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 实例分析 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解读
例析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
例析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1 绪论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是聚落环境与人类文化经过长期积淀的外在表现与特征。
聚落是人类以前比较普遍的群居方式,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战乱不断,使得人们经常迁徙,因此防御和安全被看作是聚落选址的重中之重,大多数聚落则是选择在交通闭塞、地形险峻的山地。
然而,任何聚落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文化观念、生活环境的变化,也使得聚落的空间形态发生了改变。
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是聚落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意蕴历经岁月积淀的外在表现和特征,因为它具有习惯性和传统性,不管它在形态上的变化有多大,它的深层结构还是顽强传承了下来[1]。
本文以临贺故城里面相关聚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故城聚落的空间形态进行分析与阐述,总结临贺故城聚落的景观形态构成以及具有的优势景观资源,从而重视传统聚落的保护与传承。
1.1 临贺故城临贺故城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贺街镇,它由大鸭、西南、五协、寿峰、香花五个聚落组成,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
临贺故城包括旧县肚城址、洲尾城址、河西古城、河东古城等四个城址、六大古墓群、寺庙二座及宋代营盘一处,其中有大量代表地方特色的古建筑,包括寺庙、祠堂、捕厅等。
临贺故城历史记载清晰,有许多历史文物遗存,城郭保存依旧完好,其延续时间长久,具有可观的历史与科学价值,是广西已发现的西汉四大城址中唯一保存完好的历史古城。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国务院已批准临贺故城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2 传统聚落传统聚落是人类智慧的集结,其经过历史不断的冲刷,进而完成了蜕变,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与聚落景观。
聚落文化是人类文化生态体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类需要充分认识其存在的形态以及发展的规律,从而认识到保护这种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
当然,在实践中对其的研究不可急躁,以科学的和对人民文化遗产负责的态度去开发、研究、利用和建设,使它的可持续发展来维护人类文化生态的平衡。
2 临贺故城传统聚落的概述2.1 自然地理环境临贺故城位于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介于大鸭、西南、五协、寿峰、香花等五个聚落及河东、河西两个街道之间,并处于贺江流域中段,而贺江的两条重要支流临江河和大宁河则在这里交汇。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一、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传统村落作为中国农村的重要存在形态之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族精神。
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探索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历史、地理、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
二、空间分布特征1. 区域分布特征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多样性和区域差异性。
北方地区的传统村落多集中于平原和河谷地带,布局紧凑,背靠山峦或者水域。
南方地区的传统村落则多位于丘陵和山地之间,因地势起伏较大,村落布局相对分散。
此外,西南山区和西北干旱带的传统村落,其分布受限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更加独特。
2. 建筑形态特征传统村落的建筑形态也是其空间分布的重要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村落的建筑形态多样,常见的有“四合院”,“院落”和“坊巷”等。
四合院是中国农村常见的建筑形式之一,以四合为基本单元,四面周廊,中心庭院。
院落是建筑群体的集合体,多个四合院组合而成,形成一片完整的空间系统。
坊巷则是村落内的街巷网络,起到连接不同院落和功能区域的作用。
三、形成原因分析1. 历史原因中国传统村落的形成和空间分布的形成有很大的历史背景。
从古代封建社会到现代,中国农村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村落组织形态。
中国传统村落的形成与国家政权的统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历史上,农村社会处在封建农地制度的框架下,村落的形成和空间布局与地主、地主家族有关。
2. 地理原因中国庞大的土地面积和多样的地理环境也为传统村落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不同地区的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差异很大,正是因为地理因素的影响。
北方地区一般为平原,地形相对平坦,传统村落更多是集中于平地。
南方地区地势起伏,山多水域也多,传统村落更多分布于山间和水旁。
3. 文化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对村落的形成和空间分布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统一的思想,传统村落的布局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特色及保护利用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特色及保护利用村落作为聚落初始原型中的重要形式,研究它对城市发展有深远意义。
本文从路径、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等方面阐述江西省吉安市陂古村的空间形态及艺术特色,分析保护陂古村的不利因素,并针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了相应对策与措施。
标签: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特色;保护从原始时代的树巢土穴到村镇再到城市,没有聚落的概念不能完全解释人类的建筑活动。
村落在中国传统社会聚落体系中所处的层次较为基础,是聚落初始原型的一种。
研究它对当今村镇、城市发展,以及人类对环境建设的要求有重要意义。
中国是个传统农业大国,村落数量众多,但是随着城镇膨胀,大量古村落遭到破坏。
如何对现存古村落进行合理保护利用显得愈发重要。
1 陂古村空间形态、艺术特色陂古村地处江西省庐吉泰交汇点,有“庐陵文化第一村”的美称,村内建筑保存基本完好。
我们对古村落的保护研究从本源入手,探寻其生长的记忆,使村落的发展脉络连续而清晰。
1.1 村落空间形态美国学者凯文.林奇在对城市空间形态的认知意象分析中认为,城市空间环境是可识别和可意象的[1],并概括出城市意象的五要素即:路径(Path)、边界(Edge)、区域(District)、节点(Node)、标志(Landmark)等。
这五种元素构成了人对空间认知的基本框架,整个村落的布局是该理论在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1.1.1 边界——传统外立面。
从陂村来看,实际上是以传统建筑的立面来提示空间特色。
陂村建筑虽历经千年岁月的沧桑,但仍保留众多精美绝伦的门楣石刻,青砖马头墙线雕琢细致,外墙窗框和门框清一色的用当地一种叫红石的材料勾边,“古色”与“红色”相得益彰,与巷道围合形成一种具有丰富、深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空间环境,体现古村落的特色,加深人们对其认知。
1.1.2 区域——村落。
身临古村落,便有回到旧时领略故人风采的意境。
不仅是看一眼,而且是深入其中之后,获得一种心理和生理感受。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探析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探析摘要中国传统村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地理、生态、技术等方面的价值。
空间分布格局是传统村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基于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的探讨,从地域性、生态性、功能性、社会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从现代文化的角度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关键词: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地域性;生态性;功能性;社会性一、引言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是反映传统村落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特征的重要表现形式。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之间的联系,其内部结构、布局和空间组织也体现了中国传统乡村的生态、文化和社会性格。
本文将从地域性、生态性、功能性、社会性等方面对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探讨,并结合现代文化对传统村落进行评价和展望。
二、地域性的影响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到地域性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不同的地域环境对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在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也形成了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局面。
在地理环境方面,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地形和水文情况密切相关。
山区和平原地区的传统村落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
山区的村落多以丘陵地带和山谷为主要的空间组织区域,大多遵循山势的起伏和水流的汇集,形成类似于阶梯状、串珠状或圈舍状的村落空间模式。
而平原地区则主要以水系和道路为主导,形成类似于网状、线状、方状等的村落空间模式。
这种空间分布格局为村落内部的交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寻求安居、共同建设和民主自治方面的思路和实践。
三、生态性的表现生态环境是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村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其空间分布格局往往与生态环境条件有关。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具有两个特征:第一是村落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第二是各个村落之间生态联系密切。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变迁与活化研究》范文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变迁与活化研究》篇一一、引言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作为农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村民的日常生活、文化传承和社会交往等多重功能。
然而,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村落公共空间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迁。
本文旨在研究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变迁过程及其活化策略,以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变迁1. 空间形态的变迁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形态受到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方面,现代建筑和设施的引入使得传统空间形态受到冲击;另一方面,传统建筑和文化元素的保护与传承也成为关注的焦点。
2. 功能演进与多样性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最初主要承担村民日常生活、农业生产和文化娱乐等功能。
然而,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功能逐渐发生了演进。
一方面,新的功能如商业、旅游等逐渐融入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另一方面,传统功能如农业生产和文化传承等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这些功能的多样性使得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加丰富和多元。
三、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活化策略1. 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元素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元素,需要加强对传统建筑、文化符号和民俗活动的保护。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村民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高村民的文化自觉和认同感。
同时,可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和技艺水平。
2. 创新空间利用方式创新空间利用方式是活化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意产业,将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打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或创意产业园区。
同时,可以结合当地特色和需求,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和市民的关注和参与。
3. 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是提高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活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措施。
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
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导言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聚落。
传统聚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空间层次结构的角度对中国传统聚落进行解析,探讨其特点和演变过程,以期加深对中国传统聚落的理解。
一、聚落的定义和分类传统聚落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生产、生活和社交需求,相对集中地聚居在一起的地区。
根据聚落的性质和功能,可以将传统聚落分为农业聚落、工业聚落、商业聚落等。
本文主要关注农业聚落,因为农业聚落在中国传统聚落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二、中国传统聚落的空间层次结构中国传统聚落的空间层次结构包括三个层次:整体布局、建筑群落和单元空间。
这三个层次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传统聚落空间的特点。
1. 整体布局传统聚落的整体布局是指聚落的总体规划和空间组织方式。
中国传统聚落的整体布局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紧凑布局:传统聚落基本上是呈现出“三合一”布局,即村庄、田地和水系的紧密结合。
这种紧凑的布局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社会交流,也能够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
(2)中轴线布局:很多中国传统聚落都采用了中轴线布局,即村庄的中心轴线上有主要的建筑和道路。
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的思想。
(3)环境适应性:传统聚落通常会考虑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来规划布局,以适应当地的气候、地形和丰水情况。
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聚落的布局也有所不同。
2. 建筑群落建筑群落是指传统聚落中由许多建筑物组成的聚居区域。
中国传统聚落的建筑群落具有以下特点:(1)建筑形式多样性:中国传统聚落的建筑形式多样,既有木结构的传统民居,也有砖石结构的府邸和寺庙。
建筑形式的多样性反映了中国传统聚落的地域特点和文化传统。
(2)分层建筑布局:传统聚落的建筑群落通常采用分层建筑布局,即将建筑物分为不同的层次,从而形成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空间结构。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文化景观wen hua jing guan38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分析——以三河古镇为例◎王菲 陈振华摘要:传统的村庄建筑,是文化的积沉淀。
本篇文章主要描述传统村落空间的形态特征。
以安徽省合肥市三河古镇为例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村落空间;部落;空间形态;建筑特色一、三河古镇传统村落发展概况(1)三河古镇概况。
三河古镇,历史上又称为鹊渚、鹊尾(渚)、鹊岸,三河是我国历史文明上著名的古镇,也是国家5A级的游览地区,它地理位置处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偏南的地方,古镇总面积大概在2.9平方公里左右,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2)聚落影响因素探讨。
①自然因素。
(a)地理情况对乡村部落的影响特别突出。
平原地区部落比较集中,规模大,部落房子布置顺序工整。
并且山中的很多的房子大多数使用的是石质建筑,从当地获取原材料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部落外观;山中的部落大多数范围很小,并且部落房子分布比较乱。
(b)每个省份雨水的大小会影响到房子建成的形状,在城市中或许不太明显,这在农村体现明了。
在降雨比较多的地区的房檐比较长,房顶上积累的雨水可以更好的排出,使得雨水冲刷不到墙;从房檐口看,华南地区房檐口向外突出很多。
(c)在高温地区,部落房屋的墙体比较单薄,房间相对比较大,窗户相对比较小,可以达到防中暑和降低温度的成果;在低温地区,部落房屋的墙壁比较厚,房间相对比较小。
然后就是南方地区的房屋比较聚合。
(d)部落大多数都是尽量的紧挨着水边,尤其是有生活用水的地方,即便在我国大部分的湿润地区,部落分布也受到水源的影响,在供水充足、水网稠密的地方,部落比较集中,范围也比较大。
②社会因素。
(a)道路是对城市的创建有很大的影响。
(b)政治中心、军工、宗教、军工要塞、边境口岸,为举行宗教活动、都会影响到现代城市的选择。
(c)生产生活方式也会影响到城市的建设,二、三河古镇传统村落空间解析(1)底界面。
街巷的底界面,狭义上一般指地面,广义上主要是指街巷居民户外活动的路面以及一些附属的外部环境[1]。
第六部分实例分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解读.
4.1维护村落景观的完整性——对策
新农村规划建设应首先从整体环境入手,对构成乡村 景观的要素进行系统的梳理,明确保护内容和目标。
自然要素——包括水体,山体、风水林、名木古树 人工要素——包括古建筑、古井、古村落等。
在乡村总体规划阶段,划定出景观维育区,实行空间 管制,对重要因素进行保留和维护,避免在新农村开 发建设中受到冲击。
• 在规划师的“丁字尺”与“三角板”下,传统村落中 的乡土文化能否逃过城镇历史文化保护所经历的劫难, 是规划师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实用文档
1.2 村庄建设现象
﹖ 实用文档
新农村建设——榜样的力量
昨 天
今 天
实用文档
新农村建设——榜样的力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的典范
明天
实用文档
新农村建设——榜样的力量
•要保持和延续一个地区原有的村落特色和面貌,必须要对 村落建筑的形式、色彩、材质等进行控制,对农民的需求 进行引导。
实用文档
6 村落建筑的引导与控制
民居
实用文档
结语
•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建立有序的人与 环境、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传统村落是中华五千年文 化的积淀地,农村的经济发展不能以乡土文化和村落 精神的丧失为代价。保护和传承村落文化是保护我国 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是中国人乡土情结的载体, 是人们精神寄托和文化认同的基础,也是建设和谐社 会的基本内容。
实用文档
2、 组群
核心公共中心组群 外围住宅组群
实用文档
3、 院落
前院式
后院式
内院式
侧巷与院落空间关系
院落水平组合形式 院落垂直组合形式
实用文档
3 、院落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它们不仅是中国乡村社会生活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独特的村落空间形态的重要代表。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其特点及意义,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特点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主要包括村庄的布局、建筑的形态和风格、村落环境的特点等几个方面。
1.村庄的布局中国传统村落的布局多以“人”字型或“品”字型为主,即村中心是村民活动的重要场所,周围分布着村民的居住建筑和田地。
集体活动场所可以是村庄的中心广场,也可以是村落周边的自然景观,布局紧凑而有序,体现了中国乡村社会生活的集中性和亲密性。
2.建筑的形态和风格中国传统村落的建筑形态和风格具有地域性和民族特色,它们受到当地资源、气候和风土人情的影响,呈现出多样的特点。
建筑的材料多为当地的土、木、石等自然材料,结构多采用木质或石质,风格上有广式、闽式、徽派等多种特色。
3.村落环境的特点中国传统村落的环境特点主要表现在村落周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包括山水、田园和村庄的位置、规模、层次等特点,人文景观包括历史遗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丰富多彩。
二、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意义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1.文化保存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
研究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2.空间规划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是中国乡村社会生活的集中体现,对于当代乡村空间规划和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可以为当代乡村空间规划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3.旅游开发中国传统村落以其独特的空间形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
沁水县传统村落空间解析及其引导策略
沁水县传统村落空间解析及其引导策略沁水县传统村落空间解析及其引导策略一、引言沁水县位于山西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
本文将对沁水县传统村落空间进行解析,并提出相应的引导策略,以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二、传统村落空间特点1. 轴线布局沁水县的传统村落通常采用东西或南北向的轴线布局,形成明显的主次分明、中轴线对称的空间结构。
主轴线上常有街市、庙宇、文化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次轴线上则是居民的住宅和农田。
这种布局体现了村落的社会组织和农业生产方式。
2. 院落建筑传统村落的住宅多为四合院式建筑,四合院内有庭院,院落与院落之间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序列。
这种建筑形式不仅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求,同时也提供了私密的空间和社交的场所。
3. 建筑尺度与比例传统村落的建筑尺度和比例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呈现出均衡、和谐的美感。
建筑的高度、长度、宽度等都有所比例限制,以保持整个村落的空间尺度统一和和谐。
4. 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结合沁水县传统村落大多建于山水之间,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的优势,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房屋、院落与自然景观相互呼应,形成了和谐、宜人的人居环境。
三、传统村落空间保护与引导策略1. 保护传统村落整体布局和空间形态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村落常常面临着整体布局被破坏的风险。
为了保护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应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政策,限制村落周边的建设规模和高度,确保传统村落的独特风貌得以保留。
2. 提升村落的功能与活力传统村落在现代社会仍具有一定的生活和文化功能。
可以通过引入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等形式,提升村落的功能与活力。
充分挖掘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传统工艺品制作、民俗活动等,吸引游客和市民前来参观和体验。
3.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修缮传统村落的建筑多年久失修,存在严重的破损和老化问题。
应组织专业人员对传统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和建筑特色。
同时,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对重要的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进行认定和保护,确保其得到妥善保存和传承。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内蒙古河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析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内蒙古河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析内蒙古河套地区是中国北方的一片独特的地域,其具有浓郁的草原文化特色。
传统村落是这一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其在空间布局、建筑风格、生活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文化符号,反映出这一地区人类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和社会关系等。
首先,在空间布局方面,内蒙古河套地区传统村落通常以"合"字形或环形布局为主,周围被高墙环绕,形成了独特的空间界定。
以锡林郭勒盟的伊和郭勒散木图为例,其南北两端呈半圆形,中央为长方形,呈现出较为典型的合字形布局。
该布局不仅保证了居民的隐私,也提供了集中小区生活所需的公共场所,如广场、法庭、祠堂等。
此外,在街道布局方面,通常呈"一街四巷"的形式布置,街道两侧的房屋排列紧密,形成统一的街廊建筑体系,给人以连续性和时空感。
其次,在建筑风格方面,传统村落以贴近自然、简单自然为设计原则。
早期的建筑多为木结构,以土质、石块、砖瓦等材料为主要材料。
如锡林郭勒盟的哈达陶泉村,其建筑材料多采用土质和木头,房子结构简单,外观门窗简洁明亮,整个村落如一座天然的"生态博物馆"引人入胜。
同时,传统村落的建筑风格也受到了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如伊和郭勒散木图的建筑多采用高低错落的形式布局,以应对强烈的风沙侵袭,同时房屋的屋面也量身定制,呈现出特殊的造型。
最后,在生活方式方面,传统村落强调族群之间的团结协作和相互扶持,生活方式具有强烈的朴素和简单性。
如通辽市科左后旗的盖孟图村,当地村民秉承着"供给相当,不图财富"的理念,过着相互帮助、和谐共处的生活。
在这里,人们尊重自然,注重畜牧业的发展,同时不忘传承家乡的文化传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品格。
综上所述,内蒙古河套地区传统村落作为文化遗产,其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皆具有独特的文化符号。
这样的传统村落既是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一种文化资源,应该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国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文明千年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空间分布格局。
这些村落,如同璀璨的星辰,散落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构成了一幅鲜活而富有诗意的历史画卷。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探讨其背后的地理、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以期为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首先对中国传统村落的定义和特征进行了界定,明确了研究范围和对象。
在此基础上,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数据,对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
通过对村落数量、密度、类型等指标的统计和可视化表达,揭示了村落分布的地域性差异和集聚特征。
进一步地,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
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交通条件等自然因素,到行政区划、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社会因素,再到宗教信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了这些因素对村落分布的影响和作用。
这些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村落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也为未来的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本文总结了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保护和发展建议。
通过加强村落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促进村落社区建设等措施,推动中国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致力于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综合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对中国传统村落的地理坐标进行收集和整理,绘制出村落的空间分布图。
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我们可以清晰地揭示出村落的空间集聚特征、分布密度以及地理空间关系,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直观的数据支持。
本研究还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与村落空间分布相关的历史文献、地方志、研究论文等,深入挖掘传统村落的历史演变、文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传统村落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村落作为中国乡村社会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空间形态,其研究不仅有利于保护乡村文化遗产,更有助于挖掘和传承乡村社会文化的精髓。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入手,综述相关研究成果,探讨其特点和价值,旨在为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提供学术支持。
一、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点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具有较强的地域、民族和历史特色,总体呈现出“集中式”、“开敞式”、“有序式”等共同特征。
1. 集中式传统村落多呈现出核心集聚的空间形态,其核心是以庙宇、祠堂、公共广场等为中心,周围环绕着民居、店铺等建筑,形成了明显的中心集聚空间。
这种集中式的空间形态既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观念和文化意识,又为居民提供了交流、活动和社交的场所,对村落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开敞式中国传统村落的开敞式空间形态主要体现在村落周围的田园风景,主体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了自然和谐的景观。
这种开敞式的空间形态既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求,又营造了优美宜人的生活环境,是中国传统村落独特的魅力所在。
3. 有序式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多以规整、对称、通风和利于采光的原则为基础,建筑之间的间隔和排列有序,形成了独特的有序式空间形态。
这种有序式的空间布局不仅体现了居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提高居住舒适度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主要包括古村落空间布局的分析、村落建筑的形态特征、村落空间的发展演变等内容,目前在国内外已有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
1. 空间布局的分析学者们通过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了中国古代村落的空间布局具有规整性、连续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并从地域特点、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角度进行了深入阐述和探讨。
2. 建筑形态的特征通过对传统村落建筑的形态特征进行整理和归纳,研究发现传统村落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特色,以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等方面的特征。
传统村落景观意象营造中空间形态的解析
意的理念。然而意境的发生并非创造这一单向通道的 , 还包括主体的体验过程 ,村落景观意象元素的创建 , 终将 由受众主体认知进而感知。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 来 ,真实的 自然知觉经验 ,正是组织的动力整体 ,感 觉元素的拼合体则是人为的堆砌 。因为整体不是部分 的简单总和或相加 ,整体不是 由部分决定的,而整体 的各个部分则是 由这个整体的内部结构和性质所决定 的 ,由此笔者认为村落景观意象的营造 目的在于以物 境引发意境 ,重点各构成因素在有效且合理的整体空 间环境中建构。
2.村 落景 观意 象 的构 成
(1)景观之 “意”—— “意”为景观的精神内涵 。 传统村落的受众群体主要为当地居民及城市游客。对 当地居民来说,景观精神 的要义在于归属感 。“久在 樊笼里 ,复得返 自然”是城市居民对乡村景观 向往的 最佳写照 ,因而他们对精神的侧重点在于回归 自然以 及归隐。村落景观意象的审美需求可以归纳为地域性、 乡村性,以及对 自然本真的追求。
探讨传统村落景观意象 的营造为起点 ,进而深入研 究意象营造 的空间形态构成问题 。同时选择浙江深澳村作 为调研 对象 ,分析其空 间 的组合关系 建立村落景观意象空间的框架 ,并提 出框架构建 的原 则。
【关键词 】传统村落;景观意象;空间形态 【中圈分类号 】J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w-]1 008—9675(201 8)05—01 97—06
美 术 与设 计 J FINE ARTS& DESIGN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1B_05
艺术 创作 与 实践
197
建 筑 、道路 、水系 、 俗 等 ,这部 分要 素能够 体现 乡 村的地域性特征,以及 乡村义脉的传承。其中村落地 形 、空 问格 局 、建 筑 、道 路 、水 系等 要 素构 成 了利‘落 意象 空 间 。
晋中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与文化记忆研究
晋中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与文化记忆研究晋中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与文化记忆研究一、引言晋中市位于中国山西省中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传统村落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
然而,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传统村落面临着空间形态的变革和文化记忆的淡忘。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晋中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和文化记忆进行研究,探讨其保护与传承的路径。
二、晋中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晋中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体现了中国传统村落的典型特征,包括紧凑的布局、丰富的建筑形式和庭院式的组织结构。
首先,村落的布局通常是紧凑的,多为长方形或方形。
这种结构能够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便于交通和生活的环境。
其次,晋中村落的建筑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庙宇、城楼、街屋等。
这些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彰显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
此外,村落内的住宅多采用庭院式的组织结构,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营造出宜人的居住氛围。
三、晋中传统村落的文化记忆晋中传统村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记忆,是晋中历史文化的活字典。
首先,它代表了晋中地区的传统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
村落中的传统住宅和生活设施,展示了晋中人民对于居住环境的独特见解和智慧。
其次,村落中的庙宇和祠堂体现了晋中地区的信仰和宗教文化。
这些宗教建筑不仅是居民祈福和纪念祖先的场所,也是晋中人民精神世界的象征。
再次,村落中的历史遗迹和传统手工艺品展示了晋中的历史沿革和文化传统。
通过对这些文物的保护和传承,可以促进晋中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四、保护与传承路径为了保护晋中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和文化记忆,可以采取以下路径。
首先,加强政府层面的管理和保护。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晋中传统村落的保护范围和标准。
其次,加强对村落居民的宣传和教育。
村民应当了解传统村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积极参与保护和传承的行动。
第三,注重传统村落的功能转化和振兴。
传统村落可以开发旅游资源,增加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最后,注重传统手工艺的培养和传承。
里夺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与价值
里夺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与价值刘海青里夺自然村位于云南省广南县者兔乡者妈村委会,是一个壮族世代聚居的自然村落。
据当地老人介绍,这个自然村形成于晚清,距今已有百年历史。
里夺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所以村落现在可以保存完好。
里夺村的杆栏式建筑群是中国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瑰宝,里夺自然村不仅对人们研究句町文化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而且对于人们研究民居建筑具有技术与艺术的价值。
一、空间形态分析(一)空间形态特征里夺村建在半山腰,村前有水,村后有山,从风水学来讲,整个村子是风水宝地,从村前眺望,整个村子形成一幅美丽画卷。
里夺村属于中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整个村落以杆栏式民居为主,下面圈养牲畜,上面住人,房屋内部空间划分简单。
随着楼梯上去是客厅,招待客人,中间会安置一个火塘,大家围着火塘而坐,火塘还兼备了做饭的功能,有的甚至猪食也是在这里煮,所以客厅这个地方是整个建筑的中心,客厅两边是卧室,卫生间一般设置在户外搭个小棚,整个建筑空间简单。
壮族是广南县的本土民族,县里有将近一半的自然村都是以壮语冠名,可见壮语在广南县的普遍性。
里夺村是壮族世代聚居的自然村,他们至今也还保留着传统的壮族语言,平时都用壮语交流。
(二)影响空间形态发展的因素现在里夺村有很多新材料建成的民居,民居远看与古老的杆栏式建筑无异,但是内部结构已经发生了改变。
建筑外面涂上一层与木质一样的色漆,建筑形式不发生变化,使用空间却已经改变,这都是里夺村空间形态发展的一个转变。
影响空间形态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如外来文化的影响、经济结构的转变、教育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现在是信息化社会,村里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给这个村子带来了外面的消息,旅游与调研人群的到来,给村落带来了经济的发展。
经济结构的改变也是影响空间形态的重要因素,以前村民以种植与养牲畜为主,现在年轻人喜欢外出打工、做生意等,这也使以前的建筑形态不再被需要。
教育事业大力发展,人们思想观念转变,提升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被人们考虑到房屋空间中,所以里夺村的空间形态在随之发生改变。
216.传统村落的形态原型解析
传统村落的形态原型解析陈倩婷摘要:传统村落形态原型是构成村落空间形态的要素及其组织状态,有着稳定的结构特征与形式常数,是村落营造过程中遵循的传统和受认同的历史经验。
将传统村落形态的不同层次、尺度的要素及其结构形态,与原型关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传统村落形态中都有着自己的“原型”,它是维持传统村落形态长久稳定表现的“基因”,并使得地方传统村落具有地域性风貌特征。
在这样的认识下构建传统村落形态原型适应新环境需要的方法和策略,将村落形态原型介入村落发展保护规划以保障村落文明延续,这是传统村落形态适应性研究的一种新思路和新途径。
本文将“原型”落实到村落空间形态中进行解析,认识原型作用的对象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其在村落形态历史演化过程中重要作用,用以指导后期提取和应用村落形态原型。
关键词:形态原型,传统村落,村落形态1 村落形态原型的内涵与演化形态原型是村落形态在不断被居民认识和调适的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空间结构形态和积累下来的历史经验。
在人类尚未具有具体的概念意识以前,集体无意识作为一种先天的能力,指导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人类营建出最原始的房屋、逐渐形成聚落的过程是在其意识成熟稳定以前,集体无意识造就了最开始的一切,因此这段时期形成的原型是最为原始和普遍的,是所有人类营造原始聚落共有的特征。
而当历史经验通过身体(包括本能)转换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之后,便存在了形式上的地域差别1。
1.1 传统村落形态原型发生于自然原始时期, 当人类开始与自然相接触时,集体无意识占思想的主要支配地位。
在最开始,人类对于自然是敬畏和崇拜的,表现在民族图腾的绘制、祭祀仪式的产生、对日月星辰的仰望,对其他空间的向往而产生的神话传说等,他们对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都展现出敬畏的姿态。
比如,在远古的东巴文化之中,我们可以从居民生活上的方方面面感受到他们对于“蛙”的崇拜,他们眼中的蛙不只是一种生物,他们将其视作一种庇佑,这是完全出自于他们对青蛙的直观了解,并不受任何外来因素的影响。
探析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记忆维度
探析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记忆维度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带来了一些冲击。
盲目地改造原有的生活环境,过度地开发村落旅游,大量传统民居建筑的废弃坍塌以及村庄的无序建设等造成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严重破坏,因此,能否从整体上研究村落及其保护与发展更新问题,引导其健康发展,在根本上决定了村落发展的未来。
关键词: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记忆维度引言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是村落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长期作用的外在表征,是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是其发展过程中历史、自然地理造就的物质载体和外在表现。
以佛山罗村为例,通过对现有传统村落建筑空间、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的分析,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进行了探讨,以期更好地保护和延续传统村落传统形态和传统文化。
1传统村落基本概念“传统村落”的定义兼有“传统”与“村落”的内涵,是指形成时期较早,传统资源较丰富,保有较多历史沿革,在选址、环境、建筑风貌等方面无较大变动,具有一定历史、社会、文化、科学、经济、艺术价值,虽历经久远,仍可为人们服务,具有文明价值与传承意义而应予以保护的村落。
在村落空间形态上,则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选址朝向、空间形态、营造方式、装饰风格、其中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都保存与延续了某种可称为“传统”的模式,注重对过去、历史的建筑形态、生产生活方式的继承,整体风貌蕴含着历史文脉与地方文化的内涵,并有所发展。
2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研究方法及定义2.1空间形态的意义空间形态,即为形式的构成逻辑。
其研究包含两方面重要思路:“一是从局部到整体的分析过程,复杂的整体被认为是由特定的简单元素构成,从局部元素到整体的分析方法是适合的并可以达到最终客观结论的途径;二是强调客观事物的演变过程,事物的存在有其时间意义上的关系,历史的方法可以帮助理解研究对象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内的完整的序列关系”。
简单来说,就是人群的聚居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乡村的生活模式和文化传统从更深层次上代表 了中国的历史传统”——梁漱溟
1.3 几点思考
村落传统保护现状的局限性
历史文化名村只是中国数量庞大的自然村落中的极小一部分; 一般村落中仍然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定的传统特色,和历史文 化名村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古老文化的完整载体,在体 现村落传统方面两者缺一不可; 广大的一般村落是传统文化的基质,而优秀的历史文化名村是 其中的精髓。如果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只体现在保护历史文化名村 上,那么失去了传统文化基质的历史文化名村就变成了供人欣赏 的花瓶、盆景。
图4 丽江古镇某水井旁的生活景象
4、防御需求 、
• 群居的特性除了宗 族和血缘关系外, 很重要的目的是出 于防御需求。
图5 初溪土楼群-集庆楼
5、风水及民俗信仰 、
• 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也深受风水学说的影响,从村落 的选址、村落形态结构、建筑朝向以及理水的走势都 深深地打上了风水的烙印。 • 与风水相关而影响村落空间形态的是民俗信仰。它是 村民根深蒂固的认同产物,就象血缘和地缘一样是连 结村民间的纽带。
•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吸取城镇历史街区 保护和建设的教训,守住中国传统文化 与国际化趋同、乡村文化与城镇文化趋 同的重要防线。
4.1维护村落景观的完整性 维护村落景观的完整性
• “村落从选址开始,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与环境的适应 和发展变化,已经成为大地生命肌体的有机组成。山水 格局,沟渠阡陌,护坡池塘,林木坟茔等景观元素,都 使乡村生态系统维持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状态”
1.3 几点思考
令人担忧的趋势
小区化的形式,笔直的道路,排列整齐的农民别墅(公 寓),不伦不类的仿欧式建筑形式,炫耀着自己经济发展 的成就。 对一些有影响的历史文化古村的保护已经受到各方面的关 注,而对于一般村落改建、扩建中对其传统的保护和继承 往往被忽视。 我们在感叹先前的“造城运动”破坏了城市的历史传统, 批评“千城一面”的同时,却又在大规模的“造村运动” 中在乡村重复做着同样的事。
6 村落建筑的引导与控制
民居
结语
•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建立有序的人与 环境、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传统村落是中华五千年文 化的积淀地,农村的经济发展不能以乡土文化和村落 精神的丧失为代价。保护和传承村落文化是保护我国 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是中国人乡土情结的载体, 是人们精神寄托和文化认同的基础,也是建设和谐社 会的基本内容。
4.2延续传统的空间肌理
延续传统村落中“街巷——组群——院落—— 建筑”的空间序列 这是一种由“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 人空间”渐变的过程。
街巷( 1、 街巷(道)
特色街巷
街巷( 1、 街巷(道) 设计新村
1 、街巷(道) 街巷(
贯通式街巷
尽端式街巷
转折式街巷
1、街巷(道) 街巷(
梳理旧村
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解读
1.1 背景
• 传统村落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和中国人的 乡土情结,村落空间形态诠释着乡情、宗亲、 落叶归根等民族情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 • 保护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和传承村落精神,是保 护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规划 建设中必须十分重视的问题。
历史的教训
空间形态整体性
• 4、基于传承村落精神的新农村规划思路
• 在村落文化和村落面貌日渐趋同的今天,保护 与传承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关乎中国传统文 化中的“落叶归根”与“精神家园”的归属与 依托。
•
• “中国农村建设的出路应该立足于维护中国固 有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乡土重建’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4.1维护村落景观的完整性 维护村落景观的完整性——对策 维护村落景观的完整性 对策
新农村规划建设应首先从整体环境入手,对构成乡村 景观的要素进行系统的梳理,明确保护内容和目标。 自然要素——包括水体,山体、风水林、名木古树 人工要素——包括古建筑、古井、古村落等。 在乡村总体规划阶段,划定出景观维育区,实行空间 管制,对重要因素进行保留和维护,避免在新农村开 发建设中受到冲击。
图
3 灵川县大芦村
3、地缘关系 、
• 村落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具有较强的内聚 村落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性和排它性,村民间具有共同成员感和共同归属感。 性和排它性,村民间具有共同成员感和共同归属感。 共处地理领域和共用公共设施是促进无宗族关系村民 之间深入交流的两大主要因素。 之间深入交流的两大主要因素。
图6 龙胜县金竹壮寨风水树
图7 广西侗族村寨鼓楼
• 3、如何传承传统村落精神
在传承传统村落精神的基础上,融合新的影响因素,对 影响现代村落空间形态的因素进行梳理,图示如下:
宗族观念 弱化的传统因子 防御需求 风水思想 空 间 形 态 影 响 因 子 生态意识 强化的传统因子 民俗信仰 地缘关系 秩序空间、整体村落 安全空间、亲密关系 环境意识、审美情趣 生态、景观意识子 新技术 交通、公共设施 文娱、交往、教育 生态景观完整性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传承 经历了从彻底拆除、部分保留到恢复重建的发展过程, 不少城镇在这个历史性变化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 “就在人们反思城镇建设的得失之时,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建设高潮又将来临,成千上万来自城市的规划师 们已经带着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意志,奔向无数的乡 村”。 • 在规划师的“丁字尺”与“三角板”下,传统村落中 的乡土文化能否逃过城镇历史文化保护所经历的劫难, 是规划师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1.3 几点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构建和谐 社会,文化的和谐和历史传统的可持续性是其 中的要旨之一。因此,在新农村规划中对村落 传统的保护和延续就显得意义重大。
• 2、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解读
2.1传统村落精神的内涵 传统村落精神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传统村落精神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
公共服务中心
4.3强化基于地缘关系的领域性 强化基于地缘关系的领域性
• 3、邻里空间 • 村落中的交往空间往往是村民自发形成的,如 河岸井旁、村口树下、巷道宅前等。 • 河岸和水井边的交往行为是源于共用设施产生 的;而村口是村落对外的出入口,是村民和外 来人员经过的地方,人气较足,且往往在村口 种植有大树,具有乘凉的条件;巷道、宅前的 交往行为常常是因日常生活行为而随机发生的。
村口
村落建筑的引导与控制
•规划布局仅仅是村落建设的一个方面,村落中最基本的民 居建筑因为数量巨大而直接决定了村庄的面貌。 •村庄规划中,不能只重视村庄的平面布局,不能仅仅是建 筑选型的方式,甚至建筑选型也迎合地方官员、农民求新 求洋的心态。 •保持地域传统特色,并非是追求复古,而是在把握传统文 化精髓的基础上,提炼基本元素,提升传统意象的表达方 式。 •要保持和延续一个地区原有的村落特色和面貌,必须要对 村落建筑的形式、色彩、材质等进行控制,对农民的需求 进行引导。
• 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伦理观念”关系人与自 然、人与人的和谐,“理性”对待自然是为“达理”, 讲究人与人的和谐是为“通情”。 • 这种“通情达理”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村落中表现得淋漓 尽致。传统村落的“理”,表现在村落与自然环境的共 生关系上和建筑组合的秩序上;传统村落的“情”是指 “基于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以宗法观念为核心的村落中 人们和谐生存的社会关系”。
4.3强化基于地缘关系的领域性 强化基于地缘关系的领域性
• 2、共用设施 共用设施是促进人们交往的有效手段。 传统的公用设施中有的已丧失原有功能如祠堂、宗庙, 戏台等。有些共用设施虽仍使用至今,但因新技术的 运用其功能已弱化; 血缘关系的弱化则使村民的和谐关系面临着挑战,加 速了邻里关系的淡化。规划应有意识地设计共用设施, 通过设置文化娱乐中心,老人之家,青少年中心等共 用设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促进村民之间的交往。
2、 组群
核心公共中心组群
外围住宅组群
3、 院落
前院式
后院式
内院式
侧院式
前后院式
半公共院落与私密院落
街巷与院落空间关系
院落水平组合形式
院落垂直组合形式
3 、院落
4、 理水
4、 理水
4.3强化基于地缘关系的领域性 强化基于地缘关系的领域性
• 1、清晰的地域边界 • 相对清晰的地域边界可以是物质边界或心理边 界。心理边界在平原地区尤为明显,这是由于 村落建筑的竖向感与其周边农田菜地的水平感 的鲜明对比而凸现出村落的边界,村民由远及 近总可以感知这种领域感。紧凑的空间形态布 局是形成清晰边界的前提。紧凑布局既有利于 节约土地,又有利于凝聚力和领域感的形成。
2.2传统文化对村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村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 1、自然意识 自然意识
• 村落从选址、空间整体布局到群体组合、单体建筑的 空间结构等,都体现出一种朴素的生态意识。
•
图1 广西三江座龙寨
2、伦理观念 、
• 布局讲究伦理关系,注重等级制度和长幼尊卑,崇尚“中” 的空间意识(居中为大)。祠堂、宗庙作为宗族权威的载 体,大多占据村落的中心位置(图2)。建筑的群体组合 往往强调一种源于伦理关系的结构秩序(图3)。
1.2 村庄建设现象
﹖
新农村建设——榜样的力量 新农村建设
昨 天
今 天
新农村建设——榜样的力量 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的典范
明天
新农村建设——榜样的力量 新农村建设
1.3 几点思考
村落是我国社会文化的最基层单元,悠久的历史、灿烂 的文化造就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古村; 我国已将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纳入了法制轨道; 历史文化名镇(村):一般保存着比较丰富的文物,并且 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能完整地反映一定历 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现状均具有一定规模,其 中大部分街巷、建筑、环境及居民生活状态保存完好。 村落传统保护的现状——“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 评 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