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实例分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解读.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传统文化对村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 1、自然意识
• 村落从选址、空间整体布局到群体组合、单体建筑的 空间结构等,都体现出一种朴素的生态意识。
•
图1 广西三江座龙寨
2、伦理观念
• 布局讲究伦理关系,注重等级制度和长幼尊卑,崇尚“中” 的空间意识(居中为大)。祠堂、宗庙作为宗族权威的载 体,大多占据村落的中心位置(图2)。建筑的群体组合
4.3强化基于地缘关系的领域性
• 2、共用设施 共用设施是促进人们交往的有效手段。
传统的公用设施中有的已丧失原有功能如祠堂、宗庙, 戏台等。有些共用设施虽仍使用至今,但因新技术的 运用其功能已弱化; 血缘关系的弱化则使村民的和谐关系面临着挑战,加 速了邻里关系的淡化。规划应有意识地设计共用设施, 通过设置文化娱乐中心,老人之家,青少年中心等共 用设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促进村民之间的交往。
4.1维护村落景观的完整性——对策
新农村规划建设应首先从整体环境入手,对构成乡村
景观的要素进行系统的梳理,明确保护内容和目标。
自然要素——包括水体,山体、风水林、名木古树
人工要素——包括古建筑、古井、古村落等。
在乡村总体规划阶段,划定出景观维育区,实行空间
管制,对重要因素进行保留和维护,避免在新农村开 发建设中受到冲击。
图7 广西侗族村寨鼓楼
• 3、如何传承传统村落精神
在传承传统村落精神的基础上,融合新的影响因素,对 影响现代村落空间形态的因素进行梳理,图示如下:
宗族观念 弱化的传统因子 防御需求 风水思想 空 间 形 态 影 响 因 子 生态意识 强化的传统因子 民俗信仰 地缘关系 秩序空间、整体村落 安全空间、亲密关系 环境意识、审美情趣 生态、景观意识 文化认同 领域空间、共用设施 地缘关系领域性 新理念 新融入的因子 新技术 交通、公共设施 文娱、交往、教育 生态景观完整性
图5 初溪土楼群-集庆楼
5、风水及民俗信仰
• 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也深受风水学说的影响,从村落 的选址、村落形态结构、建筑朝向以及理水的走势都 深深地打上了风水的烙印。 • 与风水相关而影响村落空间形态的是民俗信仰。它是 村民根深蒂固的认同产物,就象血缘和地缘一样是连 结村民间的纽带。
图6 龙胜县金竹壮寨风水树
村口
村落建筑的引导与控制
•规划布局仅仅是村落建设的一个方面,村落中最基本的民 居建筑因为数量巨大而直接决定了村庄的面貌。 •村庄规划中,不能只重视村庄的平面布局,不能仅仅是建 筑选型的方式,甚至建筑选型也迎合地方官员、农民求新 求洋的心态。 •保持地域传统特色,并非是追求复古,而是在把握传统文 化精髓的基础上,提炼基本元素,提升传统意象的表达方 式。 •要保持和延续一个地区原有的村落特色和面貌,必须要对 村落建筑的形式、色彩、材质等进行控制,对农民的需求 进行引导。
4.2延续传统的空间肌理
延续传统村落中“街巷——组群——院落—— 建筑”的空间序列 这是一种由“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 人空间”渐变的过程。
1、 街巷(道)
特色街巷
1、 街巷(道) 设计新村
1 、街巷(道)
贯通式街巷
尽端式街巷
转折式街巷
1、街巷(道)
梳理旧村
2、 组群
核心公共中心组群
往往强调一种源于伦理关系的结构秩序(图3)。
图
3 灵川县大芦村
3、地缘关系
• 村落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具有较强的内聚 性和排它性,村民间具有共同成员感和共同归属感。 共处地理领域和共用公共设施是促进无宗族关系村民 之间深入交流的两大主要因素。
图4 丽江古镇某水井旁的生活景象
4、防御需求
• 群居的特性除了宗 族和血缘关系外, 很重要的目的是出 于防御需求。
•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吸取城镇历史街区 保护和建设的教训,守住中国传统文化 与国际化趋同、乡村文化与城镇文化趋 同的重要防线。
4.1维护村落景观的完整性
• “村落从选址开始,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与环境的适应 和发展变化,已经成为大地生命肌体的有机组成。山水 格局,沟渠阡陌,护坡池塘,林木坟茔等景观元素,都 使乡村生态系统维持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状态”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传承 经历了从彻底拆除、部分保留到恢复重建的发展过程, 不少城镇在这个历史性变化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 “就在人们反思城镇建设的得失之时,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建设高潮又将来临,成千上万来自城市的规划师 们已经带着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意志,奔向无数的乡 村”。 • 在规划师的“丁字尺”与“三角板”下,传统村落中 的乡土文化能否逃过城镇历史文化保护所经历的劫难, 是规划师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公共服务中心
4.3强化基于地缘关系的领域性
• 3、邻里空间 • 村落中的交往空间往往是村民自发形成的,如 河岸井旁、村口树下、巷道宅前等。 • 河岸和水井边的交往行为是源于共用设施产生 的;而村口是村落对外的出入口,是村民和外 来人员经过的地方,人气较足,且往往在村口 种植有大树,具有乘凉的条件;巷道、宅前的 交往行为常来自百度文库是因日常生活行为而随机发生的。
1.2 村庄建设现象
﹖
新农村建设——榜样的力量
昨 天
今 天
新农村建设——榜样的力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的典范
明天
新农村建设——榜样的力量
1.3 几点思考
村落是我国社会文化的最基层单元,悠久的历史、灿烂 的文化造就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古村;
我国已将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纳入了法制轨道;
历史文化名镇(村):一般保存着比较丰富的文物,并且 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能完整地反映一定历 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现状均具有一定规模,其 中大部分街巷、建筑、环境及居民生活状态保存完好。 村落传统保护的现状——“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 评 选
• “乡村的生活模式和文化传统从更深层次上代表 了中国的历史传统”——梁漱溟
• 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伦理观念”关系人与自 然、人与人的和谐,“理性”对待自然是为“达理”, 讲究人与人的和谐是为“通情”。 • 这种“通情达理”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村落中表现得淋漓 尽致。传统村落的“理”,表现在村落与自然环境的共 生关系上和建筑组合的秩序上;传统村落的“情”是指 “基于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以宗法观念为核心的村落中 人们和谐生存的社会关系”。
空间形态整体性
• 4、基于传承村落精神的新农村规划思路
• 在村落文化和村落面貌日渐趋同的今天,保护 与传承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关乎中国传统文 化中的“落叶归根”与“精神家园”的归属与 依托。
•
• “中国农村建设的出路应该立足于维护中国固 有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乡土重建’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1.3 几点思考
村落传统保护现状的局限性
历史文化名村只是中国数量庞大的自然村落中的极小一部分;
一般村落中仍然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定的传统特色,和历史文 化名村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古老文化的完整载体,在体 现村落传统方面两者缺一不可; 广大的一般村落是传统文化的基质,而优秀的历史文化名村是 其中的精髓。如果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只体现在保护历史文化名村 上,那么失去了传统文化基质的历史文化名村就变成了供人欣赏 的花瓶、盆景。
外围住宅组群
3、 院落
前院式
后院式
内院式
侧院式
前后院式
半公共院落与私密院落
街巷与院落空间关系
院落水平组合形式
院落垂直组合形式
3 、院落
4、 理水
4、 理水
4.3强化基于地缘关系的领域性
• 1、清晰的地域边界 • 相对清晰的地域边界可以是物质边界或心理边 界。心理边界在平原地区尤为明显,这是由于 村落建筑的竖向感与其周边农田菜地的水平感 的鲜明对比而凸现出村落的边界,村民由远及 近总可以感知这种领域感。紧凑的空间形态布 局是形成清晰边界的前提。紧凑布局既有利于 节约土地,又有利于凝聚力和领域感的形成。
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解读
1.1 背景
• 传统村落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和中国人的 乡土情结,村落空间形态诠释着乡情、宗亲、 落叶归根等民族情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
• 保护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和传承村落精神,是保 护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规划 建设中必须十分重视的问题。
历史的教训
1.3 几点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构建和谐 社会,文化的和谐和历史传统的可持续性是其 中的要旨之一。因此,在新农村规划中对村落 传统的保护和延续就显得意义重大。
• 2、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解读
2.1传统村落精神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
• 五千年农耕文化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 维方式,炎黄子孙的灵魂骨髓中都有一种深厚的乡土 情结。人们谈及所谓“落叶归根”,广大的传统村落 就是扎根的载体之一,它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是游子的精神朝圣地和皈依地。
1.3 几点思考
令人担忧的趋势
小区化的形式,笔直的道路,排列整齐的农民别墅(公 寓),不伦不类的仿欧式建筑形式,炫耀着自己经济发展 的成就。
对一些有影响的历史文化古村的保护已经受到各方面的关 注,而对于一般村落改建、扩建中对其传统的保护和继承 往往被忽视。 我们在感叹先前的“造城运动”破坏了城市的历史传统, 批评“千城一面”的同时,却又在大规模的“造村运动” 中在乡村重复做着同样的事。
6 村落建筑的引导与控制
民居
结语
•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建立有序的人与 环境、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传统村落是中华五千年文 化的积淀地,农村的经济发展不能以乡土文化和村落 精神的丧失为代价。保护和传承村落文化是保护我国 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是中国人乡土情结的载体, 是人们精神寄托和文化认同的基础,也是建设和谐社 会的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