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 带答案

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 带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一、单选题(共4题;共8分)1.下面选项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旨相同的一项是()A.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B.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C.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D. 霜叶红于二月花2.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这篇课文,选自《孟子》。

《孟子》是孟子自己编著的,收录的是他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B. 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

C. “孙叔敖举于海”,是指孙叔敖,隐居海滨。

当时的君王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任命他为宰相。

D. 拂,在“行拂乱其所为”中发“fú”的音,而在“如则无法家拂士”中发“bì”的音。

3.下面是对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 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 第三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 文章结尾点明本文中心论点,这种写法叫卒章显志。

4.下面是对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 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 第三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此句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二、填空题(共2题;共2分)5.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________”的论断。

三、文言文阅读(共7题;共121分)7.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一、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畎亩之中()2、法家拂士()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4、百里奚()二、解释加点的字:舜发于畎亩之中:人恒过: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衡于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恒过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法家拂士敌国入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选择题: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指被任用)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去) D.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曾,同“增”)2、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必先苦其心志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公与之乘(《曹刿论战》)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对此句理解有误的项是()A.全文只有此句是用来论证“死于安乐”的。

B.此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C.此句是针对国君治国而言,告诫国君要居安思危,否则死于安乐。

D.此句是从正面论证受磨炼的益处。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四.填空题:①全文的中心句是。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用课文词语回答)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

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二是;得出的结论是“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⑤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只有这样,才能“ ”;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择、翻译、简答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择、翻译、简答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选择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A.必先苦其心志.便扶向路,处处志.之B.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C.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人恒.过然后能改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解析】A志向;名作动,做标记。

B违背,不顺;通假字,拂,通“弼”,辅佐。

C兴起,被任用;显露,流露。

D常常;常常。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解析】D连词,表并列。

3、选出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B )A.困于.心皆以美于.徐公B.苦其.心志帝感其.诚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肉食者.谋之D.舜发于畎亩之.中何陋之.有【解析】A在;比。

B代词,他的;代词,他的。

C助词,表停顿;助词,……的(人)。

D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

4、选出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B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上使外将.兵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在乎山水之间.也C.人恒过.,然后能改及鲁肃过.寻阳D.征于色,发.于声野芳发.而幽香【解析】A将要;带领。

B中间;中间。

C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犯错误;经过。

D显露,流露;开放。

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解析】D过:犯错误。

6、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出淤泥而.不染C.舜发于畎亩之.中何陋之.有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贤于.材人远矣【解析】A都是代词,都指代“将接受大任的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习题及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习题一13.孟子有一句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人们认为是千古的至理名言。

但是现在社会进步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安乐之中,不愁吃不愁穿。

那么在这种环境中的人就不能成才吗?请你说说自己的看法。

共同成长合作共赢在班级组织一次辩论会。

正方观点:逆境出人才反方观点:顺境更易出人才要求:(1)在班中组织若干支参赛队,每队设教练一人,辩手四人。

(2)另设主席一人,评判团若干人。

方法与步骤:(1)主席开场,介绍对垒人物。

(2)正方第一位队员先发言,接着由反方第一位队员发言,然后是正方的第二位和第三位队员轮流发言,发言时间各3分钟。

(3)自由辨论,每队各有4分钟,队员的发言顺序、时间和次数不受限制,但整队的发言时间为不早不超过4分钟。

(4)正方第四位队员总结陈词,反方第四位队员总结陈词。

双方各有4分钟。

(5)主席宣布评判团评决。

(6)主席宣布最佳辩手和优胜队。

读书做人长在岩石间的树,总是物别苍劲;沙漠里的种子,遇到一点儿水分就能快速萌发;极地的苔藓,可以经历长期的干燥寒讼依然存活。

不平凡的遭遇常能造就不平凡的人生。

顺利的境遇、优越的地位、富足的资财、舒适的生活,似乎应该是个人、家庭以至民族发展的有利条件。

但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却一再告诉我们:沉醉于安乐享受之中,国家的灭亡也随之来临。

一个对自己目前的环境不满意唯一的办法,是让自己战胜这个环境,超越这个环境。

譬如行路,当你不得不走过一段险阻狭窄的道路时,唯一的办法是打走精神,克服困难,把这段路走过去。

而不是停在中途抱怨,或索性坐在那里打盹,听天由命。

生活在优越安乐中的你,怎样才能把自己高楼大厦成锋芒的宝剑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习题二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

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二、相关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三、用原文答题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问答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对比论证。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所以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过: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磨炼的句子: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八、问答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首先其次,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6、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7、“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8、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10、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1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13、“人恒过……国恒亡。

”段内部层次是:14、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15、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

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16、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17、有人试验,将青蛙直接置入温度较高的水中,蛙能跳出水中逃生;若将它置于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蛙最终会被与前次试验相同温度的水烫死。

这个现象说明了文中的什么道理?1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19、第一段列举六个人物,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20、文中“举”“发”有何异同?21、“是人”指的是什么人?22、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23、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24、第2段中的过渡句是:使用的论证方法有:25、本文列举六个贤人,论述环境(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一、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畎亩之中()2、法家拂士()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4、百里奚()二、解释加点的字:舜发于畎亩之中:人恒过: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衡于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恒过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法家拂士敌国入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选择题: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 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去) D.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曾,同“增”) 2、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必先苦其心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对此句理解有误的项是(A.全文只有此句是用来论证“死于安乐”的。

B.此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C.此句是针对国君治国而言,告诫国君要居安思危,否则死于安乐。

D.此句是从正面论证受磨炼的益处。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四.填空题:①全文的中心句是。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用课文词语回答)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

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二是;得出的结论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⑤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二、相关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三、用原文答题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问答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对比论证。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所以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以下是我共享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盼望能关心到大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及答案1. 本文的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名轲,字子舆。

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

本文选定,全文主旨在于说明道义高于一切2.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

田间,田地。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

管夷吾举于士狱官百里奚举于室市井,集市。

故天降大任于世人也所以。

责任,担子。

必先苦其心志使.......苦痛劳其筋骨使......劳累。

行拂乱其所为行为。

空乏其身资财空乏,即贫困。

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

使坚韧。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人恒过犯过失。

困于心忧困。

衡于患同横,梗塞,指不顺。

而后作作为,奋起。

征于色征验,表现出来。

而后喻明白,了解。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

国恒亡经常。

死于安乐也安乐享受。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里面,指国内; 有法度的臣士; 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同弻,辅弼。

3. 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受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启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需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困难甚至苦痛的磨练。

4. 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用意是什么?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受了困难之后在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劝说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5. 说顾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

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当大任的人。

6.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需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苦痛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加与困难作斗争的阅历和士气,磨练意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及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及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及答案1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二章》〕【乙】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

举元符三年进士。

〔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

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衣裾落,上曰:“碎朕衣矣。

”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①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

”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②直臣。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注释】①曹:辈,等。

②旌:表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入那么无法家拂士______②内侍请上易衣______〔2〕翻译以下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卿能如此,朕复何忧?〔3〕乙文中的______〔原文〕与甲文中的主旨句异曲同工。

乙文中的“上”是一个______的人。

【答案】同“弼”,辅佐;换;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知错能改【解析】〔1〕此题考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才能。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在国外假如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

拂:通假字,同“弼”,辅佐。

②句意为:内侍请皇上换衣服。

易:换。

〔2〕此题考察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标准,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展适当调整,到达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有:所以,用来;动,使…惊动;忍,使…坚韧;曾,通假字,同“增”,增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作者是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

二、字词解释:1.发:起,指被任用。

2.畎亩:田间,田地。

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

4.筑:捣土用的杵。

5.士:狱官。

6.市:市井之间。

7.任:责任,使命。

8.苦:使……受苦。

9.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0.拂乱:拂,违背;乱,扰乱;拂乱,使做事不顺。

11.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12.动:13.忍:使……坚韧。

14.曾:同“增”,增加。

15.恒:常。

16.过:犯过失17.衡:通“横”,梗塞,不顺。

18.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19.征:征验,表现。

20.色:脸色。

21.喻:了解。

22.入:在里面,指国内。

23.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24.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25.出:指国外。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三、写出文中四个通假字并解释:1.曾——增,增加。

2.衡——横,梗塞,不顺。

3.拂——弼,辅佐。

4.忍——韧,坚韧。

四、用原文回答问题: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理磨难砥砺的好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2《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同步练习(含答案)

22《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同步练习(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1)舜.发于畎.亩之中()(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4)孙叔敖.举于海()(5)百里奚.举于市()(6)入则无法家拂.士()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拔、任用) B.空乏..其身(财资缺乏)C.所以动心忍.性(忍耐,容忍)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曾益其所不能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入则无法家拂士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百里奚举于市.愿为市.鞍马B.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C.曾益.其所不能香远益.清D.人恒.过国恒.亡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A.博学而.笃志B.康肃笑而.遣之C.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D.择其善者而.从之6.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曾益其所/不能C.行/拂乱其所为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________________,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

文章主要阐述了__人才是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__的人才观。

(2)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认为一个人经过磨难砥砺的益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导致亡国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回答问题。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________ (2)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______(3)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_________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_________________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从个人和国家两个不同角度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部编版精品练习题带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部编版精品练习题带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部编版精品练习题带答案7、【行拂乱其所为】让他的所作所为受到挑战和批评,引起混乱。

【拂】,批评。

【乱】,混乱。

8、【动心忍性】经历磨难后,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性格。

【忍性】,忍耐力和性格。

9、【曾益〕曾经历过磨难,从而得到提高和改善。

【曾】,曾经。

10、【恒过】人总会犯错误,但只有意识到错误并改正才能进步。

【恒】,总是。

11、【衡于虑】【衡】,权衡、考虑。

12、【作】行动、做事。

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言行举止中体现出内心的真实想法。

【征】,表现、体现。

【喻】,说明、解释。

14、【入】担任职务、进入某种环境。

15、【法家拂士】法家学派中的批评家。

16、【出】离开、退出某种环境。

17、【敌国】敌对的国家。

18、【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人们应该在困难和磨难中成长,而不是只追求安逸和享乐。

二、重点句子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因此,天命将会赋予这个人重大的责任,但必须先让他经历心灵的磨难,消耗他的体力和精力,让他经历饥饿和贫困,让他的所作所为受到挑战和批评,从而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性格,经历磨难后得到提高和改善。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如果只有在国内执政,没有能力在外应对外敌和危机,国家注定会灭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只有经历了困难和磨难,才能明白人生应该在忧患中成长,而不是只追求安逸和享乐。

三、重点知识积累: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文言中常用的借代现象,用“入”代替“执政”,“法家拂士”代替“批评家”。

②曾益其所不能:文言中常用的借代现象,用“曾”代替“曾经历过”,“其所不能”代替“其能力不足”。

③困XXX于虑而后作:文言中常用的对偶现象,用“困于心”和“衡于虑”形成对比,强调在做事前需要考虑周全。

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一、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畎亩之中()2、法家拂士()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4、百里奚()....二、解释加点的字:1、舜发于畎亩之中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3、百里奚举于市...4于是人也 5、苦其心志..6、劳其筋骨7、饿其体肤8、空乏其身....9、行拂乱其所为 10、动心忍性 11、曾益其所....三、选择题: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 ..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去) D.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曾,同“增”) ..2、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必先苦其心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对此句理解有误的项是()A.全文只有此句是用来论证“死于安乐”的。

B.此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C.此句是针对国君治国而言,告诫国君要居安思危,否则死于安乐。

D.此句是从正面论证受磨炼的益处。

四.翻译下面的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译:2、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译: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译:4、行拂乱其所为译: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译: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译: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9、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五.填空题:①全文的中心句是。

作者认为国家灭亡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观点。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试卷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试卷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词语在文中表示“困苦”?A. 忧患B. 安乐C. 劳其筋骨D. 空乏其身2. 文中提到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其中“畎亩”指的是什么?A. 田野B. 山林C. 河流D. 宫殿3. 以下哪个句子表示“人只有在困境中才能成长”?A. 人恒过,然后能改B.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4. 文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要想表达什么?A. 人们在忧患中出生,安乐中死亡B. 人们在忧患中成长,安乐中衰亡C. 人们在忧患中生活,安乐中度过一生D. 人们在忧患中奋斗,安乐中享受成果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1. 忧患2. 劳其筋骨3. 恒过4. 拂士5. 安乐三、句子翻译(每题3分,共15分)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默写填空(每题2分,共10分)1. 舜发于________之中,傅说举于________之间,胶鬲举于________之中,管夷吾举于________,孙叔敖举于________,百里奚举于________。

2.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 人恒过,________;困于心,________,而后作;征于色,________,而后喻。

五、内容理解概括(10分)请简要概括文中主要内容,并阐述作者的观点。

六、描写手法(10分)请分析文中使用的描写手法,并举例说明。

七、句子赏析(10分)请任选一句进行赏析,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练习题(附答案)⊙收获平台一、积累与运用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著名的_________家,_________家,是_________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解释下列画横线字的意思。

苦其心志_________ 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__入则元法家拂士___________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_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____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节奏。

(标出两处即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二、文中第1段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同点是什么?请你再举出这样的一个事例。

答:*三、读过本文,使人不由想起这样一些格言警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来纨绔少伟男。

(写出上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哪得梅花扑鼻香。

(写出上句)宝剑锋自磨砺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下句)*四.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发展空间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已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史·范仲淹传》)1.给下列画横线字注音并释义。

(1)啖粥而读音:_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__(2)辄以水沃面音:_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___(3)食不给音:_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___2.文中最能体现范仲淹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自选一个角度,谈谈对范仲淹的认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

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二、相关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三、用原文答题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问答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对比论证。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所以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畎亩之中()
2、法家拂士()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4、百里奚()
二、解释加点的字:
舜发于畎亩之中:人恒过: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衡于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恒过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
法家拂士敌国
入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选择题: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
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去) D.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曾,同“增”)
2、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必先苦其心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对此句理解有误的项是()A.全文只有此句是用来论证“死于安乐”的。

B.此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C.此句是针对国君治国而言,告诫国君要居安思危,否则死于安乐。

D.此句是从正面论证受磨炼的益处。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填空题:
①全文的中心句是。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用课文词语回答)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

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二是;得出的结论是“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⑤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只有这样,才能“ ”;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 。


⑥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 ”的论断。

五.问答题:
1.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名言.
2.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3、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4.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开始就列举了六个著名历史人物的事例,这对阐明观点有什么作用?
2.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

3.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

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你的事例作论据。

(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
4.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5.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答案)
选择题:1、C 2、A 3、D
填空题:①全文的中心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用课文词语回答)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六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人要担当重任,有所成就,必须先经受一番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炼。

③联系全文,文中画线句的作用是过渡(或:承上启下)。

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

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⑤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⑥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

问答题:1.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名言?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2.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3、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这段文字以“必先”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来节奏感很强。

4.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是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开始就列举了六个著名历史人物的事例,这对阐明观点有什么作用?这六个事例很好的支撑了其后的论证。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3题。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写出句子大意 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

共2分)2.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一点1分。

共2分)3.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

这种人 2.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3.略(所举事例要实事求是,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 4.略(不论考生就一点来谈或两点结合起来谈,不论考生持什么观点,只要所言有积极意义,符合情理即可)
2008年浙江金华答案:15、①在国内②映入③进入 16、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17、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18、 C 19、(他)日夜在马棚中读书,卫使起初不知道。

20、(1)刘宣:苦读成才。

(2)卫使:爱惜人才。

(3)刘铉:慧眼识才。

河南课改 18.(1)奋起,指有所作为(1分)(2)经常(1分)(共2分)
19.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写出句子大意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

共2分)
20.(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一点1分。

共2分)
21.(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

共2分)(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2分)(共4分)
答案:8A9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