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思维的差异

合集下载

东西方思维模式探析

东西方思维模式探析

东西方思维模式探析东西方思维模式探析思维是人类思考、分析、判断和提出观点的过程。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思维的方式和方法会有所不同,形成了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模式。

本文将探析东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及影响。

东方思维注重整体性、综合性和凝练性,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以及个体与整体的关联。

东方文化的代表是中国和日本等国家。

在东方思维中,人们倾向于以整体的视角看待问题,注重不同因素之间的综合和相互影响。

东方人更加重视集体利益,强调个体的服从和整体的和谐。

这种思维模式在社会关系中强调人情、亲友、维护社会和谐,重视人际关系的互动和信任。

同时,东方思维还注重留有余地、凝练表达,善用比喻和暗示,从而使复杂的问题更加简洁易懂。

相对而言,西方思维更加注重个体的独立和自由,强调逻辑性和分析性。

西方文化的代表是欧美国家。

在西方思维中,人们倾向于以个体的视角看待问题,追求个别因素之间的相互独立和解析。

西方人更加强调个体的自主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这种思维模式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表现出色,强调逻辑性的推理和分析能力。

西方思维注重清晰、明确的表达,讲究精确和准确,强调直接表达和权威性,善用数据和证据进行论证。

不同的思维模式源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东方文化以和谐为核心价值,倾向于综合性思维。

东方文化强调社会秩序和家族关系,强调顺从和服从的态度。

这种综合性思维在东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西方文化以自由和个人权益为核心价值,倾向于分析性思维。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独立和自由的意识,倡导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权利的保护。

这种分析性思维在科学研究和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也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发展。

东方思维模式注重集体利益和社会和谐,倾向于妥协和共识,追求稳定和平衡。

这种综合性思维使得东方社会相对稳定,人际关系和谐,但也可能导致社会变革的缓慢和创新能力的不足。

西方思维模式注重个体的自主和发展,倾向于竞争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追求变革和创新。

请列举东西方文化的十点差异

请列举东西方文化的十点差异

请列举东西方文化的十点差异差异如下:1.在饮食方面,中国人很注重形式,而欧洲人很讲实际2.再看看餐具的差别:刀叉和筷子3.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是:中国人思维比较抽象,西方人比较具体4.在生活态度上的差别是:中国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实用。

5.文化上:我们的东方文化主要是体现“和谐”观念.这个观念注重的是人与天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主张一切都顺应自然,合乎天道.尤其不提倡过分的干预自然.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更注重人的精神生活,而不是物质生活.我们的科学也更注重技术.西方人的文化更注重理性.主张从根本上来认识世界,要运用理性思维来把握世界,并且积极改造世界,使世界来适应我们.在这种思想下,人们更加注重物质生活.而且科学也更注重理论的研究.6.消费观。

人生来就要谋求生活,生活贵在质量。

东、西方的消费观差异较大,西方的价值取向是以人生活质量为本,提倡“三为”和“三不为”:一是为自己活着,不为别人活着,个性自由求质量;二是为今天活着,不为明天活着,敢于贷款超前消费;三是为这代人活着,不为下代活着,不紧衣缩食为子女攒钱。

7、隐私观。

西方人尊重人性,不窥视和传播别人的隐私,比如年龄、收入、性生活等。

寻问和讲究他人的隐私是最不道德和令人反感的事情。

可东方人对个人隐私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兴趣,私下里爱议论隐私,小道消息传播隐私,甚至把隐私作为整人的工具,乐此不疲,这是一种文化的愚昧和落后。

8、生育观。

欧洲人都不愿生孩子,怕孩子多影响生活质量。

所以一般西方发达国家都呈人口负增长态势,人口、资源和生态压力小。

中国仍有相当多的人崇尚多子多福,养儿防老,9。

竞争观上的差异一是要不要竞争。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封建的儒教文化为核心。

儒教强调中庸之道,过犹不及,以和为贵。

而市场经济则崇尚竞争,强调商战打败对手,赢得自己的发展。

从儒教看,竞争是不道德的。

欧洲人认为,社会需要竞争,人与人需要竞争,竞争出动力,竞争出人才,经济才会在多元化竞争中得到快速发展。

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别示例

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别示例

一、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别示例一种思维方式常常渗透在各个领域,甚至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也能反映其思维方式。

比如一个美国人给一个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他一看马上就发火。

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

中国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拿到美国人的信先看后面。

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麼,前面都是寒暄等等。

美国人读中国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反映著不同的思维方式。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例子:德国人和日本人、中国人一同坐火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去巴黎,这3个人坐在一个车厢裏。

途中上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将手裏端著的鱼缸放在空座上。

德国人开始发问:“您能告诉我这鱼的名称吗?它在生物学上的类别及有哪些特征?它们在科学上的意义又是什麼?”日本人听完德国人的话后接著问:“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根据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这种鱼能不能生长?”轮到中国人来问了:“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一点?”这表明了3种不同文化思维方式的特点。

二、从文学艺术领域看中西思维艺术之差异东西方不同的哲学追求和不同的思维标向反映到文学艺术的创造上,中国重视圆浑,和谐,追求中和,追求圆浑中而致雄放的境界,就像司空图、钟嵘所宣导的那样;西方追求突破,讲究提升性,如希腊悲剧就具有一种破釜沉舟,另辟天地的突破性。

中国许多小说停留在见证性,停留在人情的描写上,当然《红楼梦》例外,缺乏必要的哲学深度。

赛凡提斯、巴尔扎克、普鲁斯特就挖得深,但丁、波德赖尔、莎士比亚,也具有提升性,开掘得很深。

中国戏剧多数写冤写怨写人生惨烈,有的写到了生命的真处实处,所以感人,有生命力,有的没有。

笔者个人推测,在现代如创作出能够打动东西方读者的作品,作者必须既对中国哲学命运、宇宙精神,对中国诗、画和书法三为一体的艺术精髓、以及气韵、虚实相协、阴阳相调的中国艺术真谛有独到的体悟,同时又要对西方文学、艺术、哲学有深刻了解和把握。

东西方思维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的差异

16
统治式和谐观
统一性:上级发挥支配力,使分歧归于一致的主从关系之和谐 同一性:下级抑制自己的个别性,以达到和谐 外制性:外在的规范、权威或功利性强制个体趋向和谐 功利性:以功利为媒介权衡和谐的利害轻重 形式性:强调地位、名分、等级等,使和谐成为形式而与内在疏离 互补性:允许不伤大体的个性与自由空间,缓解统治式和谐的压力
37
法国人三个思维维度的内在关系
联系性 联系性 1.00
矛盾性
变化性
矛盾性
变化性
0.150
-0.009
1.00
-0.016
1.00
No relationship was found in those three dimensions of French
38
用内隐人格理论(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的思路理 解中国人和法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按照这一理论,个体的人 格特质一起结合成一种图式(Schema),比如认为一个善良的 人也会慷慨,一个传统的中国人会注意保持和他人的人际关系, 注重人际和谐,以及重人情。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不同维度之 间的关系恰恰符合该理论的思路,而对法国人而言,这种聚合 式的关系并不存在。
如何看待同化?东西方互相影响
30
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1、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结构是怎样的? 2、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独特的还是跨文化的? 3、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发展? 4、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有哪些? 5、理解思维方式形成的个体生活史因素 6、其他问题
31
1、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结构是怎样的? 以凯平等人关于中国人思维特性的理论为基础,侯 玉波、彭凯平等人编制了一个包含17个题目的思维 方式量表,该量表包含联系性、变化性、矛盾性、 折中性以及和谐性五个维度。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 五个维度可以合并到三个维度之上:联系性、变化 性和矛盾性,题目变为13个。

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差异?

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差异?

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哪些差异?东西方的思维差异主要在于: 西方人是逻辑思维的祖师爷,中国人则是形象思维的开创者。

逻辑(logic)这个词本身就是舶来品。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从来就欠缺这个东西。

比如《论语》《中庸》《大学》和《孟子》这四本被中国古人奉为经典,当成仕途敲门砖的四本书,就和逻辑没有什么关系。

而由孔子几乎同一个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创立,并且经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创立的逻辑学使西方的逻辑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黑格尔把思维形式的发展与人的认识的各个阶段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些思维形式彼此联系、相互转化,又具有新的意义。

中国文化注重教化,西方文化注重逻辑推理。

西方盛产哲学家,动辄几万字,十几万或者百万字的哲学论文不同,中国很少会就某一个“虚无缥缈”的论题耗费口舌或者笔墨。

说“白马非马”的公孙龙算是提出了一个逻辑问题。

他的一些哲学命题向人们在认识方面的常识挑战,经他那么一挑战,本来习焉而不察的一些问题引起众人的注视。

不过可惜,公孙龙应者寥寥,最后落得个诡辩家的“美名”。

与西方的逻辑思维不一样,中国人主意的是形象思维。

从文字上的区别就可以看出端倪。

西方的逻辑思维催生出曲折变化(词尾变化)需要推理分析的拼音文字,而中国人的形象思维产生出东方的可以望文生义的象形文字。

中国人的思维当中充满了形象思维。

无论是诗歌还是成语无处不在的夸张也是西方文化中鲜见的。

妙笔生花,蜻蜓点水,隔岸观火,画龙点睛都被中国人用在了灿烂辉煌的文学作品中。

从古至今,中国的政治家很少同时也是哲学家;中国的政治家却往往是富有想象力的诗人。

中国孩子刚刚学会说话,爹妈或者爷爷奶奶就会教他背唐诗。

东西方的思维差异

东西方的思维差异

东西方的思维差异百态2009-06-03 21:45 阅读7 评论0 字号:大大中中小小西方人注重规则,而东方人注重关系。

西方人注重个体,而东方人注重集体。

第一,是义利关系问题。

一般来说,西方人重利轻义,东方人重义轻利或义利兼顾。

东方人的意识就是义字当先,古时的关羽不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义气英豪.也被当时的人们大加赞赏,我想这也是由于古时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种文化意识.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这种重礼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相对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这也正是现实主义的表现,从侵华战争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可以称为不虚伪,实事求是的作风。

当然,这也只是针对东方的绝大多数而言的。

在东方比如中国人的生活中,谦让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对此不知如何是好。

西方人在多数时候为了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义。

第二,是整体性和个体性问题。

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

比如中医和西医,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西医不一样,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它重视整体中的局部。

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之间差异还表现在交往中,比如在很多报导中,一为中国人到西方人家吃饭,当主人问今天吃中餐还是西餐时,客人很客气的说道:“随便。

”“客随主便。

”西方人对这样的答复难以理解,他们说一听到撍姹銛这个词就头疼,不知道怎么弄好,不好操作。

我们思维方式深处,认为客随主便是礼貌的表现,是对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这样看,这就是区别。

反过来看看,欧洲人到中国来,你问他今天干什么,他一定不会说“随便”,一定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愿望。

今天就吃西餐,或者就吃中餐,而中国人往往较少表示个人的愿望,当我国代表团出访时,外方接待我方代表团,对方问,各位想喝什么?如果团长说喝茶,后面几位可能也都说喝茶。

人家奇怪,怎么一个说tea,就tea,tea全下去了。

第三,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问题。

我们中国人总是强调“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则讲究多样的标立新说。

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不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在面对同一个世界时,都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观察和了解这个世界。

但是,事实证明,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着显著的不同。

或者说,东西方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

从一些小的事情上就能看出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比如,我们如果写信给欧洲的朋友,地址一定是这样的格式:XX号XX街XX市XX国家,而我们中国人的写法刚好相反。

又如,中国人的姓名,是先整体后个别,即代表全家族的姓氏在前,然后才是个人的名字;西方人大都是个人名字、父名、家庭姓氏的排列方式。

中国人对日期的写法也是从大到小,按年、月、日顺序排列,而西方人则刚好相反。

从这些细节上的差异可以看出,中国人注重整体,看问题往往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在总体上去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称为合一法。

而西方人注重局部,看问题的角度是从局部到整体,关注个体和细节,喜欢把复杂的事物无限细分。

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称为二分法。

不同的思维方式,自然会产生不同的世界观和哲学思想。

印度人在地理上属于东方,但印度人却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

他们关注自我,也注重普遍的规律,抽象思维能力很强,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中剥离出简单的规律。

因为关注自我,所以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当释迦牟尼开始思考这个世界现象的本质时,他首先思考的是这类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的归宿是哪里?从这些问题出发,他最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就是佛家思想的起源。

印度人的这个思维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印度人约会从不守时,印度城市是有名的脏乱差,这些都可以说是印度人太关注自我的一种负面表现。

但印度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却被世人认可。

如,数字作为现实世界的抽象,而古印度在数学方面有相当大的成就,在世界数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所谓的阿拉伯数字,其实是印度人的发明。

在今天,印度的软件行业处于全球领先,其它国家难以撼动其地位。

西方人注重局部和细节的二分法思维方式,使他们习惯于将事物划分成更细微的部分,或者划分成不同功能部分的组合。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1.整体性和个体性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中国文化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而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逻辑和个体思维为特征..中国人的整体观念根源于对自然界的朴素认识;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目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观察..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不可分割;互相影响;互相对应;把一切都放在关系网中从整体上综合考察其有机联系..这种整体性和综合性;其渊源可追溯到周易..周易以代表大地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将象征万事万物的其余六十四卦置于其后;以天地位准则;将天地间的道理普遍包容在内;从整体上把握宇宙和万事万物;形成了概括天地间的世界体系;体现了一种系统的整体观..这种思想传承已久;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谓深远;以中医为例:黄帝内经是中国精粹的医学典籍;其典型的特征就是整体性模式..它不但把人看成是一个整体;还把天、地、人看成是一个整体;提出了保持健康的四大平衡;即动与静的平衡;阴与阳的平衡;酸与碱的平衡以及最重要的理智与感情的平衡..中医把人的身体结构看做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提出了“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将五行与人体的五脏联系起来;讲究整体的辨证施治;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体现的是一种朴素的系统思想..与中国重视整体性相比;西方则更强调个体化或个性化..受基督教的宇宙观的影响;人是由上帝创造的;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有最高的个人价值和尊严;充分尊重人的个体性..同时;西方人明确地将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精神和物质;现象和本质相区分;并分别做出深入的分析研究..认为人与物质互相独立;物质又可分并有自己内在运动规律;这种的思想深深影响着西方;逐渐形成了西方人逻辑分析和个体思考的思维模式..2. 直觉经验性和逻辑实证性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中了悟而不重实证”;借助于直觉体会;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即“以经验为基础;通过由此及彼的类别联系和意义涵摄;沟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达到协同效应..”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只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对现象的描述;而不追求对感性认识的深层思考与对现象背后事物本质的哲学思辨..大自然呈现在自己面前的只是一个感性的现象世界;不可分析;只可感觉..传统的中医理论;如春秋战国时代名医扁鹊发明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就属于典型感性直观和经验判断的例子..这种思维机制与生活保持着直接联系;不向分析判断的抽象思辨发展..可见中国哲学讲求实用;用直觉顿悟的内心体验的思维方式去悟出自然法则;而不用概念和语言去描述也不用逻辑推理去论证..而西方思维则具有浓厚的实证、理性和思辨的色彩..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们在自然界的各种观察和实验中渗透着理性思维与哲学思辨的成分;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基础上;利用理性思辨的力量对世界进行了解说..近代西方哲学家们从对主体世界确定性质的探索;到主体思维确定性质的考察;借助自然科学的成果;依赖理性的力量;以实证或思辨为武器力求回答我们如何认识;我们能够认识什么的问题..康德以批评理性的精神;全面探索科学以及形而上学能够成立和存在的条件;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用辩证法思想重新确立了理论对现象世界本质的可知性;重新架起了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之间彼此过渡、转化的桥梁..这种逻辑实证性思维是对现象背后隐含的深刻原因的精心探索与深入挖掘;对西方科学及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理解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如何理解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如何理解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侯玉波(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加入WTO使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来自经济与技术领域,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我们的文化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

20世纪中国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传统的抱死守旧和全盘西化都会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理解文化影响的机制成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这些研究中,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解文化影响的崭新思路。

一、思维方式研究的心理学背景对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影响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韦伯(Weber)和许琅光(Hsu)为代表的一批关注中西差异的文化学者,因为受到新精神分析学派中社会文化学派的观念的影响,开始强调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决定着这个国家中人的国民性。

在他们看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和谐,而西方的文化强调冲突与进取,所以中国人的人格取向是中庸式的,注重对人际关系的处理;西方人的人格是进取式的,注重追求个人的成就。

韦伯等人的观点启发了著名的文化心理学家垂安蒂斯(Triandis),他提出了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概念,指出东方文化是一种集体主义文化,这种文化强调内团体的和谐,关注内团体的目标,强调团体的规范与责任;而西方文化是一种个人主义文化,它强调个人的需要和价值,关注个体的尊严和自我发展。

关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争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吸引着文化心理学家的目光,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对思维方式的研究之后,人们才发现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一概念去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影响依然处在一个较浅的层次上。

要想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影响,就必须从人的内在假设上加以分析,而思维方式作为人们处理信息和理解社会事物时的一种元认知特性,就是这样一种内在假设。

文化心理学把思维方式作为理解文化差异的内在假设,和他们对主流心理学的反思有关。

闲话东西方思维差异及优劣

闲话东西方思维差异及优劣

闲话东西方思维差异及优劣东方人和西方人在思维上的差异是不言而喻的。

观察一件事物,东方人通常先要从大局着眼,依序向细微处延伸。

西方人相反,他们往往先从细微处观察,然后依序向大局延伸。

且先从东西方陈述地址之各自习惯顺序开始:东方人对地址的陈述一般是先从大概念开始依序向小概念延伸:国家,省、市、区,街道,门牌号码,楼层或(和)房间号,最后是人名。

人排于末端。

西方人对地址的陈述一般是先从小概念开始依序向大概念延伸:人名,门牌号码,街道,楼层或(和)房间号,区、市、省,最后是国家。

顺序基本与东方人习惯相反。

人排于第一位。

先后顺序反映出思维过程。

再以烹调为例:东方人教授厨艺,时常给出一个可以随意伸缩的范围,有时让人有种难以捉摸的虚缈之感。

譬如一块肉、少许酒、适量盐、一把葱花、若干大蒜、一点水、几片姜等等,少有精确到多少克、多少毫升的,全凭个人喜好加以意会、取舍,皆因各人口味不同,咸淡清腻由人,东西南北全照顾到了。

也许东方人认为厨艺是一门活的、可变的、面对不同对象的、因而是不可量化的艺术?西方人则鲜少如此表述。

他们严谨到一定会给出精确的量,给人的感觉就是实在不虚。

例如肉250克,酒10毫升,盐5克,葱花20克,大蒜两瓣,水25毫升等等,决不随意增减,也不迁就不同人群,否则即是离经叛道,有违正宗。

西方人一定认为厨艺是一门固定的、面对相同的食客,因而是不可变更的量化艺术。

东西方对于地址陈述的顺序和烹调传授传统很能说明两者之间思维习惯的差异。

源于对事物细微、直接的观察,而人正置身于观察对象的正前沿,西方思维遂有将人特别放大,延伸到对个人自由和个人价值深入探究的传统。

西方的传统价值观极为看重个人价值及其个人利益。

此一价值观的确立,我们至少可以追溯于十五、十六世纪西方对于神权的反抗从而确立了人性地位的宗教改革运动。

对于人性的重视必然导向追求人权和由此而生的个人自由主义,连带着产生对于个体、对于局部、对于直观、对于外在力量的侧重。

东西方思维差异从何而来?

东西方思维差异从何而来?

东西方思维差异从何而来?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一个饶有兴趣的话题是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因这种差异,闹出许多笑话和误解。

一般的说法是,东方人根植于道家和儒家的传统,看问题更注重从整体出发;而西方人因历史上受还原主义和功利主义等思想的熏陶,更倾向于分析型思维。

东方人强调集体主义,注重事物之间的关系;西方人则提倡独立自主,崇尚个人主义。

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心理学的支持。

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尼斯贝特在《思想的地理》一书中,叙述了他在2001年开展的一项实验。

实验中他让一群来自美国和日本的学生看一段海底世界的视频,然后要他们描述看到的景物。

由于各自受传统思维习惯的影响,美国学生更倾向于先提及那些显眼的事物,比如色彩鲜艳的鱼或者水下植物等,而大多数日本学生却往往从与背景相关的内容开始叙述,比如说这一场景像一条小溪,或者水是绿色的等等。

在另一项实验中,尼斯贝特让一群美国人和中国人看同一张伏在丛林中的老虎的图片,然后用眼球跟踪仪跟踪他们的目光。

他发现美国人专注于老虎的时间更持久,而中国人的目光则经常在老虎和丛林之间来回游移。

整体型VS分析型多年以来,尼斯贝特等人积累了大量的证据,表明视觉注意力侧重点的不同影响了东西方人思考问题的方式。

首先,这影响了他们对事物的分类。

东亚人分类时倾向于以事物之间的关系为根据,而美国人倾向于根据事物的共性。

比方说,当把一只小鸡、一头奶牛和一捆青草的图片摆在一起,然后问哪两个可归为一类时,大多数美国人选择小鸡和奶牛,理由是它们都是动物,而台湾的孩子却多数把奶牛和青草归为一类,理由是奶牛要吃青草。

东西方人对因果关系的看法也很不一样。

美国人更喜欢就事论事,而中国人喜欢挖掘各种历史和社会原因。

一项研究比较了英文报纸和中文报纸在报道谋杀事件时采取的不同方式。

比方说,前些年一名中国留美学生枪杀了他的导师和数名无辜者的事件。

英文报纸花大量篇幅去推测凶手的精神状态,而中文报纸则在凶手和导师的关系上大做文章,并把话题延伸到更广泛的社会因素,譬如中国人缺乏宗教信仰等等。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利玛窦与明末儒士之间的对话为依据宋荣培,国立汉城大学哲学系Prof. Young-bae Song,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1.局部的生活环境范围和不同思维方式的产生生活在山里的孩子认为太阳总是从山上升起,又从山上落下,他们把这个事实当作“真理”。

然而,相同的现象对于生活在岛上的孩子却有不同见解,他们认为太阳是从海上升起又落回到海里。

山里孩子的“真理”对于岛上孩子来说却不是“真理”。

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不能接受这样的“真理”。

如此,即使是所有人都毫不怀疑“确信”的“真理”,由于人的生活环境造成的认识、判断和信念体系等也都各不相同。

特别是在游牧、农耕和只允许局部商业活动的近代以前,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认为自己生活的世界和文明就是文明世界的中心,而认为这个区域以外都是野蛮世界。

他们只按照自己所熟知的“标准”(或者“世界观”)单方面去评价和否定对方(即异己文化),而没有准备超越于此的理想交流和对话交流。

总而言之,现代社会可以讨论的“全球的”普遍妥当的世界观或价值观在当时无法存在。

对于希腊人和罗马人来说,生活在地中海另一边的其它地区的人种和文化都是征服和教化的对象。

东亚的中国文明也认为自己是“中华”(中心之花),而将自己以外的地区看作是需要教化的“夷狄”世界。

东西方文化的接触和相互流入是在1497年达伽玛发现印度航线以后,特别是在17世纪以后正式开始的。

当时,耶稣会的神父进入中国,学习汉语,并用汉语将与东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不同的西方宗教观和伦理观做了系统地介绍。

这种西方宗教伦理观念在东亚的传播同时也为挑战当时风靡一时的性理学世界观提供了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不相信人格神的“东方”道德形而上学(即性理学)的核心也通过这些耶稣会的神父传到了遥远的西方,并给否定中世纪神学系统的“世俗化”和坚持“人本主义”的启蒙主义思潮的形成带来了相当积极的影响。

2.语言的差异和思维的差异——西方的形式逻辑和东方的相关性思维方式思维方式首先与使用语言的语法特点密切相关。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东方文化通常倾向于集体主义,强调家族、团队和社区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

这种价值观使得东方社会更加注重社会角色和亲密关系,人们往往更愿意为了群体的利益而做出个人牺牲。

例如,中国文化中强调的“和”即是指追求和谐,尊重他人,并在社会中协调相处。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通常更倾向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主性。

这使得西方社会更加注重个人的自我表达和独立思考,鼓励个人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例如,美国文化中的"个人追求幸福权"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权利。

二、逻辑与直觉在思维方式上,东方文化倾向于强调直觉和感性思维。

东方人可能更加倾向于通过观察和体验来获取知识,并运用类比和隐喻来解决问题。

这种直觉思维在中国传统的典故和寓言中广泛体现。

例如,《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的比喻,用来表达取舍和权衡之道。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注重逻辑和分析思维。

西方人倾向于使用形式逻辑和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重视事实和证据。

这种思维方式在西方科学、法律和哲学的发展中得到体现。

三、时间观念东方和西方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差异。

东方文化往往采用循环性时间观念,强调时间的持续性和周期性。

例如,中国传统的农历和节气系统就是基于天文周期的时间划分。

而西方文化通常采用线性时间观念,强调时间的先后顺序和不可逆转性。

西方人更注重时间的管理和高效利用,重视未来的规划和目标的实现。

交融与理解尽管存在这些差异,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交融对于促进跨文化理解和合作的重要性。

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东西方的交流和互动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

通过理解彼此的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沟通、合作和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

例如,在商业领域,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可能导致交流误解和冲突。

然而,通过跨文化培训和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思维方式,并找到适合双方的合作模式。

最后,促进东西方的思维交融是推动全球文明进步的关键。

东西方思想观念异同

东西方思想观念异同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

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

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
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功利主义与道德主义的差异:西方哲学倾向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重视可观察到的结果和成果,追求个人自由和权利,而东方哲学则更注重道德和伦理,强调人的内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2. 逻辑思维与综合思维的差异:西方哲学注重逻辑推理和分析,讲究条理和推导,而东方哲学则更强调综合思考和模糊边界的处理,强调整体性和开放性的思维方式。

3. 信仰与理性的差异:西方哲学一直强调理性,信任科学和技术的力量,而东方哲学则注重灵性和信仰,更强调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关注自然与宇宙的和谐与平衡。

4.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西方哲学更注重个人独立,追求个人权利和自由,而东方哲学强调团体和谐,注重个人与集体的互动关系,倡导弱肉强食的集体价值观。

总之,东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主要是由历史、环境、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所决定,反映了两种文化特质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东西方在思维上的差异

东西方在思维上的差异

中西思维差异论文记得上小学时,我看到过一篇有趣的英语小短文:老师问孩子们which is near to us,the moon or England,孩子们说是the moon,老师问为什么,孩子们的理由是we can see the moon,but we cannot see England。

这其实是一段小幽默,但其中不难看出中西方思维上的差异。

首先的区别就是一个是直觉经验性思维,另一个是逻辑实证性思维。

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因而借助于直觉体会,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即“以经验为基础,通过由此及彼的类别联系和意义涵摄,沟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达到协同效应”。

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只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对现象的描述,而不追求对感性认识的深层思考与对现象背后事物本质的哲学思辨。

传统的中医理论,如春秋战国时代名医扁鹊发明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就属于典型感性直观和经验判断的例子。

直觉经验性思维着重用“模式”和“类比”的推理,一般是从一种基本模式出发,通过一系列的意象组合和直觉判断的矛盾运动,逐步拓展和深化,直到认识完成,逐渐逼近其中的本质意义,达到“目击道存”。

这种思维机制与生活保持着直接联系,不向分析判断的抽象思辨发展。

大自然呈现在自己面前的只是一个感性的现象世界,不可分析,只可感觉。

可见中国哲学讲求实用,“中了悟而不重实证”,用直觉顿悟的内心体验的思维方式去悟出自然法则,而不用概念和语言去描述也不用逻辑推理去论证。

而西方思维则具有浓厚的实证、理性和思辨的色彩。

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们在自然界的各种观察和实验中渗透着理性思维与哲学思辨的成分,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基础上,利用理性思辨的力量对世界进行了解说。

近代西方哲学家们从对主体世界确定性质的探索,到主体思维确定性质的考察,借助自然科学的成果,依赖理性的力量,以实证或思辨为武器力求回答我们如何认识、我们能够认识什么的问题。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有什么不同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有什么不同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有什么不同思维是人类所具有的高级认识活动。

那么关于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的区别是怎样的?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有什么不同,希望大家喜欢!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模式的不同一、中国人偏重于形象思维,西方人偏重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指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通常的想象。

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逻辑思维。

”(关世杰,1995:102) 中国偏重于形象思维,因而善于打比喻。

在中国文学史中,运用形象类比手法的文章不胜枚举。

《诗经》、《老子》、《庄子》等多用形象类比的手法来传达作者的思想。

《二十四诗品》中则用人格形象来类比文学艺术的风貌,二十四种诗歌风格用二十四种人格形象表达出来。

例如《二十四诗品》之三《纤农》“窈窕幽谷,时见美人”,之六《典雅》“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之七《洗炼》“载瞻星辰,载歌幽人”,之十《自然》“幽人空山,过雨采?” 。

《易经》用八种自然现象―天、地、山、水、风、火、雷、泽等“立象以尽意” 。

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道:“盈天下而皆象也。

《诗》之比兴,《书》之政事,《春秋》之名分,《礼》之仪,《乐》之津,莫非象也。

而《易》统会其理。

”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对于形象思维的重视。

抽象思维在中国则很不发达,例如,需要抽象思维的逻辑学在中国发展十分缓慢,大约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明学传入中国,因明学主要是阐述逻辑规则和逻辑错误。

其后,逻辑学的发展也是断断续续。

“逻辑一词是由严复从英语logic翻译过来的,由于当时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所以采用音译。

” (关世杰,1995:104)中国逻辑学的不发达可见一斑。

而西方人则偏重于抽象思维。

古希腊的逻辑学十分发达,在欧美文化中,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原理建立起来一套逻辑体系,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大多体现了这些原理。

拓展阅读:东西方思维差异

拓展阅读:东西方思维差异

拓展阅读:东西方思维差异拓展阅读:东西方思维差异北京策马翻译 2017-02-15东西方思维差异1.独立性与联系性:西方人认为世界是单个物体的集合,东方人认为世界是个巨大的场,所有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2.物体数量东方人平常用语不强调物体数量,不会说“我会吃一个橘子”,而西方人则强调事物具体的数量。

3.表面与内在西方人会强调事物直观表面现象,以个体为主,而东方人强调事物内部的联系,因为东方哲学讲究因果缘起。

4.局部与整体西方人无论是看画会关注在中心物品上,而东方人看画不仅看中心物体,还会强调中心物体及其所处环境。

拍照人物照时,西方主要是面部特写,背景较少;而东方尽可能是让人物和背景保持协调。

在肖像画中,西方的都是人物躯干,而东方的肖像画中都有宽广背景,较小的视野或人物躯干。

5.内部视角与内部视角西方人观察世界和审视自我采用内部视角,也叫第一人称视角,从自己的角度看待自己和世界,也就是自我投射;东方人则采用外部视角,也叫第三人称视角,就是从别人的角度看自己,关注他人所思所想,换位思考。

6.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西方人认为自己的成功比任何东西都重要,注重个性和快乐,例如美国绝对的个人主义;东方人重视集体利益,可以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

7.外扬的自信与内敛的自谦西方人重视培养独立精神,因此他们的目标是充分发展自己,所以他们的基础教育会重视培养孩子的自信,西方人都认为自己很聪明;东方讲究举止谦逊、礼让,所以社会要求人们不破坏规矩,诚实可靠,谦虚。

8.独立与依赖西方人大多很独立,在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时,他们表现得很好,有着自立至上的文化氛围;东方人会依赖他人,靠他人引导。

9.评价自己西方人评价自己是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不在意别人的看法;而东方人通过他人、社会标准来判定自己,所以有“类化的他人”现象,即社会道德规范社会行为。

10.人与自然的关系东方普遍接受天道,认为天命难以违抗,即天人合一,让自己的行为符合内心的道德;西方认为人的思想凌驾于自然之上。

中西方思维到底有多大的差异,用思维导图分析给你看看!

中西方思维到底有多大的差异,用思维导图分析给你看看!

中西⽅思维到底有多⼤的差异,⽤思维导图分析给你看看!
由于历史及⽂化发展的关系,东西⽅在很多⽅⾯存在着差异,有的⽅⾯这种差异甚⾄是巨⼤的。


多⽅⾯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

下⾯⽤思维导图分析中西⽅⽐较突出的四点思维差异:
中外思维差异思维导图
⼈际关系
中国⼈喜欢⼈道主义,邻⾥间有事没事就喜欢拉拉家常,坐在⼀起聊天、打牌。

中国⼈似乎天
⽣都喜欢热闹,有种欣欣向荣繁华太平的感觉。

⼈前⼈后
中国⼈有⼀个很⼤特点就是“谁⼈背后⽆⼈说,谁⼈背后不说⼈”。

每个⼈都会受到批判和评价,
每个⼈也都要去评价和批判别⼈。

⽆论这件事是好是坏,都难免会受到⼀些评价。

但是在国
外,他们有⼀种“不轻易评判”的态度。

国内发⽣的每⼀件事,都会被扯上道德,也就有了很多的
道德绑架。

意见
每当我们提出观点的时候,总是很希望能得到⼤家的认同。

可是⼈⽆完⼈,总会有反对的意
见,⼤部分⼈会因为有⼈不同意⽽感到苦恼。

⽽在国外对⼀些个⼈观点⼤部分会保持中⽴或者
有⾃⼰的看法,也不会很太在乎别⼈的感受,直接否决别⼈的意见。

规则
在国内,破坏规则这件事,是经常发⽣的,我们对此也束⼿⽆策,渐渐的也选择了默认。

但是
在国外,这就不⾏了,⽽且还会受到很⼤的谴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差异
东西方文明的巨大差异皆是源自先民不同的生活方式,游牧方式造就了西方文明,农耕方式造就了东方文明。

东方文明源自农耕文明,农耕社会为了保证生产的稳定,需要建设大型水利工程,为了防盗防贼,需要建设大型的防御工程,比如长城、运河、都江堰、郑国渠,建设大型工程需要集体协作,需要协调各种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全面的、整体的观念。

因为土地是农耕民族赖以生存的资本,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放弃的,当面临灾害时,想到的不是逃避,而是抗争,这些都造就了农耕民族的韧性和变通。

农耕民族为了保护自己的粮食,驯养了猫,猫成了家里不可或缺的成员。

西方文明源自游牧生活,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每户牧民都是独立个体,相互之间的联系不如农耕民族密切,人情味也寡淡许多,个人主义较强。

由于相互间不需要协调什么,整体观就淡化很多。

作为游牧民族,无论迁徙还是打猎,目标性极强,造就了西方人无论思维还是做事都具有很强的目标性。

西方的游牧生活培养了和狗的感情,狗是西方人打猎和放牧不可或缺的伴侣,这也是西方人喜欢狗,不吃狗肉的原因所在。

现在由于西方文明的强势影响,有的农耕文明的国家也禁食狗肉了,还冠之以文明的噱头,是非常可笑的。

1、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西方盛行个人主义,源自西方游牧的生活方式。

游牧的生活让各个家族各自流动,不易形成复杂的血缘关系,每个人的个性得到突出,这一段在西方姓名的排列方式上可以得到印证,西方人总是先名后姓,便是这个传统的反映。

中国人依赖于土地,一旦定居下来,便聚族而居,很少迁徙,在中国,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村庄比比皆是。

这种生活造就了中国人重视血缘,重视家族的传统,塑造了中国
人的家国情怀。

中国盛行集体主义,每个人都是集体的成员,是家族的一员,每个人只有在家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有归属感。

在中国,一个人如果被逐出家族,那是莫大的耻辱。

中国人总是把姓放在名的前面,体现了对家族的重视。

2、面对灾难的抗争和逃避
在西方的神话里,当大水来临的时候,西方的选择是逃避,这种逃避的传统同样来自西方游牧生活,对于游牧民族来讲,马羊狗是他们的资产,一旦有天灾,首先要做的是通过远离灾害来保护资产。

他们的资产不同于土地,是会跑的动物,因此带着动物离开是他们的最佳选择,由此形成了西方退避灾难的传统。

不惟大洪水,当前的抗疫,西方的做法依然是这种逃避传统的再现。

所谓的群体免疫不过是一和漂亮的托词。

在中国的神话里,当大洪水来临的时候,是鲧禹父子坚持不懈地治理水患,是向大自然做最坚强的抗争。

这其中的原因是,农耕民族的资产是土地,土地不能走,人也搬走,只有抗争才有出路。

这种协作精神在当前的抗疫中同样表现出来,全国一盘棋,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各司其职,遏制了病毒的蔓延。

3、绘画上的上帝视角和凡人视角
中国人农耕生活的分工和协作,造就了中国人能够从整体的角度,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从更为宏大的角度审视生活。

从宏大的视角看,山水不会因为远近发生变形,能更客观地审视对象。

比如说我们从地面上的一点瞭望,山川河流会呈现近大远小,通过卫星看地球就没有了这一种现象,各个山川河流都更为真实地展现在面前。

可以说,中国人的这种宏大视角是一种上帝的视角,中国人的山水画所用的散点透视就是这种视角在绘画上的表现,体现的是对事物的真实反映。

西方人的游牧生活,造就了西方人的个人视角,因为要捕获猎物,要游牧迁徙,必须确定自己的位置和目标位置,只有确定了这些,才有可能成功。

西方人的个人视角强
调的是个人的感受,所关注的是从我的角度看事物是什么样子。

因此西方人的绘画所用的是焦点透视,这种焦点透视会使对象因为视角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面貌。

4、力量对决和生存之争
5、东西方艺术的心灵和情欲
东方的艺术是涵养心灵的,是心灵的自然流露,中国古代的文学大家往往同时是调节生活的高手,从庄子到陶渊明到苏东坡,文学不仅表现着他的生活,也涵养着他们的心灵。

西方的艺术是宣泄式的,西方的艺术家往往是现实世界的疯子。

6、图腾之别,十字架和太极图
西方的图腾是十字架,像一把高悬的利剑,充满杀伐之气。

东方的图腾是太极图,像一轮太阳,阴阳相依,和谐圆融。

7、建筑之别尖顶式和庭院式
西方的建筑也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演变过程,风格随时代变化不断变化,但是唯一不变的是,西方的建筑一直保持着直插天空的尖顶和没有庭院,这一点从古罗马的圆形尖顶到后来哥特式的棱形尖顶都保持了这个基本特点。

中国的建筑从古到今也保持了基本的范式,那就是深深地庭院和重檐斗拱的结构。

这一点从二里头的茅草屋到元明清的金銮殿,莫不如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