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建议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课程内容” 部分结构
必修课程
地理1 模块简介
地理2 模块简介
内容标准 教学提示 学业要求 内容标准 教学提示 学业要求
“模块简介”:概要说明本模块的主要内容、学习目 的。
地理1
“教学提示”:对模块教学的基本价值追求、基本 脉络、基本教学策略的概要性描述。
三维目标为学科核心素养所取代
课程目标部分的结构
(一)学科核心素养
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赋予人的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
地位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两个关键词:必备品格、关键能力 通过学习而形成、具有学科特性。
地理课标凝练的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 综合思维——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区域认知——地理学具有区域性的特征 地理实践力——野外考察与室内实验、模拟相结合,
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 化,面对我国高中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面对 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 求,现行高中课程还有某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 之处。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进行修订,是推动课程与时俱进、深化课程改革 的重大举措。
本次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的主要任务:
谢谢大家
凝练核心素养,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进一步明确普通高中教育定位,坚持基础性和选
择性统一。 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人才培养标准。 优化内容结构,促进高中教育与高考改革对接。 增强可操作性,力争“好用、管用”。
框架结构有明显改变
原《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
背景与课程性质
•教育与地理背景 •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 相关变化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2020年,新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正式发布。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地理课程也不断更新和完善。
在此,我们将对比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以及变化的原因。
一、时间背景旧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于2002年发布,已经实施了18年。
而新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发布于2020年,是近年来的一次地理课程改革。
二、调整内容1.调整视角与重心旧版地理课程着重于地理知识的传授,重视地理事实的呈现,着重解释地理现象和规律。
而新版地理课程将视角从地理知识的纯粹呈现转向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旨在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批判思维、社会责任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等软性素质。
2.强调实践与应用新版地理课程大量增加了实践和应用环节,着重对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学生需要通过野外实践、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方式来探究和解决具体问题,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贴近时代背景学科的发展与国家发展的需求相结合,新版地理课程增设了“地球生态安全”、“一带一路”、“数字地理”、“全球化”等内容,更贴近时代潮流,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更确切的知识。
4.注重环保教育新版地理课程加强了环保教育的内容,注重提高学生的环保认知和环保意识。
学生需要了解全球环境问题,并能从自身做起,实现低碳、环保、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5.重视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新版地理课程强调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掘自己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除了纸质教材和教师课堂授课外,还增加了网络资源和线上自主学习环节。
三、变化原因1.国家发展需求变化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成为人才市场的重要需求,教育界也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2.学科自身发展及新技术的发展地理学科是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而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理学科得以更深入地应用于实际,需要更为实际和全面地课程体系。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评价建议”解读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评价建议”解读《全日制一般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评判建议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评判提出的,不涉及对教师教学的评判。
学生地理学习活动状况、学业成绩,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进展,行为表现等是地理学习评判的对象。
《标准》所提出的评判建议较为原则和宏观,因此有必要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解读。
一、“地理知识与技能”评判的要点及案例“地理知识与技能”评判所包含的内容是依照《标准》的总目标和内容标准确定的。
这些内容集中反映了高中学生通过地理课程学习后,在“地理知识与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水平。
《标准》的评判建议部分提出从如下两方面对学生在“地理知识与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水平进行评判。
1.评判学生地理知识明白得和应用状况评判学生地理知识明白得和应用状况,《标准》建议要紧从对地理知识的明白得能力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进行评判。
明白得能力的评判要紧看学生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理论的明白得质量与表述状况;知识运用能力的评判要紧看学生能否激活所储存的已学知识,能否将相关知识迁移到具体情境之中。
具体说来,评判内容与目标要紧有如下六个方面:(1)对地理学科差不多的、核心的概念或结论的明白得;(2)了解识别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功能和作用;(3)依照文字、图表、数据等背景材料,分析明白得地理事物进展变化的过程;(4)依照文字、图表、数据等背景材料,明白得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紧特点,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5)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阻碍,明白得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连续进展的意义及要紧途径。
(6)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连续进展面临的要紧问题和解决途径。
案例1:评判学生对地理概念的明白得状况对学生地理概念明白得状况的评判应要紧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①用自己的语言把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变为另一种表达形式;②用符号、模型、图表等表达概念;③辨别概念的正例与反例;④会进行概念之间的比较,区分概念的不同意义。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1. 引言1.1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教育部颁布的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目标和方法等进行规范的文件。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地理教育也在不断调整和更新。
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发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与之前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相比,有许多差异和变化。
本文将对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分析,从目标设置、内容调整、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和地理知识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揭示新旧标准之间的优势和不足,为地理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2. 正文2.1 目标设置的差异目标设置的差异在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都有明显的变化。
旧标准中,地理课程的目标设置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和分析能力。
而新标准则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地理学习,能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标准对地理教育的目标也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审美情感和创新精神,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旧标准则相对更为注重纯粹的知识学习和考试成绩,强调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死记硬背和笔头功夫。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目标设置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注重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新标准更符合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2.2 内容调整的不同1. 课程结构调整: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将原有的内容重新组织,注重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和层次性。
旧版标准中地理知识点分散,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新版标准则更加清晰明确,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全面理解。
2. 知识延伸和拓展: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在内容设置上更加注重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理现象。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广大中学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地理课程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新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此前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进行了深入调整和修订。
本文将对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变化和影响。
一、课程目标新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以实现学生综合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将地理学科的学科要求与教学目标相结合,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学习兴趣和责任感的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而旧版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有着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的理念,但在具体的教学目标上较为笼统。
二、教学内容新版地理课程标准突出了思维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划分,增加了地理技能、地理方法和地理实践三大板块,强调地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与此新版课程标准对一些传统的内容进行了深化和拓展,增加了地理科技知识,强化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地理学科的实用性。
而旧版地理课程标准较为偏重地理基础知识和理论体系,对地理实践的要求相对较少。
三、教学方法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提倡启发式教学、研究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旧版地理课程标准中,教学方法相对较为传统,注重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接受。
四、评价方式新版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化评价的理念,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强调对学生的品德、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全面评价,提倡综合素质评价。
而旧版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评价较为传统,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
新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相对于旧版地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较大调整和改革。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
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第二,地域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与"选修"课程组成。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比较浅析-最新资料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比较浅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规定地理学科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主要内容和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考试命题、教学实施的纲领性文件,同时面向全体学生提出学习的基本要求。
教学实施建议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指导高中地理教学实践。
本文将对 2003 版与 2016 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两版本)中的“实施建议”进行简要比较,分析其共同性与差异性,了解两版本课程标准的继承与发展,以便更好地领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新要求。
一、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建议”比较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是课程标准中实施建议第一部分内容,为地理教师课堂教学实施以及课外教学进行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和指导,促使地理教师更好理解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更有效进行地理教学活动,达成地理课程教学目标。
表1为两版本“教学建议”比较。
通过表 1 可以看出,两版本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具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性,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两版本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均涉及指导学生开展地理观察、地理实践、地理探究等方面的实践内容,并且从实践活动的选择、方式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相应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同时列举具体操作案例,给予指导性意见。
重视地理实践活动,在新版课程标准中得以强化,是新时代地理课程改革深化的要求,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发展的体现。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核心素养之一,注重地理实践活动,转变地理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实践,增强学习体验,促进学生主动、个性化学习,是培养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
其二,两版本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都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注重基于信息技术构建地理新型课堂,丰富现有教学形式,改变学习方式。
强调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拓宽学习范围、增加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加强师生互动、发展学生思维等。
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可营造直观、生动、实时的地理学习环境,促进地理课堂教学开放多元,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开放空间并提供平台。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修订建议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修订建议
1.问题:①教材的有效配卡不足。
由于需要涉及到新的地理知识,相关的文本、照片、图表等素材体现不够全面,缺少教学实物,教师缺乏实物媒介的教学技巧;
2.②新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缺乏。
很多时候,教学目标有了修订,但是教学方法、活动设置以及评价手段并没有随之改进,未能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质性的学习行动;
3.③缺乏基础知识的积累。
现行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虽详尽,但涉及的基础知识科目的覆盖程度和面深度不够,一些非专业性的基础知识欠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掌握能力。
修订建议:
①强化教材编写,结合新的地理知识,丰富有效的课本配卡,并有效结合实物资料;
②将新的教学理念和活动形式转化为实质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活跃参与;
③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基础知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课外教育活动和能够更好地
总结和记住知识的考核措施。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
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分析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
地理课程作为普通高中教育的一部分,也经历了不少的改革和调整。
本文将对新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在内容、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的变化和影响。
一、内容比较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内容方面相对于旧版进行了很多的调整和更新。
首先是知识点的调整,新版地理课程更加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将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增加了地理与经济、政治、历史等学科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可以更好地理解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
其次是地理科技知识的融入,新版地理课程将地理科技知识更加融入到课程内容中,让学生接触到更前沿的地理科技知识,提高了现代地理科技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在地理实践方面也进行了调整,新版地理课程更加注重地理实践的体验和应用,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比之下,旧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基础,对地理科技知识的融入程度较低,地理实践的体验和应用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这与当今社会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化不太符合,无法满足学生对地理知识、技能和素养的需要。
二、方法比较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教学方法方面也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更新。
首先是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应用,新版地理课程更加注重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方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地理知识。
其次是地理实践教学方法的推广,新版地理课程更加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参观、实地考察、实验和模拟操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在评价和考核方法方面也进行了调整,新版地理课程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和考核方式,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
相比之下,旧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教学方法方面相对较为传统,主要采用讲授和书本分析等方式进行教学,对多媒体教学方法和地理实践教学方法的应用较少,评价和考核方法也比较单一,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实验)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实验)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二、评价建议地理学习评价,要在知识与技能评价的基础上,关注对学生价值判断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人生规划能力形成状况的评价。
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
地理学习评价应发挥其激励与发展功能,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地理学习水平。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并给予必要、及时、适当的鼓励性评价和指导性评价。
下面是一些教师可以尝试使用的新的评价方法。
1.对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评价评价学生地理知识理解和应用状况的标准,主要是衡量其理解能力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
理解能力的评价主要看学生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理论的表述状况;知识运用能力的评价主要看学生能否激活所储存的已学知识,能否将相关知识迁移到具体情境之中。
案例:对地理概念理解能力的评价标准与等级划分2.对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的评价评价学生地理技能的形成与运用状况,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各种地理技能的功能、方法和要领的了解程度,选择应用地理技能的合理程度,运用地理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应用地理技能所取得的学习和研究成果的正确程度和实际价值。
案例1:评价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检测“运用资料,说明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的达标程度,可以布置研究性活动,让学生收集有关海平面上升对海岸带影响的科普读物、论文、图片等资料,自己撰写小论文,绘制图表,或办宣传板报。
以评语方式对学生在上述活动中利用信息源的情况,资料的多样性、可靠性、全面性以及学生撰写的小论文、绘制的图表的质量予以评估。
案例2:评价学生利用网络信息和电子地图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互联网上关于北京的旅游资源信息非常丰富。
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指导学生根据预设条件(如时间、经费、开支等),利用网络信息和电子地图设计一个“北京三日游”旅游方案。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含建议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
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第二,地域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与“选修”课程组成。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新旧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及教学改进建议--基于地理国情教育视角的分析
新旧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比较及教学改进建
议--基于地理国情教育视角的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地理课程在高中阶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旧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到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其内容、目标、方法等有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基于地理国情教育视角,从旧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比较,以及教学改进建议进行分析。
旧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主要是以研究地理学知识为目标,重视对学生地理知识的认知,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有所忽略。
教学方法上强调讲授,缺乏实践活动,不能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不能让学生深入体验、深入思考地理问题。
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往的认知形式,将研究地理学知识与地理问题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将地理问题的解决放在研究的首要位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引入了新的教学方法,如实验、模拟、案例研究等,让学生能够从实践中更深入地体验和理解地理知识,也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问题解决的方法。
通过比较旧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可以看到,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内容、方法和目标上有了很大的变化,更加注重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上也更加强调实践活动,体现了地理国情教育的理念。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地理教学应该加强实验、模拟、案例等实践活动,以更好地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重视学生的参与,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快乐。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关于地理教学的建议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关于地理教学的建议一、引言为了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档旨在阐述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学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方法,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参考。
二、教学目标与内容1.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地理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包括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思维和地理情感。
具体目标如下:- 理解并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培养地理观察、调查、实验和论证等技能;- 形成地理空间观念,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增强对地理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2. 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将地理教学内容分为四大领域: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
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三、教学原则与方法1. 教学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实践性原则:注重地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启发性原则: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地理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材施教原则: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2.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地理研究兴趣;- 案例教学法:分析真实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讨论,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信息技术教学法: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 教学评价地理教学评价应注重过程性、发展性、多元化,全面反映学生的地理研究状况。
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评价:-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作业批改:了解学生地理研究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指导;- 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地理研究效果,为学生提供反馈;- 学期考试:全面考核学生地理研究成绩,为教学提供参考。
2. 教学反馈教师应及时收集学生反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指导。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修订建议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修订建议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理课程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讲授内容的复杂性都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中国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也在不断发展。
不过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程内容不够多样化,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存在偏向,地图分析训练不够,师资力量过于紧张,知识素养缺乏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可以执行的建议,比如完善科学的调研方法,提升地理研究能力,课程内容拓展,教学内容细化,提高师资力量,强化地理知识运用等。
本文还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下一步发展提供建议,推动中国高中地理教育的发展关键词: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问题及修订建议着社会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普及,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今天,地理学日益受到重视,它已经在一些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中国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也正在发展之中。
本文重点分析了中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可以执行的修订和建议,以期为下一步发展提供建议,促进中国高中地理教育发展。
一、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容单一化目前,中国的高中地理课程设置大多偏重地形地貌地理类学科,如地理学原理、地理调查、地理教学等,缺乏较多样化的其他学科内容,比如气候类学科、人口类学科和自然资源类学科,以及社会经济类学科等。
2.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存在偏向在中国的高中地理课程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存在偏向,比如考试倾向于死记硬背,缺乏激发学生积极性的讨论、实验、实地考察等;且某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也较侧重练习内容,忽视灵活性、综合能力、写作能力等。
3.图分析训练不足地图分析训练是高中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高学历认证的要求。
然而,在中国的高中地理课程中,地图分析训练占的比重相对较低,时间也相对较少,而且也偏重于静态的数据分析,而缺乏动态的地图分析训练。
4.裔力量紧张在教学过程中,师资力量不足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尤其是老师编制紧张。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建议(2017年8月)
(一)把对学生的评价融入学习的过程之中,根据课程 标准的内容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 知识与技能、设计与实践能力、合作、交流与分享等方面进 行描述,判断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指出学生的发展变化及 其优势与不足,为教学提出具体、合理的改进建议。 (二)在确定评价方式和制定评价量规时,应有意识的 使得评价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和建构的过程,成为展示技术 活动的经历的过程。 强调过程评价不是否定结果评价。在 评价的实施过程中,如果学生对自己的方案或作品感到不满 意,在不影响后续学习的前提下,可以允许他修改或重试, 直至满意。
教学建议
五、地理教学一定要做好课后反思
1.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2.反思是否已学会欣赏学生 3.反思是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4.反思是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评价建议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 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 教师教学。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和内容为 依据,体现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建议
2017.08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 四、教材编写建议
教学建议
(五“要”)
教学建议
一、多角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建议 一、多角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兴趣,层层递进,紧扣教学内容直接用故事吸引学生)
未解之谜----已解之谜----设问较简单学生知道的与地理相关的问题
发展性评价是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 基础上的提高,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和特长,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和发 现自我。发展性评价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 学生发展”的教育思想。 发展性评价要体现评价内容的有效性, 应选择体现教育目标的内容,而不是容易考 核的内容;要体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将作 品评价、访谈评价和纸笔测验法等结合起来; 要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参与程度,给学生提 供自我评价的机会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评价内 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 反思。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探讨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探讨引言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高中地理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一、教学内容的调整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有所调整,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采用多种实践活动的形式,比如实地考察、地理实验等,让学生亲自参与,真实感受地理的魅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实例和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 强调地理思维和方法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方法,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地理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变革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方法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
以下是一些针对不同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的建议: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师在讲授地理概念和知识点的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互动等方式来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的地理知识。
通过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2. 项目式学习在某些具体的地理问题或调查研究项目中,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设计并完成一个小项目。
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可以从实际问题出发,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掌握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方法。
关于修订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活动建议”的思考
增的 内容 , 作 为《 全 日制普通高 中地理课 程标准( 实验 ) 》 的亮点之 一, 是推行新 的地理教 学理念和达 到“ 标 准” 的重要 载体。“ 活动
建议 ” 中列 出 7 9条 建议 , 其 中地 理 调 查 类 、 地 理 专题 研 究 类 、 地 理 宣传 展 览 交 流 类 和 地 理 信 息技 术 类 的 活 动 占比较 大 。应 当适 当 加 大 地理 室 内 实验 的 比 例 , 制 定 地 理 实验 手册 , 增 多地 理 野 外 考 察 的类 型 。
人合 作 ; 教 师评 价包括 记 录是 否真 实 、 可信 和能否 查 找
传统 的高中地理教学 以应 考为 主要 目的 , 以讲 授 为 主, 学生 的思想不易体现 , 学 生的素养 不易提 升 , 能力不 易提 高 , 往往形成“ 高分低 能” 的怪 象 。因此地理 课堂应 当充分发挥地理学科 的特 色 , 根 据学科 核心素养 培养需 求 和知识特点 , 积极开展 多样化 的地理教学 。例 如在讲 解 月相变 化 的时候 , 如 果采用 教师讲 授 的方法 , 大部分 学生会搞 不懂 月相 的变 化 , 认 为这 部 分 内容 太 难 太枯 燥 。教师可 以采取组 织 实践 活动 的方式 促进 学生 对月 相 知识 的理解 和认知 , 鼓励学 生 自主分组 合作 , 组 织 观
会用地理 眼光认识 和欣赏地理环境 。
两条 : ( 1 ) 重视对地理 问题 的探究 。倡 导 自主学习 、 合作 学 习和探究 学 习, 开展地 理观 测 、 地 理考 察 、 地理 实 验 、 地理调查 和地理 专题 研究 等实 践活 动 ; ( 2 ) 强调信 息 技 术在地理教 学 中的应 用 。充分 考虑 信息 技术 对地 理 教 学 的影 响 , 营造有利 于学生形成 地理信 息意识 和能力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建议摘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指导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教科书编写、高考命题和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但其中也存在着语言表述不明确、不具体、不透彻的问题,给高中地理教科书的编写、课堂教学和命题考查造成了困惑。
深入研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反复对比各种版本的高中地理教科书,就“内容标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客观的评价和修改建议十分必要,可以有效地配合新一轮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使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更加完善、更加实用。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建议一、内容标准《必修课程地理1》修订建议1.“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建议改为“描述地球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同时对“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内涵作出具体说明。
理由:地球运动的特点是地球运动地理意义产生的基础,也是高中学生必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不同版本教材对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描述不太一致。
比如,鲁教版教材将“地转偏向”现象作为地球自转地理意义之一来介绍,而人教版未介绍;人教版教材对“时差”问题讲得比较详细,而鲁教版就很粗略。
笔者的观点是,《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已经删去了“时区和区时”的内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有必要将其作为一个“内容目标”提出来予以说明。
另外,四季的含义及其划分标准、五带的划分及其天文含义等都要作为“内容标准”提出来。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建议改为“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理由:地壳只是岩石圈中很薄的一层,“地壳内部”无法完成物质循环。
这里讲的物质循环是指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换,是在岩石圈及其周边进行的而不仅仅是在“地壳内部”。
3.“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建议改为“分析内、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影响”。
理由: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有内力因素和外力因素,我们研究的对象不是这些因素本身,而是研究它们对地表形态及其变化产生了哪些影响以及如何产生影响的。
4.“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建议改为“运用图表说明近地面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理由:能直接吸收地面辐射的只是近地面大气,中高层大气的热源是直接吸收太阳辐射,所以必须加上“近地面”。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对于地球生物的生存与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毋容置疑的。
“保温作用”是“保持温度的意思”,是使大气温度保持在一个不太高也不太低的适宜范围之内,这个作用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逆辐射”共同完成。
“大气的受热过程”不包含“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5.“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建议改为“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并另设一个目标“气候的形成与分布”单独作为一节。
理由:我们都知道,气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核心要素,气候分布是自然带分布的基础,气候的形成与分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里只强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太不全面,不利于学生系统、全面掌握气候的形成与分布知识,这也给教学和考查造成了困难。
因此,必须加强“气候”的教学,将其作为一个“内容标准”来设计。
6.“简要分析锋面、高压、低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建议改为“简要分析不同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理由:锋面、高压、低压三个概念不是一个级别的,不能并列表述。
锋面系统与气压系统才是同一级别的概念。
作为高中教学,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而不是天气系统本身的特点。
7.“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建议改为“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归纳洋流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理由:世界洋流的具体分布情况是归纳洋流分布规律的基础,必须将“世界洋流分布”作为一个教学目标来强调。
因为很多老师认为只须掌握洋流分布规律而不必知道世界洋流的具体名称和分布情况,看到考查某一洋流名称的试题就认为是超纲。
但没有“分布”,哪来“分布规律”?洋流对海洋渔场的形成以及海上航行影响很大,而将这些归结为“地理环境”有些牵强,加上“人类活动”表达就全面了,不会引起异议。
8.“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建议改为“运用地图分析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情况,并归纳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理由:与上面的第7点相似,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情况是归纳其分异规律的基础,不要求掌握自然带的名称与分布情况而直接要求掌握其分异规律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内涵比“地理环境”小,更符合实际情况。
9.“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建议改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并将其转移到《必修2》,作为最后一个单元,对人地关系进行总结。
内容可以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全球气候变化、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几个部分。
理由:“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节教材所强调的主要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原因及危害,而且特别强调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是造成当前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这不能简单归结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环境问题也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
二、内容标准《必修课程地理2》修订建议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建议改为“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区差异”。
理由:人口增长模式不是什么具体事物,不好用“分布”来表达。
事实上,只是要求学生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特点存在哪些差异,即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少年儿童比重大,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
因此用“地区差异”更为合适。
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建议改为“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和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
理由:人口分布是一种重要的地理现象,探究人口分布地区差异的原因是一个地理性很强的问题,有必要让学生掌握。
人口迁移都是有原因的,但追究这个原因对于高中地理来说意义不大,倒是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意义更大,值得强调。
3.“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建议改为“理解环境承载力的含义,比较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异”。
理由: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与人口合理容量不是同一类概念,不宜进行比较。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才具有可比性。
4.“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建议改为“运用实例,分析不同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和外部形态特征,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理由:城市的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的分布及其组合状况,加上“内部”二字,概念的内涵更清晰。
不同城市的外部轮廓形态不同,有团聚的,有分散的,有带状、星状、块状,还有城市群、城市带等不同形态,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将“城市外部形态特征”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放在一起教学,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城市地理知识体系,可以为研究城市规划提供完整的理论支撑。
5.在“城市化”一节的后面有必要增加一节“城市区位选择”。
理由:不同城市的区位不同,影响其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就不同,其特点和职能也不同,这是一个地理性很强的内容,有必要让学生掌握。
鲁教版教材增加了这一内容,但因为《课标》中没有,所以无法考查。
6.“区位”是一个重要的人文地理概念,但教材对这个概念的解释不明确,学生不好理解,老师也解释不清。
如鲁教版说“区位是指某事物的位置及与其他事物间的空间联系”。
笔者认为这是把“区位”和“区位因素”两个概念混合了。
“区位是某一范围较小的地理事物(如城市、农业区、工业区、商业区、交通线、居民点等)在一个较大范围的地理背景中的相对位置”,区是区域,位是位置。
“区位因素就是决定该地理事物分布在这个位置的相关地理因素。
”如上海的区位,从海陆位置看,它位于我国东部沿海;从纬度位置来看,它位于北纬30°左右,属亚热带;从流域位置来看,它位于长江入海口南岸;从经济地理位置来看,它位于长江经济区的龙头等。
从不同角度研究同一事物,对其区位的表述是不同的,影响这一区位特点形成的因素也不同。
7.“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建议改为“从人口和城市特征看文化景观的地域差异”。
理由:地域文化是一个综合概念,其内涵十分复杂。
一个地区人口和城市特征既受地域文化的影响,但同时,人口和城市特征的本身也是该地文化景观的一部分,这在概念的逻辑关系上会引起混乱。
而且,地域文化不是影响人口和城市特征的终极因素,地理环境才是地域文化特色产生的根源。
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这种地域文化的差异在人口特征和城市特征上表现明显。
所以,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特征和城市特征,并能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探究这些特征形成的简单原因就可以了。
8.“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建议改为“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商业网点布局的主要因素”。
理由:聚落外部空间形态的问题应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并列安排。
影响商业网点布局的因素很多,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这样容易造成片面性。
资源分布与经济布局的特点是商业网点格局形成的更主要因素。
三、内容标准《必修课程地理3》修订建议1.“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建议改为“比较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发展状况及人地关系特征”。
理由: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仅仅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无疑是片面的。
而且,对于某一特定区域而言,地理环境特征是稳定少变的,是被动的,倒是不同时期不同的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能够帮助人们去想象过去的人文景观和发展历程,并由此推测当时的人地关系特征,并预测未来环境发展和变化的趋势。
2.“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建议改为“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理由:从时间顺序上看,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很早就有了,广义地说,任何时期任何地区自然资源的远距离运输与交易都可以称为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而产业转移是在二战后才出现的。
从教学顺序上看,先学资源调配后学产业转移在逻辑上较为顺畅,我们可以将产业转移理解为资源调配的逆向思维。
资源调配和产业转移对于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应该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仅仅强调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加重污染还是减轻污染),是狭隘的。
3.“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建议改为“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森林、湿地等在地理环境中的主要功能及其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综合治理与保护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