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东省济南市2018届高三文科综合试卷 (解析版)
2018年山东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2018年山东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一、试卷结构总体分析评价2018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今年的试题可以看出,今年高考既有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后的未来指向性,又有全国卷特有的传统性。
选择题24-35为历史选择题,共12个题,48分;材料题必做题为40题、41题。
选做题为44题、45题、46题三选一,满分为100分。
今年的高考,继续深化考试形式与内容改革,以人类历史的发展演变和重大事件为主要载体对所学知识进行充分的考查,例如以村民自治建设为背景,考查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国,尤其是依宪治国这一时代话题,这也是我们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重要建设方略。
本次试题历史部分选择题较2017年风格相近,主要是材料更加新颖,考查更加灵活,这和之前的全国一卷文综历史部分风格是一致的,既关注学生基础,又有良好的区分度。
全国1卷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二、考点分布分析必做题部分(85分)。
中国史占57分左右,世界史占28分左右,与2017全国卷1相比,中国史比重上升,不容忽视;从模块角度来讲,必修1和必修2仍为考试重点。
试卷总体能够发挥高考引领作用。
①注重基础与课本知识,更加注意考查主干知识,这就需要考生基础知识一定过硬。
②考查学生史学素养,即34题,所以在学习中,注意培养史学基本功与基本能力。
三、试卷主要特点1.重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全国卷试题题干材料历来是非常新颖的,但是考查的内容不会脱离所学知识,想要在这些新颖复杂的材料中提取出命题人希望考查的知识点,就需要考生对基础知识滚瓜烂熟,可以熟练地将一个不规范的模型迅速整合为一个规范的模型,并利用这一部分所学知识进行解决,这也数学建模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试卷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和思维深度相对而言,对于法制建设尤其是从清末近代至今的这类纵向类题目一直都是对思维深度要求很高的,同时对于专业性语言的运用要求也较高,这样的考查非常具有创新性,但是只要冷静回忆这一部分所学知识,注重答题分点、格式明确,该题迎刃而解。
2018高考全国卷Ⅲ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 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 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 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 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D【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D符合题意;从图片材料中铁器分布的地区可知,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铁制农具,故A 中“普遍”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铁器实物的分布情况,不能得出新疆和中原地区的关系,也得不出冶铁技术的发展情况,故B、C不正确。
学%科网点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属于图片类试题,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图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处时代背景及古代中国铁制农具的状况进行分析。
2. 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B点睛:本题属于表格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依据表中不同出身宰相的比重变化,结合两宋时期科举制的相关内容分析即可。
最新-2018年山东卷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精品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1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15.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
这反映出当时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16.以下中国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特征示意图中,能准确反映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空间分布特征的是A BC D17.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
它反映出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18.“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
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19.“在濯濯的北方山岭,在桑麻茂密的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了。
”它描绘的是A.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B.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C.中华民族团结御侮,抗日卫国D.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全国解放指日可待20.图6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Array《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
2018年山东高考文综试题(真题)
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测试<山东卷)文科综合试卷图1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
读图回答1-2题。
1,该流域开发过程中A 降水量增加B 蒸发量增加C 下渗减少D 地表径流减少2,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为图1b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A Ⅰ、Ⅱ、ⅢB Ⅱ、Ⅰ、ⅢC Ⅲ、Ⅱ、ⅠD Ⅰ、Ⅲ、Ⅱ图2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回答3-4题3.图中②为A 草原B 荒漠C 针叶林D 针阔混交林4,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A 纬度B 洋流C 地形D 季风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图3示意某区域某日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时刻中,最有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是A 6时B 9时C 12时D 14时6.该日A 日落时刻甲地早于乙地B 日落时刻甲地晚于乙地C 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大于乙地D 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小于乙地图4示意东欧城市的典型空间结构。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①、②、③代表的依次是A 工业区、别墅区、绿化区B 绿化区、工业区、别墅区C 绿化区、别墅区、工业区D 别墅区、绿化区、工业区8.该城市A .老城区地租最高B 中心向西南方向移动C 空间形态变化受交通影响D 仓储式购物中心地处中心商务区9.《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
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10.《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12.图5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
济南2018届高三12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含答案
24.宋代王得臣《尘史》中记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以至上自百官贵族,下至士人庶民,“衣冠之制,上下混一”。
材料说明宋代A.理学兴起对等级制度的冲击B.放松了对大众服饰所反映的等级制度的监管C.崇尚个性的人文思想的兴起D.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25.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行省是一个极不合理的制度……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无权,权只在中央。
……这种行省设施,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
”在这段材料中,钱穆先生认为A.行省制合理划分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B.行省的职能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C.元代立国后放松了对国家的军事建设D.行省设立的初衷加强对地方军事控制26.1748年乾隆的一道上谕说:“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籍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济。
”这反映出当时A.江浙地区出现产业转型B.苏州已经成为交通枢纽C.经济作物开始广泛种植D.经济重心移至湖广江西27. 《十二铜表法》第九表有这样的条款“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
”在这里,《十二铜表法》A.保护了平民的合法权利B.表明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C.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D.强调法律的公平与程序28. .随着雅典城邦的兴起,市政广场、公民大会会场、露天剧场、体育场、摔跤场、神庙、祭坛等规模巨大的公共建筑开始出现,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
这些公共空间的出现A.加剧了公民的贫富分化B.强化了公民的等级观念C.抑制了公民的个性发展D.增强了公民的参政意识29. 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有人形象地把众议院比喻为一杯热咖啡,而参议院的作用就是使这杯热咖啡冷却下来。
据此判断,美国联邦宪法的设计意图是A.协调大州和小州的利益冲突B.赋予参议院更大的权力C.发挥两院的制约与平衡作用D.兼顾南北方的民意诉求30.学者认为,晚清时期民族工业发展可分三个阶段。
最新历史高考-济南文综 精品
2018年济南市高三年级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一、选择题: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中国区域图回答1—3题。
1.关于我国国土整治重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a地区应重点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持生态平衡B.b地区发展立体农业,进行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C.c地区应大力发展钢铁、机械、石化等重化工业,治理大气污染D.d地区利用自然景观丰富多样,少数民族聚居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2.e地区燃煤量很大,但酸雨危害轻于b地区,其中主要原因是A.法制健全B.风力大C.植被覆盖率大D.降水少3.f省是能源短缺地区,下列哪些措施能积极有效的解决该省能源紧张状况①发展核电②西电东送③进口石油④对用电大户进行拉闸限电⑤利用风能发电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C.④⑤D.①②③④下图为“某国1970年与1993年出口产值结构示意图”。
读图完成4—5题。
4.该国可能是A.欧洲国家B.非洲国家C.拉丁美洲国家D.亚洲国家5.关于该国经济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仍然没有摆脱农矿产品出口为主B.锡矿出口量大幅度减少C.经济具有明显的转型D.石油天然气出口产值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油价提高读我国P城市12月28日前后相关气象资料图,回答6—8题。
6.a图中假如P城正值日出时分,该日此地的昼长大约是A.9小时B.12小时C.15小时D.16小时7.造成a图P城市气温分布异常的人为原因是A.城市绿化面积大,对气候调节作用强 B.城区云层较厚,大气逆辐射强C.人类生产、生活释放的大量人为热D.城市地处河谷,地势较低8.P城市12月28日前后的气压变化过程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地区地形与潜水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9—11题。
9.图中潜水埋藏最浅的区域是A.①B.②C.③D.④10.图中abcd四地地表径流的流向与该地潜水的流向一致的是A.ab B.bc C.ac D.bd11.图中地区可能位于A.成都平原B.华北平原C.江南丘陵D.黄土高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历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开发、管理和民族政策的调整。
【济南二模】济南市2018届高三高考针对性练习文科综合(含答案)(2018.05)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4.A 25.C 26.B 27.D 28.D 29.C 30.B 31.B 32.D 33.C 34.A 35.A
41.(25 分) (1)不同:中国古代世界主义是华夏优越前提下强调协和万邦的对外关系实践(或:华夏文明优越、中国地 处世界中心) ;中国近代世界主义则是民族贫弱基础上追求民族平等、世界和平的中外关系理想(或:强调 民族平等,反抗侵略压迫) 。 (每条 2 分,共 4 分) 原因:古代农耕经济繁荣;专制集权统治日益强化;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若考生回答大一统王朝或统 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天朝上国观念或夷夏之辨思想的影响,可酌情赋分) ;近代民族危机日益严峻,民族 独立成为时代使命;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或: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 ;对历次侵略、一战暴露出 的西方民族主义暴力性的反思。 (共 8 分,每答出一条得 2 分,答出 4 条即得 8 分,若仅限于某一个时期作 答,最多得 4 分) (2)共同内涵:强调民族平等与和平合作;强调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并不矛盾(或:协调统一) ;强调个人 或国家对世界发展的责任。 (每条 2 分,共 6 分) 意义:有利于国际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欧共体等区域集团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战后 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多极化;有利于各种国际组织和对话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更好的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 问题; (一点 2 分, 两点 5 分, 三点 7 分; 但若只涉及一个领域最多得 4 分。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 42.(12 分) 示例: 观点:秦阿旁宫确曾兴建,但未建成,而非毁于项羽的战火,杜牧的记述系对历史的误传。 (根据考生 是否能够综合史料、得出准确全面的结论,分别赋 3~0 分) 阐释: 《史记》中有秦阿房宫在渭南兴建的大量记载,当代考古也出土了其夯土台基的建筑遗址;但据 《史记》记载,自开建到废停仅历时 5 年,杜牧笔下规模宏大的阿旁宫很难建成,而对其宫殿建筑、建筑 材料等相关遗存的考古结果也予以印证; 《史记》记载项羽确曾“烧秦宫室” ,但对阿旁宫遗址和秦都咸阳 宫殿遗址的考古结果证明,项羽烧毁的是秦都咸阳的宫殿,而非渭南的阿旁宫。而杜牧的诗作的主要目的 应是讽谏晚唐颓弊,并非对历史真实的客观记述。 (根据考生是否能够采用文献、考古二重证据对所提结论 进行充分的论述,分别赋 7~0 分) 因此,对秦阿旁宫的真实认识不能限于文学记述,必须经过文献资料与现代考古互相辩驳和印证。 (根 据考生是否得出恰切的结论,分别赋 2~0 分) 45.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1)顺应工业革命的时代要求;工业资产阶级领导;人民群众广泛参与;采取和平方式;和政治斗争手段。 (6 分,一点 2 分,答出任意 3 点得 6 分) (2)沉重打击了土地贵族势力,壮大工业资产阶级力量;推动了自由贸易的发展;降低生活成本,一定程 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顺应工业革命的要求,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9 分,每点 3 分,答出任 意 3 点得 9 分) 46. [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 (1) 转型方向和进程取决于中美力量对比的变化;转型进程和方向深受外部环境的推动和制约;转型进程 经历长期复杂的调适过程;高层的战略谋划与胆识是决定性的推动因素。 (6 分,一点 2 分,答出任意 3 点 即得 6 分) (2)有利于中美双边关系的发展;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发展与繁荣稳定;有利于国际关系多极 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9 分,一点 3 分,答出任意 3 点即得 9 分) 47. [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1)洋务运动取得成效,近代海军的建立;日本刚完成明治维新,力量有限;沈葆桢对日采取的措施得当; 坚定的爱国信念。 (6 分,一点 2 分,答出任意 3 点得 6 分) (2)增强了对台湾的政治管理,为台湾建省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两岸文化 交流,增强了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推动了台湾的近代化进程。 (9 分,一点 3 分,答出任意 3 点得 9 分)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 文科综合历史(三)(解析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三)本试题卷共26页,46题(含选考题)。
全卷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其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
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反映了当时A. 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B. 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C. 儒家重建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D. 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答案】B【解析】根据“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表明孔子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和经世济民情怀,反映了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孔子的思想主张,并非“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即作为君子应该具备的人格,不属于“政治主张”,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无法体现“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排除D。
点睛:思想文化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社会现实,孔子主张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希望匡正社会秩序,体现孔子经世济民的情怀。
济南市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山东省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
古代有学者论及中国早期国家的的政治制度,谓:“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这反映了A。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
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C. 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D. 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答案】D【解析】材料“周之子孙"可以看出这是宗法制,故C项错误;从材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来看,周朝的宗室子弟,那些不狂妄糊涂的人,没有不成为显达的诸侯的,这反映了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故D项正确;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B 项是从秦朝开始的.2. 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聊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
中央官学的建立A。
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 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C。
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D。
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答案】A3。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
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A。
汉刺史制B。
宋参知政事C. 明内阁制D. 清军机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分宰相之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故B项符合题意;A项是加强中集权的措施,排除;从明太祖开始就废除丞相制度,故CD项不符合题意。
4。
雍正四年(1726年)初有军机处时,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属。
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
这表明军机处A。
可以避免大臣专权B。
逐渐成为中枢机构C. 与内阁的地位相当D。
已失去其绝密特性【答案】B【解析】A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由材料“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可见军机处的权力在逐渐增大,逐渐成为中枢机构,故选B;清朝时期,内阁名存实亡,处于有职无权的境地,排除C;军机处具有保密性好的特点,但本身不是绝密的,排除D。
山东省济南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12月考试试题
山东省济南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2月考试试题2017年12月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同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1.5分,共45分。
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l.西周推行分封制,受封的对象包括“先代贵族”之后,所谓“先代贵族”指的是从神农氏到商纣王共2000余年间的首领和帝王,众多当时存在的政权得以合法化。
周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保卫周王室安全 B。
打击殷商残余势力C.维持社会的稳定 D。
强化周王的集权统治2。
著名学者钱穆认为“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
”据此,对汉、唐政治制度理解正确的是A。
汉代由宰相独揽一切统治大权 B.汉代相权严重威胁皇权C.唐代制度比汉代更利于巩周皇权D.委员制从根本上制约了皇权3。
下表是唐宋律令对丝织品输出规定的比较。
由此可知A。
宋代对外贸易比唐朝繁荣 B.宋代对外贸易政府不加干预C。
丝织品是宋代主要出口商品 D。
宋代的商业政策相对宽松4。
下图是中国某个历史时期的政权分布形势图,下列关于这一历史时期的表述正确的是A。
当时汉族政权的都城是东京汴梁 B.当时的西藏归宣政院管辖C。
广为流传的杨家将的故事发生有这一时期 D.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转移到南方5。
西汉海昏候墓出土了一块珍贵的“孔子屏风"。
屏风上记载,孔了身长七尺九,按照汉代的长度推断孔子身高1。
82米.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身长九尺六,约合2.2米。
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济钢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文综试题--历史
24.在档案文献的编纂与传承之中,殷商的文字多以卜辞为主,专门记录神鬼之事,而殷商之后的文字以史官记事为主,如“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据此转变可推断A.周代逐渐步入信史时代B.文字书写趋于简化与规范C.对人的社会实践更为尊重D.神权和王权进一步结合25.A .汉代贡举和察举截然有别B .唐宋贡举即为今日泛称的科举C .贡举之士凭德行即可入仕D .贡举逐渐受到历代政府的重视26.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
这反映了A.官僚体系的成熟B.科举制度的完善C.君主专制的加强D.中央集权的强化27.下表反映出16~18 世纪中英金、银的比价变化(据《十六至十八世纪国际间白银流动及其输入中国之考察》编制)。
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传统农耕文明逐步衰退B .英国商人对华贩卖鸦片C .海禁政策阻滞中外贸易D .中国外贸长期保持顺差28.道光后期和咸丰时期,新名词在中国被不断创生出来,诸如:“商务”、“商战”、“商业”、“招商”、“商办”、“商局”、“商部”、“商会”、“商学”、“ 商政”商法”、“商报”、“ 商校”等。
这一时期“商+”思维反映出A .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B .实业救国思想已经蔚然成风C .小农经济逐步解体 D.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受到关注 29.下表是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洋纱输入的情况。
据此推断洋纱的输入A .瓦解了传统小农家庭生产结构B .便利了洋布对华大量倾销C .加速了家庭纺织业的纺织分离D .满足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30.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一纲领A .迈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一步B .是对实现共产主义宏伟目标的科学阐释C .直接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大革命D .为反帝反封建的社会主义革命指明方向 31.1955年底,我国基本建设投资额只完成“一五”计划的51%。
2018年历史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山东
2018年山东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选择题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A .儒家B .道家C .墨家D .法家解析:本题直接引用战国时期某学派的观点,考查学生对解读材料并据此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考点为百家争鸣。
解题关键是把握这一学派观点中的几个特点:注重实践、反对贵族、轻视商人和学者,符合这几个特点的学派是法家。
答案:D 。
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解析:本题以直接叙述的方式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认识。
题干中“三省长官”均为宰相、“打破宰相作用资历限制”和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行宰相权,等内容,反映皇帝分割相权,以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目的是加强专制。
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取士、分工协作、抑制朋党等方面的内容,排除A 、C 、D 三项。
答案:B 。
11.《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①自然经济解体②家庭手工业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解析:本题以古代登州经济为切入,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认识。
解题的关键是要读懂材料中古文的含义,从纺织品自用、男妇皆从事纺织可以看出此时登州仍属于小农经济,手工业以家庭生产的方式出现,但生产出剩余的产品则可以拿到乡市出卖,而由布贾再贩到城市去,由此可见②、③是正确的反映了当时登州情况,①明显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区域分工的情况。
答案:B 。
12.表1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全国市级联考】山东省济南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要求的。
1. 据《史记》载:“(周厉)王行暴虐侈做,国人谤王。
召公谏日:“民不堪命矣。
’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其谤鲜矣,诸侯不朝。
”材料说明当时A. 手工业者富有自由思想B. 君主暴政王室走向衰微C. 统治者恢复了礼乐制度D. 社会生活中士逐渐活跃【答案】B【解析】“以告,则杀之。
其谤鲜矣,诸侯不朝”反映了周厉王的暴政,“诸侯不朝”反映了王室走向衰微,故B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手工业者富有自由思想,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的暴政,不是统治者恢复了礼乐制度,故C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反映士逐渐活跃,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则杀之……诸侯不朝”,学生可以正确理解周厉王的暴政和王室走向衰微之间的因果关系,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封制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 《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这说明秦汉时期A. 官方意识形态一致B. 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C. 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发展D. 社会演进趋势相同【答案】D【解析】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汉代初期实行黄老之学,汉武帝后独尊儒术,故A错误;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并不是“汉承秦制”的主要内容和表现,故B错误;秦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时期,不是发展时期,故C错误;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并发展,封建社会的演进趋势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汉承秦制”的主要含义,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发展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3. 下面是唐宋时期茶叶产地数量变化表(单位:个),从表中可以推出A. 饮茶习惯日益平民化B. 经济重心已经南移C. 区域分工渐趋合理D. 奢侈品茶叶更受欢迎【答案】A【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贡茶州所占比重到宋代大幅下降,贡茶指进贡给皇室的茶叶,贡茶州所占比重大降说明饮茶日益平民化,故A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故B错误;材料数据无法体现区域分工渐趋合理,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奢侈品茶叶更受欢迎,故D错误。
最新历史高考-山东省济南市2018年2月高三统一考试历史 精品
山东省济南市2018年2月高三统一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回答1~3题。
1.图1是商鞅铜上升。
此升为秦孝公十八年商鞅统一度量衡时制作的标准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加刻诏书发到地方。
其主要影响是()A.促进了秦朝经济发展B.有利于加强集权巩固统一C.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D.促进了秦国的强大2.明清政治制度的变革主要围绕()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皇权与外戚、宦官的矛盾D.中央政权与边地民族的矛盾3.黄宗羲和韩非子对君主专制制度所持的观点几乎截然相反,其决定性原因是()A.所持的阶级立场根本不同B.接受外来思想影响的程度不同C.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D.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不同赋税制度是国家赖以巩固的主要经济制度之一,在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曾有过多次变革。
回答4~6题。
4.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A.加速了社会制度的更替B.增加了鲁国国力,有利于大统一C.开中国税制改革之先河D.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5.我国古代有利于农业商品化的税收政策是()A.相地而衰征B.按资产纳户税C.赋役征银D.按田亩纳地税6.清朝康熙帝说:“赋敛日繁,而民心涣散”,“与民休息,道在不扰,”“欲使群生乐利,比户丰盈,惟频减赋。
”其具体做法是()A.“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B.“滋生人丁,永不加赋”C.“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D.“以田载丁”,“丁从地起”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上,洋务运动占有重要地位。
回答7~8题。
7.洋务派提出“欲自强,必须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的口号,这表明()A.洋务派十分重视军事工业B.洋务派已认识到必须走实业救国的道路C.洋务派已明确强与富的辩证关系D.洋务派认为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同等重要8.如果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考察鸦片战争后中国历史的发展,洋务运动可以说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A.清政府中央机构的变化B.有限度地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C.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海军D.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对中国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Ⅲ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得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与科类写在答题卡与试卷规定得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得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她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得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得答案,然后再写上新得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得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就是符合题目要求得。
1、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得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就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得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D【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得分布主要就是在经济较为发达得黄河与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得发展程度密切相关,D符合题意;从图片材料中铁器分布得地区可知,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铁制农具,故A中“普遍”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得就是铁器实物得分布情况,不能得出新疆与中原地区得关系,也得不出冶铁技术得发展情况,故B、C不正确。
学%科网点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得发展情况,属于图片类试题,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图片、提取有效信息得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处时代背景及古代中国铁制农具得状况进行分析。
2、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低级官员12 8无官职记录24 36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B点睛:本题属于表格类试题,解题得关键在于依据表中不同出身宰相得比重变化,结合两宋时期科举制得相关内容分析即可。
山东省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考试时间:5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2.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3.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4.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
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5.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外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6.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济南市2018届高三文科综合历史试卷1.西周武王灭商,封纣王子武庚于殷,并封霍叔、管叔、蔡叔(均为武王弟)于附近建国监视(即为三监),此为西周第一次分封;后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后实行第二次分封,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卫,封王室贵族召公于燕,封功臣姜尚于齐。
西周的两次分封均A. 加速了民族交融和华夏族形成B. 确保了货族权力的有效承袭C. 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D. 有效防止了殷商旧族的叛乱【答案】A【解析】西周分封制下分封殷商后裔为诸侯,同时封同姓亲族为诸侯,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这些措施有利于将中原文化带到各地,推动民族交融和华夏族的形成。
故答案为A项。
确保贵族权力有效承袭的是宗法制,排除B项;第一次分封没有推动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排除C 项;三监之乱表明第一次分封未能防止叛乱的发生,排除D项。
2.下表取自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景帝(前157—前141在位)二年南郡江陵县郑里康薄(土地、赋税等情况记录薄)。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 精耕细作农业发展B. 地主田庄经济繁荣C. 自耕小农经济盛行D. 土地租佃现象普遍【答案】C【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每户人家拥有一定的土地,农民在自家的土地上耕种属于自耕农,这种生产方式属于小农经济,因此从材料信息可知当时该地自耕小农经济盛行,故答案为C项。
材料不能反映“精耕细作”,排除A项;从每户拥有的土地数量来看,没有形成地主庄园经济,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土地租佃现象,排除D项。
点睛: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建经济就是以小农经济占主导。
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原因,一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如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二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唐代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
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
唐代的“过官”制度A. 削弱了皇帝权力B. 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C. 加强了中央集权D. 降低了决策机制的效率【答案】B【解析】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有利于防止选官过程中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故答案为B项。
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不同中央机构之间的权力制衡,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
4.明清时期,宗族组织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普遍出现。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北地区直至清代中后期宗族组织的发展依然较为迟滞,结构松散,规模有限,几乎没有族产,祠堂也很少见。
造成宗族建设南强北弱”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 南北方战乱的影响程度不同B. 宗法观念强弱存在地域差异C. 儒家进步思想影响区域变化D. 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别【答案】D【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不同地区宗族组织的发展状况来看,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普遍出现,华北地区“几乎没有族产,祠堂也很少见”,反映出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对宗族组织发展状况的影响,故答案为D项。
明清时期的战乱与这种南北方宗族组织发展差异无关,排除A 项;B项是现象,题干所问是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排除;儒家思想在这些地区的影响没有区别,排除C项。
5.1873年,陈启源在南海县创办继昌隆机器缫丝厂,知县徐赓陛以“有伤风化”、“夺民生业”为由进行查封。
1887年,清政府又承认该厂“有益于贫户之资生,无碍于商贾之贸易”,准其照旧开设。
据此可知A. 清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态度发生变化B. 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走出困境C. 晚清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斗争D.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答案】D【解析】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封建势力的阻碍,同时又依附于封建势力,因此民族资产阶级表现出革命性和妥协性的两面,故答案为D项。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改变了对民族工业的态度,排除A项;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
点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6.以下是商务印书馆不同时期的两部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叙述。
1906年版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法掠受杀,百姓死者,几二千万人。
1933年版的《复兴历史教科书》:“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进一步想推翻满清,实行民族革命。
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史料选取不同B. 史观运用不同C. 内外时局不同D. 社会性质不同【答案】C【解析】1906年还处于清政府统治之下,教科书对于试图推翻清王朝的太平天国运动当然认为是“倡乱”;而1933年是在国民政府统治之下,且面对日本的侵略,需要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因此对太平天国运动能给予正面评价,故答案为C项。
材料没有反映史料选取和史观运用方面的不同,排除A、B项;1906年和1933年中国均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排除D项。
7.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
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
这次会议A. 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B. 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C. 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确立D. 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答案】B【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产生人民政府,以及大会代表和政府委员均有一定的民主人士等信息来看,这次会议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即在中国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故答案为B项。
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排除A项;1949年一届全国政协的召开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排除C项;1954年宪法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排除D项。
点睛:1948 年4 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这次讲话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敌人;提出土改的总路线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提出革命目标是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8.包产到户最初兴起于1956年,随着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被迫中止。
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再次兴起,1962年8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又遭到批判。
20世纪70年代末再次出现并获中央肯定。
这反映了A. 八字方针的制定B.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C. 改革开放的实施D. 经济决策深受“左”倾错误的干扰【答案】B从包产到户在不同时期的遭遇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探索,在“左”倾错误严重时遭到批判,在思想路线和经济政策真正从中国国情出发时又得到肯定。
故答案为B项。
A、C项不符合材料总体信息,排除;D项说法片面,经济政策也有不受“左”倾错误干扰的时期,排除。
点睛: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成功探索包括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1960年针对三年经济困难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文革”期间两次成功的探索。
探索中的重大失误包括1958年社会主义总路线制定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相继开展;1966—1976年“文革”期间,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严重冲击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国民经济损失严重。
9.罗马法学家尤里安在就罗马法的某项内容做出解释时曾举例说:“没有人怀疑,如果我在我的土地上播种了你的小麦,收获物及出卖收获物的价金将是我的。
”这反映了罗马法A. 法律体系建设已日趋完备B. 强调维护土地贵族的权利C. 私有财产所有权保护不力D. 物权保护之规定更加完善【答案】D【解析】土地上的生长物应当属于土地所有人,尤里安的解释实际上是肯定了所有物的权能,因此这一现象反映了罗马法对物权保护的规定更加完善,故答案为D项。
A项说法夸大,从这一单独现象不能得出法律体系建设已日趋完备的结论,排除;这一规定并非只是针对土地贵族,而是保护所有土地所有权人,排除B项;材料中的解释表明罗马法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更加完善,排除C项。
10.1701年英国国会通过的“嗣位法”规定:英国王位不能传给天主教徒,英国国王必须参加英国国教会,依附国王的人不能担任下议院议员,法官的任免权归议会。
据此可知英国A. 权力斗争延伸到宗教领域B. 实现了国王“统而不治”C. 国王和议会斗争仍在延续D. 司法权由议会下院掌握【答案】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国王和议会的斗争一方面是议会要求限制王权,另一方面还包括资产阶级信仰新教和国王信仰的天主教之间的斗争,因此材料中的规定说明国王和议会的斗争仍在延续,故答案为C项。
这种宗教领域的斗争本来就在资产阶级革命之中,排除A项;《权利法案》的颁布使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状态,排除B项;议会掌握对法官的任免权,而不是司法权,排除D项。
11.1930年3月,苏联农业集体化比例由1929年12月的20%猛增到58%。
苏共中央对此现象进行了批评,随后集体农庄数量开始减少,1000万户农民退出农庄,据此可知A. 苏共部分修正农业集体化进程B. 苏联农业公有化方向发生变化C. 世界性危机影响苏联农业决策D. 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由1929年12月的20%猛增到58%”可以看出,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进程出现急躁冒进的现象,因此苏共中央对此现象进行批评是部分修正农业集体化的进程,故答案为A 项。
B项不符合史实,农业公有化方向没有发生变化,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世界性危机对苏联的影响,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2.1970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先后进行了13轮外长谈判,就互不使用武力问题达成共识。
同年8月,勃兰特总理实现访苏。
这反映了A. 两极格局出现缓和B. 苏联在军事上超越美国C.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D. 德国外交实现独立自主【答案】A【解析】联邦德国属于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心国家,联邦德国和苏联关系的缓和说明当时两极格局出现缓和,故答案为A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