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绪论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 总论34页PPT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中医内科学导论》课件
治疗慢性病:中医内科学在治疗慢性病方 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未来将在慢性病治疗 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个性化治疗:中医内科学注重个体差异, 未来将在个性化治疗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预防医学:中医内科学注重预防医学,未 来将在预防医学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汇报人:PPT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运动养生的概念:通过运动来调节身体 机能,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运动养生的方法:太极拳、八段锦、五 禽戏等
内科常见疾病的分类与防治
感冒:分为风寒感冒、风热 感冒、暑湿感冒等,治疗以 解表、清热、化治疗以祛邪、扶正、 化痰为主。
胃病:分为胃寒、胃热、胃 虚等,治疗以温中、健脾、 和胃为主。
PPT,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PPT
目录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和范围
定义: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内脏疾病及其防治的学科。
范围: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 血液系统等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肝病:分为肝气郁结、肝火 上炎、肝阴不足等,治疗以 疏肝、清热、养阴为主。
肾病:分为肾阳虚、肾阴虚、 肾气不固等,治疗以温肾、 滋阴、固肾为主。
心脑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 高血脂、冠心病等,治疗以 降压、降脂、活血化瘀为主。
内科疑难杂症的分类与防治
内科疑难杂症的定义:指临床表现复杂、诊断困难、治疗效果不佳的疾病
绿色疗法:采用中药、针灸、 推拿、拔罐等自然疗法,副作 用小,安全性高
中医内科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中医内科学是 传统医学的重 要组成部分, 具有悠久的历 史和丰富的临
床经验。
现代医学是建 立在现代科学 基础上的医学 体系,包括西 医、中医等。
中医内科学课件:中 医 内 科 学 总 论
感谢
您的聆听和参与
1.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
(1)病因学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寸白虫、瘿病。
葛洪 《肘后备急方》:尸注、癞、沙虱。
南宋·陈无择《三因及一病证方论》分内因、
外因、不内外因。
(2)症状学
《诸病源候论》记述病侯784条,对胸痹的 症状如疼痛、性质、部位与预后作了描述。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指出消渴病易发疮 疡。 王焘《外台秘要》指出消渴病“每发则小便 至甜”的特征。
中西结合医
世界医学
中西结合
传统医学--中医
四、现代中医内科诊治原则 诊断原则
西医内科疾病诊断
中医内科“证”的确立 据中医证“分型”
五、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 (讨论)
六、如何教好中医内科学 (讨论)
自学
• 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 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 •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 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2.学术理论的创新: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倡导火热学说主寒凉大法; 张从正倡导攻邪而善用汗、吐、下三法; 李东垣重脾胃; 朱丹溪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四)形成(明清) 明代
(1)薛己的《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 (2)王纶《名医杂著》指出:
外感法仲景 热病用完素 内伤法东垣 杂病用丹溪
(3) 王肯堂《证治准绳》; (4) 张介宾《景岳全书》; (5) 秦景明《症因脉治》; (6) 李宗梓《医宗必读》; (7)《景岳全书》的阴阳互补 ; (8)《医宗必读》的治泻九法至今仍
具重要意义 。
清代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医宗金鉴》 《临证指南医案》 《张氏医通》 《证治汇补》 《辨证录》 《医学心悟》 《医林改错》 《血证论》 《外感温热篇》《湿பைடு நூலகம்病篇》 《温病条辨》
中医内科学系列精品ppt课件
辨别病情寒热、虚实 、阴阳等属性
闻诊
听患者声音、语言、呼吸等变化
辨别咳嗽、呕吐、呃逆等症状特点
了解患者情绪及心理状况
问诊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 等
了解起病时间、诱因、病情变化 等
掌握患者饮食、二便、睡眠等情 况
切诊
切按患者脉搏,辨别脉象特征
了解脏腑功能强弱及气血运行 状况
结合望、闻、问诊信息进行综 合分析
03
脏腑辨证方法
介绍根据脏腑病变表现进行辨证的方法,如心虚证、肝 郁证等。
经络学说
经络系统组成
详细解析十二经脉、奇 经八脉、十五络脉等经 络系统的构成。
经络生理功能
阐述经络在人体生理活 动中的作用,如运行气 血、沟通内外等。
经络病变表现
分析经络功能失调时的 症状表现,如疼痛、麻 木、拘挛等。
经络辨证方法
艾灸治疗
通过燃烧艾叶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 热刺激,达到温通经络、扶正祛邪 的目的。
拔罐治疗
利用罐具的负压吸附在皮肤上,造 成局部充血或瘀血,从而调整机体 功能。
推拿治疗
成人推拿
针对成人内科疾病,运用推、拿 、按、摩等手法进行治疗。
小儿推拿
针对小儿内科疾病,采用轻柔、 和缓的推拿手法,以达到治疗目
的。
中医内科学系列精品 ppt课件
目录
• 中医内科学概述 • 中医内科学基础理论 • 中医内科学诊断方法 •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及辨证施治 • 中医内科学养生与保健
01 中医内科学概述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部脏腑 、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病理变 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中医 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内科学绪论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
四、中医内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概要
(一)病、症、证的含义与关系
病
即疾病,指在特定的病因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 阴阳失调,出现特定的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 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全过程。
中医内科学
三、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
(一)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病因、病机、脏 腑
中医内科学
伤寒六经病证 热病 温病卫气营血证
三焦病病证
中医内科学
肺病证
心脑病证 脾胃肠病证
脏腑
肝胆病证
肾膀胱病证 气血津液病证 经络肢体病证
中医内科学
(二)中医内科疾病的命名
完善发展时期
明代 薛己《内科摘要》首用内科命名著作 王纶《明医杂著》“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 淡渗法,升提法,清凉法 张介宾《景岳全书》阴阳互补学说 疏利法,甘缓法,酸收法 燥脾法,温肾法,固涩法 李中梓《医宗必读》治泻九法 王肯堂《证治准绳》 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起源与发展
萌芽时期 奠基时期 形成时期 (春秋战国以前)(春秋战国至秦汉) (魏晋至金元)
完善发展时期 (明清后)
医院-社区一体化糖尿病教育项目 中医内科学
萌芽时期
• 殷商甲骨文记载:“疾首”、“疾腹”、 “疾言”、“疟疾”等; • 商代创制汤液治病; • 西周将医学分科为:“食医”、“疾医”、 “疡医”、“兽医”。
中医内科学
奠基时期
中医内科学专题ppt课件(2024)
胃痛辨证论治
2024/1/28
寒邪客胃
01
症状包括胃痛暴作、恶寒喜暖等,治疗以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饮食伤胃
02
症状包括胃脘疼痛、胀满拒按等,治疗以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保和丸加减。
肝气犯胃
03
症状包括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等,治疗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为主,常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加减。
阐述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及相互关系,如心主血脉 、肝主疏泄等。
2024/1/28
经络系统构成
介绍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
脏腑经络联系
阐述脏腑与经络在生理功 能、病理变化等方面的密 切联系。
8
气血津液理论
气的概念与分类
解释气在中医学中的含义 ,如元气、宗气、营气等 。
2024/1/28
2024/1/28
27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操作技能培养
2024/1/28
针灸操作技能
掌握针灸基本手法,包括进针、行针、留针等,以及常见穴位的 定位和功效。
推拿操作技能
学习推拿基本手法,如推、拿、按、摩等,掌握其在不同病症中的 应用。
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
了解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的原理和操作技巧,以及其在临床中 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如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中医证候分析和辅助诊断系统。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理论基础
阐述中西医治疗的理论基础和异同点,探讨二者结合的可能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如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副作用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实践案例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2024鲜版
肩周炎
通过推拿肩部肌肉、穴位等,缓解肩部肌肉紧张,促进肩关节活 动功能恢复。
2024/3/27
26
推拿治疗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注意事项
推拿前需了解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推拿手法和力度;推拿过程中需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及时调整手法和力度; 推拿后需注意患者保暖和休息。
与其他传统医学的关系
中医内科学与其他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等在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上具有相似 之处,可以相互借鉴和交流,共同推动传统医学事业的发展。
2024/3/27
7
02 中医内科学理论基础
2024/3/27
8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阐述阴阳的哲学含义,以及在自然界 和人类社会的表现。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2024/3/27
注意中药的副作用和毒性
部分中药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和毒性,使用时 需注意用量和用法。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 群使用中药时需特别注意。
19
05 针灸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2024/3/27
20
针灸治疗原则及方法
针灸治疗原则
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
针灸治疗方法
02
推拿前需了解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推拿手法和力度,注意推
拿过程中的患者反应,及时调整手法和力度。
推拿作用机制
03
通过刺激皮肤、肌肉、穴位等,调节人体气血、阴阳平衡,达
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5
常见病症推拿治疗方案
颈椎病
通过推拿颈部肌肉、穴位等,缓解颈部肌肉紧张,改善颈椎曲度 ,减轻颈椎病症状。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2024鲜版
02
脏腑与形体官窍联系
脏腑精气阴阳理论体系
03
8
经络学说
01
02
03
十二经脉循行及主治规 律
奇经八脉循行及功能特 点
经别、络脉、经筋、皮 部等内容
2024/3/27
9
病因病机理论
外感六淫、疠气 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结石等
内伤七情、饮食、劳逸 发病与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等
2024/3/27
2024/3/27
25
06
针灸疗法在中医内科中的应用
2024/3/27
26
针灸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简述
针灸基本概念
阐述针灸的定义、起源、发展及在中医内科中的 地位和作用。
经络腧穴理论
详细介绍经络系统的组成、生理功能及腧穴的分 类、定位方法。
刺灸方法
系统讲解毫针刺法、灸法、拔罐法、三棱针法、 皮肤针法等常用针灸操作技能。
24
经典名方解析及临床应用举例
1 2
经典名方介绍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名方,如麻黄汤、桂枝汤 、银翘散等,介绍其组成、功效及主治病症。
名方解析
深入分析经典名方的组方原理、配伍特点及用药 规律,揭示其治疗疾病的内在机制。
3
临床应用举例
结合具体病例,阐述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及加减 变化,展示中医治疗疾病的独特魅力和优势。
10
治则治法
2024/3/27
01
预防与调护原则
02
治未病思想应用
03
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温、清、补 、消等
04
八法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举例
11
03
常见病症诊断与治疗
2024/3/27
2024年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06
中医内科学养生与预防
2024/2/29
28
养生原则与方法
顺应自然
遵循自然规律,起居有序、饮食有节、运 动有度。
调养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重视饮食调护,保持脾 胃功能正常。
2024/2/29
形神共养
注重形体与精神共同调养,保持身心健康 。
保精护肾
肾为先天之本,节欲保精,避免过度耗损 。
29
预防思想与措施
02 移精变气法
通过转移患者注意力、改变环 境等方式,缓解不良情绪对疾 病的影响。
03
顺情从欲法
04
顺从患者的意志、情绪,满足其 心身需要,以释却心理病因。
暗示解惑法
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患者 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以诱导患 者“无形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性 意见或产生某种信念或改变其情 绪和行为,甚或影响人体的生理 机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溃脓期
咳吐大量脓血痰或如米粥状腥臭异常有时咯血苔 黄腻质红脉滑数。治以排脓解毒。
2024/2/29
成痈期
壮热汗出烦躁口渴咳吐浊痰呈黄绿色自觉喉间有 腥味或痰带血丝或咯血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肺 解毒化瘀消痈。
恢复期
身热渐退咳嗽减轻脓痰日少渐转清稀或见胸胁隐 痛气短乏力自汗盗汗低热潮热心烦口渴面色少华 形体消瘦皮肤干瘪苔光剥或舌质红苔薄脉细数无 力。治以益气养阴润肺化痰。
的诊断和治疗。
8
脏腑经络理论
01
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详细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02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阐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2024/2/29
03
中医内科学总论课件-PPT文档
发病。 2.持续性情志失调
紊乱而发病。
可使气血及脏腑功能暴乱而 可引起气血失和、脏腑功能
四、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四)行为因素 不良的生活习惯或方式可诱发许多疾病。 (五)时间因素 内科疾病的发病和演变与年、季节、月、日、 时的阴阳盛衰消长变化和五行生克规律有着一定内 在联系。 (六)地域因素 不同地域的的自然环境可影响某些疾病的发病。
南宋. 陈无择.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病因 上首先提出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类。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3.中医内科学的充实阶段(魏晋~金元时期) 症状学: 隋代.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叙述了病候
784 条,如对胸痹病(冠心病)的发作疼痛的性 质以及部位与预后已非常详细、准确。
唐朝. 孙思邈. 《千金要方》认识到消渴病 容易并发疮痈。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4.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吴 谦等
《医宗金鉴》:是以清政府组织编写 的一部综合性医书。 共九十卷,其中《 杂病心法要诀》(卷三十八至四十三)是 内科杂病,有中风、虚劳、黄胆、失血、 诸气等四十余种病证。
二、中医内科发展简史
4.中医内科学的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张 璐.《张氏医通》:介绍了内、外、
学习内容
1.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与范围 2.中医内科学发展史 3.中医内科学疾病的分类及其依据 4.中医内科学疾病发病学要点 5.中医内科学疾病症状学要点 6.中医内科学疾病的治疗学要点 7.中医内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024年中医内科学(课件)课件
中医内科学(课件)课件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内脏、经络、气血、阴阳等方面的病理变化及其防治规律。
本课件旨在介绍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常见病证及其治疗方法,帮助学习者系统地掌握中医内科知识。
一、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1.脏腑经络学说中医认为,人体内脏与经络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
内脏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经络则是连接内脏、运行气血的通道。
脏腑经络学说揭示了人体内脏、经络、气血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内科学的核心理论。
阴阳代表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五行(金、木、水、火、土)则代表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生克关系。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人体内脏、经络、气血等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均可用阴阳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解释。
3.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及其演变规律。
中医认为,病因包括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指情志、饮食、劳逸等,外因主要指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等。
病机则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包括病位、病性、病势等。
4.诊断方法中医内科学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观察患者的精神、面色、舌象等;闻诊是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问诊是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切诊是触摸患者的脉象。
四诊合参,全面了解病情,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二、常见病证及其治疗方法1.感冒感冒是感受风邪所致的常见病证。
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鼻塞、流涕等。
治疗方法为疏风解表、清热解毒,常用药物有银花、连翘、薄荷等。
2.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是指脾胃功能减退所致的病证。
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
治疗方法为健脾益气、和胃消食,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等。
3.肝郁气滞肝郁气滞是指肝气郁结所致的病证。
临床表现为胸闷、胁痛、情绪抑郁等。
治疗方法为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常用药物有柴胡、白芍、川芎等。
中医内科学(精)ppt课件
经验教训分享及启示意义
01
经验教训分享
02
重视经典案例的学习与传承 ,不断挖掘其中的治疗智慧
。
03
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和
有效性。
经验教训分享及启示意义
• 注重医者的自身修养和医德医风的培养,以更好地为 患者服务。
经验教训分享及启示意义
01
启示意义
02
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 方法,对于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02
配伍禁忌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具有相应功效的药物进行治疗,注意药物的性味 归经及毒副作用。
避免使用相互作用的药物,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或降低疗效。如“十八 反”、“十九畏”等药物配伍禁忌必须严格遵守。同时,注意中西药 联用的合理性及安全性问题。
05
现代医学在中医内科学中 的应用
实验室检查辅助诊断价值
特点
中医内科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强调整体观念 和辨证论治,注重个体差异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 原则。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中医内科学起源于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和诊疗方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中医内科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 献。
探讨疾病的本质和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理论指导。
挖掘和整理中医内科学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推动学科 的创新和发展。
任务:中医内科学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疾病的辨证施治方法,提高临床疗效。
培养高水平的中医内科学人才,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 供人才保障。
02
中医内科学基本理论
中医内科学导论PPT课件
外感六淫 病证辨治
内生五气 病证辨治
脏腑病证 辨治
气血津液 病证辨治
29
30
辨证原则
全面分析 病情
掌握病证 病机特点
辨证与辨 病相结合
31
全面分析病情
收集
参考相关 融入中医
“四诊” 理化结果 整体观念
32
望
切
何为 “四诊”
闻
问
33
• 医 出物等,以收集病情资料的诊察方法
❖ 病机:风热袭表,肺失清肃 ❖ 治法:疏风清热 ❖ 方药:桑菊饮加减
49
3.风入经络
❖ 症状: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或拘急不利, 项强,口眼歪斜,甚则四肢抽搐,角弓反张 ,牙关紧闭。舌苔薄白,脉浮弦
❖ 病机:风寒入络,络脉痹阻 ❖ 治法:祛风通络 ❖ 方药:防风汤、牵正散等
50
寒
• 易伤阳气
寒为阴邪
温燥
初秋有夏火之余气,燥与热合,出现类似风 热的症状
凉燥
深秋有近冬之寒气,燥与寒合,出现类似风 寒的症状
65
燥——证治
温燥 凉燥
66
1.温燥
❖ 症状: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咯 痰不畅或痰中带血,口渴喜饮,唇干咽燥, 心烦,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 病机:燥邪袭肺,肺津受伤 ❖ 治法:清宣凉润 ❖ 方药:桑杏汤加减
研究方法——辨证论治
24
定义
❖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 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 处理方法,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 又称辨证施治
❖ 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
25
定义
什么是证?
什么是 论治?
什么是 辨证?
中医内科学总论 PPT课件
[诊断要点]
1.有伤风受凉,淋雨的经过,或时行感冒正流行之际 2.起病较急,病程3-7天,感冒一般不传变 3.典型的肺卫症状,初起鼻咽部痒而不适,鼻塞、流 涕,喷嚏,语声重浊或声嘶,恶风,恶寒,头痛等。 部分患者病及脾胃,而兼有胸闷,恶心,呕吐,食欲 减退,大便稀溏等症。时行感冒呈流行性发病,多人
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
疾病。 沿革:感冒之病名,首见于北宋《仁斋直指 方· 诸风》篇,兹后历代医家沿用此名,并将感 冒与伤风互称。病证认识始于《内经》《伤寒》
[病因病机]
• 1.六淫病邪 风寒暑湿燥火均可为感冒的病因, 因风为六气之首,“百病之长”,为感冒的主 因。六淫之间可单独致感冒,但常互相兼夹为 病,以风邪为首,冬季夹寒,春季夹热,夏季 夹暑湿,秋季夹燥,梅雨季节夹湿邪等。 • 2.时行病毒 时行者指与岁时有关,每2—3年
分证论治
风寒感冒 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 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舌苔 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 加减:风寒夹湿,身热不扬,身重苔腻,脉濡者,用羌 活胜湿汤;风寒兼气滞,胸闷呕恶者,用香苏散;表 寒兼里热,发热恶寒,鼻塞声重,周身酸痛,无汗口 渴,咽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或尿赤便秘,舌苔 黄白相兼,脉浮数,解表清里,用双解汤加减。 • 轻证亦可用生姜10克,红糖适量,煎水服用。
渊多流浊涕腥臭,感冒一般多流清涕,并无腥臭味。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风寒与风热 感冒应首先分清风寒、风热。 二者均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等症, 风寒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流清涕,口不渴,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风热证发热重恶寒轻,有 汗,鼻流浊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原则 解表达邪 感冒由外邪客于肌表引起,采用辛 散解表的法则,祛除外邪,邪去则正安,感冒亦愈。 根据所感外邪寒热暑湿的不同,而分别选用辛温、 辛凉、清暑解表法。虚人感冒应扶正祛邪,累及胃 肠者,又应辅以化湿、和胃、理气等法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4
证 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或 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 依据。
肢体经络病证
--
19
SUCCESS
THANK YOU
2020/12/19
--
20
肺病证
脏腑
心脑病证 脾胃肠病证 肝胆病证 肾膀胱病证 气血津液病证
经络肢体病证
--
21
(二)中医内科疾病的命名 • 以病因命名:伤风、中暑、虫证等; • 以主症命名:咳嗽、喘证、呕吐、泄泻、眩晕等; • 以特殊临床表现命名:消渴、哮证、癫狂等; • 以主要体征命名:黄疸、积聚、水肿、鼓胀等; • 以病机命名:郁证、痹证、厥证等; • 以病位病机命名:肺痈、肺痿、胸痹等; • 以病位主症命名:胃痛、胁痛、腰痛、心悸等; • 以病因病机命名:瘀血、痰饮等; • 以疾病的传变性命名:疫痢、传尸痨等; • 综合病证命名:虚劳、中风等。
“兽医”。
--
9
奠基时期
• 《脉法》《五十二病方》 • 《治百病方》 • 《足臂十一脉灸经》 • 《阴阳十一脉灸经》 •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神龙本草经》
--
10
附:《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1. 始于战国而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是一部划 时代的医学著作,全面的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 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了整体观念,对 内科疾病分别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系统,
一、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内科学,出现较多专著和 科研成果;
二、中医内科临床诊治规范方面,经过梳理研究而 更加系统、规范;
三、探讨中医内科学继续发展、创新之路。
--
16
三、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
(一)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 历代医家对内科疾病的分类有不同看法。
最早对内科病证进行分类的是《黄帝内经》,按病因、病 位进行分类。
--
4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
(三)中医内科学的范围 中医内科学
外感病
内伤病
《伤寒论》 《温病学》 《金匮要略》 后世内科专著
--
5
外感病 中医内科疾病
内伤病
伤寒 温病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脏腑病证
肺系病证 心脑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 肝胆病证 肾系病证
气血津液辨证
经络病证
--
6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
--
1
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临证方法;
2.熟悉中医内科学的性质及范围、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中 医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命名、辨证论治概要;
3.了解《中医内科学》学习要求与方法。
--
2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
(一)中医内科学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及其预防康复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
完善发展时期
清代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宗金鉴》《张氏医通》 《临证指南医案》《辨证录》《证治汇补》《医学心悟》
《医林改错》《温热论》《湿热病篇》《温病条辨》《温热 经纬》等
首创卫气 营血辨证
首创三焦 辨证
--
15
完善发展时期
现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医内科学发展进入了 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从医疗、教学到科研, 均取得了巨大发展。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寸白虫、瘿病。
结核病,麻风 病,恙虫病
葛洪《肘后备急方》:尸注、癞、沙虱。
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症状学
《诸病源候论》记述病候784条,对许多疾病的症状学特征 描述得详细、准确。
《千金要方》指出消渴易发疮疡
《外台秘要》指出消渴病“每发则小便至甜”
--
13
完善发展时期
明代
薛己《内科摘要》首用内科命名著作
王纶《明医杂著》“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 素,杂病用丹溪”
张介宾《景岳全书》阴阳互补学说
李中梓《医宗必读》治泻九法
王肯堂《证治准绳》
淡渗法,升提法,清凉法
疏利法,甘缓法,酸收法
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燥脾法,温肾法,固涩法
--
14
中医内科现演变为:
热病
急诊学
脑病
肿瘤 老年病
中医内科
心病 肺病
肾病
脾胃病
肝胆病
--
7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起源与发展
萌芽时期
奠基时期
形成时期
完善发展时期
(春秋战国以前)(春秋战国至秦汉) (魏晋至金元) (明清后)
--
8
萌芽时期
• 殷商甲骨文记载:“疾首”、“疾腹”、“疾言”、“疟 疾”等;
• 商代创制汤液治病; • 西周将医学分科为:“食医”、“疾医”、“疡医”、
《伤寒杂病论》按病因病机将疾病分为两类,一类是外感热 病,统称伤寒;另一类是非外感热病,即所谓内伤杂病。
太阳 少太少 厥 阳明 阳阴阴 阴
--
脏腑 病机
17
三、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
(一)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病因、病机、脏腑
--
18
热病
伤寒六经病证 温病卫气营血证
病机
三焦病证 脏腑病证
杂病
气血津液病证
--
12
形成时期
治疗学 《肘后备急方》:青蒿治疗疟疾,海藻昆布瘿病。 《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常山、蜀漆治疗疟疾;白头翁、
苦参治疗痢疾,槟榔治疗寸白虫,谷皮治脚气。 《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收载了大量内科方药。
学术理论创新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
倡火热而主主寒攻凉邪,善用首汗创吐脾下胃内伤学主说张滋阴降火
奠 风、寒、暑、湿、燥、火等病因,以及疾病的临床表 基 现特点来加以认识,为后世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命名打 阶 下了基础。 段
2. 东汉张仲景总结前人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 著成《伤寒杂病论》,创立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 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脏腑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
11
形成时期
病因学
绦虫,甲 状腺肿大
--
22
四、中医内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概要
(一)病、症、证的含义与关系
病
即疾病,指在特定的病因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
阴阳失调,出现特定的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
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全过程。
--
23
症 包括症状与体征。症状指病人主观的异常感觉或 某些病态变化,如发热、咳嗽。体征是能被觉察 到的客观表现,如面黄、目赤。
(二)中医内科学的性质------ 临床专业课 中医内科学既是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 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为中医学学科的一门主干课程, 其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水平,是必 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专业课。
--
3
• 基础课:中基、中诊、中药、方剂、黄帝内经 • 临床基础课: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 • 临床专业课:内科、外科、妇科、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