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子对孔子文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合集下载

孟子知人论世之我见

孟子知人论世之我见

孟子“知人论世”之我见摘要: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的观点,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知人论世”既是欣赏文学作品的前提条件,也是一种基本方法。

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打开文学之门的钥匙。

孟子,名轲,字子舆,一字子车、子居,鲁国邹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为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师承子思,继承、发挥了孔子的儒家学说,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宗师,有“亚圣”之称。

在文论史上,他提出的“知人论事”“以意逆志”的观点,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影响很大,下面着重谈谈他“知人论世”的说法。

一、“知人论世”的提出“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是孟子对他的学生万章谈论交友的问题时提出来的:“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

“上友”是与古人作朋友,孟子所说并非专为论诗,而是关于修身的问题,即学习古人,不仅要读古人的书,还要知其人,论其世,这就涉及到作品(诗、书)作者(人)与时代(世)之间的关系,即密切联系作者的思想与生平,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来理解具体作品。

将这种思想引进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领域,是有一定道理的,不同时代的不同作家会有不同的遭遇与经历,而这些属于该作家独有的人生经历,情感状态、生活体验是不会与其他时代的作家一模一样的。

所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也造就了专属于它这个时代才可能有的作家,例如生活在盛唐的李白,他的雄壮飘逸、浪漫奇谲的多彩诗篇,高奏出盛世之音的凯歌;而同样在唐朝的李商隐却唱出了晚唐哀婉低沉的曲调,这显然是朝代兴亡带给文人的迥然不同的感觉,因而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大相径庭的回音。

另外,个性风格的不同也会导致文风的差异,北宋的苏轼,生性豪迈,他的词非红脸大汉,高唱“大江东去”不可,同样生活在宋朝的柳永,细腻委婉浪迹于青楼歌妓之间,他的作品只能是十七八岁女孩,手持竹板低声吟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孟子的文艺思想研究

孟子的文艺思想研究

073[摘 要] 先秦诸子所处的时代距今已有千年,但他们提出的许多观点以及由此形成的思想体系在今天仍值得深入探究和思考。

作为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上承孔子,下启荀子,其各方面的观点与思想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

对与孟子有关的文艺思想观点进行梳理,并尝试延伸探究其文艺观点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关 键 词] 孟子;文艺思想;以意逆志;经世致用孟子的文艺思想研究林 彤学界对孟子思想历来多有论述,其中就包括对孟子文艺思想的探讨。

由于先秦诸子时代较少对文艺的系统论述,因此孟子思想中许多有关文艺的观点并非专门针对文艺现象而阐发:如“充实之谓美”涉及人格评价;“养气说”出于道德修养角度;“知人论世”说论及人际交往。

这些观点在后世成为文艺的经典命题,宋人王应麟提出:“自赐商之后,言诗莫若《孟子》。

”王国维也曾赞叹:“善哉,孟子之言诗也。

①”足见孟子的文艺观点对后世的影响和重要地位。

本文将在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孟子的文艺观点进行初步梳理,并尝试探究其文艺观点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孟子美学思想的基础——“充实之谓美”孟子对文艺和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和审美标准与他的美学观点有关,他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在继承孔子美学思想的基础上,以“心性之学”为基础而建立,以“充实之谓美”为核心。

(一)孟子的心性之学孟子有一整套完整的心性理论,心性说是孟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孟子美学的哲学基础。

他的心性之学继承了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②”以及《中庸》的“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③”,论述了人的本性以及本性与天、命、才的关系,基于此提出了性善论,其文艺思想和美学思想即围绕着性善论而展开。

孟子看重善端与仁义:“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将仁义作为立身之本。

反复提及四端、四体和四心,“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9、陕师大《中国古代文论》作业题附答案

9、陕师大《中国古代文论》作业题附答案

陕西师大远程教育学院中文专升本科函授生《中国古代文论》作业题附答案1、孟子“以意逆志”说的理论意义。

答: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在孔子解诗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意逆志”的理论,意,即作品的意旨;志,即作诗者的思想。

以意逆志就是指:解说或理解诗歌不要抓住只言片语而望文生意,也不应该对某些夸张作机械理解,必须领会全篇的整体精神,并结合自身的品味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和意向。

在此,“意”有两方面的含义:说诗者的心意和蕴藉作品中的整体情意。

孟子提出“以意逆志”旨在反对割裂章句或局限于字面意思而歪曲诗的本意,主张从诗的整体来体现诗人的思想,是对春秋战国时代以断章取义的手段的反驳和纠正。

这也是它存在的理论意义所在。

对孔子以“仁义”为标准的人格美和人格美的形成,都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从而发展并完善了孔子的美学思想。

2、毛诗派言志新论的理论开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诗大序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发乎情”“吟咏情性”,开拓出“情”作为诗歌表现的重要内容,为后来的缘情说的提出提供了基础。

从理论视野上,毛诗派把诗学关注重心从孔子的实用功利性、孟子的文本阅读而转向诗歌创作,为诗歌的体裁和创作方法做了系统阐释。

3、班固、王逸关于楚辞论争的实质。

答:班固、王逸关于《楚辞》论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关于关于屈原人格,班固发挥儒家明哲保身的宗旨,意为屈原露才揭己,以至于沉江而死,是激愤过度,有失温柔敦厚之旨;王逸则从儒家杀身成仁的信念出发,以为屈原“进不隐其谋,退而不顾其命”,恰恰体现了忠贞的人格魅力,其高洁傲岸的人格值得肯定。

第二是对《离骚》作品的评价,班固认为《离骚》等作品中多怪诞、虚无之语,这些不是“法度之正”,与经义不符;王逸则从体裁和用语方面把《楚辞》与儒家经典进行比较,认为《离骚》依经取义,正好继承了诗人之义。

争论实质:班固、王逸对《楚辞》的评价都从居于正统的儒家思想出发,但却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反映了汉代儒家思想的内在矛盾性。

高中语文:5.16孟子 二章 教案 沪教版第六册

高中语文:5.16孟子 二章 教案 沪教版第六册

十六《孟子》二章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疏通文句,识记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以及本文出现的通假字、常见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在诵读中感受孟子的文气和语势,学会运用譬喻和寓言说理的方法使议论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3、理解孟子思想中“义”与“气”的意义与联系,了解孟子“性善论”在文中的体现及其“取义”、“养气”之说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说明:“舍生取义”、“浩然之气”是本文体现的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所在。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将孟子“取义”、“养气”之说的本质(即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道德信仰)揭示出来。

鉴于当代学生对孔孟之道的疏离可在分析课文之前先借钱穆、黄仁宇、鲍鹏山等知名学者作家对孟子的精辟独到的评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对作者及课文产生兴趣。

花一定时间带领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孟子充沛的文气与酣畅的语势。

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历史、评传资料,让“亚圣”形象鲜活饱满,吸引学生切实关注孟子的道德诉求与人格取向并鼓励他们在浩瀚历史长河中找出躬身饯行孟子学说的例子。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本文生动形象的说理方法,理解孟子思想核心:“取义”、“养气”。

2、难点:理解文中表现出的与孔子同中有异的孟子道德理想与人格力量。

说明:本文所选孟子两章属于先秦诸子散文发展到第二阶段的对话体论辩文,较之《论语》式的语录体散文有了很大的发展。

诵读此二章并充分感受孟子“气盛言宜”的论辩风格同时从文中提炼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所在是本篇课文的学习重点。

而让学生能真正走近孟子,深刻理解文中表现出的不同于孔子的道德理想与人格力量则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对于“取义”、“养气”之说的解释不难传授,但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传统儒家留给后世的这种高贵遗风,则需要教师细致真诚地引导。

“孔孟”虽然常常相提并论,但两者之间亦有很大不同,需要在对《论语》、《孟子》等相关文本进行全面细致的阅读与比较之后,学生方能略知一二。

由于本文的重点并非孟子的政治思想,教师不必对孟子的“仁政”、“民本”、“王道”等思想做过多的延伸与拓展,而要尽量围绕孟子学说中有关道德实践与自我修养方面来展开教学工作。

郝敬性善论之于孟子性善论的继承与发展

郝敬性善论之于孟子性善论的继承与发展

郝敬性善论之于孟子性善论的继承与发展董玲(湖北教育学院中文系湖北武汉430205)[作者简介]女(1968一),河南遂平人。

湖北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武汉大学哲学博士。

主要从事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论、儒家思想等研究。

[内容提要]与二程,朱子的性二元论不同,晚明湖北学者郝敬倡导性一元论,谓性只是一个性而没有区分,它是绝对的善,而人所显现出的恶,罪不在性而在习本身。

此种思想中对于性习关系的重视,一方面可谓是针对宋明儒学中“偏上遗下’’之习弊所做出的理论回应,一方面又可谓是对孟子性善论在晚明时期的新发展。

[关键词]性善习孟子虽然在孟子之前,孔子有“性相近也,习相远’’【l】“阳赞"的说法;与孟子同时期,告子有“性无善无不善"f2】“告子’’的说法:在孟子之后,关于心性的学说又举不胜举。

但是孟子的“性善论"无疑是后来讨论心性问题的学者,尤其是宋明理学家们重要的思想资源。

晚明湖北学者郝敬亦不例外。

他一方面在自己的思想体系中阐释孟子的性善论:一方面又借孟子的性善论抨击宋儒的性之二元区分及性善之间的被割裂。

具体而言,其持有的观点是:性是绝对的善,而人所显现出的恶,罪不在性而在习本身。

因此,通过对其性善论的深入探讨,既可看到郝敬之于孟子心性思想的发展继承性,亦可看到他之于宋儒心性论的批判性。

众所周知,自二程至朱子言心性时,因为有理气之分,所以性便随之有天命(理义)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分。

这种区分的结果是性亦随之有善与不善的分别,所谓天命(理义)之性为善,气质之性为不善。

但是郝敬认为,理气原本为一,因此自然不可将性区分为具有理的性及不具有理而具有气的性。

事实上,气不论是否任用,它都与理共同存在在那。

所以说到性时,它始终都是集理与气于一体而不可区分为二的性,始终都是说到性时即是善,说到善时即是性,性与善相合这即他的“夫理气本无二,性善又岂有二"的观点。

据此,郝敬又进一步分析道:宋儒又言性有天地之性,天地之性善,气质之性或有不善。

中国古代文论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作业题1、孟子“以意逆志”说的理论意义。

答: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在孔子解诗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意逆志”的理论,意,即作品的意旨;志,即作诗者的思想。

以意逆志就是指:解说或理解诗歌不要抓住只言片语而望文生意,也不应该对某些夸张作机械理解,必须领会全篇的整体精神,并结合自身的品味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和意向。

在此,“意”有两方面的含义:说诗者的心意和蕴藉作品中的整体情意。

孟子提出“以意逆志”旨在反对割裂章句或局限于字面意思而歪曲诗的本意,主张从诗的整体来体现诗人的思想,是对春秋战国时代以断章取义的手段的反驳和纠正。

这也是它存在的理论意义所在。

对孔子以“仁义”为标准的人格美和人格美的形成,都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从而发展并完善了孔子的美学思想。

2、毛诗派言志新论的理论开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诗大序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发乎情”“吟咏情性”,开拓出“情”作为诗歌表现的重要内容,为后来的缘情说的提出提供了基础。

从理论视野上,毛诗派把诗学关注重心从孔子的实用功利性、孟子的文本阅读而转向诗歌创作,为诗歌的体裁和创作方法做了系统阐释。

3、班固、王逸关于楚辞论争的实质。

答:班固、王逸关于《楚辞》论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关于关于屈原人格,班固发挥儒家明哲保身的宗旨,意为屈原露才揭己,以至于沉江而死,是激愤过度,有失温柔敦厚之旨;王逸则从儒家杀身成仁的信念出发,以为屈原“进不隐其谋,退而不顾其命”,恰恰体现了忠贞的人格魅力,其高洁傲岸的人格值得肯定。

第二是对《离骚》作品的评价,班固认为《离骚》等作品中多怪诞、虚无之语,这些不是“法度之正”,与经义不符;王逸则从体裁和用语方面把《楚辞》与儒家经典进行比较,认为《离骚》依经取义,正好继承了诗人之义。

争论实质:班固、王逸对《楚辞》的评价都从居于正统的儒家思想出发,但却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反映了汉代儒家思想的内在矛盾性。

汉儒一方面提倡诗歌之怨刺讽谏精神(为了维护统治),另一方面又要维护君权神圣,对怨刺及激愤的人格诗人加以种种限制。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儒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张竹坡的《金瓶梅》和脂砚斋的《红楼梦》。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孟子》文论思想分析

《孟子》文论思想分析

《孟子》文论思想分析孟子的主要思想(一)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在儒家学说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故历史上并称之为“孔孟”,儒家学说也被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有所发展,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主要体现在“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方面。

一、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一。

他大大发展了春秋以来的民本思想,要求统治者“保民”、“与民同乐”,其中,最突出的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尽心下》)孟子认为民众比君主重要,天子之所以为天子是因为他得到民众的信任。

他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离娄上》)桀和纣丧失了天下,正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失去了民心。

因此他推崇“得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提出对残害人民的暴君可以进行诛伐,推翻他,并认为这是正义之举。

“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万章下》)“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尽心下》)对于汤伐桀、武王伐纣之事,孟子明确表示“贼仁者谓之贼。

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

他认为不仁不义的上位者是“独夫”,人民就可以“易位”甚至名正言顺地杀了这样的人,而不背上“弑君”的罪名。

孟子强调国君不仅要爱护民众,也要爱护臣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离娄下》)在他看来,国君对臣下不尊重、不爱护,臣下同样可以背弃国君。

“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万章下》)孟子把人民的意愿作为战争是否该兴起的重要标准。

当齐宣王在攻取燕国的问题上向孟子请教时,孟子认为取不取燕国要看燕国的人民是否愿意,“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第一讲先秦一、填空题:1、孔子是先秦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他言行的著作《》。

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的批评中。

2、《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3、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与“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与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4、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与“”的文学批评方法。

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说。

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

”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历史上以“”论文的悠久传统。

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是为得之。

”5、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也。

是尚友也。

”6、教材指出,《庄子》崇尚,反对,是其文艺美学思想的之的核心。

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地,《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的精神状态。

《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得而忘言。

”提出了“”说。

这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7、教材指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主义主义一边的,均与《庄子》有着较深的关系。

教材认为,《庄子》的“”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论孟子对孔子文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论孟子对孔子文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用 望 文 生 义的 方 法 去损 害 诗 歌 的
精神 品质 ,是不会 随着外物和境
遇的改变而变更 的。
深 层 意 义 。 需 要 用 自己 的 领 会 和
感情 ,去探求 诗 歌的 真正 内涵 。 即所 谓 “ 以己 ‘ ’ 当 意 ,迎 取作 者之 ‘ ’ ” ( 熹 《 子 集 志 。 朱 孟
“ ,亦 我 所 欲 也 , 义 ,亦 生 我 所 欲 也 , 二者 不 可 得 兼 ,舍 生 而取 义 者 也 。 生 亦 我 所 欲 ,所 欲
在儒学传统 巾 , 《 涛经》 是

部 十 分 重 要 的 儒 学 典 籍 。 孔 子
将 《 诗经》 作 为教 学 巾的教 材 ,
以 此 来 培 养 学 生 的 人 格 修 养 。孔
势 ,建立起 新的诠释体 系。处 于 战同时代 的孟子 ,承担起 了发展 儒家思想 的重 任。孟 子对 于孑 子 L
的 儒 家 思 想 , 针 对 新 的 时 代 特 征 ,做 l 了新 的诠 释 。 在 遵 循 孑 叶 J L 子 著 述 思 想 的前 提 下 ,提 升 了儒
之 , 逊 以 出 之 , 信 以 成 之 。 ” ( 语・ 卫灵 公》 其 中 , “ ” ) 义 是 精 神 的 本 质 核 心 , 而 “ ” 的 义
注》 以 意 逆 志 的 解 经 方 法 , 从 ) 根 本 上 继 承 和 发 展 了 孑 子 的 将 L
孟 子继 承 了孔 子 的{ _义观 ,
并 进 一 步 将 这 种 人 格 品质 深 化 到

孟 子 解 诗 对 孔 子 解 诗 的
继 承 和 发 展
了生 命 价 值 的高 度 。 他 在 《 孟 子・ 告子J》 中这样论述 道 : 二

论孟子的文学批评方法

论孟子的文学批评方法

引论中国先秦是没有专门性的文学批评理论的,但已经存在广泛的文学批评思想。

《尚书·尧典》中关于“诗言志”的记载、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批评思想,甚至《易传》中符合文学创作“形象化”特征的象征手段,都对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既孔子之后,孟子的文论思想体系继承孔子的思想,是先秦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文学批评方面,孟子的思想更是独树一帜,较之孔子,更向着文学的接受和批评方面发展。

具体而言,文学接受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意逆志”上,承认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文学批评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知人论世”上,强调了文本与作者之间的联系。

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方法论,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影响深远的一个命题,经过后世学者的不断探讨、阐释、实践和总结,已上升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权威,成为后世文人学者品评作品的重要指导思想。

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

我们决不会完全地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

[1]因此,在对孟子“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理解和评价中,我亦循此而行,结合创作主体、创作背景、语言表现、读者、修养、阅读态度等一系列问题,试从孟子文论观的历史渊源、理论内涵、后世影响等方面探讨其文论思想的不朽光辉。

一、“以意逆志”方法论“以意逆志”是孟子与弟子咸丘蒙在讨论《诗·小雅·北山》时,针对咸丘蒙对诗的曲解而提出来的。

在《孟子·万章上》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命矣。

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

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

”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

《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系统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系统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系统资料风骨论:一、风,首先风既是针对内容也针对文辞的。

语言贫乏,拘泥于古,是文章无风的表现。

因此,要使文章有风,就应该做到内在情智充实,外在语言精练。

二、骨,骨也充分体现在文章的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要求上,要使文章有骨,第一不能瘠义,第二不能肥辞,如正确理解“骨直”,则指文章内容丰富充实,结构语言简洁有条理。

三、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刘勰的风骨论,是对文章内容与形式的总要求,这一要求体现在文章中,就是一种鲜明爽朗,雄浑有力的艺术风格、王国维“境界说1)“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说是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核心,融注了“天才说”“游戏说”“苦痛说”“古雅说”并发扬光大、后来学者认为他是传统“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

2)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对前人“意境”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含义可概括为:境界是真景物与真感情的辩证统一和生动艺术表现。

境界绝不是景物和感情的简单分离,而是景物和感情的高度融合。

王国维从创作的角度把意境分为“写境”“造境”和“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两大类:3).“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所谓“入乎其内”,就是审美主体要深入到审美客体或审美对象之中,去感受对象,了解对象,重在审美感知。

所谓“出乎其外”,就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对审美对象进行审视,重在审美判断。

)诗言志:诗言志就是说诗歌是用来抒发作者的情志的。

这概括了诗歌的基本特点,对我国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我国古典诗学和文学批评的奠基之石,朱自清先生称之为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得意忘言: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庄子外物》,言不能尽意中之道,因而言不能尽意。

在言不尽意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念,表述了文艺创作中由言而意的审美过程,言是意的基础,意是言的指向,领悟到意就是超越于言。

从言与意的结合,体悟到文艺创作的形与神的关系。

“六义”说:《毛诗序》在对《诗经》的分类上提出了“六义说”,“故诗有……”,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体裁,《毛诗序》着重以体裁和政治两方面解释风雅颂的含义,前者符合实际,后者显得有些牵强附会,这是《诗大序》的局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虽没有具体的论述,但说明作者对形象思维有了初步的认识。

论孟子的文学批评方法

论孟子的文学批评方法

引论中国先秦是没有专门性的文学批评理论的,但已经存在广泛的文学批评思想。

《尚书·尧典》中关于“诗言志”的记载、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批评思想,甚至《易传》中符合文学创作“形象化”特征的象征手段,都对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既孔子之后,孟子的文论思想体系继承孔子的思想,是先秦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文学批评方面,孟子的思想更是独树一帜,较之孔子,更向着文学的接受和批评方面发展。

具体而言,文学接受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意逆志”上,承认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文学批评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知人论世”上,强调了文本与作者之间的联系。

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方法论,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影响深远的一个命题,经过后世学者的不断探讨、阐释、实践和总结,已上升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权威,成为后世文人学者品评作品的重要指导思想。

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

我们决不会完全地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

[1]因此,在对孟子“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理解和评价中,我亦循此而行,结合创作主体、创作背景、语言表现、读者、修养、阅读态度等一系列问题,试从孟子文论观的历史渊源、理论内涵、后世影响等方面探讨其文论思想的不朽光辉。

一、“以意逆志”方法论“以意逆志”是孟子与弟子咸丘蒙在讨论《诗·小雅·北山》时,针对咸丘蒙对诗的曲解而提出来的。

在《孟子·万章上》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命矣。

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

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

”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

《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华中师大《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大《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大《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中国古代文论》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一、填空题1、《乐记》是代儒家文论的重要总结。

2、曹丕的《》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现存的文学理论专文。

3、《》是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4、《》是中国第一部诗论专著。

5、清代章学诚评价《》为“体大思精”、“笼罩群言”。

6“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语出的《》。

7、清代最富于创造性的小说评点家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提出了人物理论。

8、“立主脑”是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的《》篇中提出的。

9、我国古代第一篇词论专文是《》。

10、“诗有三境”是唐代提出的关于诗歌意境创造的看法。

11、《曲律》的作者是。

12、儒家有三不朽:、、。

13、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的思维方式,大体上分为、、。

14、先秦的思想文化主要指和。

15、《》最显著的特点是兼容了儒道两家的思想,成为实行儒道互补的最早的成功典范。

16、儒家将经籍《》《》《》《》《》尊为五经。

17、汉人的文学评论对象主要有三方面即《》《》和汉赋。

18、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较系统的音乐理论著作。

19、曹丕将文气大致上分为两类,清为之气,浊为之气。

20、作为创作时作家的心理特征,缘情又有三种情况即、、。

21、陆机论的主体心理包括:、、驾驭语言的心理能力。

22、钟嵘的文论思想分为:吟咏情性说、、、。

23、三教是指:、、三种文化思想。

24、儒道释三种文化对唐宋金元文论的影响表现在:、、三大理论中。

25、金圣叹评点《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合称“”。

26、墨子的学说与儒家并称“”。

墨子的文艺思想,集中体现在《》篇中。

27、萧统的《文选序》揭示“”了是选文的标准。

28、《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29、司马迁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因而总结出了“”。

孟子“与民同乐”的文学观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

孟子“与民同乐”的文学观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

孟子“与民同乐”的文学观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一、“与民同乐”的文学观1.孟子“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是在孔子以仁礼为内容的诗乐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的诗论也是建立在乐论基础上的。

(1)孟子所处的时代,新兴的封建制已经在许多国家代替了旧奴隶制。

孟子思想的主要方面是符合这一历史发展要求的。

(2)他在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上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问题。

他认为新兴封建君主要巩固自己取得的政权,必须要懂得争取民心的重要性,要看到人民的力量,这也是从春秋末年广泛的奴隶暴动中得出的经验教训。

(3)他看到国家之兴亡与民心之向背是紧密联系着的,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要思想。

(4)要做到“与民同欲”,一是要施行仁政,二是要发扬仁教,而仁教主要是乐教,亦即仁声之教。

这一点孟子与孔子是相同的,但孟子认为仅有仁声之教是不够的,作为上层统治者还必须有“与民同乐”的实际行动。

2.“与民同乐”的“乐”,是指快乐之乐,而非音乐之乐,指一切美好事物之享受,包括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自然也包括诗乐在内。

(1)以百姓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把它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也是评价文艺作品的标准,无论是诗、乐、舞还是别的文艺,都要看它能否“与民同乐”。

(2)从“与民同乐”的角度出发,孟子在对待古乐与新乐的态度上与孔子有很大不同。

孟子认为古乐之所以要尊敬,是因为古圣贤之君能“与民同乐”。

孟子发展和革新了孔子的音乐思想,实际上肯定了“今乐”。

二、“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1.“以意逆志”(1)读诗不能“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亦即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了解,也不能以个别诗句影响对原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

(2)“意”:一指读诗人之“意”,即是读诗人自己对诗篇内容的理解;二指客观的存在于诗篇中的“意”。

(3)孟子对《诗经》的理解大都不是从诗篇客观意义出发,而是从主观臆测出发,去理解诗人之志的。

浅论孟子的“养浩然之气”

浅论孟子的“养浩然之气”

浅论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摘要: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提出的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在战国时期独树一帜;他的人性论思想开启了后代儒学人性思想辨析的序幕;他的认识论“尽心”、“思诚”也为后来的程朱理学提供了土壤;他的人格理论“养浩然之气”更被后世的学者加以推崇、改造,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信条。

关键词:养浩然之气;历史演变;现代意义一、孟子其人及其思想主张1、孟子其人《史记》对孟子的记载做了如下说明:孟轲,邹人也。

受业子思之门人。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

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1可以明确孟子是驺国人,而且是孔子孙子子思的学生的学生。

他的思想也是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且有所改造和发扬,而且孟子本人也自称学习孔丘是他毕生的愿望,以孔丘思想的继承人自居。

他的思想言论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后世的朱熹将《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一起编为“四书”,可见,孟子的影响深远。

2、孟子的思想首先,孟子主张人性本善。

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这就是“不忍人之心”,或者说对别人的“同情心”。

《孟子•公孙丑上》讲:“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从人天生的本性中发出来的。

所以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我们天赋除了恻隐之心外,还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这些心,这些道德品质不是外在强加给我们的,而是我们自身就具有的,只是我们没有好好用罢了。

孟子的“知言养气”说及其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孟子的“知言养气”说及其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作者: 韶泉;姬建萍
出版物刊名: 齐鲁学刊
页码: 122-126页
主题词: 知言养气;孟子;古代文论;道德修养;文学批评理论;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元气;创作论;
文学创作;主观唯心主义
摘要: <正> “知言养气”说是孟子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对后世的文学批评理论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应该认真研究并给予充分肯定。

然而,人们往往首先认定孟子为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家,再判定其“养气”说是“唯心的观点”,从而阻碍了对这一极有价值的学说的源流研究。

今天,有必要对此进行理论梳理。

“知言养气”的核心是“气”,“气”在孟子之前曾作为一个具有朴素唯物论思想的哲学范畴而被运用。

战国时代齐国的稷下学派,就从“云气”、“地气”和人呼息的“气息”中获得了“气”的观念,提出了自然元气论,把气看作是自然界万物的总根源,甚至认为人的生命也要由气产生。

《管子·心术下》:“气者,身之充也。

”房玄龄注:“气以实身,。

孔子和孟子的比较

孔子和孟子的比较

孔子和孟子的比较孔子被后世的人尊为圣人,是因为孔子是一个天才,很伟大,很渊博。

孔子的不少观念和思想带有永恒的价值。

孔子是一个思想家。

他提出了认识、分析和处理事物的中庸观念;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人格修养学。

孔子是一个哲学家。

他解读《周易》,使中国的文化之源不断地悠悠向远方流淌。

他的许多语言都具有辩证的色彩。

孔子是一个历史家,所谓“仲尼危而作《春秋》”(《史记》),对历史的承传起到了巨大作用。

孔子是一个艺术家。

他精通音乐,他喜欢诗歌。

他认为诗歌可以“事父事君”*。

他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他提出了鉴赏艺术的根本观点——“质文论”。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

他总结了很多教育经验。

现存《论语》中的教育经验有二十多条(还不算他的学生的语录),拿在现代社会中来,没有实用和真理价值的几乎没有。

孔子还是一个政治家。

当然,孔子在政治上不成功。

他太纯正,他的人品不合当时邪恶的潮流。

圣人也是有不足之处的。

孔子也有悲观的时候,有绝望的时候。

这还不算致命的弱点。

我以为孔子致命的弱点是他在黑暗社会面前的退让和逃避,而不是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号召和鼓励正义力量向邪恶的统治阶级发起进攻,而是唠叨道:“天下有道则见,天下无道则隐”。

(《论语、泰伯第八》)看吧,为了回避黑暗势力,孔子选择了藏逸的道路。

与此相关联的是孔子抹杀政治的民主性,他紧接着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第八》)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大夫们的口头禅,今天也还偶尔听到人们在喋喋这句话。

可见,孔子这话的影响极其深远。

从文化的底面看,我中华民族气性阴柔,民主政治精神和在黑暗在政治统治下的反抗精神不强,这与孔子的气性和文化观是有些许脉承的。

检视中华民族走过的道路,人们只有在绝望的时候,当黑暗的政治逼得他们走投无路的时候,当死神的绳索勒紧他们的咽喉的时候,他们才奋起抗争,以图自救。

于是,腐朽的统治被推翻了,新的统治和政治关系形成了。

但是,好景不会长久,因为裙带风和家天下使政治生活毫无生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孟子对孔子文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代,随着社会制度的发展变化,又孔子创

的儒家学派需要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建立起新的诠释体
系。

处于战国时代的孟子,承担起了发展儒家思想的重任。

孟子对于孔子的儒家思想,针对新的时代特征,做出了新的诠释。

在遵循孔子著述思想的前提下,提升了儒家学说的基本品格从人的生命主体和人的生存意义的角度,深化了孔子的“仁”
的理论的思想内涵,丰富、深化和开拓了儒家的思想理论体系。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论述孟子对于孔子文艺理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解诗对孔子解诗的继承和发展
在儒学传统中,《诗经》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儒学典籍。

孔子将《诗经》作为教学中的教材,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人格修养。

孔子十分重视诗经在社会生活中的教化作用,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将《诗经》作为了“仁”和“礼”的范本。

孔子在儒学思想的前提下,以故有的思想体系解经,演绎出诗》中无处不在的“仁” “礼”观念。

对于孔子的解经,孟
子做出了这样的论述: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


云:‘普
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而舜既为天子矣,敢
问瞽瞍之非臣,如何?”
曰 :“是诗也 ,非是之谓也 ;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


此莫非王事 ,我独贤劳也。

'故说诗者 ,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
志。

以意逆志 ,是为得之。

” (《孟子 ?万章上》 )
在孟子看来 ,对于诗句的理解 ,不能停留在字面意义。


能用望文生义的方法去损害诗歌的深层意义。

需要用自己的 领会和感悟 ,去探求诗歌的真正内涵。

即所谓“当以己 ‘意',
' 。

” (朱熹《孟子集注》 )以意逆迎取作者之‘志志的解经方
思想方法。

孟子不是单纯从艺术欣赏的方法来解读《诗》 而是强调将之视为教学的素材 ,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其中 与“理”的道德教化作用。

二.对人格之美的继承和升华 孔子从 “仁”的思想出发 ,建立起了一套身为儒者的完美
人格体系 ,并试图以此来挽救当时“礼崩乐坏”的道德颓势。

对于君子“仁”的品质 ,孔子作过如下概括 :
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 ,逊以出之 ,信以成之。

” (《论
语?卫灵公》 )其中 ,“义”是精神的本质核心 ,而“义”的实行 ,
需要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把君子的仁义和受礼作为君子 。

” 法,从根本上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将 诗经》 视为教育手段的
之风的本质要求 ,认为“不义富且贵 ,与我如浮云。

” (《论语 ?
精神品质 ,是不会随着外物和境遇的改变而变更的。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观 ,并进一步将这种人格品质深
述而》 )君子这种从“仁”出发 ,通过“礼 ”而达到“义”的
化到了生命价值的高度。

他在《孟子?告子上》中这样论述
道: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生而取
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
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
甚于生者,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
义,成为了人们行为的最高规范,也成为了仁者最为宝贵
的精神财富。

孔子从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关系的角度,从外在强
调了“义”对于君子为人处世,保持自己高洁人格的重要性
而孟子则从个人的道德修养角度出发,使“义” 成为了君子内在的精神动力,从而强化了君子独立人格的主体的内在力量。

孔子认为,要达到“义” ,君子需要重视自己内在精神

培养使人格力量表现在君子的行当中。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强调了高尚的人
格具有感召力,可以成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使人达到刚正
坚强的精神境界。

孟子的“浩然正气”说进一步发展了孔子
的上述思想。

孟子对于君子的人格之美的形成采取了积极的态度。

他认为,君子的人格精神,只能来源于自身的“浩然正
气”。

自身的正直与“道义”相结合,通过长期的修养,就能转
化为人自身的情感意志和精神动力,君子因此,就有了无畏的
精神品质。

孟子还认为,人格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困境的磨
练:“故天
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
告子下》)把孔子“贤哉回也”的赞美,提升到了人格锻炼和
品格养成的层面,使得君子的精神规范推而广之,成为了一种
普遍的道德楷模。

孔子对于人格之美的赞颂,在孟子的思想体
系中,变成了一种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追求达到的人格美的目标。

.从外在美到内在美
孔子对于“美”和“善” ,“文”和“质”的关系,做过
如下论述:
子谓《韶》尽美矣,未尽善也。

” (《论语?八
佾》)“质
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在孔子眼里,两个方面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没有良好的外
在形式,内在的“质”就会显得粗俗,鄙野;而仅仅外表过分华
丽的修饰,也会显得虚假浮夸。

孟子在此理论基础之上,将“质”与“文”的统一延伸

了人的感性形态中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
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 (《孟子?尽心上》)孟子强调,君子
如果“仁义礼智根于心” ,外表上就会显示出高华的气度
美的神采。

这正是“文”与“质”相结合的体现。

他还进
步强调,君子如果有了“仁义”的内在品质,就会从眼神里表
现出来:“存乎人者,莫良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

胸中正,则
眸子?t焉,胸中不正,则眸子?g焉。

”(《孟子?离娄上》)胸中是正义的,眸子就炯炯有神,胸中没有仁义,眸子就暗淡无光。


于这种人格美的风范,孟子所树立的最高典范是尧。

尧的内在的仁义精神和外在的不凡风骨,形成了一个完美人格的统
体。

这种外表与精神的高度统一,就是“文质彬彬”的君子之风的典范。

除此之外,孟子融合了孔子的“善”
“美”“文”“质”之
间的关系,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审美观念体系。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
也,
信人也。

'?‘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
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
不可知之之谓神。

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 (《孟子?尽心
》)
孟子从“仁义” 的人格美的标准出发,把人格修养分
为六
个等级 :善、信、美、大、圣、神。

第一层“善” ,指人只能
有符合“仁义”的追求 ;第二层“信” ,指人应该将“善”强
格,人也会“充实” ,从而在外在上也呈现出丰美的神采
第三层“美” 。

“充实而又光辉”谓之“大” 。

而五层和第六
层,非普通人所能达到。

这六个层次 ,既是现实的目标 ,又是高
远的人格理想。

这种美 ,已经超越了孔子所说的外在的、 文饰 的美 ,上升为了一种抽象的 ,精神层面的大美。

这种精神层面的人格之美 ,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需要君子
时时约束自身 ,规范自身的言行才能达到
西子蒙不洁 ,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虽有恶人 ,斋戒沐浴 ,则 可以祀上帝。

” (《孟子 ?离娄下》 )
即使最美丽的人 ,如果沾染了不洁之物 ,人们也会另眼相
看。

反之 ,外形丑陋的人 ,只要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 ,一样可以
获取高尚的社会地位。

因此 ,君子对于自己人格美的锻炼 ,就
显得格外重要了。

化为内心的行为准则。

这样 ,不仅达到了“善”与“信”的品
,达到
孟子在儒家学派中被称为“亚圣” 。

他深刻的理解了孔子的“仁”的学说,同时融汇了自己的体悟和见解,建立起了
种适用性更为广泛的道德标准和美学原则。

孟子对于孔子文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将之从单纯的审美层面提升到了更
为深广的哲学领域,对于儒家哲学的经世致用,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徐鸿,新疆师范大学2007 级古典文学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