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中的教育名言及译文
《礼记。学记》中的名言名句
《礼记。
学记》中的名言名句《礼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它主要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方法和原则。
在这篇文章中,有很多经典的名言名句,下面我将为大家列举其中的一些。
1.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是《学记》开篇的一句名言,它表达了学习的乐趣所在。
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时常进行学习和不断地重复习题,才能够真正掌握知识,取得进步。
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强调了对学习的态度和热情的重要性。
光是了解和学习是不够的,真正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乐在其中的人,才是最优秀的学习者。
3. 上好礼志于道,次好礼志于文,再次好礼志于礼,末好礼志于名。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礼仪时应该抓住本质,更注重道德修养和内在品质的提升。
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真正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得当。
4. 以礼为教,以教为养。
此句强调了礼仪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孩子们的品性和道德,从而使他们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5. 学而优则仕,尚德则国治。
这是《学记》中的一句名言,强调了学习和德行之间的关系。
只有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同时继承和弘扬优秀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
6. 率天下之无知以知,率天下之知以无知。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
要时刻谦虚和虚心,无论自己已经掌握了多少知识,都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保持一颗虚心的态度,才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真正的进步。
7. 忘彼无不利。
这句话教导我们要勇于接受新的知识和思想,要放下过去的旧观念和陈旧的观点,才能够真正拓宽自己的视野,不断进步。
8. 敏于事而文于词,亦可为离。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提高文字表达的能力,这样才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变为自己的能力和实力。
9.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做事情要有提前准备和充足的准备工作,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够有所建树和成就,否则就会荒废时间和机会。
《学记》原文及翻译
《学记》原文及翻译1.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sǒu)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yuè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译文】启发思虑而求合乎法则,招求善良的人,(这二件事)能取得小名声,但还不能感动众人。
亲近贤良的人,关怀疏远的人,能感动众人,但还不能教化整个的人民。
君子如果想要教化人民移风易俗,那一定要从学习上入手!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懂得道理。
因此古代的帝王建设国家和统治人民,都是把教育和学习放在首位。
《兑命》说:“应该想到有始有终地经常学习。
”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虽然有鱼肉等美好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
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就不明白它的美妙。
因此,学习过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行不够,教过人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还有未通达的地方。
知道自己的学行不够,这以后就能自我反省而更多地去学习。
知道自己的学识还有未通达的地方,这以后就能自强不息地求进步。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增长的。
《兑命》说:“教人学习,能收到相当于自己学习的一半效果。
”大概也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2.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
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
【译文】古代教学,家(25家)里办学有“塾”,党(500家)里办学有“庠”,遂(12500家)里办学有“序”,国都办学有“学”。
教育名言警句录
《礼记·学记》:“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启发教学《学记》给出过精辟的阐述:“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
”意思是说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要鼓励学生而不要压抑他们,要指导学生学习门径,而不是代替学生作出结论。
引而弗牵,师生关系才能融洽、亲切;强而弗抑,学生学习才会感到容易;开而弗达,学生才会真正开动脑筋思考,做到这些就可以说得上是善于诱导了。
启发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诱导作用,教师向来被看作“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处于主导地位。
2.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特点 B)“教为不教”是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
“教为不教”的“教”就是说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一边努力工作实践,一边努力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创造了许多可行的教学方法,并且摸索出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有效利用这些方法达到教学的目的,这就是教学有法。
正因为教学有法,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不但要钻研教材,还要注意教法;既要学习相关教学的论著,还要通过实践、探索,掌握其“教”的规律。
“教为不教”的“不教”就是说教学要从实际出发,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能拘泥于某种教法,所以我们又得做到教无定法。
“教为不教”思想说明:教学有法是走向教无定法的前提,教无定法是对有法的升华。
从无法到有法,这是进步,从有法到无定法,这是突破,从无定法到创新法,贵在得法,这是飞跃。
变无法为有法,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劳动,使有法为无定法,需要我们抛洒辛勤的汗水。
化有定法为新法,更需要我们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至此方能达到循法而不拘泥于定法。
大家都知道教学方法各种各样,各有千秋。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自主、合作、探究、开放教学法,等等。
《学记》全文及翻译(转)解析
《学记》全文及翻译【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 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
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亲相助;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识别朋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叫作“小成”。
《学记》全文及翻译(转)解析5篇
《学记》全文及翻译(转)解析5篇第一篇:《学记》全文及翻译(转)解析《学记》全文及翻译【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 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关于教育的国学经典名言
关于教育的国学经典名言1.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对人的塑造和培养的重要性,就如同玉石需要雕琢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人也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明白事理。
2.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
它体现了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对教育他人的耐心与执着。
3. “有教无类。
”——孔子。
意思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充分彰显了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这表明在学习和教育中,要善于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
5.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
强调了复习旧知识能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出了为师者应当具备这样的能力。
6.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详细阐述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需要广泛学习、仔细探究、谨慎思考、明确分辨、坚定践行。
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
清晰地定义了教师的职责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
8.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教育人们学业要靠勤奋才能精湛,而因玩乐就会荒废;德行要靠思考才能形成,而因随意就会败坏。
9.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强调了大量阅读对于提升写作能力的重要性,也从侧面反映了知识积累在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10.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警示人们要珍惜年少时光,勤奋学习,否则年老时会后悔莫及。
11.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
说明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教学才能发现自己的困惑,从而促进自身的进步和提高。
1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鼓励人们要聪明且喜好学习,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
1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完整版)《学记》全文及翻译汇总
《学记》全文及翻译大约写于公元前的战国末年,是"礼记”一书49篇中的一篇,作者不详,郭沫若认为像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它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也是最完善的极为重要的文献,值得认真研究.它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学校制度,学校管理等各方面都作了系统论述.虽然时隔2000多年,但是对今天的教育仍富有现实意义。
【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寻找有贤之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学记的名言警句教育学
学记的名言警句教育学1.《学记》(《礼记》)有那些句子可作为名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礼记·学记》意思是说:虽有精美的食物,如果不吃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美;虽有很好的道理,不学它,就不知道它的高妙。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礼记·杂记下》)《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孔丘(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1. 有关教育的名言警句1.“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礼记》2.“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陶行知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4.“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陶行知5.“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6.“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陶行知7.“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马卡连柯8.“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
”——爱因斯坦9.“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爱因斯坦10.“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
”——爱因斯坦2. 关于教育的名人名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论语·魏灵公》>> 意思是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学记》名言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就像面前有一块美味的蛋糕,你不尝一口,怎么能知道它有多甜呢?我有个同学,总觉得学习是件苦差事,可当他真正开始深入学习一门学科后,才发现其中的乐趣,就像吃到了美味的嘉肴一样,这才明白学习的好处呀。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学习就像爬山,你爬得越高,越发现还有更高的山峰。
我老师经常说,每次给我们讲课,都能发现自己知识上的一些漏洞。
他就赶紧去学习补充,这就是知困然后自强呀。
那我们学习的时候发现不足,难道不应该像老师一样自反吗?3.“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 善学的人就像聪明的小蜜蜂采蜜,能快速找到最好的花朵,老师稍微指点就能收获很多。
我邻居家的孩子就是这样,学习方法对了,学得轻松成绩还好。
而有些同学就像没头的苍蝇乱撞,学不好还怪老师,这多不应该呀。
4.“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 光靠死记硬背的学问,怎么能当老师呢?这就好比一个厨师只会按菜谱做菜,没有自己的创意和理解。
我以前的一个代课老师,只会照着课本念,我们都觉得很枯燥。
真正的好老师应该像大厨能创新菜品一样,对知识有自己的见解呀。
5.“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 好的教育就像放风筝,线在老师手里,但要让风筝自由飞翔。
我上学的时候,老师让我们讨论一个历史问题,他只给一点提示,然后让我们自己去探索答案,而不是直接告诉我们。
这就像放风筝时,给风一点引导,而不是强行拉扯呀。
6.“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
” 学习就像给五官注入活力。
你看那些有学识的人,他们的眼神都透着智慧,说话也有条有理。
就像我爷爷,虽然年纪大了,但一直坚持学习,他的眼睛就像星星一样闪亮,思维也特别敏捷,这就是学习对人的影响呀。
7.“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 学习就像种地,错过了播种的季节,再怎么努力也不容易有好收成。
《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全文及翻译第一章:化民成俗【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者在发布法律命令的时候,如果能够认真研究思考,发布实施,同时,广求品德高尚有悲悯忧思的人来辅佐自己,那么,是可以产生一定影响的;但是,不足以能够来激发全体民众的向善愿望。
执政者如果能够亲近贤德的君子,关爱贫贱出身的寒士,那么,就足够来激发起全体民众向善愿望的;但是,不足以来教育好全体民众。
执政者如果想让全体民众都能接受教育并且形成为社会风尚,那么,那就一定只有走兴办学校施行全民教育这条路了。
第二章:教育优先【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即使质地很好),但是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人们(即使本性善良),但是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制定法律制度,统治百姓,无一不是把教育当作首要的大事。
《尚书·兑命篇》说:“君王们一定要自始至终坚持一贯的重视办好学校。
”就是这个意思吧!第三章:学知不足【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去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道之美;(同样,)即使有了崇高的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能知道它的作用。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浅薄,只有实际的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新的困惑。
第四章:教学相长【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反思,自我反省;教师知道了自己的贫乏,才能不断努力钻研,更新自己,充实自己。
所以说:教学的与求学的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学的一半就是在求学啊”。
《学记》原文及翻译
《学记》原文及翻译
《学记》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ǎo)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翻译:执政者在发布法律命令的时候,如果能够认真研究思考,发布实施,同时,广求品德高尚有悲悯忧思的人来辅佐自己,那么,是可以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不足以能够来激发全体民众的向善愿望。
执政者如果能够亲近贤德的君子,关爱贫贱出身的寒士,那么,就足够来激发起全体民众向善愿望的;但是,不足以来教育好全体民众。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翻译: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
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
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第三章2:教学相长
翻译: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翻译: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反思,自我反省;教师知道了自己的贫乏,才能不断努力钻研,更新自己,充实自己。
《学记》中蕴含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蕴含的教育思想《学记》是一部记述孔子思想和教育观的经典著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本文从《学记》中挑选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思想进行探讨。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记》中的经典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教育理念中的核心思想之一。
这一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和谦虚谨慎的处世态度,提倡人们在与他人交往中持谦恭之心,懂得尊重他人的权益、个性和自由。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和人际关系建立的。
二、学以致用孔子在《学记》中还提出了“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学习知识不是为了追求纯粹的学问,而是为了使所学的知识能够直接用于生活实践中,实现改善个人和社会的目的。
孔子对知识的看法,是把它看作是一种行动的基础,而不是一种静态的事物。
三、实际操作是最好的检验在《学记》中,孔子还提出了实际操作是最好的检验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成功的标志不在于口头上的宣扬,而在于实际操作的效果。
只有真正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并取得实际效果,才能真正体现知识的价值和人的素质。
四、不断完善自我孔子的教育思想中还涉及到了自我提升和不断完善自我的要求。
他认为,人的素质和能力都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和提高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努力不断完善自我,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五、启发人生的奥义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启发人生的奥义,他提倡人们在追求知识和智慧时,不断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认为,当人们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后,就会更加热爱生命,珍惜时间,竭力追求人生的完美。
综上所述,《学记》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对于现代教育教学也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更好地引领和教育学生,将其带入成功的道路。
《学记》教育名言
《学记》教育名言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经典之一,涉及教育和学习的众多原则和观念。
它提供了儒家关于教育和学习的深刻见解。
以下是《学记》中的一些教育名言: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这句话强调了学
习和思考的重要性。
仅仅学习而不思考是不够的,
思考而不学习也是危险的。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这句话
讲述了对知识的态度,知道的人不如喜欢的人,喜
欢的人不如乐于其中的人。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 这句话意味着不
要担心别人不了解你,而应担心自己的不足。
4."听其言而观其行。
" 这句话强调了观察和理解一个
人的重要性,不仅要听他们说什么,还要看他们怎
么做。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这句话意味着通过复
习旧知识以获得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成为好老
师。
这些名言不仅在古代中国的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现代教育和学习中仍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们强调了学习、思考、态度、理解和持续成长的重要性。
教育学《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 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
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亲相助;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识别朋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叫作“小成”。
学记原文带译文
学记原文带译文学记原文带译文《学记》全篇共20节,1229字,语言精辟,言简意赅。
虽然全文篇幅短小,但它却从教育理论到教育实际,从教育作用到教育目的,从教育制度到教育内容,从教学原则到教学方法,从教师到学生等教育的各个方面作了系统而深刻的记述。
它是古代教育思想中的瑰宝。
下面我们来看看学记原文带译文,欢迎阅读借鉴。
学记原文带译文【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够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够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够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够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教育学《学记》全文和翻译
《学记》【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ﻫ【译文】执政得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就就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得,但就就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得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得心了,但就就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得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得风俗,瞧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就就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就就是不能成为玉器得;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得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就就是这个意思吧!ﻫ【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就就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ﻫ【译文】即使有了美味得菜肴,不吃就就是不能知道它得美味得;即使有了最好得道理,不学习就就是不能知道它得好处得。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得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就就是相互促进得。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就就是一件事情得两方面”。
正就就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ﻫ【译文】古时候得教育制度就就是: 在每二十五“ 家”得“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得“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得“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得成就一次。
学记原文及翻译(精品文档)
学记原文及翻译原文: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译文:大学的教育,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必定有正式的课程,课余也必定有各种课外活动。
如果不培养他们学习各种技艺的兴趣,就不能使他们乐于学习。
所以君子对于学习,专心致志,勤奋刻苦,课余休息时也优游自得。
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朋友交往,深信所学之道,即使离开了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之道。
《学记》原文及翻译原文: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译文:大学的教育,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必定有正式的课程,课余也必定有各种课外活动。
如果不培养他们学习各种技艺的兴趣,就不能使他们乐于学习。
所以君子对于学习,专心致志,勤奋刻苦,课余休息时也优游自得。
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朋友交往,深信所学之道,即使离开了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之道。
《学记》还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认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教师通过教学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学生通过学习来增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对师生互动的重视,强调了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在《学记》中,还提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这意味着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这种个性化的教育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学记》原文及翻译原文: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译文:大学的教育,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必定有正式的课程,课余也必定有各种课外活动。
《学记》原文及翻译
《学记》原文及翻译《学记》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者在发布法律命令的时候,如果能够认真研究思考,发布实施,同时广求品德高尚有悲悯忧思的人来辅佐自己,那么,是可以产生一定影响的,但是,不足以能够来激发全体民众的向善愿望。
如果执政者能够亲近贤德的君子,关爱贫贱出身的寒士,那么,就足够来激发全体民众向善愿望的,但是,不足以来教育好全体民众。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译文:如同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不经雕琢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明白事理。
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百姓,都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尽管有美味的佳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尽管有高明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说,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了解自己的不足;只有通过教授他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困惑。
知道自己的不足,就能返回自身更努力地学习;知道了困惑,就能自我勉励不断努力提高自己。
原文: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译文:所以说,“学习和教授的过程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说:“学习别人所不知道的东西,这样才算是学问的一半。
”也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译文:大学开学时,官员们要穿着皮弁服,备办祭祀菜蔬,这是表示尊先圣、敬师长的礼节。
学校要按时练习射箭和歌唱,这是为了使学者一开始就认真对待学业。
使用夏楚二物来惩戒游手好闲的人,这是为了使他们有所畏惧而不敢放纵自己。
没有占卜禘祭就不去视察学校,这是为了让学者有足够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
原文: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学记》中的教育名言及译文
《学记》中的名言及译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众,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就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玉质虽美,不经雕琢,不能成精美玉器;人有天赋但不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所以古代君王建设国家,统治人民,都把教育作为首要任务。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虽然有高深至极的道理,不学就不知它的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人必须上学读书,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必须亲身经历教学的过程,才会深感自己学问的孤陋和困惑。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求学者知不足,才会自我反思,更加努力地学习;教者感到困惑,才会潜心钻研,孜孜以求,自强不息。
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大学教育的原则是:事情没有发生就加以防止,这叫防患于未然;当其可之谓时;——在适当之时,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叫作及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循序渐进,不超越学生的年龄特征,叫作顺应自然;(陵:超越;节:年龄特征)相观而善之谓摩。
——共同学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叫作观摩切磋。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这四点就是教育成功的要诀.道而弗牵;—-引导学生,而不是硬拖着学生走;强而弗抑;-—策励学生,而不是强迫推动学生走;开而弗达.-—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达成结论。
道而弗牵则和;—-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和谐融洽;强而弗抑则易;——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学习就会感到顺利容易;开而弗达则思。
——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学生才会独立思考。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师生融洽,学习顺利,学生又能独立思考,才是善于诱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记》中的名言及译文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众,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就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玉质虽美,不经雕琢,不能成精美玉器;人有天赋但不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所以古代君王建设国家,统治人民,都把教育作为首要任务。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有高深至极的道理,不学就不知它的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人必须上学读书,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必须亲身经历教学的过程,才会深感自己学问的孤陋和困惑。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求学者知不足,才会自我反思,更加努力地学习;教者感到困惑,才会潜心钻研,孜孜以求,自强不息。
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大学之法: 禁于未发之谓豫,——大学教育的原则是:事情没有发生就加以防止,这叫防患于未然;
当其可之谓时;——在适当之时,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叫作及时;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循序渐进,不超越学生的年龄特征,叫作顺应自然;(陵:超越;节:年龄特征)
相观而善之谓摩。
——共同学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叫作观摩切磋。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这四点就是教育成功的要诀。
道而弗牵;——引导学生,而不是硬拖着学生走;
强而弗抑;——策励学生,而不是强迫推动学生走;
开而弗达。
——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达成结论。
道而弗牵则和;——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和谐融洽;
强而弗抑则易;——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学习就会感到顺利容易;
开而弗达则思。
——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学生才会独立思考。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师生融洽,学习顺利,学生又能独立思考,才是善于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