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微课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诗歌大意,感受诗词之美。

2、能借助相关的资料,产生合理联想,理解诗人的隐者心境。

3、能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理解性描绘。

二、教学难点:

1、能借助相关的资料,产生合理联想,理解诗人的隐者心境。

2、能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理解性描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么一个人:他,是东晋时候的著名诗人,喜欢读书喝酒写文章,喜欢菊花。他是世外桃源的总设计师。(引出诗人陶渊明)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哪些作品,假如在这些作品中选一句话为他代言,你觉得额可以是哪一句?

解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脍炙人口,这是我们一提到陶渊明就会想到的诗句。

(三)教师范读

(四)深入探究

1、归隐之心

过渡:请看课文的课下注解1,《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写于作者辞官归隐以后。

(1)《饮酒》组诗的创作背景:

资料:序文“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解说:陶渊明归田以后,生活过得很清苦,甚至写过一首题为《乞食》的诗。那么怎么会有名酒?在《饮酒》组诗中有一首交代了这个原委:就是一个朋友送来的,这个朋友带着上边的命令来请他出去做官。陶渊明只是把酒留下,做官的请求就拒绝了,他是这样拒绝的“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这两句诗可以读出一种坚决果断之意。

其实,我们曾经学过他的《归园田居》中,有一句话“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亦可体现其坚决果断。

(2)朗读前四句,感受诗人的隐居之心:

1)陶渊明坚决地选择隐居,他隐居到哪里去了?这个地方怎么样?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解说:隐居到“人境”,也就是人聚居的地方,这个地方应该是很喧闹的,不过在诗人

看来却是很偏僻,偏静的。

2)陶渊明不隐居山林,而是隐居“人境”说明什么?

解说;他内心坚定,不为名利所动,有足够强的定力抗击外界的干扰,这是隐者当中更高深的境界。所以有一首诗在谈到隐士时这样写道:“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

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这句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说:陶渊明面对别人的出仕建议,说“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表现得非常的决断。面对自己的内心,他却是有几分得意,即为自己做出了这样的人生选择感到自豪骄傲。正因为“心远地自偏”,所以,他确实是一个“大隐隐朝市”之人,

2、超脱之境

过渡语:没有官场的羁绊,没有世俗的牵挂,诗人在宁静淡泊的心态中得以欣赏到真正的自然美景,人生美景。让我们再读后四句。

(1)菊花的高洁与傲岸

1)陶渊明与菊的渊源:晋陶渊明独爱菊,……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周敦颐《爱莲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已然成为代表陶渊明的名句,那为什么陶渊明只爱菊,为什么大家都把菊和陶渊明紧密联系在一起?

2)对照一篇小古文《菊花》,说说菊花有什么特点和陶渊明的性格相契合?

资料: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解说:菊花在严寒中,百花零落时,依然独自盛开。这就如同陶渊明那不向官场的腐败妥协、淡泊名利、孤高傲岸的性格特点。所以陶渊明借菊花寄予自己的人格精神,菊花也因为陶渊明的垂青而获得了隐士的灵性。

(2)归鸟的超脱与眷恋

1)在“飞鸟”这一事物上你是否能找到诗人的影子?

解说:“飞鸟”是自由飞翔的,这也像诗人不受拘束、洒脱的特点。而“飞鸟”的结伴而归感受诗人和飞鸟一般找到精神家园的特点。

资料: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其一)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饮酒》其四)

也有这样的感觉。

(3)小结:“归鸟”和“菊”在这首诗中都是诗人的化身,“菊”暗示着诗人的隐逸之心,而“归鸟”则飞进诗人的超脱之境。这两种景物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在文学作品中叫做“意象”。

诗人在自然中看到菊想到自己,看到鸟也想到自己,这说明他将自己彻底地融入到了大自然之中,甚至到达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了。

3、得意忘言之体会

(1)有此心境,有此美景,诗人发出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感叹。而诗中,用“辨”而不是用“辩”,又是为什么?

解说:这是隐居的诗人绝不会有要和别人说清楚自己内心世界的欲望,所以不是“辩”,他只是想要在自己的内心进行判断识别,却发现没有什么言语能表达出来。忘言和忘我都是一种难得的境界。《庄子外物篇》有道: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