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第二节血证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标本兼顾:在治疗血证时,既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也要针对症状进行治疗,以达到标本兼顾的效果。
4
预防为主:在治疗血证的同时,也要注重预防,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降低血证的发生率。
常用方剂
归脾汤:用于治疗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的血证
补中益气汤:用于治疗脾虚气弱、血虚气滞的血证
02
桃仁红花煎:用于治疗血瘀气滞、脉络不通的血证
02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偏食、过食辛辣刺激食物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常,出现血证。
03
劳倦过度:过度劳累、熬夜、思虑过度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常,出现血证。
04
2
血证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01
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脉象等
02
闻诊: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
03
问诊: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
2
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3
运动锻炼: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瑜伽等
4
情绪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影响身体健康
生活习惯注意事项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避免久坐和缺乏运动。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感染和疾病。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
谢谢
演讲人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目录
壹
血证概述
贰
血证的诊断与治疗
叁
血证的预防与调养
1
血证概述
血证的定义
A
血证是指血液在脉道中运行失常,导致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出现异常表现的一类病证。
中医内科学血证资料
寒
寒邪侵袭,凝滞血脉,血行不畅 而引起痛经、闭经等。
暑
暑邪侵袭,耗伤津液,血液浓缩 而引起血证。
火
火热内盛,迫血妄行,导致血溢 脉外而引起各种血证。
燥
燥邪侵袭,耗伤阴液,导致血液 黏稠而引起血证。
湿
湿邪侵袭,困阻脾胃,影响气血 生化而引起血证。
内伤七情
01
02
03
喜
过喜伤心,导致心气涣散 ,血脉失养而引起血证。
食疗调养
根据血证的证型,选用相应的食疗方 进行调养,以辅助治疗和恢复健康。
THANKS.
非药物治疗
针灸治疗
通过针刺相关穴位,调节气血 ,达到治疗目的。
推拿按摩
通过按摩相关部位,促进血液 循环,缓解症状。
拔罐疗法
通过拔罐吸附相关部位,促进 气血流通,缓解症状。
气功疗法
通过调心、调息、调身,达到 治疗目的。
食疗与养生
饮食调养
根据血证的病因病机,选择相应的食物进行 调理。
环境调节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养生保健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当运 动等。
心理调适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
血证的预防与调护
06
预防措施
饮食调理
起居调护
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过度辛辣、刺激、油 腻的食物,多食用养血补血的食物,如红 枣、桂圆、黑芝麻等。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 的休息和睡眠时间。
情志调护
预防外感
房事过度导致肾气不 固,血溢脉外而引起 血证。
过度安逸导致气机不 畅,血脉运行不畅而 引起血证。
瘀血内阻
• 瘀血内阻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脉络不通而引起血 证。
血证(中医内科学)
卢老师
【学习目标】
知识要求 1.掌握各种常见血证的诊断要点、辨证论治。 2.熟悉血证的常见病因病机,各种血证的类证鉴别、预防调护方法。 3.了解血证的源流、演变与预后。
技能要求 1.能够对各种血证患者的常见证型进行辨证论治。 2.能够熟练地为血证患者开展预防与调护指导。
案例导入
患者张某,男,42岁,工人,2013年8月13日就诊。 患者自述:上腹部疼痛,时断时续,达11年之久;10天前,不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 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 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 疾患。
历史沿革
《黄帝内经》中,对血的生理及病理有较深入的认识,对部分 血证有所论述,并对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部分血证的预后有所论 述,其中关于络伤血溢的理论,成为后世医家阐述多种血证病 机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3)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证常向虚证转化。由气火亢盛所致 者属于实证;由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所致者,则属于虚证。且出 血之后常留瘀,使出血反复难止。
(4)病理转化:虚实常发生转化。如开始为火盛气逆,迫血妄行, 但在反复出血之后,阴血亏损,虚火内生;或因出血过多,血去 气伤,气虚阳衰,不能摄血。因此,有时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 既是引起出血的病理因素,又是出血所导致的结果。此外,出血 之后,已离经脉而未排出体外的血液,留积体内,蓄结而为瘀血, 妨碍新血的生长及气血的正常运行,又会导致血虚,使出血加重 或反复不止。
2)病史:有胃肠道溃疡、炎症、息肉、憩室或肝硬化等病史。
1.常见病因
(1)感受外邪
六淫外邪侵袭,以热邪及湿热之邪为主,均可损 伤脉络,而致出血。
(2)情志过极
恼怒过度,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上 逆犯肺,损伤肺络,则咯血、衄血;横逆犯胃, 胃络损伤则吐血。
中医内科学——血证
中医内科学——血证一、概念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在古代医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
二、病因病机1.外感六淫2.酒食不节3.情志过极4.劳倦过度5.病后诱发三、诊断要点鼻衄:凡不因外伤或女性不因逆经所致血从鼻窍溢出者,都可诊断为鼻衄。
齿衄:血从牙龈齿缝间溢出,并可排除外伤所致者,即可诊断为齿衄。
咳血1.咳血前常有胸闷、喉痒等感觉,经咳嗽而出,其血由肺或气道而来,或纯红鲜血,间夹涎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带血。
2.患有慢性咳嗽,喘证或肺痨等肺系疾患的病史。
3.必要时可进行胸部X线、CT检查、支气管镜或造影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沉、痰细菌培养、痰抗酸杆菌检查和脱落细胞病理检查等均有助于明确咳血的原因。
吐血1.发病较缓,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先兆症状。
血从胃或食道而来,随呕吐而出,常夹有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血多呈紫红、紫暗色,也可呈鲜红色,大便常色黑如漆或呈暗红色。
2.有胃痛、嗳气、吞酸、胁痛、黄疸、徵积等宿疾。
3.实验室检查呕吐物、大便潜血试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纤维胃镜和B超检查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便血1.大便下血可发生在便前或便后,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色黑如漆。
2.有胃痛、胁痛、积聚以及泄泻、痢疾等宿疾。
3.实验室检查,大便潜血阳性者。
尿血1.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血丝、血块,但尿道不痛。
2.部分病人虽无肉眼血尿,但经尿常规检查,镜下有红细胞或隐血实验阳性者也可诊断。
紫斑1.四肢及躯干部肌肤出现瘀点或青紫瘀斑,甚至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常反复发作。
2.临床应做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块退缩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束臂实验等检查,必要时作骨髓穿刺以明确诊断。
四、鉴别诊断鼻衄1.外伤鼻衄:有明确的外伤史,如碰撞或挖鼻等原因而导致鼻衄者,其血多来自外伤一侧的鼻孔,经治疗后一般不再复发,也无全身症状。
2.经行衄血:其发生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一般在经前或经期内出现,也称逆经或倒经。
中医内科学血证课件
l 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渗 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 患,统称为血证。
l 证候特征 :血证具有明确的证候特征—出血。包括不 同病症: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
斑等。
中医内科学血证
3
1、名称
二、文献摘要
l 《内经》血溢、血泄、血 、咳血、呕血、溺血、 溲血、便血等。
便时或便后出血,常 伴有异物感或疼痛, 做肛门或直肠检查时 可发现内、外痔(出 血)、肛裂
除反复大量的出血外, 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 状
中医内科学血证
22
(
疼痛
血淋
六
疼痛与否
)
不痛
尿血
尿
血
尿中夹有砂石
、
血
小便涩滞不畅
淋 、
石淋 尿血伴有 或小便时有中断
中医内科学血证
19
2、咳血与口腔出血
咳血
口腔出血
病史 先兆症状
肺痨、咳嗽、 喘证,心悸、 怔忡
喉痒、咳嗽、胸闷等
鼻咽部、齿龈、口腔等其它部 位病变
无
出血方式 血由肺来,随咳嗽而出
随唾液而出
血的性状 血色鲜红、常夹有泡沫痰涎 纯血,出血量少
中医内科学血证
20
(四)吐血 咳血 鼻腔 咽喉
中医内科学血证
中医内科学血证
11
咳血:
(1)病位:血由肺、气道而来。
(2)出处: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胸闷一 咯即出
(3)性状: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血 相兼、痰中带血。
(4)病史: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痨等 肺系病证。
(5)理化检查:胸片、CT、气管镜
中医内科学血证
中医内科学课件-血证
2.辨脏腑
中医内科学
同一血证,可以由不同的脏腑病变而引起,应注意辨别。同属鼻衄, 病变脏腑有在肺、在胃、在肝的不同;吐血有病在胃、在肝之别; 齿衄有病在胃、在肾之分;尿血则有病在膀胱、肾或脾的不同。
3.辨虚实
中医内科学
一般初病,病势急,病程短,血色深红,质多浓稠,出血量多,体 质壮实,实火所致者,多属实证;病势缓,病程长,血色淡,出血 量少,多属虚证。如血色鲜红或淡红,出血量一般不多,时作时止, 兼见阴虚内热症状者,为阴虚火旺所致;血色暗淡、质稀,出血量 一般较少,形体虚弱,伴有阳气不足症状者,为气虚不摄血,甚至 阳气虚衰所致。出血反复发作,血色紫暗或有血块,兼瘀血症状,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者,为瘀血证。
中医内科学
其基本病机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火 热之中,又有实火和虚火之分,外感风热燥火、湿热内蕴、肝郁化 火等,均属实火;而阴虚火旺之火,则属虚火。气虚之中,又有气 虚及阳、气损及阳,而致阳气虚之别。
中医内科学
病理性质有虚有实,火热亢盛者属于实证;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者, 则属于虚证。实证和虚证常相互转化。火热炽盛,迫血妄行,反复 出血之后,可导致阴血亏损,虚火内生;或因出血过多,气随血伤, 以致气虚阳衰,不能摄血。出血之后,离经之血未及时排出体外成 为瘀血;瘀血妨碍新血的生长及气血的正常运行,亦可导致出血反 复不止。因此,阴虚火旺、气虚不摄、瘀血留着,既是出血的结果, 又是引起继续出血的病理因
血
证
【学习目标】
1.掌握血证的概念、诊断与归预后、 预防调护。
3.了解血证的中医适宜技术。
血证是指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 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形成以出血为 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统称为血证。
中医内科学血证-精选文档
5.病后诱发 久病热病之后, 一则可使阴津耗伤,阴虚火旺,火迫血 行而致出血; 二则由于正气损伤,气虚失摄,血溢脉 外而致出血; 三则久病人络,瘀血阻滞,血难归经, 因而出血。
三、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鼻衄 2.齿衄 3.咳血 4.吐血 5.便血 6.尿血 7.紫斑
四.病性
有虚有实 实以热、瘀为主 虚为气虚或阴虚火旺
六、病因病机
外感六淫 酒食不节 情志过极 劳倦过度 大病久病之后 等均可引起血液不循经脉运行,溢之于 外而导致血证的发生。
1.外感六淫 外感风热燥邪,热伤肺络,迫血上溢而致咳血、鼻衄; 湿热之邪,侵及肠道,络伤血溢,从下而泻可致便血; 热邪留滞,侵及下焦,损伤尿道,络脉受损,导致尿 血。 2.酒食不节 饮酒过多或过食辛辣, 一则湿热蕴积,损伤胃肠,熏灼血络,化火动血,而 致衄血、吐血、便血。 二则酒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虚失摄,统血无权,血 溢脉外也可导致出血。
(三)、范围
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多系统 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 的出血性疾病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多种 (二)病机:迫血妄行,气虚不摄 “火盛,气伤” (三)预后
二、病象
咳、吐、(鼻、齿、肌)衄、尿、便 热:血色鲜红+热象(实热、虚热) 虚:血色淡红+气虚(疲乏、气短、脉虚) 瘀:出血夹有血块+瘀主证(颜面黎黑,皮肤 干涩,舌有瘀斑) 三、病位 咳血在肺 衄血在五官、皮肤 吐血在胃 便血在胃及在肠 尿血在肾与膀胱
实证可向虚证转化。 血证始为火热偏亢者,若反复发作,阴 分必伤,虚火内生; 或火热伤络,反复发作不愈,出血既多, 气亦不足,气虚阳衰,更难摄血。 因此,在一定情况下,属实的火热之邪 引起的反复不止的出血,可以导致阴虚 和气虚的病理变化;而阴虚和气虚又是 导致出血日久不愈和反复发作的病因。 如此循环不已,则是造成某些血证缠绵 难愈的原因。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课件
病因
感受外邪 情志过极 饮食不节 劳欲体虚 久病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感受外邪
风、热、燥、火为主; 伤于上,则衄血、吐血、咳血; 伤于下,则尿血、便血。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情志过极
肝郁化火,木火刑金则衄血、咳血; 肝火犯胃,灼伤胃络则吐血、便血;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饮食不节
食生湿热,热伤脉络; 饮食自倍,脾胃乃伤,脾胃气虚,血失统
虚:阴、阳、气(血) 实:血分、五脏、六腑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治疗原则
治火 治气 治血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治火
寒 降 引 阴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治气
清气 降气 补气 理气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治血
敛血 凉血 袪瘀 养血 宁血
和 血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证治分类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鼻衄
多由火热迫血妄行所致; 实:肺、胃、肝 虚:脾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齿衄(牙衄、牙宣)
主要与胃肠与肾有关;
胃火炽盛 阴虚火旺
清胃泻炎、凉血止血 加味清胃散 合泻心汤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六味地黄丸 合茜根散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咳血
肺 肝 肾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咳血
肺 燥热伤肺 肝 肝火犯肺 肾 阴虚肺热
清热润肺、 宁络宁血
清肝泻火、 凉血止血
滋阴润肺、 宁络止血
黑便
咳血
吐血
肺
胃
鲜红
暗红
痰液
食物残渣
咳嗽、胸闷、喉痒 胃脘不适或胃痛、 恶心
少见
多见
咳血与口腔出血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
病证鉴别
吐血
吐血与鼻腔、口腔及咽喉出血
第六章第二节血证中医内科学
【范围】
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 包括某些系统的疾病(如呼吸、消化、泌尿系统 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 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风、热、外邪侵袭 燥、湿热)
损伤上部脉络——衄血、咳血、吐血 损伤下部脉络——尿血、便血
迫血妄行
衄血、吐血 衄血、尿血、紫斑 便血、紫斑
5.久病热病之后 久病或热病 阴津伤耗 ——阴虚火旺,迫血妄行 久病或热病 ——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正气亏损 久病入络 血脉瘀阻 ——血行不畅,血不循经
血证
二、诊断与鉴别
【诊断】
1.鼻衄: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因外伤、倒经所致者, 均可诊断为鼻衄。
2.齿衄: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且排除外伤所致者, 即可诊断为齿衄。
3.咳血 (1)多有慢性肺系病史; (2)血由肺、气道由来,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胸闷一
咯即出,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带
血; (3)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咯血的病因。
4.吐血
(1)有既往宿疾; (2)发病较缓,吐血前有前驱症; (3)血随呕吐而出,常夹有食物残渣或胃内容物,
血色多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以鲜红色,大便 色黑如漆,或呈暗红色; (4)实验室检查进一步明确吐血的原因。
【病机】
各种 病因
外感热邪,湿热,气郁(实火) 火热熏灼,迫血妄行
阴虚火旺(虚火) 气虚 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气损及阳
5.便血
(1)有胃肠道溃疡、炎症、息肉、憩室或肝硬化等病史; (2)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黑如柏油样; (3)实验室检查: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6.尿血
(1)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丝; (2)实验室检查:小便在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
《中医内科学血证》课件
血证的概述
1 定义和特点
血证是中医内科学中的一种疾病分类,包括血虚、血瘀、血热等不同类型。
2 功能和作用
血证与人体机能密切相关,具有调节气血、滋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等重要功能。
常见的血证病症
血虚和贫血
血虚和贫血是血证的常见表现,主要症状 包括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
血热和血液疾病
血热和血液Leabharlann 病包括热性疾病和血液相关 疾病,如皮肤疹子、出血倾向等。
合理安排饮食结构,增加 富含铁和维生素的食物, 积极参与运动和调整生活 方式。
《中医内科学血证》PPT 课件
探索中医内科学中的血证,包括其定义、特点、功能和作用。了解常见的血 证病症,如血虚和贫血、血瘀和循环障碍、血热和血液疾病、血症和内分泌 紊乱。深入了解血证的诊断方法,如四诊合参、脉诊和舌诊。探索中医内科 血证的治疗原则,包括药物治疗和方剂选择、针灸和推拿疗法、饮食和生活 调整。
血瘀和循环障碍
血瘀和循环障碍导致气血不畅,常引发疼 痛、瘀斑、经脉不通等问题。
血症和内分泌紊乱
血症和内分泌紊乱影响体内血液和激素平 衡,易导致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症。
中医内科学血证的诊断方法
1
四诊合参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
脉诊和舌诊
2
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辅助 诊断血证。
中医的传统诊断方法,通过观察舌
苔和脉搏的变化,判断血证的类型
和程度。
3
病人个案解析
通过现实病例剖析,探讨血证的诊 断方法和临床应用。
中医内科血证的治疗原则
药物治疗和方剂 选择
根据血证的具体情况,选 择中药治疗方案,如补血、 活血、清热等。
针灸和推拿疗法
中医内科学——血证(2)
中医内科学——血证(2)真题演练1、尿血宜与何种淋证鉴别A.膏淋B.血淋C.石淋D.劳淋E.热淋2、治疗尿血肾气不固者,应首选A.六味地黄丸B.十灰散C.春泽汤D.保真汤E.无比山药丸3、患者小便黄赤灼热,尿血鲜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红,脉数。
其治法是A.清肝凉血,化瘀止血B.清利湿热,凉血止血C.清热泻火,凉血止血D.清心泻火,宁络止血E.清热生津,宁络止血4、患者便血紫黯,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脉细。
治疗应首选 A.当归补血汤B.归脾汤C.黄土汤D.无比山药丸E.黄芪建中汤5、紫斑的病位在A.颜面B.躯干部C.臀部D.四肢E.皮肤答案:BECCE知识点:五、便血便血系胃肠脉络受损,出现血液随大便而下,或大便显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肠道湿热:便血色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以清化湿热,凉血止血之法。
方用地榆散合槐角丸。
气虚不摄:便血色红或紫黯,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
治以益气摄血之法,方用归脾汤。
脾胃虚寒:便血紫黯,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脉细。
治以健脾温中,养血止血之法。
方用黄土汤。
六、尿血小便中混有血液,甚或伴有血块的病症,称为尿血。
随出血量多少的不同,而使小便呈淡红色、鲜红色,或茶褐色。
下焦湿热:小便黄赤灼热,尿血鲜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质红,脉数。
治以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法,方用小蓟饮子。
肾虚火旺:小便短赤带血,头晕耳鸣,神疲,颧红潮热,腰膝酸饮,舌质红,脉细数。
治以滋阴降火,凉血止血之法,方用知柏地黄丸。
脾不统血:久病尿血,甚或兼见齿衄、肌衄,食少,体倦乏力,气短声低,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弱。
治以补脾摄血之法,方用归脾汤。
肾气不固:久病尿血,血色淡红,头晕耳鸣,精神困惫,腰脊酸痛,舌质淡,脉沉弱。
治以补益肾气,固摄止血之法,方用无比山药丸。
《中医内科学血证》PPT课件
善后应补养气血,以扶其正,即采用“补虚” 的治疗方法。因此止血、宁血和补虚三个治疗 方法,常应用在治疗血证的不同阶段中。
血证的初期,应积极采用塞流止血的方法,立即服用
云南白药、十灰散或花蕊石散、血余炭、蒲黄炭等以 求迅速止血。
如证属火热偏盛者,临床多使用犀角地黄汤(方中犀角 以水牛角代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临床还可根据病 情,适当选用白茅根、栀子、丹皮、白及、侧柏叶、 茜草根、仙鹤草、地榆、大小蓟等清热凉血之品;
《备急千金要方》则收录了诸如犀角地黄汤等 治疗血证确有其效的著名方剂数首。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则提出了治吐血 三要法,即“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 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这三种治法, 一直为后代医家所推崇。
清·唐容川《血证论·吐血》在论及血证的治疗
时则提出:“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血止之后, 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故以消瘀为第
(5)旧疾不同:咳血的病人常有咳嗽、肺痨、喘证或 心悸等旧疾;而呕血则往往有胃痛、胁痛、黄疸、臌 胀等既往史。
**2.与肺痈:因肺痈也有咳血表现,故 应加以鉴别。但肺痈初期常可见风热袭 于卫表之症状,当病情进展到成痈期和 溃脓期时则常有壮热、烦渴、咳嗽、胸 痛、咳吐腥臭浊痰,甚至脓血相兼,舌 质红、苔黄腻、脉洪数或滑数等症状, 而咳血是以痰血相兼,唾液与血液同出 的病证,与肺痈截然不同。
便血
1.大便下血可发生在便前或便后,色鲜红、 暗红或紫暗,甚至色黑如漆。
2.有胃痛、胁痛、积聚以及泄泻、痢疾等宿 疾。
3.实验室检查,大便潜血阳性者。 尿血
1.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血丝、血块,但尿 道不痛。
2.部分病人虽无肉眼血尿,但经尿常规检 查,镜下有红细胞或隐血实验阳性者也可诊 断。
中医内科学--血证
中医内科学--血证第二节血证【概述】一、定义凡由各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二、沿革1、《内经》有关篇章对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呕血、溺血、溲血、便血等病证作了记载,并对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部分血证的预后有所论述。
2、《金匮要略》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治疗吐血、便血的方剂。
3、《医学正传》率先将各种出血病证进行归纳,并以“血证”之名,为许多医家所采用。
4、《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
5、《景岳全书》将血证的病机概括为“火盛”及“气虚”两个方面。
《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书,提出了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
三、与现代医学的关系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内科疾病,凡以出血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感受外邪;2、情志过极;3、饮食不节;4、劳欲体虚;5、久病。
二、病机1、基本病机:(1)火热熏灼,迫血妄行;(2)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2、病性:由火热亢盛所致者属于实证;由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所致者,则属于虚证。
虚实之间常可相互转化。
3、病位:根据出血部位,分属不同脏腑。
【诊查要点】一、各类血证的诊断依据(一)鼻衄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因外伤、倒经所致者,均可诊断为鼻衄。
(二)齿衄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且排除外伤所致者,即可诊断为齿衄。
(三)咳血血由肺、气道而来,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胸闷,一咯即出,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带血。
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痨等病史。
(四)吐血血随呕吐而出,常伴有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血色多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为鲜红色,大便色黑如漆,或呈暗红色,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症。
(五)便血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黑如柏油样,次数增多。
(六)尿血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丝,排尿时无疼痛。
中医内科学课件:血证
操、湿热) 损伤下部脉络——尿血、便血
广西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2.情志过极(肝郁化火,血逆于外)
肝火上逆犯肺——衄血、咳血 忧思恼怒过度 肝气郁结化火
肝火横逆犯胃——吐血
广西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3.饮食不当(饮食不节,损伤脾胃)
酒
嗜食
辛辣厚味
误食
药物
损伤脾胃 脾胃虚衰
广西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上述三种证候的吐血,若出血过多, 导致气随血脱,表现面色苍白、四肢厥 冷、汗出、脉微等症者,亟当益气固脱, 可用独参场等积极救治。
广西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㈡便 血
便血为胃肠脉络损伤所致。 临床上分为肠道湿热及脾胃虚弱(寒)两类。 其治疗以清热化湿和健脾温阳为基本原则。 便血是本病的重点内容。
病名解释
“血证”这一病名最早出自《医学正传·血证》。 血证是涉及多个脏腑组织,而临床又极为常见的一 类病证。它既可以单独出现,又常伴见于其他病证 的过程中。 血证以出血为突出表现,随其病因、病位的不同, 而表现为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 紫斑等。
广西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二.历代文献简介
广西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1.胃热壅盛
临床表现
主症:胃中灼热作痛,吐血色红或紫黯。 伴胃热证:口臭,便秘,大便色黑。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广西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辨证分析
病机:热积于胃,灼伤胃络,迫血妄行。 热伤胃络,胃气失司:吐血色红或紫,大便色 黑。 热结中焦,胃失和降:胃脘灼痛。 胃热于内:口臭,便秘。 胃中实热:舌红,苔黄干,脉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渗 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 患,统称为血证。
? 证候特征 :血证具有明确的证候特征—出血。包括不 同病症: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
斑等。
2019/3/3
中医内科学
3
1、名称
二、文献摘要
? 《内经》血溢、血泄、血 、咳血、呕血、溺血、 溲血、便血等。
2019/3/3
中医内科学
12
吐血: ( 1)病位:胃(食道、十二指肠、胆道);
(2)出处:随呕吐而出;
(3)性状:颜色 咖啡色(紫暗)、鲜红;常夹有食物残 渣;柏油便或暗红便;
(4)病史:胃痛、胁痛、黄疸、徵积等或无,重症时 (应激),服用有些药物;
(5)理化检查:胃镜确定… OB(+~++++);
二、病证鉴别 (一)鼻衄 1、内科鼻衄与外伤鼻衄
外伤鼻衄:碰伤、 挖鼻 血管破裂, 多在一侧,局部止 血后不在出血
2、内科鼻衄与经行鼻衄
经行鼻衄:倒经、逆经, 月经周期 ,经前或经期
2019/3/3
中医内科学
17
(二)齿衄
齿衄—出自齿龈、齿缝 舌衄—出自舌面,舌面上针眼样出血点
2019/医内科学
19
2、咳血与口腔出血
咳血
口腔出血
病史 先兆症状
肺痨、咳嗽、 喘证,心悸、 怔忡
喉痒、咳嗽、胸闷等
鼻咽部、齿龈、口腔等其它部 位病变
无
出血方式 血由肺来,随咳嗽而出
随唾液而出
血的性状 血色鲜红、常夹有泡沫痰涎 纯血,出血量少
2019/3/3
中医内科学
20
(四)吐血 咳血 鼻腔 咽喉
中医内科学
7
1、感受外邪
[病因病机]
风热燥邪 损伤上部脉络
湿热、热 损伤下部脉络
2、情志过极 3、饮食不节
4、劳欲体虚 5、久病之后
2019/3/3
怒恼 味厚辣辛食过
肝郁化火
横逆犯胃 上逆犯肺
灼伤脉络,迫血妄行
热积胃肠 湿热
蕴结肠道 下注肾膀胱
损脾伤气 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心脾肾气(阳)虚
出血
肺心肝肾阴虚火旺 久病入络
病因 出血量 兼症
好 外感、新病 少 无
坏 内伤、久病 多 发热、咳喘、脉数等
《景岳全书血证》“凡失血等证,身热脉大者难治,身凉脉静者易治, 若喘咳急而上气逆,脉见弦紧细数,有热不得卧者死。”
2019/3/3
中医内科学
10
二、诊查要点
(一) 、诊断依据
1.鼻衄 : (1)血自鼻道外溢。 (2)非因外伤、倒经所致。
2.齿衄 : (1)自齿龈或齿缝外溢。 (2)且排除外伤所致者。
2019/3/3
中医内科学
11
咳血:
(1)病位:血由肺、气道而来。
(2)出处: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胸闷一 咯即出
(3)性状: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血 相兼、痰中带血。
(4)病史: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痨等 肺系病证。
(5)理化检查:胸片、CT、气管镜
初期有恶寒、发热、 头身疼痛的外邪入侵 的症状
便时或便后出血,常 伴有异物感或疼痛, 做肛门或直肠检查时 可发现内、外痔(出 血)、肛裂
2019/3/3
中医内科学
21
(五)便血与痢疾、痔疾的鉴别
便血
痢疾
痔疾
起病 一般多缓
急
较急
病程 或短或长
大多较短
长
便血 特点
全身 症状
大便带血或全为血 便,色鲜红,暗红 或呈黑便,无里急 后重,无内、外痔 (出血)发现
随征候的不同,有 寒热虚实的不同表 现
粪便呈脓血相兼,且 有腹痛,里急后重, 肛门灼热等症
18
(三)咳血
1、辩明咳血吐血
咳血
吐血
病史 先兆症状
肺痨、咳嗽、 喘证,心悸、 怔忡
喉痒、咳嗽、胸闷等
胃痛、胁痛、黄疸、癥 积 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
出血方式 血由肺来,随咳嗽而出
血由胃来,随呕吐而出
血的性状
出血之后 症状
血色鲜红、常夹有泡沫痰涎 血色鲜红或紫暗,常夹有食物 残渣
可有痰中带血数天,除非咽下 无痰中带血现象,但大便多呈 大量血液,否则大便色正常 黑色
第二节 血 证
[ 目的要求]
? 1.了解概念及临床特征 ? 2.熟悉外感、内伤等多种原因。 ? 3.掌握病机主要为气火逆乱,血不循经,络伤血溢。 ? 4.掌握治疗原则为治血、治火、治气,熟悉血证的应
急处理。 ? 5.掌握各种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 ? 6.了解预防调护。
2019/3/3
中医内科学
2
【概述】
灼伤脉络,迫血妄行
热病伤阴,血行不畅
瘀血阻络,血不循经
离经之血留积体中内医内科学
8
化转
(一)主要病机
外感湿热燥火
火热熏蒸,迫血妄行
火热
实火 湿热内蕴 肝郁化火
虚火:阴虚火旺
实症
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瘀血阻络,血不循经 (日益受重视)
气虚
气虚 阳气两虚
实夹中虚或症虚
2019/3/3
中医内科学
9
(二)影响预后的因素
(6)排除鼻、咽、齿、义齿损伤、咽喉等出血及咳血。
2019/3/3
中医内科学
13
便血: ( 1)病位:胃肠; (2)出处:肛门; (3)颜色:鲜红、暗红(紫暗)、柏油便; (4)病史:胃肠道溃疡、炎症、息肉、螅室、肝硬化; (5)理化检查:OB(+~++++)。
2019/3/3
中医内科学
14
尿血: ( 1)病位:泌尿系; (2)出处:尿道口; (3)颜色:轻-黄、中-红或夹血丝、重-肉眼血尿 (无痛); (4)病史:有肾炎、肾盂肾炎、肾癌等或无; (5)理化检查:尿Rt-红细胞等。
? 《诸病源候论 -血病诸候》称为血病 ? 《医学正传 -血证》以“血证”名之
2019/3/3
中医内科学
4
2、病因病机
?《内经》 生理、病理 ?《济生方-失血论治》多种原因 热 出血 ?《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主由热盛所致 ?《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称为血病,详解各种血证 病因病机 ?《景岳全书.血证》----“火盛”、“气虚”
2019/3/3
中医内科学
15
紫斑: ( 1)病位:血液、胶原系统; (2)出处:肌肤,尤以下肢为甚; (3)特点:青紫斑点,小-针尖、大-成片,隐于肌肤之内, 压之褪色; (4)重者:鼻衄、齿衄、尿血、便血或崩漏; (5)理化检查:血小板减少,毛细血管脆性实验(+)。
2019/3/3
中医内科学
16
2019/3/3
中医内科学
5
3、治疗
?《金贵要略》最早记载
泻心汤 柏叶汤 黄土汤
吐血 治
便血
《备急千金药方》犀角地黄汤
2019/3/3
中医内科学
6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治吐血三要法
《血证论》 止血四法
1、益行血不宜止血 2、益补肝不宜伐肝 3、益降气不宜降火 止血 消瘀 宁血 补血
20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