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三农” 政策的创新与发展

合集下载

我国“三农”工作的新成就、新思路和新举措

我国“三农”工作的新成就、新思路和新举措

我国“三农”工作的新成就、新思路和新举措三农”问题是中央非常重视的问题,也是非常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三农”问题涉及面广,异常情况这里简单介绍三个方面的情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边远地区成就,解决我国“三农”环境问题的新思路和我国农村改革环境污染问题发展的新举措。

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成就我国的跨越改革开放首先从边远地区突破,农村改革则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

这项突破使亿万农民成为市场经济的以使主体,焕发出巨大的热情和活力,推动我国解决有效地解决了自给问题,进而开始向小康目标迈进。

我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这是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取得这个成就的根本支撑是农产品大幅度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粮食产量从6000亿斤连续登上7000亿斤、8000亿斤、9000亿斤、10000亿斤四个台阶。

棉花产量从4000万担连续登上5000万担、6000万担、7000万担、8000万担四个台阶,高速增长其他农产品也就大幅度增长。

目前,我国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1978—2003年,世界主要农产品增长量20%以上来自我国。

我国农产品的供应已经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与此同时,亿万农民上捷尔萨不但加以解决了吃饭问题,生存环境条件也有很大改善。

197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3元,2004年达到2936元,增长20多倍。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最快、农民生活变化最大的时期。

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逐渐的发展不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

为了促进和农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依循采行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2004年,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农业,实行了“两减免、三补贴、四保障”,即减免农业税、取消特产税,发放种粮单独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严格保护耕地、严控农资价格、加大农业投入。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突破僵化体制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并对当年和此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

文件突破了传统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

联产承包制是伟大创造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

这个文件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文件提出,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当前的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森林过伐、耕地减少、人口膨胀,是我国农村的三大隐患。

解决上述三个问题,必须强调党员、干部带头,模范地执行政策,杜绝不正之风。

要按照我国国情,逐步实现农业的经济结构改革、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革,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

承包土地15年不变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

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

为鼓励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资,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

文件明确了农村进行商品生产的重要性,提出只有发展商品生产,才能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工,把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才能使农村繁荣富裕起来,才能使我们的干部学会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利用价值规律,为计划经济服务,才能加速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现代化。

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扩大市场调节力度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即第四个“一号文件”。

取消了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系统化,同时从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产业结构调整、交通、支持乡镇企业、鼓励人才流动、放活金融政策、加强小城镇建设等十个方面活跃农村经济。

2114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历程与新趋势

2114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历程与新趋势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历程与新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和农村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经历了艰辛的探索过程,并在这40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同时也面临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在本文中,将从历程和趋势两个层面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如何推动中国农业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一、历程1.初期阶段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中国农村经济状况十分困难,农民的生活水平十分低下。

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建设,充实农村经济实力,是当时的主要任务。

为此,国家出台了《农村初始阶段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纲要》,并实施了承包土地经营权、涉农经济组织改革以及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等重大政策措施,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2.中期阶段进入到改革开放的中期阶段,国家进一步完善了农业经济体制,逐步增强了农民的主体地位,推动了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同时,在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规模经营等现代化经济模式,进一步加强了农村经济实力。

此外,货币化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农村居民的金融服务得到了保障。

3.现阶段当前,中国农业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

国家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绿色农业,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

同时,新农村建设、田园综合体建设等新型经济模式的兴起,为农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带来了机遇,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二、新趋势1.推动绿色农业发展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绿色发展的需求越来越高。

在这个背景下,推动绿色农业发展成为了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的重点。

未来,随着技术的推陈出新,绿色农业必将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主流。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策支持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当前,国家正在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的优化,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三农问题的历程和出路

三农问题的历程和出路

三农问题的历程和出路一、引言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

历史上,中国面临了诸多三农问题,但通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努力,已实现了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基本现代化,这也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有力基础。

二、三农问题的历程1.早期的三农问题如今的三农问题,不是新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也与农业、农村和农民有很大的关联。

当时,中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民生活水平低下,各种灾害频发,是典型的三农问题。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

中国第一次土地改革的实施让农民拥有土地,使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

同时,中国政府加强了对农村的建设和保障,帮助农民在各种困难中生存下来。

2.改革开放和三农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也被重新提到了议程中,并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村受到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改革,农民收入得到了普遍提高。

其中,土地承包制度的实施,让农民拥有了土地的经营权,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也创造出丰厚的农村经济收入。

同时,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城镇和农村发展差距日益加大,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较慢,三农问题也成为当时中国发展的重要课题。

3.新时代的三农问题新时代,在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更受到重视。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性打造下,应对三农问题的主要手段是加强政策指导,使用现代科技,发挥协作和产业链等作用,使乡村经济和社会保障更加多元化。

同时,让农民参与发展的过程,积极推动新型农村政策实施,实现农村从经济到民生的全面发展。

乡村振兴将进一步促进“三农”问题解决。

三、三农问题的出路1.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强农业现代化是打赢“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目前,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还有许多问题,例如生产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投入成本高、劳动力短缺等都需要逐步解决。

通过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农”问题与发展农村经济

“三农”问题与发展农村经济
农民收入增长
随着农业技术的提高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的收入水平有所 提高。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道路、水利、电力等方面 ,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农村经济发展的挑战
城乡差距扩大
01
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影响了农村地区的整体发
展水平。
农业竞争力不足
02
业化经营。
发展特色农业
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发展 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推广现代农业技术
推广节水灌溉、精准施肥、优良品种 等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农产 品质量追溯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 全。
加强农村环境治理
治理农村垃圾
建立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和 处理体系,改善农村环境卫 生。
应对策略
针对“三农”问题的发展趋势,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策略。包括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村产业升 级、提高农民素质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措施。同时,也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等方面的工 作,以保障“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
02
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挑 战
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
农业产出稳定
农村地区的农业产出总体上保持稳定,能够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 需求。
国内农业面临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农业产业的发展面临挑
战。
农村人口流失
03
农村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
严重,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农村经济发展的机遇与前景
政策支持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的政策,为农业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 展环境。
市场需求

改革开放下的中国农村改变与发展

改革开放下的中国农村改变与发展

改革开放下的中国农村改变与发展近几十年来,改革开放以及党的农村工作方针的不断提升,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农村改革方面的实践与探索,也催生了众多的成功案例。

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是为中国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一、土地制度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农村的土地制度改革。

从农村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制度变革到近年来的承包地制度改革,中国农村逐渐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多种形式承包经营为主体、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共同发展”的经营格局。

这种格局的优势在于,通过家庭承包经营的模式,土地规模可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同时,通过多种形式承包经营的方式,可以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而这种格局还可以顺应市场需求,实现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共同发展。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农村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

过去单一的农业生产逐渐多元化,包括养殖业、林业和旅游业等等,都成为了农村经济的亮点。

特别是在近几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产业正在向更加集约化和产业链化的方向发展。

比如,在产业的引导下,一些地方开始发展休闲农业等等产业,这些产业的出现不仅有利于吸引外来游客,同时也使得乡村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对农村道路、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逐渐增大。

如今,各类现代化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已经在中国农村普及。

此外,随着电商、物流等新兴业态的进入农村,农村物流网络也在快速发展,而这对于乡村振兴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为了加强农村文化的传承,中国不断开展各种农村文化活动,如“中国农民丰收节”、“春耕文化节”等等,都是为了活跃农村文化氛围,加深群众文化认知。

同时,农村文化创新也是现在的重要方向之一。

比如,一些地方强化了农村扶贫,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引进和发展,使得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们得到了更多的自我发展的机会。

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

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

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是中国政府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力度,提高了农业农村发展的整体水平,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下面将从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收入三个方面介绍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的具体内容。

一、农业发展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中重点关注农业发展,通过加大投入、改革制度、推动科技进步等多方面措施,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了农产品质量提升和农业科技创新。

同时,政府还采取了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等产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这些政策助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条件。

二、农村建设除了农业发展,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还致力于农村建设。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了农村的基本生活条件。

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农民的生活更加便利。

此外,政府还推动了乡村旅游、民宿等项目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多元化。

农村环境整治和农村文化保护也是政策重点,为农民提供了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三、农民收入在农民收入方面,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力求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

政府通过增加农业补贴、调整农产品价格、扶持农民就业等方式,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支持,提高了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这些政策助力了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农民的脱贫致富,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总的来说,中国中央三农方针政策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农村全面建设和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未来,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推动中国农村全面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三农政策发展大梳理

三农政策发展大梳理

一、三农政策发展大梳理中国整个三农的发展变化,与我国对农业所采取的制度性的安排和政策性的安排是分不开的,下面带大家一起概览我国三农政策指引的五个阶段。

第一、开启土地改革阶段从1949年到1978年,是我国农业发展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的最根本性的变化是建国初期进行了土地改革,开展了合作化的运动,直到后面进行的人民公社的集中经营体制,以农村集体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制度,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工业化相适应,长期偏重公平、忽视效率,尽管该制度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积累率很高的情况下,保障了农村人口的基本生活安全,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废除人民公社体制从1979年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发展到1984年,这个阶段我国三农发展的主要的特点就是我们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确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济体制,也就是我们形成了新时期的农村经济制度。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

对农、林、渔业等主要生产资料实行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赋予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革除“大锅饭”平均主义。

结束“以粮为纲”,制定了“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并采取相关政策措施。

承包制突破了人民公社和大锅饭对生产力的束缚,发展多种经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

第三、流通体制改革阶段1985—1991年,这个时候我国开始探索以市场化为取向的农村改革。

尤其在这个时候,整个农村经济全面繁荣的基础是我们发展了乡镇企业,这也拉开了农村经济变革的序幕的标志性政策调整。

取消粮食统派购制度,全部农副产品价格放开,发展创汇农业。

1985年由市财政拨款补贴,在全国率先取消粮食统派购制度,对全部农副产品实行市场调节,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随后粮票、油票、肉票、鱼票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多种经营开始发展,农村经济综合生产能力大突破。

第四、农村体制深化改革1992—2002年,包括农产品的流通体制,农产品要素的改革,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之后,土地承包期由原来的15年延长到30年,增加对农业投资,鼓励土地使用权合法流转,引入外资及推行贸工农一体化政策等,农业加速走向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生产效益增加。

“三农”政策的内涵及其演变

“三农”政策的内涵及其演变

“三农”政策的内涵及其演变学院:xxx专业:xxx年级:xxx姓名:xxx学号: xxx所谓“三农”系指农业、农村和农民,而“三农”问题则是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的总称,三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也有质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还有矛盾。

我国的“三农”问题是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城乡经济社会变革不同步造成的结构偏差问题,现已构成当今我国改革与发展中的最大难题。

我国“三农”问题的复杂性、严重性和化解的艰巨性,堪称世界之最。

经过长达几十年的积累,总的来看,“三农”问题集中表现为农业、农村、农民欠发达,现代化程度低,发展比城市严重滞后,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是农业社会,城乡差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

农民收入低,增收难,是当前全国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

一、“三农”问题的实质穷不是“三农问题”的实质。

现阶阶段“三农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的不公平发展问题的缩影,包含了经济、社会、权利等诸多要素的不公平。

这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制约。

农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因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民增收放缓以后,90年代末期至今农民收入始终处于低速增长状态,与城市居民收入的高增长形成越来越大的反差。

2008年全国农民纯收入4761元,仅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酿收入15781元的25.15%;1998—2008年全国农民纯收入增加2599.02元,平均增长率不到4%,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1/3。

而且农民收入很不平衡,由于农村内部收入分化,少数高收入户掩丨盖了多数低收入户,近半数的农民收入处于零增长状态,许多农产收入下降。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1.81倍,扩大到2008年的3.61倍。

二是农民经济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

由于缺乏风险分散机制,长期以来农民是农产品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主要由农民来承担。

由于缺乏利益保护机制,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非农化转移中,农民是被动接受土地的特低价格而不能享有其应得的利益;在劳动力转移中,农民作为最弱势的群体,常常是最低工资的接受者,创造着城市经济财富而不能分享其利益。

三农的政策文件

三农的政策文件

三农的政策文件
三农政策是指针对农村、农民、农业等领域的政策。

中国的农村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出台了很多三农政策文件,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三农政策文件和政策措施:
一、《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若干意见》
该文件于2006年发布,主要目的是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等。

二、“三农”专项政策
“三农”专项政策是指以农村、农民、农业为主要对象的一系列政策。

这些政策涉及到农村公共服务、土地制度、农业科技、财税金融等多个方面。

三、“小农户”政策
该政策主要是指针对收入较低、土地规模较小的农民所出台的政策。

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对农民小额贷款、土地承包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四、“农民工”政策
该政策主要是指针对从农村流动到城市从事非农工作的农民工所出台的政策,旨在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和改善其工作条件,促进城乡融合。

以上是常见的三农政策文件和政策措施,目的是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现代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中国三农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中国三农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中国三农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国的农村问题一直是国家发展中的重要课题,而三农政策就是针对农村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本文将分析中国三农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从而深入了解中国农村经济的变革与进步。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三农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农村经济改革成为三农政策的重要内容。

农村土地改革的实施使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所有权和管理权,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农业合作化则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集体经济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

此外,农村经济改革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大规模修建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了农村的生产条件。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农政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1980年代初期,乡镇企业逐渐兴起,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有效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

随后,农村改革取得了新的突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民能够自主经营土地,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同时,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经济组织等也得到了发展,为农民提供了金融支持和服务。

这一时期的三农政策为农村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进入新世纪的三农政策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的农村问题更加复杂化,面临着农民收入增长不平衡、农村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

因此,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三农政策以应对挑战。

其中,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为农民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帮助农民实现了增收。

此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

四、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目前,中国的三农政策仍然面临许多挑战,比如农村贫困问题、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等。

因此,未来中国三农政策的发展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多金融支持;再者,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最后,要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力度,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

“三农”政策的内涵及其演变

“三农”政策的内涵及其演变

“三农”政策的内涵及其演变学院:xxx专业:xxx年级:xxx姓名:xxx学号: xxx所谓“三农”系指农业、农村和农民,而“三农”问题则是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的总称,三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也有质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还有矛盾。

我国的“三农”问题是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城乡经济社会变革不同步造成的结构偏差问题,现已构成当今我国改革与发展中的最大难题。

我国“三农”问题的复杂性、严重性和化解的艰巨性,堪称世界之最。

经过长达几十年的积累,总的来看,“三农”问题集中表现为农业、农村、农民欠发达,现代化程度低,发展比城市严重滞后,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是农业社会,城乡差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

农民收入低,增收难,是当前全国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

一、“三农”问题的实质穷不是“三农问题”的实质。

现阶阶段“三农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的不公平发展问题的缩影,包含了经济、社会、权利等诸多要素的不公平。

这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制约。

农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因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民增收放缓以后,90年代末期至今农民收入始终处于低速增长状态,与城市居民收入的高增长形成越来越大的反差。

2008年全国农民纯收入4761元,仅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酿收入15781元的25.15%;1998—2008年全国农民纯收入增加2599.02元,平均增长率不到4%,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1/3。

而且农民收入很不平衡,由于农村内部收入分化,少数高收入户掩丨盖了多数低收入户,近半数的农民收入处于零增长状态,许多农产收入下降。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1.81倍,扩大到2008年的3.61倍。

二是农民经济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

由于缺乏风险分散机制,长期以来农民是农产品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主要由农民来承担。

由于缺乏利益保护机制,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非农化转移中,农民是被动接受土地的特低价格而不能享有其应得的利益;在劳动力转移中,农民作为最弱势的群体,常常是最低工资的接受者,创造着城市经济财富而不能分享其利益。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经验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经验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经验总结1.背景介绍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于1978年开始实施,这一时期标志着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本文将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经验总结。

2.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开始实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取消了人民公社,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通过个体经济与家庭经营相结合,农业生产得到了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3.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农村着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立了以农民家庭承包经营权为基础的三权分置。

这一制度改革使农民能够自主经营土地和其他农村资源,进一步激发了农村经济的活力。

4.农村企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企业的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农村企业的兴起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民增收。

同时,农村企业也为农村地区提供了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促进了乡村的现代化进程。

5.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力发展农村交通、农村电力、农村通信等基础设施,缩小了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提高了农村的生产力和生活质量。

6.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随着农村金融机构的兴起,农民能够获得更便利的金融服务,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融资和投资活动。

7.乡村旅游产业的崛起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旅游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中国丰富的农村资源和独特的乡村风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8.农业科技的进步农业科技的进步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投入,推广了农业现代化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显著提升。

9.农村转型升级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转型升级的阶段。

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农业转型,农村产业结构正不断优化。

同时,农民的就业观念和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农村经济正朝着更加多元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的农业政策及发展历程

中国的农业政策及发展历程

中国的农业政策及发展历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

本文将从政策的角度出发,介绍中国的农业政策及其发展历程。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政策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农业政策主要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

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民可以自主经营土地,增加了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

二、20世纪90年代的农业政策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农业政策主要是以“三农问题”为核心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解决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投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三、21世纪初期的农业政策21世纪初期,中国的农业政策主要是以“农村发展”为核心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投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四、当前的农业政策当前,中国的农业政策主要是以“乡村振兴”为核心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投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中国的农业政策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每个阶段的政策都是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当前,中国的农业政策已经进入了乡村振兴的阶段,政府将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三农政策的演进及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三农政策的演进及启示


17 9 8年 至 18 94年 是我 国农 村改革 的第一 阶 段, 广大农 民创造性地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重建 了农 户家 庭经 济 , 使农 户 成 为 相对 独 立 的市 场 经营主体 。废除人 民公社制度 , 大力发展农村商品 经济 ,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使农村经济 向专业化、 商 品化、 现代化方向转变 , 民生活由贫困向温饱转 使农 变。 1 广 家庭联 产承 包责任 制, .推 实现 历 史性 转 折 。17 99年 4月 , 中央工作会议通过了对 国民经济 实行“ 调整 、 改革、 整顿、 高” 提 的新八字方针 , 强调 要尊重生产队的 自主权 , 充分关心农 民的物质利益。 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 了《 中共 中央关于加
改 革开 放 以来 , 党 对 三 农 问题 进 行 了 不懈 的 我
探索 , 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研究 和 总结我党三农政策演变 的过程 , 深刻认识农 民在社 会中的重要地位 、 农业在 国家产业中的基础作用、 农 村在城乡中的区域功能 , 将有利于全 面解决三农问 题, 对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和城 乡一体化 进程 , 助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目 标的实现, 具有重大 意 义。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确立农村基本经 营 制度 (9 8— 94 17 18 )
( 9 2— 0 2) 19 2 0
18 95年 至 19 92年 是 农 村 改 革 的第 二 阶 段 , 主 要 内容是 进 一步 改 革 农 业管 理 体 制 , 结农 村 购 销 终
体制 , 扩大市场调节, 促使农业生 产适应市场需要 ,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 , 大力发展以集 体经 营为主并有个体、 私人经营的乡镇企业 , 实现了农村 生产 力 的跳跃 发展 。 1 .终 结农 产 品 统 购 派 购 制 度 。1 8 9 5年 1月 1 日, 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 出《 关于进一步活跃农 村经 济的十项政策》 终结 了我 国农村 自 15 , 9 3年起 实行 的统 购统 销制 度 , 强 了农 民生 产 、 售 、 营农 产 增 销 经 品的自由度 , 实现了多渠道直线流通 。农业税 由向 农 民征收实物改为折征现金 , 调动了广 大农 民发展 商 品生产 的积极性 。18 9 5年全 国经济作物 的种植 面积 比 18 94年增 加500 亩 ,96年 农 产 品 收 购 0 万 18 价 格 总 水 平 比 17 98年 提 高 了 7 % , 农 民得 到 了 7 使 实 实在 在 的利 益 【 2。 J

中国三农政策的变化与评价研究

中国三农政策的变化与评价研究

中国三农政策的变化与评价研究中国对三农政策的变化历程与评价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此过程中,中国对三农政策的变化历程也是极为丰富的。

这种变化带来的对三农政策的评价也因之而不同。

本文将对中国对三农政策的变化和评价进行研究。

一、对三农问题的定义三农,即指农村、农民和农业,是指我国经济中农业、农村和农民构成的三大支柱。

对于三农问题的定义,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起,中国政府将其定义为我国经济转型期的重要课题。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转型,三农问题的界定也在不断完善,其覆盖面和内涵也在逐步扩大。

现在,三农问题不仅关注农民群体的生活状况,更重要的是与国家粮食安全和发展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二、中国对三农政策的变化(一) 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在这一时期,政府实行的是“包产到户”政策,意在激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具体措施包括将土地分给每户农民,保障输入、耕地和种子,增加粮食价格和生产补贴等方式。

在这一阶段,中国农业总产值每年都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然而,就农业生产及农民收入而言,增长的速度却相对缓慢、匀称,与城市地区的收入水平以及提高的国家收入增长速度相比较,还是显得不足。

比如,1986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414元,农村居民的在195元。

且80年代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特别低,从1981年的226元到1989年的308元不到。

那个年代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也未得到重视,农业生产规模小,差别大。

比较明显的是资源的浪费。

(二)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到了80年代末期,作为对农村“包产到户”政策不足之处的扩充,政府实行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

这个新政策要求农村实现规模经营,并以家庭或村庄为单位实施生产。

同时,农户也可以依法出租或转让承包土地,并从而形成更为流动的农业经营模式。

对于老龄化严重的农村地区,政府也出台了“农村组织改革试点”政策。

这项政策帮助年纪大的农民退出农业经营的门槛,并促进年轻人农村地区内的就业。

三农发展政策解读方案

三农发展政策解读方案

三农发展政策解读方案第一章引言 (3)1.1 政策背景 (3)1.2 政策目标 (3)第二章农业现代化 (4)2.1 精准农业发展战略 (4)2.1.1 构建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农业生产数据的信息化管理,为农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2.1.2 推广精准种植、养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

(4)2.1.3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附加值。

(4)2.1.4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4)2.2 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4)2.2.1 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4)2.2.2 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抗病抗逆能力。

(4)2.2.3 发展生物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

(4)2.2.4 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

(4)2.3 农业产业升级与优化 (4)2.3.1 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4)2.3.2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4)2.3.3 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2.3.4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发挥地区优势,实现农业差异化发展。

(4)第三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5)3.1 农村交通物流体系建设 (5)3.2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5)3.3 农村能源与信息化建设 (5)第四章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6)4.1 农村土地确权与流转 (6)4.1.1 土地确权 (6)4.1.2 土地流转 (6)4.2 土地整治与节约集约利用 (6)4.2.1 土地整治 (6)4.2.2 节约集约利用 (7)4.3 农村土地市场体系建设 (7)4.3.1 土地市场体系构建 (7)4.3.2 土地市场政策支持 (7)第五章农村金融创新 (7)5.1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7)5.1.1 优化农村金融机构布局 (7)5.1.2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 (8)5.1.3 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 (8)5.2 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8)5.2.1 农村信贷产品创新 (8)5.2.3 农村金融科技应用 (8)5.2.4 农村金融与其他领域融合 (8)5.3 农村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 (8)5.3.1 完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 (8)5.3.2 加强农村金融风险防范 (9)5.3.3 健全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 (9)第六章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9)6.1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9)6.1.1 制度目标 (9)6.1.2 制度内容 (9)6.1.3 制度实施 (9)6.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9)6.2.1 制度目标 (10)6.2.2 制度内容 (10)6.2.3 制度实施 (10)6.3 农村社会救助与福利制度 (10)6.3.1 制度目标 (10)6.3.2 制度内容 (10)6.3.3 制度实施 (10)第七章农村扶贫开发 (11)7.1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11)7.1.1 交通基础设施 (11)7.1.2 水利基础设施 (11)7.1.3 能源基础设施 (11)7.2 产业扶贫与就业扶贫 (11)7.2.1 产业扶贫 (11)7.2.2 就业扶贫 (11)7.3 教育扶贫与卫生健康扶贫 (12)7.3.1 教育扶贫 (12)7.3.2 卫生健康扶贫 (12)第八章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12)8.1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12)8.1.1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12)8.1.2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 (12)8.1.3 保护农村生物多样性 (12)8.1.4 提高农村生态环境意识 (12)8.2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 (13)8.2.1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13)8.2.2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13)8.2.3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 (13)8.2.4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13)8.3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推广 (13)8.3.1 循环农业模式 (13)8.3.3 生态观光农业模式 (13)8.3.4 精准农业模式 (13)第九章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14)9.1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14)9.2 村民自治与民主管理 (14)9.3 农村风廉政建设 (14)第十章政策实施与保障措施 (15)10.1 政策宣传与培训 (15)10.2 政策监督与评估 (15)10.3 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 (15)10.4 政策协调与协同推进 (15)第一章引言1.1 政策背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三农政策的落实与效果评估

三农政策的落实与效果评估

三农政策的落实与效果评估我国的三农政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过去几年中,政府不断加大对三农政策的支持力度,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乡村振兴,改善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那么,这些三农政策在实际落实中,是否取得了预期效果呢?接下来将从多个角度对三农政策的落实与效果进行评估。

一、农村土地政策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政策一直是三农政策的重点之一。

政府大力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鼓励农民流转土地,规范土地流转市场,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通过农村土地政策的改革,一方面实现了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民收入政策近年来,政府一直在努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通过提高农民收入政策,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

例如,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为农民提供创业扶持,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实施农村金融政策,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解决农民融资难题,推动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

三、农村产业政策农村产业政策是促进当地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政府通过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引导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例如,实施农产品产地直供政策,加速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实施乡村振兴政策,支持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四、农村基础设施政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村生产和生活质量的关键。

政府积极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

通过农村基础设施政策的落实,提高了农村生产效率,增强了农村发展后劲。

五、农民教育政策农民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政府不断完善农村教育政策,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教育条件。

通过农民教育政策的落实,提高了农民文化程度,增强了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六、农村医疗卫生政策农村医疗卫生是关系到农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

论三农工作书目

论三农工作书目

论三农工作书目摘要:一、引言1.三农问题的背景和重要性2.我国三农工作的现状二、三农政策的发展历程1.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改革2.21 世纪初的农村税费改革3.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三、当前三农工作的主要任务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推进农业现代化3.改善农村生态环境4.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四、我国三农政策的成就与挑战1.成就:农业生产持续增长、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挑战:城乡发展差距、农村人才流失、农业产业链不完善五、未来三农工作的展望1.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3.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助力农民创业致富六、结论1.三农工作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我国三农工作取得新突破正文:一、引言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二、三农政策的发展历程1.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激发了农业生产活力。

这一阶段的农村改革为我国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21 世纪初的农村税费改革进入21 世纪,我国开始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同时,政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3.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当前三农工作的主要任务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我国要确保粮食产能稳定,提高粮食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

我国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业现代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2期改革开放以来/三农0政策的创新与发展张文礼(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730070)内容提要: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转折点,而/三农0问题是贯穿中国历史的基本问题,这一问题在改革开放后亦有了新的诠释。

/三农0问题的症结在于农民收入相对城镇居民收入的下降,这主要是由城乡资源的不对称流通造成的。

/三农0问题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发展,而且对于全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农0思想和政策的创新与发展集中体现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六个/一号文件0中。

关键词:改革开放 三农思想 一号文件一、问题的提出纵观我国历史发展的轨迹,无论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还是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亦或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中国社会所经历的急剧而深刻的历史性嬗变,都未能绕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农业稳、农民安、农村兴,则国家稳、天下安,这是为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所证明了的铁律¹。

早在建国初,毛泽东就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0的著名论断,º邓小平也提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

城市搞的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

0/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

0»江泽民一再提醒全党:加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时候都要抓得很紧很紧。

¼胡锦涛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½我国最高决策者将农业、农民和农村工作视作国家一切工作的前提。

/三农0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历史起点。

我国26年改革开放的发展轨迹,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首先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农村取得成效,取得经验,而后在城市及各行各业全面推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党同志目前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0的战略决策,并向全国下发讨论和试行两个关于解决农业问题的文件,即5中共中央¹º另外,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刘少奇早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就明确指出:/中国现在的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

目前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基本上就是解放中国的农民0(见5刘少奇选集6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1页)。

5史记6卷1295货殖列传6记载,早在秦汉以前古人就明确/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0的道理,而这被历代所强调,成为引用频率最高的语句之一。

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6和5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6,从而正式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序幕,使中国农村开始走上了历史的快车道。

在这26年的改革历程中,我国农村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到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这些根本性改革,打碎了束缚在中国农民身上的沉重枷锁,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

而推动这个历史巨变的,正是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战略决策以及特定时期的/三农0思想。

这些思想与政策集中体现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下发的六个/一号文件0中,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广大干部、群众的聪明智慧和坚定决心。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1984年的农村改革启动时期,主要是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形成了两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即一个是在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和改革中重塑起来的农户家庭经济,另一个是乡镇企业。

这一时期的/三农0思想与政策集中体现在1982年、1983年和1984年的三个/一号文件0中。

第二阶段是1985)1991年的市场化改革探索阶段。

主要是取消农产品派购制度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这一时期的/三农0思想与政策集中体现在1985年和1986年的两个/一号文件0中。

第三阶段是1992年以来的全面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主要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新体制。

关于/三农0问题,已经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¹。

本文是在学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只是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于/三农0问题的探讨和认识,作一简要总结,祈请方家指正。

二、农村改革启动时期的/三农0思想与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虽然我国的粮食产量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人口再生产过快,大量资金投入农业以不计成本为特点,其结果是近30年的农业效率相当低。

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创了农村改革的新局面,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农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

这一时期对于/三农0问题的研究基本上围绕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践进行。

重点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生产责任制、农业发展、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农村经济结构、农业现代化、乡镇企业等问题。

这一时期的三农政策集中体现为三个中央一号文件的下发。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5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6下发全国各地。

5纪要6就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全国绝大部分生产队建立后,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有关方针、政策。

在农业生产责任制上,5纪要6指出:一般地讲,联产就需要承包。

不同形式的承包,都有它在一定地点和条件下的适应性和局限性,即使在一个生产队内,也可以因生产项目、作业种类不同而采取多种形式。

适于个人分散劳动的生产项目可以包到劳力、包到户,需要协作劳动的生产项目,可以包到组。

5纪要6还强调要把完善生产责任制同促进农业生产全面发展联系起来,要发展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

在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土地集体¹这一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有朱玉湘5中国近代农民问题与农村社会6,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无保0调查课题组:5中国村庄经济)))无锡、保定22村调查报告(1987)1998)6,中国财政出版社1999年版;武力、所有制,切实保护耕地和合理利用耕地。

在改善农村商品流通上,5纪要6指出,当前农产品流通中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农村商业不适应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以至农村多种经营刚有初步发展就出现了流通不畅,买难卖难等问题;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单位抬价抢购紧缺商品,冲击国家计划情况。

5纪要6提出了当时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政策和措施:(1)农业经济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2)农村供销合作社是城乡经济交流的一条主要渠道,同时也是促进农村经济联合的纽带。

(3)必须多方设法疏通和开辟流通渠道。

(4)要在保证计划上调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农副产品的就地加工、产品精选和综合利用。

¹1982年12月31日经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的5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6,在1983年1月2日作为中共一号文件发给各地试行。

该文件就当前农村面临的若干问题进行了阐述,包含的政策措施有:(1)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2)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建设星罗棋布的小型经济文化中心。

(3)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仍然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

(4)适应商品生产的需要,发展多种多样的合作经济。

(5)人民公社的体制要从两方面进行改革,即实行生产责任制,特别是联产承包制;实行政社分设。

(6)对农村中新出现的某些经济现象,应当区别对待。

(7)调整农产品购销政策。

(8)继续进行农业技术改造。

(9)要逐步增加对农业的投资。

(10)农、林、牧、副、渔等各业应根据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适当集中的原则,建立一批商品生产基地。

(11)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切实加强工作,力争尽快改变贫困面貌。

(12)党在农村的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两手抓的方针。

(13)逐步建立一支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干部队伍,改善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º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为适应生产责任制普遍实行以后我国农村面临的新任务,下发5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6,确定1984年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在稳定和完善生产责任制基础上,提高生产力水平,疏通流通渠道,发展商品生产。

5通知6就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搞活流通及发展农村商品生产中出现的新现象作了政策规定。

在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上,主要规定如下政策:(1)延长土地承包期,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将土地承包期延长到15年。

(2)动员和组织各方面的力量,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商品生产服务体系。

(3)政社分设后,为完善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体制,一般应设置以土地公有为基础的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

对于农业经济,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继续进行农村商业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搞活农村商品流通。

5通知6指出农村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出现的专业户是农村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应积极支持,向他们提供必要的社会服务,满足他们对信息、供销和技术进步等方面的需求。

»1982年的/一号文件0比较彻底地突破了僵化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0的体制框框,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0,/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01983年的一号文件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评价,赞扬它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0,终于使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名正言顺,走出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于单干、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理论误区。

1984年的一号文件则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承包期由原定的3年延长到15年,让农民在吃到/定心丸0之后,又吃到了/长效丸0。

家庭承包经营实质是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伟大变革,它引起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其政策含义极其广泛:农业双层经营体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合作制理论;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它是所有制理论的创新;是经营体制的创新;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是农业经济管理方式的创新。

三、市场化改革探索时期的/三农0思想与政策我国农村经过成功的改革,迎来了新的形势。

1984年,我国农业获得了大丰收,农村广大干部群众革新创业精神空前高涨。

生产全面增长,主要农产品供应紧缺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但是,农村生产向商品经济转化中还存在着种种不协调现象,农业生产不能适应市场消费需求,商品流通遇到阻碍;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国家对农业经济的管理体制存在缺陷,特别是统购统销制度等,理论界对三农问题的讨论也多集中分析出现困境的原因,讨论相应的对策,并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设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