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药理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药理学部分名词解释

药理学部分名词解释

先导化合物:指在药物创新阶段,选择大量合成的有机化合物或分离提纯的天然产物的有效成分,在有效的病理模型上进行随机筛选,从而发现具有进一步开发价值的化合物。

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集体的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包括药物与细胞靶点之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生物化学、生理学和形态学变化,药物作用的全过程和分子机制。

不良反应:指上市的合格药品在常规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并给病人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受体:是细胞生长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和结合能力,并具有介导细胞信号转导功能的蛋白质。

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生物活性物质为配体。

量反应:效应强弱随药物剂量或浓度的逐渐增加或减少呈连续性量的变化。

质反应:效应的强弱岁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变化呈“全或无”方式的改变。

首关效应:药物通过肠黏膜及肝时经过灭活代谢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给药后其中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相对量及速度。

时量曲线:药物在血浆的浓度随时间退役而发生变化的曲线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房室概念:按药物分布速度,以数学方法划分的药动学概念表观分布容积:理论上或计算所得的表示药物应占有的体液溶剂稳态血药浓度:属于一级消除动力学的药物,经恒速给药后,血药浓度稳定在一定水平的状态。

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血浆中的药物浓度按一定比例消除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血浆中的药物按一定的量消除半数致死量(LD50):是使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是使半数动物产生药效的剂量二重感染: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内一些敏感的细菌被抑制或杀灭,是肠道菌群的共生平衡状态遭到破坏,而一些不敏感的细菌大量增殖,导致新的感染疗效指数(TI):是LD50与ED50之比用来估计药物的安全性此数值越大越安全负荷剂量:为了使血浆浓度迅速达到所需要水平,在常规给药前应用的加倍剂量摄取1:NA失活过程有摄取机制和酶的催化之分。

口腔 药理学0204

口腔 药理学0204
四、异丙肾上腺素
(一)药理作用——非选择性β受体激动剂。对α受体几乎无作用。
1.兴奋心脏 ——“三正”。
激动β1受体,表现正性肌力和正性频率作用,心肌收缩力加强,传导加速,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增加。
兴奋心脏作用比肾上腺素强,易引起心动过速,但很少引起心室颤动。
2.扩张血管
『正确答案』D
异丙肾:纯β受体激动剂。
肾上腺素:二者兼而有之,故应用广泛。
【实战演习】
1.异丙肾上腺素的作用有
A.收缩血管、舒张支气管、增加组织耗氧量
B.收缩血管、舒张支气管、降低组织耗氧量
C.舒张血管、舒张支气管、增加组织耗氧量
D.舒张血激动异丙肾,
*兴奋心脏扩血管,
*松弛气管促代谢,
*临床用途有四点。
1.哮喘急发它能缓,
2.加速传导治房阻,
3.心脏骤停复心跳,
4.感染休克升血压。
去甲肾:强大的α受体 激动作用,导致血管明显收缩,升压急骤,副作用明显,已很少使用,大纲不要求其临床应用;
*激动β2受体,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作用比肾上腺素强,并能抑制组胺等过敏性物质释放。
*对支气管粘膜血管无收缩作用,因此对减轻粘膜充血水肿作用不如肾上腺素。
5.促进代谢
激动β1、β2受体,促进糖原和脂肪分解,使血糖和血中游离脂肪酸升高,组织耗氧量增加。
(二)临床应用
1.治疗支气管哮喘 舌下或喷雾给药,用于控制哮喘急性发作,作用快而且强。
通过激动β2受体,主要扩张骨骼肌血管和冠状血管,对肾血管和肠系膜血管扩张作用较弱。
3.影响血压
*治疗量:兴奋心脏,心输出量增加,使收缩压增高,因扩张血管而减小外周阻力,故使舒张压下降,脉压差加大,平均血压不变或稍低。

口腔药物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口腔药物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口腔药物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口腔药物学是研究用于治疗口腔疾病和口腔保健的药物的学科领域。

在口腔医学中,药物的正确使用是保证患者治疗效果和提高患者口腔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对口腔药物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包括药物分类、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药物的作用机制、常用的口腔药物等。

一、口腔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口腔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抗菌药物、止痛药物、抗炎药物、抗真菌药物、止血药物、牙本质敏感药物等。

1. 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是用于阻断或杀灭细菌生长繁殖的药物,常用的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呋喃类抗菌药物等。

这些药物在口腔炎症、牙髓炎等感染性口腔疾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止痛药物止痛药物是用于缓解口腔疼痛的药物,常用的有非类固醇抗炎药、阿司匹林等。

这些药物通过减轻疼痛感受器的敏感性来缓解口腔疼痛。

3. 抗炎药物抗炎药物是用于缓解口腔炎症的药物,常用的有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非类固醇抗炎药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水肿和疼痛来缓解口腔炎症。

4. 抗真菌药物抗真菌药物是用于防治口腔真菌感染的药物,常用的有酮康唑、咪康唑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或细胞膜功能来杀灭或抑制真菌的生长。

5. 止血药物止血药物是用于止血和促进伤口愈合的药物,常用的有止血纱布、生理盐水等。

这些药物通过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反应来实现止血的功效。

6. 牙本质敏感药物牙本质敏感药物是用于缓解牙本质敏感症状的药物,常用的有氟化钠、氟化铝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牙本质神经末梢的兴奋性来缓解牙齿敏感。

二、口腔药物的剂型和给药途径口腔药物的剂型主要有片剂、胶囊、口服液、喷雾剂、口腔贴膜等。

不同的剂型适用于不同的治疗目的和个体差异。

口腔药物的给药途径主要有口服、局部涂抹、咽下、口腔冲洗等。

给药途径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求进行。

三、口腔药物的作用机制口腔药物的作用机制多种多样,包括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杀灭病原微生物、减轻炎症反应、促进伤口愈合等。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总论与化疗1 药物效应动力学:又称药效学,使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以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2 药物代谢动力学:又称药动学,使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及其规律。

3 阈剂量:能引起药理作用的最小剂量,又称最小有效量。

极量:药物的最大治疗剂量,使药典规定的最大允许量,超过极量易引起中毒反映。

常用量:临场上常用的有效剂量范围,既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又较为安全的使用量。

效能:每个药物在足够大剂量时所产生的最大作用。

4 后遗效应:有些药物停药后,血浆浓度降至阈值以下,但身体仍表现出药物残存的药理效应。

5 继发反应:并不是药物本身的效应,是药物只要作用的间接结果,如广谱抗菌药使用之后产生的二重感染。

6 毒性反应: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聚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毒性反应一般可以预知,应避免发生。

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也属于毒性反应7 ED50:引起50%人或动物发生药物反应的剂量。

8 受体拮抗剂:能够与受体结合但没有内在活性的药物9 受体激动剂:能够与受体结合,并且具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10.竞争性拮抗剂:能够与激动剂相互竞争与受体的结合,降低其亲和力,而不降低内在活性,可使激动剂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最大效应不变,11非竞争性拮抗剂:与受体的结合是不可逆的,能引起受体构型的改变,从而干扰激动药和受体的正常结合,激动剂不能竞争性对抗这种干扰,随着此类拮抗剂剂量增加,激动药药效曲线逐渐下移。

12 受体增敏(受体向上调节):在长期应用激动剂时,可使体内相应受体的数目增多,敏感性增强的现象,这是造成突然停药出现反跳反应的原因。

13 受体脱敏(受体向下调节):在长期应用激动剂时,可使体内相应受体的数目减少,敏感性降低的现象,这是造成药效降低,对药物产生耐受的原因之一。

14 肝药酶:又称为肝细胞色素P450系统,是存在于肝内一组特异性不高的混合酶系统,功能使催化药物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代谢。

口腔临床药物学知识点总结

口腔临床药物学知识点总结

口腔临床药物学内容总结第一章口腔临床药物学:是现代药学与口腔临床医学相结合的产物,主要研究在口腔疾病预防、诊治和康复中应用药物的药理学、药剂学及治疗学的特点及规律,以便平安、有效地使用药物,并为医务人员及患者合理使用药物进展指导药物:是指引入机体后能调节机体生理功能,影响病理过程,用以诊断、治疗、预防疾病,增强机体及精神功能,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根本药物:能够满足根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保证供应、基层能够配备、国民能够公平获得的药品,主要特征是平安、必需、有效、价廉。

〔百度〕合理用药的标准:1、用药对象适当〔无禁忌症〕2、用药指征适当3、药物的疗效、平安性满意,价格适当4、发放药物正确无误5、剂量、用法、疗程妥当6、调配无误〔包括提供适宜的用药信息〕7、患者依从性好第二章首过消除:口服药物吸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减少进入体循环的药量,这一现象称为首关消除生物转化:在体内酶系统或肠道菌从作用下,药物发生构造变化的过程成为代谢,也可以称为生物转化肝药酶: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又称肝药酶生物利用度:经血管外给药后,测得所给药物达血液循环的速率和程度治疗药物监测:是通过灵敏可靠的方法,检测病人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获取有关药动力学参数,应用药动力学理论,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以及药物中毒的诊断和治疗,以保证药物治疗的平安性和有效性排泄:是药物的原形及其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排除体外的过程。

表观分布容积:是指药物进入机体后,在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溶剂量〔以L或L/KG为单位〕,并非指药物在体内所实际占有的体液真正容积影响药物吸收的主要因素有药物物理化学性质、剂型及给药途径等。

给药途径对药物吸收的影响最为重要。

舌下给药可经舌下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无首过消除。

挥发性药物及气体由肺随呼吸排出;非挥发性药物主要由肾脏经尿液排出;也有少局部药物可随胆汁经肠道排出,以及经乳汁、汗液、唾液、泪液等排出。

2022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口腔医学专业《药理学》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口腔医学专业《药理学》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

2022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口腔医学专业《药理学》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一、名词解释1、拮抗作用(antagonism)2、表观分布容积3、醛固酮拮抗药4、5-HT-DA受体阻断剂5、正性肌力药物6、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7、二重感染8、多重耐药9、药理性预适应二、填空题10、新药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_______,_______,即和_______11、毛果芸香碱过量可用_______治疗。

12、溴隐亭服用大剂量时,对_________受体有较强的激动作用,故可用于治疗_________13、主要松弛小动脉平滑肌的降压药是______;对小动脉和静脉都松弛的降压药是______;钾通道开放药有______和______。

14、 _______和_______联合用药是目前治疗鼠疫的最有效手段。

15、奥美拉唑与壁细胞________酶的a亚单位结合,使其失去活性,抑制胃酸的分泌,另外对________菌有抑制作用,用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三、选择题16、国家药典规定的老年人剂量是指()A.50岁以上B.60岁以上C.70岁以上D.80岁以上E.90岁以上17、具有膜稳定作用的β受体阻断药是()A.普萘洛尔B.阿替洛尔C.噻吗洛尔D.纳多洛尔E.艾司洛尔18、外伤失血病人造成低血容量性休克并出现微循环障碍时宜选用()A.呋塞米B.氢氯噻嗪C.低分子右旋糖酐D.中分子右旋糖酐E.高分子右旋糖酐19、下列药物常与麦角胺合用治疗偏头痛的是()A.酚妥拉明B.前列腺素C.苯巴比妥D.巴比妥E.咖啡因20、甲氨蝶呤抗肿瘤的主要机制是()A.抑制肿瘤细胞的蛋白质合成B.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C.阻碍肿瘤细胞的嘌呤合成代谢D.干扰肿瘤细胞的RNA转录E.阻止转录细胞的DNA复制21、喹诺酮类药物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作用机制为()A.抑制β-内酰胺酶B.抑制DNA回旋酶C.抑制二氢蝶酸合酶D.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E.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22、具有抗病毒作用的抗帕金森病药物是()A.左旋多巴B.卡比多巴C.金刚烷胺D.溴隐亭E.司来吉兰23、大环内酯类对下述哪类细菌无效()A.革兰阳性菌B.革兰阴性球菌C.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D.军团菌E.衣原体和支原体24、患者,男,31岁,因呼吸困难急诊,有哮喘史。

药理学名词解释(1)

药理学名词解释(1)

145.药物:一般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以防、治、诊断疾病的物质。

146.兴奋作用:使机体组织器官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增强的作用。

147.抑制作用:使机体组织器官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减弱的作用。

148.全身作用(也称吸收作用):指药物通过吸收入血液循环(或直接进入血管)并分布到机体各部位后所产生的作用。

如:氢氯噻嗪的利尿作用。

149.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在一定剂量下,因不同组织器官对药物敏感性的差异,使得药物对某些组织产生较明显的影响,而对其他组织影响轻微或不产生影响,此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150.防治作用:凡符合用药目的,并对疾病产生防治效果的作用,包括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

151.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甚至严重危害的反应。

152.副作用: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选择性低是产生副作用的原因。

153.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在体内蓄积过多,或机体对药物过于敏感而引发的对机体组织器官的危害性反应。

154.极量:能产生最大效应而不引起中毒的剂量为极量。

155.治疗指数:半数有效量(ED50)与半数致死量(LD50)的比值。

一般治疗指数越大,药物安全性越大。

156.受体激动药:与受体有强的亲和力,同时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1≥α>0)。

158.受体阻断药:与受体有强的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的药物(α=0)。

158.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经生物膜转运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159.首关效应:口服给药后,药物在吸收过程中,部分被肝脏和胃肠道的酶代谢灭活,使进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160.肝肠循环:有些胆汁排泄的药物或结合性代谢产物,进入肠道后,重新以游离型药物被吸收入肝的过程。

161.生物利用度(F):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后,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分量(百分比)。

162.表观分布容积(Vd):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平衡时,按体内药量和血浆药物浓度计算所得的该药应占有的体液容积。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原理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2. 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及规律的学科。

3. 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规律。

阐明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学科。

4. 药物:是指用于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从理论上说。

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范畴,也包括避孕药和保健药。

对药物的基本要求是安全、有效,故对其质量、适应证、用法、用量均有严格规定,符合有关质量标准的才可供临床应用。

5.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引起药理效应的动因。

6.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所引起的机体机能或形态的改变,即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7. 兴奋:指药物作用后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提高的现象。

8. 抑制:指药物作用后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降低的现象。

9. 局部作用:指药物在吸收入血以前对其所接触组织的直接作用。

10. 全身作用:指药物吸收进渗入渗出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引起的全身多种器官系统的反应。

又称为吸收作用或系统作用。

11. 选择性:是指很多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组织或器官发生作用,而对其它组织或器官作用微弱或无作用的现象。

12. 治疗作用:指凡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治疗效果的作用。

13. 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所进行的治疗。

14. 对症治疗:改善或消除疾病症状所入行的治疗。

15. 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16. 毒性反应:主要指用药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时所发生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17. 急性毒性:指服用剂量过大,立即发生的毒性反应。

18. 慢性毒性:指长期服用蓄积后逐渐发生的毒性反应。

19. 变态反应:是少数过敏体质的病人受某些药物刺激后发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也称为过敏反应。

20. 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21. 继发反应:指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药理学中常用的给药方法

药理学中常用的给药方法

药理学中常用的给药方法
1. 口服给药:药物通过口腔进入胃肠道,被肠道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

这是最常用的给药方法之一。

2. 注射给药:将药物注入肌肉、静脉、皮下或脊髓等部位,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3. 吸入给药:药物通过吸入装置进入呼吸道,被肺泡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4. 局部给药:药物通过创伤面、皮肤、黏膜等部位直接作用于局部组织。

5. 经皮给药:药物通过皮肤穿透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可以通过贴剂、凝胶、喷雾等方式给药。

6. 瘤内给药:将药物直接注入肿瘤组织中,使其局部浓度达到高水平,减少对其他组织的毒性作用。

7. 粘膜腔内给药:将药物直接涂抹在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表面上,被粘膜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8. 灌肠给药:将药物溶解在注射用水中注入大肠内,使其被肠道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9. 皮下埋置给药:将药物植入皮下组织中,使其缓慢释放进入全身循环系统。

10. 穿刺给药:将药物通过穿刺或置管的方式直接注入腹腔、心包、胸腔等部位,达到快速的治疗效果。

不同的给药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药物和病情,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给药方法。

口腔临床药物学-考试必过

口腔临床药物学-考试必过

口腔临床药物学一:名词解释(2分×10)1.治疗药物监测:2.t1/2:3.ADR4.药物代谢动力学:5.控释剂型:6.癌痛三阶梯疗法:7.生物利用度:8.药源性疾病:9.循证医学:10.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二:选择题(2分×10)1.环磷酰胺抗肿瘤作用特点是()A.在体内外均有活性B.在体内代谢为醛磷酰胺后有抗肿瘤作用C.在体外有抑杀癌细胞作用D.干扰转录过程E.干扰有丝分裂2.下述何种镇痛药为阿片受体部分激动剂()A.钠洛酮B.芬太尼C.安那度D.喷他佐辛E.美沙酮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有()A.过敏反应B.耳毒性C.神经肌肉阻断作用D.肝毒性E.肾毒性4.镇痛作用最强的是()A.吗啡B.哌替啶C.美沙酮D.曲马多E.芬太尼5.氨苄青霉素对何种菌的抗菌力弱于青霉素()A.肠球菌B.伤寒杆菌C.大肠杆菌D.变形杆菌E.金黄色葡萄球菌6.阻止微管解聚的抗癌药有()A紫杉醇B长春碱C紫杉碱D L-门冬酰胺酶E喜树碱7.药物吸收后可以()A经肾脏排出B经肺排出C经肠道排出D经胆囊排出E经乳汁排出8.可待因的临床应用()A适用于伴胸痛的干咳B长期应用易引起便秘C对痰多者禁用D镇痛的同时有镇咳的作用E长期应用可产生成瘾性9.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的耐药机制是()A.增加对药物具有拮抗作用的底物PABAB.改变细菌体内原始靶位结构C.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D.抑制DNA合成E.产生水解酶10.以下抗菌药物的临床价值主要衡量的指标是()A.化疗指数B.最低杀菌浓度C.抗菌谱D.抗菌活性E.最低抑菌浓度1.《赫尔辛基宣言》的宗旨及实施原则2.GCP的定义、伦理学的要求及各期临床试验要点3.简述氟化钠的药理作用及注意事项4.简述处方书写要求四论述题(10分×2)1.论述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2.局部麻醉药与镇痛药物的作用机理分别是什么?对口腔疼痛治疗如何使用?1.治疗药物监测:是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在药物治疗学中的具体应用。

口腔专业知识培训

口腔专业知识培训

口腔专业知识培训口腔专业知识培训口腔专业知识培训是指针对口腔医学领域的医生、护士、技师等从事口腔保健、治疗和研究工作的人员,进行系统性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培训。

通过此种方式,可以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也可以促进口腔领域的发展。

一、培训内容1. 口腔解剖学:包括口腔组织结构、牙齿形态及其定位等方面的内容。

2. 口腔病理学:包括常见的口腔疾病如龋齿、牙周病等方面的内容。

3. 口腔微生物学:包括常见微生物在口腔中的分布及其对口腔健康影响方面的内容。

4. 口腔药理学:包括常用药物在口腔医学中应用及其作用机理方面的内容。

5. 口内外科手术技术:包括拨牙、种植牙等手术技术及其操作流程方面的内容。

6. 牙齿修复学:包括牙齿美容、牙冠修复、义齿制作等方面的内容。

7. 口腔医学影像学:包括常见口腔医学影像技术及其应用方面的内容。

8. 口腔医学实验室技术:包括口腔医学实验室检测技术及其应用方面的内容。

9. 口腔保健知识:包括口腔保健常识、口腔清洁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二、培训方式1. 线下培训:由专业人员组织,通过课堂授课和实践操作等方式进行培训。

线下培训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层次,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课程,满足不同从业人员的需求。

2. 在线培训: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在线教育,由专业人员提供教育服务。

在线培训具有灵活性强、时间自主安排等优点,适合那些时间紧张或无法参加线下培训的从业人员。

三、培训机构1. 医院口腔科:医院口腔科是最为常见的口腔专业知识培训机构,由医院口腔科的专业人员提供培训服务。

2. 口腔医学院校:口腔医学院校也是提供口腔专业知识培训的机构之一,其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较高。

3. 第三方培训机构:除了医院和口腔医学院校,还有一些第三方培训机构也提供口腔专业知识培训服务。

这些机构通常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针对性,能够满足不同从业人员的需求。

四、培训效果通过参加口腔专业知识培训,可以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药理学常识及常用口腔药物规范

药理学常识及常用口腔药物规范

镇痛类药品
• 镇痛机制:痛觉向中枢传导过程中,痛觉刺激感觉神经末 梢并释放Glu和SP,作用于相应受体而完成痛觉冲动向中 枢的传递引起疼痛。内源性阿片肽由特定的神经元释放后 可激动感觉神经突触前、后膜上的阿片受体,通过G-蛋白 偶联机制,抑制腺苷酸环化酶、促进K+外流、减少Ca2+ 内流,使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减少、突触后膜超极化,最终 减弱或阻滞痛觉信号的传递,产生镇痛作用。 • 吗啡类药物通过激动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 管周围灰质μ受体,模拟内源性阿片肽而发挥镇痛作用, 作用于边缘系统和蓝斑的阿片受体,则可减缓疼痛所引起 的不愉快、焦虑等情绪和致欣快。
• 2、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带来不适的作 用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特点:药物固有的效应,可预知的,难避免。 • 1)副反应 • 2) 毒性反应 • 3)后遗效应 • 4)停药反应 • 5)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 6、特异质反应 • 7、继发反应
基本概念
•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 用的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
药理学常识及常用口腔药物归纳
处方正确书写规范
目录
药物与药理学
药物与药理学、药动学基本概念讲解
口腔常用药物作用机理及使用规范
处方正确书写规范
基本概念
• 药物:指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凡能影响 机健药。
药物临床效果
1.治疗作用:指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达到防治效果的 作用。治疗目的分为对因和对症治疗。 • 1)对因治疗(治本):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 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如抗生素消除体内致 病菌。 • 2)对症治疗(治标):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对症治疗未能根除病因,但在诊断未明或病因未 明暂时无法根治的疾病却是必不可少的。在某些 重危急症如休克、高热、剧痛时,对症治疗比对 因治疗更为迫切。

口腔医学名词解释大全

口腔医学名词解释大全

口腔医学名词解释大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口腔医学名词解释,仅供参考:
1.口腔医学:研究口腔及其相关结构、疾病和
保健的医学专科。

2.口腔检查:对口腔进行的系统性检查,包括
口腔内部、牙齿、牙龈、舌头、唾液腺等的检查。

3.龋齿:牙齿表面的细菌性疾病,导致牙齿逐
渐被腐蚀。

4.牙髓炎:牙齿内部的牙髓组织发炎,引起疼
痛和敏感。

5.牙周炎:牙龈和牙周组织的炎症,可导致牙
齿松动和脱落。

6.牙龈炎:牙龈的炎症,表现为牙龈红肿、出
血等症状。

7.口腔颌面外科:涉及口腔、面部和颈部的手
术学科,包括拔牙、种植牙、颌面创伤修复等。

8.口腔修复学:研究和治疗牙齿缺失、缺损和
畸形的学科,包括假牙修复、牙冠修复等。

9.口腔正畸学:通过矫正器等方法调整牙齿和
颌骨的位置,纠正错颌畸形。

10.口腔预防医学:专注于预防口腔疾病的学科,包括口腔卫生教育、定期口腔检查等。

11.种植牙:将人工牙根植入牙槽骨,以替代缺失的牙齿。

12.根管治疗:治疗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的方法,
包括去除感染的牙髓组织并填充根管。

13.口腔X光检查:使用X射线技术对口腔进行影像学检查。

14.口腔外科:涉及口腔和颌面区域的手术,如拔牙、肿瘤切除等。

15.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颞下颌关节的功能障碍和疼痛疾病。

这只是一部分常见的口腔医学名词解释,口腔医学领域还有许多其他的专业术语和概念。

口腔临床药物学(考试最终版,辛苦整理)

口腔临床药物学(考试最终版,辛苦整理)

口腔临床药物学(考试最终版,辛苦整理)口腔临床药物学第一章【口腔医学用药特点】1、局部用药使用多2、消毒防腐使用广泛3、药物剂型多样化第二章【药物体内过程】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排泄(excretion)①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得过程。

首过消除:药物吸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减少进入体循环得药量,这一现象称为“首过消除”。

②分布:药物随血液循环输送至各个器官、组织,并通过转运进入细胞间液及细胞内得过程。

③生物转化:在体内酶系统或肠道菌丛作用下,药物发生结构变化得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④排泄:药物得原形及其代谢物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得过程。

肾脏就是主要得排泄器官。

半衰期:血药浓度减少一半所需要得时间。

意义:1、给药间隙时间2、血药浓度达稳定需要5个半衰期3、治愈后体内药物浓度。

药物代谢动力学(PK):简称药动学,她就是研究药物在体内转运及代谢变化得过程与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得规律性得科学。

从广义上讲,泛指研究药物得体内过程,即机体对药物得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与排泄。

【药动学模型(一室、二室)】药动学常见参数(P9)1、表观分布容积:表观分布容积就是给药剂量或体内药量与血浆药物浓度间相互关系得一个比例常数,通常以升或公斤表示。

2、消除半衰期3、清除率4、生物利用度:就是指经血管外给药后,测得所给药物达血液循环得速率及程度。

第三章剂型与处方【常用制剂(见书P16)】第六章药物不良反应(10点)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就是指在药物以正常用量与用法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所发生得意外得、与防治目得无关得、不利或有害得反应。

包括:1、副作用:使用治疗剂量时出现得与治疗目得无关得令人感到不适得药理反应2、毒性作用:药物对靶器官、组织、细胞得直接损害及由此产生得临床表现,对病人得危害性较大3、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生物效应仍存在4、变态反应:药物刺激机体而发生得免疫反应5、继发反应:由于药物得治疗作用引起得不良后果6、特异质反应:由于先天性遗传异常,病人即使应用少量药物,仍发生与药物本身药理作用以及用量无关得严重反应。

口腔执业(助理)医师 药理学 第1讲 第一章——第六章

口腔执业(助理)医师 药理学 第1讲 第一章——第六章

第一章药物效应动力学第一节不良反应副反应: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是因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低引起的反应,多数较轻微并可以预料毒性反应: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称毒性反应。

是一种比较严重的药物反应,但可以预知和避免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己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症状加剧,又称回跃反应变态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是小分子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接触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特异质反应:与遗传因素有关,少数特异质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原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程度与剂量成比例第二节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半数有效量(ED50):指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的药物剂量。

若效应为死亡,则称为半数致死量(LD50)治疗指数(TI):通常指药物的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即LD50/ED 50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一般情况下其值越大,药物毒性越小,安全性越大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第一节吸收首关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

首关消除明显的药物应避免口服给药。

第二节药物消除动力学一级消除动力学又称恒比消除,百分率不变,即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浓度成正比。

多数药物以此学消除,其半衰期相对恒定,与用药剂量或初始药物浓度无关。

药物在体内经过5个半衰期(t1/2)后,可基本消除干净,达到稳态。

零级消除动力学又称恒量消除,以恒定的速率消除,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第四章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第一节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一、临床应用1.重症肌无力。

2.腹气胀和尿滞留。

以新斯的明疗效较好。

3.青光眼。

滴眼后可使瞳孔缩小,眼内压下降。

4.竞争性神经肌肉阻滞药过量时解毒。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物(drug):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2、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3,^理效^( pharmacological efect):药物作用的机体反应的表现,即药物作用的结果。

4、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如庆大霉素引起的神经性耳聋等。

5,副反^( side raction):也称副作用,指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如阿托品用于治疗胃肠痉挛引起的口干、心悸、便秘等作用。

6、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作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如致癌、致畸胎和致突变等反应。

7、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服用巴比妥类催眠药后,次晨出现乏力、困倦等现象。

8、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长期服用可乐定降血压,停药次日血压将明显回升。

9、特异质3(idiosyncratic reaction):少数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正比,药理性拮抗剂救治可能有效,对骨骼肌松弛药琥珀胆碱发生的特异质反应是由于先天性血浆胆碱酯酶缺乏所致。

10、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11、量效曲线(dose-efect curve):用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则得。

12、量反应(graded response):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者称为量反应。

口腔基础医学基本内容

口腔基础医学基本内容

口腔基础医学基本内容
口腔基础医学是口腔医学的基础,是研究口腔生物学、生理学、生化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等方面的一门学科。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口腔解剖学:研究口腔组织的结构和形态,以及口腔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口腔生理学:研究口腔内的各种生理过程,如唾液分泌、咀嚼、吞咽等;
3. 口腔病理学:研究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包括口腔肿瘤、牙周病、龋齿等;
4. 口腔微生物学:研究口腔内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其在口腔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
5. 口腔生化学:研究口腔内的生化反应和代谢,如唾液成分、口腔酸碱平衡等;
6. 口腔药理学:研究口腔内药物的吸收、代谢和作用机制。

掌握口腔基础医学的基本内容,对于从事口腔医学相关工作的人员来说至关重要,能够更好地理解口腔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提高口腔健康水平。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局部麻醉药■■■■■利多卡因、丁卡因、布比卡因1、◆利多卡因——特点:起效快、强、久,安全范围大用途:传导麻醉、硬膜外麻醉(禁止蛛网膜下腔麻醉);心律失常2、◆丁卡因——特点:起效快、强、久,穿透性强、毒性大用途:不用于浸润麻醉,主要用于表面麻醉3、◆布比卡因——特点:作用最强、长效用途:用于浸润麻醉、传导麻醉和硬膜外麻醉二、消毒防腐药■■■■■酚类:苯酚、甲酚、丁香酚醛类:甲醛、多聚甲醛、戊二醛酸类:硼酸、枸橼酸碱类:硼砂、碳酸氢钠、氢氧化钙卤素类:次氯酸钠、碘仿、聚维酮碘氧化剂:过氧化氢、高锰酸钾表面活性剂: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氯己定/洗必泰染料类:甲紫醇类1、◆苯酚——药理作用:中效,蛋白变性、破坏酶,稀溶液局部麻醉感觉神经临床应用:樟脑苯酚溶液(窝洞及较轻根管感染的根管消毒剂、牙髓安抚镇痛剂)、碘酚(牙本质过敏、瘘管的烧灼)不良反应:刺激腐蚀组织;麻木、神经末梢麻痹;组织坏死脱落。

注意事项:①对皮肤与粘膜有腐蚀性②穿透力极强,仅在小面积皮肤上使用③破损皮肤或伤口不能使用◆甲酚——临床应用:手、器械消毒(塑料、橡胶除外)根管消毒◆丁香油酚——临床应用:①+氧化锌,垫底、暂封、根管充填、间接盖髓;②+氧化锌+松香=牙周塞治剂,牙周手术后创面保护;③急性牙髓炎开髓、化学性机械性刺激的根周膜炎,止痛;④硝酸银脱敏牙本质,使银离子沉淀。

2、◆甲醛—特点:易挥发、抗菌谱广、固定组织、黏膜刺激性大药理作用:蛋白质、核酸变性,对细菌、病毒、真菌、芽孢敏感临床应用:空气消毒、器械消毒、根管消毒(甲醛甲酚)、固定生物标本不良反应:皮肤黏膜刺激性强◆多聚甲醛——①常温下缓慢释放甲醛,杀菌强、渗透好、作用持久、刺激小②牙髓盖髓剂、干髓剂、牙髓失活剂③过敏史者慎用◆戊二醛——特点:挥发性极低、臭味轻、抗菌谱广、杀菌能力强药理作用:影响蛋白和酶、阻止细菌芽孢出芽、影响DNA和RNA临床应用:熏蒸消毒、器械消毒(包括塑料橡胶)、根管消毒、人造心脏瓣膜消毒不良反应:皮肤黏膜刺激性强3、◆硼酸——①对细菌和真菌有弱防腐作用,组织刺激性小②1%~2%用作口腔清洗剂③2%用作拔牙、口腔炎的含漱剂④湿敷◆枸橼酸——酸性脱钙、轻度腐蚀(50%用于牙周手术根面处理)4、◆硼砂——口腔粘膜炎症、牙龈炎、咽喉炎◆碳酸氢钠——口腔念珠菌的感染;与过氧化氢交替含漱,减少不良反应。

◆氢氧化钙——①直接间接盖髓术;②根尖诱导成形术;③根管充填;④活髓切除术。

5、◆次氯酸钠——最强效,高效、快速、广谱消毒剂药理作用:氧化作用(水解产生次氯酸)、氯代(活性氯)、溶解(氢氧化钠)临床应用:器械消毒、根管冲洗不良反应:腐蚀性、刺激胃粘膜和呼吸道粘膜注意事项:①冲洗前将坏死组织清除干净②每次冲洗的量至少1-2ml③注意增强根尖1/3部位的冲洗,确认通畅◆碘仿、碘伏——特点:①酸性介质使碘分子增多,杀菌力增强;碱性介质使碘分子减少,杀菌力减弱②广泛用于皮肤粘膜的局部感染(厌氧菌)③碘过敏者禁用临床应用:根管治疗;口腔抗感染(干槽症);亚砷酸引起的牙龈、根尖区坏死。

6、◆双氧水——药理作用:①强大氧化作用②无残留毒性③易分解、不稳定④漂白、腐蚀作用临床应用:①1%-3%口腔抗感染(坏死性龈口炎、牙周炎、冠周炎、干槽症);②3%超声洁牙前含漱、龈上洁治和龈下刮治后冲洗;③3%根管冲洗;④30%顽固性龈缘充血、治疗效果不佳;⑤30%漂白牙齿(四环素、氟斑牙)。

◆高锰酸钾——临床应用:①0.02%-0.5%含漱②0.2%-0.1%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坏死性龈口炎、牙周病等治疗(含漱或冲洗)7、◆氯已定——药理作用:乳化作用-清洁、改变细菌壁通透性、蛋白变性◆新洁尔灭/苯扎溴铵——药理作用:①迅速、刺激性小、毒性低②杀菌去污(创面、皮肤、器械消毒)③杀菌谱窄,对绿脓杆菌、结核杆菌、芽胞菌、病毒无效④有机物降低消毒作用,水质硬度和各种离子化合物影响消毒效果(不可消毒橡胶)三、牙体牙髓病药■■■■■防龋药:氟化钠、氧化亚锡抗牙本质敏感药:硝酸钾、草酸钾、氟化钠甘油、复合脱敏剂牙漂白剂:过氧化氢、过氧化脲、过硼酸钠盖髓术药:氢氧化钙、氧化锌丁香油、三氧化矿物聚合体牙髓切断术药:甲醛甲酚、戊二醛根管冲洗剂:次氯酸钠、氯已定、乙二胺四乙酸钠、过氧化氢根管消毒剂:氢氧化钙、碘仿1、◆氟化钠——药理作用:增强牙的抗龋能力①降低釉质的溶解度②促进釉质的再矿化③改变口腔生态环境、抑制细菌生长临床应用:(全身)自来水加氟:经济、安全;食物加氟:牛奶和食盐;口服氟片(局部)局部涂擦;局部含漱不良反应:①接触潮湿的皮肤粘膜,形成氢氟酸、化学性烧伤②抑制酶系统③与神经活动需要的Ca结合④高血钾、心脏中毒急性中毒:胃肠道症状;四肢感觉异常、反射亢进、抽搐痉挛;血压下降、心力衰竭、死亡慢性中毒:氟牙症、氟骨症◆氟化亚锡——药理作用:①减少菌斑形成②选择性抑制变形链球菌③形成不溶性磷酸氟化物临床应用:8%涂擦;0.1%漱口;凝胶+去离子水稀释刷牙注意事项:①不稳定,新鲜配置②易变成白色沉淀失效,1小时内用完③接触牙龈发白、牙齿着色2、3、4、◆氢氧化钙药理作用:诱导矿化组织形成、抗菌临床应用:直接间接盖髓术、活髓切断术、根尖诱导形成术、根管充填注意事项:防止污染、新鲜配制、盖髓后暂封◆三氧化矿物聚合体(MTA)——组成:氧化钙+二氧化硅特点:良好的封闭性、生物相容性、诱导性、抗菌性临床应用:根尖封闭、盖髓剂◆氧化锌丁香油——药理作用:氧化锌-防腐收敛;丁香油-防腐镇痛临床应用:深洞垫底、间接盖髓、窝洞暂封、根管充填注意事项:不能直接盖髓5、◆甲醛甲酚/FC——临床应用:乳牙活髓切断术(首选)不良反应:肾、肝、肺损伤,自体组织免疫反应注意事项:禁用于恒牙活髓切断术、勿接触口腔软组织和颜面部皮肤◆戊二醛——特点:①固定效果好、作用缓慢、刺激小;②术后牙髓保持活性,无明显的炎症反应;③扩散小、不易被根吸收;④毒性低、抗原性低。

临床应用:乳牙活髓切断术注意事项:性质不稳定、需新鲜配置6、◆次氯酸钠——特点:①易侵入细菌内;②有机碎屑降低药效;③酸性环境增强杀菌作用;④温度升高增强杀菌溶解作用;⑤性质不稳定、遇光易分解。

药理作用:水解出次氯酸(强氧化杀菌)、氢氧化钠(强溶解)注意事项:冲洗液量至少有1~2ml、充分冲洗根尖1/3部位◆过氧化氢——药理作用:新生态氧(消毒防腐除臭)、发泡(移出坏死组织)注意事项:压力不宜过大,保持气泡溢出通畅;轻度刺激组织,冲洗后要吸干。

◆乙二胺四乙酸钠(EDTA)——药理作用:螯合细菌必需的金属离子、去除牙本质玷污层临床应用:根管狭窄、根管钙化、根管异物注意事项:防止根管壁悬突、侧穿、根管偏移;及时清除软化牙本质7、◆亚砷酸——药理作用:①破坏酶系统②牙髓毛细血管极度充血、出血、坏死③神经纤维弯曲、膨胀,髓鞘及轴索破坏注意事项:①必须控制药物作用时间②根尖孔未完全形成的患者不宜使用③避免漏出窝洞腐蚀牙周膜和牙龈四、牙周病药■■■■■全身用药:抗微生物药(阿莫西林、四环素、乙酰螺旋霉素、甲硝唑、替硝唑)宿主调节剂(非甾体类抗炎药、中药制剂、六味地黄丸、补肾固齿丸)局部用药:含漱剂(氯已定、甲硝唑)牙周袋用药(过氧化氢、碘甘油、聚维酮碘)药物缓释制剂(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多西环素凝胶)根面处理药物(枸橼酸溶液、乙二胺四乙酸钠)牙周塞治剂(含丁香油的塞治剂)1、◆阿莫西林特点:β-内酰胺类,G+(影响细胞壁形成)临床应用:①中毒慢性牙周炎、顽固性牙周炎②急性牙周脓肿切开引流术的辅助治疗③+甲硝唑,抑制放线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克拉维酸,抑制产酶耐药菌◆四环素:G+、G-、螺旋体◆乙酰螺旋霉素:大环内酯类,G+、奈瑟菌(抑制蛋白质合成)◆甲硝唑:厌氧菌、牙龈卟啉单胞菌(抑制DNA合成)◆替硝唑:厌氧菌,疗效更高、半衰期更长、疗程更短、副作用高2、◆布洛芬:非甾体类抗炎药,各类牙周炎、冠周炎、急性感染1、◆氯已定——药理作用:消炎、减少牙菌斑、促进组织修复临床应用:①辅助治疗牙龈炎、牙周炎、牙周手术后0.02%~0.05%含漱一日3~4次②预防或减少菌斑形成,防止牙龈炎复发0.12%~0.2%含漱一日2次,一次一分钟③0.02%用于牙周袋内冲洗◆甲硝唑——药理作用:浓度为0.025%时,抑制厌氧菌;浓度为3.125%时,抑制放线菌临床应用:辅助治疗牙龈炎和牙周炎,一日2~3次,与氯已定溶液交替使用2、◆过氧化氢:1%含漱、3%牙周袋冲洗,治疗龈炎、牙周炎、冠周炎◆碘甘油:治疗龈炎、牙周炎、冠周炎◆聚维酮碘:0.5%-1%牙周冲洗,治疗龈炎、牙周炎、冠周炎五、口腔黏膜药■■■■■(全身)抗真菌药:氟康伊曲康唑抗病毒药: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糖皮质激素:泼尼松、地赛米松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环孢素免疫增强剂:胸腺素、转移因子、卡介苗多糖核酸制剂、A型链球菌甘露醇聚糖维生素:维生素B2、维生素B12(局部)气雾剂: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喷剂含潄剂:氯己定/洗必泰、碳酸氢钠、复方硼砂、环孢素、人工唾液(唯二可以念珠菌)糊剂:金霉素倍他米松糊剂膜剂:复方庆大霉素膜贴剂:醋酸地塞米松粘贴片软膏剂:曲安奈德口腔软膏注射剂: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1、◆波尼松——①天疱疮:早期应用、足量控制、逐渐减量、小量维持(首选)②类天疱疮③白塞病/贝赫切特病④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口腔扁平苔藓⑤盘状红斑狼疮、多形性红斑⑥药物过敏性口炎、光化性唇炎⑦血管神经性水肿(合用肾上腺素)⑧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免疫抑制药——较少单独使用,可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降低毒副、提高敏感)◆碳酸氢钠含漱液①口腔念珠病②辅助治疗久治难愈,如天疱疮、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③预防由放疗、化疗、长期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可能的口腔黏膜损害~~~~~~~~~~~~~~~~~~~~~~~~~~~~~~~~~~~~~~~~~~~~~~~~~~~~~~~~~~~~~~~~~~~~~~~~~~~~~~~ 【名词解释】1.药物不良反应/ADR:药物以正常用法用量用法,用于预防、诊断、治疗或调节生理功能时所发生的、意外的、与防治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2.副作用:治疗剂量时,出现与治疗无关、令人感觉不适的药理反应。

3.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运转、代谢变化的过程和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性的科学。

4.首过消除:药物吸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减少进入体循环的药量。

5.生物转化/药物代谢:在体内酶系统或肠道菌的作用下,药物发生结构变化的过程。

6.消除半衰期 t1/2 :血药浓度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7.生物利用度:血管外给药后,测得所给药物达到血液循环的速度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