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设计艺术人文社科专业资料
(完整版)设计概论第二章 认知设计
![(完整版)设计概论第二章 认知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50e315e2f60ddccda38a0d9.png)
※赖特 受老子影响,尊重自然,提出有机建筑的理念。
流水别墅 有机建筑的思想核心就是“道法自然”(赖特十分欣赏中国的老子哲学),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
启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自然界是有机的,因而取名为“有机建筑”。
赖特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 建筑师之一,他认为,建筑应在人 类与它所处的环境之间建立联系。 莱特声称,他设计的建筑是有机建 筑能够反映出人的需要、场地的自 然特色,使用可利用的自然材料。 有机建筑是赖特反复宣扬的建筑观 念。
将多种功能综合起来,在设计上体现了器具的进化
电影《灵魂战车》
新编设计概论︱第二章 认知设计
第三节、设计的特征
三、设计的本质特征的第三个方面是科技化、技术化。
设计与经济发展、科学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工业设计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电脑 技术的发展对平面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复杂。
iWatch
主要特征 曲线:有机的、叶状的造型,复杂的线条,非几何的、螺旋形的曲线。直线:几
何形的、严谨的轮廓。 抛弃历史主义,引入新的形式,注重把自然当作其灵感的来源。
• 高迪
安东尼奥·高迪(Antonio Gaudi Cornet,1852-1926), 西班牙建筑师,塑性建筑流派 的代表人物,属于现代主义建 筑风格。高迪曾就学于巴塞罗 那省立建筑学校,毕业后初期 作品近似华丽的维多利亚式, 后采用历史风格,属哥特复兴 的主流。高迪最早接受的主要 委托项目是完成巴塞罗那的神 圣家族教堂(也称圣家族教堂, 1883—目前仍在建设中),这 是一座极有个性和感染力的建 筑物(高迪去世时仅完成一个 耳堂和四个塔楼之一),米拉 公寓,巴特罗公寓吉埃尔礼拜
新编设计概论︱第二章 认知设计
第三节、设计的特征
认识论
![认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9e8e8dd76eeaeaad1f33026.png)
4,功能主义
许多哲学家并不完全抛弃二元论,而是努力地解决笛卡尔
的相互作用论引起的种种问题。
功能主义把因果关系作为它研究的主题。如果说,同一理
论把心理事件等同于中枢神经中的生理状态是把它等同于 具体的物体,而功能主义则是从因果作用的角度来把它等 同于某种具体的功能。
功能主义认为,心神复合体是一个相互作用状态的系统,
灵, 成为了唯心主义的一元论者。认为认识主体和认识 对象的关系是灵魂和灵魂之中的观念的关系,而灵魂中的 观念并不是客观世界的反应。
拉美特利用机械唯物主义的一元论来消除笛卡尔的二元论
。
现代哲学家
1、物理主义和逻辑行为主义
卡尔那普认为物理方法能够对这个世界作出就对完全的描
述,物理语言按是一种普遍语言,世界上发生的每一种事 件都可以用物理语言来表述,每一个心理学的命题都可以 译为仅仅包含物理概念的表述。
。他把自然等同于上帝和上帝的应该相信上帝所告诉我们的一切 东西都应该是真的。首先,我自己的自然清楚生动的告诉 我,我有一个身体。其次,自然通过痛、饿、渴等感觉告 诉我,身体受伤,心灵就感觉到痛,无需中介。
笛卡尔特别指明,心身结合并不是指心灵和身体的所有部
第二,从本体论来证明
心灵和形体在本体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实体。每种实体都
有自己的本质、属性和样式。心灵的本质是思想,而物体
的全部本质是广延之间没有任何共同指出,他们是不相容
的。 意志、理解只是心灵的功能而不是心灵的部分。身 体是死灭的,而心灵、精神是不朽的,可以保持它自身的 同一性。
第三,认识论的证明
第四,松果腺
为了解决无广延性的心灵怎样能够推动身体以及心灵从何
处获得推动身体的力量,笛卡尔在讨论心身关系的专著《 灵魂的激情》中发展了“动物元气”的思想,认为动物元 气是心灵推动身体的物质力量或工具。
认识论讲义——精选推荐
![认识论讲义——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3186265c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e7.png)
认识论导论1,什么是认识论我们在这里要讨论的是“认识论(也被称为“知识论”)”。
大家应该对认识论并不陌生,凡是对哲学稍微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和比如形而上学、伦理学等等是平行的,都是从哲学上讨论某个专门的问题的,但是,认识论到底要讨论什么问题?什么叫做从哲学上讨论认识问题?2,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当然,一门关于知识论的导论应当尽量包含知识论的主要问题,这不仅是从事物的结构本身出发,也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也就是说,要涵盖知识论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心转移,这样,米歇尔·威廉姆斯(Michael Williams)就将知识论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五个(Problems of Knowledg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Epistemology, P.1-3):1,分析问题(The analytic problem):知识是什么?或者更确切地说,“知识”这个词是什么意思?2,划界问题(The problem of demarcation):这里涉及到我们能够知道什么,不能够知道什么的问题,涉及到知识的内容的问题。
这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个子问题:(1)外在的问题:如果我们已经对知识是什么这个问题给出了某种说明,那么,我们能够原则上决定我们可以合理地期望知道怎样的东西吗?换句话说,我们可以确定人类知识的范围和限度吗?(2)内在的问题:在知识内部是不是存在着一些重要的边界,也就是说,我们有没有什么必要和标准和划分不同类型的知识,比如,一些哲学家认为,我们可以从根本上区分后天的、经验的知识和先天的、非经验的知识,前者依赖于经验或者观察,而后者则独立于经验,比如纯粹数学知识,而另外一些哲学家则反对这种区分,当然,还有其他的划分方式,比如,框架内的知识和关于框架的知识等等。
3,方法问题(The problem of method):我们应该如何寻求和获得知识?这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子问题:(1)统一性问题:只有一种获得知识的方式,还是说,为了获得不同类型的知识,就需要不同的方式?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论就涉及到知识的来源问题,是知识仅仅来源于感觉,还是还存在着其他来源,比如理性、理智直观等等。
公开课教案认识论
![公开课教案认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0f03f22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6c.png)
认识论公开课教案一、课程背景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类认识的来源、本质、能力、限制等问题。
通过学习认识论,可以使学生对人类的认识活动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哲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认识论的基本概念和问题;2. 掌握认识论的主要观点和理论;3. 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 引导学生运用认识论原理分析现实问题。
三、教学内容1. 认识论的基本问题认识的来源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能力与限制2. 认识论的主要观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3. 认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科学研究的认识论原则社会科学研究的认识论方法认识论在教育、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认识论的基本概念、观点和理论;2.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认识论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3.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认识论问题;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运用认识论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及对认识论的理解;4. 课程论文:评价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认识论相关教材或参考书籍;2. 课件:制作课件,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3. 网络资源:搜集相关的网络资料,如学术文章、视频讲座等;4. 案例素材:收集现实生活中的认识论案例;5. 讨论题目:制定针对认识论问题的讨论题目。
七、教学安排本课程共安排15周,每周1课时,共计15课时。
具体教学安排如下:第1-2周: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第3-4周:认识论的主要观点;第5-6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第7-8周: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第9-10周: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第11-12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第13-14周:认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第15周:课程总结与展望。
(完整word版)设计学概论(讲义提纲)
![(完整word版)设计学概论(讲义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3f917ae1561252d381eb6e01.png)
《设计学概论》(讲义提纲)第一讲设计学研究对象设计是人类的一种行为和生存方式,这种行为和生存方式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
西语Design拉丁语disegnare(均译为设计)的词义是“制图、计划”之意。
设计是设想、运筹、计划、预算之意,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
设计学的研究对象设计学既有自然科学特征,又有人文学科色彩,是一门综合性的独立学科。
设计的终极目标永远是功能性(数学、物理学、材料学、机械学、工程学、电子学、经济学)与审美性(色彩学、构成学、心理学、美学、民俗学、传播学、伦理学),因此设计的研究对象与设计的功能性与审美性密不可分。
设计学的研究方向设计学三个研究方向:设计史、设计理论和设计批评。
设计史:最早的设计典籍(西方的《博物志》、东方的《考工记》)脱胎于美术史(大美术与小美术)、建筑史;建立于美术史、科技史、社会史、文化史研究的基础之上,设计本身就是社会行为、经济行为、审美行为之和。
材料、技术、功能对设计史的深远影响佩夫斯纳《现代运动的先锋》(1936)开了设计史研究先河……设计理论:美术史之父瓦萨里说:“设计是三项艺术(建筑、绘画、雕塑)的父亲……事物在人的心灵中所有的形式通过人的双手制作而成形,这就称之为设计。
”荷加斯《美的分析》(1753)为最早设计理论专著,分析了以线条为特征的视觉美和以实用性为特征的理性美,曲线的视觉美是丰富的变化与整体的统一,实用的理性美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的实用需要为目的。
琼斯《装饰的基本原理》(1856)强调:任何适合于目的的形式都是美的。
包豪斯学校(1919年创立)提倡以美术、工艺、建筑的融合来创造出新的造型艺术,重视纯几何形体、原色、现代材料以及新技术的现代主义方式。
设计批评:设计史与设计批评不可分割,但设计史关注的是设计的历史,设计批评关注的是当代的设计作品。
设计批评的任务是以独立的表达媒介描述、阐释和评价设计作品;设计批评是一种多层次的行为,包括:历史的批评:20年为限再创造性的批评:确定设计作品的独特价值,将其与消费者的价值观和需要相联系,运用文学表现。
认识论
![认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4a835e7e009581b6bd9ebf8.png)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要飞、如何飞
本质 认识
反 作 用 决
定
理性认识
飞实践
感性认识
现象
占有大量感性 材料、科学思 维方法
知 识 框 架
本质
事 物 现象
思维
理性认识
认 识
感官
感性认识
通过实践,反映到人脑中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
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区 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主观能动性”的外延最大,包含了 后两者;“意识的能动性”又包含了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意 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外延最小。 “主观能动性”既包括“想”,又包 括“做”,而后两者不包括“做”。
4.方法论要求:
自己看重自己,充分发挥主观 能动性。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为什么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 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规律 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 为基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3、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 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 结合起来。如果不尊重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主 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如果只尊重客 观规律,不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会犯形而上学 的错误。 4、运用:规律客观性要求人类的活动要以承 认自然的客观性为前提。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规律,依据自然界固 有的联系,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知 识 框 架
正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客观规律
客观 因素
制 约 因 素
认识论(哲学分支学科)
![认识论(哲学分支学科)](https://img.taocdn.com/s3/m/19e5eaf0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fd.png)
认识论(哲学分支学科)西方古代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家们就开始研究认识论问题,形成了最基本的自然哲学认识论和唯理主义认识论。
自然哲学认识论主要是恩培多克勒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原子论的先驱恩培多克勒用'流溢说'来解释认识,认为一切事物都不断发出一种流溢物,它进入人的感官孔道而引起感觉。
原子论的代表德谟克利特在'流溢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影像说,认为感觉和思想是由客观事物的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和心灵而产生的。
这是对反映论原则的一种朴素表述。
德谟克利特把认识分为'暗昧的认识'和'真理性的认识',认为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表面,是暗昧的认识;理性能认识原子与虚空,是真理性的认识。
此外,还有许多自然哲学家认为人的知识是灵魂对世界现象的感知。
唯理论者柏拉图以理念论为基础提出了他的认识论思想。
他把世界分为由具体事物组成的'可见世界'和由理念组成的'可知世界'。
他认为,变化无常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意见'的对象,而不是知识的对象,只有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才是知识的对象。
柏拉图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以前,就已经认识理念,当灵魂投入到肉体以后把它们忘记了,认识就是把忘记了的理念知识回忆起来。
尽管感觉可以刺激灵魂,使它对理念知识进行回忆,但知识不是从感觉中来的,感觉只不过使灵魂回想起已经知道的东西。
这就是柏拉图著名的回忆说。
和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肯定认识起源于感觉,他把灵魂比作蜡块,认为感觉就是外在事物在蜡块上留下的痕迹。
与此相联系,他认为'每一事物之真理与各事物之实是必相符合',进一步肯定了认识的客观性。
但是,亚里士多德割裂事物的形式和质料,认为感觉只是感受事物的形式,而不是感受它们的物质基质。
亚里士多德论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
他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由感觉产生记忆,多次回忆一件事情产生一种经验能力。
第二章 认识论
![第二章 认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31af3b7f121dd36a32d8243.png)
反映论与先验论
反映论:是指确认 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 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论 原则,坚持从“物到感 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是唯物主义认识论。
反映论与先验论
先验论认为:人 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 先于感觉经验、先于 实践的东西,是先天 就有的。它坚持从“ 思想和感觉到物”的 认识路线。是唯心主 义认识论。
有人质疑休谟:如果人只知道自己的感觉却不能认识客观 规律,那么人到底依靠什么行动呢?对此,休谟诡称,人 的行动是靠自己的“习惯”或“信念”,而这种信念不是 来自知识而是来自“信仰”。休谟对“习惯”所下的定义 是:“习惯就是人生的最大指导”;我们虽然不知道他人 的存在,但我们却“相信”他人的存在。
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武器是实践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案例: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曾经发生这样的
一件事:一台大型电机发生故障,请专家会诊, 查不出原因。后来请了一位移居美国的德国专家。 他反复观察之后,在电机某处划了一条线,说: “打开电机,把做记号的地方的线圈减少16圈”。 这样,电机就修好了。后来他跟公司要了10000 美金。有人说,他这是敲竹杠,划一条线要那么 多钱。他说“划一条线一美元,知道在哪里划 9999美元。”
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 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 反映形式。它是对事 物个别属性的认识。
硬!
红!
甜!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是对事物表
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 合反映,是对事物整体 的反映。
¤知觉的对象和背景
¤错觉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感性认识的形式
表象是以往感觉和知觉过的事物
在人的头脑中的再现。
理论增强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坚 定性和预见性。
高中生涯规划之大学各专业介绍课件
![高中生涯规划之大学各专业介绍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bae3e20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8f.png)
职业规划咨询
寻求职业规划师或辅导员 的帮助,进行个人兴趣和 职业倾向的评估。
05
制定个人生涯规划
明确个人兴趣与目标
总结词
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设定明确的目标是制定个人生涯规 划的关键。
详细描述
在制定个人生涯规划时,首先需要对自己进行深入的自我评 估,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价值观和长期目标。通过自我 评估,可以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为后续的学习和实 践计划提供指导。
就业前景
了解专业的就业市场和未来趋势 ,以便选择一个有良好就业前景 的专业,确保投资回报。
学校与师资力量
学校声誉
考虑学校的整体声誉和排名,了解学 校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和认可度。
师资力量
优秀的师资力量是学习质量的重要保 障,了解教师的背景和教学经验,可 以更好地判断教学质量。
04
如何进行专业探索
网络资源利用
80%
社会需求与前景
考虑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 选择具有潜力的专业,有利于未 来的职业发展。
02
大学专业分类概览
自然科学类
生物学专业
生物学专业是研究生物体的科 学,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 等。主要课程包括细胞生物学 、遗传学、生物化学等。
化学专业
化学专业是研究物质的组成、 结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主 要课程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 学、物理化学等。
地质学专业
地质学专业是研究地球的学科 ,涉及地球的物理性质、化学 组成和演变历史。主要课程包 括地质学基础、古生物学、岩 石学等。
工程与技术类
机械工程专业
机械工程专业是研究机械系统的学科,涉及机械设计、制 造、维护和改进。主要课程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热 力学等。
艺术认识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艺术认识论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2aa8b76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16.png)
艺术认识论知识点归纳总结艺术认识论知识点归纳总结导言: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瑰宝,它不仅具有无可替代的审美价值,还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表达情感和思想。
艺术认识论探讨了艺术对于人类认识的作用,包括艺术的本质、创作过程、艺术经验、艺术作品交流等方面。
本文将围绕艺术认识论知识点展开讨论,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艺术认识的本质和意义。
第一部分艺术认识的特点1. 人类认识的多元性:艺术认识是人类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科学、宗教等其他形式的认识相互补充。
2. 直观性与非知性:艺术认识是通过感官、情感等非理性力量实现的,它能够触动人们的内心并引发共鸣。
3. 综合性与主观性:艺术认识融合了认知、情感、创造等多个层面,具有主观性和多样性,不同人对同一艺术作品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部分艺术创作与艺术经验1. 艺术创作的本质:艺术创作是艺术家通过形式表达内在情感和思想的过程,它需要创造性思维和技巧的运用。
2. 艺术经验的主体性:艺术经验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形成的主观体验,包括创作动机、审美感受等。
3. 艺术经验的传递与共享: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桥梁,通过作品的传递与交流,艺术家能与观众产生共鸣和沟通。
第三部分艺术作品的解读与欣赏1. 艺术作品的解读方法:艺术作品的解读可以从形式、题材、语言等多个角度进行,或者通过历史背景、创作背景等进行深入理解。
2. 艺术作品的符号与象征:艺术作品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符号和象征,需要通过解读和分析才能理解其含义和丰富性。
3. 艺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艺术作品的欣赏是个人主观体验的过程,不同人对同一作品可能有不同的喜好和评价标准。
第四部分艺术作品的价值与社会意义1.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能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情感愉悦。
2. 艺术作品的文化意义:艺术作品是文化传承和表达的重要媒介,通过作品可以了解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和观念。
3. 艺术作品的社会影响:艺术作品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引发社会议题、传递社会价值观念,推动社会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大学认识论教案设计理念
![大学认识论教案设计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05ad5a24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8c.png)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大学认识论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 掌握大学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4. 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1. 大学认识论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 大学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认识论与其他认识论的区别;2. 学会运用大学认识论的方法分析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大学认识论;2. 结合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学认识论的理解。
二、讲解1. 介绍大学认识论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 分析大学认识论与其他认识论的区别;3. 阐述大学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三、案例分析1. 提供典型案例,让学生运用大学认识论的方法进行分析;2.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结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 强调大学认识论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大学认识论的理解。
二、讲解1. 深入讲解大学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分析大学认识论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
三、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将大学认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经验。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 强调大学认识论在学术研究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大学认识论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的掌握程度;2. 学生运用大学认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3. 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教学反思:1. 教师需关注学生对大学认识论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3. 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对大学认识论的应用能力。
马克思
![马克思](https://img.taocdn.com/s3/m/b4ce1a21bd64783e09122b71.png)
1人与环境大的关系是什么?(认识论艺术创作,主客体关系,人与环境)答: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环境的价值关系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首先使自然环境人化,而且同时也是人的自然化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环境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人类实践中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两个过程,它们在实践中统一就是社会历史。
人类的艺术设计活动出现本身就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灵感的产物,是组成人类典型生活环境的因素。
伴随人类文明伊始所出现的艺术设计一直没有离开过人类本身及其所生活的环境,它是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千百年来,人类在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也在改变着人类,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就在这循环交替发展过程中飞跃、升华。
作为精神功能与物质功能综合一体的文化——艺术创作,不仅仅决定着人类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在决定着人类精神生活空间。
人类社会如果没有由艺术设计及其产品所组成的典型环境,也就没有人类的自身发展。
从祖先留给我们的无数工艺美术珍宝当中,我们总是能找到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踪迹。
中华民族所处的封建社会历史之久远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在这特定历史环境下所出现的艺术创作活动及其产品几千年来一直受孔子和老庄哲学思想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也给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艺术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现代艺术创作活动是在现代社会、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现代艺术创作活动要求所生产的产品应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去发展。
18世纪后所诞生的“艺术设计运动”、在长期再来看作品与世界的关系,所谓的世界其实是“由人物和行动、思想和感情、物质和事件或者超越感觉的本质构成”。
从这个角度,文学家与心理学家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古代神话和史诗中的神话成分成为艺术的珍品这一事实再次证明,艺术不是对世界的认识,它属于价值—情感领域的内容。
有人认为,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固定不变的,内容永远是内容,形式永远是形式。
这是不科学的,是一种机械观点。
实际上,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认识论的原理和方法论知识点归纳总结
![认识论的原理和方法论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e763cf0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06.png)
认识论的原理和方法论知识点归纳总结展开全文2019-08-15 09:41:58文/崔涵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
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原理原理内容:(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②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③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2)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到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同时还要端正主观动机,做到正确地、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2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
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方法论: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只有认识了本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现象,也才能指导实践。
这要求我们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区别:①含义不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程度和水平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③作用不同:理性认识能比感性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
(2)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大胆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又要善于思考,对占有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认识论概述
![认识论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ea8e63547cd184254b3535f6.png)
认识论概述(百科知道)什么是认识论?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又称知识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实在,强调认识是人对客观实在的反映,申明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则进一步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目录简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中国哲学史中的认识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1.春秋战国时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2.汉唐以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3.近代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西方哲学史中的认识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1.西方古代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2.西方近代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3.西方现代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1.综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2.反映论的观点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3.实践的观点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4.认识论研究趋势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唯物主义认识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认识论观点解释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简介英文为epistemology。
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又称知识论。
唯心主义认识论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坚持从意识到物质的认识路线。
不可知论否认客观世界可以被认识。
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指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的哲学理论。
亦称知识论。
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等等。
在哲学史上人们曾用不同的术语表述认识论。
I.康德曾用gnoselogy这个词表述;德语中的认识论一词是Erkenntnis Theorie,曾由康德主义者K.L.莱因霍尔德在他的《人类想象力新论》(1789)和《哲学认识的基础》(1791)中使用过;1862年E.泽勒在他的《论认识论的任务和意义》一书中采用了这个术语,以后它便流行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