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篇教案

合集下载

《民歌欣赏》教案模板(5篇

《民歌欣赏》教案模板(5篇

《民歌欣赏》教案模板(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鉴赏》教材第六章《民歌欣赏》部分,详细内容包括我国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五首民歌:山西《走西口》、内蒙古《牧歌》、江苏《茉莉花》、四川《康定情歌》和广东《彩云追月》。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各地民歌的特点和风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五首民歌的基本旋律、节奏和歌词内容。

2. 培养学生对我国各地民歌的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自豪感,激发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五首民歌的基本旋律、节奏和歌词内容。

难点:理解并把握各地民歌的风格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我国各地区的风光视频,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域的自然风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民歌欣赏。

2. 讲解与示范(15分钟)(1)介绍五首民歌的背景和特点。

(2)钢琴伴奏,教师示范演唱五首民歌。

3. 实践活动(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民歌进行学唱,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10分钟)(1)分析五首民歌的旋律、节奏特点。

(2)讲解各地民歌风格的形成原因。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拓展延伸:介绍其他地区的民歌,激发学生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民歌欣赏》2. 内容:(1)五首民歌的名称及地区。

(2)五首民歌的旋律、节奏特点。

(3)各地民歌风格形成原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学唱五首民歌,录制视频。

(2)分析五首民歌的旋律、节奏特点,写成书面报告。

2. 答案:(1)视频提交至班级群。

(2)书面报告在课后一周内提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欣赏五首不同地区的民歌,使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课后反思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民歌旋律、节奏的掌握情况,以及各地民歌风格特点的理解。

在拓展延伸环节,可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地区的民歌,如云南、贵州等地的特色民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初中音乐《中国民歌》教案

初中音乐《中国民歌》教案

初中音乐《中国民歌》教案《中国民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民歌的定义、特点及历史渊源。

2.学习并演唱《茉莉花》、《映山红》这两首中国民歌。

3.感受民歌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4.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茉莉花》、《映山红》的歌词、曲调和基本唱法。

2.感受民歌的情感表达,并从中体会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教学难点:学生对民歌的情感理解和表达。

学生在集体中协同合作表演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1.通过播放一段中国民歌的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中国民歌吗?可以举例说明。

第二节:学唱《茉莉花》1.教师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奏和歌词一起学唱《茉莉花》。

2.教师逐句解释歌词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情感表达。

3.分组合唱《茉莉花》并进行集体表演。

第三节:学唱《映山红》1.教师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奏和歌词一起学唱《映山红》。

2.教师逐句解释歌词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情感表达。

3.分组合唱《映山红》并进行集体表演。

第四节:学习民歌的伴奏1.教师演示如何用乐器伴奏民歌,引导学生参与合奏。

2.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自由选择乐器进行伴奏练习。

3.小组间进行合奏比赛。

第五节:欣赏和评价1.教师播放其他中国民歌的版本,让学生进行欣赏。

2.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评价和表达。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中国民歌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并通过学唱、合唱、伴奏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和集体协作能力。

同时,通过音乐和歌词所蕴含的情感,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情感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民歌专题教案模板范文

中国民歌专题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分类以及代表性民歌的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中国民歌的分类及特点。

2. 典型民歌的欣赏与分析。

教学难点:1. 如何区分不同民歌的风格特点。

2. 深入理解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用具:1. 录音机、电子琴、多媒体设备。

2. 黑板、粉笔。

3. 中国民歌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播放一首中国民歌,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歌的魅力。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的名称吗?它属于哪一种民歌类型?二、讲授新课1. 中国民歌的起源与发展- 介绍中国民歌的起源,讲述古代民歌与民间音乐的关系。

- 分析中国民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

2. 中国民歌的分类- 按地域分类:南音、北曲、山歌、劳动号子等。

- 按体裁分类:抒情民歌、叙事民歌、劳动号子、儿歌等。

三、欣赏与分析1. 播放一首南音民歌,引导学生分析其特点。

2. 播放一首北曲民歌,让学生感受其风格。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中国民歌有什么新的认识?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 播放一首劳动号子,让学生回忆其特点。

二、深入探讨1. 分析不同民歌风格的特点,如:抒情民歌的优美、叙事民歌的生动等。

2. 讲解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如:民歌与民间风俗、宗教信仰的关系。

三、实践环节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民歌进行欣赏与分析。

2. 各组展示成果,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民族音乐,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3. 学生对民歌的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4. 如何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课后作业:1. 搜集一首自己喜爱的民歌,了解其背景故事。

高中音乐民歌篇教案

高中音乐民歌篇教案

高中音乐民歌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音乐教材《民歌篇》的第三章第二节,详细内容包括我国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如华北地区的山西民歌《小放牛》,华东地区的江苏民歌《茉莉花》,西南地区的四川民歌《康定情歌》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民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各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及其区别。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音响设备。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播放一段各地区民歌的音频,引导学生感受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民族音乐的认知和感受。

2. 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各地区民歌。

(2)详细讲解各地区民歌的背景、特点及演唱技巧。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山西民歌《小放牛》为例,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的特点。

4.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模仿演唱《小放牛》。

(2)分组讨论:如何通过演唱技巧表现出民歌的地域特色?(2)拓展:介绍其他地区的民歌,如西藏民歌、新疆民歌等。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高中音乐——民歌篇2. 板书内容:(1)各地区民歌名称(2)民歌特点及演唱技巧(3)例题:《小放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收集并学唱一首其他地区的民歌。

(2)分析所唱民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等特点。

2. 答案:(1)学生所唱民歌的特点分析。

(2)学生对民歌演唱技巧的掌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1)本节课学生对民歌的兴趣是否浓厚?(2)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3)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参加民歌比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邀请民族音乐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高中音乐民歌篇教案(

高中音乐民歌篇教案(

高中音乐民歌篇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音乐教材《民歌篇》。

主要涵盖了中国各地的经典民歌,包括北方民歌、南方民歌、藏族的民歌、蒙古族的民歌等。

具体内容包括:《茉莉花》、《康定情歌》、《敖包相会》、《赛马》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各地民歌的特点和风格。

2. 通过学习民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体验民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民歌的基本特点和演唱技巧。

难点:理解民歌背后的文化内涵,能够独立演唱并分析民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教学课件、音响设备、乐谱。

学具:学生用书、乐谱、录音机、耳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茉莉花》,让学生感受民歌的美感。

2. 教材内容讲解:介绍民歌的起源、分类和特点,分析教材中的每首民歌。

3. 示范演唱:教师演唱教材中的民歌,学生跟随学唱。

4.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教材中的民歌进行学习、排练。

5. 课堂展示:每组选出代表,进行演唱展示,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6. 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整理一篇关于民歌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民歌的特点、分类、代表作品。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的学习,整理一篇关于民歌的心得体会。

2. 作业答案:(示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了解到了民歌的起源、分类和特点。

我发现民歌旋律优美,歌词富有生活气息,它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民歌让我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也为我国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感到自豪。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歌的特点和风格,通过学习,学生对民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体验民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但在课堂展示环节,部分学生的表现欲望不强,今后我需要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中国民歌》优质教案

《中国民歌》优质教案

《中国民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教材第六单元《中国民歌》章节,详细内容包括中国民歌的定义、分类及其艺术特点。

将重点学习山歌、小调、号子三种类型的民歌,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各地民歌的风格与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各个地区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 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欣赏能力和演唱技巧,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3. 通过学习民歌,使学生了解我国丰富的民间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山歌、小调、号子三种类型民歌的特点及演唱技巧。

难点:各地民歌的风格差异及其艺术表现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设备、钢琴、黑板、投影仪。

学具:歌谱、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茉莉花》,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旋律、歌词及演唱方式,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国民歌。

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分类及艺术特点,结合各地民歌案例分析山歌、小调、号子三种类型的特点。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一首山歌、一首小调和一首号子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其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的特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让学生学唱所选民歌,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演唱技巧。

5.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让学生模仿各地民歌的演唱风格,体验不同地域的音乐特色。

6. 课堂小结(5分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学唱本节课所学的三首民歌,录制音频或视频。

(2)分析这三首民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的特点。

2. 答案:(1)音频或视频提交至班级群。

(2)分析报告以书面形式提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他们对民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了解更多关于中国民歌的知识,如民歌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等,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同时,可组织学生参加民歌演唱比赛,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民歌》教案范文

《民歌》教案范文

《民歌》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民歌,掌握《民歌》的歌词和曲调。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表演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理解《民歌》的歌词和曲调。

2.掌握演唱《民歌》的技巧和表情。

三、教学难点1.歌曲的整体表演和合唱。

2.鼓励学生表现个人风采的同时,注重团队合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播放民歌《民歌》2.教师简要介绍《民歌》的背景和重要性二、歌曲欣赏(10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民歌》的歌词和曲调。

2.教师和学生一起大声朗读歌词,感受歌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3.教师指导学生一起跟随音乐的节奏,做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

三、歌曲学唱(2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歌曲的各个部分,包括歌词和曲调。

2.教师分段教唱,学生跟读。

3.教师指导学生练习音准和节奏。

四、团队合作(15分钟)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别练习不同的乐器和合唱部分。

2.教师适时提醒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3.小组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五、整体表演(2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整体表演《民歌》,包括歌唱和乐器演奏。

2.学生按照分组进行表演,并注意团队的整体协作。

3.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表演,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六、总结(5分钟)1.教师向学生总结《民歌》的特点和意义。

2.学生回答问题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课后作业1.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完善表演技巧和表情。

2.学生体验其他民歌,并写下感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唱、欣赏、合作和表演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民歌》。

同时,鼓励学生展示个人才艺的同时,注重团队合作。

然而,本节课缺乏具体的活动设计,学生参与程度不高,建议在以后的教学中增加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高中音乐《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课时】:1 课时【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教学目标】:一、赏析民歌山歌、小调、劳动号子,并能作出概述。

二、参与聆听、比较、探究、演唱、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风格特点,了解民歌的体裁形式。

三、感受民歌的质朴美,激发学生喜爱民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一、掌握民歌的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的概念及风格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

二、参与活动、参与体验、参与表现。

【教具】多媒体录播室、电钢琴。

【教法】赏析法、比较法、体验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一开始我先唱首歌,同学们想听吗?(弹唱《走西口》直接引入)二、教学新课(一)赏析《上去高山望平川》地域:《上去高山望平川》是声誉极高、流传甚广的“河湟花儿”的代表曲目,“花儿”又称少年或河州大令,发源于青海后来又流传于甘肃、宁夏,素有“西北之魂”之称。

并于2009 年9 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歌词:方言、衬词,特点质朴简练。

旋律:(1)音域宽广,高亢嘹亮。

同学们通过请画旋律高低起伏线,了解旋律以及特点。

(2)真假声结合节奏:自由情感:以花喻人,表达了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和爱慕之情。

总结山歌概念:旋律高亢嘹亮、热情奔放,节奏自由、悠长,歌词多用方言即兴创作。

同时是劳动人民在户外劳动生活时即兴、演唱的歌曲。

民歌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山歌的称谓:青海:花儿,四川:晨歌,陕北:信天游,山西:山曲,内蒙古:爬山调,湖北:赶五句。

体验山歌:《在那遥远的地方》(二)赏析《茉莉花》听赏:分成四组去聆听,第一组关注歌曲的地域与歌词,第二组关注歌曲的旋律曲调,第三组关注歌曲的节奏,第四组关注歌曲的情绪情感,然后请通过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

(把学生分成四组,各小组分工明确、成员间交流互动、教师巡视指导,合作有效)。

地域歌词:江苏省,采用方言。

旋律曲调:细腻委婉,柔美流畅。

节奏:规整抒发情感:它借茉莉花抒发对江南水乡自然风光的热爱。

中国民歌音乐教案

中国民歌音乐教案

中国民歌音乐教案2020-09-03中国民歌音乐教案民歌音乐教案篇一:中国民歌音乐教案_音乐课教学设计方案:中国民歌教学背景:本课淡化对识谱及演唱方法等音乐技能的学习,以欣赏为主,通过欣赏了解中国民歌的几个特点,以江南地区的民歌为例,找出几个特点,而不是所有民歌的特点。

在教学中通过引导、讲解及表演等,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探究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和谐、平等、友好的情绪中去探索、去学习、去体验音乐带来的乐趣。

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是一节综合课,在人音版教材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的基础上,拓展到整个民歌的分类、民歌的特点等,是一节欣赏课,以民歌欣赏为主,通过欣赏几首民歌来发现民歌的几个常见的特点,使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分类,让学生喜爱中国民歌。

2、学生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又进入青春期,所以学生的表演部分是个难点,因此,我在课前给大家创设情境,让学生尽量能够自然的融入到课堂气氛中,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课题:中国民歌——长江两岸科目:音乐年级:七年学校:新台子中学姓名:张瑜教学反思:在课堂中,我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创编表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对他们的创编做适当的指导,做出肯定性的评价。

本节课基本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但在时间控制方面还应更好一些,让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进行分组合作及个别的演唱。

表演唱部分是整节课的高潮,最能体现学生的`创新与合作精神,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中国民歌教学流程图:民歌音乐教案篇二: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教案模板高中音乐教案:《民歌欣赏》教案模板第一课时:教学重点:简介中国民歌的分类,欣赏《川江船夫号子》、《上去高山望平川》、《放风筝》三首民歌。

教学难点:听辨号子、山歌与小调教学过程:一、简介中国民歌的三大类的不同特点:劳动号子:音调铿锵有力、豪迈。

初中音乐民歌教案

初中音乐民歌教案

初中音乐民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歌的基本概念,知道民歌是我国民间文化的瑰宝,培养学生对民歌的热爱和尊重。

2. 通过学习民歌,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各地民族音乐的特色,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

3. 培养学生学会欣赏民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4.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民歌演唱、演奏、合唱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1. 民歌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2. 各地民歌代表作品的学习。

3. 民歌演唱、演奏、合唱等实践活动的指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民歌的基本概念,知道民歌的分类,学会欣赏和演唱民歌。

2. 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民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播放一段民歌,引导学生进入音乐课堂,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民歌的基本概念,介绍民歌的分类,使学生了解民歌的特点和价值。

3. 学习:教师选取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让学生欣赏和学习,使学生感受不同地域民歌的风格特点。

4. 实践: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民歌演唱、演奏、合唱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民歌的热爱和尊重。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民歌在我国民间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对民歌的自豪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民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参与民歌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表现力。

3. 学生对民歌的欣赏能力和音乐审美水平的提高。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民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民歌演唱、演奏等实践活动。

3. 练习法:学生通过练习,提高民歌演唱、演奏等实践能力。

4. 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民歌合唱、演奏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民歌教材:提供各地民歌代表作品,供学生学习和欣赏。

2. 音响设备:播放民歌,让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

3. 乐器:提供各种乐器,引导学生进行民歌演奏实践。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民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民歌 教案

民歌 教案

民歌教案课题:民歌教学目标:1. 了解民歌的概念和特点;2. 学唱一两首优美的民歌;3.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力。

教学重难点:1. 理解民歌的概念和特点;2. 学唱民歌并表现出较好的音乐感和表现力。

教学准备:录音机、选取几首优美的民歌、教学磁带。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利用录音机播放一首民歌,让学生欣赏。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觉得这首歌是什么类型的?有什么特点?新授(15分钟)1. 进一步解释民歌的概念:民歌是表达人们生活和情感的歌曲,它没有专门的作曲家,是由民间创作传唱而来的,因此它具有质朴、真实、动人的特点。

2. 回顾导入部分的思考问题,征求学生对这首歌的看法。

3. 教师向学生介绍几首不同类型的民歌,让学生听一听,感受一下各种类型的民歌的特点。

4. 教师选择一首民歌进行详细教学。

首先,教唱一遍,然后由学生模仿重复,逐句进行学习。

实践(30分钟)1. 教师边唱边带领学生唱几遍。

然后,学生自己唱一唱,教师巡视指导。

2. 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练习唱歌。

3.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表演,其他小组评价他们的表演。

评价标准可以包括声音、节奏、情感表达等方面。

4.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演,给予肯定和建议。

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民歌的概念和特点。

2. 鼓励学生多多欣赏和唱一些优秀的民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力。

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边唱边做动作,将歌曲与肢体动作结合,加强表现力。

2. 学生自己选择一首民歌,练习表演。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播放民歌和教唱练唱使学生了解民歌的概念和特点,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力。

通过小组活动和表演,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学生也通过自己的表演和评价培养了自我调控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整节课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但是时间有些紧张,需要进一步调整课堂组织和时间安排。

民歌课堂活动教案模板及范文

民歌课堂活动教案模板及范文

---一、活动主题《传承民俗,歌颂家乡》民歌课堂活动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歌的基本知识,包括民歌的定义、分类、特点等。

2. 培养学生对民歌的兴趣,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民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三、活动时间1课时四、活动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五、活动地点学校音乐教室六、活动准备1. 民歌教学视频、音频资料2. 民歌歌词、曲谱3. 多媒体设备4. 音乐教具(如:打击乐器、手鼓等)七、活动流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引导学生欣赏。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类型的音乐吗?它有什么特点?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今天我们来学习民歌,了解它的魅力。

(二)新课讲授(20分钟)1. 民歌基础知识讲解:- 民歌的定义- 民歌的分类(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 民歌的特点(口头性、地域性、民族性等)2. 民歌欣赏:- 播放不同地区的民歌,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

- 分析民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等元素。

3. 民歌演唱技巧讲解:- 民歌的演唱方式- 民歌的发声技巧(三)实践操作(20分钟)1. 分组练习:- 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首民歌进行学习和演唱。

- 每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协调和指挥。

2. 演唱展示:- 各小组进行演唱展示,其他小组进行点评。

- 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指导。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

2. 学生分享学习民歌的心得体会。

3.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民歌在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

八、活动评价1. 学生对民歌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对民歌的兴趣和喜爱程度。

---民歌课堂活动教案范文---一、活动主题《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民歌课堂活动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和魅力。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初中时代儿歌民歌教案

初中时代儿歌民歌教案

初中时代儿歌民歌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儿歌民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对儿歌民歌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儿歌民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儿歌民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儿歌民歌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3. 儿歌民歌的创作和改编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儿歌民歌《小星星》,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儿歌民歌的优美旋律。

2. 教师简要介绍儿歌民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儿歌民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0分钟)1. 教师讲解儿歌民歌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儿歌民歌的分类和特点。

2. 学生通过听唱儿歌民歌,感受儿歌民歌的节奏、旋律、歌词等特点。

三、儿歌民歌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10分钟)1. 教师示范儿歌民歌的演唱技巧,如音准、节奏、音色等。

2. 学生跟随教师学唱儿歌民歌,体会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

3. 学生分组练习,相互观摩、交流,提高演唱水平。

四、儿歌民歌的创作和改编(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创意,创作简单的儿歌民歌。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大家共同讨论、修改,完善作品。

3. 教师引导学生对儿歌民歌进行改编,如改变旋律、节奏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巩固儿歌民歌的基本概念和演唱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提出改进意见。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演唱儿歌民歌的表现3. 学生创作和改编儿歌民歌的能力教学资源:1. 儿歌民歌教材或歌曲集2. 音响设备3. 钢琴或其他乐器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儿歌民歌的创作和改编。

4. 定期举办儿歌民歌比赛或演出,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国民歌优质教案360文库海量收录,完整版

中国民歌优质教案360文库海量收录,完整版

中国民歌优质教案360文库海量收录,完整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不同地域民歌的分类及特点的识别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中国民歌的分类及特点,各地域民歌的鉴赏分析。

难点:对各地域民歌特色的理解和把握,以及音乐表现手法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音乐鉴赏》第五章内容预习、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茉莉花》,引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分类及特点,结合教材第五章内容,让学生对民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民歌,并分析其地域特色。

4. 例题讲解:以《小白菜》为例,分析河北民歌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鉴赏民歌。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欣赏两首不同地域的民歌,如《青藏高原》和《江南好》,分析其特点,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民歌的起源与发展2. 民歌的分类及特点山歌民谣劳动歌舞蹈歌3. 各地域民歌鉴赏分析《小白菜》:河北民歌特点《青藏高原》:青海民歌特点《江南好》:江苏民歌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民歌,说明其地域特色和音乐表现手法。

2. 答案示例:以《康定情歌》为例,分析四川民歌的特点,如: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歌词质朴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民歌的兴趣较为浓厚,但在分析地域特色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今后教学中应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了解更多民歌,如民间小调、戏曲、说唱等,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民歌演唱活动,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安排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4.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应放在民歌的分类及特点,以及各地域民歌的鉴赏分析上。

教案-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音乐高一下

教案-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音乐高一下

花城出版社高一音乐鉴赏第二单元音乐与民族《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执教:点评:一、教学背景(一)教材分析《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基本由“花”的主题构成。

“花”是中国民歌中最常见的主题,本节课讲授四首民歌《槐花几时开》四川民歌,是以花喻人,借花表达情感的;《对花》广东中山民歌和《猜花》辽宁长海民歌是歌颂大自然,传授自然知识的;《拔根芦柴花》江苏民歌是借花起兴,以花为歌唱媒介。

以“花”为立足点,使学生通过聆听、鉴赏了解不同地方民歌的风格,感受感受民歌的绚丽风采。

(二)学情分析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欣赏和歌唱能力,但现在中学生音乐审美发展趣味在这一阶段中表现为热衷于流行音乐,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了解不多。

鉴于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但是尚不能较全面规范的分析曲目理解曲目,需要老师做进一步引导,使学生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二、教学内容《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三、教学目标:1、喜欢聆听、演唱民歌,愿意探索有关民歌的音乐文化知识,初步对民歌产生兴趣。

2、熟悉一些民歌主题并能唱部分主题,能大致分辨出各地的民歌。

3、掌握有关民歌的基础知识,能感受民歌鲜明的地区风格,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参与学习感受民歌鲜明的地区风格。

教学难点: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中的探讨、体验、创造性实践活动。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教师创设情景,提问导入。

教师引出课题--《多彩的华夏之音-民歌篇》思考:1、你知道的民歌有哪些,说出是我国哪个地方的民歌。

2、演唱熟悉的民歌。

通过回顾、演唱熟悉的民歌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为民歌学习做好铺教师引导学生民歌知识回顾1、民歌概念2、汉族民歌体裁的分类垫。

新授(一)欣赏《拔根芦柴花》(二)欣赏《槐花几时开》1、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总结:语言是民歌的精髓。

每一种地方或民族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音、语调、语气和语感。

《中国民歌》音乐教案

《中国民歌》音乐教案

《中国民歌》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

2. 通过欣赏和学唱民歌,使学生感受中国民歌的魅力,培养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民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民歌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2. 民歌的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

3. 各地域民歌的代表作品:如《茉莉花》、《康定情歌》等。

4. 民歌的演唱形式:独唱、对唱、合唱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学会欣赏和分析民歌。

难点:掌握民歌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

2. 欣赏法:聆听和分析民歌,感受民歌的魅力。

3. 实践法:学唱民歌,提高演唱技巧。

4. 讨论法:分组讨论民歌的演唱形式和地域特点。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民歌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

2. 教学乐器:吉他、钢琴等。

3. 教学资料:民歌乐谱、歌词。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引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

3. 欣赏与分析: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让学生聆听并分析其音乐特点。

4. 学唱民歌:选取一首简单易懂的民歌,教学生演唱,体会民歌的韵味。

5. 实践与展示: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民歌进行演唱,展示学习成果。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演唱技巧:评价学生在学唱民歌过程中的发音、节奏、音准等方面的表现。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态度等。

八、教学拓展:1. 邀请民间艺术家进行讲座或表演,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民歌的魅力。

2. 组织学生参加民歌比赛或演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开展民歌主题的课外活动,如民歌摄影、民歌绘画等,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音乐知识民歌(一)教案

音乐知识民歌(一)教案

音乐知识民歌(一)教案教案标题:音乐知识民歌(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民歌的定义和特点。

2. 学习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并能够正确演唱。

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音乐播放设备。

2. 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音频。

3. 课堂展示材料,如图片或视频。

4. 学生练习演唱的歌词。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音乐播放设备播放一段民歌音频,让学生聆听,并询问他们对这首音乐的感受和印象。

导入知识:2. 向学生介绍民歌的定义和特点,如:- 民歌是民间传唱的歌曲,通常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情感和文化。

- 民歌具有简单易懂的歌词和旋律,容易被大众接受和传唱。

- 民歌的风格和表现形式因地域和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

展示歌曲:3. 展示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呈现歌曲的背景和相关文化元素。

分析歌曲:4. 分析歌曲的歌词和旋律,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5. 引导学生讨论歌曲中的重要元素,如节奏、音调和情感表达方式。

学习演唱:6. 分发歌曲的歌词给学生,并逐句解释歌词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

7. 播放歌曲的音频,让学生跟随音乐节奏和歌词练习演唱。

8. 分组练习,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练习演唱,并在小组间进行表演。

巩固与评估:9.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可以邀请一些学生上台表演他们的演唱。

10. 向学生提问,检查他们对民歌的理解和演唱技巧。

拓展活动:11.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民歌,并进行学习和演唱。

12. 鼓励学生收集更多的民歌资源,了解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民歌形式。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民歌的定义和特点,并学会演唱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

此外,通过参与演唱活动,学生的音乐兴趣和欣赏能力也将得到培养和提高。

民歌教学教案

民歌教学教案

民歌教学教案(二)教学目的:通过欣赏、学习,进一步掌握有关民歌的知识。

使学生对我国各个民族有所了解,加深了对党的英明领导,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幸福生活的认识。

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和我们的党。

懂得了今天的认真学习就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建设祖国的使命。

教具:录音机、投影机、电子琴、双响筒、沙锤、碰铃课时:一课时教学重点\难点:分辨民歌不同体裁特点教学过程:(1)欣赏复习——录音机播发民歌音乐片段,学生说出音乐片段属于民歌中的哪一种体裁?A:《拼命号子》——劳动号子B:《无锡景》——小调C:《放马山歌》——山歌填图——按要求填图。

A:学生逐一地将云南、内蒙古、陕北、江苏、四川填在投影片的地图上。

B:在填图的过程中,学生发言,讨论各个省份的风土人情,哼唱有代表性的民歌片断。

教师及时表扬学生的积极性,确认学生表述正确的部分;示范有代表性的舞蹈基本动作,揭示各民族音乐的特色。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文化多元性的国家。

(2)新课教学:学唱山歌《太阳出来喜洋洋》A:电子琴弹奏旋律,学生欣赏。

B:跟随老师学唱旋律C:跟电子琴哼唱旋律E:电子琴伴奏,学生齐唱F:录音机播放范唱曲,学生完整地欣赏全曲(3)表演:学生领唱、齐唱《太阳出来喜洋洋》,用手击拍配以打击乐器及电子琴伴奏(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能力):A:一位学生领唱B:三位学生分别敲打双筒响、沙锤、碰玲,节奏:X X| X X |、X XX | X XX |C:其余学生边唱边用手拍打伴奏节奏:X X | X X |、X XX |X XX |D:电子琴伴奏(4)小结:今天通过欣赏、学唱民歌,让我们对我国民歌有了初步的了解。

希望同学们今后能接纳喜欢我们祖国的民歌,因为它是我们文化的根源之一。

(5)作业布置:A :能自如地演唱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

B: 找一首自己喜欢的民歌,音乐课堂上推荐给同学们欣赏。

(6)教学反馈:通过两个课时的有关民歌介绍学习,同学们对民歌有所了解,逐步喜欢民歌,愿意演唱民歌,乐意了解民歌。

民歌篇教案

民歌篇教案

民歌篇教案《花飘四方》——民歌篇教学设计【教学年级】:高一年级【教学课时】:一课时【设计思路】:通过聆听,了解民歌的风格特征,感受民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喜爱和兴趣,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

通过民歌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帮助学生树立“音乐作为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的观念,培养学生“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理解多元文化的理念,从而达到理解和尊重多元的世界文化的目的。

【教学目标】:、喜欢聆听、演唱民歌及具有民族风格的通俗歌曲,愿意探索有关民歌的音乐文化知识。

2、掌握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

3、通过欣赏,初步感知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感受民族音乐与民俗风情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着重欣赏广东民歌《对花》,同时听辨《槐花几时开》《拨根芦柴花》《上去高山望平川》《猜花》等民歌。

难点:本篇以“花”为立足点,使学生借此了解东南西北民歌的不同风格,感受民歌的绚丽风采。

【教学准备】:多媒体、视频、音频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流行音乐视频片段:《茉莉花》——梁静茹师提问:大家熟悉这首流行歌吗?喜欢吗?这首流行歌曲是中国江南民歌《茉莉花》改编而成,一曲茉莉花,芬芳香四方,这首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几乎是我们国家在重要事件和相关国际重要场合下的必奏之歌。

在北京奥运会上,《茉莉花》作为主旋律背景音乐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了中国。

可见,民族音乐之于民族的重要性。

2、民歌是什么?民歌是人民的歌、民族的歌,是真实反映劳动人民情感、生活的歌曲作品。

民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至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在代代积淀与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不同的文化又赋予了音乐不同的形式和内涵,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

它们是音乐文化的基础和源泉。

3、民歌的分类:山歌、号子、小调。

初中语文民歌教案模板范文

初中语文民歌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1. 了解民歌的起源、特点和分类,培养学生对民歌的兴趣。

2. 欣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感受民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 通过学习民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

教学重点:1. 了解民歌的基本知识。

2. 欣赏并分析民歌的特点。

3. 学会演唱民歌。

教学难点:1. 感受民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2. 学会演唱民歌。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民歌教材、多媒体课件、民歌音乐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民歌知识,收集民歌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民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民歌吗?民歌有哪些特点?二、讲授新课1. 教师讲解民歌的基本知识,包括民歌的起源、分类、特点等。

2. 介绍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如:汉族的《茉莉花》、蒙古族的《天边》、藏族的《巴塘连着北京》等。

3.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民歌音乐资料,让学生欣赏民歌。

三、分析民歌特点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民歌的韵律美、情感表达等特点。

2. 以《茉莉花》为例,分析其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的特点。

3. 以《巴塘连着北京》为例,分析其独特的润腔风格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四、演唱民歌1. 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民歌,如《茉莉花》。

2.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演唱,给予鼓励和表扬。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民歌的魅力和重要性。

2. 布置作业: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民歌,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3. 课后,学生可参加民歌比赛或合唱活动,进一步感受民歌的魅力。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了民歌的基本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

2.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民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

3.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劳动号子的区别。
(三)《上去高山望平川》
1、乐理知识穿插——“花儿”
也称“少年”,是一种山歌,流传在甘肃、青海宁夏等地。这里是多民族杂居的地区。除汉族外,花儿在当地的回族、土族、藏族、撒拉族、东乡族等民族中也十分流行。
其传唱分两种场合,一是平时劳动或赶路时的自吟自唱,另一种是在专门的“花儿会”上的歌唱。
它虽与劳动号子一样用于劳动场合,但它不受劳
先从整体上对作品有所了解。
这是这首歌曲较难理解的地方,由老师加以说明。
欣赏中着重引导学生留意其中衬词的特点。
屏显,通过文字进行解释,方便学生理解。
点明秧田歌与
教学内容、过程安排(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
分析、评价
动强度、速度和节奏的限制,也不需要靠歌声来统一劳动者的动作。
歌曲中段旋律缩紧,舞蹈节奏鲜明,与明亮舒展的旋律有机结合,回荡与苗岭山寨、清水江畔。
(五)完成课堂练习。
结合之前欣赏时的分析要领,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藏族民歌的特点。(歌词、曲调、唱法等)
屏幕显示有关苗族民歌特点的文字解释及苗族风情图片,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引导学生留意歌曲中的变化,加以对比,并尝试揣摩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分析、评价
教学详案:
一、组织教学。
上课,行礼。
播放悠扬旋律的民歌,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二、教学切入。
以具有典型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作为课前音乐,营造相的教学氛围。
教学内容、过程安排(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
分析、评价
请学生们将自己课前收集的有关民歌的信息拿出来进行交流、展示。
播放精彩节目《枯滴》,选自刘健的《盘王之女》,通过讲述山乡老酒的醉人醇香,借助优美的肢体语言展现瑶族特有的文化底蕴。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槐花几时开》《拨根芦柴花》《上去高山望平川》《猜花》《对花》《嘎吉哟》。
难点:本篇以“花”为立足点,使学生借此了解东南西北民歌的不同风格,感受民歌的绚丽风采。
教学策略及创造性教学设计(含拟使用多媒体计划)
教学策略:以博览、欣赏为主线,学生通过大量作品的欣赏,及教师的适当引导,真切感受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的作品的魅力所在。
(五)《对花》
1、作品背景介绍:
珠江三角洲地区,人们为了调剂生活、增加村与村之间的右倾,逐渐形成了一种对歌酬答的习俗。
有时在农忙之前或收获后,搭起歌台,进行比试;有时在中秋节将船摇至江心,连成“中秋咸水歌擂台”。
“咸水歌”的分布中心在广东中山县,因歌腔不同而分,一般采用男女对歌的形式。
2、欣赏
歌词中歌者间相互的称谓,如“妹好啊咧”和“好妹啊罗嗬哎”两个衬句,大大增加了歌曲浓郁的地方色彩。
山歌,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三类。
3、欣赏:
第一句:起句,出现全曲最高音,以紧密的节奏、高扬的音调,表现出“高高山上”的意境。
远景,充满了开阔、俊逸的气势。
第二句:承句,旋律逐层向下,表现了姑娘引颈翘望盼郎来的急切心情。
第三句:转句,旋律高低起伏,巧妙地模拟“了娘问女儿”的口气语调和疑惑心情,同时衬托出姑娘的
节奏宽广、自由,演唱时男声使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更好地表现了这首山歌的韵味。
3、课堂随笔练习:
学生动手完成,并进行交流。
顺带介绍每年举办“花儿会”的时间及场所特点。
让学生了解“花儿”命名的依据。
请学生默读歌词,感受文字中展现出的韵味。
再从音乐上相辅相成地进行情感体验。
屏显参考答案供学生分享。
(四)《猜花》
1、欣赏
这是辽宁长海的一首民间小调。
前两句对比很大,首句在低音区,音调略为平静,第二句跳入高八度,加入切分节奏,整句显得很活跃。第三句在返回低音区。
节奏和音调的特征,促使这首短歌流畅的旋律增添了诙谐俏皮的感觉。
教学内容、过程安排(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
(六)《嘎吉哟》(侗族 大歌)
1、乐理知识穿插——侗族大歌
这是侗族最主要的歌种,侗语称“嘎老”。“嘎”即歌,“老”含有大、老及古老之意。侗族大哥是结构庞大的侗族民间合唱歌曲。流传与贵州一带。
今天要欣赏的这守侗族大歌,它是一首模仿蝉虫
屏幕显示“侗族大歌”的介绍及相关精彩图片,引发学
教学内容、过程安排(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
分析、评价
2、作品简介:
这是一首数字体的民歌,其中共有十种花,所以也叫“十棵菜花调”。
3、乐理知识穿插——“嬉游歌”
歌曲描写的是对花谜的情景,这是嬉游歌中常见的题材,属于游戏类小调。
其歌词往望为嬉戏逗趣、问答启智等内容,风趣、机智;音乐情绪轻松愉快,娱乐性很强,
提示学生留意歌词中的花的名称和种类。
以事例、理论相结合介绍的形式,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歌中运用“芦柴花”、“芙蓉”、“牡丹”、“玫瑰”等花名作衬词,既美化了歌曲,又显现了纯朴的乡土气息,还隐喻着美好的爱情。
全曲音调在明快、奔放、昂扬的基调中糅合了一点委婉的因素,刚柔相济,兼容江南与江北、劳动歌曲与抒情山歌的特点。
3、乐理知识穿插——秧田歌:
主要用于插秧等劳动中。稻农为了解除疲劳、自我调节,便以歌寄兴,所唱内容大多即兴,曲调和衬词衬腔相对稳定。
五、总结。
请学生完成课本41页的表格。
民歌风格的表现:歌词、衬词、曲调、节奏、结构、调式等,。
影响的因素:语言、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性格等。
下课,行礼。
通过表格的填写,学生对本堂课的民歌学习有了一个系统的回顾,理清思路,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留意少数民族歌曲中具有典型特色的衬词部分。
四、音乐片段分辨、赏析。
(一)《赞歌》(蒙古族)
1、乐理知识穿插——长调
这是蒙古族民族的一种演唱形式,流行于内蒙古牧区。曲调悠长辽阔,节奏自由,尾音拖长,情绪热烈奔放,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长调演唱的两个特点:一是延长音中的连续颤音,犹如骏马嘶鸣,适用于表现洋溢的激情,增添音乐的华彩性;二是旋律的轻声下滑,如婉转轻扬的马头琴声,适于抒发内在情感,为音乐增添抒情性。
它的气韵饱满,层次清晰。
歌曲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屏显参考答案供学生分享。
先由学生谈谈欣赏完歌曲后的感想。
(二)《拨根芦柴花》
1、作品介绍:这是流行在江苏北部的“秧田歌”。
它常由高音区起腔,声调高亢,起伏较大,具有山野风格。
2、欣赏:
作品中具有大量的固定衬词“拨根芦柴花”和以虚代实的“清香玫瑰玉兰花儿开”,这种唱词结构,说明这首歌是借“花”起兴,不在乎唱什么,这也是一般劳动歌曲的特征。
“花儿”的曲调一律叫“令”。它可与地名结合,如《河州令》;可与民族称谓结合,如《撒拉令》;可与花卉的名称结合,如《白牡丹令》。
2、欣赏:
前两句写景,苍茫寥廓,气度恢宏非凡,一派高原景色尽收眼底;后两句点题抒情,词意含蓄,富有哲理,让人有荡气回肠、美不胜收之感。
曲调高低起伏,一唱三叹,奔放高亢的气势和沉郁顿挫的情怀融为一体,使高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在流动的旋律中一览无余、一泻千里。
分析、评价
鸣叫的二声部合唱,曲调中对自然景物进行了惟妙惟肖的模拟和刻画。
2、歌曲赏析:
先领唱,后合唱,到模拟蝉虫叫声时,合唱分为两个声部,从而使整个合唱成为三声部合唱。
高音部采用频繁换领唱的手法,表现蝉虫一个跟一个鸣叫起来,描写了在旷野中蝉虫迭鸣的此起彼伏、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生动景象。
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槐花几时开》
1、歌曲介绍:这是一首宜宾山歌。“山歌”,当地人称“晨歌”或“神歌”,它实际上是一种情歌,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便被人传唱至今。
其歌词只有四句,言简意赅,形象生动。
2、乐理知识穿插——山歌:
这是劳动人民用于自由抒发感情的民歌种类。多在户外演唱,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传统山歌大多是对爱情的讴歌和对苦难生活的倾诉。山歌多为即兴创作,因此感情纯朴、想象大胆、比喻巧妙。
点出本课围绕的中心话题,引发学生的关注。
介绍作品的相关背景,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学生回忆山歌的特点(一开始就是全曲最高音,畅快地宣泄郁积已久的强烈感情。
十六分音符连续出现展现紧密节奏。
提醒学生留心旋律的走势。
感受音乐中生动的情节性。
教学内容、过程安排(包括德育渗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等)
它所表现出的是一种恬淡、宁静、抒情、柔婉的趣味,与江边人的生活方式、性格、气质有一定联系。而北方的“对花体”大多欢快、热烈。
3、课堂随笔练习:
学生动手完成,并进行交流。
屏幕显示对“咸水歌”的解释。同时教师对这一民歌体裁进行适当的辅助讲解。
播放歌曲的同时提醒学生留意其中具有地方特色的歌词。
对比南北方音乐中存在的差异。
让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拉近学生与民歌的距离。
三、新课。
在中国的民歌中,“花”是一个最普遍的主题,其用法有三种:一是以花喻人,借花表法情爱;二是歌颂大自然,传授自然知识;三是借花起兴,以花为歌唱媒介,而花本身没有特定含义。
我们今天这堂课正是从“花”出发,了解东南西北民歌的不同风格,感受民歌的绚丽风采。
分析、评价
内心活动和羞涩神态。
第四句:合句,旋律再现,节奏放宽,形象地刻画了姑娘故作镇静。
“望”、“几时开”道尽了“女儿”的思念之情,表面平淡、含蓄,内心火热、急迫。
4、课堂随笔练习:
学生动手完成,并进行交流。
5、小结:
这首民歌不但曲调优美,从歌词上说,它也可列入中国民间情歌优秀作品之一。四句唱词词句洗练,情景饱满,堪与唐诗绝句名篇媲美。
其题材广泛,有歌唱生产劳动的,有关于季节时令的,有迎送客人、表达爱情等等。
其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旋律悠扬起伏,长音可尽气息延长,终止时常带有一声高昂的呐喊。
2、歌曲赏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