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复习纲要
《经济地理学》复习纲要第一章绪论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交通网:连接不同地点的交通线即为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
交通网的密度:是指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路线的总长度通达性: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
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
1、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
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另外,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区位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一般因子:为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
特殊因子:为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
区域性因子:在区位因子中,使工业企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区位因子。
集聚因子: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
分散因子:促使企业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的因子。
原料指数:等于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31301011课程名称:经济地理学英文名称:Economic Geography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总学时: 72学分:4适用对象: 地理科学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类的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以区位入手,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多数国家地理科学系统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
199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学科专业介绍》,将经济地理学列为地理学所有三个专业主干课程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这门课程也被作为地理科学和资源环境与城乡管理专业的主要必修课程。
本课程通过对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经济活动区位理论、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和经济活动全球化等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学学科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以及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使学生全面掌握古典区位理论和影响经济活动布局的条件,并能从经济活动布局条件入手分析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为高年纪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如下:1.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2.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思维和能力;3.使学生掌握经济活动区位、区域经济发展、经济活动全球化等方面的理论;4.使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5.使学生能将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我国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讨论法,辅以多媒体教学。
(四)实践环节无(六)本课程于其它课程的联系经济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与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引言经济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第二章: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资源分布与经济活动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和应对措施第三章: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城市与城市体系城市化进程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城市规划与管理第四章:产业布局与经济增长产业布局的形成与演变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跨国公司与全球产业重组第五章:交通与物流交通运输对经济的影响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通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第六章:贸易与全球化国际贸易的地理模式全球化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贸易政策与区域经济合作第七章:城市空间结构与经济活动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扩张与城市边界城市功能区划与经济活动布局第八章: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践环境保护政策与应对措施第九章:地理信息系统在经济地理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地理信息系统在经济地理研究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区域规划和决策的支持第十章:经济地理学的前沿领域和展望新兴产业和经济发展趋势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新挑战新技术对经济地理研究的影响结语: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发展与意义培养学生的经济地理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参考文献:1. Adams, W. M., Aveling, R., Brockington, D., & Danks, F. (2004).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the eradication of poverty. Science, 306(5699), 1146-1149.2. Castells, M. (2010).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The information age: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John Wiley & Sons.3. Florida, R. (2002).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 Basic books.4. Krugman, P. (1991). Geography and trade. MIT press.5. Storper, M., & Venables, A. J. (2004). Buzz: Face-to-face contact and the urban economy.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4(4), 351-370.。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7070102课程中文名称:经济地理学课程英文名称:Economic geography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考核方式:考试开课专业:地理科学开课学期:4总学时: 72总学分: 4二、课程目的和任务《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四年制师范院校必修的基础课程。
《经济地理学》课程由四部分内容组成,绪论、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区域分析、经济活动全球化。
对经济活动由区位(点)选择到区域(面)经济联系;由经济活动的组成单位企业(微观)到经济全球化(宏观)进行了全面分析。
通过《经济地理学》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经济地理学》性质、研究方法、发展过程、基础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原理、理论及其空间过程进行学习、研究、探索,并通过典型案例的综合分析、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对具体经济活动进行考察、研究的操作方法和能力。
通过《经济地理学》的教学培养学生传授《经济地理学》教学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并通过实证研究培养学生知识、实践的综合驾驭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二、学科体系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2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3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1区位与区位理论2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3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2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3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4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5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2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3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2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3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交通要素及其内涵2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3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1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2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3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4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5理论与现实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1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2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3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4韦伯区位论的意义5理论与现实第四章中心地理论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1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2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3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4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5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第二节廖什的中心地理论1廖什的中心地系统2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第一节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1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2企业的空间扩张第二节企业空间演变模式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第一节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1跨国直接投资的原因2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3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第二节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1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2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区位特征3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第三节跨国公司对投资区位经济影响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1区域产业分类2区域产业结构模式3、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4、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第二节区域空间结构1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2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3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4区域空间结构的形式与发展机制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1区域经济增长因素2区域经济增长机制3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第二节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2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3梯度推移学说4中心—外围理论5区域相互依赖理论第二节区际联系1空间相互作用理论2区域分工理论3区域合作理论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1区域经济差异概述2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十章经济活动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第一节发展历史1经济全球化的形成2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3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1技术进步2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3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4国际经济协调第三节经济活动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2世界贸易不断扩大、世界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3经济全球化发展地域差异明显4国际水平分工进一步发展、经济格局发生变化5经济全球化呈现多极化趋势第十一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第一节汽车工业1汽车及汽车工业2汽车工业的影响因素及布局变化第二节电子工业第三节服务业第十二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第一节新的国际分工新的国际经济联系、新的国际分工体制第二节发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1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2不同地区全球化效益的差异四.教学参考书李小建主编.经济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撰写人签字:李大勇系主任签字:。
经济地理学 ——大纲(宁大资环人文班)
绪论(发展、研究对象、体系)第一节发展一、20世纪以前三阶段:✧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经济地理学二、20世纪以来(壮大)(一)研究空间尺度变化1.企业区位2.区域经济的整体特点3.全球分工与合作4.不同空间尺度的差别与联系(二)研究企业组织变化1.主要研究客体的变化2.导致变化的原因3.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空间结构的研究(三)研究思维方式变化规范性分析、实证主义分析、行为主义分析、结构主义分析、多维转向第二节研究对象一、研究内容本教材观点1.经济活动内容:第一二三产业2.经济活动区位:静态、动态3.空间格局:区域内、外4.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环境条件(2)生产目的:“三大效益”(3)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区域可持续发展(4)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二、定义区域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空间结构、空间过程的机理、规律三、学科属性经济地理学介于自然、技术、经济三者间的边缘学科。
第三节学科体系一、次级分支学科1.通论2.区域3.部门4.公司(企业)5.农户二、与相邻学科的关系1.地理学2.经济学3.自然科学4.技术学科第四节发展意义一、理论意义二、在经济发展中的实践意义1.指导经济活动区位合理选择2.提供区域政策发展咨询(区域经济增长/发展、区域开发、区域发展关系)3.对科学发展观、新发展理念提供建议(主体功能区划、世界重大问题的解决)4.区域差距诊断建议(贫富差距的空间格局)三、当前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问题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2.全球化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4.区域及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5.经济活动主体的区位与空间格局研究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一、经济活动二、经济活动区位条件和区位因子的基本概念三、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四、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五、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第一节经济活动的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与活动过程(二)活动分类一、产业划分法二、按区位指向性特征分类三、按空间形态特征分类第二节区位条件、因子一、区位(内涵、分类)二、区位条件和区位因子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成本因子:土地、能源、原材料、资本、劳动力、技术与知识第三节交通第四节区域环境一、自然环境二、市场环境三、政策环境四、产业环境第三章区位论第一节区位论概述一、基本概念二、区位论发展经历阶段和主要特点第二节古典区位论一、杜能—农业区位论1、理论前提2、形成机制3、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4、理论改进5、应用6、评价二、韦伯—工业区位论1、韦伯2、核心思想、基本观点3、集聚指向论4、确定合理工业区位的程序三、其他工业区位理论1.帕兰德区位理论2.胡佛区位理论3.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4.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理论5.普雷德行为矩阵第三节近代区位论一、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一)产生的背景(二)基本概念(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四)应用(五)理论意义与存在的问题二、零售业区位论三、服务业区位论第四节现代区位理论及其应用现代区位理论:立足于国民经济发展,着眼于区域经济活动的最优组织。
G0x018.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全校任选课)学时:32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经济地理学》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着重分析和研究人地关系、全球与地方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贫富差距等)有较为系统的认识,具有很大的针对性和实务性。
本课程教学任务为:(1)了解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学科体系和发展状况。
(2)掌握经济地理学一般研究方法,了解影响经济地域体系的诸多要素,具备综合分析经济地理问题的能力。
(3)了解经济地域格局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各阶段特点、基本规律,培养从时空耦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4)掌握产业分类体系、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和产业空间组织理论。
(5)掌握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空间组织理论。
(6)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特征、表现和动力因素。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熟悉经济地理学发展历程,掌握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及与相邻学科关系,了解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了解企业、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的调查分析方法等。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本章重点和难点:掌握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熟悉经济活动区位影响因素的作用。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本章重点和难点:熟悉有代表性的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的核心内容,了解其它区位理论。
第四章中心地理论本章重点和难点:掌握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的核心内容,熟悉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
第五章公司区位论本章重点和难点:掌握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和空间演变模式,掌握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熟悉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以及公司区位选择对投资区的影响。
第六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本章重点和难点:掌握区域经济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与联系,熟悉农村工业化进程及对农区发展的影响,熟悉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的内在联系。
【地理】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关键字】地理《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一、大纲说明:1、本课程的目的:本课程通过对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及其研究方法与进展、经济活动区位理论、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和经济活动全球化等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学学科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并能从经济活动布局条件入手分析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为高年纪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达到以下几点:(1)了解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学科体系和发展状况。
(2)把握影响经济地域体系的诸种要素和条件,具备综合分析经济地理问题的能力。
(3)了解经济地域格局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各阶段特点、基本规律,培养从时空耦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4)牢固掌握产业分类体系、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和产业空间组织理论。
(5)牢固掌握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空间组织理论。
(6)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特征、表现和动力因素。
(7)掌握经济地理学一般研究方法,能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有系统的认识和心得体会。
3、教学内容体系和教材结构本课程体系和内容以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安排,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总论;第二部分是第二至第六章,单区位企业一多区位企业一跨国企业的企业区位及空间组织分析;第三部分是第七至第九章,区域内、区域间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第四部分是第十至第十二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第五部分是第十三、十四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和新近理论研究。
4、教学方法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重在理论基础知识,以课堂讲授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课堂讲授来完成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原理的系统学习。
同时,通过理论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课堂练习或课外作业,使学生分析经济地理现象和问题的能力获得提高,达到对理论知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一、引言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探讨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本教学大纲旨在系统介绍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主要领域,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经济意识,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具备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实际经济发展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经济地理学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2. 熟悉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3. 掌握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够分析经济地理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4. 培养地理思维和经济意识,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和经济活动的敏感性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1.1 经济地理学的定义和学科特点1.2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和内容2.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2.1 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2.2 地理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2.3 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3. 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技巧3.1 空间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3.2 统计分析和数理模型3.3 地理实地考察和案例研究4. 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4.1 区域经济地理学4.2 城市经济地理学4.3 农业经济地理学4.4 交通运输与物流地理学4.5 旅游地理学5. 经济地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5.1 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5.2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5.3 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5.4 农业和农村发展5.5 交通运输和物流优化六、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在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与思维碰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课后布置相关阅读和作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研究。
七、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考核,包括平时表现、课堂参与、小组讨论、报告和论文等形式。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_李小建主编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李小建主编)经济地理学》教案第一章:经济地理学学科概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一、经济地理学概念与研究对象1、概念: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换句话说,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研究对象;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即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经济地理学学科性质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于研究对象的客观性质。
关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存在三种观点:观点一: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社会科学,因为产业布局规律是一种社会现象。
观点二: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的地理学中的技术经济科学分支,因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经济环境,具体地说是生产力的地域组合。
观点三:认为经济地理学是介于自然、技术、经济三者之间的边缘科学,因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发展受这三方面的因素所制约。
多数学者同意第三种观点。
三、经济地理学的特性经济地理学的特性表现在其所特有的地域性(区域性)和综合性。
地域性:是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
地域指的是地表的空间。
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对象都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地表空间上,即落实到地域上,这就是地域性。
经济地理学地域性的核心问题是地域分异规律。
综合性:经济地理学的综合性具有三层涵义,涵义一,经济地理学学科性质要求对自然、技术、经济等条件进行综合;涵义二,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要求对特定地域内的诸多条件进行综合,也要求对地域之间的差异与分工进行综合;涵义三,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性和发展性,要求对产业布局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方向进行综合。
四、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体系经济地理学有两大分支:部门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
部门经济地理学包括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等。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以特定的地域单位进行系统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如中国经济地理等。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一、思想方法:包括比较法、系统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010509Z10
课程名称:经济地理学/ Economic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
学时/学分:32/2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地理信息系统
教材、教学参考书:
1.李小建著. 经济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路紫著. 中国经济地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杜德斌等编. 世界经济地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
此课程为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基础课程。
经济地理学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为将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来分析人类经济活动打下一定基础。
课程的基本要求
知识:了解经济活动的影响因素和条件,学习经济活动的区位理论,掌握产业分类体系、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和产业空间组织理论,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特征、表现、动力因素及其区域影响,掌握经济地理学一般研究方法;
能力:具有收集经济地理统计数据、研究文献的能力;具有通过经济现象看到其背后经济地理学本质的能力;
素质:既能独立工作,又具有团队合作精神,适应竞争学会合作;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及科学的工作心态。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经济地理学知识大纲
经济地理学知识大纲1. 地理学研究的一般范式是什么?格局——过程——机理2. 什么是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格局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
(3)经济活动空间格局:研究一定尺度上的经济空间差异(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的关系3. 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的主要区别A. 区为主体——一个生产地: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多个生产地:多个价值链环节(研发、加工、培训等)B. 区为目标——利润(或成本):缺乏或轻视具体目标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追求“市场占有率”等具体目标C. 选择基准——成本最小具体目标的风险及不确定性D. 假设前提——事先给定或假设固定产品、规模、价格、市场、劳动力、运费等;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规模、价格、市场的性质。
E. 发展条件——不重视资金、信息、地域文化、决策机制、及企业目的和组织结构;重视非直接投入要素的影响4. 区位的概念: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5.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理论的两层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在区位主体已知的条件下,从区位主体本身的固有特征出发,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优选最佳区位;另一层与前者正好相反,即空间区位已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即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6. 区位因子的概念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某处生产比在其他场所产生的费用降低的可能性。
《经济地理学》课程复习提纲.doc
《经济地理学》课程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经济地理学的研宄对象。
2、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3、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4、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宂重点。
5、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新进展。
6、经济地理学可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哪些现实问题。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1、区位的含义。
2、区位理论的内涵。
3、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4、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含义。
5、影响生产活动区位的主要生产要素。
6、土地经济区位的含义及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形成的影响。
7、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8、能源及能源革命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9、资木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0、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1、知识经济的含义。
12、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3、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4、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IX位的影响。
15、规模经济的含义。
16、产业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7、政府如何通过制定政策来影响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18、区域可进入性的含义及类型。
19、区域如何通过改善可进入性来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20、交通运输如何影响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21、交通网密度、连接度、通达度的含义。
22、知识经济时代交通运输区位选择的特点。
23、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布局的主耍特征。
第三章传统区位理论1、经济区位理论的内涵。
2、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核心思想及其理论价值。
3、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思想。
4、原料指数的含义。
5、胡佛运输区位论的核心思想及对现代运输与贸易的启示。
6、廖什市场区位论的核心思想。
7、中心商品、中心地、补充区域的含义。
8、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所揭示的在市场、交通、行政三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空间系统模型。
9、屮心地理论的应用价值。
第四章产业区位布局原理1、农业的涵义与特点。
2、现代农业的特征及类型。
3、影响农业区位布局的主要因素。
4、现代城郊农业园区区位布局因素。
5、工业的含义与特点。
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概况课程名称:经济地理学(Economic geography)课程代码: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学分:40/3.0需预修课程: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导论适用专业:适用地理信息学科本专科教学课程简介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类的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以区位入手,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多数国家地理科学系统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199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学科专业介绍》,将经济地理学列为地理学所有三个专业主干课程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这门课程也被作为相邻专业的主要必修课程。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最直接服务的学科,同时关注着经济发展中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PRED问题),因而成为地理学中最为发达的学科之一。
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家结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积极承担了诸如大河流域规划、铁路新干线的选线调查、国土资源开发、地区工业布局、城市规划与布局、经济开发区发展战略等多方面的研究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流活跃和市场经济发展为经济地理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经济地理学方法论的发展,使得本专业和地理信息系统科学相得益彰。
二、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1.理论、知识目标:掌握经济地理学等的基本知识。
掌握农业、工业、商业的区位理论、经济活动区位影响因素;理解多部分企业区位、区域经济结构与组织,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经济活动区位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达成目标:本课程对应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协作能力和创新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导论(讲课4学时;实验0学时)教学内容:1.课程介绍(研究内容,对象,特点,学习方法);2.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3.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4.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5.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6.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
经济地理学大纲
名词解释:1、区位:指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3、区位理论:关于区位的理论。
4、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5、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6、交通网:一般由基本的点和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7、交通网的密度: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
8、通达性: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9、连接度: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
10、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职能(中心地职能)的布局场所。
11、中心商品:在少数的地点(中心地)生产、供给,而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
12、中心地职能: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
13、中心性: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
14、补充区域: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
15、经济距离:决定各级中心地商品和服务供给范围大小的重要因子。
16、规模经济: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
17、范围经济: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所需成本的总和时,所存在的状况被称为范围经济18、横向一体化: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19、纵向一体化: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20、接触扩散:地理扩散过程是由近及远进行的。
21、等级扩散:经济或社会现象的扩张是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
22、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23、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大,即区域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不断增长。
24、增长极: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经济单位的综合体。
25、经济地域综合体: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
26、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27、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28、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经济地理复习提纲
绪论1.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2.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1)研究尺度的变化:微观到宏观微观尺度: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最佳;中观尺度:追求区域经济发展;宏观尺度:追求区域间的协调发展(解决区域之间的效率与公平问题)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企业成为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1)经济活动中企业是主体2)经济地理学理论主要来自对企业的研究3)现代区域关系主要为企业网络的综合3)研究思维方式的变化基本理论从环境决定论到区位理论、行为理论、结构理论、创新理论;思维方法则从规范性区位分析、实证性区位分析到行为主义分析、结构主义分析以及区域创新分析3.21世纪经济地理的理论研究重点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及贫富差距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研究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理论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一篇1.经济活动区位的相关概念(区位、区位论、区位因子、区位条件)及区位对经济活动主体的意义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占有的场所区位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选择过程以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的理论称为区位理论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它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区位条件:指某区位(空间)所拥有的属性或资质,即空间所展现的自身的条件(包括空间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意义:1)影响区位主体的经济收益;2)影响区位主体的竞争力;3)区位对经济活动的空间行为产生强制性作用2.各区位因子对区位选择的影响(市场、交通)1)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劳动力、原材料、能源2)市场:市场规模、市场战略、特性、其他条件A.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性和经济合理性①对经济活动持续性的影响: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要求达到一定规模,这一规模也就是所的需求门槛。
需求门槛因经济活动的性质和类型而不同。
②对经济活动合理性的影响: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B.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市场特性: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地理学大纲一、课程目的与要求1、目的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把握经济活动区位的阻碍因素、古典的农业区位理论和工业区位理论、近代的中心地理论以及多区位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区位理论等,同时使学生把握区域经济地理的相关理论,如区域经济结构与组织理论、区域经济进展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理论以及经济地域系统理论等,以及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理论、经济地理研究方法和经济地理研究的新进展等理论内容。
2、要求(1)要求把握经济活动区位的阻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2)重点把握古典的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和近代的中心地理论;(3)要求把握多区位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区位理论;(4)要求把握区域经济地理的相关理论,包括如区域经济结构与组织理论、区域经济进展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理论以及经济地域系统理论等;(5)要求把握经济活动全球化的相关理论;(6)要求把握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差不多方法及理论新进展等。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1.绪论(2学时)经济地理学进展概述,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进展中的作用,经济地理学课程体系。
2.经济活动区位的阻碍因素(4学时)经济活动区位的差不多概念,要素供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样阻碍,市场需求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样阻碍,社会文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样阻碍,交通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样阻碍。
3.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4学时)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其它工业区位理论(理论假设、要紧思想、实践应用)。
4.中心地理论(4学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的进展,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
5.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3学时)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企业空间演变模式,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点6.跨国公司区位(3学时)跨国直截了当投资区位选择,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进展的阻碍。
7.区域的结构与组织(4学时)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空间结构,都市与区域关系,农村工业化与农区进展,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8.区域经济进展(3学时)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地域综合体,经济区与经济区划。
9.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3学时)区域间经济进展关系理论,区际联系,区域经济差异与和谐。
10.经济地域系统(4学时)经济地域系统的差不多特点,经济地带系统,经济区系统,都市地域系统,规划区系统,地缘经济地域系统11.经济活动全球化进展过程及阻碍因素(3学时)经济全球化进展历史,经济全球化的阻碍因素,经济活动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经济活动全球化进展趋势。
12.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3学时)汽车工业,电子工业,服务产业。
13.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阻碍(3学时)新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全球化与当地化,经济全球化对区域社会经济进展的阻碍,进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14.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2学时)公司(企业)调查及分析方法,经济地理部门分析方法,经济地理区域分析方法,经济地理信息系统15.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3学时)新产业区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经济活动地理研究的社会化,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观点。
三、说明理论讲授:48学时适应专业及层次:地理科学本科举荐教材及参考书:《经济地理学》李小建:高等教育出版社《经济地理学导论》杨万钟:华东师大出版社《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刘再兴:中国物价出版社一、课程目的、任务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运用多种理论思维和实践视野,让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和差不多范畴,把握经济活动的“ 区域综合、空间差别和空间分异” 等空间性质,能够对社会经济的空间内涵与过程进行动态分析,熟悉学科的演化过程与进展特点,了解当代经济地理学的热点领域及其相关研究方法。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的的教学内容要紧包括五部分:导论(研究对象、要紧研究内容,学科的相关基础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宏观尺度的经济地理学(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其对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的阻碍、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及其阻碍、全球产业链与国际产业转移);中观尺度的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的演化机制、产业活动的空间分布、产业集群与新产业区);微观尺度的经济地理学(传统经济区位理论、基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的生产要素配置问题、制造业跨国公司进展及其全球性布局、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进展与布局);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在教学方式上,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理探讨与应用创新相结合。
全部课程设计为若干个重要主题,每一主题先从相关概念定义入手,引出每一主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并依据相关的核心内容逐层展开分析(包括不同论点的综述、权威观点的介绍、典型案例的比较等等)。
在实践环节上,结合教学内容的重点,通过进行重要的主题讨论和富有特色的主题实习,以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四、参考教材及参考书目参考教材: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参考书目:1.Stoper M.The regional world:territorial development in a global economy[M].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19972.FUJITA,MASAHISA,etl.the spatial economy:cities,regions,and international trade[M].The MIT Press,19993.保罗·克鲁格曼.地理和贸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进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5.G.L.克拉克,M.P.费尔德曼,M.S.格特勒.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五、考核方式与评判结构比例1. 平常成绩占40%,通过爱好小组、课程论文、课堂讨论、野外实习等形式评定。
2. 期末闭卷考试,考试成绩占60%。
六、讲授大纲第一章导论(4学时)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三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进展中的作用第四节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进展第五节本课程的教学体系本章重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意义、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及学科地位本章难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进展第二章经济活动全球化进展进程及要紧特点(6学时)第一节经济活动全球化的进展进程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阻碍因素第三节当前经济活动全球化的要紧特点第四节经济活动全球化的经济效应本章重点:经济全球化的现状、特点与经济效应、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关系、经济全球化的阻碍因素本章难点:经济全球化的经济效应第三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响应(6学时)第一节国际分工的历史演变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与要素分工的进展第三节贸易投资一体化条件下进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第四节全球化背景下的区际竞争与合作第五节全球化下区际经济差异与和谐本章重点:当代国际分工的差不多特点、贸易投资一体化条件下进展中国家的战略选择、全球化背景下的区际竞争与合作本章难点:要素分工和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内涵、全球化时代的区域间相互关系第四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6学时)第一节全球汽车工业的空间布局第二节全球半导体工业的空间布局第三节全球纺织工业的空间布局第四节现代服务业进展与全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本章重点:全球化的深入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关系、全球汽车工业、半导体工业和纺织工业的空间布局变化、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及其对全球经济空间格局的阻碍本章难点:全球化时代国际产业转移的机制、汽车、半导体和纺织工业不同的产业转移特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进展与世界都市体系第五章经济区与产业区(6学时)第一节经济区与经济区划第二节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第三节中外新产业区的相关理论第四节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本章重点:经济区和经济区划的概念、区域经济增长的经典理论、中外新产业区的研究进展、产业集群的概念及其对区域经济进展的阻碍本章难点: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的关系第六章区域结构及其进展(6学时)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第二节区域空间结构第三节都市与区域关系第四节农村工业化与农区进展第五节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本章重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分析、都市对区域进展的作用、农村工业化本章难点: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第七章经济活动区位的阻碍因素(4学时)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差不多概念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样阻碍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样阻碍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样阻碍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样阻碍本章重点:区位的内涵、经济活动区位的阻碍因素本章难点:不同时代各区位阻碍因素的作用机制第八章经济区位理论(6学时)第一节农业区位论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第三节中心地理论第四节现代区位论本章重点:新古典的区位理论、现代区位理论本章难点:新古典区位理论的研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行为区位理论第九章现代企业区位理论与实践(6学时)第一节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第二节跨国公司的直截了当投资及其区位选择第三节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模式本章重点: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跨国公司直截了当投资的区位选择、跨国公司对东道国(或地区)经济进展的阻碍本章难点: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模式第十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4学时)第一节企业调查及分析方法第二节我国经济地理学的进展现状和问题第三节以后经济地理学进展的要紧前沿本章重点:企业调查及分析方法、我国经济地理学的进展现状和问题本章难点:经济地理研究的现代方法七、教学时数分配3学时/周,共计54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