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第七章农业劳动力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
农业经济学知识重点第一章导论1.农业概念: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2.农业的特征:①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根本特性②是一种经济再生产③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3.★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①产品贡献②要素贡献③市场贡献④外汇贡献4.农业非商品产出功能:①环境功能②社会功能③粮食安全功能④经济功能⑤文化功能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农产品供给的含义: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2.农产品供给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3.★影响农产品供给变动的因素①其他相关农产品价格②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③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④农产品生产者数量⑤农产品商品化程度⑥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⑦其他因素政府法令和宏观调控政策等4.★农产品需求的含义: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5.农产品需求规律:一般而言,农产品的价格水平与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关系,即价格上升,购买量减少,价格下降,购买量增加6.替代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7.收入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货币收入不变,但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改变农产品的购买量,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8.★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②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③中间需求的变化④人口的数量与结构⑤消费者的偏好与消费观念⑥消费者的文化习俗⑦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⑧政府的消费政策9.农产品供给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0.★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①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②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③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短④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11.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2.★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②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数目及替代程度③某种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④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⑤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或轻工业对某种农产品的依赖程度13.★“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14.蛛网理论1收敛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则小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收敛型的2发散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发散型的3封闭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相等,这种蛛网就是封闭型的第三章 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1.★流通过程中的三流:商流、物流、信息流2.农产品批发市场按地理位置可分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中转地批发市场3.★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①商品集散功能 ②价格形成功能 ③供求调节功能④信息中心功能 ⑤综合服务功能4.★零售业态的含义: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者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零售业态的内在组成要 素分别为:目标顾客、商业结构、服务方式、店铺环境、价格策略等第四章 农产品期货市场1.期货的概念:是指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围绕农产品期货合约交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2.★期货交易者的分类:套期保值者和期货投机者3.★期货市场的功能:发现价格功能、回避风险功能4.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对现货市场的宏观作用:① 减缓价格波动 ② 有助于政府宏观调控③ 促进农业国际化发展第五章 农产品国际贸易1.★国际贸易的两大基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2.★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区别① 构建的市场条件不同 ② 研究的对象不同 ③ 讨论的优势来源不同 ④ 衡量标准不同3.★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联系:比较优势理论是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发挥比较优势是实现竞争优 势的最佳途径4.★WTO 基本原则:①扩大市场准入原则,消除非关税壁垒 ②削减出口补贴,促进公平竞争③削减和规范国内支持,完善竞争机制 ④规范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严防设置非关税壁垒第六章 农业生产要素1.土地的概念:土地在经济学上是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连的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水文、植 被等一切自然条件2.★土地特征:自然特性⎪⎪⎩⎪⎪⎨⎧土地生产力具有差异性肥力可以不断提高土地能永久利用,土壤不能移动土地的位置是固定的,积是有限的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 经济特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难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土地利用的区位性土地利用的稀缺性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 从一定的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 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逐渐减少4.★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①因地制宜 ②节约用地 ③保护资源 ④有偿利用5.★土地集约经营的概念:是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技 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6.土地集约经营的类型:①劳动集约型 ②技术集约型 ③资金集约型7.土地集约经营的意义:①可以弥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的严重不足,通过提高土地生产率,不断增加农产品总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 ②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精耕细作等提高土地的产出水平,增加农民收益 ③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和物质装备,可以促进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协调、统一,实现高产稳产,提高质量8.提高我国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途径:①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②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③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 ④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⑤搞好经营管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9.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与措施①要为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a.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b.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c.政府的支持与帮助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项目的规模a.重视土地向某些生产项目集中b.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整体规模效益c.大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d.将开发性农业自觉纳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运作③组织形式应多种多样10.土地使用制可以分为:“两权”合一型和“两权”分离型11.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土地承包方 土地发包方1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①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 ②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 ④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 ⑤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⑥土地承包经营权托管 ⑦土地承包经营权反租倒包13.★“反租倒包”的含义:是指集体或单位、个人以一定的租金将农户承包地土地租赁后,经过投资开发或 者改善生产条件后再重新发包给单位或农户经营14.★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①平等、自愿、有偿原则 ②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用途维持原则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受限制原则 ④受让方资格限制原则 ⑤优先原则15.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①水资源通过降雨、降雪等方式可以自然循环补充②水资源同其他矿产资源相比,其利用只能是自然状态,不能通过人工提炼而在体积上或经济价值上得到浓缩 ③水资源既是生产对象的主题,又是生产对象的载体或媒体④人类对水资源循环上不能实施有效的人工控制 ⑤水资源的自然供给无弹性,需求呈刚性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1.★刘易斯模式①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元是能够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落后方式进行生产的,含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农业部门,这一部门生产率低,劳动报酬低;另一元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城市工业部门,它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比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高②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③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④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于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⑤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2.★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从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3.★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 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4.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①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殊性分为:绝对剩余、相对剩余②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原因分为:积累型剩余、结构型剩余、替代型剩余、季节性剩余5★.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 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农业劳动时间农业产品数量农业劳动生产率6.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①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②是增加积累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决定条件③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标志④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7.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①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②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③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④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第八章农业技术进步1.★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①渐进性②系统性③外生性④复杂性⑤周期性2.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①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②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3.★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劳动节约型技术、资源节约型技术、中性技术4.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①第一阶段应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②第二阶段应是资源节约型与劳动节约型技术全面发展和有机结合第九章农业资金1.农业资金的三大类:①农业财政资金②农业信贷资金③农户资金2.农户资金的来源:①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②非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③劳务所得④财产性收入⑤转移性收入第十章农业信息与农业信息化1.★农业信息的内涵:农业信息是指以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科学为表征对象的,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反映出来第十一章农业家庭经营1.★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第十四章农业保护政策1.全面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判断标准:经济结构主义观点、农业比较优势大小的观点第十五章食品质量安全管理1.★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特点①危害的直接性②危害的隐蔽性③危害的累积性④危害产生的多环节性2.★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途径①物理污染:指由物理性因素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②化学性污染: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化学合成物质而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③生物性污染:指自然界中各类生物性污染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3.中国食品认证:无公害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第十七章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农业现代化1.传统农业的特点:①技术停滞②粗放式耕作与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相结合,劳动生产率及其低下③封闭的、自我循环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①建设起一个发达的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②建设起一个富裕的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③建设起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3.★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业化战略、城市化战略、市场化战略、农业保护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十八章农业可持续发展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①经济持续性②社会持续性③生态持续性3.可持续农业发展趋势:①追求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②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③建立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体系④强化农业系统内的自养、自控功能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4.★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生态系统内部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物链原理,通过工程与技术措施,强化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联系,实现物质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从而减少物质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实现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可能会考大题:1.试分析当代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2.分析农贸市场和超市在销售农产品上的优劣势及发展趋势。
农业经济要素(农业经济学课件)
农业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要素
01
能源要素
MU LU
三 农业能源的未来趋势 1 生产性和生活性能源消费的双增长 、2 产业增长与发展的能源压力增加 3 清洁能源普及存在诸多现实困难
四 农业新能源开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农业能源未来的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
能对农业新能源开发进行分析。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勤劳踏实、勇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对农业的热爱。
化学肥料,简称化肥。是指用化学和(或)物理方法制成的含有一 种或几种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的肥料。
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要素之一。 我国化肥的使用量呈增长态势。
农药和化肥使用量的增加被认为是农村 环境污染和产品品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此,农业主管部门已经制定了农药、化肥使用 量零增长的政策。如果这个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将会逐 渐降低这些负外部性影响。
六、农村劳动力的结构性矛盾 第一、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第二、技术性劳动力比例较低。 第三、综合性人才比例降低。
开展职业技术培训
是解决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的 一项重要措施。
小结
1
劳动力要素在农村经济增长中作用显著。
2
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3
农民工回乡创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
农业劳动力存在结构性矛盾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勤劳踏实、勇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对农业的热爱。
思政目标
培养学生对农业的敬畏,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一、农业劳动力的概念
一般来说,农业劳动力是指能够从事农业生产及其它经济活动的适龄 人口,一通常是指18岁以上、65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
实际上18岁以下、65岁以上的部分劳动力仍然在不同程度地从事农业 生产劳动,这些劳动力在一些壮年劳动力流出地区甚至成为主力劳动力。
农业经济学-农业劳动力
90岁老奶奶在地里摘花生
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构成
60.00% 52.97% 50.00% 40.00% 30.00% 20.00%
26.51%
10.00%
0.00%
9.86% 5.47%
2.54%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专
2.65% 大专
文盲半文盲
四、中国农业劳动力的供求特点 1、农业劳动力数量大,质量低
三、农业劳动力的需求 1、农业劳动力需求:
是指在现存农业自然资源状况和 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保证经济 发展和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 要,整个社会对农业劳动力总量和质 量的整体需求。
农业劳动力需求包括农业劳动力的 数量和质量需求两个方面。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需求:是指农业部 门维持再生产所必需的农业劳动力达 到一定的数量。 农业劳动力的质量需求:是指农业部 门维持在生产对农业劳动力文化、技 能及健康等达到一定的素质。
(2)使人们做出流入城市决策的,是预期 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收入差异。 所谓预期的收入差异,包含两个因素: 一是收入水平; 二是就业概率。 如果城市收入为农村收入的1倍,只要 城市失业率不超过50%,人口就会不断向 城市流动。
(3)农业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 ,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 (4)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 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在城乡预 期收入差异很大的条件下,情况必然是如此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高失业率是城乡 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经济机会不均等的必然结 果。
中国东南部地区,尤其是珠江、长江三角洲 人口密度较大,而西北地区人烟稀少,劳动力相 对不足。
第二节
农业劳动力转移一般规律
一、农业劳动力的一般规律
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模式
农业劳动力资源名词解释
农业劳动力资源名词解释
农业劳动力资源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所需要的人力资源。
以下是对一些相关名词的解释:
1. 农业劳动力:指在农业生产中从事种植、养殖、耕作等活动的劳动者。
2. 农民工:指来自农村地区,以务农为主要职业的劳动者,一部分农民工会选择到城市从事农业相关工作,形成了城乡劳动力转移。
3. 雇佣劳动力:指农业生产中由农场主或企业雇佣的工人,他们在农场或农业企业中执行雇佣合同规定的工作,并得到相应的工资。
4. 家庭劳动力:指农业生产中家庭成员(如家庭农场的农民家庭)的劳动力贡献。
此类劳动力往往在农业活动中是义务性的,没有直接的经济报酬。
5. 剩余劳动力:指农村地区因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农业结构调整导致的多余劳动力,他们需要转移岗位或就业。
6. 劳务输出:指农村地区将雇佣到的农业劳动力派遣到城市或其他地区从事农业相关工作,并得到相应的报酬。
7. 劳动力合作社:指由农民自愿组成的合作社,目的是共同发展农业生产,共享资源与利益,提高劳动效益。
这些名词解释展示了农业劳动力资源的不同形式和组织方式,也反映了农业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多元化特点。
农业经济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导论1、农业的概念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在现代社会中被称为第一产业。
农业作为一种生产经济活动,其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人类所需的生物产品并为人类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过程。
2、农业的特性1)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
2)经济再生产: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改造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过程。
3)根本特性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
3、农业的地位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从农产品对人的重要性来看,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看,农业是国民经济其它部门得以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2)农业在不同国民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以工哺农)阶段。
(补充:以工哺农的经济特征:工业化程度较高;就业结构优化;城市化程度高;生产力水平较高)4、农业的作用1)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贡献:产品贡献:指农业部门所生产的粮食及其他农产品对增加国民生产总值所产生的作用。
(包括食品和轻工业原料)。
要素贡献:指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从而推动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
(包括劳动力、资本和土地)。
市场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业是国内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农业为市场提供各种农产品。
外汇贡献:是指通过出口农产品,农业为国家经济建设赚取外汇。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贡献,即通过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出口,直接创汇;二是间接贡献,即扩大农产品进口替代品的生产,减少外汇支出。
2)农业的多功能性:环境功能:农业不仅能为自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条件,还能为社会不断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社会功能:是指农业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还为他们提供生活和社交场所,具有减少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形成社会资本的功能。
农业经济学5农业劳动力
农业科研劳动力
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的劳动力,推动农业的发展和 进步。
农业劳动力的生产率
1 技能培训
2 农业技术
3 资源配置
提供农业劳动力的培训 和技能提升,可以提高 其生产效率和质量。
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 如智能农机和远程监测 系统,可以提高农业劳 动力的生产力。
合理配置土地、资金和 信息资源,可以提高农 业劳动力的利用效率。
农村劳动力流失导致大 量儿童留守,增加了教 育和社会问题的挑战。
农业劳动力的流失促使 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加 快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 业升级。
农业劳动力的未来展望
智能农业
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劳动力 将更多地运用智能技术和自动 化设备进行农业生产。
可持续农业
注重资源保护和生态平衡,农 业劳动力将朝着可持续农业的 方向发展。
教育培训
加强农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 提高其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农业劳动力市场的现状
1
供需关系
农业劳动力市场存在供需失衡的问题,
收入差距
2
需求较大而供应相对不足。
农业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存
在城乡收入差距,需要进一步改善。
3
流动性
随着农村人口流动加剧,农业劳动力 的流动性越来越高,给市场带来了新 的挑战。
农业劳动力和可持续发展
资源保护
农业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 应注重环境保护,促进可 持续农业的发展。
农村发展
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收入水 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农村 地区的发展和稳定。
技术创新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 农业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和 生产效率。
农业劳动力与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对农村发展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影响和压力。
农业经济学第七章农业劳动力
3.2
3.2
3.8
3.6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马克思 指出 :“劳动生产率是由多种情况
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 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 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 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1.自然因素 2.经济因素 3.技术因素 4.社会条件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农业劳动力内涵
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 质量。
农业劳动力的特殊性
1、农业劳动在季节上具有强烈的季节性 2、农业劳动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和 地域性 3、农业劳动内容的多样性 4、农业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和不稳定性
我国农业劳动力
有人说我国农业劳动力剩余, 有人说我国农业劳动力短缺。 到底什么是农业劳动力。 按户籍划分,必然高估,因为农民工数量 按常驻地区,必然低估,因为农民工数量
2.农业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3.农业劳动力供求状况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
差异
第二节 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农业劳动力 从农业中向非农产业或城市的流动。 主要方式有部门转移和空间转移。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逐步向 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 动力的比重逐步下降。 (2)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从 根本上取决于农业相对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
第七章-农业经济学
一、农户兼业化概念界定
二、农户兼业的原因剖析
(二)我国对农户兼业的划分标准
按照住户总收入的来源划分住户类型
≥95%
纯农户
三、农民兼业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50%-95%
农业 兼业户
非农 兼业户
5%-50%
非农户
<5%
第二节 农户兼业化
一、农户兼业化概念界定
(二)农村存在自由的劳动力市场和土地市场
2.农村存在自由的土地市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第二节 农户兼业化
一、农户兼业化概念界定
二、农户兼业的原因剖析
三、农民兼业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三)推力—拉力理论
谋求农外就业的推力因素
扩大农场规模有困难
三、农户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农户作为企业性经营者,追求利润最大化;农户作为消费者,追求产 品量最大化。事实上,由于发展中国家中的农户很难做到追求利润最大化 ,并且在生产能力、要素禀赋、知识结构等方面处于弱势,因而多数农户 的追求目标是产量最大化。
第一节 农户经济概述
农业经济学 2015年高教版
第二节 农户兼业化
一、农户兼业化概念界定
二、农户兼业的原因剖析
三、农民兼业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农户兼业的定义与不同划分标准 农户兼业:农户为追求家庭效用最大化,将部分劳动力投入到工
业或服务业等非农部门,既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非农业生产的现象。 兼业农户:既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户。
分类
以农业为主要收入的农户:第一类兼业
一、农户经济及其特征
二、农户经济理论的发展及演变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业劳动力【圣才出品】
农业劳动时间供给有两个来源:
a.参加农业劳动的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天的农业劳动时间和全年农业劳动时间的总和;
b.非农业劳动力在农忙季节或其他时间参与农业劳动的时间。
农业劳动力每个工日的长短、全年劳动工日的多少,受农业气候、农业劳动对象、农业
劳动手段、农业劳动力供给规模和国家法律等因素的限制。
3.农业劳动力的需求
2 / 38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和历史传统等综合状况决定的。 ①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具有强劲的经济推动力 农业扩大再生产主要是依靠多投入简单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来实现的,农村通过增加家庭
《农业劳动力》课件
农业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
教育意识不强
大部分农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 缺乏专业技能和知识,制约了农业生 产效率的提高。
部分农业劳动力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 够,缺乏主动学习和提升自身素质的 动力。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与城 市相比,教育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 存在较大差距。
农业劳动力的培训需求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 农业、高效农业和绿色农业等 多样化经营模式。
加强农业人才培养
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水平,培 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科技人
才。
农业劳动力的创新模式
家庭农场模式
以家庭为单位,自主经 营、自负盈亏,实现规
模化和专业化生产。
合作社模式
农民自愿组成合作社, 共同经营、共担风险, 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
度。
农业产业化模式
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实 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提高农业产业链的协同
效应。
智慧农业模式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实现智能化、精准化
农业生产和管理。
农业劳动力的创新实践与案例
某地区家庭农场的成功经验
通过合理规划、科学管理和市场开拓,实现了家 庭农场的可持续发展。
某龙头企业的全产业链经营
通过纵向一体化和横向协作,实现了农业产业的 协同发展。
农业劳动力的特点
地域性
农业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 ,与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密切相关
。
季节性
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导致农业劳动力 的季节性,劳动力需求随季节波动 。
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相对于其他行业,农业劳动力的文 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专业技能和 知识。
农业劳动力的地位与作用
农业经济学07
农业经济学07第一节农业劳动力资源一、农业劳动力资源概述(一)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概念劳动力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
农业中的劳动力资源包括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 确实是能够参加农业劳动的人数。
农业劳动力的质量, 是指农业劳动力的体力强弱、技术熟练程度和文化、科学水平的高低。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变动, 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阻碍。
自然因素有: 农业人口的自然增长情形, 达到或超过劳动年龄的人数等。
社会因素要紧有: 国民经济的进展速度, 产业结构状况, 人口流淌政策, 农业经营形式等。
这些因素都会阻碍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变化。
农业劳动力的质量状况取决于: 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农村医疗保健条件, 农村教育的普及状况, 农业专业化水平, 以及农业科学技术的进展状况等。
在不同的生产力进展水平下, 农业对劳动力的质量要求是不同的。
在以手工劳动为主的条件下, 劳动力的体力作用比较重要, 因此通常用男、女、整、半、辅助劳动力来反映劳动力的质量。
而在现代农业中, 体力因素的意义相对降低, 智力因素的作用持续增长。
因此, 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水平和技术熟练程度成为衡量农业劳动力质量的要紧指标。
(二)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的特点1.农业劳动力数量多, 比重大。
2005年我国总人口达13.08亿, 其中乡村人口7.45亿, 占57.01%。
乡村劳动力5.3亿, 乡村从业人员4.8亿, 其中, 从事第一产业的占70.8%, 从事第二产业的占15.6%, 从事第三产业的占13.6%。
2.农业劳动力素养较低。
劳动力的质量是劳动者本身具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在现代社会, 生产的进展要紧不是依靠劳动力数量的增加, 而是靠劳动力素养的提升。
我国农业劳动力“量”多“质”低, 这能够从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素养得到反映。
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要紧数据公报”2006年, 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中, 文盲占6.8%;小学文化程度占32.7%;初中文化程度占49.5%;高中文化程度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
《农业劳动力资源》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农业劳动力资源概述 • 农业劳动力资源的现状 • 农业劳动力资源的问题与挑战 • 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 农业劳动力资源的相关政策与措施
01 农业劳动力资源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农业劳动力资源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活 动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总和,包括 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年龄、性别、文 化程度、技能水平等方面。
年龄与性别分布
农业劳动力资源在年龄和性别分布上也有所不同,中老年人和女性 在农业劳动力中占有一定比例。
农业劳动力资源的重要性
01
02
03Leabharlann 农业生产的基础农业劳动力资源是农业生 产的基础,是实现农业现 代化的重要保障。
农村发展的支撑
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和 质量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 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 提高。
农业劳动力资源的现状
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但 存在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素质 偏低、技能水平不足等问题, 需要加强培训和引导。
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的途 径
通过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鼓 励农民参加技能培训、推广现 代农业技术等方式,提高农业 劳动力资源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
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政 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劳动力资源 开发的投入,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农民参加培训和技能提升 。
农业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偏大,中老年人口占据较大比 例。
农业劳动力资源的结构
性别结构
农业劳动力中女性比例较高,但男性仍然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文化程度结构
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以初中及以下学历为主。
技能结构
农业劳动力中技能水平较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农业劳动力讲义课件
②该模式假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入和城市工业部 门就业机会的增加,在速度上是与工业部门资本积累 的扩大成正比例的。
③该模式在假定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的同时,城市 不存在失业
④该模式把不变的工资水平作为分析的基础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2.拉尼斯—费模式
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农村中符合劳动年龄并有劳
动能力的人的数量和不到劳动年龄或已超过劳动年 龄但实际参加劳动的人的数量。
农业劳动力的质量:农业劳动力的体力强弱、技
术熟练程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2.农业劳动的特殊性
(1)在时间上具有强烈的季节性 (2)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和地域性 (3)劳动内容的多样性 (4)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及不稳定性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5.1.3 农业劳动力的需求
1.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基本特点
(1)数量和劳动时间的季节性 (2)技能上的复杂性 (3)质量在提高,数量在减少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2.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
(1)农业自然资源的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潜在 需求的大小 (2)社会人口和经济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宏 观需求状况 (3)政府的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的需求状况也是 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 ①政府的人口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需求状况的影响 ②政府的教育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需求状况的影响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3.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呈现出 两个阶段的变化趋势:
第一阶段: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增加,相对 比重(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下降;
第二阶段: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与相对比 重同时下降。
农业劳动力与农业生产
农业劳动力与农业生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劳动力则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在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农业劳动力的角色与地位日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农业劳动力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农业劳动力的现状和问题。
1. 农业劳动力的定义与分类农业劳动力是指在农业生产上从事耕种、养殖、种植等各类农业活动的劳动者。
根据从事的工作性质和职能,农业劳动力可以分为农民劳动力和农业工人两类。
1.1 农民劳动力农民劳动力主要由农村居民组成,他们自己或者与家人共同从事农业生产。
农民劳动力包括农田劳动力、家庭劳动力和临时劳动力。
他们通过参与农业生产来维持自己的生计,为国家提供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1.2 农业工人农业工人是指在农业生产上从事雇佣劳动的员工。
他们与农户签订劳动合同,为农场或农户提供劳动力。
农业工人可能是短期雇员或长期定期工,他们的劳动力来源于城市或周边农村。
2. 农业劳动力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农业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动力,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充足的农业劳动力可以有效地开垦农田、耕种、施肥、灌溉和收割作物,以确保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和高产。
同时,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和技术培训,可以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2.2 保障粮食安全农业劳动力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农业劳动力的流动和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增加,农村地区的农业劳动力不足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缺乏农业劳动力可能导致耕地撂荒、农田管理不善等问题,进而影响到粮食的产量和供应。
因此,加强对农业劳动力的保护和培养,以确保农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3. 农业劳动力现状与问题3.1 人口老龄化随着农村人口的老龄化趋势愈发明显,农业劳动力的年龄构成也面临着严重挑战。
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
•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需求,是指农业部门维 持再生产所必需的农业劳动力达到一定的 数量;
• 农业劳动力的质量需求,是指农业部门维 持再生产对农业劳动力文化、技能及健康 等达到一定的素质。
• 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形式,包括对农业劳动 力的微观需求和宏观需求。 • 农业劳动力的微观需求,是指农业生产经 营单位为了维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再 生产,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量;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与类型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 •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 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 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 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 • 即即使这部分劳动力分离出来,原有的有效 劳动时间和产出量不会减少,也不影响农业 的发展。
• 农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是指在现存的农 业自然资源状况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 为了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 长的需要,整个社会对农业劳动力总量和 质量的整体需求。
(二)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基本特点
1.农业劳动力需求具有数量和劳动时间的 季节性
2.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具有技能上的复杂性
3.农业劳动力需求的质量在提高、数量在 减少
(二)农业劳动的特殊性
1.农业劳动在时间上具有强烈的季节性 2.农业劳动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和地
域性
3.农业劳动内容的多样性 4.农业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及不稳定性
(三)农业劳动力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劳动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
• 任何社会的一切社会财富,都是人们从事生 产活动的结果,是人类劳动与自然界相结合 的产物。
• 人口迁移量与迁入地与迁出地两个地域的人 口规模和距离有明显的联系,迁移量与两地 人口数的乘积成正比,与其距离成反比。 • 这一理论的实质是:人口迁移的方向是从低 工资到高工资的地方,从劳动力过剩的地方 到劳动力不足的地方。 • 城乡人口迁移的动机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的 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就越多; 距离越短,流入的量就越大。
推广硕士《农业经济学》复习题及作业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农业推广硕士《农业经济学》复习题及作业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农业?什么是农业的基本贡献和农业的多功能性?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生物体,获取的是动植物产品。
农业的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生物产品,以满足社会需求的一种生产经济活动。
农业对经济发展的基本贡献有四种形式: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外汇贡献。
农业多功能性是指农业除了具有提供食物和纤维等多种商品的功能外,还具有五个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环境功能、社会功能、粮食安全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2、试分析农业的根本特性。
(作业1)3、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仅作为了解内容,不作为考试内容)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什么是农产品供给?农产品供给需要具备哪两个条件?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有哪些?农产品供给就是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并且能够出售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农产品供给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产经营者有出售农产品的愿望;二是生产经营者有供应能力。
农产品供给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农产品自身的价格,相关农产品的价格、农产品生产成本及技术条件、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等,同时影响农产品供给变动的因素还有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农产品生产者数量,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和其他因素。
2、什么是农产品需求?农产品需求需要具备哪两个条件?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有哪些?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构成农产品需求的两个必备条件:一是消费者具有购买欲望;二是消费者在现行价格条件下具有支付能力。
农产品需求受诸多因素影响,主要表现在: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中间需求的变化;人口的数量与结构;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观念;消费者的文化习俗;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政府的消费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易斯模式
(1)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 (2)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 (3)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 (4)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结果是
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 利润 (5)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 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 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3)第三阶段:劳动边际生产率等大于不变制度 工资的阶段(商业化点)。
拉尼斯-费景汉模式的不足
(1)假定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动力,而工业部 门不存在失业,并且工业工资水平是不变的。
(2)假定农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不会因为农业 劳动生产率变化而变化。
3、托达罗模式
(1)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收 益与成本的理性的经济考虑,这种考虑包 括心理因素。
▪ 第二种把边际劳动收益低于非农边际劳动 收益的农村劳动者称为剩余劳动力。因为 这部分劳动者选择非农生产会获得更大的 收益,最终他们会选择转移出去的。
劳动力年龄
▪ 年龄处于适合参加劳动的阶段,作为生产者 统计的人口。
▪ 人口学一般以16岁-64岁期间的人口为劳动 适龄人口。
▪ 中国一般规定男子16岁-60岁期间、女子16 岁-55岁期间的人口为劳动适龄人口。
人口红利
▪ 与“刘易斯拐点”相对应的是“人口红 利”,由于年轻人口数量增多形成的廉价 劳动力,提供给经济发展相对便宜的要素 价格。
▪ 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廉价劳动力是 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这一点,在我国的 经济增长模式中也表现得较为明显。
劳动力转移理论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式
1、刘易斯模式 2、拉尼斯-费景汉模式 3、托达罗模式 4、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5、吉佛的引力理论 6、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
▪ (2)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从 根本上取决于农业相对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 距。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 (3)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呈 现出两个阶段的变化趋势:
▪ 第一阶段使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增加,相 对比重下降;
▪ 第二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与相对 比重同时下降。
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
我国农业劳动力
▪ 有人说我国农业劳动力剩余, ▪ 有人说我国农业劳动力短缺。 ▪ 到底什么是农业劳动力。 ▪ 按户籍划分,必然高估,因为农民工数量 ▪ 按常驻地区,必然低估,因为农民工数量
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农业剩余劳动力
▪ 一种把边际生产率=0的劳动者称为剩余劳 动力。通俗地说,就是认为这部分人即使 不参加农业生产也不影响农业产量。
差异
第二节 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农业劳动力 从农业中向非农产业或城市的流动。 主要方式有部门转移和空间转移。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 (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逐步向 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 动力的比重逐步下降。
迁出地缺少就业机会、农作物收成不好、社 会关系不和、居住环境恶劣等因素都属于推 力; ▪ 另一种力量是迁入地的拉力或称吸引力,如 公共设施较好、气候好、收入高、文化氛围 好等,则是拉力。
我国农业劳动力
▪ 有人说我国农业劳动力剩余, ▪ 有人说我国农业劳动力短缺。 ▪ 到底什么是农业劳动力。 ▪ 按户籍划分,必然高估,因为农民工数量 ▪ 按常驻地区,必然低估,因为农民工数量
农业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 乡村从业人员?
中国人口红利在消失
▪ 中国的剩余劳动力已经用完,中国已经处在工 业化和城市化的尾声,即将进入到后工业化时 代。
▪ 劳动适龄人口在人口中的比重,称为抚养指 数,表示每个劳动适龄人口的负担程度。
农业劳动力内涵
▪ 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 质量。
农业劳动力的特殊性
▪ 1、农业劳动在季节上具有强烈的季节性 ▪ 2、农业劳动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和
地域性 ▪ 3、农业劳动内容的多样性 ▪ 4、农业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和不稳定性
农业劳动力供给特点
(1)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具有较强的经济 推动力。
(2)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具有较强的弹性。 (3)农业劳动力总供给量过大,而有效供给
又严重不足。
中国农业劳动力的供求特点
▪ 1.农业劳动力数量大,质量低、(老龄化) ▪ 2.农业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 3.农业劳动力供求状况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
(2)使人们做出流入城市决策的,是预期的 而不是现实的收入城乡差异。
(3)农业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 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
(4)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 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 。
4、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 人口迁移是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 一种力量是原住地的推动力或称排斥力,如
1、刘易斯模式的不足
(1)强调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忽视农业的发展。 (农业的报酬不如工业被假定了)
(2)假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入和城市工业部门就 业机会的增加,在速度上是与工业部门资本积累 的扩大成正比例的,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与资本 比例始终是不变。
(3)假定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的同时,城市不存在 失业。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 路径依赖理论:它的特定含义是指人类社 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 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 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 径产生依赖。
农业劳动力供给
农业劳动力供给: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劳动力进行农业劳动供
给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基本特点
(4)把不变的工资水平作为分析的基础。
各种“点”
2、拉尼斯-费景汉模式
在刘易斯模式的基础上, 拉尼斯、费景汉提出了 自己的劳动力流动模式。根据农业和工业两部门发 展的对应关系把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以下三个 阶段:
(1)第一阶段: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阶段。
(2)第二阶段: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但小于不 变制度工资的阶段(粮食短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