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侠义文学研究史略_严红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 /1
百年侠义文学研究史略
严红彦
摘 要: “侠”曾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社会群体,其独具魅 力的精神文化内涵深深吸引着历代文人的目光,创作出无 数扣人心弦的文学作品。对侠义文学的系统研究是从清 末民初之际才逐渐兴起的,百年来,学者对侠义文学作品、 侠义文化精神 褒 贬 不 一 ,除 了 个 人 因 素 ,社 会 文 化 的 影 响 最为显著。综 观 百 年 研 究 史,可 分 为 五 个 不 同 的 发 展 阶 段,建国前为第一次兴起阶段; 建国到文革结束,对侠义文 学的批判导致研究的沉寂; 80 年代,研究再次萌兴; 90 年 代,各类专著、论文大量涌现,形成研究的高潮; 21 世纪至 今 ,侠义文学研 究 热 潮 回 落 ,同 时 也 进 入 纵 深 发 展 的 成 熟 期。回顾百年研 究 历 程 ,既 是 学 术 上 的 总 结 ,也 是 对 社 会 生活变迁的体察,这种研究有助于我们整体把握侠义文学 与中国俗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 侠义文学; 文学研究史; 俗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I2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490X( 2012) 1 - 180 - 03 作 者: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四川, 成都,610064
第一,侠义文学研究: 罗立群《中国武侠小说史》( 辽宁人 民出版社,1990) 、黄岩柏《中国公案小说史》( 辽宁人民出版 社,1991) 、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 (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 、王立《中国文学主题学———江湖侠 踪与侠文学》(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 等。一般是对整个侠义 文学史的梳理 ,从先 秦 诸 子、《史 记 》到 现 代 新 武 侠 小 说 ,时 间 跨 度 大 、范 围 广 ,侧 重 叙 事 文 学 体 裁 。 缺 点 是 多 从 现 代 新 武 侠 小说中的侠义文 化 特 质 出 发,寻 找 历 史 记 载 及 古 人 创 作 中 相 符的证据,有观 念 先 行 之 嫌。 其 中 陈 平 原 采 用 类 型 研 究 的 方 法,提出侠客从历 史 真 实 演 化 为 文 人 笔 下 的 艺 术 形 象 等 观 点 影响很大。
同时,西方列 强 的 入 侵 带 来 城 市、市 民 阶 层 的 发 展 与 繁 荣 ,以 鸳 鸯 蝴 蝶 派 为 代 表 的 言 情 、武 侠 小 说 伴 随 现 代 出 版 业 的 兴 起 风 靡 一 时 ,涌 现 出 向 恺 然 、赵 焕 亭 、顾 明 道 、还 珠 楼 主 等 大
批武侠小说名家。徐国桢《还珠楼主论》首开先河,“决不作恶 意的谩骂 ,或者盲目 的 颂 扬 ”,以 较 为 客 观 公 正 的 眼 光 看 待 现 代新武侠小说; 肯定还珠楼主的作品,“决不能抹杀其超过了 同 时 各 作 家 与 各 作 品 之 上 的 优 势 ”[3] 。 详 细 讨 论 了 小 说 文 笔 结构上强烈的中 国 风 味 以 及 风 景 情 爱 描 写 等 问 题,对 武 侠 小 说流行的群众心理以及作者的把握技巧都做了全面中肯的分 析。
此外,鲁迅对清 代 侠 义 公 案 小 说 的 思 想 和 艺 术 也 有 较 为 公 允 的 评 价 ,认 为 清 代 侠 义 公 案 小 说 的 流 行 ,是 适 应 了 读 者 阅 读期待的变化,但这些 小 说“构 设 事 端,颇 伤 稚 弱”,“报 应 分 明,昭彰不爽”的模式化写作“荒率殊甚”。对侠义精神的没落 有深刻认识,“故凡侠义小说中之英雄,在民间每极粗豪,大有 绿林结习,而终 必 为 一 大 僚 隶 卒,供 使 令 奔 走 以 为 宠 荣,此 盖 非心悦诚服 ,乐为臣 仆 之 时 不 办 也 。”[4] 认 为 侠 不 再“以 武 犯 禁”,而是蜕变为钦差大僚的保镖或鹰犬,以奔走臣仆为宠荣, 虽有《水浒》余韵,但“仅其外貌,而非精神”[5]。
黄侃、汤增璧、冯 友 兰、顾 颉 刚、钱 穆、刘 永 济 等 学 者 亦 著 文关注此题,对 侠 义 的 历 史 文 化 内 涵,考 辩 源 流,钩 玄 提 要。 另有陶希圣《辩士与游侠》( 商务印书馆,1931) ,作为近代第一 部侠义文化研究 专 著,整 理 归 纳 先 秦 时 期 游 侠 产 生 的 原 因 和 行为风貌,为后世的研究奠定基础。
一 Baidu Nhomakorabea义文学研究兴起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在救亡 图存的社会大 背 景 下,谭 嗣 同、章 太 炎、梁 启 超 等 学 者 纷 纷 撰 文宣扬中国传统 文 化 中 的 侠 义 精 神,将 救 国 救 民 的 希 望 寄 托 于任侠敢死之士。章太炎说: “儒者之义,有过于‘杀身成仁’ 者乎? 儒者之用,有 过 于‘除 国 之 大 害,捍 国 之 大 患 ’者 乎? ……世有大儒,固举侠士而并包之。”[1]将侠与儒并举,意图在 儒家思想长期浸 润 的 中 国 宣 扬 侠 义 精 神,为 衰 败 颓 唐 的 民 族 情绪注入豪气。
180
思想解放过程,到 80 年代社会变革已不可逆转,经济复苏的 同 时 文 化 娱 乐 生 活 也 丰 富 起 来。 《三 侠 五 义》、《儿 女 英 雄 传 》 等古代侠义小说纷纷重印出版; 金庸、梁羽生为代表的现代新 武侠小说涌入大陆掀起阅读热潮; 《侠女十三妹》、《大刀王五》 等戏剧、影视作 品 风 靡 一 时。 社 会 生 活 的 变 化 带 来 思 想 的 活 跃,侠义文学作 品 又 重 新 回 到 正 常 的 学 术 研 究 平 台 上 。 首 先 改变的是《水浒 》研 究 ,文 革 结 束 后 即 有 多 篇 论 文 讨 论 如 何 正 确对待《水浒 》以及 毛 泽 东 批 评 意 见 等 问 题 ,是 思 想 解 放 运 动 的急先锋。如王俊年等《 < 水浒传 > 是 一 部 什 么 样 的 作 品》 ( 《文学评论》1978. 4) 、牛玉生《 < 水浒 > 不反皇帝吗?》( 《社 会科学辑刊》1980. 2) 等文,认识到《水浒》主题思想的复杂性, 必须从“政治挂帅”回归到艺术分析的道路上来。80 年代中 后期,金庸武侠小 说 在 民 间 引 发 的 阅 读 狂 潮 为 部 分 学 者 所 关 注,张放《金庸新武侠小说初探》( 《克山师专学报》1985. 4 ) , 是大陆第一篇 金 庸 研 究 论 文。继 而,冯 其 庸《读 金 庸》( 《中 国》1986. 8) 、章培恒《金庸武侠小说与姚雪垠的 < 李自成 > 》 ( 《书林》1988. 11) ,以学问名家的身份肯定其文学价值,开启 了金庸小说进入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主 流 的 序 幕 。 王 海 林 的《中 国 武侠小说史略》( 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 是建国后大陆地区出 版 的 第 一 部 侠 义 文 学 研 究 专 著 ,虽 篇 幅 不 大 ,材 料 收 集 方 面 也 存在疏漏,但其拓荒之功不容小觑。
第二,侠义文化研究: 陆草《中国武术与武林气质》( 河南 人民出 版 社,1990 ) 、陈 山《中 国 武 侠 史 》( 上 海 三 联 书 店, 1992) 、曹正文《中国侠文化史》(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 ) 、汪 涌豪《中国游侠史》( 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 、董跃忠《武侠文 化》(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韩云波“游侠·武功·江湖——— 中国侠文化系列丛书”(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汪涌豪等《游 侠人格》( 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 等。侠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独有成分,自 然 备 受 研 究 者 瞩 目,著 述 多 从 侠 的 起 源、历 史 发 展 、精 神 气 质 着 眼 ,结 合 文 学 作 品 进 行 全 方 位 考 量 。 缺 点 是: 所论课题庞大,同题重复较多,却未能将问题深入,有将复 杂的历史、文学和文化现象简单化倾向; 对侠的起源、定义等 重大问题各抒己见却无根本性突破。
第三,侠义文学鉴赏: 宁宗一主编《中国武侠小说鉴赏辞 典》(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 、胡文彬主编《中国武侠小说辞 典》( 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 、华森等主编《中国公案武侠小说
鉴赏大观》( 中国旅游出版社,1994) 等。侠义文学热带来巨大 的经济效益,出 现 很 多 商 业 化 的 评 鉴 之 作,学 术 严 谨 性 略 差, 但在收集整理侠 义 文 学 资 料,提 高 大 众 欣 赏 水 平 方 面 仍 存 一 定价值。
高潮时期( 1990 - 1999) 。在经历三十年沉寂、80 年代的 酝酿之后,90 年代出现了侠义文学研究的高潮,在选题范围、 研究方法和成果 数 量 上 取 得 全 面 突 破,呈 现 出 百 花 齐 放 的 勃 勃生机。此时期学术专著的大量涌现集中体现了学者的研究 成果,大致可分为五类[9],例举部分专著如下:
第四,侠 义 文 学 作 家 作 品 研 究: 曹 正 文《武 侠 世 界 的 怪 才———古龙小说艺术谈》( 学林出版社,1990) 、陈墨《新武侠二 十家》(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和“金庸小说研究系列”( 百花 洲文艺出版社,1992 - 1999 陆续出版) 、陈佐才《武侠人生: 金 庸笔下的人性》(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 ) 、施爱东《点评金 庸》(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 ) 、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 北京 大学出版社,1999) 、宋伟杰《从娱乐行为到乌托邦冲动: 金庸 小说再解读》(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 [10]等。专题研究以港 台新武侠小说 作 家 作 品 为 主,其 中 绝 大 多 数 是 金 庸 研 究 。90 年代是金庸武侠 小 说 从 民 间 阅 读 迈 向 学 院 经 典 的 十 年,这 与 陈墨、严家炎、王 一 川 等 学 者 的 研 究 推 动 是 密 不 可 分 的 ,但 学 者对金庸作品的高度赞扬也引发了大量争论。
30 年代左翼文艺运动兴起,对侠士救国的思想严斥痛击。 瞿秋白说: “相信武侠的他们是各不相问的,各不相顾的。虽 然 他 们 是 很 多 ,可 是 多 得 像 沙 尘 一 样 ,每 一 粒 都 是 分 离 的 … … 他们各自等待着英雄……因为: ‘济贫自有飞仙剑,尔且安心 做奴才’。”[2]郑振铎《论武侠小说》、茅 盾《封 建 的 小 市 民 文 艺》也同声呼应 ,将 大 众 的 清 官 崇 拜 与 武 侠 崇 拜 联 系 起 来 ,批 判民众的奴性意 识,但 左 翼 文 艺 过 于 强 调 文 学 的 工 具 性 和 阶 级属性,简单粗暴地高喊“反对武侠主义”,对建国以后的文艺 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建国以来大陆地区研究
建国后,侠义文学研究以时间为序可分为四个阶段。 沉寂时期( 1949 - 1979) 。此时期左倾文艺思想一直占据 主导地位,对侠 义 文 学 基 本 持 批 判 态 度,研 究 相 对 沉 寂,三 十 年所发表的论文数量在整个大陆研究史中不足百分之五。选 题 狭 窄 ,集 中 于《水 浒 》、清 末 侠 义 公 案 小 说 、鲁 迅 的 侠 义 观 念 几个有限的选题上。方法单一,主要运用阶级分析法认为“游 侠是属于封建统治阶 级,他 们 和 农 民 阶 级 的 利 益 是 对 立 的” [6]; 侠义精 神 实 质 是 维 护 封 建 统 治,“用 几 个‘个 人 英 雄’去 ‘行侠作义 ’,杀死权 奸 恶 霸 ,平 息 了 老 百 姓 的 怨 忿 ,于 是 天 下 太平,无须乎‘造反’了。”[7]读者喜爱侠义文学作品这种阅读 倾向也是有问题的,怀疑“他们思想上的社会主义因素究竟是 促 进 了 呢 ,还 是 促 退 了 呢 ? ”[8] 这 种 单 一 的 否 定 态 度 和 研 究 方 法使侠义文学 研 究 几 近 穷 途,不 再 有 多 样 性 和 个 性 可 言 。 与 此 同 时 ,海 外 和 港 台 地 区 的 研 究 已 早 早 起 步 ,美 籍 华 人 刘 若 愚 1967 年在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 The Chinese Knight - Erran(t 《中国之 侠 》) ,是 当 代 第 一 部 英 文 侠 义 文 学 研 究 专 著 ( 1991 年才在大陆翻译出版) ,可惜大陆地区三十年正常学术 研究几乎陷于停滞。 第二次萌兴时期( 1980 - 1989) 。文革结束后经过几年的
百年侠义文学研究史略
严红彦
摘 要: “侠”曾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社会群体,其独具魅 力的精神文化内涵深深吸引着历代文人的目光,创作出无 数扣人心弦的文学作品。对侠义文学的系统研究是从清 末民初之际才逐渐兴起的,百年来,学者对侠义文学作品、 侠义文化精神 褒 贬 不 一 ,除 了 个 人 因 素 ,社 会 文 化 的 影 响 最为显著。综 观 百 年 研 究 史,可 分 为 五 个 不 同 的 发 展 阶 段,建国前为第一次兴起阶段; 建国到文革结束,对侠义文 学的批判导致研究的沉寂; 80 年代,研究再次萌兴; 90 年 代,各类专著、论文大量涌现,形成研究的高潮; 21 世纪至 今 ,侠义文学研 究 热 潮 回 落 ,同 时 也 进 入 纵 深 发 展 的 成 熟 期。回顾百年研 究 历 程 ,既 是 学 术 上 的 总 结 ,也 是 对 社 会 生活变迁的体察,这种研究有助于我们整体把握侠义文学 与中国俗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 侠义文学; 文学研究史; 俗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I2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490X( 2012) 1 - 180 - 03 作 者: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四川, 成都,610064
第一,侠义文学研究: 罗立群《中国武侠小说史》( 辽宁人 民出版社,1990) 、黄岩柏《中国公案小说史》( 辽宁人民出版 社,1991) 、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 (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 、王立《中国文学主题学———江湖侠 踪与侠文学》(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 等。一般是对整个侠义 文学史的梳理 ,从先 秦 诸 子、《史 记 》到 现 代 新 武 侠 小 说 ,时 间 跨 度 大 、范 围 广 ,侧 重 叙 事 文 学 体 裁 。 缺 点 是 多 从 现 代 新 武 侠 小说中的侠义文 化 特 质 出 发,寻 找 历 史 记 载 及 古 人 创 作 中 相 符的证据,有观 念 先 行 之 嫌。 其 中 陈 平 原 采 用 类 型 研 究 的 方 法,提出侠客从历 史 真 实 演 化 为 文 人 笔 下 的 艺 术 形 象 等 观 点 影响很大。
同时,西方列 强 的 入 侵 带 来 城 市、市 民 阶 层 的 发 展 与 繁 荣 ,以 鸳 鸯 蝴 蝶 派 为 代 表 的 言 情 、武 侠 小 说 伴 随 现 代 出 版 业 的 兴 起 风 靡 一 时 ,涌 现 出 向 恺 然 、赵 焕 亭 、顾 明 道 、还 珠 楼 主 等 大
批武侠小说名家。徐国桢《还珠楼主论》首开先河,“决不作恶 意的谩骂 ,或者盲目 的 颂 扬 ”,以 较 为 客 观 公 正 的 眼 光 看 待 现 代新武侠小说; 肯定还珠楼主的作品,“决不能抹杀其超过了 同 时 各 作 家 与 各 作 品 之 上 的 优 势 ”[3] 。 详 细 讨 论 了 小 说 文 笔 结构上强烈的中 国 风 味 以 及 风 景 情 爱 描 写 等 问 题,对 武 侠 小 说流行的群众心理以及作者的把握技巧都做了全面中肯的分 析。
此外,鲁迅对清 代 侠 义 公 案 小 说 的 思 想 和 艺 术 也 有 较 为 公 允 的 评 价 ,认 为 清 代 侠 义 公 案 小 说 的 流 行 ,是 适 应 了 读 者 阅 读期待的变化,但这些 小 说“构 设 事 端,颇 伤 稚 弱”,“报 应 分 明,昭彰不爽”的模式化写作“荒率殊甚”。对侠义精神的没落 有深刻认识,“故凡侠义小说中之英雄,在民间每极粗豪,大有 绿林结习,而终 必 为 一 大 僚 隶 卒,供 使 令 奔 走 以 为 宠 荣,此 盖 非心悦诚服 ,乐为臣 仆 之 时 不 办 也 。”[4] 认 为 侠 不 再“以 武 犯 禁”,而是蜕变为钦差大僚的保镖或鹰犬,以奔走臣仆为宠荣, 虽有《水浒》余韵,但“仅其外貌,而非精神”[5]。
黄侃、汤增璧、冯 友 兰、顾 颉 刚、钱 穆、刘 永 济 等 学 者 亦 著 文关注此题,对 侠 义 的 历 史 文 化 内 涵,考 辩 源 流,钩 玄 提 要。 另有陶希圣《辩士与游侠》( 商务印书馆,1931) ,作为近代第一 部侠义文化研究 专 著,整 理 归 纳 先 秦 时 期 游 侠 产 生 的 原 因 和 行为风貌,为后世的研究奠定基础。
一 Baidu Nhomakorabea义文学研究兴起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在救亡 图存的社会大 背 景 下,谭 嗣 同、章 太 炎、梁 启 超 等 学 者 纷 纷 撰 文宣扬中国传统 文 化 中 的 侠 义 精 神,将 救 国 救 民 的 希 望 寄 托 于任侠敢死之士。章太炎说: “儒者之义,有过于‘杀身成仁’ 者乎? 儒者之用,有 过 于‘除 国 之 大 害,捍 国 之 大 患 ’者 乎? ……世有大儒,固举侠士而并包之。”[1]将侠与儒并举,意图在 儒家思想长期浸 润 的 中 国 宣 扬 侠 义 精 神,为 衰 败 颓 唐 的 民 族 情绪注入豪气。
180
思想解放过程,到 80 年代社会变革已不可逆转,经济复苏的 同 时 文 化 娱 乐 生 活 也 丰 富 起 来。 《三 侠 五 义》、《儿 女 英 雄 传 》 等古代侠义小说纷纷重印出版; 金庸、梁羽生为代表的现代新 武侠小说涌入大陆掀起阅读热潮; 《侠女十三妹》、《大刀王五》 等戏剧、影视作 品 风 靡 一 时。 社 会 生 活 的 变 化 带 来 思 想 的 活 跃,侠义文学作 品 又 重 新 回 到 正 常 的 学 术 研 究 平 台 上 。 首 先 改变的是《水浒 》研 究 ,文 革 结 束 后 即 有 多 篇 论 文 讨 论 如 何 正 确对待《水浒 》以及 毛 泽 东 批 评 意 见 等 问 题 ,是 思 想 解 放 运 动 的急先锋。如王俊年等《 < 水浒传 > 是 一 部 什 么 样 的 作 品》 ( 《文学评论》1978. 4) 、牛玉生《 < 水浒 > 不反皇帝吗?》( 《社 会科学辑刊》1980. 2) 等文,认识到《水浒》主题思想的复杂性, 必须从“政治挂帅”回归到艺术分析的道路上来。80 年代中 后期,金庸武侠小 说 在 民 间 引 发 的 阅 读 狂 潮 为 部 分 学 者 所 关 注,张放《金庸新武侠小说初探》( 《克山师专学报》1985. 4 ) , 是大陆第一篇 金 庸 研 究 论 文。继 而,冯 其 庸《读 金 庸》( 《中 国》1986. 8) 、章培恒《金庸武侠小说与姚雪垠的 < 李自成 > 》 ( 《书林》1988. 11) ,以学问名家的身份肯定其文学价值,开启 了金庸小说进入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主 流 的 序 幕 。 王 海 林 的《中 国 武侠小说史略》( 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 是建国后大陆地区出 版 的 第 一 部 侠 义 文 学 研 究 专 著 ,虽 篇 幅 不 大 ,材 料 收 集 方 面 也 存在疏漏,但其拓荒之功不容小觑。
第二,侠义文化研究: 陆草《中国武术与武林气质》( 河南 人民出 版 社,1990 ) 、陈 山《中 国 武 侠 史 》( 上 海 三 联 书 店, 1992) 、曹正文《中国侠文化史》(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 ) 、汪 涌豪《中国游侠史》( 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 、董跃忠《武侠文 化》(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韩云波“游侠·武功·江湖——— 中国侠文化系列丛书”(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汪涌豪等《游 侠人格》( 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 等。侠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 化的独有成分,自 然 备 受 研 究 者 瞩 目,著 述 多 从 侠 的 起 源、历 史 发 展 、精 神 气 质 着 眼 ,结 合 文 学 作 品 进 行 全 方 位 考 量 。 缺 点 是: 所论课题庞大,同题重复较多,却未能将问题深入,有将复 杂的历史、文学和文化现象简单化倾向; 对侠的起源、定义等 重大问题各抒己见却无根本性突破。
第三,侠义文学鉴赏: 宁宗一主编《中国武侠小说鉴赏辞 典》(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 、胡文彬主编《中国武侠小说辞 典》( 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 、华森等主编《中国公案武侠小说
鉴赏大观》( 中国旅游出版社,1994) 等。侠义文学热带来巨大 的经济效益,出 现 很 多 商 业 化 的 评 鉴 之 作,学 术 严 谨 性 略 差, 但在收集整理侠 义 文 学 资 料,提 高 大 众 欣 赏 水 平 方 面 仍 存 一 定价值。
高潮时期( 1990 - 1999) 。在经历三十年沉寂、80 年代的 酝酿之后,90 年代出现了侠义文学研究的高潮,在选题范围、 研究方法和成果 数 量 上 取 得 全 面 突 破,呈 现 出 百 花 齐 放 的 勃 勃生机。此时期学术专著的大量涌现集中体现了学者的研究 成果,大致可分为五类[9],例举部分专著如下:
第四,侠 义 文 学 作 家 作 品 研 究: 曹 正 文《武 侠 世 界 的 怪 才———古龙小说艺术谈》( 学林出版社,1990) 、陈墨《新武侠二 十家》(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和“金庸小说研究系列”( 百花 洲文艺出版社,1992 - 1999 陆续出版) 、陈佐才《武侠人生: 金 庸笔下的人性》(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 ) 、施爱东《点评金 庸》(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 ) 、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 北京 大学出版社,1999) 、宋伟杰《从娱乐行为到乌托邦冲动: 金庸 小说再解读》(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 [10]等。专题研究以港 台新武侠小说 作 家 作 品 为 主,其 中 绝 大 多 数 是 金 庸 研 究 。90 年代是金庸武侠 小 说 从 民 间 阅 读 迈 向 学 院 经 典 的 十 年,这 与 陈墨、严家炎、王 一 川 等 学 者 的 研 究 推 动 是 密 不 可 分 的 ,但 学 者对金庸作品的高度赞扬也引发了大量争论。
30 年代左翼文艺运动兴起,对侠士救国的思想严斥痛击。 瞿秋白说: “相信武侠的他们是各不相问的,各不相顾的。虽 然 他 们 是 很 多 ,可 是 多 得 像 沙 尘 一 样 ,每 一 粒 都 是 分 离 的 … … 他们各自等待着英雄……因为: ‘济贫自有飞仙剑,尔且安心 做奴才’。”[2]郑振铎《论武侠小说》、茅 盾《封 建 的 小 市 民 文 艺》也同声呼应 ,将 大 众 的 清 官 崇 拜 与 武 侠 崇 拜 联 系 起 来 ,批 判民众的奴性意 识,但 左 翼 文 艺 过 于 强 调 文 学 的 工 具 性 和 阶 级属性,简单粗暴地高喊“反对武侠主义”,对建国以后的文艺 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建国以来大陆地区研究
建国后,侠义文学研究以时间为序可分为四个阶段。 沉寂时期( 1949 - 1979) 。此时期左倾文艺思想一直占据 主导地位,对侠 义 文 学 基 本 持 批 判 态 度,研 究 相 对 沉 寂,三 十 年所发表的论文数量在整个大陆研究史中不足百分之五。选 题 狭 窄 ,集 中 于《水 浒 》、清 末 侠 义 公 案 小 说 、鲁 迅 的 侠 义 观 念 几个有限的选题上。方法单一,主要运用阶级分析法认为“游 侠是属于封建统治阶 级,他 们 和 农 民 阶 级 的 利 益 是 对 立 的” [6]; 侠义精 神 实 质 是 维 护 封 建 统 治,“用 几 个‘个 人 英 雄’去 ‘行侠作义 ’,杀死权 奸 恶 霸 ,平 息 了 老 百 姓 的 怨 忿 ,于 是 天 下 太平,无须乎‘造反’了。”[7]读者喜爱侠义文学作品这种阅读 倾向也是有问题的,怀疑“他们思想上的社会主义因素究竟是 促 进 了 呢 ,还 是 促 退 了 呢 ? ”[8] 这 种 单 一 的 否 定 态 度 和 研 究 方 法使侠义文学 研 究 几 近 穷 途,不 再 有 多 样 性 和 个 性 可 言 。 与 此 同 时 ,海 外 和 港 台 地 区 的 研 究 已 早 早 起 步 ,美 籍 华 人 刘 若 愚 1967 年在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 The Chinese Knight - Erran(t 《中国之 侠 》) ,是 当 代 第 一 部 英 文 侠 义 文 学 研 究 专 著 ( 1991 年才在大陆翻译出版) ,可惜大陆地区三十年正常学术 研究几乎陷于停滞。 第二次萌兴时期( 1980 - 1989) 。文革结束后经过几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