展要求的价值体系。
以这样的价值判断来估量“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关键问题就在于,看它是继承、发展了“五四”传统,还是背离和消解了这一传统。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一、本大纲适用专业本大纲适用于广告学本科专业。
二、编写本教学大纲的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国量都对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着影响,这些外因影响着它的萌生、兴起,影响着文学运动、文艺论争、文学创作,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种种迅速、纷纭的变化,构成一部能折射历史的方方面面的多姿多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广告学本科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它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的讲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代表作家、作品,而其中又以叙事性的作品为这,突出名家名作和有特色的作家作品,突出散文和报告文学,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学现代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现代文学史上纷呈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论争。
2、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众多作家作品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名家名作,学会分析作品和人物形象。
(三)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鲁迅的作品分析。
2、沈从文作品分析。
3、80年代、90年代文学思潮和创作。
(四)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和后续课程。
本课程与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联系紧密。
(五)学时分配安排本课程为72学时,每周4学时。
(六)本课程为的教学方式和其它教学环节的安排本课程通常采用课堂教学方式,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多看原文、多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大纲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2学时)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背景以及创作实绩。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学时)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
2、20年代文学论争的内容。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一)(4学时) 1、鲁迅生平及创作道路。
2、《呐喊》与《彷徨》的内容与艺术特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四章—第六章
1949——1976年的文学第一章1949——1976年的文学思潮第一节“十七年”文学文艺新方向的确定1、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2、确立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的文艺方向的总指针二、建国初期的文艺风波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评2、对《红楼梦研究》的批评(俞平伯《红楼梦辨》)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评(胡风反革命集团)三、在“左”与“右”之间的沉浮1、“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出现了《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红豆》(宗璞)、《小巷深处》陆文夫、《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秦兆阳、《论人情》巴人、《论文学是人学》钱谷融、《电影的锣鼓》钟惦棐2、“反右”斗争扩大化作家、艺术家陷入罗网,被当做“毒草”。
3、文艺政策的调整1958年,文艺界“全名写诗歌运动”(新民歌运动)1960年,纠正左倾错误,文艺界“新侨会议”4、左倾思潮的泛滥1962年冬,毛泽东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口号,一些作品受到批评第二节文革十年文革十年1966.5——1976.101、1965年,江青、张春桥、姚文元评历史剧《海瑞罢官》2、1966年2月,江青、林彪炮制了《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三突出”“三结合”3、八部“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龙江颂》二、两类文学1、不完全遵从政治之命的文学:《万山红遍》(黎汝清)、《李自成》(姚雪垠)、《山呼海啸》(曲波)、《闪闪的红星》(李心田)、《机电局长的一天》(蒋子龙)2、地下文学:《第二次握手》(张扬)、诗歌《秋歌》、《团泊洼的秋天》(郭小川)、《船》《春夜》(舒婷)、“天安门诗歌”第二章1950、60年代的小说第一节概述道路曲折、成绩显著、题材较为广泛、长篇小说大面积丰收。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第六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第六章一、五四新诗运动和尝试中的新诗以胡适为代表的五四新诗运动是新诗的先声。
胡适在《论新诗》中明确提出新诗的主张: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作什么诗;诗该怎么作,就怎么作。
后又将其概括为作诗如作文。
作诗如作文原则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
二是以白话写诗,以白话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口语)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
在某种意义上,五四新诗运动是从宋诗对唐诗的变革里,取得自身的变革与创造的历史依据与启示的。
作诗如作文的主张背后,蕴含着时代所要求的诗歌观念的深刻变化。
新诗运动中,胡适还提出了诗的经验主义,其论点的核心是要求新诗必须言之有物,即强调有我与有人,前者强调创作中知识分子的自我(作者的主体性情与见解),后者则强调新诗要强化与普通平民百姓的沟通与交流。
虽然遭到诗词界传统势力的抵制和反对,但是新诗仍然站住了脚跟,在经历了近三年时间的新诗讨论阶段,至1920年白话新诗已经在文坛占有一席之地,赢得了相当的青年读者。
五四白话新诗的第一位尝试者胡适胡适是五四白话新诗的第一位大胆尝试者。
1920年他出版了《尝试集》。
作为新诗的尝试,《尝试集》充满了矛盾,新旧参半,亦文亦白,《尝试集》里真白话的新诗不过几首,显示出一种新诗试验的性质。
然而他的试验并没有超出宋诗与诗界革命的范围。
胡适真正走出以传统反传统的怪圈,是从他翻译了美国意象派诗人莎拉替斯代尔的《关不住了》以后。
虽然《尝试集》仅仅是尝试,但确实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中挣脱出来,初步具备了现代汉语抒情诗形式法则的雏形,成为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
和胡适一样从旧式诗词、曲里脱胎出来的早期白话诗人,还有新青年社的沈尹默、新潮社的俞平伯、康白情、傅斯年等,他们的作品基本上是词化了的新诗。
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等人也在各自的道路上进行着新诗的探索。
在集体的努力中,早期白话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写实、白描、比喻、象征成为新诗最常用的手法,也构成了中国现代新诗的最初形态。
现当代文学 第六章 散文(一)
2.周作人对现代文学的贡献 A “人的文学”理论建设 B “美文”的倡导和创作 3.独具风采的散文创作 (1) 散文集《谈虎集》、《谈龙集》等 A 杂文:触及现实,信笔直书——“浮躁凌 厉”的战斗气息 B 小品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平和 冲淡的隐士之风
3.独具风采的散文创作
(二)散文集:
《背影》、《踪迹》(诗文合集)、《欧游杂 记》等。 1.“写人生”的创作宗旨 A触及社会现实,表现反帝反封建意识,如 《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 帝的骄子》、《执政府大屠杀记》等。 B描述家庭生活,抒写个人感受,反映社会人 生,如 《背影》、《荷塘月色》等。
5.《故乡的野菜》
通过对家乡野菜的描写,勾勒了一幅幅浙东古 朴清纯的民俗画卷,流露出品花赏草的闲适情 趣,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怀念。 开头 知识性和趣味性 选材从平凡琐碎处着手 一贯的平和冲淡的风格
四 朱自清散文
(一)生平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名自华,号江苏秋 实,江苏扬州人。主要著作有《诗言志辨》、《略读 指导举隅》(与叶圣陶合著)、《经典常谈》、《标 准与尺度》、《语之零拾》、《论雅俗共赏》、《新 诗杂话》,散文集《背影》、《荷塘月色》等。出版 有《朱自清全集》。
第六章 散文Biblioteka 一)一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第4号设立“随感 录”栏目,专门刊发议论时政的杂感短论。 作家主要有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 周作人、鲁迅等,他们“对于中国的社会、文 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而且又都倾注 了探求新的社会理想的激情,以随感形式对现 实做敏锐的反应,充分体现“五四”的青春精 神,又都保持着鲜明的个人风格。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六章
3.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 争
“自由人”。 1931年12月胡秋原在《文化评论》创刊号 上发表《阿狗文艺论》 《勿侵略文艺》中,胡秋原正式亮出了“自 由人”的名号。另一方面索性开始向左翼文艺界 的理论家们挑战。 钱杏邨反驳:《理论之清算与民族文学之批判》。
“第三种人”
苏汶:《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
四、第二阶段文学概括
左翼作家群(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 小说:丁玲、张天翼、茅盾、萧红、萧军 诗歌:中国诗歌会、艾青 杂文:鲁迅 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小说:巴金、老舍、沈从文、“海派” 诗歌:新月派(臧克家)、现代派(戴望舒、卞之琳) 散文:林语堂 戏剧:曹禺
4.倡导的文学观念
以工农 大众为描写对象”。 “暴露旧势力的罪恶”,“要促进新势力 的发展”。 形式:语言上:“接近大众的用语”。 偏颇:强调文学是一种宣传工具,作家做“无 产阶级的留声机”。
5.左联
三、30年代文艺战线的斗争
1.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的评判
二、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与左翼的 成立
1.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倡导 无产阶级文学,1928年兴起。 1928年1月《太阳》创刊; 《文化批判》创刊; 《创造月刊》“突变”——共同倡导革命文学 2. 出现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原因: 见教材P131
3.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两个阵地
社团: 后期创造社。1928年1月复刊的《创造月刊》 和由创造社少壮派新办的刊物《文化批判》, 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李初梨. 太阳社。1927年冬由蒋光慈、钱杏邨等人发起 成立太阳社,于1928年1月创办《太阳月刊》, 先后发表蒋光慈的《关于革命文学》、钱杏邨 《死去的阿Q时代》等文章,无产阶级革命文 学运动就此张扬起了自己的大旗。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六章闪耀于五四时代的星辰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六章闪耀于五四时代的星辰第六章闪耀于文化战国时代的星辰第一节闻一多徐志摩李金发闻一多,原名闻家骅,1923第一部诗集《红烛》,多为自由体诗歌,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1928,第二部诗集《死水》,转向格律体,诗风颇具新古典主义色彩。
昵称“新月的理论家”。
诗歌特征:《红烛》《死水》:大多秉持严谨凝练的诗风,“体情之制”。
《红烛》多写留美期间游子对家人的眷恋以及对故土的恋怀。
《死水》大多表现诗人悲愤的沉郁美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但并没有完全陷入沉郁,而是在压抑中坚守抗争精神,赋予其爱国诗篇以悲壮的艺术魅力,而爱国主义的真情倾露,又成为其诗情的主要特色。
意象的选择和处理:华贵而新奇的意象;在意象的运用与组合上,他力求短小而恰切,同他的诗歌语言一样精炼。
三美理论:完美体现于代表作《死水》。
以及《口供》《夜歌》《一个观念》徐志摩:四部诗集,1927分界,前期《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主调:忧郁和抒情的浪漫主义;后期《猛虎集》(1931)《云游集》(1932),情感更为低沉阴郁。
比闻一多更像一位纯诗人,擅长凭借灵性将柔美流丽的情绪洒脱表达。
胡适曾说徐志摩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里面只有三个大字:爱、自由、美。
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爱情的歌颂贯穿他的创作历程。
在追逐理想的过程中,抒唱爱情是诗人心灵律动的具体表现,爱的观念成为其人生的原动力。
诗歌语言多是轻烟般的飘逸,带有温柔缠绵的诗化情感。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将其发挥到极致,也集中体现了徐一贯追求的意境美。
徐志摩还注重音乐性的建设,讲究艺术形式的实验,他的新格律诗排列各异,长短不一,还才用过对话体、独白体、戏剧性情景,同时借鉴西方诗歌的用韵特点综合尝试,平衡了新月派过于追求格律的整饬与严谨的形式化倾向。
李金发:1923年,诗集《微雨》,4月《食客与凶年》,10月,《为幸福而歌》。
诗歌主题:大都围绕生与死的忧伤,在现实与梦幻的迷离间弹拨生命的哀弦,表达精神的孤独与绝望。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六章++30年代文学思潮和运动
三十年代人文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是沉潜深入而不激越,更深刻而淋漓尽致地阐扬了五四人的文学的流脉。三十年代文学思潮的阐扬方式是以翻译与介绍西方精神的文艺美学论著的方式延伸,同时,本土学者的学理性探索的论著也不断出现。(简单举例):被介绍的外国文艺与美学理论有柏拉图、托尔斯泰、康德、席勒、柏格森、克罗齐、叔本华、尼采、波特莱尔等人的思想,以19世纪与20世纪初的西方美学文艺思想为主,其中被介绍、引用最多的是克罗齐《美学原理》的表现论与精神分析学影响下的泛性论美学思想,其影响也最大。日本美学家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显然是二三十年代最能引起当时中国美学理论界兴趣的,这本书与1925年被丰子恺、鲁迅出版两遍,同年鲁迅还翻译出版了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等等。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学的厨氏关于文艺是“苦闷的象征”的理论,显然在中国新文学家那里大受青睐。五四时期的郭沫若、郑伯奇、郁达夫等都认同文艺是苦闷的象征。而厨川白村进而将“苦闷”做了深入的开掘,提出“人间苦”、“社会苦”、“劳动苦”,这引导无论强调“为人生”还是“为艺术”的艺术家都从苦闷中契近社会人生。鲁迅对此理论大加称赞,意在推动文学走出肤浅的社会现象再现的困境。这些实与五四时期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相近。尽管三十年代的鲁迅、郭沫若不再谈厨川白村,但那一类理论的影响已经广泛存在。在此前后翻译与出版的一系列文艺、美学论著,标志着中国文学艺术的理论自觉、对于艺术与人生的表现关系的理解的深入。例如,曹禺于1936年发表的那篇阐释《雷雨》的著名论文《雷雨.序》就是体现精神分析学文艺思想的典型范本。这一时期,徐朗西、丰子恺、宗白华、梁实秋、朱光潜、王森然、向培良、李幼泉等人以一系列论著对艺术与美的本身特征、门类、构成以及它们与人生的关系作出了论述。(自己阅读)。
(三)、左联的成立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六章革命文学的兴起与30年代文学思潮
二、多种文学思潮与流派的涌现
30年代文学的繁荣还体现为创作潮流分野的日 趋明显与小说流派的连续涌现, 这是本时期 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可 以说, 左翼文 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 学合力构成了30 年代文学创作繁花似锦的局面。
三、文学理论的加强与建设
30年代现代文坛的繁荣除了体现在各种文体 的全面开花、不同风格流 派的竞相涌现外, 还表现在文学理论的大力建设和文艺新思潮 的广泛借鉴上。
○左翼主潮与自由主义文学并进 ○各种文体共同发展 ○小说流派纷呈和创 作潮流分野 ○文学思潮理论的新动向
一、各种文体竞相发展
3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成熟和丰收的时 期。这一时期文坛的繁荣首先体现在新文学 的各种文学体裁形式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不 仅小说成就特别引人注目, 诗歌、戏剧、散 文等领域也成绩斐然。
第六章 革命文学的兴起与30年代文 学思潮
1927年前后兴起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运动,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阶段的 结束,推进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新 的历史进程。在特定时代条件下出现的革 命文学运动,是对“五四”以来文学革命 在思想内涵方面的实质性的深入和发展。
第一节 30年代文坛的繁荣与多种 风格流派的交映
第四节 “京派”及其他作家的文学创 作
○“京派”的审美追求——乡村抒情体和都市 讽喻体
○废名、萧乾的小说 ○何其芳、李广田的散文 ○梁实秋、丰子恺的散文
一、“京派”的文学创作
“京派”是新文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学流 派, 虽然没有正式结社, 但围绕着《大公报 ·文艺副刊》、《文学季刊》、 《水星》、《文学杂志》等刊物形成了一 支大体稳定的作家群体, 主要包括周作人、废 名、沈从文、朱光潜、俞平伯、萧乾、 凌叔 华、林徽音等。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六章老舍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六章老舍学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概况,掌握其小说创作的基本特色。
重点掌握《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人物形象塑造。
能够就具体作品分析老舍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第一节概述老舍(1899-1966),本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与茅盾、巴金同为现代长篇小说大家。
对多种文艺体裁都有实践,写过杂文、鼓词、新诗、旧剧、民歌、话剧等。
老舍早期长篇小说:1924年赴英教学,到1929年夏返国之前,在英国完成三部长篇:《老张的哲学》(1926)、《赵子曰》(1927)、《二马》(1929),连载于《小说月报》。
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
《老张的哲学》:通过对半封建半殖民地宗法社会中老张这个恶棍命运的描写,展现了20年代在黑暗势力的摧残逼迫下,北京普通市民的生活,沉痛揭示了封建传统道德观念对国民的严重侵蚀,在哭声中暴露了现实社会的丑恶、腐朽。
艺术特色:长于表现北平市民生活,具有浓郁的北京味儿,笔调幽默,视野开阔,在新文学史上较早地描写了北方都市的市民生活。
《赵子曰》:作品通过对赵子曰们空虚无聊的生活的透视,剖析了这群新人物骨子里的旧与俗。
他们卑微的心理与空虚的灵魂,正是国民劣根性的真实写照。
作品所设置的赵子曰从混世到救世的觉醒过程,作者对赵子曰的针砭与嘲讽,出自于老舍呼唤自重自强的民族精神的深层心理。
《二马》的思想:它以马则仁(老马)、马威(小马)父子从北京到伦敦的生活轨迹为经,以中英两国国民性的比较为纬,展开了较为广阔、复杂的画面。
在老马这个老中国、老民族的老分子身上,老舍痛快淋漓地剥露了国民劣根性的种种迂腐、落后、可笑之处。
作者以此寄托了深深的忧虑,并清醒地认识到国家要兴盛,必须从改造国民性入手。
在小马和李子荣身上,则可以看到新一代年轻人面向世界潮流,走向开放的新姿态。
两代人在历史转折时期无可调和的冲突,显示了他们不同的心态,亦即昭示了民族新生的希望。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上册)导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时期,即“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
其基本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即由文学形式的外在改革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变化。
第二个十年(1928--1937)文学,又称“左联”时期的文学。
其基本特征是①文学创作的题材扩大了,很多作家注重反映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
②反帝反封建的主题进一步深化。
③表现农民的苦难遭遇,着力描写农民的思想觉醒和英勇斗争。
④注重展示帝国主义势力对农村的入侵和民族矛盾的加剧。
第三个十年(1937--1949)文学,又称全面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中重要特点是民族战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起到了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和影响。
第一章鲁迅的小说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1898年取名为周树人。
《狂人日记》收入于《呐喊》,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起使用的笔名。
鲁迅是现代小说的开拓者和建构者,《呐喊》、《彷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完成。
现代小说的建构:①强烈的反封建色彩和对“人”的思考②悲剧意识的觉醒和现代悲剧观念的确立③小说重心由重故事情节向重人物性格刻画转移,突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基本构架④小说叙事模式的现代性,突破了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单一的格局(鲁迅小说大多采用作者直接介入作品,更多的是选取内视角和第一人称限制叙事,或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换叙事)《阿Q正传》收入于《呐喊》,《呐喊》是鲁迅第一个短篇小说集。
两种基本题材:农民和知识分子表现农民苦难,表现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抗争,表现一种“梦醒之后无路可以走”的痛苦和悲哀。
两大情节、结构模式:“看/被看”和“离去-归来-离去”“精神胜利法”是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是一种以虚幻的精神优胜取代现实中劣败的一种精神状态或思维方式。
其具体表现是妄自尊大、自轻自贱、自我安慰、欺软怕硬、麻木健忘等,是核心是不正视现实。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六)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六)第二部分·现代文学▼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三、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第二章鲁迅(一)一《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二《野草》与《朝花夕拾》第三章小说(一)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三“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继续点击下方空白区域▼第四章郭沫若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二、《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三、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四、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第五章新诗(一)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四、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五、“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第六章散文(一)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1)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
此后有诸多报刊仿效开设同类栏目,使杂文承担了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任务,成为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
《新青年》随感录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鲁迅是其中主要作家。
“随感录”杂文大都是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必须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来阅读。
同时,应初步了解“随感录”对后起的“语丝”派等散文诸流派的影响。
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2)周作人思想比较复杂,“五四”时期就有所谓“叛徒”(反抗者)与“隐士”(超离现实者)的两重性格,但他又是现代散文的大家,对他这方面的历史地位应充分肯定。
一是要了解其散文观。
他紧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并提倡抒发个人情性的“言志”小品文。
二要了解周作人小品的艺术特质,即多作闲谈体,借鉴明人小品与外国随笔的笔调,形成自然隽永,冲淡平和的风格,或者可用“闲适”两个字来概括。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六章-30年代文学思潮
1928-1937年,编译出版的外国美学文艺学译 著44部。其中介绍前苏联文艺理论的11部:
雪峰译、普力汗诺夫著《艺术与社会生活》 雪峰译、卢那察尔斯基著《艺术与社会的基础》 苏汶译、波格丹诺夫著《新艺术论》 鲁迅译、卢那察尔斯基著《艺术论》 鲁迅译、普力汗诺夫著《艺术论》 弗里契的《艺术社会学》(有刘呐鸥、胡秋原
左联的刊物,《拓荒者》、《萌芽》 月刊、《十字街头》、《北斗》, 还有《文学导报》(秘密发行,创 刊号名《前哨》),由于环境恶劣, 不容许生存,大都处于地下状态, 秘密发行,有的尚未发行已遭查禁。 所以左翼文艺思想宣传的只是在很 小的一部分范围内进行,得以传播 的力度很有限。
今人看到的是被遮蔽与重写30 年代文学思想。
30年代中国文坛思潮的主流被 遮蔽了。
关于几个数据的统计情况显示: 据现有书目资料统计:
从1928-1937年间,公开出版的 美学、文艺学论著38部。
其中阐释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 的两部:胡秋原编《唯物史观 艺术论》,1932年神州国光社 出版;王钧初著《辩证法的美 学十讲》,1932年长成书店出 版。
• 各家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的叙述都是一样的: • 早在1923—1926年就有初期革命文学的倡导。 •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
员首先提出。《文化批判》、《流沙》和太阳社的《太阳月 刊》等刊物上发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李初梨)《从 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成仿吾)、《关于革命文学》(蒋 光慈),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96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 由复旦大学中文系1957级文学 组学生编撰的《中国现代文艺 思想斗争史》,南京大学中文 系编写出版了《左联时期的无 产阶级革命文学》。在这两本 书中对于左翼文学的历史叙述 翼文学的发源地与 大本营——的优势,收集了30年代左翼出版的各种刊 物,其中有不少是当年遭禁止、销毁的左翼出版物, 在当年就已属罕见,因此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批具 有相当重要史料价值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之获钩沉 汇集的一个更重要意义,是足证30年代左翼活动存在 的事实。
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各章核心知识点及期末考试真题解析
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各章核心知识点及期末考试真题解析目录《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各章重点知识整理一 (1)《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各章重点知识整理二 (60)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108)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118)《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各章重点知识整理一绪论一、现代文学的范围与分期中国现代文学,指起于五四前夕,迄于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历史,即从1917年发难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大约三十二年的文学发展历史。
分期1917年到1927年为第一个时期,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时期;1927年到1937年为第二时期,左翼文学运动的形成和壮大时期;1937年到1949年为第三个时期,抗战的民主的文学运动的勃兴和繁荣时期。
二、现代文学的性质1.“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即新民主主义文学”2.“改造民族灵魂的启蒙文学”3.“现代化的与世界文学相沟通的民族文学”4.“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三、现代文学的主题、题材与形式1.充满矛盾与张力的主题现代作家对待现代化的态度并不是统一的,主题的呈现往往充满了矛盾与较大的差异,呈现出一种“复调现象。
”所谓复调(poliphony)本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
"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
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
“复调小说”的概念是现代文论的一个重大飞跃,对读者反映论、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都有深刻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倡导的文学观念
革命文学的内容:认为“革命文学要以工农 大众为描写对象”。 “暴露旧势力的罪恶”,“要促进新势力 的发展”。 形式:语言上:“接近大众的用语”。 偏颇:强调文学是一种宣传工具,作家做“无 产阶级的留声机”。
5.左联
三、30年代文艺战线的斗争
1.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的评判
3.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 争
“自由人”。 1931年12月胡秋原在《文化评论》创刊号 上发表《阿狗文艺论》 《勿侵略文艺》中,胡秋原正式亮出了“自 由人”的名号。另一方面索性开始向左翼文艺界 的理论家们挑战。 钱杏邨反驳:《理论之清算与民族文学之批判》。
“第三种人”
苏汶:《1937)
第六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
一、革命文学的萌芽
1.分化 胡适“整理国故”论争:胡适与新文化运动 的知识者 1919年开始“整理国故”,退出《新青 年》。批判旧文化不应对过去的全盘抛弃, 应该有选择的抛弃,所以整理国故是必要的。
2.萌芽
革命文学的萌芽: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人的 推动。 主张的核心:新文学成为革命的工具。 “作家是阶级的代言人,无产阶级的理想 要望革命文学家实写出来,要这样才是我们现 在所要求的真正的革命文学。” 一个是革命的文学,一个是反革命的文学。
瞿秋白:《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
周扬:《到底是谁不要真理不要文艺》
鲁迅:《论“第三种人”》、《连环画辩护》、
《又论“第三种人”》 结果:相互妥协 苏汶编辑:《文艺自由论辩集》
“自由人”与“第三种人”的文 艺观点
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提倡文艺创作上的自由。反对把文艺变成 政治的留声机 二是指出“第三种文学”存在的重要性。反对 普罗文学“谁也不许站在中间”的关 门主义; 三是在工作上批评左联重文学批评而创作成绩 不佳,要求左联拿出货色来
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 阿Q时代已经过去了。 鲁迅 《醉眼中的朦胧》 肯定无产阶级文学的意义;批评创 造社、太阳社成员理论上的偏颇。 “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 管里喷出来的都是血”。
2.与新月派之间——左联与资产阶 级作家
徐志摩 《新月》杂志创刊号上,徐志摩的《“新月”的态度》 否定当时的文坛为“荒歉”与“混乱” 提出 “健康”与“尊严”两大原则,拯救 文艺的病态。
四、第二阶段文学概括
左翼作家群(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 小说:丁玲、张天翼、茅盾、萧红、萧军 诗歌:中国诗歌会、艾青 杂文:鲁迅 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小说:巴金、老舍、沈从文、“海派” 诗歌:新月派(臧克家)、现代派(戴望舒、卞之琳) 散文:林语堂 戏剧:曹禺
1928年,彭康发表《什么是“健康”与“尊严”?》
梁实秋的“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其文艺思想: 一是文学基于人性。 二是文学家必须保持自由的人格。 三是倡导文学的节制与理性。
鲁梁论战 两个方面:文学有无阶级性、硬译 梁实秋1927年的《卢梭论女子教育》 鲁迅:《卢梭与胃口》 梁实秋:《文学与革命、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论鲁 迅先生硬译》 鲁迅:《文学与出汗》《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梁实秋:《资本家的走狗》 鲁迅:《“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二、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与左翼的 成立
1.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倡导 无产阶级文学,1928年兴起。 1928年1月《太阳》创刊; 《文化批判》创刊; 《创造月刊》“突变”——共同倡导革命文学 2. 出现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原因: 见教材P131
3.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两个阵地
社团: 后期创造社。1928年1月复刊的《创造月刊》 和由创造社少壮派新办的刊物《文化批判》, 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李初梨. 太阳社。1927年冬由蒋光慈、钱杏邨等人发起 成立太阳社,于1928年1月创办《太阳月刊》, 先后发表蒋光慈的《关于革命文学》、钱杏邨 《死去的阿Q时代》等文章,无产阶级革命文 学运动就此张扬起了自己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