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证(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标本兼顾:在治疗血证时,既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也要针对症状进行治疗,以达到标本兼顾的效果。
4
预防为主:在治疗血证的同时,也要注重预防,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降低血证的发生率。
常用方剂
归脾汤:用于治疗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的血证
补中益气汤:用于治疗脾虚气弱、血虚气滞的血证
02
桃仁红花煎:用于治疗血瘀气滞、脉络不通的血证
02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偏食、过食辛辣刺激食物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常,出现血证。
03
劳倦过度:过度劳累、熬夜、思虑过度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常,出现血证。
04
2
血证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01
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脉象等
02
闻诊: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
03
问诊: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
2
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3
运动锻炼: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瑜伽等
4
情绪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影响身体健康
生活习惯注意事项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避免久坐和缺乏运动。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感染和疾病。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
谢谢
演讲人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目录
壹
血证概述
贰
血证的诊断与治疗
叁
血证的预防与调养
1
血证概述
血证的定义
A
血证是指血液在脉道中运行失常,导致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出现异常表现的一类病证。
中医内科学——血证
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血证【定义】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在古代医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
血证的范围相当广泛,凡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内科病证,均属本证的范围。
本节讨论内科常见的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血证。
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多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引起血证的原因较多,但不外外感、内伤两大类。
外感以风热燥邪为主;内伤多与酒热辛肥、抑郁忧思、体虚久病等有关。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血证具有明显的证候特征,即出血,表现为血液或从口、鼻,或从尿道、肛门,或从肌肤而外溢,具体应根据出血的不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1.鼻衄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因外伤、倒经所致者,均可诊断为鼻衄。
2.齿衄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且排除外伤所致者,即可诊断为齿衄。
3.咳血血由肺、气道而来,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胸闷,一咯即出,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带血。
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痨等病史。
4.吐血发病急骤,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症。
血随呕吐而出,常伴有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
血色多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为鲜红色。
大便呈暗红色或黑如柏油。
有胃痛、胁痛、黄疸、癥积等病史。
5.便血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黑如柏油样,次数增多。
有胃肠或肝病病史。
便血有远近之别,远血病位在胃(上消化道:胃、十二指肠),血与粪便相混,血色如黑漆色或暗紫色;近血来自肠道(下消化道:结肠、直肠、肛门),血便分开或便外裹血,血色多鲜红或暗红。
6.尿血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丝,排尿时无疼痛。
7.紫斑肌肤出现青紫斑点,小如针尖,大者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
好发于四肢,尤以下肢为甚,常反复发作。
重者可伴有鼻衄、齿衄、尿血、便血及崩漏。
小儿及成人皆可患病,但以女性多见。
中医内科学(血证)模拟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中医内科学(血证)模拟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 2. A2型题 3. A3/A4型题 4. B1型题1.《血证论》提出(止血、消瘀、凉血、补虚)四法,乃“通治血证之大纲”。
外邪侵袭,损伤脉络而引起出血,最为多见的邪气是A.风B.寒C.暑D.热E.燥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血证2.肌肤出现青紫斑点,小如针尖,大者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好发于四肢,尤以下肢为甚,常反复发作,当诊断为A.湿疹B.紫斑C.出疹D.荨麻疹E.癣证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血证3.脾胃虚寒可引起下列何种血证A.鼻衄B.齿衄C.吐血D.便血E.咯血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血证4.小便黄赤灼热,尿血鲜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质红,脉数,其选方是A.导赤散B.八正散C.六味地黄丸D.小蓟饮子E.知柏地黄丸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血证5.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是斑块,或伴有鼻衄,齿衄,或有发热,口渴,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细,其选方为A.十灰散B.知柏地黄丸C.归脾汤D.茜根散E.小蓟饮子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血证6.患者小便频数带血,其色淡红,饮食减少,精神疲倦,面色萎黄,腰背酸痛,小腹坠胀不舒,头晕耳鸣,舌质淡,脉虚软,治疗主方宜选A.六味地黄丸合补中益气汤B.六味地黄丸合无比山药丸C.无比山药丸合补中益气汤D.无比山药丸合六君子汤E.六味地黄丸合六君子汤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血证7.患者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
其治法是A.健脾和胃,宁络止血B.和中宁络,凉血止血C.益气养阴,宁络止血D.健脾益气,摄血止血E.健脾升阳,化瘀止血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血证8.患者尿血日久,体倦乏力,气短声低,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弱。
治疗应首选A.知柏地黄丸B.无比山药丸C.小蓟饮子D.归脾汤E.十灰散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血证患者,女,15岁。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ppt课件
便血
肠 脾
便血
大 肠道湿热 肠
脾 气虚不摄
清化湿热、凉血 地榆散合槐
止血
角丸加减
益气摄血
归脾汤
脾 脾胃虚寒 健脾温中,养血 黄土汤 止血
医案赏析
丁左 便血色紫,腑行不实,纳谷衰少,此远血也。 近血病在腑,远血病在脏,脏者肝与脾也。血生于 心,而藏统之职,司于肝脾。肝为刚脏,脾为阴土, 肝虚则生热,热迫血以妄行;脾虚则生寒,寒泣血 而失道,藏统失职,血不归经,下渗大肠,则为便 血。便血之治,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肝虚者柔润 之,脾虚者温运之,一方而擅刚柔温清之长,惟金 匮黄土汤最为合拍,今宗其法图治。 土炒于术(一钱五分) 阿胶珠(二钱) 炒条芩 (一钱五分) 灶心黄土(荷叶包煎,四钱) 陈广皮 (一钱) 炙甘草(五分) 炒白芍(一钱五分) 抱 茯神(三钱) 炮姜炭(五分) 炙远志(一钱) (丁甘仁医案)
临证备要
治血四法(《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宜行血不宜止血; 宜补肝不宜伐肝; 宜降气不宜降火。
临证备要
治吐血三要法(《血证论》)
止血; 消瘀; 宁血; 补血
临证备要
辨证与辨病互参
谢谢!
治疗原则
治火 治气 治血
治火
寒 降 引 阴
治气
清气 降气 补气 理气
治血
敛血 凉血 袪瘀 养血 宁血
证治分类
鼻衄
多由火热迫血妄行所致; 实:肺、胃、肝 虚:脾
鼻衄
热邪犯肺 清泄肺热、凉血止血 桑菊饮
胃热炽盛 清胃泻火、迫血妄行 玉女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肝火上炎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龙胆泻肝汤
紫斑
肌衄 葡萄疫 注意与温病发斑的异同
紫斑
中医内科学课件-血证
2.辨脏腑
中医内科学
同一血证,可以由不同的脏腑病变而引起,应注意辨别。同属鼻衄, 病变脏腑有在肺、在胃、在肝的不同;吐血有病在胃、在肝之别; 齿衄有病在胃、在肾之分;尿血则有病在膀胱、肾或脾的不同。
3.辨虚实
中医内科学
一般初病,病势急,病程短,血色深红,质多浓稠,出血量多,体 质壮实,实火所致者,多属实证;病势缓,病程长,血色淡,出血 量少,多属虚证。如血色鲜红或淡红,出血量一般不多,时作时止, 兼见阴虚内热症状者,为阴虚火旺所致;血色暗淡、质稀,出血量 一般较少,形体虚弱,伴有阳气不足症状者,为气虚不摄血,甚至 阳气虚衰所致。出血反复发作,血色紫暗或有血块,兼瘀血症状,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者,为瘀血证。
中医内科学
其基本病机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火 热之中,又有实火和虚火之分,外感风热燥火、湿热内蕴、肝郁化 火等,均属实火;而阴虚火旺之火,则属虚火。气虚之中,又有气 虚及阳、气损及阳,而致阳气虚之别。
中医内科学
病理性质有虚有实,火热亢盛者属于实证;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者, 则属于虚证。实证和虚证常相互转化。火热炽盛,迫血妄行,反复 出血之后,可导致阴血亏损,虚火内生;或因出血过多,气随血伤, 以致气虚阳衰,不能摄血。出血之后,离经之血未及时排出体外成 为瘀血;瘀血妨碍新血的生长及气血的正常运行,亦可导致出血反 复不止。因此,阴虚火旺、气虚不摄、瘀血留着,既是出血的结果, 又是引起继续出血的病理因
血
证
【学习目标】
1.掌握血证的概念、诊断与归预后、 预防调护。
3.了解血证的中医适宜技术。
血证是指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 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形成以出血为 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统称为血证。
中医综合-中医内科学血证模拟题
中医综合-中医内科学血证(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A型题(总题数:7,分数:7.00)1.患者小便频数带血,其色淡红,饮食减少,精神困惫,面色萎黄,腰背酸痛,少腹坠胀不舒,头晕耳鸣,舌质淡,脉虚软,治疗主方宜选A.六味地黄丸合补中益气汤B.六味地黄丸合无比山药丸C.无比山药丸合补中益气汤√D.无比山药丸合六君子汤E.六味地黄丸合六君子汤2.患者鼻衄,血色鲜红,口渴欲饮,鼻干,口干臭秽,烦躁,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治疗宜选A.白虎汤B.玉女煎√C.泻白散D.茜根散E.化肝煎3.治吐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出自何书A.《景岳全书》B.《济生方》C.《血证论》D.《丹溪心法》E.《先醒斋医学广笔记》√4.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出于何书A.《景岳全书》B.《济生方》C.《血证论》√D.《先醒斋医学广笔记》E.《医林改错》5.下列哪一种治法,不是《血证论》提出的治血大法A.止血B.宁血C.补血D.凉血√E.消瘀6.吐血过多,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脉微,在止血同时,应选A.独参汤√B.黄土汤C.四逆汤D.生脉散E.归脾汤7.小便短赤带血,头晕耳鸣,神疲,颧红潮热,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
其治法是A.清热泻火,凉血止血B.清热化湿,凉血止血C.滋阴降火,凉血止血√D.清热利湿,化瘀止血E.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二、B型题(总题数:9,分数:27.00)∙A.滋阴清火,凉血止血∙B.滋阴润肺,凉血止血∙C.清肺泄热,凉血止血∙D.清热润肺,凉血止血∙E.清胃泻火,凉血止血(1).鼻衄,口干咽燥,或身热汗出,咳嗽痰黏而少,舌红,苔薄黄,脉数,治法应选用(分数:1.50)A.B.C. √D.E.(2).鼻衄,或兼齿衄,血色鲜红,口渴喜饮,口臭便干,舌红,苔黄,脉数,治法应选用(分数:1.50)A.B.C.D.E. √∙A.黛蛤散合十灰散∙B.泻白散合黛蛤散∙C.玉女煎∙D.龙胆泻肝汤∙E.泻心汤(1).患者鼻衄,头痛眩晕,目赤,烦躁易怒,口干,溲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其治宜用何方加减(分数:1.50)A.B.C.D. √E.(2).患者吐血鲜红,口苦胁痛,善怒,寐少梦多,烦躁不宁,舌质红绛,脉象弦数,其治宜用何方加减(分数:1.50)A.B.C.D. √E.∙A.滋阴降火∙B.滋阴润肺∙C.清肺泻热∙D.清热润肺∙E.清肝泻火(1).鼻衄,口干咽燥,或身热汗出,咳嗽痰黏而少,舌红,苔薄黄,宜用何法以凉血止血(分数:1.50)A.B.C. √D.E.(2).齿衄,血色淡红,常因受热及烦劳而诱发,齿摇不坚,舌红少苔,脉细弱,宜用何法以凉血止血(分数:1.50)A. √B.C.D.E.∙A.连理汤∙B.驻车丸∙C.地榆散或槐角丸∙D.香连丸∙E.乌梅丸(1).久痢不愈,痢下赤白脓血,或下鲜血黏稠,脐腹灼痛,虚坐努责,食少,心烦口干,舌质红绛,少苔,或舌光红乏津,脉细弱,宜选何方(分数:1.50)A.B. √C.D.E.(2).便血鲜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苔黄腻,脉濡数,宜选何方(分数:1.50)A.B.C. √D.E.∙A.大柴胡汤∙B.泻心汤∙C.黛蛤散∙D.龙胆泻肝汤∙E.滋水清肝饮(1).鼻衄,目眩耳呜,烦躁易怒,两目红赤者,首选(分数:1.50)A.B.C.D. √E.(2).吐血,色红或紫晴,口苦胁痛,心烦易怒者,首选(分数:1.50)A.B.D. √E.∙A.阴虚火旺∙B.气不摄血∙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1).尿血常见临床证型有(分数:1.50)A.B.C. √D.(2).吐血常见临床证型有(分数:1.50)A.B. √C.D.∙A.石韦散∙B.小蓟饮子∙C.两者均可∙D.两者均非(1).小便黄赤灼热,尿血鲜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红,脉数,治疗宜用(分数:1.50)A.B. √C.D.(2).小便热涩刺痛,尿血深红,或夹有血块,疼痛满急加剧,或见心烦,苔黄、脉滑数,治疗宜用(分数:1.50)A.B. √C.D.∙A.泻白散合黛蛤散∙B.龙胆泻肝汤∙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1).吐血色红或紫暗,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舌质红绛,脉弦数。
中医内科学血证-精选文档
5.病后诱发 久病热病之后, 一则可使阴津耗伤,阴虚火旺,火迫血 行而致出血; 二则由于正气损伤,气虚失摄,血溢脉 外而致出血; 三则久病人络,瘀血阻滞,血难归经, 因而出血。
三、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鼻衄 2.齿衄 3.咳血 4.吐血 5.便血 6.尿血 7.紫斑
四.病性
有虚有实 实以热、瘀为主 虚为气虚或阴虚火旺
六、病因病机
外感六淫 酒食不节 情志过极 劳倦过度 大病久病之后 等均可引起血液不循经脉运行,溢之于 外而导致血证的发生。
1.外感六淫 外感风热燥邪,热伤肺络,迫血上溢而致咳血、鼻衄; 湿热之邪,侵及肠道,络伤血溢,从下而泻可致便血; 热邪留滞,侵及下焦,损伤尿道,络脉受损,导致尿 血。 2.酒食不节 饮酒过多或过食辛辣, 一则湿热蕴积,损伤胃肠,熏灼血络,化火动血,而 致衄血、吐血、便血。 二则酒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虚失摄,统血无权,血 溢脉外也可导致出血。
(三)、范围
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多系统 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 的出血性疾病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多种 (二)病机:迫血妄行,气虚不摄 “火盛,气伤” (三)预后
二、病象
咳、吐、(鼻、齿、肌)衄、尿、便 热:血色鲜红+热象(实热、虚热) 虚:血色淡红+气虚(疲乏、气短、脉虚) 瘀:出血夹有血块+瘀主证(颜面黎黑,皮肤 干涩,舌有瘀斑) 三、病位 咳血在肺 衄血在五官、皮肤 吐血在胃 便血在胃及在肠 尿血在肾与膀胱
实证可向虚证转化。 血证始为火热偏亢者,若反复发作,阴 分必伤,虚火内生; 或火热伤络,反复发作不愈,出血既多, 气亦不足,气虚阳衰,更难摄血。 因此,在一定情况下,属实的火热之邪 引起的反复不止的出血,可以导致阴虚 和气虚的病理变化;而阴虚和气虚又是 导致出血日久不愈和反复发作的病因。 如此循环不已,则是造成某些血证缠绵 难愈的原因。
中医内科学(血证)模拟试卷6
本题思路: 5.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是斑块,或伴有鼻衄,齿衄, 或有发热,口渴,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细,其 选本题正确答案】 【B】知柏地黄丸 【C】归脾汤 【D】茜根散 【E】小蓟饮子 本题思路: 6.患者小便频数带血,其色淡红,饮食减少,精神疲 倦,面色萎黄,腰背酸痛,小腹坠胀不舒,头晕耳 鸣,舌质淡,脉虚软,治疗主方宜选 【score:2 分】 【A】六味地黄丸合补中益气汤 【B】六味地黄丸合无比山药丸 【C】无比山药丸合补中益气汤 【此项为本题正 确答案】 【D】无比山药丸合六君子汤
【D】荨麻疹 【E】癣证 本题思路: 3.脾胃虚寒可引起下列何种血证 【score:2 分】 【A】鼻衄 【B】齿衄 【C】吐血 【D】便血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咯血 本题思路: 二、 A2 型题(总题数:5,score:10 分) 4.小便黄赤灼热,尿血鲜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 夜寐不安,舌质红,脉数,其选方是 【score:2 分】 【A】导赤散 【B】八正散 【C】六味地黄丸 【D】小蓟饮子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知柏地黄丸
中医内科学【血证】模拟试卷 6 (总分:50 分,做题时间:90 分钟) 一、 A1 型题(总题数:3,score:6 分) 1.《血证论》提出(止血、消瘀、凉血、补虚)四法, 乃“通治血证之大纲”。外邪侵袭,损伤脉络而引起 出血,最为多见的邪气是 【score:2 分】 【A】风 【B】寒 【C】暑 【D】热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燥 本题思路: 2.肌肤出现青紫斑点,小如针尖,大者融合成片,压 之不褪色,好发于四肢,尤以下肢为甚,常反复发 作,当诊断为 【score:2 分】 【A】湿疹 【B】紫斑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出疹
【D】血热妄行 【E】肾虚火旺 本题思路: (2).治法为【score:2 分】 【A】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B】益气健脾摄血 【C】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D】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E】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 案】 本题思路: (3).宜选用【score:2 分】 【A】小蓟饮子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知柏地黄丸 【C】十灰散 【D】茜根散 【E】归脾汤 本题思路: (4).若尿血较甚者,可加用【score:2 分】 【A】桃仁、赤芍、白芍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1.气鼓:腹部膨隆,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是为“气鼓”。
2.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3.厥证:是以蓦地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紧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4.关格:是以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同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
5.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音,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气不能平卧。
6.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气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7.肾着:既是寒湿腰痛,表现为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加重。
8.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青白,脉络显露为特征。
9.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孱弱无力,不能随便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10.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11.嘈杂:是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病证。
12.真心痛:是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证,其特点为猛烈而长期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青白等症状。
13.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14.急黄:湿热蕴积化毒,疫毒炽盛,充斥三焦,深入营血,内陷心肝,可见猝然发黄,神昏谵妄,痉厥出血等危重证,称为急黄。
15.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
16.喘证: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17.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紧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18.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第六章第二节血证中医内科学
【范围】
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 包括某些系统的疾病(如呼吸、消化、泌尿系统 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 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风、热、外邪侵袭 燥、湿热)
损伤上部脉络——衄血、咳血、吐血 损伤下部脉络——尿血、便血
迫血妄行
衄血、吐血 衄血、尿血、紫斑 便血、紫斑
5.久病热病之后 久病或热病 阴津伤耗 ——阴虚火旺,迫血妄行 久病或热病 ——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正气亏损 久病入络 血脉瘀阻 ——血行不畅,血不循经
血证
二、诊断与鉴别
【诊断】
1.鼻衄: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因外伤、倒经所致者, 均可诊断为鼻衄。
2.齿衄: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且排除外伤所致者, 即可诊断为齿衄。
3.咳血 (1)多有慢性肺系病史; (2)血由肺、气道由来,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胸闷一
咯即出,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带
血; (3)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咯血的病因。
4.吐血
(1)有既往宿疾; (2)发病较缓,吐血前有前驱症; (3)血随呕吐而出,常夹有食物残渣或胃内容物,
血色多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以鲜红色,大便 色黑如漆,或呈暗红色; (4)实验室检查进一步明确吐血的原因。
【病机】
各种 病因
外感热邪,湿热,气郁(实火) 火热熏灼,迫血妄行
阴虚火旺(虚火) 气虚 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气损及阳
5.便血
(1)有胃肠道溃疡、炎症、息肉、憩室或肝硬化等病史; (2)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黑如柏油样; (3)实验室检查: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6.尿血
(1)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丝; (2)实验室检查:小便在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
《中医内科学血证》课件
血证的概述
1 定义和特点
血证是中医内科学中的一种疾病分类,包括血虚、血瘀、血热等不同类型。
2 功能和作用
血证与人体机能密切相关,具有调节气血、滋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等重要功能。
常见的血证病症
血虚和贫血
血虚和贫血是血证的常见表现,主要症状 包括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
血热和血液疾病
血热和血液Leabharlann 病包括热性疾病和血液相关 疾病,如皮肤疹子、出血倾向等。
合理安排饮食结构,增加 富含铁和维生素的食物, 积极参与运动和调整生活 方式。
《中医内科学血证》PPT 课件
探索中医内科学中的血证,包括其定义、特点、功能和作用。了解常见的血 证病症,如血虚和贫血、血瘀和循环障碍、血热和血液疾病、血症和内分泌 紊乱。深入了解血证的诊断方法,如四诊合参、脉诊和舌诊。探索中医内科 血证的治疗原则,包括药物治疗和方剂选择、针灸和推拿疗法、饮食和生活 调整。
血瘀和循环障碍
血瘀和循环障碍导致气血不畅,常引发疼 痛、瘀斑、经脉不通等问题。
血症和内分泌紊乱
血症和内分泌紊乱影响体内血液和激素平 衡,易导致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症。
中医内科学血证的诊断方法
1
四诊合参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
脉诊和舌诊
2
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辅助 诊断血证。
中医的传统诊断方法,通过观察舌
苔和脉搏的变化,判断血证的类型
和程度。
3
病人个案解析
通过现实病例剖析,探讨血证的诊 断方法和临床应用。
中医内科血证的治疗原则
药物治疗和方剂 选择
根据血证的具体情况,选 择中药治疗方案,如补血、 活血、清热等。
针灸和推拿疗法
血证(便血)-(消化性溃疡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便血(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中医病名:便血西医病名:消化道出血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
(1). 血液随大便而下,血与粪便夹杂,或下纯血,或呈柏油样黑便。
(2)可伴有畏寒,头晕,心悸,气短及腹痛等症。
(3)出血过多可现昏厥,肢冷汗出,心率增快,血压下降,腹部压痛。
(4)内窥镜、X线钡剂造影、肛门指检及乙状结肠镜检查有助明确诊断。
(5)询问有无传染病及疫水接触史,血、尿、粪病原体检查及培养有助于鉴别诊断。
(6)本病应与痢疾、痔疮相鉴别。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
﹙1﹚出血的直接证据:解柏油样黑便、暗红色大便或血便;﹙2﹚血容量不足的临床表现:头晕、眼花、出冷汗、心悸气促昏厥等;﹙3﹚实验室证据:粪便潜血强阳性,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下降。
﹙4﹚排除进食引起的黑便:如动物血、碳粉、铁剂或铋剂等药物。
(二)证侯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
1 肠道湿热:便血色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2 气虚不摄:便血色红或紫黯,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弱。
3 脾胃虚寒:便色紫黯,甚则色黑,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脉沉缓。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使用中药汤剂1 肠道湿热主症:便血色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次症: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凉血止血。
例方:地榆散或槐角丸。
方药:地榆、茜草、槐角、栀子、黄芩、黄连、茯苓、防风、枳壳、当归。
临证加减:若便血日久,湿热未尽而营阴已亏,应清热除湿与补益阴血双管齐下,虚实兼顾,扶正祛邪,可酌情选用清脏汤或藏连丸或加中成药胆胃通(本院自制)。
2 气虚不摄症状:便血色红或紫黯次症: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弱。
(中医内科学)血证、眩晕模拟题
[真题] (中医内科学)血证、眩晕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治疗脾胃虚寒所致的便血,宜选用A.黄芪建中汤B.黄土汤C.理中汤D.十全大补汤E.补中益气汤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2题:患者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舌质红,脉数,治疗宜用A.桑杏汤B.清燥救肺汤C.百合固金汤D.泻白散合黛蛤散E.龙胆泻肝汤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3题:治疗鼻衄热邪犯肺证的最佳选方是A.桑菊饮B.泻白散C.银翘散D.沙参麦冬汤E.清燥救肺汤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4题:下列除哪项外,均是治疗咳血的主要方法A.凉血止血B.补肺益气C.滋阴降火D.清热润肺E.泻肝宁络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5题:治疗鼻衄胃热炽盛证的最佳选方是A.清胃散B.白虎汤C.泻心汤D.玉女煎E.泻黄散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第6题:王某,女,38岁。
因咽痒咳嗽,痰中带血3天余。
伴有咽干鼻燥,身微热,舌红少津液,苔薄黄,脉数。
方剂宜选用A.桑菊饮B.银翘散C.杏苏散D.桑杏汤E.百合固金汤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第7题:治疗肾虚火旺证尿血的最佳方剂是A.小蓟饮子B.杞菊地黄丸C.六味地黄丸D.麦味地黄丸E.知柏地黄丸参考答案:E答案解析:第8题:血证的预后与下列哪一项无关A.血证的原因B.脉象数急与否C.病情的虚实D.出血量的多少E.是否伴有发热、咳喘等症状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第9题:患者咳嗽阵作半月,牵引胸胁作痛,咯痰黄稠带血,或咳鲜血,急躁易怒,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此病的病机是A.燥热伤肺B.肝火犯肺C.虚火灼肺D.痰热蕴肺E.以上均不是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10题:区别尿血与血淋的关键是A.尿色的深浅B.是否伴有全身症状C.尿时痛与不痛D.是否伴有水肿E.尿中有无红细胞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第11题:患者咳嗽痰少,经常痰中带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治疗宜用A.泻白散合黛蛤散B.百合固金汤C.龙胆泻肝汤D.桑杏汤E.清燥救肺汤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第12题:下列哪一项是尿血与血淋的关键鉴别要点A.腰痛及少腹疼痛有无B.发热与否C.是否伴有水肿D.尿血红鲜艳还是晦暗E.是否伴有小便淋漓涩痛参考答案:E答案解析:第13题:下列哪一项不是尿血的病因A.肾阳不足B.肾气不固C.脾不统血D.阴虚火旺E.下焦热盛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14题:治疗紫斑阴虚火旺证的最佳选方是A.十灰散B.六味地黄丸C.玉女煎D.茜根散E.沙参麦冬汤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第15题:患者皮肤出现青紫斑点,伴有鼻衄,发热,口渴欲饮,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老师
【学习目标】
知识要求 1.掌握各种常见血证的诊断要点、辨证论治。 2.熟悉血证的常见病因病机,各种血证的类证鉴别、预防调护方法。 3.了解血证的源流、演变与预后。
技能要求 1.能够对各种血证患者的常见证型进行辨证论治。 2.能够熟练地为血证患者开展预防与调护指导。
案例导入
患者张某,男,42岁,工人,2013年8月13日就诊。 患者自述:上腹部疼痛,时断时续,达11年之久;10天前,不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 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 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 疾患。
历史沿革
《黄帝内经》中,对血的生理及病理有较深入的认识,对部分 血证有所论述,并对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部分血证的预后有所论 述,其中关于络伤血溢的理论,成为后世医家阐述多种血证病 机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3)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证常向虚证转化。由气火亢盛所致 者属于实证;由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所致者,则属于虚证。且出 血之后常留瘀,使出血反复难止。
(4)病理转化:虚实常发生转化。如开始为火盛气逆,迫血妄行, 但在反复出血之后,阴血亏损,虚火内生;或因出血过多,血去 气伤,气虚阳衰,不能摄血。因此,有时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 既是引起出血的病理因素,又是出血所导致的结果。此外,出血 之后,已离经脉而未排出体外的血液,留积体内,蓄结而为瘀血, 妨碍新血的生长及气血的正常运行,又会导致血虚,使出血加重 或反复不止。
2)病史:有胃肠道溃疡、炎症、息肉、憩室或肝硬化等病史。
1.常见病因
(1)感受外邪
六淫外邪侵袭,以热邪及湿热之邪为主,均可损 伤脉络,而致出血。
(2)情志过极
恼怒过度,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上 逆犯肺,损伤肺络,则咯血、衄血;横逆犯胃, 胃络损伤则吐血。
(3)饮食不节
饮酒过多或过食辛辣厚味,滋生湿热,热伤脉络, 迫血妄行,则衄血、吐血、便血;或损伤脾胃, 脾胃虚衰,血失统摄,而致吐血、便血等。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明确提出了治吐血的三要 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 要作用。
《景岳全书.血证》曰:“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血 动之由,唯火唯气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无火,察 气者但察其气虚气实。知此四者而得其所以,则治血 之法无余义矣。”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提纲挈领地概括 为“火盛”和“气伤”两个方面。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将血证列为一个 篇章,对吐血、衄血、下血的病机、证治与预后做了重点论述, 将下血分为远血、近血分别论治,其中泻火止血的泻心汤与温 脾摄血的黄土汤至今仍为治疗吐血、便血的常用方剂。
明.虞括《医学正传.血证》将各种出血病证归纳在 一起,率先以“血证”之名概之,自此血证之名 为许多医家所采用。
清.唐宗海的《血证论》为血证专著,对各种出血的病 因、病理及辨证施治都有精辟论述,提出“止血、消 瘀、宁血、补血”四法,是通治血证之大纲。
西医范围
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各 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 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血证主要由感受外邪、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倦过度、 久病或热病导致,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或气虚不摄, 血不循经,溢于脉外。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1)鼻衄: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外伤、倒经所致者。 (2)齿衄:凡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非外伤所致者。
(3)咯血
1)临床表现 ①主症:血自肺、气道而来,经咳嗽而由口咯出者称为咯血。血色 常鲜红。 ②次症:血中或夹泡沫,或痰中带血,痰血相兼;咳前常有喉痒、 胸闷等症。
2.病机概要
(1)基本病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虚不摄,血溢 脉外。
(2)病位:根据出血部位,分属不同脏腑。鼻衄病位在 鼻、肺、胃,与肝、脾、肾均有密切关系;齿衄主要在 胃、肾;咯血在肺,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吐血主要 在胃,与肝、脾有关;便血主要在胃肠,与肝、脾有关; 尿血在膀胱和肾,与心、脾、肺、小肠密切相关;紫斑 表现在肌肤、血脉,脏腑病变多在胃、脾、肝、肾。
(4)劳欲体虚
神劳伤心,体劳伤脾,房劳伤肾,劳欲过度,心、 脾、肾气阴损伤,损伤于气,气虚不能摄血,血 液外溢而成衄血、吐血、便血、紫斑;损伤于阴, 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而致衄血、尿血、紫斑。
(5)久病之后
久病可致阴精伤耗,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而致 出血;或正气亏损,气虚不摄,血溢脉外而出血; 久病入络,血脉瘀阻,血不循经而出血。
2)病史: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痍等肺系疾患,或反复咯血病史。
3)相关检查: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及分类、血沉、痰培养、痰镜检,胸 部X线检查、支气管镜或造影、胸部CT等,进一步明确咯血原因。
(4)吐血
1)临床表现 ①主症:血自胃、食道而来,随呕吐经口而出者称为吐血。血色一般呈暗红色或 咖啡色。 ②次症:血中常夹杂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吐血前多有恶心、胃皖不适等症;吐 血后可伴有头晕、冷汗、面色苍白等症。呕血量多,常致血脱;大便色黑或暗红 色。
慎受凉后自觉上腹部疼痛加重,喜温喜按,餐后疼痛更加明显, 到某医院诊治,遂行胃镜检查。检查结果:胃溃疡。服用相关中 药及雷尼替丁后,症状有所缓解。3天前出差回家后自觉疲惫, 加之饮酒,遂出现吐血,呈咖啡色,夹杂食物残渣,伴神疲乏力、 心悸、头晕、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脉沉细弱。
问题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为何病?当辨为何证? 2.应与哪些病证相鉴别? 3.中医治法:如何?当选用何主方何药?应如何调养?
2)病史:大多患者有胃痛、胁痛、黄疸、鼓胀、积聚等病史。
3)相关检查呕吐物或大便潜血实验、胃肠X线钢餐造影、纤维胃镜、肝功能及B超 检查,可明确出血原因。
(5)便血
1)临床表现 ①主症:血自肛门排出者,称为便血。血色鲜红,或暗红或紫暗,或色黑呈柏油 样。先下血后大便,血色鲜红者为近血;先大便后下血,血色紫暗或色黑者为远 血。 ②次症:可伴有头晕、心慌、气短及腹痛等症状。出血量多时,可出现晕厥、肢 冷汗出、心率增快、血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