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和由来_端午节的来历
2024年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
2024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介绍端午是传统且流传甚远的日子,在五月初五包粽子时,还要包上楝树叶、缠上五彩线,这便是汨罗河的遗风。
我们在端午节的时候,可以有法定节假日。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习俗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是龙舟竞赛竞赛的队伍在热情的鼓声中划著他们多彩的龙舟前进。
这项活动的灵感是来自于当时汨罗江畔的居民,在江中划船救屈原,而这个传统也始终保持了数个世纪。
在端午节时受欢迎的食物就是粽子,粽子是以米包著肉、花生、蛋黄及其他材料,再以竹叶包袱。
而粽子的传统则来由于汨罗江边的渔夫,将米丢入江中平静江中的蛟龙,希望他们不要将屈原吃掉。
农历的五月,也就是端午节的这个季节,对中国人而言,除了屈原的故事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意义。
很多中国人信任五月是一年中简单引发疾病的危急季节,因此必需有很多防备家人生病的措施。
很多家庭会将一种特殊的植物-艾草挂在门口,作为爱护之用。
而人们也会挂带香包,它是以含有多种香味的药用植物所做成,也可以爱护人们远离疾病。
端午节吃粽子的缘由有一些民间的传闻,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宏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在《史记》的记载中,人们可以了解到,屈原是楚国的大臣。
屈原一心想着联和齐国对抗秦国。
然而,屈原的想法却遭到了反对,最终屈原遭受陷害,被贬黜。
在流放期间,当屈原得知楚国被秦国攻破之后,难过欲绝,抱石投汨罗江。
据悉,在屈原死后,楚国的老百姓都哀思万分。
为了不让屈原的身体,遭到鱼虾的侵蚀。
人们都自发的向江中投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是什么?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一节日习俗,始终都流传下来了直到我们的现在。
赛龙舟是那个节日的习俗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风俗简介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风俗简介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端五节、五月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包粽子、赛龙舟、饮雄黄酒等,在这些活动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端午节的历史渊源传统的端午节有四个渊源:一是为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逝世;二是为祭祀天地及祖先,保佑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三是为纪念古代汉族战士们的英勇战斗和牺牲精神;四是为庆祝夏至。
最为广泛认可的说法是,端午节是为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
屈原,名平,字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和爱国诗人,也是楚国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楚辞之父”,他所在的楚国籍贯地现在在湖南省岳阳市境内。
屈原一生痛恨秦国侵略,为保卫祖国而政治上屡屡受挫,最后遭到贬斥,放逐到汨罗江。
他在这里写下了众多节日诗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诗歌《离骚》,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挚爱,同时也倾诉了他的苦闷。
最终,他在五月初五跳入汨罗江自尽,这一天被后人定为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
二、端午节的传统风俗1.吃粽子就像我们过年一样,每逢端午节,我们也会传统的采购、制作粽子,品尝着咸甜可口的粽子一起来庆祝这个传统节日。
粽子,又称为“角黍”,是一种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加入各种馅料,再用鲜叶捆扎而成的食品。
粽子形状多样,有三角形、四角形、棕叶形、糯米红枣粽等。
2.赛龙舟端午节的另一个传统风俗就是赛龙舟。
龙舟起源于古老的楚国,龙舟赛起源于南方,是南方特有的民族文化。
龙舟赛在端午节比较高兴、喧闹,也可以说是端午节的一大特色。
到了端午节,湖南、江西、浙江、四川,这些地方都会举办龙舟赛,把这种龙舟赛变成了年度盛事。
3.悬菖蒲、插艾叶民间有悬挂菖蒲和插艾叶的习俗。
悬菖蒲是因为据说这种植物有驱邪的作用,可以用来保佑人们健康平安。
插艾叶则是因为它被认为可以驱除蚊虫,同时也能消毒。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端午节就要来了,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你了解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蒲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一说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的忌日),与春节、中秋等节日同属东亚文化圈的中国大陆、日本、韩国、台湾、越南的重要传统节日。
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
端午节的佩饰旧时江浙一带端午时妇女的一种饰物。
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
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
《清嘉录》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
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
”健人一说与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骆虎状,妇人皆戴之,”似此则当有驱邪辟疫之作用;一说即古时的步摇,纯为妇女装饰品(蔡云《吴献》注)。
儿童头上还会用雄黄酒画上一个“王”。
宝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
多见于江南。
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
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
《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
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
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真。
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
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
《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
能噬食鬼魅,……亦辟恶”。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端午节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上就到端午节了,相信这是大家都很喜欢的一个节日吧?可对于端午节的来历你知道多少呢?估计大多数人都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屈子祠内新塑造的高达三米的屈原像(拍摄于1981年)。
湖南省东北部的`汨罗江上,每年农历五初五“端午节”都要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纪念两千年前在这里怀沙自沉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
新华社记者王平摄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屈平(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2022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单介绍
2022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单介绍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简单介绍,希望大家喜欢!端午节的由来1、端午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俗大节,最初是古代百越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在上古时代就有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习俗。
2、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3、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南方百越图腾祭祀,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端午节文化内涵相沿迄今。
4、“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
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
《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5、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
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端午节的风俗1、在远古时代,百越之地就有在阳气旺盛的午月午日,用刻画上龙形的舟楫载上古粽籺等贡祭品以竞渡形式祭祀龙祖习俗;时至今日,扒龙船仍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2、有典籍记载的最早出现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
《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
以恶鸟,故食之”。
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
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3、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
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
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
”此俗流传较广。
4、挂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
2024年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大全 端午节介绍
2024年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大全_端午节介绍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大全_端午节介绍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图解端午节日,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
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吗?端午节的来历是什么?以下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大全_端午节介绍,希望能给大家供应帮助,欢迎阅读阅读转发!书目端午节有哪些习俗端午节都有哪些名称端午节来历及传闻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吃粽子中医认为,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
用来包袱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都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效,如芦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够清热利湿、和胃宁神。
总的来说,粽子具有清热除烦、健脾开胃的作用,特殊适合初夏食用。
须要留意的是,制作粽子的原料糯米黏性较大,过量进食简单引起消化不良,所以不行贪食,这里我共享了“端午节怎么包粽子”,体验亲自包的乐趣。
插艾悬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将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
艾叶(也叫艾蒿)是芳香化浊类中药,具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
现代药理探讨表明,悬挂艾叶和菖蒲的确具有杀菌消毒、预防瘟疫流行的作用。
另外,艾叶、菖蒲还具有驱蚊的作用,渐渐让其燃烧驱蚊效果更好。
中医以艾入药,具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效。
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原料。
菖蒲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具有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作用。
可见,古人插艾悬蒲是具有肯定的防病作用的。
那么端午节插艾悬蒲的习俗详细是怎么由来的,请看“端午习俗之悬艾叶菖蒲”。
涂雄黄酒端午前后,我国南方许多地区都已进入梅雨季节,天气条件有利于蚊蝇、害虫的活动和繁殖。
而雄黄是一味具有杀虫作用的中药,内含有毒的砷盐成分,害虫闻之食之即会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
另外,还有许多人在端午节饮用雄黄酒,但由于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热后可分解为毒性很强的砒霜,这个雄黄酒又有哪些渊源,请看“端午话雄黄酒”。
端午节的由来传说及礼仪习俗
端午节的由来传说及礼仪习俗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对于端午节的由来有许多种说法,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具体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及故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端午由来一、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二、源于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一个既古老又富有文化底蕴的节日。
端午节的起源虽然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它所代表的精神和价值观依然深入人心。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端午节的文化传统,特整理了一些端午节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和饮食文化等内容。
一、历史渊源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据史书记载,端午节最早是源于黄帝在战乱时期,他为了纪念在此前的战争中,死去的一位忠臣屈原,于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向江河中投食饭菜,以安抚其亡灵,并且还舞狮子来祭奠,后来演变成划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习俗。
而屈原则成为了端午节的代表人物。
二、传统习俗1.赛龙舟:端午节的主要活动之一是赛龙舟,这是一项古老的民间竞技运动,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
赛龙舟是表达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团结的游戏,也是体现龙文化的一种方式。
2.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食品,它味道独特,口感丰富。
粽子的做法各地有所不同,北方的大粽子以红枣、花生、糯米和猪肉为馅,中部地区的粽子则以咸肉、冬菇和小腊肠等为馅,而南方的粽子则以糯米、咸蛋黄及瘦肉为主,口味清香。
3.插艾叶: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插艾叶,这是为了祛瘟疫,扶阳气,使人们以艾叶驱散邪气,保护身体的一种方式。
此外,还有挂菖蒲、打雄黄、穿五彩丝等习俗。
三、文化价值1.弘扬民族精神:端午节作为中国民间重要节日之一,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其中蕴含了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
其龙舟文化、艾草文化等,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团结,还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生命意识。
因此,弘扬端午节文化,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2.促进社会友好:端午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它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一样,已成为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庆祝这一节日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能够共同参与、合作完成某一个节目,这不仅能够促进情感联系、增进友谊,还能够在舞龙舟、打鼓舞、插艾叶等活动中,提高个人的体力和协调能力,并增长知识和对生命的尊重。
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有哪些?
【导语】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初五,⼜称端阳节、午⽇节、五⽉节等。
“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之⼀,并已被列⼊世界⾮物质⽂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有哪些?⽆忧考整理如下:1.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源⾃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来。
端午祭龙礼俗的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化、⼲⽀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天象有关。
中国古代的星象⽂化源远流长、博⼤精深,古⼈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套完整深奥的观星⽂化。
《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知⽆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五纬⼀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以定⽇⽉度。
”上古时代⼈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根据⽇⽉星⾠的运⾏轨迹和位置,将黄道和⾚道附近的区域分作28组星宿,俗称“⼆⼗⼋宿”,按东南西北四⽅各分为七宿,即为“四象”;在东⽅的“⾓、亢、氐、房、⼼、尾、箕”组成⼀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即为“苍龙七宿”。
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年四时周期相⼀致。
在传统⽂化中,⽅位和时间以及⼋卦是联系在⼀起的。
先天⼋卦以乾坤定南北,天南地北为序,上为天为乾,下为地为坤;正南为先天⼋卦的乾位,即为“天”。
仲夏午⽉午⽇,苍龙七宿运⾏⾄正南中(乾)⽅位,是龙升天的⽇⼦。
苍龙群星⼀年四时的运⾏情况及事象规律,在《易经·乾卦》的⽘辞中有阐发,仲夏端午苍龙运⾏⾄正南中天⽅位,对应乾卦第五⽘“飞龙在天”。
在《易经》中,以⼋卦为基础⼜两两重合⽽构成六⼗四重卦;重卦乾由上下两个乾卦重合⽽成,它的卦形由六根阳⽘组成;⽘是要从下往上数,⽽阳⽘⼜以“九”代称,故从下数第五⽘称“九五”;九五之⽘在上乾卦中居于中的位置,称“得中”,⽽且从总卦来看,它处于奇数的位置,阳⽘处于奇位称“得正”,故九五⽘既“得中”⼜“得正”,从其所处位置来看,就是⼤吉之位。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易经》称其为“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中正”之位,既“得中”⼜“得正”,为⼤吉⼤利之象。
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一、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是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的来历之一: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端午节的来历之二: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祖的日子,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二、端午节的习俗1、赛龙舟:据说中国古代百姓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吃粽子: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插艾叶:在端午节,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艾,又名家艾、艾蒿。
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
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中国中部的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传说唐代皇帝病中,梦见一个大鬼捉到一个小鬼,把小鬼吃了,大鬼自称钟馗。
醒后,皇帝令画家吴道子描成画像,相貌凶残丑陋,用来打鬼、驱邪。
端午节的由来和来历介绍
端午节的由来和来历介绍端午节,又称为龙舟节或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庆祝这个节日,并进行一系列的传统活动和习俗。
那么,端午节的由来和来历是什么呢?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历史上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以下将分别介绍这些说法,并探究端午节的真正由来。
说法一:纪念屈原最广泛流传的端午节起源说法是纪念屈原。
屈原,古代中国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在战国时期为楚国的大臣。
然而,由于他的忠诚和才华被人忌恨,被贬谪到乡间。
在乡间,屈原目睹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痛苦,感到无比痛心。
最终,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原跳入了汨罗江,自尽身亡。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开始在这一天举行划龙舟和赛龙舟的活动,以防止鱼虾噬食屈原的遗体。
同时,人们也会在江河湖海中放入粽子,以防止鱼虾吃掉屈原的精神。
说法二:病虫害防治另外一种关于端午节起源的说法,是与病虫害防治有关。
相传,在古代,五月初五是农民们种植水稻的关键时期,也是病虫害肆虐的季节。
人们发现,在这一天救济的灾难会更加严重,因此决定在这一天进行一系列的防治活动,以保护庄稼的安全。
其中,食粽子和划龙舟的活动,都是为了祈求丰收和驱除病虫害。
说法三:崇拜龙神还有一种说法是端午节与崇拜龙神相关。
在中国古代,龙神被视为是水的象征,人们认为龙神有保护作用。
农历五月初五正好是夏季水灾多发的季节,人们希望能得到龙神的保佑,辟除灾祸。
因此,划龙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仪式。
综合以上的说法,可以看出端午节的由来和来历是多方面的,既与爱国诗人屈原的忠诚有关,也与农耕文化、民间信仰以及病虫害防治有关。
这些说法互相交织,形成了端午节丰富多彩的庆祝形式。
无论起源如何,端午节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缅怀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忠诚,也是表达对自然界的敬畏和赞美。
此外,端午节也是增进亲友间感情的时刻。
人们通常会与家人和朋友一起包粽子、划龙舟、赛龙舟、吃粽子等等,共同度过这个欢乐的节日。
端午节还有一种著名的传统活动,就是观看和参与龙舟赛。
端午节的全部资料
端午节的全部资料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其起源很早,历史悠久,与龙舟竞赛、粽子食用等传统习俗密不可分。
以下是有关端午节的全部资料。
一、端午节的起源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其中最为广泛的说法是,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楚国大夫屈原因忠直无私而被逐出朝廷。
为了宣泄内心郁闷和忧愤,他来到江边,跳入江中自尽。
人们为纪念他,便以每年五月初五日为屈原逝世的纪念日,称为“端午节”。
另据《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书记载,端午节源于远古时代的祭祀活动。
相传古代的祖先们为了祈求丰收,就会在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以祭祀农神、水神等神灵,希望获得美好的收成。
二、端午节的习俗1. 赛龙舟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重要传统之一,这一习俗始于战国时期,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据说,最早的龙舟竞渡是为了寻找屈原的尸体,人们划龙舟在江河中搜寻。
后来,龙舟竞渡逐渐演化为一项竞技游戏。
现在,端午节到来之际,各地都会举行龙舟赛事,每支龙舟上都会配备舵手和划手,以最快的速度划过终点线。
2. 吃粽子吃粽子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粽子是用箬叶包裹糯米、肉、豆等材料制成的一种食品。
吃粽子的传统习俗源于屈原自尽之后,人们为了防止鲤鱼、虾蟹等水生动物吃掉他的尸体,就把粽子仍进江中,希望让它们能先吃饱、再不去吃屈原的尸体。
3. 穿香囊一些地区还有穿香囊的传统习俗。
香囊是用布料制成的小袋子,里面装着香料等物。
人们将香囊挂在胸前或腰间,以驱蚊避毒、祛病健身。
4. 赛楼台赛楼台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的端午节传统习俗,它与龙舟竞渡有些类似,但是更为困难。
赛楼台的设施是用竹子和木头搭建起来的高台,比龙舟更为高大,往往有五六十米之高。
参赛者需要在高台上跑步,攀爬,甚至还要在高处做出各种危险动作。
三、端午节的文化价值端午节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意义。
首先,端午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始于战国时代,最初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也是中国传统二十四个节气之一的“夏至”节气。
一、端午节的由来据传说,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抒情诗人,他爱国情怀极深,忧国忧民,不满当时的政治腐败,多次上书劝谏,但都不被重视。
公元前278年,秦国入侵楚国,屈原见楚国即将灭亡,终日感慨悲伤,最终于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以身殉国。
楚国人民为了纪念他,纷纷划船捞水,以免鱼虾噬食他的尸体,还有的撒米投江喂鱼,以示思念。
二、端午节的风俗1.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是传统习俗。
粽子是用粽叶包糯米、肉、豆、蛋黄等馅料蒸制而成,有多种风味。
人们相信吃粽子可以避凶化吉,同时也是缅怀屈原的方式之一。
2.赛龙舟:端午节是赛龙舟的时节。
龙舟是一种中华传统的划船比赛项目,能够锻炼人们的身体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赛龙舟节目在中国各地都有不同形式的举办。
3.挂艾草菖蒲:端午节人们还会挂艾草和菖蒲,有驱邪避疫的寓意。
据说菖蒲可以驱蚊蝇,艾草可以防疟疾,人们把这种草挂在门前、耳后或者双手腕上。
4.喝雄黄酒:端午节人们还有喝雄黄酒的风俗。
雄黄酒是用雄黄结晶、白酒、菖蒲等材料调和而成的一种传统酒,传说有驱蛊避邪的功效。
5.包菖蒲袋:有的地方端午节会包菖蒲袋,袋内装有艾草、茴香等,寓意避邪驱鬼。
结语端午节由来悠久,风俗多样,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传统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共同纪念抒情诗人屈原,传承着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习俗,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希望端午节的传统风俗能够代代相传,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端午节的节日来历和习俗介绍_端午节的来历和纪念故事
端午节的节日来历和习俗介绍_端午节的来历和纪念故事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既然这样,那你知道端午节的起源吗?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端午节的节日来历和习俗介绍,供大家参考。
目录端午节的来历认为源于纪念屈原。
民间普遍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
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南朝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有这样的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
〞由此可见民间传说也是有一些历史根据的。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伤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遗体。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鳖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伤害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看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怪,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散失,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了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是中国各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这种习俗传播至华夏各地,使这一民俗文化由各族人民共享,屈原之名尽人皆知。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纪念伍子胥的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江浙人大都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的。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平王所杀,伍子胥化妆逃亡,奔向吴国,受到吴王阖庐信用,成为吴国重要朝臣和大将。
后来助吴伐楚,五战而攻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就掘墓鞭尸,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在伍子胥、孙武训练、指挥下士气高昂,百战百胜。
吴国与越国交战,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吴王夫差许之。
伍子胥高瞻远瞩,建议夫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
吴国大宰辅伯嚭接受越国贿赂,经常在夫差耳边谗言陷害伍子胥。
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民俗活动
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民俗活动端午节,又称为重阳节、五月节、午日节等,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
据传,端午节主要是为了祭祀屈原、抵御瘟疫和防御各种灾祸而设立的。
现在,端午节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传承和生活习俗,深受人们的热爱。
本文将介绍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民俗活动。
一、端午节的由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许多传说和说法。
其中,最为流传的一个说法是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78年,楚国大夫屈原因遭到朝廷排挤而流亡至汨罗江边。
屈原在流亡期间,耳闻口传辽东国王即将发动战争,他十分担心。
后来,屈原在五月初五这个日子里,握紧竹叶跳入汨罗江中,以示悲痛和爱国主义情怀。
邻居们闻讯后就用船把带着香草的竹筏推入江里,希望能够救回他。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说法,比如,五月初五是夏至节气前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远古人们寻求自然之力的时刻。
因此,端午节被视为人、神和自然之间交流、互通和感受的时刻。
二、端午节的习俗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有许多特别的习俗。
1、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食品和风味之一。
粽子是一个用芦荟叶或者竹叶包裹着糯米饭和各种配料的食品。
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口味。
比如,有甜粽子和咸粽子,原料的选择也略有不同。
2、赛龙舟。
龙舟赛是端午节最受欢迎的民俗活动之一。
它通常是由冠军队伍接受奖励和荣誉的比赛,参赛者必须配合默契并全力划桨。
3、佩香囊。
在端午节,人们还会佩香囊,香囊是用红绸子和丝线绣成的小袋子,里面装有各种香料和草药。
佩戴香囊的意义是祝福和保佑。
4、修习养生功法。
端午节是夏气最旺盛的时候,因此,人们需要加强运动,平衡心理和保持身体健康。
大家热衷于修习养生功法,比如太极拳、武术和气功等。
5、挂艾草和军马门上。
在端午节,人们会在家门口和门柱上挂上艾叶和菖蒲,或把菖蒲插在门前的地上,以消灾驱邪。
三、端午节的民俗活动端午节也是一种重要的民俗活动。
在不同地区,有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些。
1、武林大会。
武林大会是湖北省舞阳县的传统民俗活动。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变成了“端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1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2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
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
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3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
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
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4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5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
但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传,而且不少都有驱瘟避疫的成分,故此有人推测,端午节源于对恶日(即农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
端午节的资料
端午节的资料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下面,我们将介绍端午节的起源、传统活动以及不同地区的庆祝方式。
一、起源传说端午节的起源有多个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屈原的传说。
相传,屈原是春秋时期的楚国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忠于国家,劝谏君主,但却遭到陷害。
屈原投江自尽,人们伤心欲绝,纷纷将米团投入江中以示哀悼,还有的划船捞救,但都无济于事。
为了避免屈原的尸体被鱼虾撕咬,人们还用粽叶包裹米团,放入江中以喂饱水中生物。
这就是包粽子和划龙舟的起源。
后来,端午节逐渐形成了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习俗。
二、传统活动1. 划龙舟端午节最典型的活动之一就是划龙舟。
龙舟是一种特殊的船只,形状如龙,以纪念人们划船捞救屈原的举动。
比赛时,选手们分成几个队伍,各自划着龙舟竞渡。
队员们齐心协力,以最快的速度划行,同时要保持统一的节奏,以确保船只的平衡,取得胜利。
观赛者则会在江岸上欢呼助威,为选手们加油打气。
2. 吃粽子在端午节,吃粽子几乎成了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
粽子是一种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再加入各种馅料并用粽叶包裹而成的食品。
粽子形状多样,可以是几何形状或者独特的长条形。
常见的馅料有红豆沙、豆沙、肉类等。
吃粽子除了象征着对屈原的纪念,也寓意着辟邪驱瘟、平安健康。
3. 挂艾草端午节还有一个传统习俗是挂艾草。
人们将艾草捆成束,悬挂在门前、窗户或护身符上。
艾草有驱邪消瘟的作用,人们相信它可以驱除疾病和恶灵,保护家人的平安。
此外,还有一种习俗是用艾叶在额头、颈部等处轻轻拍打,以驱走瘟疫和灾祸。
三、地区庆祝方式端午节在中国各地的庆祝方式有所不同,下面列举几个典型的地区庆祝方式:1. 龙舟竞渡:广东、福建、江西等地会举行大规模的龙舟竞渡比赛,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观看。
2. 赛龙船:在湖北、湖南等地,人们除了划龙舟外,还会举行赛龙船的活动。
不同的队伍利用龙船竞争速度和技巧,争夺胜利。
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介绍
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介绍端午节,又称为龙舟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庆祝。
端午节既有深厚的历史背景,也有丰富多彩的风俗活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介绍。
一、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的来历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为广泛接受的说法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相传,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因政治上的不满而投江自尽。
为了守护屈原的遗体不被鱼虾吃掉,楚国人民纷纷划龙船、撞鼓,扔米粽来喂鱼虾,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安然无恙。
从此,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了纪念屈原的日子,也就是端午节。
二、端午节的风俗活动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一项活动。
龙舟是一种长而狭窄的船,它的船头和船尾都有装饰成龙形状的造型,船身上漆有五颜六色的图案,非常精致美观。
龙舟比赛通常在江河湖海等水域进行,由多人组成的队伍划着龙舟竞赛速度。
比赛现场人声鼎沸,观众们站在河岸边为选手们加油鼓劲,欢呼声此起彼伏,极具观赏性和互动性。
2.吃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不可缺少的风俗活动。
粽子是一种以糯米为主料,用竹叶包裹,经过蒸煮而成的美食。
传统的粽子有咸甜两种口味,咸粽子通常是将肉、花生、蛋黄等配料一同包入糯米中,而甜粽子则以红豆、枣等为馅料。
人们在端午节时会亲手包制粽子,既可以品尝到美味佳肴,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和亲情。
3.挂艾草与穿五彩线端午节的另一个传统习俗是挂艾草和穿五彩线。
艾草被认为有驱邪避瘟的作用,在端午节时人们会在门楣上或者挂在家中烟囱处,以期辟除邪气。
而穿五彩线则是为了祈求健康平安,人们会将五色丝线系在手腕上或者挂在门口,寓意抵挡疾病和邪恶。
4.草荐草荐是京剧中特有的表演形式,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草荐通常在天桥上演,演员们身着古装,扮演各种角色,通过动作、唱词、表情等方式,讲述传统的故事和传统瑰宝。
观众们则会聚集在一起,欣赏这一独特的文化表演,感受端午节的喜悦和庆祝气氛。
三、端午节的意义端午节不仅仅是一种传统节日,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的习俗和由来_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习俗1: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
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
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
端午节的习俗2:避五毒
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
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
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
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
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
端午节的习俗3:挂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
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
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
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
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
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
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
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
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端午节的习俗4:划龙舟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
但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且吴越之地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
“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的习俗5:躲端午
时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
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
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
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
《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
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端午节的第一种说法是为纪念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
这种说法在全国流传很广,老百姓也最为认可。
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官至左徒、三闾大夫等。
屈原为人正直,忧国忧民,一心致力于国家的变法图强,但是却屡屡遭受小人的谗言攻击和迫害,再加上楚怀王昏庸无道,不辨忠奸,满怀忠君爱民热忱的屈原被疏远了、被放逐了,最终在悲愤绝望中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
人们为了纪念他才有了端午节,才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此版本为最为人接受的版本。
端午节的第二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被无道的楚平王所冤杀,后来伍子胥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富国强兵,并且助吴伐楚,五战而攻入楚国首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其墓,鞭其尸三百,以报父兄被屈杀之仇。
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国更加强大,攻打越国,一举取得胜利,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此时的吴王夫差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骄傲自大起来,听不进逆耳忠言。
伍子胥建议他彻底消灭越国,以绝后患,夫差非但不听,反而轻信陷害伍子胥的谗言,逼迫伍子胥自尽。
伍子胥临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随后便拔剑自刎。
夫差得知此言大怒,令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中,因此相传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端午节的第三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水亡于江中,打捞数日也找不到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她悲痛欲绝,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也投江了,五日后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
曹娥的孝行感天动地,在民间广为流传,当时的文人墨客纷纷作诔辞颂扬曹娥投江寻父的孝行。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天浙江绍兴,墓前有曹娥碑,传此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江更名为曹娥江,而人们也就在曹娥投江寻父的五月初五这一天来祭奠她。
端午节的第四种说法是为了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
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欢骑马、击剑,有当代花木兰、秦良玉的美誉。
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革命起义,不幸在开会时为清兵所捕,坚贞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初五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秋瑾虽然是六月初五殉国的,但是后人敬仰其诗、其人,复哀其忠勇事迹,乃将其与爱国诗人屈原相提并论,合并举行纪念,也在端午节这一天纪念这位女英雄、女诗人。
但是此说法认可的较少,因为在秋瑾时期,端午习俗已经传承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