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焚书坑儒与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焚书坑儒与教育

摘要: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为了便于国家的统治,秦始皇推行法家的治国思想,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引发了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是中国思想文化上的劫难,是政治斗争的惨剧,对文化教育事业造成极大摧残。本文着重阐述焚书坑儒产生的背景、原因、给后世教育带来的影响,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焚书坑儒;背景;原因;后世教育;启示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形成,出现了“九流十家”。各家学派各抒己见,相互抨击,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推动了学术思想的繁荣昌盛,迎来了我国古代学术发展的黄金时代,为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教育史上,这一时期是私学发展的鼎盛时期,然而到了秦朝,秦采取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政策,严禁私学,忽视学校教育的作用,爆发焚书坑儒事件。

一焚书坑儒产生的背景

(一)思想文化方面

正如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当时田畴异亩,东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统一后,“书同文,车同轨”,不仅在经济、文字、政治上进行控制,而且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需要,又在文化教育思想领域进行独裁统治,采取禁私学政策。

(二)统治集团内部思想方面

秦始皇采取李斯的建议,实行便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但统治集团内部对分封制和郡县制产生意见分歧,思想上没有达到统一。

二焚书坑儒产生的原因

(一)知识分子与当时实行的法家思想格格不入

秦始皇并不是开始就在文化思想教育领域采取残酷的手段,他曾派人搜集大量的宫廷、民间的古典文献,并征聘70多位老学者,授博士之官,还召集2000余人的学生,置于博士之下命之曰诸生,目的是利用他们对古典文化进行整理分类,以政府的力量禁止不利于封建专制政权的书,推广那些对秦政权有利的书籍,诚如秦始皇所说:“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天下”。由此秦始皇对这些博士、诸生待遇优厚。

但是,事情的发展并不像秦始皇想像那样,这些博士、诸生是旧时代的学者,他们认为复古周礼的儒家思想都是好的,所以,他们不但对加强专制统治思想没有帮助,反而对秦始皇的行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秦始皇是个瞧不起儒家,推崇法家思想的人,他十分推崇韩非的主张:“明主之国,无门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认为这是富国强兵,超过三皇五帝的唯一妙招,所以他对博士、诸生的表现心有不满。

(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当权者倾向于焚书一方。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一次宴会上仆射周青臣把设立郡县制作为秦始皇的功德之一加以歌颂,而此却遭到博士淳于越的非议,他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于是,秦始皇便让大臣们就此事展开讨论,丞相李斯坚持己见,主张郡县制,此时他已感到统治内部思想观点的不一致,是加强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的障碍,因此李斯语皆道古而害今,饰虚言以乱实。在批驳淳于越的同时,将矛头指向传播各种学术思想的私学,他指出:“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同时提出焚书主张,并得到秦始皇的赞成,即除秦国的典籍、农书、医书及神问卜卦之书外,其他藏书全部烧毁。就这样到处点燃了焚书之火,秦以前的很多古文典籍化为灰烬,而儒家学者成为主要打击对象。

(三)方士求药未得,造谣言迁怒秦始皇。

焚书后的第二年发生坑儒。秦始皇虽然曾持战杀场,统领大军,歼灭六国,但是他迷信神仙,面对死亡也有那种恐惧、怯弱的心理。他在“六王毕,四海一”后,派人寻求长生不老药。其中有方士侯生、卢生,因长期求药未得,在逃跑之际又聚众散步对秦始皇大为不敬的言论。当然,对于威严残暴的秦始皇来说,

这是一种耻辱,对此很是恼火,于是下令严加查究,士人们相互告发,共惩处活埋诸生460余人,且其中有一大批是儒家知识分子。

三焚书坑儒对后世教育方面的影响

(一)对秦以后历代当权者为巩固统治而推行的主流思想的影响

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百姓进行文化教育思想专制统治,焚书坑儒,推崇法家思想。于是秦以后历代当权者都注重对人民进行思想控制。

汉朝,经历了初期的无为而治以后,在汉武帝时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时,佛家思想开始广泛传播,但儒学作为官方思想还是占据主流地位;隋唐时,佛、道、儒三教并行,但儒家思想受到一定冲击;五代、两宋时期,理学开始兴盛,儒家地位抬升;明清时期,心学得到发展,科举考试只论八股,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登堂入室,儒学地位达到极点;在上世纪初期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一批先进中国知识分子批判儒家思想,对其进行全盘否定,使教育方面受到重大考验。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大革命时推行“反资”思想,而改革开放后,我们更注重解放思想,倡导以人为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二)对学校教育方面的影响

1.焚书坑儒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浩劫,是对学校教育作用认识不足的表现,实际上就是取消了学校教育制度,几乎使学校教育遭到废弃。这是一次教育倒退。

这次事件使秦以前积累的一些办学经验及理论流传缺失,给后世教育办学带来很大困难,有些方面要从零开始重新摸索、探究,造成教育

事业发展分裂,如诗歌教育在此阶段处于停滞不前地位。直到西汉王朝建立后,文化教育方得到逐渐发展,私学再次兴起。

2.焚书坑儒使得古代一些古典文献面目全非,遗失损坏甚多,几乎中断文化传承。乃到汉代时出现大量的书,一种书籍往往有多种版本,使人们无所适从,造成学术思想上的混乱局面。这也使人们对秦朝以前各国的发展状况失去中介,认识模糊,给考古研究带来很大损失。

四焚书坑儒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就我国教育史而言,对书籍和读书人的迫害时有发生。类似焚书坑儒这样的举动绝非第一次,也不一定是最大的一次,如明朝的八股文,清代的文字狱及近代史上的文化大革命它们都对中国学校教育事业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当然它们的产生绝不是偶然,而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决定的。

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对现代教育进行深思,我国现代教育事业正处于改革中,为了不在改革中对教育产生负面影响,这就要求倡导者、领导者要理清头脑,根据教育需要,实事求是的进行变革,谨记前车之鉴,要在科学指导的方针基础上不断调整,灵活变动,以适应社会需要;而且要大力发展好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各种教育学术兼容并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培养全面发展型的创新人才;同时也要保护流传千古的传统文化,发掘以前古代学校教育中的精华之作,推陈出新,汲取营养,取舍得当。以此让中华民族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三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2008,P103-104.

【2】李宏.焚书坑儒对秦汉文化教育政策的影响[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11期

[3] 周玲.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05)

[4] 雷生友. 焚书坑儒别论[J].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6,(05)

[5] 梁骁菲.谈谈历史上的焚书坑儒[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1年03期

[6] 祝运俊.也谈“焚书坑儒”[J]. 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27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