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3-3-其他植物激素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3-3-其他植物激素
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 植物的生长发育,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环境因素会影响激素的合成等,进 而影响基因的表达
各激素间的协同与素: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生长素、赤霉素:细胞伸 长;细胞分裂素:细胞数目增加) 脱落酸和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拮抗关系
第三节:其他植物激素
(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教学目标
1.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2.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一、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赤霉素:幼芽、幼根和幼嫩种子;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根尖;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脱落酸:根冠、萎焉的叶片;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植物的各部位特别是成熟的果实;促进果实的成熟
生长素和乙烯: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乙烯促进果实成熟,生长素浓度过高时, 乙烯可以抵消生长素的影响
赤霉素和脱落酸: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两者比例决定 种子是否萌发
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
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生长素类似物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一种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特点: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 植物生长调节剂作用效果比较持久,因为植物体内没有降解相关物质的酶 使用时要综合考虑施用目的、施用时间、施用部位、施用浓度等因素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人体细胞代谢没有作用,因为人体不含有相关激素受体 实例:乙烯利催熟凤梨、赤霉素处理芦苇以增加纤维的长度、赤霉素处理大 麦产生淀粉酶,简化酿酒工艺,降低成本

人教版生物 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

人教版生物 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渗透压
酸碱度
温度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770KPa)
(1)渗透压的概念: 简单地说,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渗透压的大小: 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 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 透压越高
? (3)影响渗透压的因素

系 营养物质
体统

呼 氧气
气吸
体系
统 CO2水
循 环 系 统
内 环 境
组 织 细 胞
体 外
泌尿系统 皮肤
完成归纳图
渗透压 酸碱度 温度 组成成分
化学分析
理化特性
细胞外液
外环境 O2、营养物质
CO2等代谢废物
也就是 O2、营养物质
内环境 CO2等代谢废物
细胞
包括
淋巴
组织液
血浆
尝试练习
1.人体的内环境是指( C)
A.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受精 B.牛奶喝进胃中 C.注射胰岛素 D.血液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中
典例分析3
下列各组物质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D)
A.CO2、O2、血红蛋白、H+ B.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 载体蛋白 D.葡萄糖、氨基酸、凝血酶原、HPO42-
三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典例分析4
一个人出现组织水肿,其原因可能是( D )
A.血浆中尿素过多 B.皮下脂肪组织积存过多 C.血糖含量过少 D.血浆蛋白含量过少
2、酸碱度
在缓冲物质的调节下始终维持在7.35-7.45之间
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 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 如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1)内环境(细胞外液)的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2)内环境(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酸碱度:近中性,7.35~7.45。

温度:37度左右(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二、稳态(1)概念:稳态是指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体液和免疫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系统的调节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轴突+髓鞘=神经纤维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6、人脑的高级功能(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种群的数量变化》课件(共42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种群的数量变化》课件(共42张PPT)

时间/分钟
曲线图与数学方程式比较,有哪些优缺点? 2.n代细菌数量Nn的计算公式是:
实例一:1859年,一位英国人来到澳大利亚定居,他带来了24只野兔。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
曲线图: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直观,但不够精确。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数学公式: 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1、填写下表:计算一个细菌在不同时间(单位为min)产生后代的数量。
的个体数量,也即代表自然选择的作用。
33
1.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 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 (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C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 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
②受保护动物的拯救和恢复,应通过改善其栖息 环境,提高K值。 ③生产上的捕获期应确定在种群数量略比K/2多时最 好;而杀虫效果最好的时期在潜伏期( K/2以下)。
K/2的应用
K/2
①资源开发与利用: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
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
强——把握K/2值处 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 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 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 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生物人教版高中必修3 稳态与环境《高中生物课本中“抗体”知识的梳理》

生物人教版高中必修3 稳态与环境《高中生物课本中“抗体”知识的梳理》

高中生物课本中“抗体”知识的梳理本专题以抗体为出发点,联系了高中教材中多个章节的知识点,如免疫、遗传的物质基础、生物膜系统及细胞工程、动物代谢知识等。

以该知识点为专题进行复习,不仅可以进一步熟知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加强对课本知识的横纵向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化,而且对于培养分析、综合、应用等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一、知识体系:二、知识解析:(一)抗体的定义:●产生:抗体是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的●特性: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功能:具有免疫功能●化学本质:球蛋白(可用双缩脲试剂进行鉴定,产生紫色反应)(二)抗体的结构:组成抗体的基本元素是C、H、O、N等,由各种化学元素组成基本单位――氨基酸,各种氨基酸通过缩合方式形成肽链,抗体是由4条肽链构成的蛋白质,4条肽链通过一定的化学键连接,再折叠、盘曲形成的空间结构就是抗体。

(三)抗体的合成与分泌:1.抗体是分泌蛋白,其合成及分泌是在体液免疫的反应阶段进行的,合成部位是在效应B细胞内的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与其合成及分泌相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注意掌握各细胞器所起的作用);其合成及分泌的途径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胞外,分布到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如唾液、泪、尿、乳汁等)中;该物质出细胞的方式为外排作用。

2.抗体的合成要受到相应基因的控制,控制其合成的基因为真核细胞基因,其结构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非编码区对编码区的表达起调控作用,编码区包括内含子和外显子。

3.基因控制抗体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

(场所、原料、条件、过程等)1.定义:由单个B细胞经多次无性繁殖(即克隆)形成的细胞群所产生的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的抗体(特点)。

2.相关技术手段:动物细胞融合、动物细胞培养3.制备过程:详见本文第一部分“知识体系”注:在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中要涉及到两次筛选,两次筛选的目的是不同的:(1)第一次筛选:B淋巴细胞在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后可得到三种类型的融合细胞,即B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成的融合细胞、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骨髓瘤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成的融合细胞,第一步筛选的目的是从三种融合细胞中把杂交瘤细胞筛选出来。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教版必修三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教版必修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生物系统的稳定性:由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迁入、迁出及其它变化使生态系统总是在发展变化的,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我们就把:生态系统所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稳态〔稳定性〕的维持存在着反馈。

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它成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称为反馈。

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如下图〕。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或者说是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稳定状态时而具有的一种“自稳〞能力。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不仅具有一定的结构,而且执行一定的功能。

其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完善的营养结构是保障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畅通运行的结构基础;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又能使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形成典型的食物链关系,推动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

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的结构与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系统内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虽有波动,但总是大体相同的,表现为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1、抵抗力稳定性:在生物学上就把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称之为抵抗力稳定性。

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3、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区别:干扰因素强度小大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抵抗力稳定性没有改变遭到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表现保持恢复力稳定性恢复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关系正相关反相关4、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联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一般情况下,二者的关系是相反的,即抵抗力稳定性大,那么恢复力稳定性就小,反之亦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1章细胞生活的环境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1章细胞生活的环境

...
——渗透压
(1)渗透压的概念: 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渗透压的大小: 取决于单位体积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溶质 微粒越多
溶液 浓度高
对水的 吸引力大
渗透压 越高
(3)影响渗透压的因素:
主要与无机盐等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37℃时,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
思考与讨论2
1.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 .过消化可以 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 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 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 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 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 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1、体液的概念 人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 体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细胞外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内环境
血浆 组织液 淋巴等
血浆
...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细 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
. . 组. 织液是 存在于组 织细胞间 隙的液体 ,又叫细 胞间隙液
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淋巴
...
淋巴液也 叫淋巴, 是指在淋 巴管内流 动的液体
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直接生活的环境
细胞名称
组织细胞
血细胞 毛细血管壁细胞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
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篇一:高中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人教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内环境2、各种细胞的内环境①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②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和组织液;③毛细淋巴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和组织液;④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3、内环境和外环境(1)对于细胞来说:①内环境:细胞外液;②外环境:呼吸道、消化道、肺泡腔、输卵管、子宫等(2)对于人体来说:①内环境:人体内部的环境;②外环境:人们生活的外界环境二、人体内有关的液体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也叫人体的内环境。

此外,脑脊液也属于细胞外液。

2、外分泌液:主要指外分泌腺(如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泪腺、汗腺、皮脂腺等)分泌的,运输到体外和消化腔的液体。

包括各种消化液、泪液、汗液等。

3、原尿:血浆通过肾小球时经滤过作用形成,与血浆成分相比主要是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4、尿液:原尿再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后形成,主要包括水分、无机盐及代谢废物,是人体的重要排泄物。

尿液是一种排泄物,既不是体液,也不是外分泌液。

三、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1、血浆成分:水、无机盐、糖类、蛋白质、脂质、氨基酸、激素、维生素、抗体、各种细胞代谢产物等。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

四、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1、溶液的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

由于血浆中含有无机盐和蛋白质,故血浆渗透压与其有关。

(1)水在细胞内外的转移取决于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大小。

(2)内钾外钠:决定细胞内液渗透压的主要是钾盐(因为钾盐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决定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是钠盐(因为钠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

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三 1.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三 1.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的,完成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内环境稳态失
高调机时体,适必应将外引起界细环胞境代的谢能紊力乱。。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内环境
成 理化 分 性质
机制
生理 基础
稳态
意义 失调表现
(动态平衡) 及其原因
细胞正常代谢;器官、 系统正常运行和协调
3、调节能力: 有一定限度
4、稳态失调
(1)原因 外环境变化过于
剧烈(外因)
自身调节功能 障碍(内因)
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
(2)实例
细胞代谢紊乱甚至导致疾病发生
1、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病例有:尿毒症、 糖尿病、高山缺氧反应、发高烧、严重腹泻、 酸碱中毒等。
2、血糖浓度过低可能出现低血糖症;糖尿 病可能导致血糖浓度过高。
(3)不同个体完全一样吗? 存在个体差异。
(2)体温变化
体温的日变化规律调查结果
成员 母亲
上午 6h
37.0℃
上午10h 中午12h 37.0℃ 37.3℃
下午 2h
37.4℃
傍晚 6h
37.2 ℃
晚上 9h
37.1℃
父亲 36.8℃ 36.8℃ 37.1℃ 37.3 ℃ 37.1℃ 36.9 ℃
第1章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原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及体内细胞 的代谢活动
2、变化 各种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 因素:
3、实例:
(1)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变化:
“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
项目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肌酐 尿素氮 血清葡萄糖
ALT CRE↑ BUN GLU↑
测定值 17 1.9
3、当血液中钙的含量过低时,可能会肌肉 抽搐会影响骨发育,出现佝偻病等;血钙过高则 会引起肌无力等症状。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篇一: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水生单细胞生物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

从水中获得氧和养料,向水中排放代谢废物。

如草履虫。

2、体液: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也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

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3、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

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核基质、细胞器基质。

4、细胞外液:指存体内在于细胞外的液体。

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5、血浆:指血液中的液体部分。

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主要含有水、无机盐、血浆蛋白、血糖、抗体、各种代谢废物。

6、组织液:指体内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成分与血浆相近。

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7、淋巴:指存在于淋巴管内的液体。

是淋巴细胞的生活的内环境。

8、内环境:是指人体的细胞外液所构成的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9、非蛋白氮:是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的总称,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等。

10、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11、渗透压:⑴、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⑵、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成正比。

⑶、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⑷、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⑸、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程度取决于肌体对水盐平衡的调节水平。

⑹、人的血浆渗透压约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12、正常人体内环境的酸碱度:⑴、血浆接近中性,PH在7.35——7.45之间⑵、内环境PH 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缓冲物质的存在。

13、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C左右。

二、应会知识点1、细胞液:特指植物细胞液泡内液体。

2、内环境PH值维持稳定的调节:⑴、缓冲物质:指血液中含有的成对的具有缓冲作用的物质。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三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三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三教材课后习题答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后答案和提示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问题探讨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二)思考与讨论1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资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团体。

图1-2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三)资料分析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Mg、Fe、Cl、HPO 4SO4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类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3章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课件(共18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3章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课件(共18张PPT)
A.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 B.胚芽鞘尖端和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C.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不同胚芽鞘切面
的同一侧
D.胚芽鞘尖端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2.胚芽鞘向光弯曲这种应激反应的一系列因果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胚芽鞘是什么
胚芽鞘
单子叶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状 物,是植物的第一片叶子,可 保护胚芽中更幼小的叶和生长 锥。对光照敏感。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实验材料:胚芽鞘
尖端 尖端下面一段
1、达尔文的实验过程 (1)胚芽鞘尖端对下端的弯曲生长有什么意义呢?
结论:
图1
弯向光源 生长
图2
不生长, 不弯曲
胚芽鞘尖端 可能产生某 种影响,促 进胚芽鞘下 端弯曲生长。
47. 不是境况造就人,而是人造就境况。48.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49. 成功的时候,都说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峄 50.在我们的一生中,没有人会为你等待,没有机遇会 为你停留,成功也需要速度 51.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相信你自己,别让别人的一句话将你击倒。人生没有对错,只有选择后的坚持,不后悔,走下去,走着走着,花就开了。52.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忍别人受不了的气,付出比别人更 多的,才会享受的比别人更多。53.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之舟都需要自己掌舵,自己掌控。懂得,是跌倒了依然会选择站起,失败了依然会选择重来,受伤了依然会选择坚强;懂得,是在黑暗中依然不迷失方向,在生死关头依然不乱了 方寸,在灾难包围中依然会微笑前行。54.思路清晰远比卖力苦干重要,心态正确远比现实表现重要,选对方向远比努力做事重要,做对的事情远比把事情做对重要。成长的痛苦远比后悔的痛苦好,胜利的喜悦远比失败的安慰好。 55.再大的事,到了明天就是小事,再深的痛,过去了就把它忘记,就算全世界都抛弃了你,——你依然也要坚定前行,因为,你就是自己最大的底气。56.人生路上常有风雨,需要一个好的心态。再难的路,只要不放弃,一直走下 去,总会走到终点;再重的担子,笑着是挑,哭着也是挑,又何必让自己难堪;再不顺的生活,撑一撑,也就过去了,笑容,最终会出现在脸上。57.最精美的宝石,受匠人琢磨的时间最长。最贵重的雕刻,受凿的打击最多。58.只有 对过去既往不咎,才能甩掉沉重的包袱;只有能够看轻自己,才能做到轻装上阵。只要不放弃,就没有什么能让自己退缩;只要够坚强,就没有什么能把自己打垮。59.学会驾驭自己的生活,即使困难重重,也要满怀信心的向前。 不自怜不自卑不哀怨,一日一日过,一步一步走,那份柳暗花明的喜乐和必然的抵达,在于我们自己的修持。真正想做成一件事,不取决于你有多少热情,而是看你能多久坚持。60.永远不要沉溺在安逸里得过且过,能给你遮风挡 雨的,同样能让你不见天日。只有让自己更加强大,才能真正的撑起一片天。61.人生中谁都有梦想,但要立足现实,在拼搏中靠近,在忍耐中坚持,别把它挂在嘴边,常立志者无志。62.人这一辈子,其实做不了几件事,所以想做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课件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课件PPT
胞的低 D.不能观察到红细胞,因为每个装片中的红细胞都已经
破裂了
解答提示:①生理盐水为红细胞的等渗溶液——红细胞保 持正常形态;②10% NaCl 溶液的渗透压大于红细胞的渗透压 ——红细胞皱缩;③蒸馏水的渗透压小于红细胞的渗透压—— 红细胞破裂。
答案:C
1.对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的正确表述是 ()
2.酸碱度: (1)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 为_7_.3_5_~__7_._4_5_。 (2)血浆的 pH 保持稳定与 HCO- 3 、HPO24-等离子有关。 3.温度:一般维持在___3_7__℃____左右(人体)。 [探究与学习] 人的血浆渗透压为什么要等于细胞内液的 渗透压? 提示: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细胞外液,若细胞内液与细 胞外液浓度不同,会发生细胞失水或吸水,只有维持细胞内液 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相等,才能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有关物质进入细胞需经过生物膜层数的计算 ①确定具体的运输途径。 ②切记由单层细胞组成的结构: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 毛细淋巴管壁和肺泡壁。 ③经过单层细胞要经过 2 次细胞膜。
【例 3】 下图 1-1-4 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 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 1-1-4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红细胞中的 O2 进入组织细胞至少需要经过 4 层生物膜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地进行物质 交换
巴和组织液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C.①③
名师点拨:根据人体的组织结构特点可知,毛细血管壁细
胞内邻血浆,外邻组织液,故其内环境是②;同理可知毛细淋
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④。
答案:C
【变式训练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 ) A.肺泡腔内的气体 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C.心室腔内的血浆 D.膀胱腔内的尿液 [解析]消化道、呼吸道及泌尿系统管道跟外界环境直接相 通,都不属于内环境。 [答案]C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配套课件【完整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配套课件【完整版】

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
充分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C.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 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 D.可见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稳定不变
例2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成分、理化性 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期饮用弱碱性的水会改变内环境的pH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 条件 C.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D.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成分可以交换,它们 共同构成内环境
解 析 : 血 液 中 有 缓 冲 对 (NaHCO3/H2CO3 , NaH2PO4/Na2HPO4),可以缓冲进入人体内的弱碱,所以 对内环境的pH影响不大。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 经—体液—免疫调节。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 答案:B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题导学 1.血液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吗?血红蛋白是内环 境的组成成分吗? 提示: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是内环境的 组成成分,而血细胞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血 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为什么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血浆中 的少? 提示:毛细血管壁的单层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 透过性,正常情况下,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不 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流出。
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调节
过程如图所示:
注:本图是以H2CO3/NaHCO3为例说明调节过程 的
2.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 (1)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 (2)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 (3)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4)体温失调——发烧、中暑等。
(NaHCO3等)发挥缓冲作用,维持pH的稳定。 答案:B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程目录与教学计
划表
课程目录
1. 第一单元: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 第二章:细胞的生物膜
- 第三章:细胞质的基本结构
2. 第二单元:细胞分裂与生长
- 第一章:有丝分裂
- 第二章:减数分裂
- 第三章:生殖细胞发生与减数分裂调控
3. 第三单元:遗传与变异
- 第一章:遗传的分子基础
-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基础
- 第三章:遗传的分子机制
4. 第四单元:进化与创新
- 第一章:生物进化的基本过程- 第二章:自然选择与适应
- 第三章:生物进化的分子基础教学计划表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根据教学需要,可能会有少许调整。

在教学过程中,请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进程,灵活安排和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
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相似之处是:都是液 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 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 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 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3. 组织液、血液和淋巴之间有什么内在关系能 不能说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整体
课堂练习:
右图为人体某组织的一部 分据图回答1指出图中所指 部位名称②_ 组_ 织细胞 ;④表示为组织间隙的 ___组__织__液___;①表示在毛细 血管内的_血_ 浆__;③表示在淋 巴管内的_淋__巴__液___2以上① ﹑ ③ ﹑ ④合称_______液 细它胞构外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 体环境故称____________
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2. 酸碱度 7.35-7.45
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7.35-7.45血浆的 pH之所以能够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 子有关
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 —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 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如H2CO3/NaHCO3 和 NaH2PO4/Na2HPO4
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有至关重要的
作用人体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
A.细胞内液
B.血浆和组织液
C.淋巴和组织液 D.血浆和淋巴
6.能在人体内环境中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A.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分解成葡萄糖 B.合成血浆蛋白中的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 C.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D.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内环境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高中生物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人教版必修三

高中生物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人教版必修三

《生物必修3》第1章一、基础知识填空1.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可以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必须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内环境是指,即。

2.体液包括细胞外液〔主要有〕和细胞内液〔约占〕。

细胞外液是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如红细胞的内环境是,毛细胞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大多数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

三种细胞外液及细胞内液之间的物质转化关系〔如以下图〕。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有三方面。

人体血浆中是维持血浆渗透压的主要因素,人体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由维持(临床上以N a C l用作生理盐水);血浆pH为。

人体血浆pH的维持与血浆中含有的等离子有关。

4.假设人体长期供应不足或因肾小球肾炎引起蛋白尿、过敏反应中毛细胞血管通透性增加、淋巴循环受阻等,可能导致血浆蛋白质减少,血浆渗透压,导致组织液,出现组织水肿现象。

5.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目前普遍认为,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内环境稳态是的结果,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是一种。

6.多细胞动物〔包括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过程〔补充完整〕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组织细胞膜外界环境注:补充完整左图.〔1〕透出毛细胞血管壁的某些小分子蛋白质及由小肠吸收的脂质不能重新透回血浆。

这类物质只能由淋巴循环送回血浆。

〔2〕组织液成分只能透入毛细淋巴管,不能由淋巴透回。

外界环境中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二、典型例题分析1.以下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A.人体代谢中的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B.血红蛋白、递质、激素、葡萄糖和CO2都是内环境的成分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保持不变D2.血液、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示意图如右图所示,指出图中哪个箭头表示是错误的A.①血浆B.②组织液C.③水D.④红细胞三、课后习题训练1.医院里医生给病人输液的生理溶液有两种,0.9%的NaCl溶液和5%的葡萄糖溶液,如果把红细胞分别置于这两种溶液中,你预测将会A.前者正常,后者皱缩B.前者皱缩,后者正常C.均正常D.均皱缩2.血浆中的水分来自A.组织液B.血浆、消化道C.淋巴、组织液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3.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B.儿童患佝偻病C.细胞代谢紊乱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4.以下各组物质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A.O2、CO2、血红蛋白、H+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C.血浆蛋白、Ca2+、载体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尿素5.维持血液PH恒定的缓冲物质A.都是由强酸和强碱盐组成的 B.都是由弱酸和弱碱盐组成的C.都是由强酸和弱碱盐组成的 D.都是由弱酸和强碱盐组成的6.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实质的描述是A .是仅在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下实现的B .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C .温度、PH 值等理化性质呈动态平衡D .是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7.〔多项选择〕右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超全面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超全面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超全面在人体中,存在着由细胞外液构成的内环境。

内环境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约占2/3,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液。

细胞外液约占1/3,包括组织液、淋巴等脑脊液。

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也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外液的成分包括水、无机盐(如Na+和Cl-)、蛋白质(如血浆蛋白)、营养物质(如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和氨基酸等)、废物(如尿素、尿酸和乳酸等)、气体(如O2和CO2等)、激素、抗体、神经递质和维生素等。

消化道、呼吸道及肺泡腔与外界相通,属于人体的外环境;而汗液、尿液、泪液、消化液能与外界直接接触,它们不属于内环境,也不是体液。

组织液、淋巴和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缓冲对包括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如H2CO3/NaHCO3和Na2PO4/Na2HPO4.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包括消化、呼吸、循环和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包括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需要注意的是,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组织水肿的形成原因有多种,其中包括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和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

过敏、营养不良和肾炎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从而促进蛋白质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

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原尿的产生和尿液的形成。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会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1)内环境(细胞外液)的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2)内环境(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酸碱度:近中性,7.35~7.45。

温度:37度左右(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二、稳态(1)概念:稳态是指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体液与免疫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第二章动物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系统的调节与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轴突+髓鞘=神经纤维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与功能单位。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6、人脑的高级功能(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

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语言中枢的位置与功能: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阅读中枢(R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3)其他高级功能:学习与记忆二、通过激素的调节1、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

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3、激素间的相互关系:协同作用: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拮抗作用: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4、激素调节的实例:血糖平衡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课本P28)1)、血糖的含义: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血糖值( 0.8~1.2 g/l )2)、血糖的来源与去路: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血糖-----氧化分解------CO2 + H2O + 能量肝糖原------------分解-------------血糖-----合成------------肝糖原, 肌糖原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血糖-----转化------------脂肪, 某些氨基酸等...3)、调节血糖的激素:(1)胰岛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作用机理: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

②抑制肝糖元分解与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与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4)、血糖平衡的调节:(负反馈)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降低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5)、血糖不平衡:过低—低血糖病;过高—糖尿病6)、糖尿病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与体重减少(三多一少)防治:调节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注射胰岛素检测:斐林试剂、尿糖试纸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一)两者比较: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区别地位主辅结构基础/物质基础反射弧主要是激素调节方式反射通过体液运送反应速度迅速、准确比较缓慢作用时间短暂较长作用范围比较局限比较广泛联系1.大多数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2.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二)体温调节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与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与骨骼肌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4、体温调节过程:(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表达。

(三)水平衡的调节1、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与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2、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

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与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

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3、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负反馈)总结: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

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与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四)无机盐平衡的调节1、人体内无机盐的动态平衡是靠无机盐的摄入与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2、人体需要的无机盐主要来自饮食,通过尿液、汗液、粪便将无机盐排出体外3、人体需要的无机盐有多种,如Na+、K+、Ca2+、Zn2+、Fe3+、I- 等4、无机盐调节:(负反馈)过程:血钾升高、血钠降低→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与集合管增加吸钠、增加排钾→血钾降低、血钠升高总结:无机盐调节主要是在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

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醛固酮,它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主要功能是吸钠排钾。

四、免疫调节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免疫分子:抗体、细胞因子、补体2、免疫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与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抗力)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与免疫细胞体液免疫细胞免疫3、体液免疫:由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4、细胞免疫:通过T淋巴细胞与细胞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5、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共同点:针对某种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区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作用对象抗原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作用方式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6、艾滋病:(1)病的名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2)病原体名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其遗传物质是2条单链RNA (3)发病机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4)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五、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在生产中往往应用的并非动物激素本身,而是激素类似物1、催情激素提高鱼类受孕率:运用催情激素诱发鱼类的发情与产卵,提高鱼类的受孕率。

2、人工合成昆虫激素防治害虫:可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引诱剂(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雌雄性昆虫间的正常交配。

3、阉割猪等动物提高产量:对某些肉用动物注射生长激素,加速其生长。

对猪阉割,减少性激素含量,从而缩短生长周期,提高产量。

4、人工合成昆虫内激素提高产量:可人工喷洒保幼激素,延长其幼虫期,提高蚕丝的产量与质量。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一、生长素1、生长素的发现(1)达尔文的试验:实验过程:①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向光性;②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生长;③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④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2)温特的试验:试验过程: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不生长(3)科戈的试验: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3个试验结论小结: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2、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

3、判断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一看有无生长素,没有不长二看能否向下运输,不能不长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均匀:直立生长不均匀:弯曲生长(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4、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生长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与果实。

5、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浓度的高低以各器官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标准)。

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为:根、芽、茎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与抑制作用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细胞的年龄有关。

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

6、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促进扦插枝条生根;防止落花落果;促进果实发育;除草剂二、其他植物激素名称主要作用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高,促进果实生长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促进叶与果实的衰老与脱落乙烯促进果实成熟联系: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与衰老,整个植株的生长等,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

第四章种群与群落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2、种群的特征:(1)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与死亡率(2) 空间特征: 年龄结构;性别比例;迁入率与迁出率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二、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 N0λt1)条件:在食物(养料)与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与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与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