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游侠列传》:一种难以言喻的孤独
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534d8823186bceb18e8bb43.png)
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原文译文赏析《史记·游侠列传》原文作者:司马迁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
”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
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着于春秋,固无可言者。
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
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
死而已四百馀年,而弟子志之不倦。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戹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
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
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
”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蹻暴戾,其徒诵义无穷。
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
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沈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
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
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
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埶激也。
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
然儒、墨皆排摈不载。
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
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絜退让,有足称者。
名不虚立,士不虚附。
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
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
试析史书中的游侠形象——以《史记》《汉书》游侠列传为例
![试析史书中的游侠形象——以《史记》《汉书》游侠列传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86cdc87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fe.png)
学科採余Disciplines Exploration 试析史书中的游侠形象—以《史记》《汉书》游侠列传为例陶嘉伟(大连大学历史学院辽宁•大连116622)摘要侠文化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随着历史进程,大量小说、戏剧和话本的出现和发展,例如《聂隐娘》《虬髯 客》《三侠五义》以及近现代古龙、金庸的武侠作品,逐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
与此同时,历史实际存在的游侠形象开始与小说等文艺作品中的武侠形象逐渐混淆。
为了一定程度还原游侠形象,本文将从三个部分入手分析:混淆的原因,《史记》中的游侠特征,《汉书》中的游侠特征。
回归《史记》《汉书》从两部史学名著中尝试对游侠形象总结。
这不但有利于重新认识游侠在历史中的形象,也有利于文学上的创作。
关键词游侠《史记》《汉书》中图分类号:丨2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 xnki.kjdkz.2020.11.018 An A nalysis of the Chinese R anger Im ages in H istorical Books------Take the biography of R angers of "historical records" and "History in the Han Dynasty"as an exampleTAO Jiawei(C o lle g e o f H istory, D alian U n iv ersity, D a lia n, L ia o n in g116622)Abstract The culture of heroism(Xia in Chinese)is one of typical cultures in China,and with the historical time passing by, there are packs of novels,dramas and paintings showing up and developing,such as Nie YinNiang,Beard Man,Three Heroes and Five Gallants modem Gu Long and Jin Yong's martial arts works,which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s.Meanwhile,the real characters of Chinese rangers in history started getting confused with ones from the literature works.In order to discern and clarify the images of Chinese rangers as far as possible,this article will be analyzed in three ways: 1.The reasons of getting confused2.The characters depicted in the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3.The characters depictedin the History in the Han Dynasty Based on the ways above,we will extract an overall image from the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and the History in the Han Dynasty.In this ways,not only can we reacquaint with the Chinese rangers,but also enhance the creation in literature.Keywords Chinese rangers;"Records of the Historian";"the History in the Han Dynasty"1混淆的原因“侠的存在是中国社会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具有鲜 明的民族色彩和浓厚的文化意蕴。
漫谈游侠——读《史记游侠列传》后感
![漫谈游侠——读《史记游侠列传》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447aa2f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a2.png)
漫谈游侠——读《史记游侠列传》后感游侠,这个词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古代社会中,游侠是指那些有着高尚品行、侠义心肠的人,他们常常以义勇为名,出于维护正义与公平,保护弱者的使命而行动。
这些游侠的故事,如今被收录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读后令人叹为触动。
《史记游侠列传》是中国古代史书《史记》中的一个专门章节,其中记载了很多著名的游侠故事。
这些故事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展现了游侠的品质和精神。
阅读《史记游侠列传》,我深深被游侠们的行为所打动。
他们坚守正义,忠于心中的信仰,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都能坚守初心。
他们无私地帮助他人,不计较个人得失,从而赢得了人们的赞赏和尊敬。
不论是白起、霍去病这样的睚眦必报,一心报国的英雄,还是杨鉴、范增这样的藏名不露,济世救人的侠义之士,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力量,诠释着游侠精神。
他们忍辱负重,忠于自己的理想,为弱小和受苦的人发声,为正义与善良而战斗。
游侠精神在古代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当今社会,游侠精神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尽管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游侠精神所代表的公平、正义和正直的价值观依然可以被我们所追求。
读完《史记游侠列传》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作为现代人,我们也需要秉承游侠的精神,追求正义与公平。
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关心身边的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我们可以加入社会公益组织,为弱者提供帮助和支持。
我们可以为自己的信仰而奋斗,坚持正直的立场。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现代社会的游侠,用自己微小的力量影响和改变世界。
读完《史记游侠列传》让我明白,游侠不仅是一种形象,更是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在历史中展现了巨大的力量,也彰显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游侠精神的延续和发扬,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交往,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读完《史记游侠列传》让我对游侠这一形象和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游侠代表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正直,他们以自身的行动点亮了历史的长河。
[史记游侠列传]游侠列传
![[史记游侠列传]游侠列传](https://img.taocdn.com/s3/m/7f296fd7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e1.png)
[史记游侠列传]游侠列传游侠列传篇(1):《游侠列传》原文及译文游侠列传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
”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
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
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
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
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游侠列传篇(2):游侠列传序原文及翻译游侠列传序选自史记,快一起来看看游侠列传序原文及翻译吧!游侠列传序原文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
”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
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著于春秋,固无可言者。
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
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
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
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
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游侠列传篇(3):余秋雨《何谓文化》(2)世界报告(5)难道,文化人为了“学术研究”和“社会调查”,就应该起这样的作用扩大了看,我觉得“文明冲突论”和其他许多类似的理论,也或多或少进入了这样的模式,必须引起警觉。
文化和文明,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从它们的“研究需要”回到人文道德的伦理本体,不要因手段而使目的异化。
二十一世纪,随着传媒技术和互联网系统的突飞猛进,那种以“文化”的名义造成恶果的可能性,比过去任何时代都大大增加。
六二○○五年四月十五日,我应邀在哈佛大学演讲。
演讲结束后,又两度与该校二十几位教授长时间座谈,话题频频涉及“文明冲突论”。
试析史书中的游侠形象——以《史记》《汉书》游侠列传为例
![试析史书中的游侠形象——以《史记》《汉书》游侠列传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73f6f30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06.png)
试析史书中的游侠形象——以《史记》《汉书》游侠列传为例古代中国历史上的游侠形象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关注和喜爱。
这些游侠以其勇敢、忠诚和正义的精神形象,在史书中被赞誉为一种典型英雄形象。
本文将以《史记》和《汉书》中的游侠列传作为例子,试析史书中对游侠形象的描绘和赞美。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其中收录了许多游侠列传,如《鲁仲连列传》、《邹阳列传》等。
史书中对游侠形象的描写非常精彩,展现了游侠们的崇高品质和丰富内涵。
首先,史书中的游侠形象展现了忠诚和勇敢的精神。
比如《鲁仲连列传》中,游侠鲁仲连被描绘为一个舍命救人的英雄。
他在伐楚之战中舍弃自己的性命,救助了受伤的王倩,展现了他对国家、君主和战友的无私支持和忠诚。
在《邹阳列传》中,邹阳则被描写为一个因为帮助朋友而犯下谋反罪名的游侠。
他不惧严刑拷打,坚守正义,最终为朋友洗脱清白,展现了他的勇敢精神和正直品质。
其次,史书中的游侠形象强调了正义和道义观念。
这些游侠以慷慨赴义和行侠仗义的事迹为人们所称道。
比如《史记》中的《召陵辛祭仲容》列传中,史书描绘了辛祭仲容帮助被压迫的人民,维护社会正义的故事。
他以其高尚的道德观念和伟大的牺牲精神,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
同样,《汉书》中的游侠列传也强调了游侠们固守正道,维护社会稳定的精神。
史书中的游侠形象还突显了游侠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人文情怀。
在那个时代,游侠不仅需要具备武艺过人的实力,还需通达音律、懂得礼仪和文学。
在《史记》的列传中,有一些游侠将自己的才情用于文学创作,如《白虹贯日》以及《吕洞宾列传》中的吕洞宾等。
他们通过诗词和文章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成为那个时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史书中游侠形象的一些负面描绘。
在《史记》和《汉书》中的游侠列传中,也有一些游侠被描绘为奸诈狡猾、心机深沉的形象。
这些游侠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甚至违背道德原则。
虽然这些形象并非游侠的典型代表,但也提醒我们要对游侠形象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
司马迁的游侠观
![司马迁的游侠观](https://img.taocdn.com/s3/m/3191792c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ee.png)
司马迁的游侠观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司马迁阐明了他的游侠观:“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接着,他又直接和间接地提出了“布衣之侠”、“匹夫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卿相之侠”、“豪暴之侠”等称谓,由此可见司马迁对游侠认识的深刻性和全面性。
而他所提出的“侠客之义”正是对后世影响异常深刻的侠文化的核心。
司马迁看待游侠,更多的是从积极的方面其精神的光彩,他对游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舍己为人、除暴安良等行为给予了肯定和赞扬,他看到的是这种正义行为给内心不平而又无处申诉的广大弱势群体所带来的压抑精神的伸张、心灵的慰安和虚幻中的平衡。
在他的笔下,战国四公子、侯嬴、朱亥、朱家、剧孟、郭解等十几位令人扼腕慨叹的形象即是其理想化游侠观的实证,这些人所展现的是令人感奋、催人振发的侠客之义,一种几乎纯粹的完美。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与侠在文化上各有侧重的,侠代表的是尚武传统,儒代表的是礼乐传统。
侠强调个性的张扬,儒强调道德伦理对个性的制约与引导。
但从深层人格构造来看,他们又存在诸多相通之处。
儒家强调见义勇为,这与游侠观念的核心“信义”是异曲同工的。
司马迁的游侠观流露出来的是个人身世遭遇的沉痛感慨,其感慨所由,乃是因为入世心理受到强烈冲击,出现不平,从而寻求一种现世中的宣泄,获取心灵的慰藉与平衡。
在司马迁的游侠观念中,儒家思想似乎表现的不是特别明显,而是一种自然的,无意识的行为。
此时,司马迁虽然能以史宣泄心中之不平,但他还只是从文人和历史学家的角度表达了对游侠的赞扬和同情。
而开创了文人以游侠自况的先河,在诗歌中以游侠的形象寄托自己的愿望和理想的,正是曹植。
他在《白马篇》中塑造的少年游侠,有着英勇豪迈的气概和忠贞为国的崇高品质,正是他心中志气的反映。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史记游侠列传》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史记游侠列传》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c76c6cf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93.png)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史记游侠列传》原文及翻译《史记游侠列传》是中国古代史书《史记》中的一篇,该篇主要记述了古代游侠的事迹和风采。
下面,我将为您呈现《史记游侠列传》的原文及翻译。
史记游侠列传孔子曰:“游侠世俗称其乐者,非其乐也。
”世俗以为游侠者以忠信为体,行义为主,遇贫穷而不忍见之,遇富贵而不欺诈之,使天下之身言皆非实也。
世俗以为之非孔门学族之业,下故不称孔子之道。
然游侠之业,厥务儒者未明。
或问召宜生、白贲相应者是也。
叔仲贵于行义,然累吴君以黄金百镒。
甯敖好贾,然不蚤行者不与之言。
公孙敬好进善,然收留客有术。
颛顼、高阳之君贵射,射者善与之为伍。
鲁无道,孔子恶之,然自许以天下可规,不以道蔽也。
不乐微行,乐正义能行己之道者,故谓之游侠。
微行,不可已也。
于予与其信其梦也,不如信吾所闻。
游侠不前后乎曲曲文公。
说者曰:“知君不及游侠远矣,远矣。
”知君之可知也,游侠之可知也,为其下也。
使人信君之诺兮!亦智乎告以游侠兮!世俗尚之。
故周、召之闵其臣如载。
天子尽命行之,言必实。
彼必许之以权,虽将极辟,人从焉;必许之以声,虽将弊困,人从焉。
直求以逐羊,开然适理。
竹箦击壤,群公不易。
故世俗称为游侠者,实游侠居焉。
世俗称为自尕者,实自尕居焉。
孔子所载,周亚夫之事也。
趋群公之事,取百家之议。
自史以迄今,不相逾越,数万语,辄不离是,臣愿得以蔽曲予。
所言迅疾蓄,执直而柔,君子可夺舟也。
或美之,或恶之,不可不辞。
凡其辟王者之事,斯成也。
皆悬之难者也,其告之恶者也也。
迅疾之声么,所以谏上无口,悔人莫之肯听者也。
周亚夫御戎夫之卒,闻罢兵於内,将之於外。
使人看之,谓其村悬落,长吏免之。
厚衣重帐,入见於君曰:“前为汉之时,闻秦杀如羊然。
彼时吾贫而不能从事,故自为奋发。
今闻汉诛卫,吾闻汉诛之漆身,或斧之断臂,或缟之断首。
吾,汉将也!有汉将诛,愿王试1. 孔子曰:“游侠世俗称其乐者,非其乐也。
”这句话是孔子对游侠的评价。
游侠虽然被世俗看作乐于行侠之事,但这并不是他们真正的乐趣所在。
《史记》赏析——游侠列传
![《史记》赏析——游侠列传](https://img.taocdn.com/s3/m/f30f0357f7ec4afe04a1dfe2.png)
《史记》赏析——游侠列传一箫一剑平生意文能传诵千古,不只要在纸面上好看,关键是要能使人人同感,纵使千古以下,尤能令人热血沸腾,感喟不已。
或许是少年心性使然,多年前读太史公的《史记》,开篇一般轻轻跳过,首先翻看的定是《游侠列传》、《刺客列传》以及《项羽本纪》这类血性文字。
太史公文字,人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确实具有镌刻山河、雕镂人心的不朽伟力。
然而,别的文字或许看过一遍即休,只是这篇《游侠列传》,却能一看再看,百看不厌。
《游侠列传》是《史记》名篇之一。
此文不但善于叙事,且叙事与议论相结合,行文中‚咨嗟慷慨,感叹宛转‛,层层回环,步步转折,处处倾泻出作者的‚愤激‛和‚不平之气‛。
后人多认为太史公此文乃自伤身世有感而作,看来并非虚言。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曾交待写作动机,云:‚游侠救人于厄,振人不瞻,仁者有采;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敢焉。
‛《游侠列传》里写了几个极可爱的人物,这些被班固视为‚罪已不容于诛‛(《汉书·游侠传》)的草莽人物,在太史公的笔下成了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的传奇英雄。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自司马迁《游侠列传》问世以来,侠就与历代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虽然东汉以后,历代史家就不再专门为游侠立传了,但游侠的精神却逐渐渗透到文人生活之中,影响至为深远。
从‚抚剑独行游‛的五柳先生到‚纵死侠骨香‛的青莲居士,几乎每一代的文人都有着‚书剑飘零‛的梦想,构成了千古文人侠客梦。
而作为历史人物的‚游侠‛,经过史家、诗人、小说家的不断加工,逐渐定型为后世武侠小说中叱咤风云的侠客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历代文人学士之学剑和任侠,大约并非真的想成为行走江湖的大侠,而是想借此‚豪气一洗儒生酸‛。
正清人张潮所谓‚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之。
‛大概春风得意者大概不会念念不忘游侠,只有屡经坎坷饱尝人间艰辛之人,才会深感人间侠士的可贵。
当初太史公‚愤激著书‛传游侠,后来者读《游侠列传》则‚喜动颜色‛,不就因为一肚皮牢骚可以借此宣泄而出么?金圣叹深谙个人缘由,一口便道出了太史公的心思:‚一部《史记》,只是‘缓急人所时有’,是他一生著书旨意。
《史记》第六十四章游侠列传
![《史记》第六十四章游侠列传](https://img.taocdn.com/s3/m/66faa89f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57.png)
《史记》第六十四章游侠列传韩非子说“:儒生以儒家经典破坏法度,而侠士以强力违犯法令。
”对这两种人都加以讥讽。
但儒生却多被世人所颂扬,至于以权术取得宰相卿大夫的职位,辅助当代天子,功名都记载在史书之中,这本无可非议;至于像季次、原宪是平民百姓,虽用功读书,独怀君子的德操,不苟合世俗而坚守道义,世俗之人亦嘲笑他们,所以他们一生住在空荡荡的草舍,粗衣素食,尚不得果腹。
他们已死四百多年了,而他们的世传弟子们,却不倦怠地怀念他们。
当代的游侠者,有的行为虽不符合道德法律准则,但他们言必守信,行必有结果。
已允诺的,必诚心做到,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生命去救助别人于危难之中,经历了生死考验,却不炫耀自己功德与本领。
那也值得赞美吧!况且,危难之事是人们常能遇到的。
太史公说:从前虞舜在掏井和修仓时遇到危难,伊尹背负锅案当厨师,傅说曾在傅岩隐居做泥工,吕尚曾在棘津遭困厄,管仲曾经戴过手铐脚镣,百里奚曾经当奴喂牛,孔子曾经在匡被拘囚,在陈、蔡受饥饿。
这些都是儒生所称道的仁人志士,尚且遭些灾难,何况是中等才能而又遇到乱世的普通人呢?他们可能遇到的灾害怎么可能说得完呢?世俗人有这样的说法“:何必区别仁义与否,受谁禄谁就有德。
”所以伯夷耻食周粟,竟饿死在首阳山,而文王与武王并不因此而损害王者的声誉。
盗跖和庄..凶暴残忍,而他们的党徒却歌颂他们的道义无穷。
由此可见“,偷盗衣带钩的要杀头,窃取政权的却被封侯,封侯的人家就有仁义了。
”这话并非空话。
现在拘泥偏见的学者,有的死守着狭隘的道理,长久孤立于世外,哪能比得上以庸俗的观点迁就世俗,随世俗的沉浮而猎取荣耀和名声的人呢?而平民百姓之人,看重取予皆符合道义,许诺一定实现的美德,千里之远追随道义。
为道义而死却不顾世俗的责难,这也是他们的长处,并非随便就可做到的。
所以读书人处在贫困窘迫的情况下,愿意托身于他,这难道不就是人们所说的贤能豪侠吗?如果真能让民间游侠者与季次、原宪比较权势和力量,比对当今社会的贡献,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史记 游侠列传》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史记 游侠列传》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4ec859cf61fb7360b4c6590.png)
《史记·游侠列传》原文及翻译原文: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
”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
至如()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世主,功名俱著()春秋,固无可言()。
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
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
死而已四百馀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
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
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灾,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
”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跻暴戾,其徒诵义无穷。
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
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
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
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
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
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
然儒、墨皆排摈不载。
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
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
名不虚立,士不虚附。
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
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
司马迁《游侠列传序》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游侠列传序》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24cde64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69.png)
司马迁《游侠列传序》原文译文赏析《游侠列传序》是司马迁的一篇文章,下面将对其进行原文及译文赏析。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所著有《史记》被誉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在《史记》中,有一篇名为《游侠列传序》的文章,下面是该篇文章的原文和译文:《游侠列传序》原文:豫让将为侠义,佩玉以为信。
假玉无完荣,逐隐斯世迁。
出言交以智,退身居以贞。
未见富贵时,谁知贫贱险。
人无取闲愿,天有陷溺心。
独步实淹留,孰云机势均。
延陵欺母后,楚胥入汉巾。
忽露异质性,权省风波津。
善骑射非干,佞幸各以勤。
风本起倒悬,英名彰古今。
群俗习惯移,圣贤留可衷。
陈寕推诗道,大数出才人。
琴心剡若磨,石网犹不镌。
轹函辞尊俎,贾迹大户门。
数赐窦车辚,频设赵鼓矜。
顾机是儿戏,篇籍残千顷。
秋草溪桥赏,春花园里亲。
为君琴瑟意,料理卷舒纶。
《游侠列传序》译文:豫邦的让将军本身就以侠义闻名,佩戴着玉佩以示其忠诚。
虽然这块玉佩不完美,但是他把这块玉佩一直随身携带着。
他言谈之间宽厚有智,行动之间自处高洁。
尚未得到富贵的时候,谁会知道贫贱的危险。
人们未曾得到休闲之愿,而天却时常有危险陷溺之心。
他独自一人留连在游人繁忙的世间,谁能说这不是命运的安排呢?当延陵在母亲死后不顾一切地入侵国家,将国家推到危机中时,楚胥(楚国公子胥)纵身投奔汉王,挂起巾帼降服于汉王,为其效力。
他突然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气质和才华,成功地处理了风波与困难。
善于射箭不仅仅是充满了技巧,而是聪明才智的展示。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间,奸诈与阴险的人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都非常努力。
贤者本来应该受到尊重和赞扬,但是在这个世间,他们常常被忽视。
当风向发生变化时,英名会赫然在世。
当社会的习惯发生改变时,圣贤始终保持其真实的内心和真实的本质。
陈寕埋头修炼诗书之道,骄傲地担当起了大器。
他的心灵如同琴瑟一样光滑,犹如磨石一般光亮,没有瑕疵。
他不屈不挠地坚持自己追求的方向,不顾他人的眼光与评价。
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534d8823186bceb18e8bb43.png)
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原文译文赏析《史记·游侠列传》原文作者:司马迁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
”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于世云。
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俱着于春秋,固无可言者。
及若季次、原宪,闾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
故季次、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
死而已四百馀年,而弟子志之不倦。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戹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
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
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鄙人有言曰:“何知仁义,已飨其利者为有德。
”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蹻暴戾,其徒诵义无穷。
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
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沈浮而取荣名哉!而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诚使乡曲之侠,予季次、原宪比权量力,效功于当世,不同日而论矣。
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
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
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埶激也。
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
然儒、墨皆排摈不载。
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
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絜退让,有足称者。
名不虚立,士不虚附。
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
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
史记游侠列传鉴赏
![史记游侠列传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2228b890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3c.png)
史记游侠列传鉴赏史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书,被誉为中国历史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的列传部分记载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杰出人物与事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启迪。
而其中的《游侠列传》更是引人注目,本文将对《游侠列传》进行深入鉴赏。
《游侠列传》是史记中一篇独特的列传,虽然它不像其他列传那样聚焦于重要政治家或将军,却展现了另一种特殊的历史群体——游侠。
游侠是古代社会中一类自由行走于各地之间的武士,他们往往身怀绝技,以捍卫正义、除暴安良为己任。
史记中的《游侠列传》聚焦于民间英雄、义士和侠客,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入的分析,展现了他们的形象和价值观,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先看其中的《伯牙琴》一篇。
伯牙琴是古代知名的音乐家伯牙与好友钟子期的故事。
故事中,伯牙弹琴时,音乐声动人心魄,而其琴竟缺了一根弦。
与伯牙相交多年的钟子期见状,立刻抱起剩下的琴弦,弹奏出完美的旋律。
这个故事中展示了真挚友谊和追求艺术的精神。
伯牙不因琴弦的缺损而气馁,而是通过这次意外的遭遇,更加深了他和钟子期之间的友情和默契。
这篇故事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情节,生动地展示了伯牙和钟子期的人品和情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接下来是《白起吕后列传》。
白起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与吕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物,但在列传中却通过史笔的运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白起是一位杰出的统帅,以勇猛果断、善于运筹帷幄而著称。
而吕后则是历史上著名的权谋家,她通过巧妙的手段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目标。
通过对这两位历史人物的描写,史记在道德品质和历史作用上进行了悬殊的对比。
这种对比对于理解古代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历史背景的变迁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以上两篇,史记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游侠列传,如《平原君虞卿列传》、《平津侯列传》等等。
每篇列传都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刻画栩栩如生的形象,将古代游侠的荣辱得失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些列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中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也可以对古代的历史变迁和政治风云有更深入的认识。
《史记》侠义之士的独立意志与悲剧人格-史记的侠义
![《史记》侠义之士的独立意志与悲剧人格-史记的侠义](https://img.taocdn.com/s3/m/b71b97f93169a4517623a312.png)
一
《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传写的都是侠肝义胆、急人所难、为知己者死的侠义之士。他们最为可贵的是“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史记•刺容列传》)。也就是说,这些侠士完全是为着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的,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为权贵而放弃操守,在他们的心目中“义”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本着“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史记•游侠列传》)的为人准则,从而坚守自己的独立意志,即使以生命为代价也无怨无悔。
中国古代社会有“士、农、工、商”四民之说,“士”为四民之首,他们多是社会精英,要么拥有知识的宝藏,要么代表道德的典范。自古以来,“士”人既彰显了时代的精神风貌,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一些杀身成仁的志士与舍生取义的侠士不仅载入史册、千古流芳,而且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缩影、子孙万代学习的榜样。司马迁的《史记》正是通过对形形色色士人的描写,为后人展示了中国三千年的历史风貌,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光辉、社会的弊端、历史的发展等方方面面,使我们后人不得不展卷长叹、掩卷深思。读《史记》最令人叹服的是司马迁独特的历史视角、独立的是非意识及其大胆的批判精神。“人们所以把《史记》称作‘无韵之《离骚》’,原因之一就在于《史记》有‘怨’也有‘愤’。这是因为司马迁写作《史记》,不仅个人‘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而且更主要的是自身特殊的经历和遭遇使他清醒地看到了历史上的不公、人间的不平,愤世嫉俗,忧思深广,不能不‘微言讥刺,贬损当世’。”①刘熙载认为,“太史公文,悲世之意多,愤世之意少,是以立身常在高处。”(《艺概》)正因为司马迁能“立身”高处,所以他面对历史、面对社会、面对人性表现出了他特有的高度,不以统治阶级是非标准伪饰历史,而是敢于彰显真善美。《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就是很好的证明。
史记游侠列传读后感400字
![史记游侠列传读后感4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89bd3d8c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93.png)
史记游侠列传读后感400字
《史记·游侠列传》是司马迁所著的一篇历史记载类的文章,
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游侠的风采和行为,展示了游侠所表现出的各种品质和特点。
这篇文章让我非常感慨与思考,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读《史记·游侠列传》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伟大的历史使命。
作者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撰写这部权威的历史著作上,在这部著作中,他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游侠们的生活、品质和行为,从而真实地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景象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这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致命魅力。
读《史记·游侠列传》表达的第二个感觉是:豁达的风格和良
好的品质。
游侠们在困境中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对正义和道义的坚守也让我心生敬意。
这种英雄气概是不同于我们现代人的,他们有着世外高人般的豁达和自信,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要求,为了维护尊严和荣誉之类的抱负,他们甘愿走上短暂却充实的人生之路。
此外,《史记·游侠列传》还让我看到了良好的社会和政治风气。
在当时社会,游侠们不是人人都能成为游侠,而是有一定的资产和品质要求。
同时,游侠们的存在也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尊严,为正义而战,他们的出现让人们有了更加公正和平衡的生活。
这种思想和行为对今天的社会发展给予了启示和借鉴。
总之,《史记·游侠列传》是一部表现出历史风采和文化内涵的著作,它所展现出的风貌、品质、行为等方面,让今天的我们有了更好的社会意识和道德观念。
它提醒我们铭记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以及重视和保护社会和谐与尊严。
《史记-游侠列传太史公曰》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游侠列传太史公曰》原文、翻译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02524be4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c4.png)
《史记-游侠列传太史公曰》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史记-游侠列传太史公曰》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1],言语不足采者[2]。
《史记》中的侠客形象:以《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为中心
![《史记》中的侠客形象:以《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为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b4fd1f01b9f3f90f77c61bd4.png)
《史记》中的侠客形象:以《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为中心《史记》中刺客和游侠是侠客在不同时期的具体投射,他们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太史公将他们分别立传,既是对他们身上历史差异的客观反映,也是对自身理想和感情的寄托。
本文结合《史记》中《刺客列传》、《游侠列传》两篇文章,深入分析刺客与游侠这两类侠客的形象特点。
标签:史记游侠刺客韩兆琦先生总结《史记》的抒情性时说:“司马迁的笔端时常流露着一种愤激之情,一种沉郁之气。
”他的写作往往怀着一种深情,这种深情在《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的侠客形象中清晰的体现出来。
《史记》中的刺客与游侠各自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同时又共同构成了太史公笔下的侠客形象。
以下结合具体文本,对《史记》当中的侠客形象进行具体深入地分析。
一、《刺客列传》中的侠客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描写了春秋到战国时期的六位刺客:鲁将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迫其归还侵地,达成目的后,“北面就群臣之位”全身而退;吴国专诸为助吴公子光夺取王位,借公子光设宴之机,藏刃于鱼行刺吴王僚,事成身死,新吴王“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晋人豫让为报智伯知遇之恩,在智伯为赵襄子所杀后,三次谋刺赵襄子为智伯报仇,最后伏剑自杀;聂政为报严仲子“奉黄金百镒前为聂政母寿”之恩,助严仲子翦除政敌,刺杀韩相侠累,“自屠出肠”身死;荆轲为燕太子丹刺杀秦王,事败身死,六年后高渐离刺秦,被诛。
可以看到,《刺客列传》中的侠客们多通过“勇力”实现目的,如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豫让“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聂政“独行仗剑”刺杀侠累。
他们都是靠一己之勇以达到刺杀的目的,其行为多带有暴力特征。
其结局也多血腥惨烈,如豫让为达目的主动“漆身为疠,吞炭为哑”、聂政“皮面决眼,自屠出肠”、荆轲“被八创”,其惨烈犹然可见。
刺客们能够“不爱其身”,重义轻命,是因为他们在价值观上抱有一種“愿为知己者死”的信条,如公子光“善客待”专诸,并保证专诸的后事,“光之身,子之身也”,专诸便能为其效命。
读《史记 游侠列传》
![读《史记 游侠列传》](https://img.taocdn.com/s3/m/44a72472783e0912a2162aa1.png)
读《史记游侠列传》再读《史记》,《游侠列传》让人感慨颇多。
这篇文章太史公最是斟酌用意,以儒侠对举,以儒为侠作反衬,以朱家、剧孟、郭解等出身草根的游侠为例,称颂了他们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高贵品格。
《游侠列传》篇全文共2400余字,着墨不多却字字珠玑,写得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朱家、剧孟、郭解等人,既非改朝换代的帝王,也非封疆裂土的诸侯,更非名垂青史的诸子百家,一介草莽,何得以让太史公如此垂青,独成一篇,以极其真挚的笔墨写进这本“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些人身上,有哪些优秀的闪光点让太史公如此青眼有加呢?通篇来看,有以下几点值得大家学习:诚信之美。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
他们都很守信用,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努力做到,为了千金之诺,可以轻生死,抛血躯,付出一切努力也要达成。
薄望之美。
朱家曾暗中相助季布摆脱被杀的厄运,等到后来季布官拜河东太守成为抵御匈奴的名将时,却终身不再与季布相见。
郭解救了别人的性命,从不沾沾自喜,觉得奇货可居在人家面前夸耀。
他们帮助别人,完全从心中之义出发,从来不指望被帮助之人能报答什么,也没有想过要以此扬名,厚施而薄望,是一种纯粹的不带功利之心的乐于助人。
慷慨之美。
朱家、剧孟、郭解等人,总是把别人的事放在第一位,为了帮助别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
他们尽管贫穷,然一旦人有事相求,合于义,必全力以赴。
朱家救济别人的困难,总是从最贫贱的开始,而自己却过着穷苦的生活,衣服破的连完整的色彩都没有,每顿饭只吃一样菜,乘坐的不过是个小牛拉的车子。
这些游侠具有强烈的正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扶危济困、帮助弱小的社会道德推向了极至。
成人之美。
郭解曾经深夜前去洛阳调解一场许多人都没能调解的纠纷,当事人佩服他的为人,听从了他的意见,答应何解。
郭解又连夜赶回,并告诉当事人让他们先不要听他的话,等他走后,让洛阳诸公们再来调停,那时他们再和好。
本来是自己做的好事,却要说成是别人的功劳。
《史记-游侠列传鲁朱家者》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游侠列传鲁朱家者》原文、翻译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ee677762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3c.png)
《史记-游侠列传鲁朱家者》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史记-游侠列传鲁朱家者》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侠——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非常独特的一种生命形式。
在儒家建立的严密群体伦理社会结构中,侠——代表了一种孤独、一种背叛、一种出走。
侠——不仅仅是武功技术的拥有者。
侠,在儒家文化的天罗地网里,更大的价值是保有了最后一点个人浪漫的生命自由,保有了从人群走向江湖山水的纯粹心灵向往,保有了以个人力量对抗世俗价值的傲气。
中国文化如果缺乏“侠”的精神,会更没有个人价值,会更缺乏孤独自我完成的骄傲,也会更失去对抗权贵与统治者的自信。
侠——在堕落的儒学系统里是最后的是非与正义的坚持。
1 墨家具备了“侠”的雏形
有学者认为“侠”的起源与春秋战国盛行的墨派哲学有关。
墨家主张“兼爱”与“非攻”。
“兼爱”有意对抗儒家以家族为主的私利垄断,提倡超越家族、以人性为基础、无阶级的、平等的社会,是初期的社会主义信仰。
“非攻”是指责强凌弱、众暴寡的社会掠夺,墨家哲学更以实际行动参与春秋战国国际间的和平与制衡。
墨家的“实际行动”包括了拥有武力,拥有精英的救援团队,在霸权的侵凌跋扈时,以实际行动救助弱小者。
墨家的成员多是一代有热血、有梦想,追求社会平等、助弱扶贫的社会精英。
他们多身怀绝技,却不甘为统治者驱使,不甘为功名富贵出卖自己,宁愿走向民间,独来独往,或隐姓埋名,或长啸狂歌于市井酒肆,惊世骇俗,无视家法国法,特立独行,视权力财富如粪土。
墨家的生命理想,墨家建立的人格典型,隐隐然已经具备了“侠”的雏形。
墨派的信仰在战国曾一度盛行,所谓“天下不归于杨,则归于墨”。
孟子曾强烈批判流行的墨派哲学。
孟子认为墨家思想导致“无父”、“无君”。
今日看来,“无父”正是家族的颠覆;“无君”也隐含着对抗统治者、还政于民的最初期民主理想。
墨家塑造了“侠”的雏形,在乱世替天行道。
但是,秦汉统一,中央集权,“侠”的特立独行自然不容于统治集团。
《史记》说:“侠以武犯禁”,墨派哲学急速消失,墨派分子被解散为隐匿民间的“游侠”,《史记》一句话,道破墨派知识分子反统治者的本质,也说明了“游侠”的悲剧命运。
秦汉开国,都有迁游侠于京城的纪录,一次迁游侠人数多达十万人;这里的“游侠”,就是统治者眼中的黑帮,“迁游侠”的举动也就像今天的“肃清项目”吧!
“游侠”是统治者眼中危险的黑帮,拥有“以武犯禁”的造反力量,聪明的统治者“迁游侠于京城”是为了就近看管。
侠——拥有武力,侠的武力又触犯统治者的禁忌,因此,侠便被或逮捕、或杀戮、或收买,或──孤独地走向民间、走向江湖、走向荒野草泽。
似乎,“侠”的身上有一种沧桑,一种荒凉,一种难以言喻的孤独。
2 《史记》为侠单独立传
“侠”自秦汉起,两千年来,悲歌慷慨,成为中国历史上独特的“悲剧英雄”。
统治者其实常常是真正最大的“黑帮”,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时代,侠成为禁忌,侠便隐藏民间,传统侠义小说,一直发展成今日的武侠小说、武侠电影,侠的故事,就是隐藏民间的背叛与颠覆的故事,等待时机,背叛统治者,背叛唯我独尊的权威,背叛高高在上为富不仁的统治集团。
最早歌咏书写“侠”的美学生命形式,以文学传承“侠”的精神的正是司马迁的《史记》,在大历史中单独为“侠”立传,使“侠”成为文化精神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读《史记》,最使人动容的也是独立于大历史中的一章──“游侠列传”。
司马迁在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时代,把所有对抗统治霸权蛮横的种子,全部隐藏寄托在鲜活悲壮的游侠生命之中。
“游侠列传”的画面如此鲜明,两千年来仿佛成为一个民族最动人的魂魄。
风萧萧兮易水寒——司马迁把每一个民族的后来者带到一个悲壮决绝的告别场面,荆轲为报知己之恩,出发刺杀秦王,来告别的人都素服相送,知道这是死别。
我总觉得荆轲在那场告别里谈笑顾盼,没有惊恐,没有哀凄,他使所有的“侠”在孤独走向死亡时有了美丽的范本。
荆轲刺杀秦王的行动没有成功,如同司马迁笔下绝大部分的“游侠”,他们注定是失败者。
仿佛他们的“失败”见证着更悲怆的执着或坚持——宁为玉碎,他们生命最后的意义在自我完成。
因此,侠的传统,也一定包含着远离世俗荣耀的苍凉,侠的“笑傲”或“啸傲”,混合交错着生命的自负、孤独,对世俗荣华的不耻与不屑。
3 侠的“家”“国”认同
豫让、聂政都是“游侠列传”里令人难忘的典型。
他们都为一种坚持执着,吞炭毁容,忍受肉体最大的苦,临终曝尸荒野,一无世俗的价值,但是司马迁使他们成为中国传统中少有的“殉道”的生命形式。
他们更近于西方宗教信仰的殉难者,他们的生命美学在儒家的主流体系中就失去了价值。
儒家的“殉道”必须在“家”与“国”的认同上,也就是儒家最高的道德——忠与孝。
侠——基本上是从“家”与“国”出走的个人,殉道便与“家”、“国”无关,常常更在于个人自我生命的完成。
司马迁为“侠”立传,也把“侠”的精神扩大到一些上层人物身上,例如统治阶层的项羽、虞姬,也都具备某种“侠”的个性,垓下被围,四面楚歌,虞姬舞剑,项羽悲歌,乌江自刎,因为真性情而失败,霸王别姬的孤独悲壮美学嘲讽了刘邦权谋卑鄙的成功,如同一部侠的史诗。
司马迁为“侠”塑造的典范,不绝如缕,流传成民间侠义小说的传统。
4 每个人心中都有李慕白
“隋唐演义”里的风尘三侠,为统治者打下江山,功成身退,并辔驰马而去,退隐江湖,“风尘三侠”的画面,在灿烂如血的夕阳里渐去渐远的孤独身影,正是后世武侠小说不断追溯的美学源流。
以对抗宋代统治集团为背景的《水浒传》使侠的形态多元化了。
“侠”可以是孤绝悲壮的“林冲夜奔”,可以是鲁智深“醉打山门”的谐谑豪放,可以是李逵的一片赤子之心,也可以是武松酒醉过岗打虎的气魄。
逼上梁山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可以是出身皇族贵裔的柴荣,可以是渔樵江渚之上的阮家兄弟,可以是政府军伍出身的林冲,可以是贩夫走卒,甚至波皮无赖,他们共同构成一个“侠”的主题。
因为官逼民反,统治者压迫,人民造反,《水浒传》的“侠”的主题更近于社会革命,传承着“侠”的个人传统,但已转变为集体意识的反叛。
近代武侠小说当然继承着“侠”的大传统,因此,或许末流偏向武功招数的奇技夸张,但是一
定程度仍然传承着“侠”的美丽精神,在无论多么污杂沉沦的现实中,仍然使人迷恋,迷恋孤独,迷恋叛逆,迷恋出走,迷恋一种千锤百炼的自我生命的完成。
因此,永远会有李慕白,飘逸于竹林之上,温暖深情却又如此忧伤,套句李安的口白——每个人心中都有李慕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