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走向生活

合集下载

语文走进生活实施方案

语文走进生活实施方案

语文走进生活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语文是我们国家的传统学科,它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生活方式。

然而,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对语文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甚至出现了一些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抵触情绪。

因此,为了让语文走进生活,提高语文学习的实效性和趣味性,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

二、实施方案。

1. 创设语文情境。

语文学习不应该局限于课堂和课本,而是要融入到生活中去。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文学馆、书法展览、戏剧表演等,让学生在真实的语文情境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同时,老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思考、感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2. 创新语文教学方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往往以灌输为主,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互动教学、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3. 拓展语文学习内容。

除了传统的文言文、古诗词等内容,我们还可以引入一些当代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让学生了解当下社会的语言表达方式,增加学习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同时,可以开展一些与语文相关的主题活动,如朗诵比赛、写作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4. 强化语文评价体系。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语文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考核,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5. 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家校合作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家长会,向家长介绍语文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引导孩子的语文学习,共同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

三、实施效果。

通过以上实施方案的落实,我们相信可以取得以下效果:1. 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提高,学习效果明显;2. 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3. 学校和家庭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共同关注和支持学生的语文学习;4.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感受语文的魅力,形成对语文的积极态度和习惯。

让语文课堂成为语文与生活的桥梁

让语文课堂成为语文与生活的桥梁

行 训练 的场所 ,而 是 引导 学 生走 向生 活学 你 的读 后感 。 假 期里你 做 了什 么有 意义 别 交流等形 式 向家长提 出 以下 要求 : 里要 有 ⑧ 家 习的场所 , 发展 自我的场 所。这 就要 求我们 的事情 或者参 加 了什 么有意 义 的活动 , 用 孩 子的 书柜 , 因为一定 的图书量 是课外 阅读 的
容大 都 是 与学 生相 关 的 , : 级 日记 、 如 班 心 后再 来 写作文 。 学生 习作 时有 了真实 的感 生参与 社会 实践和语 文学 习相统 一的活动 , 学
情帖 、 师生悄 悄话 、 诗 、 一 一句 、 一文 。
二 、构 建 生 活 化 的 课 堂 教 学 ( ) 教 材 内容 与 生 活 场 景 相 结 合 。要 1把
生活化 的作 业对 于学 生来说 不是 负 担 , 而 象 , 养学 生 的听说 能 力 ; 培 为校 园绿 化设 计 宣
是 一 种 兴 趣 、 种 乐 趣 。 如 国 庆 长 假 , 传标语 ; 场直 播 、 一 比 学 现 模拟 法庭 、 演讲 赛 、 竞选 大

营造生 活化 的语文教 学环境
求知 欲 。比如 窗台摆 上学 生喜 欢 的一 些小 也就 不 愁写不 出好 文章 了。 以为学 生的 社会 实践活动 。 师或 家长 带领学生走 出课 堂、 可 教
写作提 供 丰 富而 新 鲜 的材 料 ,如劳 动 竞 走 向社会 、 观访 问、 参 公益劳动 、 民间采风 、 社会 角 、 长 园地等 , 学生 小 组轮 流 承 办 , 成 由 内 赛 、 制作 水果 拼盘 、 篮球 赛 、 诗 会等 , 诵 然 调查… …引导学生关心 时事政治。通过 引导学
密联系 , 把学 生培 养成 为学 习活动 的 主体 、 个 体生活 的主体 和社会 活动 的主体 呢?

如何让语文学习走向生活

如何让语文学习走向生活
通, 让教 学 贴近 生活 。 样 , 能 帮助 学 生 更好 地 理 解课 文 这 才
实践为凭借 , 引导学生走向社会, 向生活。 走 ( 走进生活 , 一) 勇于实践
学 生 由学校 走 向社会 , 向生 活 的拓 展 过程 可 有 多种 走
形式实现 , 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有利于学生 自主的活动。
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 , 几位 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玩, 四 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 伴随着如诗如画的意境。 三、 开发课外生活, 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教育的共 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 把脑 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 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 以, 所 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 目的, 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 尤其 是创造地运用 , 才是我们追求的 目标, 而实践是达到这一 目
课文内容距学生 的生活较远 , 给学生 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
难 。 学 时应 借助 于 情 境 的创 设 再现 课 文 所描 绘 的生活 画 教
并创造机会让学生 自己设计生活 , 参与生活, 在实践中锻
炼 , 高语 文 素质 。 提
面, 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 引起 高度注意, 较好地 理解课文 内容。 教学《 黄河颂》 一文可借助多媒体 , 播放 《 黄 河大合 唱》 曲, 歌 加之一些抑扬顿挫 的表情 朗读, 精心剪辑
生活气息。
内容, 并真正受到启迪 ; 才能赋予课文 以生命和活力 , 更好 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 才能引导学生更好 的懂得生活、
学 会 生活 , 生 活 的主 人 。 做 ( ) 现 生活 一 再
( ) 二 创造 生活 , 主动 发 展
叶圣陶说:生活如泉源 , “ 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

如何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如何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浅谈如何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摘要: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注重课堂与生活的联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同时引导学生生活语文化,架起学生生活与语文学习的桥梁,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

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将指日可待。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化语文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因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一、课堂与生活语文是来源于生活又是服务于生活的。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我国教育家夏丐尊、叶圣陶两位先生在《文心》中指出:“读书贵有心得,关键是联系生活,在‘触发’上下工夫。

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

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得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获得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得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

”显而易见,这“触发”其实就是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第一步。

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所谓“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气息在洋溢。

如果能让语文教学生活化,同时引导学生的生活语文化,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将指日可待。

二、语文教学生活化1.教学内容生活化阅读教学所选的课文要体现时代性、乡土性、人文性和趣味性。

随着网络、知识经济和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新生事物不断出现,教育内容要不断补充、更新,加入一些新鲜时文,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同时,作文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题材与学生生活贴近,“我手写我心”,有感而发,不能为作文而作文,要写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

2.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习惯先行后知,他们对知识技能更习惯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去体验,而不仅仅是靠教师的传授而获得。

所以教师应大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改变狭隘、封闭的课堂学习为广阔、开放式的教学活动。

浅谈生活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浅谈生活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浅谈生活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处处都洋溢着语文的气息。

生活的语文,就是要自觉地将生活资源开发成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可以进行语文学习。

由此可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是最有效的学习。

但受到不同地区、条件、观念的影响,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达到生活与语文教学相互融合的最高境界,那不妨把目标分成阶段性进行实施。

实施的第一步就是让生活走进语文教学的课堂,第二步才是让语文课堂走向生活。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好第一步,让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完美的统一呢?我的体会是:一.课堂上飘起生活的风帆生活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它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使其自身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教材。

语文学习的内容包罗万象,但是有关涉及到生活方面的内容却有很多,如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教师要善于将这座舞台上发生的点点滴滴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

比如,老师如父母般的言传身教、食堂的排队领饭、激烈的体育比赛,精彩的文艺表演,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都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去说一说、去讲一讲、去写一写。

另外我们的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家庭生活,第二单元的学校生活等和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等等,都是反映生活内容,它让学生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体会到亲情的可贵,体会到生命的崇高,明白了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在平时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学生才学会关心祖国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关心学校和周围的发展变化,关心为多数人所瞩目的带倾向性的问题。

有了这样一腔热血,学生自然就会关注时代的发展,留心社会的走向,注视世界的变化。

也就会自然地主动地去浏览报刊,注意新闻,关注时局,议论时事,抨击时弊,体味与国家与人类同忧同喜的情感变化,尝试着思考解决问题的得失方略,有力地促进自身视野的开阔,磨砺自己思维的深邃,陶冶自己强健的人格。

这就是情感教学,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主动认知和心理活动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情感被激发,能促进意志的发展,推动学生更加勇敢、自信、主动地去学习,不断获得成功。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见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运用于社会生活实践。

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体验和探究创新的过程,走进生活,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体现火热的当代社会生活。

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就是要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

因此,教学应让学生从语文课堂走向生活,从课内走向课外,拓宽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使语文教学和学习走向一个新的、更广阔的领域。

一、寻找源泉,汲取知识课堂上,老师教给了学生字词句篇,教学生感受酸甜苦辣,让学生认识了什么是动物、植物,什么是月亮和星星。

的确,课堂是学生系统摄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在这里,学生学会了写“人”字,认识了人,也将众多关于人类的知识和信息贮存于大脑。

然而,课堂上接触到的知识更多的是理论存于自己的大脑。

然而,课堂上接触到的知识更多的是理性的,没有质感的,大自然,社会生活才是丰富多彩的知识宝库。

教材中的很多课文直接来自于生活,有的课文内容还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事物,只是他们常常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教学时如能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就能帮助他们迅速地把握课文,同时帮助他们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比如教学《燕子》一课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燕子的外形、飞行特点等。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文内容就会很容易理解。

这样既巩固了语文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深一步了解知识的内涵,这样就会进一步丰富知识的仓库,视野也就更开阔。

二、抓住契机,培养能力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是的,在语文课堂上,不仅教给他们识字写字能力,还培养他们阅读、理解、表达等各种能力,尤其是低年级,这种能力的培养更进一步得到了证实。

让语文教学实实在在地走向生活

让语文教学实实在在地走向生活

让语文教学实实在在地走向生活摘要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培养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课前讲话课堂教学综合性学习一、坚持不懈,进行课前讲话我认为用诗词、名言警句、美文片断等的齐声朗读,有利于整体气氛的形成,进而有利于让每一个学生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当上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再进行认真的课前讲话。

要求讲话者事先准备,将讲话内容写在专门的发言本上,但必须脱稿发言。

这样一则能引起讲话人的重视,二则训练了讲话人的笔头表达能力,三则利于表达的流畅,四则便于积累。

发言后对内容、表达、台风等各方面进行综合点评。

刚开始训练时由教师点评,之后训练学生点评。

人人轮流上台,每天3人,每人1分钟左右,需要3至4分钟,并未影响课堂教学。

对于刚进校的初一学生,一年来,我们开展了“勤学故事,鼓舞着我”、“关注新闻,我来点评”、“精妙对联,我来赏析”三项专题讲话,训练了王佳慧、张炜、王树峰、夏秋几位专门的主持人。

现在全班同学人人能自如地站在台上,声音响亮、姿态大方、吐词清楚、语言流畅。

几位主持的穿插与点评也越来越精彩,越来越有趣。

二、把握中心,狠抓课堂教学(一)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利于课堂教学走向生活。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它在教学工作中的体现就是教师要遵循民主性教学原则。

曾经听两个教师上了同一篇阅读练习课,阅读文章的题目叫《美丽的歧视》,说的是教英语的张老师在课堂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骂学生大伟:“如果你能考上大学,全世界就没有文盲了。

”大伟从此奋发努力,考上了京城一所大学。

后面设计的一道题目是:“张老师说:‘对有的学生,一般的鼓励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用锋利的刀子去做他们心灵的手术。

’你同意张老师的这种说法吗?为什么?”一位教师所教班级中90%的学生都同意张老师的说法,理由是张老师用心良苦,并且因此激励了大伟;极个别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则小心翼翼地说着自己的观点。

让小学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论文

让小学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论文

让小学语文教学走进生活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

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一、对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认识1.语文教学生活化,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一个里程碑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鲜明地提出了基础教育“为了生存”和“学会生存”这一主题;面向21世纪的“德洛尔报告”则更明确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教育的四个重要支柱。

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被视为“走向生活的通行证”。

基础教育关照生活世界,回归生活,注重生活的教育意义和教育对学生生活方式的建构,成为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特征。

然而多少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导致了学生对人生与社会自主思考的忽视,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生命的活力,导致教育丧失生活意义。

总之,与人的“生活世界”分离的教育难以体现教育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无法给予学生“走向生活的通行证”。

2.语文教学生活化,是学科性质的要求(1)语文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

语文学科的社会性是指语文渗透于社会的每一个方面,每个角落,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一方面,语文无所不在。

学生学习语文并非是从学校开始,也不会以走出学校而结束。

语文学习广泛而长期地存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之中。

它在书本里,也在生活中,书本以外的生活,更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

读书看报是学语文,欣赏名山大川是学语文,了解民俗风情是学语文,参加公益事业是学语文,甚至休闲娱乐游戏亦是学语文,语文学习的触角可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真可谓“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语文走向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语文走向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语文走向生活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新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除了在语文课堂上和课本中学习语文外,还要从生活中学语文,从生活中汲取营养。

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可开发利用的。

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广。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非常重视学生与生活的关系,他说“生活即教学”“社会即学校”。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思考生活,尝试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学语文的种种渠道和资源。

在实践中我主要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在语言交际中学习语文“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注定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

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主要依靠语言,要学好语文,必须到社会生活中吸取营养。

在实践中我鼓励学生在语言交流时注意正确使用文明语言,并留心倾听,对好的、美的语言加以吸收。

经常和别人交流,有意识地学习别人的优点,才能逐渐达到新课标口语交际的总体要求——“能注意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二、在课外读写中学习语文在新课标环境下老师不再是“教课本”,也就是说师生的阅读视野要有大的拓展,在课外读写的广阔天地中有所作为。

我在教学中,也进行了一些尝试:1.开展好读书读报活动。

我根据新课标的推荐书目和语文教材的指定阅读书籍,要求学生或买或借,在每周的课余时间循序渐进地阅读。

还推荐学生订阅了《中学生阅读》《语文报》,我将平时读书读报时发现的好文章、好语句推荐给学生,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同时要求学生阅读要与积累相结合。

“中学生必背古诗文”一定要做到能脱口而出、随手写出,此外还要背一些自选的“古代经典名句”。

语文教学要融于生活

语文教学要融于生活

语文教学要融于生活要想使语文走进生活,语文教学应和学生心灵相通,语文课堂应和社会生活相融,使语文从应试语文、课堂语文走向生活语文。

课堂,应追求“语文教学融于生活”和“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

一、课堂教学创设生活情景1. 让字词走进生活。

生活就是识字的背景和舞台。

字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抽象符号,低年级的学生有时很难建立起字词与它所反映的事物间的联系。

因此,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悟字词的意思。

如笔者在执教某课时,意图让学生理解“冻僵”一词,便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冬天的早晨,北风呼呼,自己来上学时手的感觉怎样?有的说:“手冻得又红又肿!”有的说:“手硬硬的,伸不直了。

”还有的说:“拳头都握不紧了,手有点不听使唤了。

”这时,笔者不失时机地启发:“此时,我们的小手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叫‘冻僵’。

”这样就把一个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难以理解的抽象的词语通过实际生活这一载体,变得易于接受,也让学生记忆深刻。

2. 让文本再现生活。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是作者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很难与文本之间直接建立起某种联系,学生感悟文本描绘的生活时有一定的难度。

例如,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40年后美穗子带着三个孩子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的情景。

通过生动的表演,不仅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了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加深了对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的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起来,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 让体验链接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葡萄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

”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品悟,加深感受。

如《碧螺春》一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

让语文走进生活

让语文走进生活

让语文走进生活作者:游梅来源:《学习导刊》2013年第09期语言来源于生活,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来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

因此,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渗透语文教学,可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字词的运用,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真正学以致用。

如何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呢,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做法:1.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

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

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作者:何俊英来源:《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2013年第30期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也是传承文化的工具。

而语文学科则要让学生逐渐形成尊崇母语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系、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塑造,其目标是追求美和善,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把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放在最根本的位置,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让学生体味语文学习的快乐。

一、课堂回归,再现生活1.创设生活情境。

语文课堂教学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可以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学科知识等联系在一起。

因此,在课堂操作中,决不能面面俱到,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等要素,创设与生活相关的独特教学情境,统领整个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文本知识。

2.沟通生活经验。

“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为立足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文本内容,把学生从文本中引入社会生活,以致达到理解内容、深入生活、走向社会。

在讲授《荷花淀》一文时,和学生一起讨论了文章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后,让学生边听音乐边默读课文并质疑。

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那些妇女形象都没有具体的名字?”这个问题提得新颖,是一个教学亮点,便脱离了原来设计好的教案,让学生一起讨论并试着为她们起名字。

片刻,有学生说水生嫂应该叫荷花,美丽而高洁;有学生说羞涩的那一位应该叫小芳,美丽又善良。

于是进一步启发他们:这些妇女最后成长为什么人了?学生恍然大悟,有学生站起来说:“就连没有名字、最没有地位、最受压迫、觉悟最低的妇女都行动起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会远吗?”在学生意犹未尽的讨论中,伴随着阵阵掌声,铃声响起。

二、观察生活,倾情写作生活的素材非常的丰富,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让小学语文课堂走向生活

让小学语文课堂走向生活

让小学语文课堂走向生活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就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等。

要实现这些目标,仅靠单纯的课堂教学,是很难实现的。

即使课堂上教师如何卖力,除了掌握有限的语文知识外,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教学效果仍不令人满意。

这也是困扰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多年的问题。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从仅依靠“小课堂”的局限中摆脱出来,让学生回归生活——“大课堂”。

在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去全方位、多元化地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

从教多年来,我一直尝试利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来实施语文教学,效果显著。

一、加强学习语文的乐趣和信心学期初,就建立语文小组。

每一个小组中都由优、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组成。

每个小组中都有自己的负责人——小组长。

语文学习小组每周都有自己的学习任务,除部分任务是由我来安排外,大部分任务是由组长和成员商讨决定的。

主要是对教材内容的预习和复习及效果检测,交流彼此之间的学习心得,优秀生还会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学习之余还玩游戏,例如他们每逢节日会安排一些简单的课本剧、相声、小品等节目。

通过学习小组活动,优秀生能带动学习困难的学生,更主要的是培养他们互帮互助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不仅培养优秀生的责任心,而且增强了差生的信心和兴趣。

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不仅提高了语文素养,而且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当然也加强学习语文的乐趣和信心。

可以说,一举多得。

二、悬疑设难,培养探索能力与传统观念的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不同,不是老师为学生解惑,而是让学生为老师解“惑”。

教师在授课前,可以先将设计好的一些与新课有关的问题布置给学生,由他们自己去解决。

内容可以是有关的字、词、语法等语文知识,为阅读新课扫清障碍;还可要求学生想方设法弄清相关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相关资料。

了解这些内容是正确分析、深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前提。

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

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

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摘要】从教以来,我把陶行知先生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奉为圭臬,他道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阐明了教学与生活的关系。

“语文教学源于生活”,这也是本人在长期以来从事语文教学中得出的最真切自然的体验,只有把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的时候,课堂才能永远是生动的、充满活力的,一旦脱离了实际,空洞的思想、干涩的情节便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结合实际,走进生活,用多元的方式拉近生活的距离,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实际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这么多年来,经常在生活中有这样的困扰:现实生活总和语文教学有些隔离,生活的五彩斑斓和语文课本的自为一体缺少融合。

造成有很多时候教者在教学中感到心力不足,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的渴求程度和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但是接受过程却常常存在困惑,往往很难融洽地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和应知应会的语文知识融合一体……长期以来,我常常会想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我们想教的语文,什么是学生需要的语文?简单说语文就是口语和书面语言的结合,我们常说语文的四种能力是听说读写,练好了这些能力,语文的基本目的便达到了。

但是在实际学习中,由于学生个体素质能力的不同,受家庭条件、生活环境的限制,学生的理解能力参差不齐,造成了教学中大部分老师都是采用“重视多数带两头”的方法,以保证学科任务完成为前提,稳妥完成教学工作。

正是由于有了任务的负担、有了目标的包袱,使教学过程往往难以生动,难以入情、难以共鸣,从而只重其表不重其神。

寻找一条激发情趣、唤醒原动力的路子,势在必行。

有人这样说过: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群爱好读书、写作的老师,带领一群孩子去爱上读书、写作,一块去体味语文的快乐。

这就是学的快乐,如何真正达到学得“快乐”,我想应该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在开放的环境中,彼此呼应,相互促进。

语文教学要走进生活

语文教学要走进生活

语文教学要走进生活作者:陈丽彬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7年第03期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就在身边,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从而激发学生乐学的情感,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奏响语文课改的最强音。

一、立足教材,向课外延伸“只有采得百花粉,才能酿出最甜的蜜。

”学好语文,就要广泛地阅读,广泛地涉猎。

所以,我们要立足教材,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丈素养。

1.以“本”为本,扩展课外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然是例子,就必须用好,语文课外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上。

这就必须吃透教材,并以此为根本,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根据教学实际确之延仕的角度、方向,从众多的材料中选择最能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作为延伸材料。

延伸内容或是课本内容的扩大,或是课本内容的加深;目的是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面向生活,注入时代气息。

语文教学绝不能把学生封在教室里,锁在教材中,用一套教材把学生“套牢”、“搞定”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思想,把学生从封闭状态中解放出来,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进行“对接”,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时代。

3.拓宽视野,延伸方法多样。

“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语文的课外学习资源丰富,生活中处处要用到语文。

语文教学要立足于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否则终究会“营养”不良。

教师除了提供阅读作品外,应尽可能地多组织各种活动,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延伸方式,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让学生体验到语文真正是一个施展才华和体验人生的大舞台。

二、打开课堂,与生活沟通“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从广义上讲,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本身。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主张在做中学,学中做。

用生活来解读课本,让生活的知识库与学习的知识库交汇、并融,实现课本与生活的对话,从而使语文学习充满生活与生命的气息。

走向生活:语文课堂走向有效地出路

走向生活:语文课堂走向有效地出路

走向生活:语文课堂走向有效地出路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本真,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参与的课堂,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形成广泛的意义建构。

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参与的课堂?如何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及它与生活的意义构建。

需要我们每个语文老师从生活出发,从实际出发,变语文的小课堂为生活的大课堂,变头顶的小天空为生活的蓝天。

走向生活,才是语文课堂走向有效的出路。

一、融入生活,让课堂静态与动态共振语文具有广博性,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我们要从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现实背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回忆生活”或“模拟生活”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学习语文。

对此,我们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如在上《欢乐的泼水节》一课时,学生都没见过泼水节是怎样的,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泼水节的欢乐,教学中教师适时播放了一段从网上下载的傣族泼水节的录像,优美的音乐、欢快的场面一下子吸引了学生,有的情不自禁地跟着“泼”起水来……又如《看菊花》这一课,如何使学生体会到菊花的”一点儿也不怕冷”、“我更喜欢菊花了”呢?记得暑假里我们对这一课进行过集体备课,可当时大家都没能很好地完成。

所以我在上这一课前与同事们琢磨了很久,后来我们制作了课件,把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菊花放在了一起,运用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似乎真切地感受到:在一个寒风习习的早晨,我带领学生欣赏菊花。

边欣赏边让学生说说看到的菊花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一路上”我看到他们个个对菊花赞叹不已,瞪大眼睛仔细瞧着,时不时地还要和同桌商量一番。

欣赏完了我又让他们畅谈看菊花的感受,有的说觉得冷,可是还是想再看一看;有的说五彩缤纷,非常漂亮;有的说美极了;有的还问菊花为什么这么冷还开……他们侃侃而谈,似乎自己就是这朵朵菊花,有的还情不自禁地做出了菊花的样子……就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联系动态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让语文走向生活

让语文走向生活

让语文走向生活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尊重生命、关注生活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也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

而长期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语文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脱离,仍以课本为主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抽象、枯燥。

同时,由于教学方式的单一,学生学习兴趣渐弱,语文课堂教学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小语专家杨再隋老师在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时这样写到: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

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与生活相衔接,使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呢?一、创设生活情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和父母老师、小伙伴交流时,一般都显得无拘无束、自然流畅。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入情入景,尽可能地回归自然、还原生活。

这样,有利于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积极投入,主动训练语言,提高训练兴趣与质量。

创设情景可以采用语言描述、课件演示、实物情景、家长参与等方法。

有位老师是这样教学《菜园里》的:课前学生六人围成一组,教室四周摆着各色蔬菜。

课上先让学生根据事物认读拼音,然后在师生活动中纠错、强化,通过形象知觉认读、记忆拼音,最后小朋友近距离接触实物——“我觉得豆角又细又软又长”“我摸到黄瓜身上有刺”……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感知中认识蔬菜,认识事物。

生活是丰富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源于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认识、学习,激发兴趣,激活情感,体验生活,受到的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体验生活对于文章的主题,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既不能束之高阁只字不提,也不能只作平推式的表面化的训练,可以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并加以强化,来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

例如:教育孩子要关爱他人,做一个乐于奉献的人,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利用发生在校园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如给贫困孩子捐书,给印度洋海啸受难民众捐钱,照顾身边的孤寡老人,还有班级中互相帮助的事例,这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课堂走向生活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我们教育者将课堂孤置于现实世界外的学习空间,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因此,有人提出“语文课堂呼唤生活的回归”,因为“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起来,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

链接生活,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才会充满不朽的活力。

一、点化场景,课堂引向生活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要创设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菜园里》一课时,在教室的四周放满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并在这些蔬菜旁放上了写有蔬菜名称的小卡片。

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这些蔬菜,然后再读一读卡片,记住蔬菜名称。

由于教师点化了生活场景,让学生走进了相关的认知园地,学生们便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飞向了教室的四周,立刻沉醉于“菜园”之中……在这种境界里,教育不再是未来生活的预备,而是儿童现实生活的过程。

语文处处皆生活,将语文课堂引向生活,为学生提供一个认知的生活平台,他们思维的火花将会在这里绽放,我们也会看到一个个充满活力、个性飞扬的生命。

二、创设情境,体验生活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在学习内
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起联系,使新学的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的理解。

如《西门豹》一课中有这么一个片段:“这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教学中我抓住“磕头求饶”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请几位同学通过表演补充出官绅们求饶悔过的言行。

如:“哎呀,大人,小的该死啊!给河伯娶媳妇这事都是小的瞎编的,小的是在谋财害命啊……”随后我又趁势引导其余扮演百姓的学生:“这位大爷,您老有什么话说?”已经入情入境的学生很自然地学着老大爷的腔调,说:“啊呀,我真糊涂啊!居然会信了这群狗官!”“我的孩子死得冤啊!今天总算报了仇啦!”……在创设的这一生活情境里,整堂课上学生一个个“小脸通红,小眼大放异彩”,课堂活力四溢。

三、启发联想,生活融入课堂
教育即生活,将生活融入课堂,启发学生联想,超越文本,实现课程资源的开发,这样的课堂才是富有意义和活力的。

如《冰花》一文生动地描绘了冰花的千姿百态和晶亮洁白。

由于地域与气候的因素,我们的学生们缺乏真正的体验。

不过,虽然“冰花”离学生的生活很远,但“雪花”大家都很熟悉。

课堂与生活的“链接”就可以从这儿开始——。

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在《雪绒花》的音乐声中,学生们画的画,剪的剪,贴的贴……教室的墙壁上很快就贴上了好多有趣的雪景图,窗玻璃上更是贴上了数不清的“雪花”。

教室里
气氛温馨、热烈而充满诗意。

这时教师又即兴改编课文:“我走进教室,看见玻璃窗上贴了一朵朵美丽的雪花。

”学生们也情不自禁地顺着老师的话继续创编起课文来:“玻璃窗上开花了!啊,真漂亮!……”
这不是一篇新的课文《雪花》吗?以“冰花”到“雪花”的联想,实现了语文课与生活的“链接”。

我们从中不仅看到了学生们超乎想象的创造潜能,也获得了很大的启示:语文教学,必须将生活融入其中,这样学生的学习空间才会更鲜活、更灵动!
四、张扬个性,课堂超越生活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每时每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个体的智力特点,让每个个体的特殊才能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

如学习《神笔马良》,教师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马良惩治大官的经过。

“音乐天才”选择了配乐,“语言天才”选择了讲故事,“绘画天才”选择了画连环画,“表演天才”则选择了演课本剧……学生们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课堂要回归生活,课堂更应超越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课堂与生活“链接”真正体现了“把世界引进教室”的现代教育理念。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走向生活,充满生命活力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氾水镇中心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