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证(中医内科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证
卢老师
【学习目标】
知识要求 1.掌握各种常见血证的诊断要点、辨证论治。 2.熟悉血证的常见病因病机,各种血证的类证鉴别、预防调护方法。 3.了解血证的源流、演变与预后。
技能要求 1.能够对各种血证患者的常见证型进行辨证论治。 2.能够熟练地为血证患者开展预防与调护指导。
案例导入
患者张某,男,42岁,工人,2013年8月13日就诊。 患者自述:上腹部疼痛,时断时续,达11年之久;10天前,不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 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 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 疾患。
历史沿革
《黄帝内经》中,对血的生理及病理有较深入的认识,对部分 血证有所论述,并对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部分血证的预后有所论 述,其中关于络伤血溢的理论,成为后世医家阐述多种血证病 机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3)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证常向虚证转化。由气火亢盛所致 者属于实证;由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所致者,则属于虚证。且出 血之后常留瘀,使出血反复难止。
(4)病理转化:虚实常发生转化。如开始为火盛气逆,迫血妄行, 但在反复出血之后,阴血亏损,虚火内生;或因出血过多,血去 气伤,气虚阳衰,不能摄血。因此,有时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 既是引起出血的病理因素,又是出血所导致的结果。此外,出血 之后,已离经脉而未排出体外的血液,留积体内,蓄结而为瘀血, 妨碍新血的生长及气血的正常运行,又会导致血虚,使出血加重 或反复不止。
2)病史:有胃肠道溃疡、炎症、息肉、憩室或肝硬化等病史。
1.常见病因
(1)感受外邪
六淫外邪侵袭,以热邪及湿热之邪为主,均可损 伤脉络,而致出血。
(2)情志过极
恼怒过度,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上 逆犯肺,损伤肺络,则咯血、衄血;横逆犯胃, 胃络损伤则吐血。
(3)饮食不节
饮酒过多或过食辛辣厚味,滋生湿热,热伤脉络, 迫血妄行,则衄血、吐血、便血;或损伤脾胃, 脾胃虚衰,血失统摄,而致吐血、便血等。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明确提出了治吐血的三要 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 要作用。
《景岳全书.血证》曰:“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血 动之由,唯火唯气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无火,察 气者但察其气虚气实。知此四者而得其所以,则治血 之法无余义矣。”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提纲挈领地概括 为“火盛”和“气伤”两个方面。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将血证列为一个 篇章,对吐血、衄血、下血的病机、证治与预后做了重点论述, 将下血分为远血、近血分别论治,其中泻火止血的泻心汤与温 脾摄血的黄土汤至今仍为治疗吐血、便血的常用方剂。
明.虞括《医学正传.血证》将各种出血病证归纳在 一起,率先以“血证”之名概之,自此血证之名 为许多医家所采用。
清.唐宗海的《血证论》为血证专著,对各种出血的病 因、病理及辨证施治都有精辟论述,提出“止血、消 瘀、宁血、补血”四法,是通治血证之大纲。
西医范围
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各 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 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血证主要由感受外邪、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倦过度、 久病或热病导致,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或气虚不摄, 血不循经,溢于脉外。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1)鼻衄: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外伤、倒经所致者。 (2)齿衄:凡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非外伤所致者。
(3)咯血
1)临床表现 ①主症:血自肺、气道而来,经咳嗽而由口咯出者称为咯血。血色 常鲜红。 ②次症:血中或夹泡沫,或痰中带血,痰血相兼;咳前常有喉痒、 胸闷等症。
2.病机概要
(1)基本病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虚不摄,血溢 脉外。
(2)病位:根据出血部位,分属不同脏腑。鼻衄病位在 鼻、肺、胃,与肝、脾、肾均有密切关系;齿衄主要在 胃、肾;咯血在肺,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吐血主要 在胃,与肝、脾有关;便血主要在胃肠,与肝、脾有关; 尿血在膀胱和肾,与心、脾、肺、小肠密切相关;紫斑 表现在肌肤、血脉,脏腑病变多在胃、脾、肝、肾。
(4)劳欲体虚
神劳伤心,体劳伤脾,房劳伤肾,劳欲过度,心、 脾、肾气阴损伤,损伤于气,气虚不能摄血,血 液外溢而成衄血、吐血、便血、紫斑;损伤于阴, 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而致衄血、尿血、紫斑。
(5)久病之后
久病可致阴精伤耗,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而致 出血;或正气亏损,气虚不摄,血溢脉外而出血; 久病入络,血脉瘀阻,血不循经而出血。
2)病史: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痍等肺系疾患,或反复咯血病史。
3)相关检查: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及分类、血沉、痰培养、痰镜检,胸 部X线检查、支气管镜或造影、胸部CT等,进一步明确咯血原因。
(4)吐血
1)临床表现 ①主症:血自胃、食道而来,随呕吐经口而出者称为吐血。血色一般呈暗红色或 咖啡色。 ②次症:血中常夹杂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吐血前多有恶心、胃皖不适等症;吐 血后可伴有头晕、冷汗、面色苍白等症。呕血量多,常致血脱;大便色黑或暗红 色。
慎受凉后自觉上腹部疼痛加重,喜温喜按,餐后疼痛更加明显, 到某医院诊治,遂行胃镜检查。检查结果:胃溃疡。服用相关中 药及雷尼替丁后,症状有所缓解。3天前出差回家后自觉疲惫, 加之饮酒,遂出现吐血,呈咖啡色,夹杂食物残渣,伴神疲乏力、 心悸、头晕、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脉沉细弱。
问题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为何病?当辨为何证? 2.应与哪些病证相鉴别? 3.中医治法:如何?当选用何主方何药?应如何调养?
2)病史:大多患者有胃痛、胁痛、黄疸、鼓胀、积聚等病史。
3)相关检查呕吐物或大便潜血实验、胃肠X线钢餐造影、纤维胃镜、肝功能及B超 检查,可明确出血原因。
(5)便血
1)临床表现 ①主症:血自肛门排出者,称为便血。血色鲜红,或暗红或紫暗,或色黑呈柏油 样。先下血后大便,血色鲜红者为近血;先大便后下血,血色紫暗或色黑者为远 血。 ②次症:可伴有头晕、心慌、气短及腹痛等症状。出血量多时,可出现晕厥、肢 冷汗出、心率增快、血压下降。
卢老师
【学习目标】
知识要求 1.掌握各种常见血证的诊断要点、辨证论治。 2.熟悉血证的常见病因病机,各种血证的类证鉴别、预防调护方法。 3.了解血证的源流、演变与预后。
技能要求 1.能够对各种血证患者的常见证型进行辨证论治。 2.能够熟练地为血证患者开展预防与调护指导。
案例导入
患者张某,男,42岁,工人,2013年8月13日就诊。 患者自述:上腹部疼痛,时断时续,达11年之久;10天前,不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 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 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 疾患。
历史沿革
《黄帝内经》中,对血的生理及病理有较深入的认识,对部分 血证有所论述,并对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部分血证的预后有所论 述,其中关于络伤血溢的理论,成为后世医家阐述多种血证病 机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3)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证常向虚证转化。由气火亢盛所致 者属于实证;由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所致者,则属于虚证。且出 血之后常留瘀,使出血反复难止。
(4)病理转化:虚实常发生转化。如开始为火盛气逆,迫血妄行, 但在反复出血之后,阴血亏损,虚火内生;或因出血过多,血去 气伤,气虚阳衰,不能摄血。因此,有时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 既是引起出血的病理因素,又是出血所导致的结果。此外,出血 之后,已离经脉而未排出体外的血液,留积体内,蓄结而为瘀血, 妨碍新血的生长及气血的正常运行,又会导致血虚,使出血加重 或反复不止。
2)病史:有胃肠道溃疡、炎症、息肉、憩室或肝硬化等病史。
1.常见病因
(1)感受外邪
六淫外邪侵袭,以热邪及湿热之邪为主,均可损 伤脉络,而致出血。
(2)情志过极
恼怒过度,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上 逆犯肺,损伤肺络,则咯血、衄血;横逆犯胃, 胃络损伤则吐血。
(3)饮食不节
饮酒过多或过食辛辣厚味,滋生湿热,热伤脉络, 迫血妄行,则衄血、吐血、便血;或损伤脾胃, 脾胃虚衰,血失统摄,而致吐血、便血等。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明确提出了治吐血的三要 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 要作用。
《景岳全书.血证》曰:“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血 动之由,唯火唯气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无火,察 气者但察其气虚气实。知此四者而得其所以,则治血 之法无余义矣。”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提纲挈领地概括 为“火盛”和“气伤”两个方面。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将血证列为一个 篇章,对吐血、衄血、下血的病机、证治与预后做了重点论述, 将下血分为远血、近血分别论治,其中泻火止血的泻心汤与温 脾摄血的黄土汤至今仍为治疗吐血、便血的常用方剂。
明.虞括《医学正传.血证》将各种出血病证归纳在 一起,率先以“血证”之名概之,自此血证之名 为许多医家所采用。
清.唐宗海的《血证论》为血证专著,对各种出血的病 因、病理及辨证施治都有精辟论述,提出“止血、消 瘀、宁血、补血”四法,是通治血证之大纲。
西医范围
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各 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 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血证主要由感受外邪、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倦过度、 久病或热病导致,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或气虚不摄, 血不循经,溢于脉外。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1)鼻衄: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外伤、倒经所致者。 (2)齿衄:凡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非外伤所致者。
(3)咯血
1)临床表现 ①主症:血自肺、气道而来,经咳嗽而由口咯出者称为咯血。血色 常鲜红。 ②次症:血中或夹泡沫,或痰中带血,痰血相兼;咳前常有喉痒、 胸闷等症。
2.病机概要
(1)基本病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虚不摄,血溢 脉外。
(2)病位:根据出血部位,分属不同脏腑。鼻衄病位在 鼻、肺、胃,与肝、脾、肾均有密切关系;齿衄主要在 胃、肾;咯血在肺,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吐血主要 在胃,与肝、脾有关;便血主要在胃肠,与肝、脾有关; 尿血在膀胱和肾,与心、脾、肺、小肠密切相关;紫斑 表现在肌肤、血脉,脏腑病变多在胃、脾、肝、肾。
(4)劳欲体虚
神劳伤心,体劳伤脾,房劳伤肾,劳欲过度,心、 脾、肾气阴损伤,损伤于气,气虚不能摄血,血 液外溢而成衄血、吐血、便血、紫斑;损伤于阴, 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而致衄血、尿血、紫斑。
(5)久病之后
久病可致阴精伤耗,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而致 出血;或正气亏损,气虚不摄,血溢脉外而出血; 久病入络,血脉瘀阻,血不循经而出血。
2)病史: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痍等肺系疾患,或反复咯血病史。
3)相关检查: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及分类、血沉、痰培养、痰镜检,胸 部X线检查、支气管镜或造影、胸部CT等,进一步明确咯血原因。
(4)吐血
1)临床表现 ①主症:血自胃、食道而来,随呕吐经口而出者称为吐血。血色一般呈暗红色或 咖啡色。 ②次症:血中常夹杂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吐血前多有恶心、胃皖不适等症;吐 血后可伴有头晕、冷汗、面色苍白等症。呕血量多,常致血脱;大便色黑或暗红 色。
慎受凉后自觉上腹部疼痛加重,喜温喜按,餐后疼痛更加明显, 到某医院诊治,遂行胃镜检查。检查结果:胃溃疡。服用相关中 药及雷尼替丁后,症状有所缓解。3天前出差回家后自觉疲惫, 加之饮酒,遂出现吐血,呈咖啡色,夹杂食物残渣,伴神疲乏力、 心悸、头晕、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脉沉细弱。
问题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为何病?当辨为何证? 2.应与哪些病证相鉴别? 3.中医治法:如何?当选用何主方何药?应如何调养?
2)病史:大多患者有胃痛、胁痛、黄疸、鼓胀、积聚等病史。
3)相关检查呕吐物或大便潜血实验、胃肠X线钢餐造影、纤维胃镜、肝功能及B超 检查,可明确出血原因。
(5)便血
1)临床表现 ①主症:血自肛门排出者,称为便血。血色鲜红,或暗红或紫暗,或色黑呈柏油 样。先下血后大便,血色鲜红者为近血;先大便后下血,血色紫暗或色黑者为远 血。 ②次症:可伴有头晕、心慌、气短及腹痛等症状。出血量多时,可出现晕厥、肢 冷汗出、心率增快、血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