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鱼池水中的溶解氧作用及增氧方法

合集下载

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溶解氧

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溶解氧

溶解氧的管理作者:shuichanboshi一、养殖水体中溶解氧的来源1. 光合作用:白天阳光充足时,水中浮游藻类和水生植物强烈的光合作用产生大量的氧气,这是养殖水体溶氧的主要来源。

在水温较高的晴天,溶氧甚至可达到20mg/L以上,形成过饱和状态。

2. 人为机械增氧作用:增氧机的机械增氧作用、加注溶氧高的新水、泼洒增氧剂是养殖水体溶氧的另一主要来源。

二、空气中氧气的溶解作用:养殖水体溶氧未饱和时,特别是在夜间和清晨表层水溶解氧含量较低时,空气中氧气扩散溶于水,可增加表层水中的溶氧水平。

三、养殖水体溶氧不足的原因1.养殖密度过大时,鱼虾等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加大,生物耗氧量也增大,易造成水体溶氧不足。

2.当养殖水体过肥时,水中浮游藻类非常丰富。

夜晚,浮游藻类的呼吸作用异常旺盛,耗氧量非常高,易造成水体溶氧不足。

3.池塘有机物增多,将引起细菌大量繁殖,而细菌大量繁殖也将大量消耗池塘水体中的溶解氧,从而引起池塘水体溶氧下降,导致鱼虾缺氧。

4.水中氧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同时高温状态下的水产动物及其它生物代谢水平提高,耗氧量也增高,易造成水体溶氧不足。

5.水中的还原性物质如硫化氢、氨、亚硝酸盐等较多时,其氧化作用也会消耗大量氧气。

五、溶解氧对其它有毒物质的影响水中保持有足够的溶解氧,可抑制生成有毒物质的化学反应,降低有毒物质(如氨、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的含量。

在有充足溶氧存在的条件下,水中有机物腐烂后产生对鱼虾有害的氨和硫化氢,经微生物好氧分解作用,氨会转化为亚硝酸盐,再转化成硝酸盐,硫化氢则转化成硫酸盐。

硝酸盐和硫酸盐对鱼虾是无毒害的。

相反,当水中溶氧不足时,氨和硫化氢难以分解转化,因此这些有毒物质极易积累达到危害鱼虾健康的程度。

六、养殖水体的溶氧管理1.制订合理的放养密度,避免片面追求不合理的高密度。

2.新放水的池塘,全池泼洒“氨基酸肥水精华素”、“肽肥”,促进池塘有益浮游藻类的繁殖,并可在3~4天时间形成肥、活、嫩、爽的水色,不但为鱼、虾、蟹苗提供优良的生物饵料,而且其中大量繁殖有益藻类将通过光合作用为水体提供充足溶解氧。

鱼塘增氧原理

鱼塘增氧原理

鱼塘增氧原理鱼塘增氧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将氧气输送到鱼塘水体中,提高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以改善鱼塘水质,促进鱼类生长的一种重要措施。

鱼类对水质的要求比较高,而鱼塘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直接影响着鱼类的生长和存活。

因此,合理的增氧措施对于鱼塘养殖至关重要。

鱼塘增氧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种:1. 曝气增氧。

曝气是一种常见的增氧方式,通过将空气喷入水中,使水体与空气充分接触,从而增加水中溶解氧的含量。

曝气设备通常采用气泵和曝气石,气泵产生气泡,曝气石能够将气泡细化,增加气泡与水体接触面积,提高增氧效果。

2. 水循环增氧。

水循环增氧是通过水泵将水体抽到一定高度后再放回鱼塘,形成水流,增加水体的氧气溶解速度。

水流能够促进水体的对流和氧气的溶解,提高鱼塘水体的氧气含量。

3. 水面增氧。

水面增氧是通过增加水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促进氧气的溶解。

常见的水面增氧方式包括喷泉、水面曝气等。

喷泉能够将水体喷至空中形成水雾,增加水体与空气的接触,提高氧气的溶解速度。

4. 植物增氧。

在鱼塘中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如莲藕、芦苇等,这些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增加鱼塘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此外,水生植物还能够吸收水体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盐,改善水质。

5. 太阳能增氧。

利用太阳能光伏板供电,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通过气泵或水泵将氧气输送到鱼塘水体中,实现增氧。

这种方式清洁环保,成本低廉,适合一些偏远地区或没有电力的地方使用。

总之,鱼塘增氧是保障鱼类健康生长的重要手段,选择合适的增氧方式,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增氧管理,对于提高养殖效益、改善水质、保护水产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鱼塘养殖者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增氧方式,科学养殖,提高养殖效益。

给鱼塘增氧的方法

给鱼塘增氧的方法

给鱼塘增氧的方法鱼塘增氧是指在鱼塘中增加氧气的供应,以满足鱼类的需求。

鱼塘中的氧气是鱼类生存和生长的重要因素,鱼类需要充足的氧气来进行呼吸和新陈代谢。

如果鱼塘中的氧气供应不足,鱼类可能会出现氧气不足的症状,如喘息、浮水或死亡。

因此,鱼塘增氧是饲养鱼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那么,有哪些可以用来给鱼塘增氧的方法呢?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鱼塘增氧方法。

1. 使用增氧机:增氧机是一种通过电力或燃烧产生动力,将空气中的氧气输送到鱼塘中的设备。

增氧机可以使用电动机、风机或压缩机等动力源,将空气注入鱼塘中。

增氧机有不同的型号和规格,可以根据鱼塘的大小选择不同的型号和数量。

使用增氧机可以有效提供大量的氧气,满足鱼类的需求。

2. 喷泉式增氧:喷泉式增氧是利用水泵将水抽取到空中形成喷泉,然后产生氧气和水进行接触,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

喷泉式增氧的优势在于能够增加水表面的接触面积,促使氧气快速溶解进入水中,并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

喷泉式增氧还能够增加水中的大气气泡,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

适用于鱼塘较小,水量不多的情况。

3. 曝气增氧:曝气增氧是将鱼塘中的水通过曝气器进行气水接触,使气体中的氧气溶解于水中,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

曝气器通常由气泵、气管和曝气石等部分组成。

气泵产生气流,通过气管送至曝气石,然后通过曝气石中的小孔,使气体细分成小气泡,增加气体与水的接触面积,增加氧气的溶解量。

曝气增氧适用于鱼塘较大,水体较深的情况,可以覆盖较大面积的水体。

4. 水力循环增氧:水力循环增氧是通过水泵将鱼塘中的水抽取起来,通过喷嘴或喷头将水体喷洒到空中,形成水雾,使水体与空气充分接触,增加氧气的含量。

水力循环增氧可以增加水体的流动性,使水体中的氧气更均匀地分布,提高氧气的溶解度。

此外,水力循环还可以改善水体的循环方式,促进底部的水体上浮,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

除了使用上述方法增加氧气供应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措施可以用来提高鱼塘的氧气含量。

首先,鱼塘的生态环境要良好。

池塘养殖鱼类对溶氧的需求及增氧技术

池塘养殖鱼类对溶氧的需求及增氧技术

文章编号:1673-887X(2023)03-0137-03池塘养殖鱼类对溶氧的需求及增氧技术马维东(松原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吉林松原138000)摘要研究以池塘养殖鱼类(罗非鱼)为对象进行试验。

结果表明,当水温低于12.80℃时溶氧量较低;当溶氧量为21.58~ 31.82mg/L时,鱼体的耗氧率呈现先升后降再升高的变化趋势,当水温高于30.30℃时鱼体耗氧速率最快,达到最高值后开始下降,但仍然保持一定的增长幅度;当溶氧量为41.45~51.73mg/L时,鱼体内的耗氧量急剧下降且呈显著降低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此时水中氧气浓度过高所导致的。

通过改变曝气方式来调节DO浓度可以有效地促进溶氧水平的增加,效果更好。

关键词池塘养殖鱼类;溶氧量控制;增氧技术中图分类号S964.3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3-887X.2023.03.050The Demand for Dissolved Oxygen and Oxygen Enrichment Technology for Pond Cultured FishMa Weidong(Songyuan Fishery Technology Promotion Station,Songyuan138000,Jilin,China)Abstract:In this study,the pond fish(tilapia)was taken as the object for relevant experimen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 is lower when the water temperature is lower than12.80℃.When the dissolved oxygen is21.58~31.82mg/L, the oxygen consumption rate of fish body shows a trend of first rising,then falling and then rising,among which,when the water temperature is higher than30.30℃,the oxygen consumption rate of fish body is the fastest,and after reaching the highest value,it be‐gins to decline,but still maintains a certain growth range.When the dissolved oxygen is41.45~51.73mg/L,the oxygen consumption in fish decreases sharply and shows a significant trend of decrease,which may be caused by the high oxygen concentration in water at this time.Adjusting DO concentration by changing aeration mode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increase of dissolved oxygen level, thus making its effect better.Key words:pond culture fish,dissolved oxygen control,oxygenation technology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水体溶解氧是影响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水中溶氧如何正确增氧?

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水中溶氧如何正确增氧?

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水中溶氧如何正确增氧?最近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水中溶氧容易偏低,那么如何正确增氧呢?需要明白这5 个变化!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做一个分享!在生物和风力等因素影响下,水产养殖中的溶解氧体现出不均匀特点。

例如,在风向作用下,白天浮生植物在上风处的数量明显低于下风处的数量,所以池塘中浮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上风处溶氧量低于下风处溶氧量。

在夜间时,下风处浮游植物较多,所以在池塘中浮游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时,上风处的溶氧量显著高于下风处溶氧量。

同时,风力大小对水产养殖池塘上风处和下风处溶氧量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此外,由于清晨是一天中内池塘溶氧量最低时,此时检测时若发现水中的溶氧量在5mg/L以内,养殖场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开启增氧机,以便增加池塘溶氧量。

由于白天时浮游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会增加池塘上层水中的溶氧量;晚上时浮游植物生长减慢,在进行呼吸作用时会消耗池塘上层水中的溶氧量,所以池塘水的pH值检测需要分为早晚2次进行,以保证检测结果的代表性与可靠性。

季节变化对水产养殖中溶解氧变化有着直接的影响,调控措施方面也存在差异,所以养殖场需要依据季节特点对水产养殖池塘中溶解氧采取针对性的调控措施。

同时,由于池塘中排泄物会在池塘底部不断地累积,使池塘下层溶氧量迅速下降,池塘底部淤泥中与水中生物的生长与繁殖会因为缺氧而受到抑制,所以需要利用增氧剂、改良剂与消毒剂等。

增加池塘溶氧量和将池塘下层水中的还原物质进行氧化,以确保池塘溶氧量可以满足生物的生长与繁殖要求。

水产养殖中溶氧量的日变化在氧盈和氧债方面的规律也比较显著!例如,在晴天上午时,池塘的上层水中溶氧量相对较高,其氧盈为最大值,池塘中上层溶氧无法对下层进行补充,导致池塘下层出现缺氧问题,处于氧债状态,进而限制了池塘下层水中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为解决这一问题,养殖场可以在白天时用氧盈层补偿氧债层,减少池塘夜间的耗氧量,并且保持池塘pH值的稳定,确保池塘菌相与藻相的平衡。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水体溶解氧调控技术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水体溶解氧调控技术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水体溶解氧调控技术随着养殖渔业的发展,养殖场水体溶解氧的调控变得越来越重要。

水体中的溶解氧直接影响着养殖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因此,采取有效的调控技术对于保障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养殖场水体溶解氧调控技术。

一、增加水体曝气量水体中的溶解氧来源于空气中的氧气,因此增加水体曝气量是提高水体溶解氧浓度的有效措施之一。

常见的增加曝气量的方法包括使用曝气机、增设喷头等。

曝气机通过将空气注入水中,增加水体表面积与空气的接触,从而促进氧气的溶解。

二、调节养殖密度养殖密度过高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溶解氧浓度下降。

因此,合理调节养殖密度是调控养殖场水体溶解氧的重要手段之一。

科学合理的养殖密度可保证养殖生物间的营养物质需求和氧气供给之间的平衡,从而提高水体溶解氧浓度。

三、提高水质管理水平良好的水质管理是保障养殖场水体溶解氧的关键因素之一。

水体中存在的有机废物和底泥会消耗溶解氧,影响水体中溶解氧的浓度。

因此,定期清理废物和底泥,减少水体中的氧气消耗是保证水体溶解氧浓度稳定的重要措施。

四、增加水体流动性增加水体流动性有助于提高水体溶解氧浓度。

水体的流动可以通过增加水泵的运转时间或者设置流动装置来实现。

流动的水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更大,有利于氧气向水体溶解。

五、控制投饵量和投饵频率过多的投饵会导致养殖场水体中的氧气大量消耗,从而降低水体溶解氧浓度。

因此,合理控制投饵量和投饵频率是调控养殖场水体溶解氧的重要手段之一。

六、增加水体气体交换面积通过增加水体表面积和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氧气向水体溶解。

例如,可以增加塘埂的宽度和长度,增加水体的表面积,提高水体气体交换效率,从而提高水体溶解氧浓度。

总结起来,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场水体溶解氧调控技术包括增加水体曝气量、调节养殖密度、提高水质管理水平、增加水体流动性、控制投饵量和投饵频率以及增加水体气体交换面积等。

合理运用这些技术可以提高水体溶解氧的浓度,保障养殖生物的健康生长,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给鱼塘增氧的方法

给鱼塘增氧的方法

给鱼塘增氧的方法
有几种方法可以给鱼塘增氧:
1. 安装氧气增氧装置:可以安装氧气增氧装置,通过氧气泵将氧气注入鱼塘中。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充足的氧气供鱼类呼吸,增加水中溶解氧含量。

2. 增加水流:增加水流可以增加水体的氧气含量。

可以安装水泵或者喷泉等设备,增加鱼塘中的水流,增加氧气的溶解度。

3. 增加植被:在鱼塘中种植水生植物可以增加氧气含量。

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可有效增加水体的氧气含量。

4. 控制饲养密度:适当控制鱼类的饲养密度可以避免过度饲养导致水体缺氧。

过高的饲养密度会导致鱼类排泄物增多,消耗水中氧气。

5. 定期换水:定期换水可以提供新鲜的含氧水体,帮助增加水中溶解氧含量。

6. 清除底泥:定期清除鱼塘底泥中的淤积物可以减少有机物分解产生的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有助于提高水体氧气含量。

请注意,增氧操作应根据鱼塘的具体情况和需要进行调整,以确保水质适合鱼类生存。

水产养殖水底溶氧的作用及底层增氧技术

水产养殖水底溶氧的作用及底层增氧技术

水产养殖水底溶氧的作用及底层增氧技术养殖水体溶氧的作用和意义不可谓不大,可是,我们讲增氧,通常的措施是增加表层或中上层溶氧,而对底层增氧关注比较少,其实,底层溶氧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在增氧方法上应当加以重视。

一、底层溶氧的作用1.养殖水底生态需要足够的溶氧水体底层的氧化分解耗氧量大,占养殖水体总耗氧量的40%,而正常生长条件下,鱼虾及其他水生生物耗氧只占12%。

2.水底溶氧高促进物质快循环水体底层含有大量的死亡藻类、浮游动物尸体以及残饵、粪便等,有氧条件下,能加速它们的氧化分解,促进水体有机物质循环。

同时,高溶氧还是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的催化剂。

在养殖中后期,调节水质,使用微生态制剂如EM菌、芽胞杆菌、硝化细菌等,理论上讲,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繁殖,分解水体大分子有机物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但为什么有时候效果不好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有益菌需要在有氧的条件下发挥作用,池底溶氧太低,不但活菌制剂发挥不了作用,而且还会造成鱼虾缺氧,甚至死亡,所以,养殖水体充足的溶氧是推动和加速物质循环的前提。

3.水底高溶氧能使有害物质无害化底质的变化是导致水质变化的条件,良好的底质条件是水质稳定的基础,所以稳水必先改底,而改良底质最好的途径之一是增加底层溶氧。

底层丰富的溶氧加速有害物质无害化条条使氨氮下降、硫化氢消除、酸碱度稳定、化学耗氧量下降。

有资料显示,将1000g氨氧化成硝酸盐需要消耗4570g氧,在水体溶氧低于3mg/L时,硝化反应受阻,而低溶氧常常处于水体中下层,同时,溶氧下降导致CO2量上升,结果使pH下降。

4.高溶氧的水底能抵御不良气候的影响抵御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的突袭,需要无害化的水底,就算遭遇自然灾害袭击,也不会因水底理化因子急剧变化而形成强烈的鱼虾应激反应,那是因为水底经常性高溶氧的作用。

5.水底高溶氧能降低饲料系数许多鱼类习惯水底摄食,有资料显示:当溶氧为1.6mg/L时,罗非鱼摄食减少,饲料系数比溶氧为2.24mg/L时高一倍。

鱼塘增氧机原理

鱼塘增氧机原理

鱼塘增氧机原理鱼塘增氧机是一种用于水体增加溶解氧含量的设备,通过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可以提高水体的养殖环境质量,促进鱼类生长。

那么,鱼塘增氧机的原理是什么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水体中溶解氧的来源。

水体中的溶解氧主要来自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中的植物光合作用。

在自然环境下,水体通过表面气体交换和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获得氧气。

然而,在鱼塘等封闭水体中,氧气的供应可能会受到限制,因此需要借助增氧设备来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鱼塘增氧机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气泡增氧原理,鱼塘增氧机通过将空气压缩成气泡喷入水中,气泡在水中的运动过程中会与水进行充分接触,从而促进氧气的溶解。

气泡增氧原理是增氧机最常见的工作方式之一,通过气泡的运动和水的搅拌,有效地提高了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2. 曝气增氧原理,曝气增氧是指将空气通过喷嘴或气泵喷入水中,形成气泡或气泡雾状,使氧气充分溶解于水中。

曝气增氧原理在工业和农业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将空气与水进行充分接触,实现了水体中溶解氧含量的增加。

3. 声波增氧原理,声波增氧是利用声波作用于水体,产生微小气泡并使其悬浮在水中,从而增加水体中的氧气溶解量。

声波增氧原理通过声能的作用,将气体分散到水中,提高了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

综上所述,鱼塘增氧机的原理主要包括气泡增氧、曝气增氧和声波增氧等方式。

通过这些原理的作用,鱼塘增氧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改善水质环境,促进鱼类生长。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鱼塘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增氧机原理和设备,对于鱼类养殖和水体环境的改善都具有重要意义。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溶解氧调控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溶解氧调控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溶解氧调控技术在水产养殖业中,养殖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对于水产生长和健康至关重要。

溶解氧是水中生物生存所需的主要气体之一,它对鱼类、虾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新陈代谢以及免疫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在一些养殖场或养殖水域中,溶解氧含量可能不足,因而需要采取措施来调控养殖水体的溶解氧含量。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养殖水体溶解氧调控技术。

一、增氧设备的应用增氧设备是调控养殖水体溶解氧含量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将空气或纯氧引入水体,增氧设备能够有效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含量。

常见的增氧设备有曝气器、增氧泵和增氧管等。

曝气器通过将气泡注入水体,增加气体与水体的接触面积,从而促进溶解氧的吸收。

增氧泵则能够将含氧气体直接注入水体,提高溶解氧的浓度。

增氧管则通过将气体注入水中,形成气体泡团,增强氧气与水体之间的接触,从而增加溶解氧含量。

采用这些增氧设备可以有效提高养殖水体的溶解氧水平。

二、水体循环和通气水体循环和通气也是调控养殖水体溶解氧含量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设置水泵和通气设备,使得养殖水体中的水能够循环流动,并与空气充分接触。

水体循环可以加速水中的氧气重新溶解,同时也能够带走水体中的废气,保持水体的清洁。

通气设备则能够将新鲜的空气引入水体,增加溶解氧的含量。

通过水体循环和通气,可以有效提高养殖水体的溶解氧水平。

三、控制养殖密度和投喂量控制养殖密度和投喂量也是调控养殖水体溶解氧含量的关键因素。

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养殖过密,可以减少水体中生物的新陈代谢,降低养殖水体中的氧气消耗量。

同时,合理控制投喂量,避免过量投喂,可以减少水体中废物的生成,减轻水体的负荷,从而保持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通过控制养殖密度和投喂量,可以有效调控养殖水体的溶解氧水平。

四、水体曝气和水质调节水体曝气和水质调节也是调控养殖水体溶解氧含量的一种方法。

通过将水体暴露在空气中,促使水体与空气之间的气体交换,增加溶解氧的含量。

同时,定期检测水体的pH值、温度和盐度等指标,并适时进行调节,保持水质的稳定,有助于提高溶解氧的含量。

鱼塘增氧最简单方法

鱼塘增氧最简单方法

鱼塘增氧最简单方法
水产养殖是以水为生活和生产介质,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利用各种生物技术措施和技术方法,为人类提供有一定质量、数量和规格的水产品的生产活动。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氧气不足或缺氧的情况,造成鱼类的生理失调,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

所以说,增氧是水产养殖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1.利用机械增氧
机械增氧是一种传统的增氧方法。

其作用主要是在水中形成气泡,以增加水中溶解氧。

它可在池塘、湖泊或河川水域中使用。

使用时,首先要检查进水管和出水管是否连接正确;然后将水泵安装好,最后将进水口和出水口连接好。

它通过向水中添加氧化剂(如过氧化氢)来增加溶解氧。

具体来说,这种方法主要分为两种:
(1)氧化剂与水直接接触,将氧气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其优点是方便、快捷,缺点是需要加化学添加剂;
(2)将氧化剂与水混合成强氧化剂,然后加入到水中。

其优点是效果好、成本低;缺点是操作起来不方便。

—— 1 —1 —。

水产养殖户如何做到科学合理增加水体溶氧量

水产养殖户如何做到科学合理增加水体溶氧量

水产养殖户如何做到科学合理增加水体溶氧量
水产养殖的关键就是养水,养水的关键就是溶氧。

合理增氧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确保不发生浮头。

养殖鱼类如果经常性的缺氧浮头,鱼类会因缺氧消耗大量体力,导致“一时缺氧浮头,三日只吃不长”的现象发生,表现为食欲减少,饲料利用系数降低。

鱼体也会因此而抗病能力消弱,鱼病也随之大量发生。

生长速度变慢。

同时因为池塘的含氧量过低,浮游生物大量死亡,会导致水质恶化。

所以不要把增氧机当做“救命机”使用,不要等到鱼浮头时才开始启动增氧机。

无论白天(阴天)或夜里,必须在鱼接近斧头之前,提高1-2毫克/升就开始增氧。

这样不但能够避免泛塘,而且能大大提高饵料利用率,降低饲料系数,保持鱼类的体力和抗病能力减少鱼病发生,保持正常的生长速度,同时有利于避免水质恶化。

第二,避免无效增氧。

当增氧达到足够的溶氧量时(一般为3-4毫克/升以上),应该及时停止增氧机,避免浪费。

第三,午间补氧。

恰当的午间补氧是十分必要的。

当午间日照强烈时,上层水溶氧含量会超过饱和值,常常达到十几毫克/升以上,此时应启动增氧机,把上层水搅动到下层,增加池塘整体含氧量,防止夜间溶氧下降过快。

并能加速有机物的分解,无机物的氧化,抑制氨、亚硝酸盐和硫化氢产生,转化和降低其含量。

以利于改善水质。

但应把握好午间补氧的时机,如果上层水的溶解氧并未饱和,则补氧效果并不理想;如果在
过饱和和最高时进行补氧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章来源:水产E线)。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溶氧管理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溶氧管理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溶氧管理水产养殖是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利用合理布局和管理技术,培育和繁殖各类水生生物,以获得经济效益的一种生产方式。

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养殖水体的溶氧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溶氧是水体中生物体生存所必需的气体之一,对于水产养殖中的养殖生物来说,溶氧水平的适宜与否直接关系到鱼类的生长发育、养殖效益和生存状况等。

因此,养殖水体的溶氧管理是保障养殖水生动物健康生长的重要措施。

下面将分别从溶氧产生和溶氧维持两个方面,详细探讨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水体溶氧管理。

一、溶氧产生1.合理投放溶氧设备在养殖水体中,可以采用溶氧机、酸性氧化剂、微生物等多种方式来增加水体的溶氧含量。

其中,溶氧机是比较常见且有效的一种方式。

养殖者可以酌情投放溶氧机,根据鱼类种类、密度以及池塘水体的特点进行调节。

同时,也要合理选择适宜的溶氧机型号和投放位置,以确保溶氧机的效果最大化。

2.控制养殖密度养殖密度是指养殖单位面积内鱼类的数量。

适当控制养殖密度是保证养殖水体溶氧含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养殖密度过高时,鱼类之间会产生过多的代谢废物,加重了水体中溶氧消耗的负担。

因此,养殖者应该根据养殖种类和养殖环境的要求,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以维持水体的正常溶氧含量。

二、溶氧维持1.保持水体清洁水体中的杂质、废物等会影响水体的溶氧含量。

因此,养殖者应定期清理养殖池塘,移除池底的杂质和残留物。

此外,还需要注意饲料的投放量,不要过度投放,避免造成过多的残留物。

2.增氧喷口的设置与调整在养殖池塘中,可以设置增氧喷口,通过增加水流和气泡的形成,提高水体的溶氧含量。

养殖者可以根据池塘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增氧喷口的位置和数量,以达到最佳的溶氧效果。

3.增加水体氧气交换面积水体中的氧气交换面积越大,溶氧的能力也就越强。

因此,养殖者可以通过增加水体的氧气交换面积来提高溶氧效果。

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增加水体的搅拌,通过充分对池塘进行搅拌,提高氧气的交换速度,增加水体的溶氧能力。

溶解氧在水产养殖中作用及增氧机合理搭配

溶解氧在水产养殖中作用及增氧机合理搭配
量(COD)增加; ➢ 鱼是变温动物,温度底时生命活动弱,耗氧较少,生
物耗氧量(BOD)降低; ➢ 水温低时水中的饱和DO高!
2020/11/14
13
各种温度下饱和溶解氧值(一个大气压)
2020/11/14
14
• DO与水温的关系在水产养殖中的指导意义:
➢夏季饱和溶解氧低,需多开增氧机,但开再 多增氧机也很难达到7个溶解氧。
2020/11/14
4
溶解氧(DO):水产养殖的生命线
一、为什么说DO是最重要的人为可控的理化因素
➢ 水产动物需要DO来维系生命,无需多言 ➢ 养殖水体DO和其他理化指标的关系 ➢ 养殖水体DO和鱼类生长、饲料利用率的关系 ➢ 养殖水体DO和鱼类病害之间的关系 ➢ 药物中毒与水体DO之间的关系
二、养殖水体DO的来源与消耗
2020/11/14
10
➢ 氨氮、亚硝酸盐分解的过程:
➢ 从公式可以看出,氨氮在氧气的作用下变成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再在氧气的作用下变成无毒、可被藻类利 用的硝酸盐,所以氨氮亚硝酸盐的分解离不开DO!
2020/11/14
11
2020/11/14
➢ 指导意义: ➢ 氨氮亚硝酸盐分解真正起
作用的是DO和硝化细菌 ➢ 别指望反消化作用和反硝
• 指导意义:天气水质不好溶氧低时要减少投喂,想加 料,先提高DO!
2020/11/14
19
1.4 养殖水体DO和鱼类病害之间的关系
➢溶氧不足3mg/L时,氨和硫化氢则难以分解转 化,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浓度升高,极 易达到危害鱼类健康和生长的程度。
➢水中充足的溶氧可抑制有毒物质的生成,降 低有毒物质的含量。
化细菌,因为它DO含量 低于0.15~0.5mg/L脱氮作 用才能顺利进行,那鱼还 能生存么? ➢ 测水质时,DO指标比氨 氮亚硝酸盐含量更重要。

夏季为了增加鱼塘中氧气含量的措施

夏季为了增加鱼塘中氧气含量的措施

夏季为了增加鱼塘中氧气含量的措施
夏季是鱼塘管理中需要特别关注氧气含量的时期,高温天气和阳光直射会导致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下降,这可能对鱼类的生长和存活造成负面影响。

为了增加鱼塘中氧气含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增加水体的曝气,通过增加水体的曝气,可以增加水中氧气含量。

这可以通过安装曝气设备,如气泵和曝气石,来增加水体表面的气体交换,从而提高氧气含量。

2. 水体通风,保持鱼塘周围的通风,可以促进水体与空气之间的氧气交换。

通过增加水面的水流或者使用风扇等设备,可以增加水体的通风,从而增加氧气含量。

3. 控制饲料量,夏季水温升高,鱼类的新陈代谢增加,但氧气溶解量下降,因此需要控制饲料量,避免过度投喂,减少有机废物的产生,以减少氧气消耗。

4. 水质管理,定期清理鱼塘底泥和杂草,避免有机物的堆积和腐烂,这有助于减少氧气的消耗,保持水体清洁。

5. 植物养殖,在鱼塘中适量种植水生植物,如莲藕、菖蒲等,
这些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

综上所述,通过增加水体的曝气、增加通风、控制饲料量、水
质管理和植物养殖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增加夏季鱼塘中的氧气含量,保障鱼类的生长和健康。

水产养殖中“氧”的重要性——增氧技术

水产养殖中“氧”的重要性——增氧技术

水产养殖中“氧”的重要性——增氧技术一、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氧水中氧气来源:一是空气中的氧的溶入,约占10%;二是水体中浮游植物和藻类光合作用释放的氧,约占90%。

水中氧气的消耗每分解1吨大粪要消耗3.4-3.8吨氧,相当于3.8吨鲤鱼在一个生长季节(约180天)的耗氧量。

每分解1吨牛粪要耗氧5吨,相当于4吨鲤鱼在180天中总的耗氧量。

二、水中氧气多少与鱼生长的关系溶氧度对饵料系数的影响以四大家鱼为例,四大家鱼在溶氧5毫克/L时正常生长,降低一毫克,摄食量就会下降13%,这便说明,一百斤饲料当中,有13斤是浪费掉了一个月下来将超过400斤饲料的浪费。

鱼类在溶氧3mg/L时的饵料系数,要比4mg/L时增大一倍;生长在5mg/L时比3mg/L吸收消化率提高20%;生长在溶氧7mg/L中的鱼生长速度比生长在溶氧4mg/L中的鱼快20%~30%,而饵料系数低30%~50%。

当水中溶氧量达到4.5mg /L以上时,鱼、虾的食欲增强极为明显;达到5mg/L以上时,饵料系数达到最佳值。

换句话说:如果4000元/吨的饲料,当鱼生活在5mg/L以上时,比生活在3mg/L时,每吨可以节约20%也就是800元,生长速度还快20-30%。

三、各种鱼类需要多少氧气?如果对此你还不以为然的话,您算一笔账,如若持续半年的低溶氧,将会浪费3200多斤饲料,按照2.0的饵料系数算,养殖老板间接损失了1600斤鱼,经济损失一万上下。

溶氧度低还会导致水质恶化以及疾病的发生几率增大,届时经济损失更严重。

四、增氧机的选择叶轮式增氧机具有增氧、搅水、爆气等综合作用,其增氧能力、动力效率均优于其他机型,但是运转噪声较大,一般用于水深1.5-2米的大面积的池塘养殖。

水车式增氧机水车增氧机是随着叶轮的转动,桨叶击打水面激起水花和水跃,并把空气压入水中,同时产生一个与水面平行的作用力,形成一股定向水流,并造成表层水定向流动,在一定深度的水层内形成上下流动和交换。

养殖池塘水溶解氧作用及增氧方法

养殖池塘水溶解氧作用及增氧方法

养殖池塘水溶解氧作用及增氧方法(一)养鱼池塘水中的溶解氧高低是水质好坏的主要指标,水产动物都必须在有氧的条件下才能生存,如果缺氧就要死亡。

在池塘养鱼中水体缺氧可使鱼虾浮头,严重时泛池窒息死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养鱼水体溶氧要求经水产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的养殖实践中总结,一般养殖(育苗)池塘水体的溶解氧应保持在 5毫克/升~8 毫克/升,最低也要保持3 毫克/升,低于此值就会发生鱼虾泛塘死亡。

养鱼水体溶氧量要求(见下表)。

在养殖中,水质轻度缺氧虽不致鱼虾死亡,但也严重影响其生长速度,使饵料系数提高,生产成本增加,养殖效益下降。

以草鱼为例,草鱼在主要生长期内要求水中溶氧量5 毫克/升以上或饱和度大于70%为正常范围,最低为2 毫克/升,0.4 毫克/升为致死点。

2毫克/升时草鱼开始浮头。

草鱼在溶氧量为2.72 毫克/升的情况下比在5.56 毫克/升的情况下,其生长速度降低98%,饲料系数提高4 倍。

其它鱼虾也大致一样。

引起养殖水质中溶氧不足的原因气温高氧气在水中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在一个大气压下,水温由10℃上升到35℃时,空气中的氧在纯水中的溶解度可以由11.27 毫克/升降至6.93 毫克/升,高温会引起溶氧降低。

此外,鱼类和其它生物在高温时因摄食运动量加大耗氧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养殖密废过大养鱼户一味追求高产量,亩放养常规品种4000 尾~5000 尾,甚至更多,超出正常放养量的一倍多。

这样,鱼类和水中生物活动呼吸作用加大,耗氧量当然也加大。

有机物的分解大量的有机物(如塘头配套饲养大量的生猪、鸭、鸡、白鸽等禽畜牲口的排泄物)的分解作用,造成细菌活动大,消耗了水中大量的氧气,因此容易造成缺氧。

无机物的氧化作用造成缺氧养殖池塘水中和池塘淤泥存在的硫化氢、亚硝酸盐等会发生氧化作用,导致消耗大量溶解氧。

鱼类缺氧反应症状轻度缺氧时,鱼虾出现烦躁,从水面明显看出鱼虾游动的波浪,个别鱼虾头部浮出水面,呼吸加快;重度缺氧时,大量鱼虾会浮头,甚至死亡。

水产养殖中的水体氧气供应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水体氧气供应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水体氧气供应技术水产养殖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产业,其对水体氧气供应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水体中的氧气含量直接关系到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养殖效益。

因此,合理选择水体氧气供应技术对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水体氧气供应技术,并分析其优缺点及适用场景。

一、曝气技术曝气技术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氧气供应方式之一。

通过将空气从底部通入水体,形成大量气泡,使氧气与水体充分接触,从而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

曝气技术成本低、灵活性大,适用于不同养殖场所和规模的水产养殖。

曝气技术的缺点在于氧气利用率低,大量的气泡在水中上浮时会带走部分溶解氧,造成能源浪费。

此外,曝气设备运行时会产生噪音,对水生生物造成一定的干扰。

二、曝氧技术曝氧技术是一种将纯氧气注入水体中的供氧方式。

相比于曝气技术,曝氧技术能够提供更高纯度的氧气,从而提高氧气利用率。

曝氧技术是一种高效、节能的氧气供应技术,适用于对氧气需求较高的水产养殖场所。

然而,曝氧技术的成本较高,需要购买专门的曝氧设备,并且对氧气的准确控制要求较高。

同时,使用纯氧气也需要加强安全措施,防止氧气泄漏引发危险。

三、溶氧技术溶氧技术是将氧气溶解在水中,提高水体溶解氧含量的一种方法。

通过溶氧机、溶氧池等设备将氧气溶解在水中,将氧气直接供应给水生生物。

溶氧技术能够提供稳定的氧气供应,适用于对氧气需求较高、对氧气浓度精确控制要求较高的养殖场所。

溶氧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设备成本高、操作技术要求较高,维修和维护工作较繁琐。

此外,一些水产养殖场所的水质复杂,在溶解氧的提供上也可能存在困难。

四、水体充氧技术水体充氧技术是将氧气通过管道输送到水中,使氧气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水体中,以提高水体中氧气的含量。

与其他技术相比,水体充氧技术能够更好地解决水体中氧气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提高氧气利用效率。

水体充氧技术的主要缺点在于设备投资较大,使用和维护成本也较高。

此外,一些养殖场所的水体太深或者太大,使用水体充氧技术会面临一定的难度。

鱼塘增氧原理

鱼塘增氧原理

鱼塘增氧原理鱼塘增氧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提高鱼塘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以改善水体环境,促进鱼类生长,保障养殖业的发展。

鱼类是需要充足氧气才能正常生长的,而鱼塘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增氧。

首先,鱼塘增氧的原理是利用气体交换和水体流动来提高水中的氧气含量。

一般来说,鱼塘水体中的氧气主要来源于空气中的氧气通过气体交换进入水体,而水体的流动可以促进氧气的分布和溶解,从而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含量。

因此,增氧的关键在于提高氧气进入水体的速度和效率,以及促进水体的流动和混合。

其次,常见的鱼塘增氧技术包括机械增氧和生物增氧两种。

机械增氧是指通过机械设备,如增氧泵、增氧机等,将空气中的氧气吹入水体中,以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效果明显,适用于各种规模的鱼塘。

生物增氧则是利用水中的微生物,如浮游植物和藻类等,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从而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

这种方法需要合理管理水体生态,保持水质清洁,适用于生态养殖和环保型养殖场。

另外,鱼塘增氧还可以通过改善水体环境来实现。

比如,加强水质管理,减少有机废物和污染物的输入,保持水体清洁;合理调节饵料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控制鱼塘的养殖密度,避免过度密集养殖导致水体缺氧等。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水体环境,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促进鱼类生长。

总的来说,鱼塘增氧是鱼类养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提高水中的氧气含量,可以改善水体环境,促进鱼类生长,提高养殖效益。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鱼塘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增氧技术和措施,保障水体中的氧气含量,为养殖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池塘都有哪些增氧方式

池塘都有哪些增氧方式

池塘都有哪些增氧方式池塘水体增氧方式主要有化学增氧、机械增氧、生物增氧等几种方式,现将其增氧效果介绍如下:一、几种增氧方式的原理及使用方法1、化学增氧。

主要是人为向养殖水体中投放一些化学制剂,其遇水后在水中发生化学作用释放氧气,从而提高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化学增氧剂一般为过氧碳酸钠、过氧酰胺、过氧化钙、过氧化氢和过氧二硫铵中的任一种,增氧是其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功效。

在生产实践中的使用量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通电困难、水源不方便、没有增氧机的塘口,或在梅雨季节,闷热、雷雨、高温,天气多变,浮头缺氧多发的情况下,大多数采用此方法。

高密度养殖方式的塘口,特别是青虾、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等虾类,夏季容易出现缺氧导致浮头现象,养殖户常备存一些化学增氧剂,以防不测。

使用化学增氧剂,主要采取全池抛撒或局部抛撒,具体使用量视药物品种和使用场合而定,养殖户应根据生产厂家而定。

2、机械增氧。

主要是通过渔业机械向养殖水体中提供含量高的水体或通过水体与空气有效接触向水体不断补充氧气的方式来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

机械增氧方式主要为水泵、增氧机和鼓风机微孔管道增氧等形式。

⑴水泵是最传统的辅助增氧工具。

主要是在水泵工作时,通过泵内的叶轮高速旋转时产生离心力将水抽到泵体使水产生一定的压力由泵出口打出,通过加大水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将空气中的氧渗入水中,因此增氧效果与水和空气接触程度成正比,也与抽入氧丰富的上层水(进水口伸入水层过深,则吸入的水溶氧较少,增氧效果较差。

)。

用水泵向池塘注水,应将水泵架高冲水,在落水处增设跌水板。

一方面减少水流对池塘坡埂的冲刷破坏,另一方面扩大水与空气的接触面,增加进入池塘的氧气。

具体使用方法为:春秋季每隔15天换一次,夏季高温季节每隔5-10天换一次,换水以少量多次、采取先排后灌的方法,切忌大排大灌,每次换水占池塘的10%-15%,一般进水时间1-4时,阴雨天凌晨,视具体情况而定,加水选择在晴天下午时形成一定的水体微流,保持水质清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鱼池水中的溶解氧作用及增氧方法
养鱼池塘水中的溶解氧高低是水质好坏的主要指标,所有地球陆生动物、海洋水产动物都必须在有氧的条件下才能生存繁衍,如果缺氧就要死亡。

在池塘养鱼中水体缺氧可使鱼虾浮头,严重时泛池窒息死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养鱼水体溶氧要求标准
经水产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的养殖实践中总结,一般养殖(育苗)池塘水体的溶解氧应保持在5毫克/升~8毫克/升,最低也要保持3毫克/升,低于此值就会发生鱼虾泛塘死亡。

养鱼水体溶氧量要求标准(见下表)。

在养殖中,水质轻度缺氧虽不致鱼虾死亡,但也严重影响其生长速度,使饵料系数提高,生产成本增加,养殖效益下降。

以草鱼为例,草鱼在主要生长期内要求水中溶氧量5毫克/升以上或饱和度大于70%为正常范围,最低为2毫克/升,0.4毫克/升为致死点。

2毫克/升时草鱼开始浮头。

草鱼在溶氧量为2.72毫克/升的情况下比在5.56毫克/升的情况下,其生长速度降低98%,饲料系数提高4倍。

其它鱼虾也大致一样。

引起养殖水质中溶氧不足的原因
气温高氧气在水中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在一个大气压下,水温由10℃上升到35℃时,空气中的氧在纯水中的溶解度可以由11.27
毫克/升降至6.93毫克/升,高温会引起溶氧降低。

此外,鱼类和其它生物在高温时因摄食运动量加大耗氧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养殖密废过大养鱼户一味追求高产量,亩放养常规品种4000尾~5000尾,甚至更多,超出正常放养量的一倍多。

这样,鱼类和水中生物活动呼吸作用加大,耗氧量当然也加大。

有机物的分解大量的有机物(如塘头配套饲养大量的生猪、鸭、鸡、白鸽等禽畜牲口的排泄物)的分解作用,造成细菌活动大,消耗了水中大量的氧气,因此容易造成缺氧。

无机物的氧化作用造成缺氧养殖池塘水中和池塘淤泥存在的硫化氢、亚硝酸盐等会发生氧化作用,导致消耗大量溶解氧。

鱼类缺氧反应症状
轻度缺氧时,鱼虾出现烦躁,从水面明显看出鱼虾游动的波浪,个别鱼虾头部浮出水面,呼吸加快;重度缺氧时,大量鱼虾会浮头,甚至死亡。

例如鲢鱼在溶氧0.6毫克/升时开始大批死亡。

鱼类长期处于溶氧1毫克/升~3毫克/升时,基本停止摄食,生长速度减慢,抗病能力下降,发生鱼病和死亡。

这就是经常浮头的池塘饲料系数升高的原因之所在。

溶氧量高低对有毒物质的影响
保持水中足够的溶氧量,可抑制生成有毒物质的化学反应,转化或降低有毒物质(如氨、亚硝酸朴和硫化氢)的含量。

例如:水中有机物(粪便、残饵、尸体等)产生的氨和硫化氢,在充足的溶氧条件下,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氨会转化为亚硝酸盐,再转化成硝酸盐;硫化氢则被转化成硫酸盐,均产生无毒的最终产品,并被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所吸收。

因此,水中保持足够的溶氧对水产养殖非常重要。

假如缺氧的话,这些有毒物质极易迅速达到危害的程度。

据测定,当水中溶氧1.54毫克/升提高到2.2毫克/升时,NH3的含量由0.4毫克/升降到0.2毫克/升,亚硝酸盐可由0.04毫克/升降到0.01毫克/升。

养殖用水的增氧方法
1.合理确定放养密度。

根据池塘大小、深浅、水源灌排是否方便,饵饲料及养殖技术来确定合理放养密度。

一般村边塘、小塘、浅水塘、望天缺水塘亩放养常规品种1200尾~1500尾(亩产500千克~600千克),入冬前全面上市;配套禽畜场的精养高产塘,亩放2500尾~3000尾,也力争入冬前达到规格上市。

同时又要根据鱼类存在一条相互利用,相互制约的食物链生物学特征,合理搭配滤食性鱼类(鲢、鳙鱼:一般有亩放鲢250尾,鳙150尾),通过滤食过量的浮游生物,保持合理的浮游植物种群进行光合作用,保证养殖水体中丰富的溶氧量,以供给鱼虾呼吸生长需要。

2.合理配套塘头禽畜养殖。

在广东增城市池塘养殖中有相当部分配套大批量的塘头养猪、鸭、鸡、鹅、鸽等禽畜类,大量的残饵,禽畜粪便及鱼类排泄物等有机物质落塘经细菌分解消耗大量氧气,产生大量有害物质(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恶化水质,因水质缺氧造成鱼类泛塘浮头中毒染病死亡。

经水产科技工作者长期实践,基地化的高产精养塘,亩配套生猪5头~8头,或鸭150只~200只为宜,残饵和粪便基本可给鱼类吃食净化,又可培育丰富的浮游生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有利健康养殖。

3.在配套有禽畜养殖的精养肥水高产塘,最好每亩在下风处用竹杆
搭架囤养60平方米~80平方米的水浮莲、水仙等水生植物,吸收水中过量的氨、氮和其它无机盐养分,进行光合作用,绿叶可作禽畜和草鱼饲料,调节净化水质,有利溶氧量稳定,给鱼类生长创造一个比较良好的生态环境。

4.经常注入新水,增加水中溶氧量,淡化有害物质。

适当排放老水,降低污染程度,保持水质“肥、活、嫩、爽”。

5.合理适时开动增氧机。

在晴天中午开动增氧机,将溶氧饱和的表层水翻滚到底层,而底层水滚动到表层,经光照淡化分解毒物,释放营养素,使池水溶氧量均匀平衡,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增氧办法。

为了保持水质的清新,经常泼洒微生物水质改良剂也是预防水质缺氧的好措施。

如无增氧设施,在鱼类缺氧浮头时使用高效鱼用增氧剂也是一个临时的应急办法。

6.清淤消毒。

放养前彻底清淤清毒,曝晒,将硫化氢、氨气等有害物质转化为有益物质,改善水质和底质。

据水产科技工作者试验,水中溶解氧主要消耗因素不是鱼类和水生生物,而是水中与底泥中的有机物质氧化作用的消耗,一般鱼类消耗12%~15%,而淤泥耗氧量占到40%以上。

故之,清淤消毒工作很重要,不可等闲视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