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血证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ppt课件

便血
肠 脾
便血
大 肠道湿热 肠
脾 气虚不摄
清化湿热、凉血 地榆散合槐
止血
角丸加减
益气摄血
归脾汤
脾 脾胃虚寒 健脾温中,养血 黄土汤 止血
医案赏析
丁左 便血色紫,腑行不实,纳谷衰少,此远血也。 近血病在腑,远血病在脏,脏者肝与脾也。血生于 心,而藏统之职,司于肝脾。肝为刚脏,脾为阴土, 肝虚则生热,热迫血以妄行;脾虚则生寒,寒泣血 而失道,藏统失职,血不归经,下渗大肠,则为便 血。便血之治,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肝虚者柔润 之,脾虚者温运之,一方而擅刚柔温清之长,惟金 匮黄土汤最为合拍,今宗其法图治。 土炒于术(一钱五分) 阿胶珠(二钱) 炒条芩 (一钱五分) 灶心黄土(荷叶包煎,四钱) 陈广皮 (一钱) 炙甘草(五分) 炒白芍(一钱五分) 抱 茯神(三钱) 炮姜炭(五分) 炙远志(一钱) (丁甘仁医案)
临证备要
治血四法(《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宜行血不宜止血; 宜补肝不宜伐肝; 宜降气不宜降火。
临证备要
治吐血三要法(《血证论》)
止血; 消瘀; 宁血; 补血
临证备要
辨证与辨病互参
谢谢!
治疗原则
治火 治气 治血
治火
寒 降 引 阴
治气
清气 降气 补气 理气
治血
敛血 凉血 袪瘀 养血 宁血
证治分类
鼻衄
多由火热迫血妄行所致; 实:肺、胃、肝 虚:脾
鼻衄
热邪犯肺 清泄肺热、凉血止血 桑菊饮
胃热炽盛 清胃泻火、迫血妄行 玉女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肝火上炎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龙胆泻肝汤
紫斑
肌衄 葡萄疫 注意与温病发斑的异同
紫斑

中医内科学课件六血证演示课件

中医内科学课件六血证演示课件

二、病证鉴别
鼻衄:1. 外伤鼻衄鉴别:有外伤史。 2. 经行衄血鉴别:与月经周期有关。
齿衄与舌衄相鉴别:注意观察出血部位(齿与舌 )
咳血:1. 吐血鉴别。 2. 肺痈相鉴别:脓血相兼,气味腥臭,多伴有
壮热、烦渴、胸痛等。 3. 口 腔 出 血 相 鉴 别 : 鼻 咽 部 、 齿 龈 与 口 腔
出血,常为 血或唾液带血。 吐血:与咳血相鉴别。 还需与鼻腔、口腔、及咽
三、相关检查
对于血证患者,应将血常规、血凝系列检查 作为必行检查,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血证作相 应的检查,必要时作骨髓穿刺。
咳血: 主要针对肺部进行相关检查。 吐血: 主要针对胃肠道进行相关检查。 便血: 同上。便常规及呕吐物必检。 尿血: 尿常规必检,针对泌尿系统。 紫斑: 针对血液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
正气亏损,气虚不摄。 久病入络,血脉瘀阻。
病因病机(2)
病机特点:归结有二,其病性有虚实之分。 1.火热熏灼、迫血妄行。 风热燥火、湿热内蕴、肝郁化火__实火。 阴虚火旺__虚火。 2.气虚不摄、血溢脉外(包括阳虚)。
病因病机(3)
病机演变:久病伤正,由实转虚。 因此,在某些情况下,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既是引 起出血的病理因素,又是出血导致的结果。 此外出血留瘀,新血不生,有碍气血正常运行。 血证的预后:有三方面。 一.引起出血的原因。 二.与出血量的多少密切相关。 三.与兼见症状有关
喉出血鉴别。
痢疾相鉴别:脓血相兼,伴有腹痛,
便血:与
里急后重,肛门灼热
尿血:与
痔疮相鉴别:便时或便后下血,色鲜红, 作肛门直肠检查发现内外 痔,有肛门疼痛,异物感
血淋相鉴别:有无小便时疼痛
石淋相鉴别:尿中有砂石,伴有小便不畅 或中断,腰酸绞痛

《中医内科学血证》课件

《中医内科学血证》课件

血证的概述
1 定义和特点
血证是中医内科学中的一种疾病分类,包括血虚、血瘀、血热等不同类型。
2 功能和作用
血证与人体机能密切相关,具有调节气血、滋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等重要功能。
常见的血证病症
血虚和贫血
血虚和贫血是血证的常见表现,主要症状 包括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
血热和血液疾病
血热和血液Leabharlann 病包括热性疾病和血液相关 疾病,如皮肤疹子、出血倾向等。
合理安排饮食结构,增加 富含铁和维生素的食物, 积极参与运动和调整生活 方式。
《中医内科学血证》PPT 课件
探索中医内科学中的血证,包括其定义、特点、功能和作用。了解常见的血 证病症,如血虚和贫血、血瘀和循环障碍、血热和血液疾病、血症和内分泌 紊乱。深入了解血证的诊断方法,如四诊合参、脉诊和舌诊。探索中医内科 血证的治疗原则,包括药物治疗和方剂选择、针灸和推拿疗法、饮食和生活 调整。
血瘀和循环障碍
血瘀和循环障碍导致气血不畅,常引发疼 痛、瘀斑、经脉不通等问题。
血症和内分泌紊乱
血症和内分泌紊乱影响体内血液和激素平 衡,易导致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症。
中医内科学血证的诊断方法
1
四诊合参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
脉诊和舌诊
2
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辅助 诊断血证。
中医的传统诊断方法,通过观察舌
苔和脉搏的变化,判断血证的类型
和程度。
3
病人个案解析
通过现实病例剖析,探讨血证的诊 断方法和临床应用。
中医内科血证的治疗原则
药物治疗和方剂 选择
根据血证的具体情况,选 择中药治疗方案,如补血、 活血、清热等。
针灸和推拿疗法

《中医内科学血证》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血证》PPT课件
血止之后,应祛除病因,以澄其源,即采用 “宁血”的治疗方法;
善后应补养气血,以扶其正,即采用“补虚” 的治疗方法。因此止血、宁血和补虚三个治疗 方法,常应用在治疗血证的不同阶段中。
血证的初期,应积极采用塞流止血的方法,立即服用
云南白药、十灰散或花蕊石散、血余炭、蒲黄炭等以 求迅速止血。
如证属火热偏盛者,临床多使用犀角地黄汤(方中犀角 以水牛角代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临床还可根据病 情,适当选用白茅根、栀子、丹皮、白及、侧柏叶、 茜草根、仙鹤草、地榆、大小蓟等清热凉血之品;
《备急千金要方》则收录了诸如犀角地黄汤等 治疗血证确有其效的著名方剂数首。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则提出了治吐血 三要法,即“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 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这三种治法, 一直为后代医家所推崇。
清·唐容川《血证论·吐血》在论及血证的治疗
时则提出:“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血止之后, 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故以消瘀为第
(5)旧疾不同:咳血的病人常有咳嗽、肺痨、喘证或 心悸等旧疾;而呕血则往往有胃痛、胁痛、黄疸、臌 胀等既往史。
**2.与肺痈:因肺痈也有咳血表现,故 应加以鉴别。但肺痈初期常可见风热袭 于卫表之症状,当病情进展到成痈期和 溃脓期时则常有壮热、烦渴、咳嗽、胸 痛、咳吐腥臭浊痰,甚至脓血相兼,舌 质红、苔黄腻、脉洪数或滑数等症状, 而咳血是以痰血相兼,唾液与血液同出 的病证,与肺痈截然不同。
便血
1.大便下血可发生在便前或便后,色鲜红、 暗红或紫暗,甚至色黑如漆。
2.有胃痛、胁痛、积聚以及泄泻、痢疾等宿 疾。
3.实验室检查,大便潜血阳性者。 尿血
1.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血丝、血块,但尿 道不痛。
2.部分病人虽无肉眼血尿,但经尿常规检 查,镜下有红细胞或隐血实验阳性者也可诊 断。

血证 PPT课件

血证 PPT课件
2018/9/20 27
咳血
血由肺及气管外溢,经口而咳出,表现 为痰中带血,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 夹泡沫,均称为咳血,亦称为嗽血或咯血。
2018/9/20
28
• ①燥热伤肺证
症 主症:咳血,痰中带血。 燥热证:口鼻唇舌干燥,或有身热。 舌、脉: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数。 理 燥热伤肺,肺失清肃,肺络受损。
2018/9/20 23
• ④气血亏虚证
症 主症:鼻衄,或兼齿衄、肌衄。 气血两虚:神疲乏力,面色晄白,头晕,耳鸣,心 悸,夜寐不宁。 舌、脉:舌质淡,脉细无力。 理 气虚不摄,血溢清窍,血去气伤,气血两亏。 法 补气摄力血。 方 归脾汤加减。

2018/9/20
24
齿衄
齿龈出血称为齿衄。又称牙衄、牙宣。 齿衄可因齿龈局部病变或全身疾病所致。 对于齿龈局部病变引起的齿衄,属口腔科。
2018/9/20 22
• ③肝火上炎证
症 主症:鼻衄。 肝火上火:头痛,目眩,耳鸣,烦躁易怒,面红目 赤,口干口苦。 舌、脉:舌质红,脉弦数。
理 火热上炎,迫血妄行,上溢清窍。 法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方 龙胆泻肝汤加减。
药 火热伤阴:玄参、麦冬、二至丸。 有凉血止血法,应加用适当的凉血止血药。
2018/9/20 7
五、诊查要点
• 〖诊断依据〗 鼻衄:凡血自鼻道外溢并能排除外伤、倒经所致 者,均可为鼻衄。 齿衄: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且排除外伤所致者, 即可诊断为齿衄。 咳血:血出于肺与气道,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 胸闷,一咯即出,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血 相兼,痰中带血。多有慢性咳嗽、痰鸣、肺痨等 病史。
2018/9/20 17
• 证型特点: 脾不统血----多表现为便血、崩漏等身半以下 的慢性、反复性出血,血色或淡或黯,质地常 较清稀,舌质也以淡胖为多。伴脾气虚症状。 肝不藏血----势凶猛,多为突然涌出,病前有 伤肝史,证性偏热为多。 热迫血溢----起病急,量多,范围宽,血鲜红, 实热、虚热证候夹杂。 瘀阻血溢----发生率较低,可与气滞、寒凝、 火毒等症合并出现。 冲任不固----一般仅见妇科。因持脾肾不足引 起。

中医内科学课件:血证

中医内科学课件:血证
(风、热、
操、湿热) 损伤下部脉络——尿血、便血
广西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2.情志过极(肝郁化火,血逆于外)
肝火上逆犯肺——衄血、咳血 忧思恼怒过度 肝气郁结化火
肝火横逆犯胃——吐血
广西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3.饮食不当(饮食不节,损伤脾胃)

嗜食
辛辣厚味
误食
药物
损伤脾胃 脾胃虚衰
广西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上述三种证候的吐血,若出血过多, 导致气随血脱,表现面色苍白、四肢厥 冷、汗出、脉微等症者,亟当益气固脱, 可用独参场等积极救治。
广西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㈡便 血
便血为胃肠脉络损伤所致。 临床上分为肠道湿热及脾胃虚弱(寒)两类。 其治疗以清热化湿和健脾温阳为基本原则。 便血是本病的重点内容。
病名解释
“血证”这一病名最早出自《医学正传·血证》。 血证是涉及多个脏腑组织,而临床又极为常见的一 类病证。它既可以单独出现,又常伴见于其他病证 的过程中。 血证以出血为突出表现,随其病因、病位的不同, 而表现为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 紫斑等。
广西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二.历代文献简介
广西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1.胃热壅盛
临床表现
主症:胃中灼热作痛,吐血色红或紫黯。 伴胃热证:口臭,便秘,大便色黑。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广西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辨证分析
病机:热积于胃,灼伤胃络,迫血妄行。 热伤胃络,胃气失司:吐血色红或紫,大便色 黑。 热结中焦,胃失和降:胃脘灼痛。 胃热于内:口臭,便秘。 胃中实热:舌红,苔黄干,脉数。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之血证PPT课件
❖ [治法] 清肝泻肺,和络止血。 ❖ [方药]黛蛤散合泻白散加侧柏叶、黄芩、山栀
子、生地等。 ❖ [针灸治疗]可选取太冲、肝俞、经渠、太溪、
内关、鱼际,刺灸法以泻为主、补为辅。
第五节:血证 辨证论治 三、咯血
阴虚火旺
❖ [证候] 咯血,或痰中带血,咳嗽少痰,口干 咽躁,声音不扬,甚或失音,或兼见潮热, 头晕耳鸣,腰酸遗精。舌红苔少,脉细数。
❖ [治法] 滋阴降火。 ❖ [方 药] 知柏地黄丸加减。 ❖ [针灸治疗] 可选取肾俞、太溪、合谷穴,用
泻法。
第五节:血证 辨证论治
三、咯血
❖ 民咯血为肺络受伤,血溢气道,常伴随咳嗽 而出的病证。
❖ 病变部位:肺。 ❖ 病变性质:多属热证,但有虚实之分和外感
内伤之别。
第五节:血证 辨证论治 三、咯血
❖ [治法]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 [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白茅根、侧柏叶、藕节。 ❖ [针灸治疗] 可选取合谷、太冲、曲池、印堂、
太阳、通天穴,用泻法。
第五节:血证 为齿衄。
❖ 多为胃热炽盛或阴虚火旺所致。
第五节:血证 辨证论治 二、齿衄
燥热犯肺
❖ [证候] 咳嗽喉痒,痰中带血,血色鲜红,咽 干鼻燥,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浮数。
❖ [治法] 宣肺清热,宁络止血。 ❖ [方 药]桑杏汤加白茅根、侧柏叶、藕节、茜
草等。 ❖ [针灸治疗]可选取尺泽、鱼际、曲池、迎香、
大椎、孔最,用泻法。
第五节:血证 辨证论治 三、咯血
肝火犯肺
❖ [证候] 咯血,兼咳嗽气逆,胸胁引痛,烦躁 易怒,舌边红,苔黄,脉弦数。
第五节:血证 辨证论治 四、吐血
胃热壅盛
❖ [证候] 吐血鲜红或紫暗,可夹有食物残渣, 兼有胸腹闷痛,口臭唇红,大便秘结,或黑 便,或柏油样便,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实为通治血证之大纲,目前仍具有指导意义。
9
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某些 系统的疾病(如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疾病)有出血症 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可 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
【病因病机】
Hale Waihona Puke 10外感六淫、酒食不节、情志过极、劳倦过度以及热 病或久病之后等均可引起血液不循经脉运行,溢于脉 外而发病。
.
5
此外,积聚、瘿病亦与气滞、血瘀、痰凝密切有关,但本书按脏腑归人 肝胆病证一章;水肿虽系水液停聚体内所致,但因其病位主要在肾,故 本书将其列在肾系病证一章。
在治疗上要遵循以下原则:①针对气血津液的病变性质进行治疗,补 益其亏损不足,纠正其运行失常。②气血津液的病证,虽有其共同性, 但发病的脏腑不同,则症状表现也就各异,应结合五脏病变的不同特点 进行辨治。③重视补益脾胃。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尤其 是对气血津液亏耗过多或生成不足所形成的病证,应充分重视补益脾胃 ,以助化之源。④重视气、血、津三者之间的关系,注意将气为血帅, 气能行血、行津,气能摄血摄津,血为气母,津能载气,津血同源等理 论,用于指导气血津液有关病证的临床治疗。⑤注意攻补之适宜。气血 津液疾病大多虚实夹杂,病久多痰阻血瘀。除纯属虚证者外,当分清标 本缓急,虚实兼顾,补虚勿忘治实,祛邪勿忘固本。⑥做好调摄护理工 作对气血津液病证的好转及治愈有重要作用。
中医内1 科学
.
第七章 气血津液病证
2
第一节 郁证 第二节 血证 第三节 痰饮 第四节 消渴 第五节 自汗盗汗 第六节 内伤发热 第七节 厥证 第八节 虚劳 第九节 肥胖 第十节 癌病
.
3
学习目的 掌握郁证、血证、痰饮、消渴、汗证(自汗、盗汗)、内伤发热、厥证、虚 劳、肥胖、癌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学习要点 郁证的概念,基本病机及治则,分证论治;血证的概念,基本病机,治 疗原则,分证论治;痰饮的概念,治疗原则,分证论治;消渴的概念,基本 病机,分证论治,后期变证;自汗、盗汗、脱汗、战汗的鉴别,分证论治;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鉴别,分证论治;厥证的概念,与中风、痫病鉴别,分 证论治;虚劳的概念,与一般虚证区别,辨证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肥胖的 分证论治;癌病的概念,基本病机,治疗原则,分证论治。
.
12
3.情志过极七情所伤,五志化火,火热内燔,迫血妄行 而致出血。如肝气郁滞,日久化火,木火刑金,损伤肺络可 致鼻衄和咳血;郁怒伤肝,肝火偏亢,横逆犯胃,胃络受伤 ,以致吐血。
.
源流
早在《内经》即记载了出血病证,对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部分出血病证的 预后有所论述,如《灵枢·百病始生》日:“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 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8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 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素问·大奇论》日:“脉至而搏,血衄身热 者死。”《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记载了泻心汤、 柏叶汤、黄土汤等治疗吐血、便血的方剂,至今仍在沿用。隋代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理有较详细的论述。唐代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收载治疗血证的方剂,如犀角地黄汤至今仍被 广泛应用。宋代严用和《济生方·失血论治》认为血证的病因有“大虚损 ,或饮酒过度,或强食过饱,或饮啖辛热,或忧思恚怒”等,病机强调 “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金代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热 类》也认为失血主要由热盛所致。元代朱丹溪强调阴虚火旺是导致出血 的重要原因。明代虞抟《医学正传·血证》率先将各种出血归纳在一起, 以“血证”名之。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则提出了治吐血三 要法,即“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 火”,一直为后代医家所推崇。《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对血证进行了 较系统的归纳,提纲挈领地将出血的病机概括为“火盛”及“气伤”两 个方面,对临证辨别血证的病因病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清代唐容川《 血证论》为治疗血证的专著,其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法,
.
第二节 血证
6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要点】 【名医经验】
.
概述
7
概念: 血证是指血不循经,自九窍排出体外,或渗溢于肌
肤的一类出血性病证。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而有齿衄 、鼻衄、肌衄、咳衄、吐血或呕血、便血、尿血之称 ,如口、鼻、眼、耳、皮肤出血和咳血:呕血、便血 、尿血并现者为大衄。
.
4
气与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脏腑的 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以气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津液是人体正常水 液的总称,也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津液代谢失常多继发于 脏腑病变,而它又会反过来加重脏腑病变,使病情进一步发展。
气血津液病证是指在外感或内伤等病因的影响下,引起气、血、津液 的运行失常,输布失度,生成不足,亏损过度,从而导致的一类病证。 内科的多种病证均不同程度地与气血津液有关,如气机郁滞引起郁证, 血溢脉外可致血证,水液停聚出现痰饮,阴虚燥热发为消渴,津液外泄 过度引起自汗盗汗,气血阴阳亏虚或气血水湿郁遏导致内伤发热,气机 逆乱、气血阴阳不相顺接引起厥证,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导致虚劳 ,气虚痰湿偏盛出现肥胖,以及正虚邪结,气、血、痰、湿、毒蕴结引 起癌病等。临床上常把郁证、血证、痰饮、消渴、自汗、盗汗、内伤发 热、厥证、虚劳、肥胖、癌病等归属于气血津液疾病。
.
11
(一)病因 1.感受外邪外感风热燥邪,热伤肺络,迫血上溢而致咳
血、鼻衄;湿热之邪,侵及肠道,络伤血溢,从下而泻可致 便血;热邪留滞下焦,损伤尿道,络脉受损,导致尿血。正 如《临证指南医案·吐血》所云:“若夫外因起见,阳邪为多 ,盖犯是证者,阴分先虚,易受天之风热燥火也。” 2.酒食不节饮酒过多或过食辛辣,湿热蕴积,损伤胃肠 ,熏灼血络,化火动血,则衄 血、吐血、便血。所以《临证指南医案·吐血》日:“酒热戕 胃之类,皆能助火动血”;如酒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虚失 摄,统血无权,血溢脉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