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镇江的特色方言

合集下载

江苏难懂方言大比拼!

江苏难懂方言大比拼!

江苏难懂方言大比拼!“你哪儿人?”“常州宁!”世上本没有江苏人一说,从淮阴韩信帮徐州刘邦揍宿迁项羽开始,江苏就一直“散装”。

苏南苏北都争破了脑袋,在省内自然没有一种方言会以“江苏话”自居!江苏没有一种占主导性的方言,因为地域文化有明显差异,所以方言种类太多啦!快来一起看看,哪里的方言ZUI难懂!NO.1[ 南京话 ]【难懂系数】:★★☆☆☆【地方特色】:南京话,又称南京官话,ZUI大的特点就是前后鼻音不分。

比如大家常说的“蓝鲸”就是“n”、“l”混淆!同时,南京话语气助词很多,你阿晓得啦?【举些例子】:黑漆嘛乌=非常黑韶死得了=话太多、啰嗦胎气=大气、够意思小杆子=男青年、小伙子NO.2[ 镇江话 ]【难懂系数】:★★☆☆☆【地方特色】:镇江话还是比较易懂的!不过市区内方言很多:主城区讲江淮官话、丹徒区和丹阳市讲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丹徒话和丹阳话、句容市以南京官话为主并带有镇江话成分、扬中市带有江淮口音和吴语成分。

【举些例子】:jian斗=战斗岁告=睡觉不得,没得=没有jie江=浙江NO.3[ 徐州话 ]【难懂系数】:★★☆☆☆【地方特色】:语音上来说,徐州话在有些人听起和普通话相近。

细细研究还是能发现一些规律的!比如说“阳光灿烂”的普通话音调是2144,而徐州话则是1044!【举些例子】:我不揉你=我不理你光腚=不穿衣服毛格儿=硬币俺大大=老徐州人对自己父亲的称呼NO.4[ 南通话 ]【难懂系数】:★★★☆☆【地方特色】:南通南通,难通难通,可以说是很形象了!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南通人说话……如海话、南通话、启海话、通东话,根本理不清!南通话特点也很突出,即浊声母不分平仄,一律读成送气清音。

【举些例子】:猜táng啊?=谈对象了没他果会说南通话?=他会说南通话吗?你个曾下bǎng啊?=下班了吗胡头大乱=瞎说NO.5[ 泰州话 ]【难懂系数】:★★★☆☆【地方特色】:总感觉泰州的方言自成一派……身边有朋友是泰州的,第一次听还以为是说韩语。

镇江方言

镇江方言

镇江方言的特色一
• 镇江话有6个声调【阳平 阳上 阳去 阴平 阴 上 阴去】 ,官方说法是书面语近北方官话, 口语近吴语,镇江话口语发音仍保留了吴 语的发音习惯,但吴语词汇已经越来越少 了,
镇江方言特色二
• 镇江话发音无翘舌音,入声保留比较完整, 口语词汇以阳平居多。现代汉语中入声已 经完全消失,只在少数方言区可以听到, 所以听这些话,会感觉语速很快,音调变 化比较多。
• 且受清朝旗人汉语的影响 镇江话中是没有 儿化音的。
镇江方言特色三
• 镇江话保留古代汉语较多,所以很多词可 以按照汉语变化规则来对应:
• 比如J开头可以改作G开头,如“解”读 “改”;
• Y开头一般不发音,如“眼”读“俺”; • H开头有读K,如“环”读“宽 2声”, • X开头读H,“下”读“哈 入声”。
• 今天的镇江话,按照官方的说法,属于江 淮方言的次方言,但以镇江市中心以东南 10多公里处的谏壁为界限进入吴语方言区, 基本属于一种带有吴语特征的江淮次方言。
历史原因
• 据称镇江为中国吴文化的发源地。最早的 青铜宜侯鼎、有姓名有祭文的吴王墓葬均 在镇江境内出土,能与《史记》所记载的 商末时,泰伯、仲雍为让位于周文王姬昌 而奔荆蛮,立国号勾吴相吻合。
南通地区方言
地理变迁、历史沿革、区域分布
1、南通地区方言分布图
1、地理变迁
• 南通地区是自中古以来发展起来的,因为是冲积平原,土 地肥沃;又襟江带海,交通便利,得天独厚。历代的大江 南北的劳动人民迁移过来,建设发展,使南通成为物阜民 丰的新天地。移民分别来自吴语区和江淮方言区,两种方 言会合在一起,互相渗透,发生融合。并且移民有先后, 或同一村镇的居民来源不同,或基本来自一处,各种情况 都有。这样,方言融合的结果就多种多样了,直到现在还 是十里八乡话不同。不过目前普通话普及正在加快步伐前 进,电视进入每个角落,每个家庭,等于成千上万的普通 话推广员深入到全社会,再过十年几十年,方言土语将进 一步被压缩,地区间的差异会缩小,最后只存在于乡村和 家庭中。

江苏镇江方言大全

江苏镇江方言大全

江苏镇江方言大全镇江方言是江苏省镇江市地区特有的一种方言,它承载着镇江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镇江方言不仅在当地有着广泛的使用,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边地区的方言。

下面我们就来系统地了解一下江苏镇江方言的特点和一些常用词汇。

一、声调特点。

镇江方言的声调特点主要表现在轻声和入声。

轻声是指声调较轻柔,语音不升不降,读音较短促的一种声调。

而入声则是指以浊音结尾的声调,读音较为浑厚。

二、语音特点。

镇江方言的语音特点主要表现在舌尖音和鼻音。

舌尖音是指舌尖发音的一种辅音,而鼻音则是指通过鼻腔共鸣发出的音。

这两种语音特点在镇江方言中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三、常用词汇。

1. 老乡(lǎo xiāng),指同乡的人,也可以用来称呼朋友。

2. 走江(zǒu jiāng),指去江苏省其他城市的行为。

3. 撩(liāo),指调情、调戏。

4. 阿拉(ā lā),指我们,我们家的意思。

5. 哎呦(āi yōu),表示惊讶、疼痛等情绪的词汇。

四、语法特点。

镇江方言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词序和句式上。

在词序上,镇江方言的疑问句常常是将句末的动词或形容词提前至句首,形成疑问句。

在句式上,镇江方言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常常用一些比较生动的词语来修饰句子,使句子更加生动有趣。

五、方言习惯用语。

1. 阿弥陀佛(ā mí tuó fó),表示感谢或者祈福的用语。

2. 阿里嘎多(ā lǐ gā duō),表示事情很多、繁忙的状态。

3. 阿弥陀佛(ā mí tuó fó),表示感叹或者安慰的用语。

4. 咋整(zǎ zhěng),询问对方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情。

六、方言特色。

镇江方言有着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它承载了镇江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在现代社会,随着各种方言的冲突和融合,镇江方言也在逐渐消失。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好我们的方言,让它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总结,镇江方言作为江苏地区特有的一种方言,具有独特的声调、语音、词汇、语法特点和习惯用语。

镇江方言

镇江方言

各地方的方言听了不少,有中听的,有难听的。

就镇江话而言,其实不算好听。

镇江处于长江南端,自古为黄金水岸,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江南富庶之处。

所谓江南软语,但是确不属于镇江。

镇江话实属北方口音,缺乏吴侬软语的轻柔。

镇江话属于北方方言的江淮次方言,位于北方方言与吴方言两大方言的结合部,大致以谏壁为东界、丹徒区上党为南界。

古代的镇江话属吴方言,由于特殊的政治、社会、交通等原因,导致方言属性的变化。

镇江话虽属北方方言范畴,但构成复杂,其中既有吴方言的遗痕,又有旗腔(类似京腔)的影响。

一江之隔的扬州,对镇江话影响很大。

与普通话相比,镇江话没有全浊声母和舌尖后音声母;鼻化元音介于前鼻音韵与元音韵母之间,in、ing,en、eng,n、l不分;有入声调。

词汇中保留着丰富的吴方言词。

句容、丹徒、扬中的方言类似镇江话,虽构成复杂,但均属北方方言系统。

大港以东、宝堰以南、句容傍茅山一线及至丹阳市西部的语言自西向东渐次出现吴方言特点。

多文白异读,说话音接近吴语,读书音接近官话;全浊声母消失,舌面声母多,没有舌尖后音声母;单元音韵母多;读书音4个声调,说话音6个声调。

丹阳东部则进入吴语区。

谈及方言,不得不举点例子,刚看到镇江话的六级考题,可以作为参考。

镇江话:歇哈子普通话:休息一小会儿镇江话:斗延普通话:突然,忽然镇江话:岁告普通话:睡觉镇江话:各啦普通话:角落镇江话:巴咖普通话:顾家镇江话:哈说八道普通话:瞎说乱说镇江话:摸得银普通话:没人镇江话:睡告普通话:睡觉镇江话:挺尸普通话:睡觉镇江话:滴板普通话:做事很棒,事情结束后他人给予的评价镇江话:颈岗普通话:脖子镇江话:哇污搭鸡普通话:食物不清爽,不堪入目,不忍下咽。

镇江话:鼻塌嘴歪普通话:形容人在慌乱、、挫败、失意时的神态与表情。

镇江话:冷大哇雌普通话:形容冰冷的气候吃下去冰冷的食物,肚子里不舒服。

“冷大哇雌”单指食镇江话:一铺狼普通话:乱糟糟,非常邋遢。

常指物品的摆放、陈设失去条理。

镇江方言考

镇江方言考

镇江方言考(2002年4月18日)(一)《新华字典》载:“北方话”流传于长江以北汉族聚居地区,包含长江以南镇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带,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大部,广西北部,湖南西北一带。

北方话内部存有差异,划分为华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四个次方言。

就此说来,镇江方言理应归属江淮次方言,是典型的江南北方话。

镇江地处长江之南,地理上属于苏南。

但是长期以来地处苏南的镇江人却不讲吴语(据历史考证古时候镇江的先民应该也是操吴语的)。

镇江所辖丹阳、句容、扬中三市和丹徒区都各有自己不同的方言,而只有镇江的城区和四郊讲的才是江淮次方言。

现在,自镇江市区往东至谏壁以大运河为界,往西直到高资,往南以上党及宁镇丘陵分水岭为限的范围内,当地老百姓讲的基本上都是镇江方言。

再从谏壁镇往东(俗称东乡),上会、宝堰往南的语言便出现了明显的吴语特点。

由此可见,镇江话处于北方方言同南方吴语系的结合部,具有典型的“吴头楚尾”语言过渡带的显著特点。

(二)地处长江以南的镇江人为何讲的却是“北方话”?镇江话又为何与毗邻的丹阳话十分迥异?而与苏、锡、常等太湖流域的侬侬吴语更形成截然的反差呢?一个地方的方言是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语言变体。

据撰写《镇江要览》方言篇的笪远毅教授分析,镇江方言属性变化的原因大致有政治、经济、自然、地理与交通等几个方面,是由于两千多年来连绵不绝的北方移民不断进入其间的影响而形成的。

镇江方言构成复杂,其中既有吴方言的遗痕,又有京腔的影响。

历古以来,我国的南北方素以长江为天然分界线,按理镇江也应属吴语区域。

但是,由于交通方面的优势,使得镇江很早就成了一座移民城市,原本的吴方言区在移民的作用下嵌入了大量的北方话,于是就在“三面环山、一面临江”的镇江形成了独特的镇江方言。

打从春秋开始,镇江就成为北方移民的中转站和留驻地。

商末周初的第一次移民把周文化带到了吴地,与这里的荆蛮文化结合产生了吴文化,使得镇江也是吴文化最初的发源地之一。

浅谈镇江话

浅谈镇江话

浅谈镇江话江苏省镇江市处于长江南端,自古为黄金水岸,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江南富庶之处。

在现代汉语方言划分上,镇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一个极富争议的方言区。

通行本认为,镇江属于北方方言的江淮官话区。

常言说,江南地带,吴侬软语。

然而,这句话并不适用于镇江。

镇江虽然处于长江南岸,但是镇江话实属北方口音,缺乏吴侬软语的轻柔。

镇江话属于北方方言的江淮次方言,位于北方方言与吴方言两大方言的结合部,大致以谏壁为东界、丹徒区上党为南界、长江为北界、句容为南界。

古代的镇江话属吴方言,由于特殊的政治、社会、交通等原因,导致方言属性的变化。

镇江话虽属北方方言范畴,但构成复杂,其中既有吴方言的遗痕,又有旗腔(类似京腔)的影响。

相比较而言,从属于镇江的丹阳,其丹阳话与镇江话差异很大,而与镇江一江之隔的扬州,对镇江话影响却很大。

镇江话与普通话相比,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都有明显的区别。

一、镇江话的语音特点1.镇江话没有全浊声母和舌尖后音声母镇江话中,很少有全浊声母。

同时,舌尖后音声母也基本被舌尖前音声母和舌尖中音声母取代。

也就是说。

在镇江话里,zh,ch,sh,r四个声母分别读成z,c,s,l。

如“指望”(zhǐ wàng)在镇江话中就念成“zǐ wàng”,“迟早”(chǐ zǎo)念成“cǐ zǎo”,“时间”(shí jiān)念成“sí jiān”,“人”(rén)念成“lēn”。

2.鼻化元音介于前鼻音韵与元音韵母之间,in、ing,en、eng不分镇江话中,基本没有后鼻音韵母这一概念,大部分后鼻音韵母都发成前鼻音韵母的音,如“成”(chéng)念成“陈”(chén),“应”(yīng)念成“因”(yīn)。

3.有入声调因为镇江的特殊地理位置,镇江话中的部分词语保留了入声字的读音。

二、镇江话的词汇特点千百年来,镇江都处于长江南北交汇的特殊点上,因此,在镇江话中,既保留了北方官话的一些词语,又汇集了一些吴方言的词汇,形成了南北方词语糅杂的特点。

普通话的推广与方言的传承——以镇江方言的研究和保护为例

普通话的推广与方言的传承——以镇江方言的研究和保护为例
着华 夏 儿 女 敏 感 的神 经 。 多 年 前 ,张 明敏 演 唱 的 一 曲 《 的 中 国心 》 我 ,更 是 掀 起 了 海 外 游 子 对 故 乡 、对 祖 国 浓 浓 的依 恋 和 向往 之 情 。可 以说 ,对 乡 音 的敏 感 和 亲切 , 折 射 出 的 是 人 们 对 地 域 的 认 同 、家 乡 的 认 同 、祖 先 的 认
于 江 南 富 庶 之 地 ,但 镇 江 话 实 属 北 方 口 音 ,缺 乏 吴 依 软
语 的轻 柔 。镇 江原 是 三 国时 代吴 国 的都城 ,镇 江话 属吴 方 言 ,后来 由于特 殊 的 政 治 、社会 、交通 等 原 因 ,导致
方 言 属 性 的 变 化 。 现 在 的 镇 江 话 虽 属 北 方 方 言 范 畴 ,但
历 史 文 化 的 “ 化 石 ” 应 采 取 切 实措 施 保 护 和 传 承 方 言 , 以保 护 文 化 的 多样 性 , 弘 扬 优 秀 历 史 文 化 遗 产 : 首 先 , 专 活 ,
门立法 ,使 方 言等 非物质 文化 遗产 的保 护和传 承 上升 成 为 国家意 志 ;其 次 ,采 取 方言 与普 通话 并 重的 方针 ,创造 “ 双
方 言是地 域文 化的 “ 化石 ” 活 。
镇 江 话 歇 哈 子
各 啦
普 通 话 休 息 一 小会 儿
角 落
哈 说 八 道 瞎 说 乱 说
同 、文 化 的认 同 。对 于孩 子 而 言 ,方 言是 他 们 的第 一 母 语 :对于 天涯游 子来 说 ,对 故 乡 的那 份 “ 剪不 断 理还 乱 ”
方 言 并 不 是 非 此 即 彼 、有 你 没 我 的 对 立 关 系 .而 是 共 生 共 荣 的 语 言 交 流 方 式 。 方 言 往 往 是 一 个 地 方 历 史 文 化 的 象 征 ,在 大 力 推 广 普 通 话 的 背 景 下 ,注 重 对 方 言 的 研 究 、

镇江方言中构词成分“唧”的研究

镇江方言中构词成分“唧”的研究

[作者简介]王宇翔,男,江苏镇江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试验班2010级本科生。

镇江方言中构词成分“唧”的研究○王宇翔(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摘 要] 在镇江方言中存在特殊的构词成分“唧”,其构词方式和语用表达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本文使用构词分析的方法,对大量存在着含有构词成分“唧”的词语进行分析,试图从语法和语用两个角度发现这类词语使用的规律。

通过对构词成分“唧”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对镇江方言的研究。

[关键词] 镇江方言;构词成分; 唧; 语法; 语用; 词语模中图分类号:H 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2-0042-02 镇江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处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之处,西接南京,东接常州,与扬州隔江相望。

镇江方言,这里指的是镇江市区的方言。

“镇江话属于北方方言的江淮次方言”[1]1557,处于江淮官话向吴语过渡的区域。

镇江方言中有一个很有特色的构词成分“唧”(其音近似于普通话中的“唧”),在镇江人的日常生活用语中,使用的频率很高。

本文以含有构词成分“唧”的词语为研究对象,对其构词方式和实际用法进行分析和说明。

一、“唧”类词语的类型通过实地考察收集的语料分析,我们发现构词成分“唧”与其他语素搭配构成的词,大致有以下两类四种。

(一)词缀类(1)单音节形容词+唧+两个入声叠韵音节,即“A 唧B C ”形式的词语。

如:倯唧六谷、滑唧抹刮、淡(甜、粘、瘆)唧辣刮、白唧辣札、粘唧挖达、烂唧刮瘩、油唧嘛吭。

这类形式的词语中,构词成分“唧”是词中缀。

词类形式的含有词中缀“唧”的词语,后两个语素的意思很难直接用普通话转译,多用来修饰单音节形容词A 所表示含义的程度,类似于程度副词“很”的作用,但比“很”更加形象。

如“粘唧挖达”中“挖达”形容“粘”的程度。

同时,“挖达”的语音形式也让人感到不悦,产生恶心感。

词缀“唧”在词语中起到了连结单音节形容词和入声叠韵音节(补足音节)的作用,符合汉语双音节词占主导的语音习惯,本身没有语义。

镇江的特色

镇江的特色

镇江的特色
镇江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镇江香醋:镇江香醋是镇江地区的传统名产,具有色、香、酸、醇、浓五大特点。

它是由优质糯米为主要原料,采用传统的酿造工艺和独特的生产技术,经过陈酿而制成的调味佳品。

镇江香醋色泽红褐,醋香浓郁,味道鲜美,酸而微甜,是烹饪、佐餐、蘸食的佳品。

2.镇江肴肉:镇江肴肉是镇江的传统美食,以猪蹄为原料,经过特殊的烹制工艺制作而成。

镇江肴肉皮薄肉嫩,酥烂脱骨,香味浓郁,是镇江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

3.金山翠芽:金山翠芽是镇江的名茶之一,产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东南部。

该茶扁平挺削,汤色明亮,滋味鲜爽回甘,香气沁人心脾。

4.蟹黄汤包:蟹黄汤包是镇江的传统小吃,以其皮薄馅大、汤汁浓厚、色香味俱佳而著名。

蟹黄汤包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需要选用上等的蟹黄和猪五花肉等原料,经过精心烹制而成。

5.锅盖面:锅盖面是镇江的传统小吃之一,以其独特的制法和味道而著名。

锅盖面的面条滑爽有弹性,汤料鲜美可口,是镇江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之一。

6.恒顺香醋:恒顺香醋是镇江市的知名企业——恒顺醋业生产的传统名醋,以其品质优良、口感独特而受到广泛欢迎。

恒顺香醋采用优质糯米为主要原料,经过陈酿、精制而成,具有浓郁的醋香和独特的生产工艺。

7.米芾书法:镇江是古代书法家米芾的故乡,米芾的书法艺术在历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影响。

镇江有许多景点和建筑都刻有米芾的书法作品,让人们领略到这位书法大师的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镇江的特色涵盖了美食、文化、企业等多个方面。

这些特色使得镇江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城市。

江淮方言

江淮方言

江淮方言的演变与发展我国自古地分南北,江淮居其中,江淮之间,气候物产、语言风土,其特点也都居南北之中。

语云:“桔逾淮而北为枳”,应是地理环境使然。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云:“方言差别,固自不同,河北江南,最为巨异。

或失在浮清,或滞於重滞。

”扬雄《方言》记载显示,早在汉代本省境内偏西地区,西接淮河南北是一个方言区。

这个方言区居南北之中,受南北方言和其他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逐步发展演变成为江淮方言区,横亘江苏、安徽中部、全省遂成为三个方言区。

从商周两代开始,黄河流域的华夏族向东向南两个方向发展,现今江苏方言的分布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的。

华夏族向南发展,从关中、中原出发首先到达江汉流域,《诗经》国风中《周南》有《汉广》,《召南》有《江有记》,都是江汉地区的诗,可以称为“楚风”,说明殷周之际这里已被视为诸侯国之列,语言文化已经华夏化了。

周初周公旦曾率军东证,战胜东夷,但是南面今江苏安徽境内的徐夷、淮夷仍很顽犟,曾多次与周互有攻伐:战争使敌对双方进行了语言文化的交流。

到春秋时期,徐夷、淮夷才被吴国征服,今江苏全境几为吴国所有。

这时吴国与中原诸国关系密切,与蛮夷各族共同接受华夏文化。

东周以来楚国向东扩张,吴楚连年战争,虽然楚国失败,但是由中原入楚的先进文化反倒因战争更多更快的传入吴国,加速其华夏化的进程。

这时吴国与中原内地的往来也颇为频繁,公子季札访问鲁、齐、郑、卫、晋诸国,表现了很高的华夏语言文化修养。

晋国助吴攻楚,还派去战车队,教以战法。

齐国军事家孙武训练吴军,齐景公还把小女儿嫁给吴王阖闾的长子。

孔子有一位大弟子言偃(子游〕是吴人,曾在鲁国任武城宰。

此外,楚人伍子胥奔吴,过江时渔父唱歌示意,语言可通。

还有文种、范蠡也是楚人,他们到越国做官,出谋划策,语言上也没问题。

所有这些都表明吴越两国已经放弃原来的蛮夷语言,成为与楚方言相近的华夏语的一个方言。

战国时期,楚国中心逐步东移,最後都城迁到寿春(今安徽寿县〕,楚语对东方特别是江淮间的语言影响更大了。

镇江区域内扬州评话的保护

镇江区域内扬州评话的保护

江苏人文社会科学讲座镇江区域内扬州评话的保护吴林森扬州评话始于明朝末年,发展于清朝初年,到清代中叶的时候达到了极盛阶段。

扬州评话以描写细致入微、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头绪纷繁但井然不乱而见长,讲求剧情细节丰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语言上生动有趣,一直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扬州评话是用扬州方言说、表的演出曲种,源于扬州地区。

镇江与扬州仅一江之隔,属于同一方言区,且又是长江下游的重要港口和城市,人口密集,市场繁荣,故而也是扬州评话艺人活跃的主要码头。

2006年5月20日,扬州评话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镇江,经有关部门努力,扬州评话亦于去年被列为省、市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也有人发出疑问:扬州评话冠以“扬州”,镇江人为什么要保护扬州评话?镇江古称朱方、谷阳、京口,隋唐时为润州治,宋及明清为镇江府治,民国时曾为江苏省会,1987年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而扬州评话的流传区域,是在镇江、扬州、南京及苏北大部分地区,安徽东部部分地区,还有上海市。

镇江自清初即为长江下游重要商埠,市场繁荣,是扬州评话艺人演出最集中的地方,是扬州评话的第二根据地,民间历来有“扬州评话镇江说”一说。

镇江位于290江苏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东南与常州相接,西靠南京,北隔长江与扬州相邻。

京杭大运河横贯南北,与长江形成十字水道,镇江就位于十字的中心。

特殊的地理位置、特定的语言环境,扬州评话和我们镇江结下了不解之缘。

镇江城市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城在山中,山在城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历代的名人雅士留下了大量的词章诗篇和人文史迹,这一切均构成了镇江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扬州评话及其他各类艺术的繁荣及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扬州评话的历史,一般可以上溯到明末泰州说书艺人柳敬亭。

他游历大江南北60余载,擅长说《隋唐》《水浒》,后世扬州评话艺人均尊其为祖师爷。

清代前期,扬州评话在镇江就开始流行。

据成书于嘉庆四年(1799年)以镇江风情为背景的小说《红楼复梦》描述,在一次元宵节活动中,就有“说评话、鼓儿词……”的记载。

镇江方言中构词成分“唧”的研究

镇江方言中构词成分“唧”的研究
唧 V口 即” 形式的词语。
如: 抖 唧抖 唧 、 滑 唧 滑唧

“ 唧” 类 词 语 的 类 型
通过 实地考察 收集 的语 料分析 , 我们发现构词成分 “ 唧” 与其他语 素搭 配构成 的词 , 大致有 以下两类 四种 。
( 一) 词 缀 类
( 1 ) 单 音节形容 词 +唧 +两 个人 声叠 韵音 节 , 即“ A 唧
B C ” 形 式 的 词语 。
此类词语 , 属于“ 单音 节动词 +唧 ” 的重 叠形 式 , 动词 在
这里可 以表 示本 身所 代 表 的动 作 , 也 可 以临 时活 用成 形 容
词。如“ 抖唧抖 唧” , 可以表示 人前后 抖动 身体 的样子 , 也可 以形容人因为得意 自满而 忘乎所 以的神态 。( 镇 江方 言 中 ,
此 类形 式 的 词 语 中 , “ 不” 和 “了” 助词 . 而“ Y唧” 的形 式
【 作者简介 ] 乇宇翔 , 男, 江苏镇江人 ,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 院汉语 言文学试 验班 2 0 1 0 级本科牛
如: 潮唧 唧 、 酸唧唧 、 烂唧 唧 、 湿 唧 唧
词缀“ 唧” 在这里本 身没 有实 际 意义 , 但“ 唧 唧”的组 合
形式 , 有拟声 的语音意义 。如“ 潮 唧唧” , “ 唧唧 ” 就模拟 了走 在潮湿 的地面上 , 鞋 子踩动 时发 出的声响 . . 能进 入 “ x” 位置 的语 素 , 多为“ 潮、 湿、 软” 这类表 示状态 的形容 词 , 也存 在少
[ 关键 词 ] 镇江方言; 构词成分; 唧; 语法; 语用; 词语模 中图分类 号 : H 1 7 2 .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2— 8 6 1 0 ( 2 0 1 3 ) 0 2— 0 0 4 2— 0 2

江苏各地那些超萌方言习俗

江苏各地那些超萌方言习俗

江苏各地那些超萌方言习俗各地方言概况江苏方言大致分为三个方言区,即江淮方言区、吴方言区、北方方言区。

江淮方言区又分扬淮片、南京片、通泰片;吴方言语区又分苏州片,常州片;北方方言又分徐州片、赣榆片。

不同城市的方言有不同的特色和味道。

江苏如皋婚礼先说说苏南的方言。

苏南的方言分为两种,一种是吴语,还有一种江淮方言(以扬州话为主)。

吴语的范围是苏锡常和南京的高淳。

苏州话比较软,无锡次之,常州最硬,所以常州人对话听起来就像吵架。

还有一种就是江淮方言,江南其他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话,应该很多人都知道南京人喜欢说脏话,所以都觉得南京话很难听。

其实不然,地道的南京话还是很好听的。

暮色中的南京苏州方言较软,吴侬软语听起来比较婉约温柔,有时候即使是气话,骂人的话,很多外地游客也听不出来,还以为相当的客气。

如苏州人说“要不要和你吵哦?”其实不是在跟你商量要不要吵架,而是在宣战,表示他们已经出离愤怒了。

关于苏南方言,还有个笑话:同学问我:“你们苏州方言里螃蟹怎么说?”我说:“哈”。

她重复:“你们方言里螃蟹怎么说?”我说:“哈”。

她很无奈:“……那你们方言里鱼怎么说?”我:“嗯?”(鼻音)。

她说:“我是问你们方言里的‘鱼’,是怎么说的?”我:“嗯?”……然后她就不理我了……下面是苏中的方言,苏中只有3个地级市,可是方言是相当的复杂!先说说扬州。

扬州方言是江淮官方话,辛辣,生动,活泼,也很好懂,所以在扬州地区生活几年,基本上就能够对答如流。

通泰地区的方言,统称为通泰话。

先说说泰州的三泰地区,其实三泰地区的方言和扬州话比较类似的,只不过发言上比扬州话难懂些。

泰州最北面的兴化虽然也是泰州的,但是兴化的方言更像扬州话。

三泰下面就是靖江了。

靖江话总体属于吴语范围,不过由于靖江身处江北,所以现在的靖江话是吴语和扬州话的混合(吴语的成份大)。

由于历史原因,南通地区的人比较杂,祖先来自全国各地。

南通市区话其实和扬州话是很像的,不过他们的名词方言实在是太多,所以非常难懂。

镇江市境内方言语音研究综述

镇江市境内方言语音研究综述
笪远 毅 在 《镇 江 过 渡 带 方 言 的 考 察》一文中比较了镇江市方言过渡区内 东乡方 言 和 南 乡 方 言 的 差 异。 东 乡 话 声韵特点基本南乡话相同,部分地区部 分日母字[n]保留。东乡方言在声调上 和南乡不同,古次浊归阴平,大部 分地 区阴平为 高 降调,古 次浊 上 归入 阳 平, 阳上阳去合流,入声同南乡话一样。分 为阴阳两调。
《长江丛刊 》2019.01
镇江市境内方言语音研究综述
■王旭莹 /上海大学文学院
摘 要:吴语和江淮官话在江苏交界于 镇江市 境 内,镇 江 市 境 内 方 言 及 其 复 杂。其中,镇 江市 区 使 用 江 淮 官 话,丹 阳东部使用吴语,而丹阳市西北 部、丹 徒区东北 部 使 用 吴 语 和 江 淮 官 话 过 渡 带方言。对 镇 江 市 境 内 的 方 言 进 行 研 究,有利于研究吴语和江淮官话在镇江 市境内的分界,也有利于进一步研究方 言接触的相关知识。 关键词:方言 江淮官话 吴语 过渡 带方言
吴方言的影响,但该地的文白异读现象 不多,不似吴方言那样复杂。
(二)吴语区 镇江市 境 内 的 吴 语 区 主 要 分 布 在 丹阳,对丹阳方言语音的描述最早出现 在赵元任 先 生 1928年所 出 版的 《现 代 吴语的研究》一书中。 丹阳方 言 指 的 是 以 丹 阳 县 城 为 代 表的方 言。吕 叔 湘 先 生 最 先 对 丹 阳 方 言的音系进行了描写,除此以外《丹 阳 方言词典》和《省志》也对丹阳方言音系 进行了描写。其中《词典》和《丹阳方言 语音编》中将丹阳方言声母定为 22个, 比《省志》中 多 了 一 个 浊 声 母 [z],《词 典》指出这是新老派丹阳方言的 区别。 《省志》在韵母 的 记 载 上 与 《语 音 编 》和 《词典》大 体 一 致。 对 于 声 调 的 描 写 比 较一致,丹阳方言共有 6个声调。丹阳 方言读书音接近江淮官话,说话音接近 吴语,文白异读的字多。读书音有 4个 字调,分别相 当 于 古 音 的 平、上、去、人 四声,连读不变调。从对丹阳方言的描 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丹阳方言语音上的 特点。塞 音 和 塞 擦 音 没 有 清 浊 上 的 对 立,古全浊声母字今读塞音、塞擦 音 时 多读不送 气 清 音,清 音和 浊音不 同 调, 古微母和古日母都有文白两读,鼻音韵 尾只有一个,单元音丰富,舌尖声 母 不 同合口呼相拼,中古咸山两摄分化为带 鼻音韵尾和不带鼻音韵尾两个韵类,入 声分两套,阴入比阳入低。 丹阳方言的连续变调相当复杂,变 调方式受 到 古 调 类、语法 和语义 影 响。 古调类对 变 调 影 响 的 关 键 在 于 古 次 浊 声母字 和 喻 母 字。两 字 组 在 偏 正 关 系 和并列关系中要变调,动补关系的字组 或变或不变。动宾关系、主谓关系的字 组原则上不变调,但是如果动宾字组为 名词,则必须变调。丹阳方言变调主要 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两字组共用 一种变调方式,前后两字都会变调。第 二种情况是后字不变,前字变。 (三)方言过渡区 镇江境 内 江 淮 官 话 和 吴 语 过 渡 带 方言语音较为复杂,兼具吴语和江淮官 话特征。 镇江市 境 内 方 言 过 渡 带 的 语 音 研

江苏最难懂的十大方言,看完感觉不会说中国话

江苏最难懂的十大方言,看完感觉不会说中国话

江苏最难懂的十大方言,看完感觉不会说中国话江苏方言大多数外地游客来江苏,对江苏各地的方言虽然勉强听得懂,但是对其语气说传达出来的意思却捉摸不透,因此常常闹出误解和笑话。

其实就算是江苏本地的人也不到一定能听懂13市的方言,让我们一起看看江苏最难懂的10地方言。

江苏方言区多、分布广而长江苏分为三个方言区,即江淮方言区、吴方言区、北方方言区。

江淮方言区分布于南京、扬州、镇江、淮阴、盐城市和南通、连云港两市的一部分,使用人口3600余万,分扬淮、南京、通泰三片;吴方言区分布于苏州、无锡、常州市和南通、镇江、南京三市的一部分,使用人口1800余万,分苏州、常州两片;北方方言区分布于徐州市和连云港、淮阴市的一部分,使用人口900余万,分徐州、赣榆两片。

江苏方言独立发展环境较好江苏各地区语言接触偏少,古时受中央政权影响偏小,形成了许多方言可以相对独立发展的较好环境。

江苏的地方话一路沿袭,保留相对完整,难懂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以难懂系数最高的高淳话举例,其在东周时就已形成,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延续几千年不变,堪称语言"孤岛"。

江苏方言几乎无推广,普及度不够中国的方言,有一项网友调查称东北话最好懂。

这里面有赵本山的功劳。

而在江苏,相对有知名度的只有一个"老吴韶韶",在用南京话评点新闻,而南京话恰恰也是江苏话中最好懂的方言。

而像东北话那样影视剧、话剧、二人转等方式全面推广的趋势,在江苏尚未形成气候。

详解江苏十大难懂方言高淳话高淳土话发音轻语速快,多用浊音,缺音标体系,只靠当地人口口相传。

如家(jia),古汉语里声母是g,高淳就读ga。

溧阳话溧阳方言具有很多特色。

有些方言,从字面上可以看出原句的意思。

溧阳方言的"胖肉"就是肥肉,"热头"就是太阳,"绞布"就是抹布,"团鱼"就是甲鱼。

丹阳话丹阳话保留了吴语大部分特点,也受江淮官话影响。

刍议镇江方言的演变

刍议镇江方言的演变

《刍议镇江方言的演变》(一)镇江话由吴语系向江淮官话转化经历了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是世世代代镇江人开放、友善、亲和、包容性的具体体现地处江南的镇江话怎呢会从吴语系演变成江淮官话的呢?其历史和地理原因在于:第一,晋室南迁京口,清代旗人统治城里,使得有些镇江话逐步趋于北方口音,并且略带京味。

(例如:自咁、欢稍、铁沙捺子仄、家尅等等)第二,镇江三面环山,与周边交通相对闭塞,唯一方便对外交往的窗口就是长江岸线。

于是乎就有了十字黄金水道的漕运;有了银山门的英租界和开办较早的江边海关、京畿路邮政局、以及遍布城外的银行业;有了中华路、新河街、小闸口一带繁忙的物流业。

南来北往的木材、油麻、丝绸、粮食、食盐、杂货转运,川流不息的过往客流助推了镇江这座水陆码头的繁荣,也带来了商号林立的大西路、宝塔路一带的兴旺发达。

京沪铁路开通,使得城外很快成为城市商业、金融、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到了近代,沿江沿河更是镇江民族工业和产业工人的集聚地。

满街是星罗棋布、大大小小的会馆,来自淮扬、三泰、盐阜、安徽、宁波等地大量的移民纷纷定居镇江。

大量移民的出现,使得西区特别是西门老火车站、轮船码头一带,以至于整个城外常住居民的语言结构都发生了改变,一些外来词汇也不同程度地融入镇江话,江淮官话成了人们通行交往的工具。

而这个时候城里的外来人口相对要少得多,老镇江话受到的冲击也不大。

古运河以东除了政府机关和驻军而外,中山路、五条街、南门大街的人气、繁华程度远不及城外,城里人经常喜欢结伴出城去玩玩。

(二)走出镇江话的几个误区第一、不能简单地讲“镇江话就是苏北话”。

其实苏北话、苏南话都不能够简单化一。

现在的金坛市有一半人在讲泰州话,靖江市又有一部分人讲的是江阴话。

虽然镇江话归属于江淮次方言,但镇江也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只是地处与江南水乡的始端,语言上处在“吴头楚尾”过渡带,很容易受到外来语言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得到验证,古时候的镇江先民讲的肯定也是吴语。

镇江方言中构词成分“唧”的研究

镇江方言中构词成分“唧”的研究

镇江方言中构词成分“唧”的研究作者:王宇翔来源:《语文学刊》 2013年第2期王宇翔(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在镇江方言中存在特殊的构词成分“唧”,其构词方式和语用表达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本文使用构词分析的方法,对大量存在着含有构词成分“唧”的词语进行分析,试图从语法和语用两个角度发现这类词语使用的规律。

通过对构词成分“唧”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对镇江方言的研究。

[关键词]镇江方言;构词成分;唧;语法;语用;词语模中图分类号:H1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2-0042-02镇江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处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之处,西接南京,东接常州,与扬州隔江相望。

镇江方言,这里指的是镇江市区的方言。

“镇江话属于北方方言的江淮次方言”[1]1557,处于江淮官话向吴语过渡的区域。

镇江方言中有一个很有特色的构词成分“唧”(其音近似于普通话中的“唧”),在镇江人的日常生活用语中,使用的频率很高。

本文以含有构词成分“唧”的词语为研究对象,对其构词方式和实际用法进行分析和说明。

一、“唧”类词语的类型通过实地考察收集的语料分析,我们发现构词成分“唧”与其他语素搭配构成的词,大致有以下两类四种。

(一)词缀类(1)单音节形容词+唧+两个入声叠韵音节,即“A唧BC”形式的词语。

如:倯唧六谷、滑唧抹刮、淡(甜、粘、瘆)唧辣刮、白唧辣札、粘唧挖达、烂唧刮瘩、油唧嘛吭。

这类形式的词语中,构词成分“唧”是词中缀。

词类形式的含有词中缀“唧”的词语,后两个语素的意思很难直接用普通话转译,多用来修饰单音节形容词A所表示含义的程度,类似于程度副词“很”的作用,但比“很”更加形象。

如“粘唧挖达”中“挖达”形容“粘”的程度。

同时,“挖达”的语音形式也让人感到不悦,产生恶心感。

词缀“唧”在词语中起到了连结单音节形容词和入声叠韵音节(补足音节)的作用,符合汉语双音节词占主导的语音习惯,本身没有语义。

镇江方言的艺术魅力

镇江方言的艺术魅力

笪远毅:镇江方言的艺术魅力镇江地处北方方言和吴方言的接合部,其方言基本属性属于北方方言的江淮次方言,但呈现出许多饶有趣味的过渡特征。

2010年镇江电视台推出“南南嚼趣”专栏节目,已渐入佳境,社会反响趋热,这对保存方言是很有意义的,而方言的保留对汉语史研究,对文化学研究都有着毋庸置疑的价值。

为此,把关于镇江方言随手作的一些札记,奉献给大家,为的是进一步引起大家研究镇江方言的兴趣,感受一下镇江方言的艺术魅力。

比如称谓,在镇江就颇复杂:“太太”在城里称祖母,东乡丹徒以东则是称呼曾祖母,不过二十里,称谓所指就差了一代!“爹爹”在城里称祖父,可是北方话是称呼父亲,也差了一代!北方称祖父“爷爷”,镇江称叔父“爷儿”。

老派镇江话称父亲“爹爹”,这里爹念作“嗲”的阴平声(dia),显系方言底层吴语在镇江话中的孑遗。

在南乡某些乡镇,“大大”称父亲,镇江话则是称呼伯父伯母,及对比父亲年长的人(不论性别)的尊称。

嬢嬢(音niã),镇江老派话称呼母亲,现在也有人称姑母,似乎是苏北方言的影响。

近年来称呼又呈现出积极向普通话发展的迹象,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伯伯、叔叔、阿姨已大规模进入镇江的称谓语中了。

说到称谓,镇江话有个有趣的情感音变现象。

在一般情况下,双音节的称谓词的后一音节,读作轻声;可是在亲昵语气下,后一音节变成了阳平。

比如:太太、大大、哥哥、姐姐。

镇江人的小名儿的构造也颇有趣。

常见的是取学名的后二字,如“建国”、“惠民”;或取后一字加“儿”“子”,如“华儿”、“小明子”;或取单名叠音,如“婷婷”“珍珍”。

为了图吉祥,也会另取吉字作小名,如“福子”、“大顺儿”。

而为了健康成长,会取一些可爱的动物名,如“阿龙”、“虎儿”、“小狮子”、“小狗子”、“兔儿”、“鸭子”。

同样,为了健康成长,易于养护,故意叫一个男孩子“丫头”、“和尚”。

还有根据爷爷或父亲年龄取名以资纪念的,如“四二子”、“五十子”、“五三子”。

浅谈镇江的特色方言

浅谈镇江的特色方言

说一说我们镇江的特色方言作者/ 许金龙§江苏地处江淮下游,境跨吴方言、江淮方言和北方方言三个方言区。

同一座城市(例如:金坛、靖江、启东……)有可能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截然不同的方言,同样的一种方言在不同的方位也略有微殊。

※同样一个“鱼”字,苏州话念“éng”, 常熟话念“enài”。

※同样一个“太湖”,苏州城里念“ta wu”,而到了吴中区一带则念“tao wu”。

同样“太监”一词,苏州城里念“ta gan”,而到了吴中区一带则念“tao gan”。

※苏州话的“酱”与“匠”的读音截然不一样,前者念“ziang”, 后者却念“siáng”,显得更加的嗲。

还有“枪ciang”, “七cie”, “十se”等等,不能一一枚举。

※同样一个字,在方言中可以有两种以上的念法,都是可以的,但要看在什么情况下。

家(jia, ga);你(ni, na, nong);戒(jie,gai);小孩(孩子,小囡);怎么(na nen)?……。

§至少到隋唐宋时期,古代先民都是讲吴语。

随着永嘉南渡中原人口海量涌入,南北文化交融,镇江话渐渐融进北方语系。

满清大量旗兵驻扎、京沪铁路开通、水陆码头发展,饥荒逼迫江淮劳工南下,再次加剧了镇江话的淮语化。

尽管千百年来镇江话不断发生变化,但还是保留着不少古吴语、吴音的遗痕。

例如,老镇江话当中的“老底子(ze)”“旧年子(ze)”“结棍”“揩油”“推板”“难漫”“吃嘎(gà)”“司门汀”“不来司”“不灵光”“清汤寡水”“闷声大发财”等。

镇江所辖三市四区方言的区别非常明显。

丹阳是纯粹的吴方言,“四门八腔”;句容话是汇集了吴语与南京官话,南片与北片、有的一个村与一个村都不一样;扬中话属于通泰方言,典型的语言标记有“杲昃”“鲫格头子”“落把把”。

丹徒各乡镇语言各异,高桥、高资,上党、上会、荣炳话一听就明;南乡话接近吴语丹阳话;谏壁、东乡话属于江淮官话与吴方言的过渡带,越往东越显示出吴方言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一说我们镇江的特色方言作者/ 许金龙§江苏地处江淮下游,境跨吴方言、江淮方言和北方方言三个方言区。

同一座城市(例如:金坛、靖江、启东……)有可能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截然不同的方言,同样的一种方言在不同的方位也略有微殊。

※同样一个“鱼”字,苏州话念“éng”, 常熟话念“enài”。

※同样一个“太湖”,苏州城里念“ta wu”,而到了吴中区一带则念“tao wu”。

同样“太监”一词,苏州城里念“ta gan”,而到了吴中区一带则念“tao gan”。

※苏州话的“酱”与“匠”的读音截然不一样,前者念“ziang”, 后者却念“siáng”,显得更加的嗲。

还有“枪ciang”, “七cie”, “十se”等等,不能一一枚举。

※同样一个字,在方言中可以有两种以上的念法,都是可以的,但要看在什么情况下。

家(jia, ga);你(ni, na, nong);戒(jie,gai);小孩(孩子,小囡);怎么(na nen)?……。

§至少到隋唐宋时期,古代先民都是讲吴语。

随着永嘉南渡中原人口海量涌入,南北文化交融,镇江话渐渐融进北方语系。

满清大量旗兵驻扎、京沪铁路开通、水陆码头发展,饥荒逼迫江淮劳工南下,再次加剧了镇江话的淮语化。

尽管千百年来镇江话不断发生变化,但还是保留着不少古吴语、吴音的遗痕。

例如,老镇江话当中的“老底子(ze)”“旧年子(ze)”“结棍”“揩油”“推板”“难漫”“吃嘎(gà)”“司门汀”“不来司”“不灵光”“清汤寡水”“闷声大发财”等。

镇江所辖三市四区方言的区别非常明显。

丹阳是纯粹的吴方言,“四门八腔”;句容话是汇集了吴语与南京官话,南片与北片、有的一个村与一个村都不一样;扬中话属于通泰方言,典型的语言标记有“杲昃”“鲫格头子”“落把把”。

丹徒各乡镇语言各异,高桥、高资,上党、上会、荣炳话一听就明;南乡话接近吴语丹阳话;谏壁、东乡话属于江淮官话与吴方言的过渡带,越往东越显示出吴方言的特点。

老丹徒话有些特殊读音也被城区的人们所接受。

例如:上党(念táng), 挡(念dàng)风,圌(念cuí)山,黄墟(念qú)。

老城厢京口方言中保留着较多吴方言痕迹,又称城里话。

城外的润州区受近代交通、港口、商业、产业的发展和移民文化影响,苏北的腔调愈加明显。

§同一方言系的语言相通,可是有的话却大相径庭,甚至会产生歧义。

掆急斗】【偷奸忾懒】【讹吃揢拿】【忤而不鬼】【小儿咸气】【摇七骨啷】【油叽抹裉】【迂而其萃】【卓古正经】……动词和形容词当中的叠尾词更加重了词汇的色彩。

※动词中:梦湫湫梦噱噱泥糊糊病歪歪雷哼哼屁厥噘泪簌簌血滴滴水滴滴汗披披汗漉漉汗滴滴汗沙唦¶沙唦¶雨唰(suʌ)唰※形容词中又分为:雪字头(雪亮的,雪细的,雪薄的);兮字头(兮臭的,兮疼的,兮脏的);偏正倒装型(冰澈的,熏甜的,透酥的);叠首型(雅雅的,幽幽的,汁汁的);叠尾型[ 叠尾型又分为表示颜色(黑黢黢, 红憨焓,黄巴巴);口感嗅感(臭咂咂, 酸叽叽,筋拽拽);手感观感身感(糙哈哈,湿阔kuʌ阔,麻瑟瑟);形态表象的( 肉焯焯,筋冒冒,文绉绉)]。

还有,~不拉兮(叽、沙)型(悬不拉兮,瘦不拉叽,散不拉沙);~~不拉(郎)型(危险不拉,瘦不郎筋,杂七不拉);~几~叽型(嫏几嫏叽,崴几崴叽,洼(wʌ)几洼叽);~里不(巴)~型(懊里不糟,臭里不头,啰里不嗦, 洋里不腔);ABAB型(木痴木痴,六咕六咕,烂浓烂浓), AABB型(波波俏俏,巴巴癞癞,叽叽噪噪); A里AB型(抖里抖瘦,懵里懵懂,疙里疙瘩);数目型(一跐一滑,二五难尴,三花两绕,四仰八叉,五流四散,六栽六栽,七高六低,歪七八绉(zóu),十花九裂,板板六十四,一推六二五);气味味道类的(齆(ong)仲味, 咸涩味, 猫臊味,伤食味)。

不完全统计有450个之多。

儿化音是区别镇江话与苏北话的重要标志,也是清代以后镇江方言逐步“京化”的佐证。

有一些词汇就是北京话, 例如:自咁(自个儿)、发欢、沙捺子(ze)、大发了、人五人六……。

以前镇江城里话的儿尾音特别显著(如:汤圆儿、滑水儿、酒端儿、奶瓶儿、脐儿、铅(qian)笔头儿、围嘴儿),城外则不然。

现在城里城外的语言界限逐渐被打破了,会讲五条街、南门大街一带老镇江话的人已经是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派的镇江话。

因此现在的镇江话已经没有城里话城外的区别了。

§与吴方言一样,镇江话也有文读白读之分,譬如,“教师”的“教”的声母是“j”,而口语中的白读词“教书”的“教”的声母则是“g”。

文读时声母是j/q/x,韵母是齐齿呼;白读时声母是g/k/h,韵母是开口呼,读音完全相同。

例如:教师——教(gao)的曲子学不会;解放军——解(gai)绷绷,解(gai)钮子;发酵——涨酵(gao),酵(gao)头;家庭,家扣——家(ga)尅,张家(ga)长、李家(ga)短;时间——房间(gan) ;茭白——茭(gao)瓜;搅拌——作搅(gao)、斗搅(gao);夹生——皮夹(gæ)子;校(jiao)对——校(gao)秤;比较——较(gao)手劲;街景——五条街(gai),街(gai)道;猪八戒——戒(gai)烟,戒(gai)指儿;秸秆——芝麻秸(gai);芥末——芥(gai)蓝,辣芥(gai)末;瞎子——瞎(hæ)打六栽;铅笔头儿——铅(kan)桶量子,铅(kan)吊子;推敲——敲(kao)大鼓,敲(kao)门;下午,下车——一下(ha)工夫,一下(ha)头;新老派镇江话读音的区别还具体表现在下列一类字的的发音上,例如:战、毡、单、詹、展、善、沾、缠、陕、闪、缮、鳝等等,老派音声母是j/q/x,新派音则作z/c/s。

(《镇江方言大全》列举了84组例词)老派镇江话有词不达意的地方(南方一带皆如此,比较含糊)。

例如:【大蒜(青蒜)】【蒜苗(蒜苔)】【长膀子(长袖子)】【短膀子(短袖子)】【晃膀子(散步)】【媳妇(儿媳妇)】。

§镇江话口头有、手头无的字,在动词里面尤其居多。

不完全统计有500个以上,例如:ái(轧(ya)碎);摽biao(吸附、干等);cang¶(来回磨荡);跐(贴住滑动);囥kang(藏);¶(跌,擦破,揩擦,递,凑);áng(颠簸,慢挪步);cuə(嘚瑟);cuǐ(一掰两半);挞(多动,量);cuo¶(难得吃上一顿),相应的还有:醝cuo ¶,馇cʌ,飱sun ,唰suæ,挝zuæ,邩huo¶;扚di(捏拽);li ao(牲口甩蹶子);mi(慢饮);齁hou(太咸);kèng(往下按捺);keng¶(低头弯腰);kèng(表皮污垢;舍不得花钱);hu(睡着了);憷chu(发愣);cuo (聚集、聚拢);戽hu(翻、泼洒);chu(奸、刁);剋kei(挨揍,申斥);黐ci(飣);吃颒pʌ¶头(挨批评或训斥);瀌biao(直喷);y a(掩小缝);ci(喷射);饧x ing(回温、回软);疚jiu痉(抽筋);掆嗓gang sang(吵架);nian(在床上或者地上仰面翻滚);餱瘶hòu se(懊恼);suan¶(用力追撵、奔跑);奅pao(面部浮肿);皅pʌ¶水(鱼儿噗水);gǒng(钻进去);擵mò(改变位置,调正,擢升);lǎng (勆茶杯;勆了他一刀;汽车往前直駺);蹣pán(从浅水当中蹚过去);zɔ(刨地);虼(单脚跳蹦);挖(wa,wæ);邩huo¶(隔水蒸热蒸熟);齆òng(后悔,不务心);莰kan (把容器口朝下倒置);擓kuǎi(来回搔痒;挎);环kuán(过度弯曲,蜷缩,收缩);擗(从液体表面轻轻舀起);炸(zæ);紤jìu筋(抽筋);欬kái(欬气,欬饱);忾kai / 剀(忾时辰,忾死,倚靠);亨慲man¶(性格内向,自闭少语);掐kæ、qiʌ(揪,卡住,倒扯,);jiǎn (不下水,只用毛巾搓澡);掗ya ( 掗档, 掗八万, 再掗一口,一劈四掗);堽/ 杠/ 扛/ 矼/ 掆(一道堽,杠子,扛腰,扛了一粒砂,矼土,被掆了一下);躣que/ 焴yɔ/ 伆wə:¶/ 柸pěi/ 椑běi(手指被躣que了一下,焴yɔ住筋了,手腕被伆wə:¶了一下,抷pěi我的手,肘部椑běi住筋了)……镇江方言的俚语里头有些字绝不是人们随心所欲的胡编乱造,而是自古就有根有据。

其中多为古语遗存,是有案可稽的古雅之语。

例如:嗍suo(用唇裹食,吮吸);讹(wo)尔六(lɔ)三(歪门邪道、坑蒙拐骗);波斯献宝(摆瘆);七嘭八谖。

§镇江话中的数字睄语(sáo yǜ)、隐语、连头词,既反映了旧时生意人、商贩们的语言智慧,又反映了词汇的丰富性。

※数字睄语:巷儿罗(一、十),关儿罗(二),锯巴罗(三),宽巴罗(四),瓦子罗(五),交子罗(六),条儿罗(七),太子罗(又称眉毛数)(八),扫巴罗(九), 大巷儿(十一),巷拐(十五或一百五)。

※代称隐语:八木子(米),三六子(酒),二饼(眼镜儿)……※数字连头词:一屄屌糟,二五难尴,三花两绕,四仰八叉,五春八歹,六角正正,七憉八谖,旧畀拉亨,十番十调。

§镇江话有些藏尾、暗喻词汇隐讳、诙谐且幽默。

※藏尾词常常用于自己人对话时的暗语,重头在隐藏的那个字。

例如:猪头三(牲,引申为生疏、乡巴佬、不懂行);二五难(尴,引申为豆腐干);撑船摆(渡,引申为肚);鸡毛掸(帚,引申为走人);金生丽(水,引申为液体);忍饥受(饿,腹中饥肠辘辘);人头马(面,引申为面孔);龙头拐(杖,引申为丈人);流水(账,引申为买帐);目不识(丁,引申为洋钉);气咕唠(叨,引申为瓦刀);七上八(下,引申为下去、下手、下水);死皮赖(花,引申为花心、花花肠子);乌其马(黑,引申为喝);一铺狼(烟,引申为香烟。

);獐猫鹿(兔,引申为呕吐)。

※暗喻词例如:八木子(米);小八字(手铐);三六子(酒);冲手(小偷);扛皮(空着肚子挨饿);吊棒子(男女之间调情);老拐子(人贩子) ;挤眯眨(眼睛);闹海(洗澡);烂板凳(坐着不想走);尖屁股(坐不住)。

※还有海量的俚语、顺口溜、歇后语收录在《镇江方言大全》中值得回味,其中含有一些历史典故和镇江元素。

§镇江话的一些连读音,讲快了外地人同样听不懂,甚至会产生误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