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模式研究_安然

合集下载

来华印尼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短期汉语师资培训人员跨文化适应

来华印尼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短期汉语师资培训人员跨文化适应

了许 多跨 文 化适 应 问题 。从 母 文 化 ( o u— h mecl tr) ue转移 到东道 国文 化 (ot utr)他们 将 面 h s l e , c u 临不 一样 的教育 方式 、 气候 的变 化 、 食 和生活 习 饮
惯的不同、 语言障碍 、 思乡情结等问题 。大量跨文 化传播 的理 论 和研 究 表 , 文化 和东 道 国文化 母 的差异 对旅 居者跨 文 化适应 有着 很大 的影 响 。 美 国人 类 学 家 Reied& R lhLno df l i ap itn和 Mevl rk v s 人 于 1 3 lieHes o i 等 l t 9 6年最 早 对“ 文化 适应 ” 进行定 义 :文 化 适 应 是 指两 种 不 同 文化 的 “ 群 体在 接触 的过程 中导 致 的文化模 式 的变 化 。[ ”2 ] 随后 的 学 者 也 对 跨 文 化 适 应 提 出 自 己 的 看 法 , As fr ho d和 Ta lr “ 化适 应 ” 义 为 : yo 对 文 定 文化 适 应 指 的是人们 通 过 学 习 、 判使 自己的 行 为适 合 谈
中图分类号 : H0 9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引 言
于某 一 个 环 境 的过 程 。3n -9“ 合 ” 词 表 明 _ 13 适 Ⅱ ] 一
全球 化趋势 不 仅 使各 国经 济 、 治 交 流 越来 政 越密 切 , 国与 国之 间的教育 交流也 日趋 频繁 , 而 进 带来 了 国际 留学热 。 目前 , 全世 界 有 10多万 学 0 生在 国外就读 , 留学 生 人 数 达 到 了前 所 未 有 的规 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以往 的 留学 流 向主要 是 发展 中 国家到发 达 国 家, 中国经济 的 飞速 发 展 吸 引 了越 来 越 多 的 国外 学生来 华 留学 。据 教育 部 有关 官 员透 露 , 22 到 00

留学生如何适应中国社会和文化

留学生如何适应中国社会和文化

留学生如何适应中国社会和文化在教育全球化的趋势下,留学已成为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实现自我价值和增长国际视野的方式之一。

对于来到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适应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过程可能会有所挑战,但是也可以成为一次难忘的经历。

1. 学习中文——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生活中,学习中文是融入中国社会的重要一环。

掌握基本的中文交流能力,能够更好地与中国人沟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此外,了解中文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也可以让留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

2. 了解中国文化和习惯——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在很多方面与其他国家有着不同的习惯和观念。

例如,进餐时的礼仪、家庭观念、做生意的方式等都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学习中国文化和习惯是适应中国社会的重要一步。

可以多参加当地的文化活动、拜访中国家庭等方式来了解中国文化。

3. 尊重当地民俗习惯——作为外国人,应该尊重当地人的文化习惯。

例如,在中国,过年期间拜年、给长辈送礼等都是很重要的传统,作为留学生也应该尊重和遵守当地的文化和习惯。

遵守和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也能够帮助留学生与当地人打成一片。

4. 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和人口大国,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备受关注。

了解中国的发展状况和对世界的贡献,对于留学生来说也是非常有益的。

5. 学会适应中国的生活方式——中国的生活方式可能与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不同,例如,饮食、住宿、交通等。

因此,留学生需要尽早地适应中国的生活方式,例如学习简单的中餐烹饪、了解当地的住宿市场、熟悉交通路线等,以便更好地适应中国的生活。

6. 积极融入当地社交圈——在外国人中心生活可能让留学生没有机会了解当地的生活和文化。

因此,建议留学生积极融入当地的社交圈。

加入当地的俱乐部、参加志愿者活动、参加校内的学生组织等,都可以帮助留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生活,结交更多当地的朋友。

适应中国的文化,需要留学生在很多方面积极地学习、适应和融入当地。

留学生在中国的文化适应问题

留学生在中国的文化适应问题

留学生在中国的文化适应问题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交流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选择来到中国求学。

然而,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留学生们也会面临一系列的文化适应问题。

本文将重点讨论留学生在中国的文化适应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语言障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于来到中国的留学生来说,语言障碍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虽然很多留学生在国内学习了一些汉语课程,但是在实际交流中还是会遇到很多困难。

尤其是在口语方面,留学生的发音、语法、表达能力等方面都需要很长时间的练习和适应。

而且,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比如参加面试、演讲、论文答辩等,语言障碍也会成为留学生们的瓶颈问题。

解决方案:加强语言学习和实践。

留学生们可以参加汉语课程、语言培训等形式,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要多交流和接触中国人,多听多说,积累口语实践经验。

二、文化差异留学生们来到中国,无论是口音、面孔、行为习惯,都与中国人有所不同。

而这些文化差异往往会影响留学生与中国人的互动和交流。

比如说,西方国家的留学生可能习惯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中国人则更注重含蓄和逢场作戏。

此外,留学生可能会对中国的某些文化传统和观念感到无法理解和接受,比如说吃猪头肉、马蜂窝等。

解决方案: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

留学生应该在学习汉语的同时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

在互动和交流中尊重中国人的文化习惯,理解它们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渊源。

同时,在自己的国际文化背景下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三、人际关系留学生在中国往往需要建立和维护新的人际关系。

无论是与同学、教师、朋友还是其他社会人士的关系,都需要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

在中国社会,人际关系非常重要,但是留学生并没有太多的社会资源和人脉,难以建立实质性的社交圈子。

与此同时,留学生也有可能因为跨文化交流问题而受到歧视或排斥。

解决方案:积极融入社会。

留学生可以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社团和志愿者工作,拓宽自己的社交圈子,加强与中国人的交流和了解。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状况调查与分析——以四川省高校为例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状况调查与分析——以四川省高校为例
理 论 前 沿
来华 留学生跨 文化 适应 状况调查 与分析 ①
— —
以四川省 高校为例
王烟 朦 戚 李瑶 ( 西 南民族大 学 国际教育 学 院 四川成都 6 1 0 0 4 1 )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 化进 程的加速 , 教育也朝 着国际化深入发展 , 留学生教 育成 为许 多国家关注的焦点。 I 9 7 9 年改革开放 以来 , 伴随 中国 经济的迅速 发展 , 综合 国力不 断增强 , 中国高等教 育事业也迈上 了一个新 台阶 。 如今 , 来 华留学工作 已成为我 国对外工作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也是 国际教 育合 作与交流的重要 内容 。 四川, 作 为 中国西部经济大省和人 口大省, 以其独有的文化底蕴吸 引着越来越 多的外国人 前来 留学。 以 四川省为例, 研究来华 留学生 的跨文化适应 状况 , 能从一 定程度 上反映 内陆地 区的开放 程度 。 也 具有重要 的现实, 理论 和文 化意义。 关 键词 : 国际化 来华 留学生 跨文化适应 中图分 类 号 : G 6 4 7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I 6 7 3 - 9 7 9 5 ( 2 0 I 3 ) 0 7 ( a ) 一 0 1 0 3 — 0 2 人 是一 个开 放的 系统 , 与 生 俱 来 具 有 适应 和 成 长 的 内驱 力( Ki m, l 9 9 5 ) , 适 应是 人 类 的 一 个 基 本 的 生 活 目标 , 是 人 们 面 对 来 自环 境 的 挑 战 时 所 做 出 的 自然 的 连续 的 反映 。 而所谓跨文化适应 , 指 的 是 在 异 文化 里的居 留者对新环 境的适应 , 具 体 包 括 短 期逗 留、 定居 、 亚 文 化 间 的 流 动 迁徙 及社 会 化 适 应 状 况 日益 受 到 相 关 研 究 者 的 重 视 , 有 关 其 跨 文化 适 应 问 题 的 研 究虽 已有 很 多 成果, 但 目前 研 究 成 果 多 是 以 西 方 国 家 为 主。 由于 各 国 文化 的 差 异和 国情 的不 同 , 因 此 建 立 在 西 方 文 化 基 础 上 的 研 究 成 果 不 能 充分 揭 示 在 华 留学 生 学 习和 生 活 的 适 应情 况。 我 国 学 术 界 对 来 华 留学 生 教 育 的 研 究 变迁等情形 。 目前 , 学 术界 普 遍 认 同 的观 点 范 围也 有 限 , 且 多是 停 留在 宏 观 政 策 面 上 是, 跨 文 化 适 应 可 以从 社 会 文 化 适 应 和 心 的 研 究 , 实 质性 的研 究 较 少 , 所以 探 讨 四 川 理适应 两个维 度进行考 察。 前 者 主 要 指 适 省 来 华 留学 生 的跨 文 化 适 应 问 题 将丰 富该 应 当地 的 社 会 文 化 环 境 的 能 力 , 包 括 与 东 领 域 的 研 究理 论 成 果 。 道 国居 民建 立 并 保 持 关 系 的 能 力 及 有 效 的 1 . 3 文化 意义—— 博 采各 国文 化之长 , 促 进 交往能力。 后 者 则 主要 以 情 感 反应 为 基 础 , 中华 文 化 多 元 化发 展 考 察 跨 文 化 交 往 中的 心 理 健 康 和 生 活 满 意 数 千年 来 , 我 国特殊 的地 理位 置和 周 度。 但是 , 目前 的 研 究模 式 多是 建 立 在 西 方 边 的 文 化 元 素 相 互 作 用 沉 淀 , 使 得 中 华 文 的理论 框架下 。 大 量 的 文 献 主 要 是 关 于 在 化 拥 有 独 特 的 凝 聚 力 和 顽 强 的生 命 力 , 在 科生和研究生 为主 。 来 华 留学 生 在 四 川居 留时 间 以 短 期 较 多 , 多 数 人 在 来 四 川 留 学 前有过 出国经历 。 2. 3 调查 对 象学 习 和 生活适 应状 况及 分 析 ( 1 ) 四 川省 高 校 来 华 留学 生 学 习适 应 情 况及 分 析 。 表1 采 用 了李 克特 五级 量 表 ( 1 =没 有 任 何 困难 , 2 =困 难 很 小 , 3 =一 般 , 4 =比较 困 难, 5 = 非 常 困难 ) , 反 映 了来 华 留学 生 学 习 适 应 情况 。 从 图 中看 出 , 绝 大 多数 留学 生 学 习 中 存 在 的最 大 困 难 是语 言 方 面 。 辨 别 相 同发音字词 , 理解一 词多义是留学生学 习 汉 语 过 程 中的 薄 弱 环 节 。 语 言 能 力 是 跨 文 化 交 际 中重 要 的 组 成 部分 , 因而学习的过程, 也 就 是 他 们 提 高语 言能力的过程 。 汉 语 言 历来 被 人 们 认 为 是 世界上最难学 的语言之一 , 其 难 点 首 先 在 于独特的发音 , 拼音分声母和韵母 , 有“ 四 声” 之分 ; 其次 , 汉 字 是 由象 形 文 字 演 变 来 的平 面 型 方块 体 文 字 , 数量 繁 多 , 字 形结 构 复杂 ; 再者 , 不 同 于 欧 系语 言 , 汉 语 语 法 动 词不 分 人 称 , 没 有 严 格意 义 的 形 态 变 化 。 以 上特 点 决 定 了汉 语 言 的 学 习对 留学 生 来 说 是 一项 巨 大 的 挑 战 。 对 词 义 及 发 音 掌 握 不 准 确 就 又 制 约 着 他 们 使 用汉 语 正 确 表 达 自 我, 反馈学 习情况 , 与 外界 进 行 交 流 , 获 取 个人所需信 息 。 因而 , 留学 生 应 抓 好 基 础 , 攻 克 说 写 两大 难关 , 提 高 语 言运 用 能 力 , 力 图实 现 语 言 交 流 实 践 新 突破 。 ( 2 ) 四 川 省 高 校 来 华 留学 生 日常 生 活 适 应情况及分 析 。 表2 反 映 了来 华 留学 生 日 常 生 活 适 应 情况 , 并继 续 采 用 李 克 特 五 级 量 表 ( 同表 1 ) 的问题形式 。 从表 2 可以看出 , 留学 生 通 过 积极参加各种 活动 , 融 入 当地 社 会 文 化 生 活、 结识 来 自不 同文 化 背 景 的朋 友 , 体 验 中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一、导言自上个世纪70、80 年代以来,势不可挡的全球化进程从经济领域逐渐向文化、价值领域渗透,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话语,并逐步发展成为整合教育目的、功能以及传递多元文化和全球理念的重要进程。

高等教育国际化最显著的表征就是学生的跨国流动。

据统计,1975 年全球留学生总人数约80万人,到2011年已增至430万(OECD201),预计到2020 年全球留学生数量将增加到700 万人。

留学生教育已经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其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收益促使各国纷纷利用教育优势和科技优势,积极参与和促进留学教育,树立和巩固自己的留学中心地位。

上世纪80 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出台技术移民政策,鼓励国际学生前来学习并定居就业,首次出现了大规模的学生国际流动。

过去30 年来国际学生跨国流动的动机和模式一直在发生变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日益多重化,留学生在选择目标留学国时的考虑因素也日益多重。

国家、区域或者相关组织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也积极采取应对策略。

而今,越来越多传统意义上的国际学生输出大国,如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大陆和香港等,开始加入了国际教育市场竞争的行列,国际留学市场开始出现反循环( counter-cyclical )现象。

近年来,我国国际地位日益攀升,对文化、政治、外交、经济等方面的国际参与和话语权诉求日益增长,在国际教育上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最初接收来自东欧的33 名留学生,至今接收的留学生数量已累计超过169 万人次,仅2011 年就接收了超过29.2 万人次。

目前我国占全球留学市场份额约为1.4%,仅落后于美、英、德、法、澳等留学目的地大国,并超出了新西兰、意大利、瑞士、比利时等传统留学目的地国家,成为国际留学市场中一支崛起的新兴力量。

《国家巾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进一步“扩大留学生规模,优化留学人员结构,提高国家留学教育质量”。

短期来华留学生跨文化敏感与效力分析研究

短期来华留学生跨文化敏感与效力分析研究
epac, dpai ,nert n B n e 建 立 了 跨 etne aattn itgao ) ent o i t 文 化 敏 感 发 展 模 式 ( eeom na Moe 0 t — D vl etl dl fI e p nr
和地区的留学生来华短期培训 的跨文化适应差异
主 要 指 沟通 技 巧 ,如讯 息 技 巧 、 自我 表 露 、行 为 弹
育 部统 计 .2 1 短 期 来华 留 学人 数 就 高 达 66 0 0 0年 3 8
人 . 占来 华 留 学生 总 人 数 的 2 % 一 直 以来 .短 期 4 留学 是 长 期 留学 生 教育 的一 个 必要 补 充 .是 留学 生
分析 研 究 ,发现 不 同国 家与地 区 的留 学生跨 文化 适应 能 力存在 差 异 ,该研 究成 果验 证 了文 化距 离理 论 。
关键 词 :短 期 来 华 留学生 ;跨 文化 适应 ;跨 文化敏 感 ;跨 文化 效 力 ;实证 研 究


短 期来 华 留学教 育 现状
cl rl esii ) 这 个模 式 主要 是 帮 助从 事跨 文 ut a Snivt u t y 化 教育 的工 作 者 意识 到学 生 们 不 同 阶段 的跨 文 化 感
二 、文 献综 述
研究 短期 来 华 留学 的泰 国 留学生 的跨 文 化适 应 问题
他 们从 认 知 的角 度 调查 留学 生 跨 文 化 交 际态 度 的变
迁 与跨 文 化 沟 通 焦 虑 的程 度 变 化 . 了解 他们 在 来 华 短 期 留学期 间 的跨文 化适 应影 响 因素 和 沟通模 式 5 l l 但 这样 的 实证 文 章 在 国内 留学 生 教 育 研 究 领 域

《2024年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范文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来华留学生数量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

这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不仅为中国的教育机构带来了国际化的视角,同时也面临着跨文化适应的挑战。

本篇论文旨在探讨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

二、文献回顾过去的研究表明,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包括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社交挑战等。

语言是留学生最基本的需求,而语言差异会直接影响留学生的学术和生活。

文化差异包括价值观念、社会习俗、饮食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对留学生的心理和日常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社交挑战则涉及与新环境中的同学、教师以及当地居民的交往。

三、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的具体表现(一)语言障碍语言是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首要问题。

许多留学生在母语以外的语言学习中遇到困难,导致他们在课堂上难以理解教师的讲解,与同学和教师进行交流时也容易产生误解。

(二)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留学生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例如,中国和某些国家的社交习惯不同,导致留学生在与同学和教师交往时感到困惑。

此外,饮食文化的差异也会影响留学生的生活体验。

(三)社交挑战社交挑战涉及与同学、教师和当地居民的交往。

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不同,留学生可能感到难以融入新的环境,与他人建立紧密的社交关系。

四、解决方案与建议(一)提高语言能力教育机构可以为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学习资源,如设置专门的语言课程、举办语言培训班等,以帮助留学生提高汉语水平,减少语言障碍。

(二)加强文化交流活动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如中国传统文化讲座、艺术展览、传统节日庆祝等,有助于帮助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促进其与当地人的交往和交流。

同时,邀请留学生参与本地活动和文化活动也是很好的融入手段。

(三)完善心理咨询机制针对留学生心理适应问题,应设立心理咨询中心或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留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建议,帮助他们应对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和困扰。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培训方案设计论文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培训方案设计论文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培训方案设计论文”一、培训目标我们要明确培训目标。

留学生来到中国,不仅要学会中文,还要了解中国的文化、习俗和社会规则。

我们的目标是让留学生在短时间内适应中国的生活环境,减少文化冲突,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

二、培训对象本次培训面向所有来华留学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

根据他们的专业背景和兴趣,我们将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三、培训内容1.语言培训语言是留学生适应中国生活的基石。

我们将安排专业的中文教师为他们授课,包括汉语发音、语法、词汇和日常会话等。

还会安排一些互动性强的小组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让留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提高中文水平。

2.文化培训文化培训是让留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习俗和社会规则的重要环节。

我们将邀请专家为他们讲解中国的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礼仪规范等,并通过实地考察、互动体验等方式,让留学生亲身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

3.社交技巧培训4.生活技能培训留学生在中国生活,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如烹饪、购物、出行等。

我们将组织一些生活技能培训课程,让留学生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对各种问题。

四、培训方式1.线上培训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培训。

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进度,自由安排学习。

线上培训包括视频课程、在线测试、互动讨论等。

2.线下培训组织线下培训课程,包括讲座、实践活动、参观考察等。

留学生可以与教师、同学面对面交流,更好地吸收知识。

3.小组讨论鼓励留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一些任务。

这样既能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又能增进彼此的了解。

五、培训效果评估1.定期测试通过定期测试,了解留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培训效果,及时调整培训方案。

2.反馈收集收集留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在培训过程中的需求和困惑,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和方法。

3.成果展示组织留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如演讲、表演、作品展示等,让他们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喝完一口咖啡,我保存了这篇论文的初稿。

我还需要对这篇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其更加符合论文的要求。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及对策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及对策

持 ,容易产生 各种心理 问题 和人 格障碍 ,需要专业 的心理辅 导。高校心理健康 中心可以为 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解 决跨文化心理问题 。如果学校不具备这个实力 ,可 以联 系专业 心理咨询机构对 留学生进行心理知识 的普及讲座 ,对心理障碍 学生进行专门治疗 。在留学生适应过程的关键节点开展各种形 式的心理测试 ,实时掌握 留学生心理动态 ,及 时发现问题 ,开
国与世界的融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到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是在 留学生适应的过程 中,高校 更 多的是输 出中国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对象
化 ,包括 中国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等 ,却忽略 了对 留学生 自 身文化的考虑。在华 留学生族群具有 同样的文化基 因,同时他
国外 学者对外 国留学生 的心理与行为进行 了较为充分 的研 们对 中国文化也有了一定适应。如果 以留学生群体为媒介 ,可 究 ,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但对 于来华 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课题的 研究 ,不能仅仅停留在个体层面。
上的误解主要与中国学生及 当地居民的文化开放程度 以及接纳
程度有关 ,如果双方都站在 自己文化的背景上 ,对对方 的文化
采取拒绝 的态度则容易造成误解和冲突。 留学生的适应状况还受到其 自身因素的影响 ,例如 自我评 价方式、性格 特点以及处理 问题 的方式等。来华留学生跨文化 适应 中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 和行为问题很多是其 自身 因素造成 的。有些留学生对于留学中国期望过高,来到中国发现现实与 理想有落差 ,感到急躁和焦虑 ,引发心理 问题 ;有些 留学生心 理 本来就存在 问题 ,对于 文化 差异较大 的新 环境根本无从适
管理全面化、深入化 、专业化 。 对 于留学生适应的管理应 该从 源头抓起 ,建立生源质 量考

跨文化适应视角下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跨文化适应视角下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37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bei Energy College of Vocation and Technology第1期(总82期)2021年3月No.1(Sum.82)Mar.2021跨文化适应视角下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研究韩 玲(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摘 要:对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基于浙江省五所高校的来华留学生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目前高校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总体趋于积极正向,且汉语水平对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影响较显著。

针对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现状,应在树立文化平等意识的基础上,通过加强语言与文化教学的融合、优化对外汉语教学策略、提升对外汉语教师的素养、丰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导入特色地域文化、帮助留学生重构社会支持网等提升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帮助留学生更好地实现跨文化适应。

关键词:留学生;文化认同;中华文化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974(2021)01-0037-04A Study of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of Overseas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Han Ling(Zhejiang Business College, 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China)Abstract: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for overseas student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ways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of China.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of overseas students from five universi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the recognition of Chinese culture by foreign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ends to be positive at present, and the level of Chinese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overseas students.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of overseas students,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establish the awareness of cultural equality,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teaching, optimize 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TCFL (Teaching Chinese As Foreign Languag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CFL teachers, enrich various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introduce characteristic regional culture, help overseas students to reconstruct social support network, etc. Only by these ways can we improve their recogni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help them better achieve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Key words: overseas students; cultural identity; Chinese culture《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我国应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1]。

越南留学生在华跨文化适应研究——广西师范大学个案透视

越南留学生在华跨文化适应研究——广西师范大学个案透视
[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0 3 — 2 2
研 究成 果 , 但是从 国内外研 究 的实际 状况来 看 , 其研 究对象 多为 欧美 来华 留学 生或 者是 在欧美 的 中国 留
国 的价值 观 、 社会 风俗 、 传 统 习惯 等 文化 差异 对越 南
进行 较 为 系统 的实证 研 究 的是 陈 慧 的博 士 论 文《 在 京 留学 生 适应 及其 影 响因素研 究 》 , 她探 讨 了来华 留 学生 社 会 文化 适 应 的认 知 因 素 、 价值 冲 突与 刻 板 印 象。 [ 8 ] 陈 向明 从社 会 认 同 的视 角研 究在 美 中国学 生
对 个体 自我文化 身份 的重 新 建构 ” 。 [ 9 ] 随后 杨军 红在 调 查来 华 留学 生对 授课方 式 、 大 学教 育 环境 、 留学 收 获 评价 的 研究基 础 上分析 了来 华 留学生 的学 术适应 状况。 [ 1 蜩另外 安然 、 刘 汉 武对 留学 生 适应 模 式 、 适 应
心态、 促进互动交流和加强跨文化培训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 关键 词 ] 越南留学生; 跨文化适应; 因素 [ 中图分 类号 ]G 0 3 [ 文献 标 识码 ] A [ 文 章编 号 3 1 0 0 1 — 6 5 9 7 ( 2 0 1 3 ) 0 3 — 0 1 6 1 — 0 6 理论 , 即 利兹 格 德 ( L y s g a a r d ) 和 葛 勒豪 ( Gu l l a h o r n ) 分 别 提 出 的 U 型 和 w 型 曲线 假 设 [ 3 ] , 还 有 博 赫 纳 ( B o c h n e r ) 等提 出的 国际学 生 朋友 网络 功能 模型 [ 4 ] 、 弗 穆 罕姆 ( F u r n h a m) 与博 赫 纳 ( B o c h n e r ) 提 出 的文 化 学 习理 论[ 5 ] 、 沃德( Wa r d ) 及 其 同事 提 出的 心理 适 应和 社会 文化 适应 理论 等[ 6 ] 。 在 国 内, 吕玉兰 明确 提 出 欧美 来 华 留学 生 的文 化 适应 分 为 三 个 阶段 , 即 观

留学生文化适应与跨文化交流的经验分享

留学生文化适应与跨文化交流的经验分享

留学生文化适应与跨文化交流的经验分享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学子选择走出国门,踏上留学之路。

然而,留学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其中文化适应和跨文化交流是他们面临的重要挑战。

作为一名曾经的留学生,我深知其中的酸甜苦辣,也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初到异国他乡,最先感受到的便是文化冲击。

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如饮食、交通、居住环境,到价值观念、社交礼仪、教育体系等宏观方面,都与自己熟悉的家乡截然不同。

记得我刚到_____留学的时候,对当地的食物完全不适应。

习惯了中餐丰富的口味和多样的烹饪方式,面对_____的传统食物,如_____,我感到十分陌生和排斥。

但为了尽快适应新环境,我开始尝试去了解当地美食背后的文化和历史,逐渐接受并喜欢上了一些特色菜肴。

语言是文化适应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尽管在国内已经通过了语言考试,但真正置身于全外语的环境中,还是会遇到诸多困难。

课堂上教授的语速、当地同学的口音以及各种专业术语,都曾让我感到迷茫和焦虑。

为了提高语言能力,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语言交流活动,主动与当地同学交流,还通过观看当地的电视节目、阅读报纸杂志来增强语感。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的语言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能够更加自如地与他人沟通。

在与当地人交往的过程中,我发现文化差异常常会导致误解和冲突。

比如,在_____,人们对于个人空间和隐私的重视程度较高,而在我们的文化中,可能更倾向于亲密无间的交流方式。

有一次,我在与一位当地同学交流时,因为站得太近,让对方感到不舒服。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习俗和观念是多么重要。

之后,我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加文化讲座等方式,不断学习和了解当地文化,努力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参与社团活动和志愿者工作是融入当地文化的有效途径。

我加入了学校的_____社团,结识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朋友。

在社团活动中,我们共同策划和组织各种活动,分享彼此的文化和经验。

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性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性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性及其相关因素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加快,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快速增加,文化适应性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文化适应性是指个体在不同文化环境下适应和融入的能力,是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重点分析来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性以及相关因素。

来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性可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个人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不同个体在文化适应性上存在差异,包括性格、自尊心、自我效能、情绪调节等方面。

开放性和外向性倾向的人更容易适应新环境和接受新文化。

个体的语言能力和学术能力也对文化适应性有影响,语言能力越强、学业成绩越好的留学生,通常会更容易融入到中国的文化中。

文化因素也会对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性产生影响。

中国和留学生所来自的国家之间存在着差异,包括价值观、信仰、规范、习俗等方面。

这些差异可能成为留学生适应中国文化的障碍。

中国有着深厚的礼仪文化,而一些留学生可能对中国的礼仪规范不太了解,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学习和适应来弥补这个差异。

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也对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性有重要影响。

社会支持包括家庭支持和同伴支持等方面。

如果留学生能够得到来自家庭和同伴的支持和理解,就会更加容易适应新文化。

而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帮助留学生建立新的社交圈子,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资源。

教育环境和学校支持也对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性起着关键作用。

教育环境包括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等方面。

如果留学生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就能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学习环境和文化。

而学校支持则包括学校的政策、服务和资源等方面。

如果学校能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性也会得到有效提高。

来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人因素、文化因素、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教育环境和学校支持等因素都对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性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促进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性,需要采取措施,例如加强留学生的语言和学术培训、提供多样化的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建设、改善教育环境和提供学校支持等。

留学生的文化适应和跨文化交流的策略

留学生的文化适应和跨文化交流的策略

留学生的文化适应和跨文化交流的策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去体验不同国家的教育和文化。

然而,留学生在新的文化环境中往往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文化适应和跨文化交流是两个关键问题。

初到异国他乡,留学生首先会遭遇文化冲击。

不同的语言、饮食习惯、社交礼仪、价值观念等,都可能让他们感到困惑和不适应。

比如,在一些西方国家,人们习惯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在某些东方国家,人们可能更倾向于委婉含蓄。

这种差异如果不了解,很容易造成误解和冲突。

文化适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留学生需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

保持开放的心态至关重要。

不要对新文化抱有先入为主的偏见,而是愿意去了解、接受和欣赏其中的差异。

主动学习当地的语言也是关键。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了解文化内涵的钥匙。

通过学习语言,留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当地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

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法律法规也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在某些国家,给小费是一种常见的习惯,而在另一些国家则可能不被接受。

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更是底线,任何违反法律的行为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在跨文化交流方面,留学生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策略。

尊重是基础,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不贬低或歧视其他文化。

学会倾听,用心去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感受,而不是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提高沟通能力也是关键。

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可能会出现误解。

因此,要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注意非语言沟通的方式,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

比如,在某些文化中,微笑可能表示友好,而在另一些文化中,过度的微笑可能被视为不真诚。

积极参与当地的社交活动是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

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或者当地的节日庆典等。

通过这些活动,留学生能够与当地人建立更深入的联系,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在与当地人交往的过程中,要避免刻板印象。

不要因为对某个文化的固有认知,而对来自该文化的个体产生片面的看法。

《2024年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范文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这一现象不仅体现了中国教育国际化的成果,也反映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然而,来华留学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便是跨文化适应。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以期为提高其适应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二、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重要性跨文化适应是指个体在跨越文化环境后,能够在新的文化环境中生存、学习和发展的过程。

对于来华留学生而言,跨文化适应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学习效果、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良好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有助于留学生更快地融入新的文化环境,提高学习效率,减少文化冲突带来的心理压力。

三、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现状及问题1. 现状:目前,来华留学生的来源国家日益增多,文化背景日趋多样。

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均面临着跨文化适应的挑战。

2. 问题:(1) 语言障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障碍是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2) 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留学生在面对新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交往方式等方面时,往往感到困惑和不适。

(3) 心理压力: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留学生可能面临孤独感、自卑感等心理压力,影响其学习和生活。

四、解决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的策略1. 加强语言培训: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新的文化环境。

2. 开展文化交流活动:通过举办文化讲座、交流会等活动,增进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同时让他们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

3. 提供心理支持:为留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缓解文化冲突带来的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4. 强化社交支持:鼓励留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和社区活动,拓展社交圈,结交新朋友,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5. 建立健全支持体系:学校应建立健全留学生支持体系,包括提供住宿、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支持,使留学生感受到关怀和温暖。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及策略分析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及策略分析

公共管理理论版95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及策略分析文/陈越(南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江苏南通..226001)摘要:高校需从国际视野出发,对目前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进行分析。

能够积极构建国际化文化交流活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跨文化交际理论,重视文明班风优质校园文化的培育。

由此,要对留学生在社会文化、校园文化、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的跨文化不适应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 跨文化 适应问题 策略引言针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高校需切实关注到不同国家留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需求、思想问题等。

通过构建具有国际化性质的文化交流活动,确保留学生间、留学生与本校学生间快速加深了解。

并能对当下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一、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一)社会文化层面的适应问题针对南亚的留学生,他们拥有浓厚的宗教背景,且在文化、民族习惯、衣着、日常行为等方面,都与我国学生及大众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由此,导致留学生在社会文化层面产生跨文化的不适宜性问题。

而留学生自身的认知习惯与当下的社会生活环境产生较大的反差后,会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甚至,在交通规则上的不同,都会给留学生的社会活动的参与性带来影响。

(二)个人心理预期与校园文化的适配问题留学生进入新环境求知前,会在心理上进行提前的预设。

但因留学生对我国社会文化、校园文化等认知度不同,使得他们的个人心理预期与现实环境产生一定的差异性,从而引发跨文化的适应问题。

环境的变化与心理不适应性,会使得留学生产生孤独、抑郁、思念家乡等情绪。

因此,高校需对留学生的心理进行及时的疏通与引导。

并切实关注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的重要性,能够在教学环境方面进行积极、合理的完善与丰富。

(三)跨文化交流与人际交往问题留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相较我国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且在价值观、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差异,会给学生间的交流、人际交往等造成消极的影响。

跨文化适应视角下高校来华留学生宿舍管理问题探析

跨文化适应视角下高校来华留学生宿舍管理问题探析

跨文化适应视角下高校来华留学生宿舍管理问题探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来中国留学。

对于来华留学生而言,住宿是他们在中国学习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高校来华留学生宿舍管理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从跨文化适应的视角,通过探析高校来华留学生宿舍管理问题,旨在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

高校来华留学生宿舍管理问题的核心是文化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对生活环境的期望与中国学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一些国家的留学生习惯于单人居住,重视个人隐私;而中国的住宿环境通常是多人合住,公共生活空间较为常见。

这种差异会导致留学生对宿舍环境的不满和适应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在安排留学生宿舍时充分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的特点和需求,提供更多选择的住宿方式,如单人间、合租公寓等,以满足留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跨文化适应还涉及到对留学生生活习惯的理解和尊重。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存在,留学生可能存在一些与中国学生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这些习惯有些可能是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如饮食、卫生等方面。

高校应加强对留学生的文化培训,提供中文课程、文化交流活动等,帮助留学生更好地融入中国学习生活。

高校还应提高对留学生的理解和包容,尊重他们的文化差异,为他们提供一个友善和自由的宿舍环境。

跨文化适应还需解决语言沟通问题。

由于语言障碍,留学生与中国同学之间的交流可能会受到困扰,这也会影响到宿舍管理的效果。

高校应提供语言辅导和交流平台,帮助留学生提高汉语水平,促进留学生与中国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高校来华留学生宿舍管理问题还需要改进宿舍设施和服务。

宿舍的设施和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留学生的居住体验。

一些问题如卫生条件、网络设施等可能会影响留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效果。

高校应加大对宿舍设施的投入,提升设施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以创造一个舒适、安全和便利的居住环境。

高校来华留学生宿舍管理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性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性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性及其相关因素分析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选择来华深造。

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很多留学生在适应中国文化方面遇到了困难。

为了帮助留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国文化,了解相关因素对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文化适应性的定义、影响因素和适应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给来华留学生提供一些帮助。

一、文化适应性的定义文化适应性是指一个人在跨文化环境中,能够适应并融入当地的文化和社会。

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性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语言能力、人际关系、学习成绩等。

文化适应性不仅仅是对外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跨文化环境中自如地生活和学习。

二、影响因素分析1. 个人因素个人因素是影响留学生文化适应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包括语言能力、自我意识、性格特点等。

语言是交流的桥梁,对于留学生来说,良好的语言能力是适应中国文化的基础。

乐观、开放的性格特点也对文化适应性有着积极的影响。

2. 社会支持留学生在适应中国文化过程中,需要得到来自学校和社会的支持。

学校可以开设文化适应培训课程,为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社会可以提供交友活动和文化体验活动,帮助留学生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

3. 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影响留学生文化适应性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中国的饮食习惯、礼仪习惯、价值观念等与西方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留学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了解和适应这些差异,才能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

4. 学习环境学习环境也会对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性产生影响。

学校的教学方式、学习氛围、学习压力等都会对留学生的适应性产生影响。

留学生需要逐渐适应中国的学习环境,才能更好地适应中国文化。

三、适应策略分析1. 学习语言学习中文是留学生适应中国文化的第一步。

通过学习中文,留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人进行更好的交流。

3. 积极融入社会与中国人交朋友,参与中国的文化活动,积极融入中国社会,可以帮助留学生更好地了解和适应中国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18期◆安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经济近年来的迅猛发展,来华留学生人数剧增。

据教育部2008年年鉴统计,来华留学生人数已逾22万,来自188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对外招收留学生的高校已超过500所。

纵观以往的来华留学研究,关注点基本上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对留学生本身的跨文化适应问题有所忽略,更没有从中外学生对比的角度,发现其差异和问题。

只有找出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根本问题,才能帮助留学生顺利渡过学业中的跨文化适应阶段。

本文在系列跨文化适应研究的基础上,思考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过程的影响因素以及终端完成形式。

1.跨文化敏感与适应理论Lysgaard 在五十年代就研究了200个挪威Fulbright学者在客居国的情况。

他发现U 型曲线能代表其典型特征。

从刚开始的幸福感下滑到压抑感、再上升到复原感觉。

Gullahorn &Gullahorn 通过对5300名回归学者的调查并结合访谈来研究回归文化休克问题。

认为回归文化休克调整模式和Lysgaard 提出的U 型文化休克调整模式是相似的。

因此,他们提出了W 型回归文化休克假设模式。

U 型和W 型理论是跨文化适应研究领域的早期经典理论。

Anderson 提出了跨文化适应的辨证模式(a dialectical model ),认为跨文化适应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发展的,它和学习过程是紧密相连,同时也隐含着自身与客居国人群的关系。

Taylor 也提出了跨文化适应的转换模式(a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model )。

他提出跨文化适应的转换有10个阶段,这10个阶段包括转换前的状态或前提调节、以及转换后的结果体现。

Berry 提出了跨文化适应的濡化(acculturation )策略,根据他的界定,濡化策略是指移民者对原有文化保留(cultural maintenance )和对新文化接受程度(host-grouprelationship )的态度和行为。

[1]具体来说,是同化、整合、分离、边缘(assimilation ,integration ,separation and marginal -ization )。

然而,随着文化多元性的理念倡导,濡化过程变得越来越复杂。

事实上,移居人群一方面接受新文化并刻意改变自己,另一方面却有恪守自身文化的一些特征和内涵。

他们是有选择性的进行跨文化适应。

多重身份并穿行于多种文化之间的现象不容忽视。

因此,跨文化适应远不是“同化”那么简单的问题,它是各文化特征间的一种相互依赖(interdependent )共存关系的体现。

Cleveland et al 通过对居住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黎巴嫩少数移居人群的调查,发现主流文化和自身文化是交织着的并在这批人群身上形成一些独特的特征,濡化的过程不仅仅是过渡到主流文化,甚至可以更加加深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2]批判濡化心理学(critical acculturation psychology )作为一个新的潮流,给跨文化适应过程和结果注入了新的理念、思考。

在对原濡化策略单一固定模式批判的基础上,提出濡化过程的多样性和濡化结果的包容性。

这些都为笔者后面提到的“文化夹心层”提供了理论基础。

2.提出“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模式”留学生来华学习要经历一系列的适应过程,首先是生存适应,主要是适应客居国家(东道国)生活环境,包括气候、饮食、住宿、购物、休闲娱乐等,然后是跨文化沟通或适应,这里涉及到交朋友、与东道国成员(同学、老师等)的交流、东道国主流认知、留学生的心理调整等,最后才是学习适应,要适应中国的教育方式、教育管理方式等。

如果前两个适应出现问题,那么学习上一定会出现问题,可以说前两者是来华留学生适应在华跨文化学习的关键。

在这三者都经历后,留学生便会形成对中国留学环境的总体看法,或好或差,然后就会向其朋友、同胞等宣传。

如果留学生适应状况良好,感到很满意,就会形成良好态度和正面形象,就会吸引更多学生来留学;倘若出现适应危机,就会产生情绪和负面形象,影响对外宣传和学生人数。

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笔者还认为,留学生的自身调整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也是很重要的。

如何调整,可从自身敏感—蜕变、外界敏感—推压这两方面考虑。

自身敏感—蜕变,这包涵前面综述所提到的Berry 濡化策略中“整合”的含义,但又超越整合,形成一个全新的“自我”,如同蚕蜕变成茧的道理和过程。

自身蜕变着重在“蜕”和“变”,有一定程度的性质改变。

这包括文化知识的接收与更新,自身跨文化的心理素质提高,即不断的反思调整自己,跨文化技能的增强,从而拥有一群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自身也就融入了新文化。

有关这个环节,跨文化适应领域的研究有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

外界敏感—推压有Berry 濡化策略中的“同化”含义,但留学生人群又不仅仅是被同化,而是在吸收中创造,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模式研究集思广益61!!!!!!!!!!!!!!!!!!!!!!!!!!!!!!!!!!!!!!!!!!!!!!!!!(上接第39页)面,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

近三年来,他们经常被指派或被邀请参加各项重大的涉外活动,成为广东对外交流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例如,学校师生多次承担了广东省国际发展咨询会的同声传译工作;先后承担了“广东省改革开放20年成就展”、中宣部、国家经贸委等部门联合举办的“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暨技术创新成果展览会”等重大展览的中英文讲解和翻译工作,学生以流利的外语口语、突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而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

其次,人才培养质量获社会高度认可。

一是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由于学校国际通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符合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毕业生因专业基础扎实、外语优势突出而深受用人单位特别是外向型单位的欢迎。

因此,学生就业层次高,就业率也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名列全省高校前茅。

二是招生形势好,生源质量高。

由于学校近年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成果,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办学实力和整体水平不断增强,学校对社会和学生及其家长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招生形势连年看好,生源质量逐年提高。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责任编辑:李石纯)而达到“似是而非”的境地与境界。

外界因敏感而体现的关心关爱、帮助体谅是帮助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

主流文化的人群即中国学生要提供移居人群(留学生)一个可以跨越文化间障碍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移居人群学习、思考、调整、融合,完成“自身蜕变”的过程,而后形成一个新的自我。

这个“自我”既保留原有文化的痕迹,又具有新文化的特点,是多重文化的表层集合体,也类似Weinre-ich提到的灵活身份(flexible identities)。

在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过程中,东道国特别要注意的是:主流社会应该加强提高多元文化意识,消除歧视或偏见,为之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帮助国际学生快速完成跨文化适应过程。

3.提出“跨文化适应过程终端—夹心文化层”根据不同色彩可以渐变的道理,如灰色经过红色的不断渗入,最终是可以成为红色的(但也可以将红色再淡成灰色)。

跨文化适应也应如此。

具有一种文化的人可以走向另一种或多重文化融合的夹心层文化。

如果我们将自身文化看成是“点”,那么跨文化过程就是“线”,通过这条线,可以达到通向多重文化的“夹心文化层”。

目前跨文化适应理论模式基本上都集中在跨文化适应过程的各种能力培养,它们从不同角度提出如何加快跨文化适应过程的完成,而批判濡化心理学流派从批判的视角对Berry的濡化理论进行了全方位的反思和批判。

他们以这种方式试图推动跨文化适应新的发展并展示一些新的研究结果。

在批判中前进是西方学术发展的路径,而笔者深受东方文化“合而不同”思想的影响,学习濡化理论并以濡化理论为基础,超越其理论框架,发展了跨文化适应过程终端理论,其结果与批判濡化心理学理论在许多方面是不谋而合。

跨文化适应过程的终端不是完整深刻的另一文化,而是一个介于原来文化和新文化之间的平面,这个平面由另一种或几种文化的一些表层现象加上跨文化适应者对自身文化调整后的行为所构成。

所以称之为“夹心文化层”。

“夹心文化层”是一个模子,将几部分凝在一起。

犹如一个汉堡包,一般人们是不会分层来吃的。

“夹心文化层“的人群拥有多种集合体的夹心文化,通常是运用夹心杂糅文化特点去处理不同文化特征。

夹心文化的对象是跨文化人群。

“夹心文化层”的进一步发展是:融合式同化新文化、深度适应主流文化、超越型回归原有文化。

留学生在“夹心文化层”上,理解各种新文化的种种表征,生活学习都应该是自如,只是没有也不能够深刻走进另一种或另几种文化的思想精髓以及由核心价值观所形成的深层文化内涵。

通过这个“夹心文化层”,跨文化者会出现几种情形:一是融合式同化各种新文化。

跨文化者能深刻走进一种或几种文化,把握住其核心价值观,游走又游离于几种文化之间或之上,形成跨文化新人或称为全球化新人。

跨文化新人在各文化之间穿行并游刃有余,最后可以达到“周化蝴蝶”的最高境界。

这是跨文化者进一步的结果。

这个层次在结果上和后现代后殖民主义学者提到的文化多样性相吻合。

二是深度适应主流文化。

跨文化者一直停留在“夹心文化层面”,但有可能从夹心层面的左端走向右端,对另一文化的理解和渗透只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没有质的改变,依然是适应(accommodation)。

三是超越式回归原有文化。

跨文化者通过对它文化的理解,发现了自身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与优势,于是返回到自身文化,极力倡导弘扬自身文化,但由于经历过夹心层面,这种人要升华的本土文化实际上是扬弃,再加上对它文化的批判吸收。

这是跨文化者退一步的结果,也就是升华后的再分离。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学心理学项目“来华留学生教育模式研究—从需求分析到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

课题批准号:07SJY002]【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责任编辑:李石纯)参考文献:[1]Berry,J.W.Immigration,acculturation and adaptation[J].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7,46.[2]Cleveland,M.,Laroche,M.,Pons,F.,Kastoun,R.Acculturation and consumption:textures of cultural adap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09,(33).集思广益62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18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