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政策与三农问题
抓好三农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抓好三农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活的重要工作。
在抓好三农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1. 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由于农业技术水平不高、农业生产设施滞后、农业生产资金不足等原因,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农产品供给不足。
2. 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的收入主要依靠农业经营和务工收入,但由于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农业经营风险高、务工收入不稳定等原因,导致农民收入水平整体偏低。
3. 农村基础设施滞后,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4.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生态环境遭受到破坏,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和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1.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推广,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2. 完善农业支持政策,稳定农民收入。
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农业补贴、保障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扶持农民合作社等方式,稳定农民经营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农村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4. 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政府可以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抓好三农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促进农业生产的提升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而全面推动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发展。
三农问题是指什么
三农问题是指什么引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总称,是指困扰中国农村发展进程的一系列问题。
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三农问题的定义、成因及主要表现进行阐述。
一、三农问题的定义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总称。
农业问题主要指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农业科技创新不足,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农村问题主要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农民问题主要指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民素质和技能水平较低,农民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
三农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长期以来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政策偏向和关注不足。
二、三农问题的成因三农问题的成因主要有:1. 农业现代化滞后中国农业在现代化进程中滞后,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农民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信息渠道,导致农产品产量低下和质量不稳定。
2. 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能源、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多数农村仍以农业为主导,农民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缺乏多样化的产业结构。
4. 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农村贫困问题突出。
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受农产品价格波动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5. 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农村环境问题突出,农业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和水源的污染严重,进一步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三、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三农问题体现在多个方面:1. 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农民难以从农业生产中获得合理的利润。
农民的产出无法直接面向市场,而是通过中间环节出售,利润被削减。
2. 农村人口流失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不断加剧,农村人口减少,农业劳动力短缺。
农村老龄化加剧,农村社会发展压力增大。
三农问题的现状和政策解析
三农问题的现状和政策解析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一大瓶颈。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政府也在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但是还需进一步加强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三农问题现状和政策解析。
一、农业生产问题我国农业生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农田面积逐年缩小。
城市化推动了农村土地向城市流转,大量农村土地被开发建设,农地总面积不断减少,导致农业生产受到很大的限制。
2.农业生产技术滞后。
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特别是在机械化、智能化方面远远不够成熟,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且劳动力成本较高,这也是农村人口流失的一个原因。
3.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
我国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严重的现状,不仅影响农民的生计,同时也影响了国民的身体健康。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科技研发,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也需要改变一些传统农业观念,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意识。
二、农民收入问题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也是农村改革的长期任务。
当前我国农民收入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贫困依然存在。
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一些危房户和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更加艰难。
2.税费负担重。
在农村地区,维持正常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缴纳的税费相比城市居民来说要更高,这导致一些农民感觉生活负担很重。
3.就业机会少。
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比城市要少很多,这导致很多青壮年劳动力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来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政策可以从降低农村税负、增加农村公共品供给、扶持农村产业发展等方面入手,同时也可以推广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引导农民参与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
三、农村社会问题我国农村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老龄化问题。
三农问题有关知识
"三农问题"通常指的是中国面临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这个术语涵盖了多个层面的关切,包括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
以下是与三农问题有关的一些知识点:
1.农业现代化:
-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动科技创新、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实现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2.农村经济发展:
-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3.农民收入水平: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逐步缩小,是三农问题中的一项重要目标。
4.土地制度改革: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包括农地流转、农村土地确权等措施,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5.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道路、水利、电力等建设,有助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6.农村社会事业:
-发展农村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提升农民素质和社会福祉。
7.农村环境保护: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包括水土保持、农田水利工程、农药农草管理等,维护农村生态平衡。
8.农业投入政策:
-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包括农业税收、补贴政策,以支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民收入增长。
9.农村治理体系:
-完善农村治理体系,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水平,加强村民自治和基层组织建设。
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协同推进各项政策和措施,促进农村全面发展。
“三农”问题与农村政策解读讲稿及配套PPT
“三农”问题与农村政策解读讲稿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村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就“三农”问题和农村政策进行解读,主要内容如下:•“三农”问题的含义和产生的原因;•我国农村政策的历史;•目前农村政策的总体思路和推行的措施;•农村政策未来的展望。
二、“三农”问题的含义和产生的原因“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简称,包括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低、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等一系列问题。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1.国家重心向城市发展: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城市现代化的进程较快,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工作和生活,导致农村劳动资源流失,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
2.土地问题:土地是农村经济的根基,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被征用和占用的情况较为严重,导致农民无地可种、无业可做。
3.技术问题: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化农业技术在农村发展中的应用逐步增多,但相应的技术培训和支持不足,农民普遍缺乏现代农业技术知识,限制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三、我国农村政策的历史为解决“三农”问题,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农村政策。
这些政策的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年-1978年)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了土地改革政策和“合作化”政策,在此基础上开展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农民组织化和社会主义农业的建设。
第二阶段(1978年-1996年)改革开放以后,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了新的问题。
政府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土地流转等政策,试图改变农村劳动力流失和土地“三权分置”的问题。
第三阶段(1996年-现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扶持现代化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旨在实现“三农”问题的全面解决和农村现代化的推进。
四、目前农村政策的总体思路和推行的措施当前,我国农村政策的总体思路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主线,为农村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和支持。
【最新】三农问题与三农政策综述
三农问题与三农政策综述引言尽管农村是掀起中国改革的先锋,但随后长期的忽视已导致农村改革还处于初始阶段。
随着其他各方面改革的深入以及市场机制的基本建立,所谓“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三农”问题又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是导致目前内需不足的主要因素,因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投向了这一领域。
我们这里将近期学术界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相关讨论作一综述,以对目前三农问题的解决思路作一梳理。
1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统称为“三农问题”,这三者是相互依存和作用的[1]:农民是经济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的发展水平,农业是农民经营的产业,农业发展的如何,及其结构分配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影响到农民的积极性、农村的稳定性。
农村是农业和农民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笔者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瓶颈[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函数当中的重要变量。
在“以农补工”和“一国两策,城乡分治”的状态下,农村越来越被置于边缘化境地;在“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的困局中,农民于市场经济语境中表现得越来越失语。
如此,以土地为生存技术和生活保障的农民只有选择外出逐利谋生,同时也把更多的梦想和希望留给了他们的下一代。
在广大农村,父母双双出去打工,16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已经愈来愈多。
实际上,很多外出打工者基本上是为他们的子女积攒学费而“投资未来”不断流动的。
可是,这些“留守儿童”又成了当下中国基础教育的盲点他们小小年纪便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处于空白,一些学生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气甚至做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来,一些家庭“投资未来”的理想也随之破灭。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提出对“三农”问题解决措施,并且指出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当前三农政策及其特点解读
当前三农政策及其特点解读引言“三农”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政策。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三农问题涉及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也是中国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三农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将对当前的三农政策及其特点进行解读。
一、当前三农政策的背景和意义1.1 三农问题的背景和现状中国农村人口众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然而,长期以来,农民收入低、教育程度较低、社会福利较少等问题,都制约了中国农村的发展。
农村贫困、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也制约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因此,中国政府长期以来都在制定各种三农政策,以促进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福利的提高。
当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流失,农业现代化进程严重滞后,农民群体的福利保障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1.2 当前三农政策的意义三农问题事关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当前,中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三农政策,旨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体的福利保障和农业现代化。
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中国政府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推动政策落地,加大投入力度。
二、当前三农政策的特点当前,中国推出的三农政策众多,从政策内容到政策目标,都有所不同。
本节将就当前三农政策的特点进行解读。
2.1 多元化当前三农政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多元化。
与过去相比,当前政府在制定三农政策时,注重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制定出一系列针对性强、适应性好的政策。
政府在制定三农政策时,重视农村发展的全面性,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领域,扶持农村服务业、文化娱乐等产业,以提高农民群体的收入和生活品质。
2.2 全面覆盖当前三农政策的另一个特点是全面覆盖。
政府在制定三农政策时,着重考虑到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问题,从土地、农业生产、村庄建设、农村环境保护等方面,制定出了一系列政策,以覆盖农村发展中的各个环节。
2.3 一二三产业联动当前三农政策的另一个特点是一二三产业联动。
谈谈中国“三农”政策存在的弊端及正确的解决办法
我国存在的三农问题一、农业脆弱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其脆弱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增长曲线始终处于强幅波动之中。
由于中国还不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对农业的调节还很不到位,因此,中国农业的周期性波动不是主要由供求关系等市场力量所决定的,而主要是由政策偏差和政府行为的不良偏好所决定的。
资源瓶颈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耕地仍然是发展农业的基本要素。
但是,中国有限的耕地却每年以上百万亩的速度急剧减少。
中国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占有量仅及世界平均数的1/4—1/5,可用于灌溉的水源日益减少。
农业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农民由于负担沉重,收入增长缓慢,以及农地产权制度上的缺陷所引发的短期行为,没有能力或不愿意向农地投资。
现有金融体系根本不把农民作为服务对象,农民即使有合理信贷需求也融资无门。
政府财政用于农业的公共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越来越低,至使大量农用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农村公共用品供给严重不足。
以家庭为单位的农地承包制度遇到新挑战。
这种承包制把土地使用权分散到全国2亿多农户,过于精细而形不成规模,无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随着人口增减流动和耕地数量的变化,承包权长期不变与调整承包面积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虽然中央政府一再声称家庭承包制的政策“长期不变”,但各地正在推行的所谓“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正在动摇着承包制的基础。
其未来结果如何,现在还很难做出一个明晰的判断。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放弃或失去土地的农户能否有一个新的谋生出路。
如果没有这种出路,或者眼前有路而最终走不通,那么,他们重新返回土地的要求就会始终存在。
农村土地制度的演进,已经走到了一个关节点上,能否正确处置,关乎中国农业未来的兴衰大计。
二、农民贫困1997-2000年,农民收入增幅急剧下降,1996年为9%,1997年为6.4%,1998年为4.7%,1999年为3.3%,2000年为2.1%。
1995年每亩农业纯收入为376元,而2000年下降为161元。
什么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对策
什么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对策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那么你对三农问题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三农问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三农问题的介绍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
中共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
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
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极其引人关注。
三农问题的原因分析“三农”的弱质性首先是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无论它是处于传统农业阶段还是现代农业阶段,与第二、三产业相比,它不仅要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还要面临很难预料的自然风险。
其次是受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农民的收入总是受到一个上限的制约,追加在农业上的投入与产出不一定成正比,即使农民增加再多的投入也无法突破这一上限,而第二、三产业却没有这样的上限,其投入与产出成正比。
虽然现代科技使农业获得惊人的发展,但依靠科技进一步提升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空间越来越小。
第三是由于我国现已基本实现了小康,一些大中城市甚至越过小康,进入相对富裕阶段,加上大多数农产品属于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居民对农产品的直接消费量不可能有很大的增加,有的甚至会减少。
因此农业的弱势地位决定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收入低下。
制度因素“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基本问题,由这一问题折射出来的制度成因也是多方面的。
既有反映国民待遇的法权落实问题又有产权明晰问题;既有行政权障碍问题,又有知情权、发展权障碍问题;更有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因素。
但要探析与“三农”问题形成相关的终极制度原因,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社会等级制度当为其要。
事实上,二元社会体制本质上反映的是按社会等级高低决定发展的先后顺序、接受各种公共服务的多寡以及就业的选择机会等。
“三农”政策的内涵及其演变
“三农”政策的内涵及其演变学院:xxx专业:xxx年级:xxx姓名:xxx学号: xxx所谓“三农”系指农业、农村和农民,而“三农”问题则是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的总称,三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也有质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还有矛盾。
我国的“三农”问题是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城乡经济社会变革不同步造成的结构偏差问题,现已构成当今我国改革与发展中的最大难题。
我国“三农”问题的复杂性、严重性和化解的艰巨性,堪称世界之最。
经过长达几十年的积累,总的来看,“三农”问题集中表现为农业、农村、农民欠发达,现代化程度低,发展比城市严重滞后,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是农业社会,城乡差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
农民收入低,增收难,是当前全国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
一、“三农”问题的实质穷不是“三农问题”的实质。
现阶阶段“三农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的不公平发展问题的缩影,包含了经济、社会、权利等诸多要素的不公平。
这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制约。
农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因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民增收放缓以后,90年代末期至今农民收入始终处于低速增长状态,与城市居民收入的高增长形成越来越大的反差。
2008年全国农民纯收入4761元,仅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酿收入15781元的25.15%;1998—2008年全国农民纯收入增加2599.02元,平均增长率不到4%,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1/3。
而且农民收入很不平衡,由于农村内部收入分化,少数高收入户掩丨盖了多数低收入户,近半数的农民收入处于零增长状态,许多农产收入下降。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1.81倍,扩大到2008年的3.61倍。
二是农民经济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
由于缺乏风险分散机制,长期以来农民是农产品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主要由农民来承担。
由于缺乏利益保护机制,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非农化转移中,农民是被动接受土地的特低价格而不能享有其应得的利益;在劳动力转移中,农民作为最弱势的群体,常常是最低工资的接受者,创造着城市经济财富而不能分享其利益。
“三农”问题含义
1“三农”问题含义编辑“三农”问题是指农村、农业、农民这三大问题。
其独立地描述是指在广大乡村区域,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
系统地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在历史形成的二元社会中,城市不断现代化,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城市居民不断殷实,而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
“三农”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
它不是中国所特有,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只不过发达国家较好地解决了“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在我国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此后逐渐被媒体和官方引用。
实际上“三农”问题自建国以来就一直存在,只不过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国农民数量多,解决起来规模大;二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积攒的时间长,解决起来难度大;三是中国城市政策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比较效益短时间内凸显,解决起来更加复杂。
2000年3月,中国民间“三农”问题研究者、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前党委书记李昌平上书朱镕基总理,反映当地“三农”面临的问题,引起中央对“三农”问题的关注。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新世纪以来,新一届领导集体更加关注“三农”问题,首先在提法上对其有了全新的表述,称其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此之前的提法是“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其次是对“三农”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在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三农”问题用“三个最需要”进行了总结(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任务和遵循原则,并指出“三农”问题是中国改革的焦点问题。
三农问题概述
“三农”问题背景 三农” 三农
3.农村剩余劳动力太多,短时间又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太多, 农村剩余劳动力太多 不出去。目前,中国有4.69亿农村劳动 不出去。目前,中国有 亿农村劳动 其中农业劳动力为3.48亿,按现有 力,其中农业劳动力为 亿 农业生产力水平计算, 农业生产力水平计算,农业生产只需要 2~2.2亿,有1.2~1.4亿劳动力剩余 ~ 亿 ~ 亿劳动力剩余 这么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这么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转移出 农业领域
2.投入机制 投入机制
第一,提出两个重点, 第一,提出两个重点,把全国中央政府 掌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重点转向农 把发展社会事业的重点转向农村, 村;把发展社会事业的重点转向农村, 增加文教卫等社会事业的投资 第二, 第二,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投向农村
三个高于
第一, 第一,财政用于三农投资的增量一定要 高于上一年增量 第二, 第二,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 量高于上年 第三,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建设增量要 第三, 高于上年
“三农”问题具体政策 三农” 三农
概括起来就是两个支撑: 概括起来就是两个支撑: 一个是惠农、 一个是惠农、支农政策体系 一个是投入机制
1.惠农、支农政策体系 惠农、 惠农
在政策体系上,初步形成了惠农、 在政策体系上,初步形成了惠农、支农 的政策体系,主要有五个方面: 的政策体系,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取消了四个方面的税收,农业税、 第一,取消了四个方面的税收,农业税、 屠宰税、特产税、 屠宰税、特产税、牧业税 第二,实行四方面补贴,一是粮农直补; 第二,实行四方面补贴,一是粮农直补; 二是对农业生产实行良种补贴; 二是对农业生产实行良种补贴;三是对 农机购置实行补贴; 农机购置实行补贴;四是对农民综合性 直接补贴
三农工作问题与建议
三农工作问题与建议一、农业现代化问题:传统农业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生产效率低下,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大。
建议:推进农业现代化,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绿色生产方式,降低农业对资源环境的依赖。
二、农村发展问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足,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建议: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等设施。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服务供给。
三、农民增收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贫困问题依然存在。
建议: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等高附加值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四、土地制度改革问题:土地流转不畅,土地权益保障不力。
建议: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
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鼓励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加强土地权益保护,完善土地征收、补偿等机制。
五、农村环境治理问题:农村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建议: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力度,推进农村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民环保意识,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六、农村教育医疗问题:农村教育医疗资源不足,服务水平低。
建议:加大农村教育医疗投入,提升农村学校和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推进城乡教育医疗资源共享,提高农村居民享受优质服务的可及性。
七、农业保险问题:农业保险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
建议: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
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多样化的农业保险产品,满足农民不同风险保障需求。
中国三农政策的变化与评价研究
中国三农政策的变化与评价研究中国对三农政策的变化历程与评价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此过程中,中国对三农政策的变化历程也是极为丰富的。
这种变化带来的对三农政策的评价也因之而不同。
本文将对中国对三农政策的变化和评价进行研究。
一、对三农问题的定义三农,即指农村、农民和农业,是指我国经济中农业、农村和农民构成的三大支柱。
对于三农问题的定义,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起,中国政府将其定义为我国经济转型期的重要课题。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转型,三农问题的界定也在不断完善,其覆盖面和内涵也在逐步扩大。
现在,三农问题不仅关注农民群体的生活状况,更重要的是与国家粮食安全和发展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二、中国对三农政策的变化(一) 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在这一时期,政府实行的是“包产到户”政策,意在激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具体措施包括将土地分给每户农民,保障输入、耕地和种子,增加粮食价格和生产补贴等方式。
在这一阶段,中国农业总产值每年都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然而,就农业生产及农民收入而言,增长的速度却相对缓慢、匀称,与城市地区的收入水平以及提高的国家收入增长速度相比较,还是显得不足。
比如,1986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414元,农村居民的在195元。
且80年代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特别低,从1981年的226元到1989年的308元不到。
那个年代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也未得到重视,农业生产规模小,差别大。
比较明显的是资源的浪费。
(二)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到了80年代末期,作为对农村“包产到户”政策不足之处的扩充,政府实行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
这个新政策要求农村实现规模经营,并以家庭或村庄为单位实施生产。
同时,农户也可以依法出租或转让承包土地,并从而形成更为流动的农业经营模式。
对于老龄化严重的农村地区,政府也出台了“农村组织改革试点”政策。
这项政策帮助年纪大的农民退出农业经营的门槛,并促进年轻人农村地区内的就业。
浅议我国目前“三农”存在问题及对策
加强“三农”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内容摘要】“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
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目标、新措施。
【关键词】三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
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
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目标、新措施。
一、我国农业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我国农业和农村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
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迈出较大步伐,农村改革稳步推进,“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得到进一步加强,“三农”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特征。
在看到“三农”发展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面小康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农业产业还不够强、农村发展仍比较滞后、农村困难人口还比较多等问题,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不平衡性,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局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能松懈。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热点背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12日在北京召开。
这次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三农指农业、农村、农民。
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
2009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实际增幅6%以上。
2010年,中央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
但同时,另一组数据却不容乐观: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占全国总人口70%以上的农村人口的消费所占全社会消费比重仍不到40%。
2010年国家财政将继续增加“三农”投入,增加涉农补贴规模,完善农业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促进农民增收。
与此同时,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挖掘农村消费潜力。
2010年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这是国家连续第七次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十二次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
文件共五大类27条,五大类中涉及“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夯实农业基础,进一步深化改革”等多个方面。
文件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新政策,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是其最大亮点。
相关历史知识1、我国古代代中央政府推行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作用和历史启示。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大力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赋税制度,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2)战国:①李悝在魏国变法,实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平粜法”,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稳定小农经济。
“三农”问题__“三农”的重大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和时事政治等内容的资料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测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
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
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
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
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
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
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
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
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
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
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木,百年树人。
简述三农问题的主要内容
三农问题的主要内容引言三农问题是指中国农村地区面临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
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于城市地区,导致了许多与农业、农民和农村相关的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涉及到多个领域和层面。
农业问题1.农业现代化:中国传统的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农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民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的要求。
因此,推动农业现代化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这包括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种植和养殖效率,加强科研创新等。
2.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土地承包制度是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其生产积极性的重要制度安排。
近年来,中国推行了土地流转政策,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以促进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管理。
3.农产品市场化:提高农产品市场化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等,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
农民问题1.农民收入问题: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很多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
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提高农产品价格补贴、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加强职业培训等,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2.农民就业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
然而,城市就业机会有限,导致了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扶持创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等。
3.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改善农民生活水平至关重要。
政府通过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供医疗保障和教育支持等,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农村问题1.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包括道路、电力、通信等方面。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了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
2.教育问题: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师资力量和教育设施有限。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乡村学校师资待遇等,以改善农村教育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农”政策对“三农”的改变
【摘要】:
从2004年到2008年5年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出5个指导农业农村发展的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农业农村发展呈现难得的良好局面。
这些文件明显都是服务于三农政策的,彰显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2004年一号文件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抓住了“三农”工作的核心;2005年一号文件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题,抓住了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的关键;2006年一号文件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抓住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2007年一号文件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这几个文件一脉相承,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和针对性,对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就三农相关政策进行阐述并作结合自身实际的分析,真实反映三农政策在农村的实施情况与效果。
【关键词】:变化、政策、农村经济
正文:
第一次接触“三农”的问题,是在2003年上高一的时候,看报纸看到的,虽然家在农村,可是我一点儿也不关注这些问题,当时我一下子就翻过去了。
我之所以不关注这些问题是因为我不想当个农民,小时候种地很烦很累,一大早天还没亮就被叫起来下地,晚上天黑了才能回家,我上小学的很多双休日是泡在农田里的。
每当我瘫坐在田埂上面带郁闷的表情望着醒目的太阳,父亲总是要来一句好好学习长大后就不受这份罪了之类的话。
可因为知道这份苦,所以在饮食方面我特别节俭,绝不铺张浪费浪费。
有时候和别人在食堂吃饭,走的时候看到他饭盒里还有很多米饭没有吃,我就开玩笑的训斥他肯定没有种过地,不知种地的苦。
真正关注“三农”问题是在昨晚,为了写这篇论文。
我倒不是说我是在应付什么,而是感谢这次写作让我又了解到了一些东西。
从我对所查资料的分析,我认为三农问题的发现和政策的出台都是具有很大里程碑式意义的,这标志着无论是明面上还是暗地里对农民的歧视都将大大改观,中国农民实现了建国以来的第二次翻身。
农村支援城市发展的历史已经过去,城市回馈农村的时代已经来临。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
形象比喻
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解决三农问题实质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
这是一个关系十三亿人口大国的,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三农”作为一个概念则由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于1996年正式提出,自此渐渐被媒体和官方广泛引用。
2000年初,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给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以及出版《我向总理说实话》后,“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
2001年三农问题的提法写入文件,正式成为大陆理论界和官方决策层引用的术语;中共中央于2003年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
可能我当年看到的就是这个报告吧,反正标题挺大的。
记得那时回家问我父亲村里有什么变化,父亲开玩笑的说我不过是在市里上个高中,一星期回家一次,能有什么变化啊,我也笑我自己。
我想我是不能跟他讲三农问题的,他是个朴实的农民,可能理解不了。
可是我又希望看到变化。
这个变化发生在一年后,我在学校打电话回家,母亲在电话里说我们村里的农业提留税减掉了。
这意味着我家一年可以减少五六百块钱的支出了。
母亲很惊喜,我也很高兴。
2003年3月,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收入恢复增长,推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解决制约中国发展的农业生产落后的瓶颈问题,中国政府在原有的于2000年首先在安徽进行
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发出《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文件。
2004年3月5日,温家宝在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的时候作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产,在五年内取消农业税。
不久连乡统筹之类的所有杂税都被取消了,再后来不仅不需要缴税,种地还有补助。
我三爷爷说这是熬出来的,我不知道怎么理解这个“熬”字。
政府牺牲农村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事实证明政府确实采取实际行动发展农村了。
央视在这之后放映了很多部有关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和电影,像《刘老根》、《喜耕田的故事》等等。
这写电视剧播放的非常及时,中央终于在这时注视到了占全国人口70%的农民的文娱需求了。
可以说这些电视剧或电影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
像在我们村,村民农忙时都会在地里劳作,可是空闲时苦于找不到活计大部分人总是会聚在一起赌博,有时一赌就是一天一夜。
也许在他们的印象里,农村就是这个样子。
可是这些电影为他们描绘了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活模式。
农民奋斗的热情开始高涨了。
因为在他们心里,已经有了很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简单而实际,那就是致富。
而这个致富已与先前常说的致富大不相同了,以前只是安慰性质的口号,现在是实打实的行动了。
全国范围的农村交流活动开展起来了,我们村里也在不停的找项目,村里的种植作物已由以简单的粮食作物为主转向更加丰富的以经济作物为主。
村里比较大的动作是划地种植杨树林,规模特别大,几
乎每家都有三分之一的责任田贡献出去了。
村里的解释是这是一项长期投资,可能要到很久之后才可见到收益。
由于树地的树木种植间隔比较大,所以村里请来了市里的“西瓜王”来指导我们种植西瓜,直到树木长到一定规模无法再种植西瓜时才结束。
同时,进城务工的村民越来越多了,最多时就像《女人的村庄》里描述的那样,全村里就是见不到几个劳动力。
有时在收割季节,他们也不能赶回来,于是收割机队就进村了。
自从收割机队在2005年第一次进村,此后村里除了地少或者太过贫困的之外,农忙季节大家无论清闲与否都愿意选择机械劳作。
这种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家的经济条件改善了,因为在以前,就算是有人在外面打工,农忙时再怎么样也是要回来的。
其实,在农村如果要评判经济的发展程度就要首先看房子。
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工程实施之后,城镇化运动一时热火朝天。
从我这几年去赶集的经历来看,无论是镇上还是乡里,新房的建设位臵都是在靠近街道的地方,村里现在也不允许盖新房了。
政府的解释是把农民都搬迁到经济较发达和生活较便利的城镇,进而节约土地进行农业发展。
我支持这项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因为这样生活真的是很便利。
起码我赶集就不需要骑电动车还要花费半小时了,坐公交车就不需要再赶三里路了。
在政府资金投入重点转向农村这一块,尤其是基础性投入,我的感受是很明显的。
因为在05年之后,村里突然开始同时修好几条水泥路,甚至有钱将已经破损的原村村通工程的柏油路扒了重铺。
我当
时是在感慨村里怎么会有这么多钱,有人说这是苏南支援苏北三年的一揽子计划,现在想想,这应该也与三农政策有关。
可是有一点,国家政策规定的农村体育设施其实在农村就是一个摆设,从我对我们村和周边的一些村的了解情况看,根本没有一个村的体育设施是完整的,要么是被当做砖窑的堆砖场,要么被当做晒麦场,农民也没有运动的习惯。
其实这是缺乏组织和管理造成的,首先,设施的配发就十分不合理,在我们镇乃至市里,100%配的是篮球场,这项运动在农村的适用人群是十分小的;其次,体育活动缺乏组织,根本就没听过哪个村里搞过一丁点的比赛。
所以说这些设施的主要功能就是应付检查,在领导来时简单修缮一下,领导走后就堆上砖块或者麦子和玉米。
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另外一个方面,村里发展工业的计划深受村民的欢迎,这样一来不出门就可以赚到和在外面打工一样的钱。
我们村地下石英砂储量特别丰富,石英砂是生产玻璃的主原料,颗粒较细的可用于农药生产。
以前乡里也有一个玻璃厂,可由于经济效益不好倒闭了,现在乡里一下子建起了十一个玻璃厂,光我们村就有两个,有了政策的支持,效益都还可以。
我母亲现在就在玻璃厂上班,父亲收购玻璃渣往厂里送,可以说我们一家除了五亩地外就靠厂生活。
按照一个厂需要300个左右的工人来算,我们村两个厂就可以解决600
多人的工作问题,这还是不算上临时工和送原料的人员,如果都算上最多能解决1000人左右的就业问题,我们村将近有500户人家,这样平均每家可以有两人有工作,这个意义是非常大的。
仍记得一件事,还是我上大一时,我母亲所在厂里拿到镇江恒顺醋厂的订单,我帮母亲在包装班里上了两个班,所以记得很清楚。
后来在学校超市里突然看到一瓶恒顺醋,我随手拿起就看瓶底,果然有我们厂的印记,那种亲切与自豪感顿时涌发,很是激动。
从我自小到大的记忆来看,生活是越来越好的,我十分有理由相信党和政府会继续出台更多惠农、支农政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景是清晰的。
我希望这些政策在出台的时候政府能够有效监督执行的力度,能够真正把政策落到实处。
2010年5月27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