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遗韵——民国时期的宜昌

合集下载

我的家乡古韵悠长的宜昌

我的家乡古韵悠长的宜昌

我的家乡古韵悠长的宜昌宜昌位于中国湖北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宜昌的古韵悠长,让人如同穿越时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宜昌的历史底蕴宜昌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在那个时代,宜昌作为战略要地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

当时的宜昌是靠近长江的唐朝边境,战略位置得天独厚,这也使得宜昌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二、宜昌的文化传承宜昌的文化传承丰富多样,主要有汉族文化、土家族文化和三峡文化等。

这些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宜昌独特的文化风貌。

它的丰富性体现在宜昌的传统戏剧、音乐、舞蹈、美食等方面。

1. 传统戏剧:宜昌的传统戏剧形式包括巫剧、坠子、走马戏等,这些戏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故事情节吸引了无数观众。

2. 音乐舞蹈:宜昌的音乐舞蹈也有独特的风格,其中土家族的歌舞表演最为著名。

土家族的舞蹈以热情洋溢的舞姿和欢快的音乐为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美食文化:宜昌的美食文化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它融合了湖北菜、巴菜等多种特色菜系,口味独特,让人回味无穷。

著名的湖北菜馆、巴菜馆等在宜昌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

三、宜昌的自然景观除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宜昌还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

这里有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秀美的夷陵之水和神秘的仙女山等。

这些自然景观使得宜昌成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旅游胜地。

1. 长江三峡:长江三峡是宜昌最为知名的景点之一。

其雄伟的峡谷、奇特的峰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且,游览三峡还可以体验顺流而下、漂流等刺激的水上活动。

2. 夷陵之水:夷陵之水是宜昌的一处美丽景观,其清澈见底的水质和碧绿的湖面让人赏心悦目。

在这里,游客可以坐船游览,欣赏湖光山色,感受大自然的宁静。

3. 仙女山:仙女山是宜昌的一座山脉,也是宜昌最富有神秘色彩的地方之一。

这里悬崖峭壁、奇石异形、瀑布飞溅,给人一种脱离尘世的感觉。

四、宜昌的时代新貌尽管宜昌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但它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展现出现代化的一面。

宜昌历史

宜昌历史

宜昌还以“三国故地”而著称,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三十六个故事发生在这里。

“夷陵之战”火烧连营七百里,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张飞横予“当阳桥”,关公败走“麦城”被擒“回马坡”等等故事和遗迹俯拾皆是。

这里还是埋葬关公正身的“五阳”之地,建有气势恢弘的关帝陵。

同时也是关公文化的考察研究之地。

夷陵是巴楚文化发祥地之一。

古属“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代是楚国的西塞重地。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夷陵之名始见于史册。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郡县天下,改夷陵置巫县。

西汉复置夷陵县。

三国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八月,东吴在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史称夷陵之战。

三国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改夷陵为西陵。

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西陵为夷陵县,属宜都郡,郡治夷陵。

南北朝时代,宋、齐皆为夷陵县,梁称宜州,西魏改拓州,北周改硖州。

隋改硖州为夷陵郡,领夷陵县。

唐武德四年平萧铣后置硖州,领夷陵,夷道,远安三县,唐天宝元年改为夷陵郡,唐乾元元年复为硖州。

宋、元代为夷陵县。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为夷陵州。

清顺治五年(1648年)改“夷陵”为“彝陵”。

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彝陵州为宜昌府,置东湖县为附郭首邑。

民国元年(1912年)废宜昌府,改东湖县为宜昌县,先后隶属于荆宜道、湖北省第九、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9年7月16日,宜昌解放,县城及城郊划出设宜昌市。

宜昌县隶属湖北省宜昌专区,县直机关仍设宜昌市内。

1970年7月,因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县城迁至小溪塔。

2001年7月28日,撤县建区,称宜昌市夷陵区。

宜昌古名夷陵。

《史记·楚世家》载:“(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

”“夷陵”第一次出现在史料中。

夷陵的命名当与其山川地理形势有关。

应劭在《前汉书·地理志注》中记载:“夷陵在西北”,以为因夷山故名夷陵。

夷山即今西陵山。

我的家乡悠久的宜昌

我的家乡悠久的宜昌

我的家乡悠久的宜昌宜昌位于中国湖北省,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

它坐落在长江中游地区,被誉为“三峡之首”和“大别山腹地”。

下面将从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美食三个方面介绍我家乡宜昌。

历史文化方面,宜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早在三国时期,宜昌就是东吴的巩固要塞,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

宜昌还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传说楚国的创始人熊通就是在宜昌王籍山封尧的地方建立楚国。

宜昌还有许多古代文人墨客的故居和纪念馆,如唐代文学家陆游的故居、明代文人杨凝式的故居等,这些地方都保留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自然风光方面,宜昌是一座山水之城。

它位于大别山脉和长江之间,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宜昌最著名的景点莫过于三峡了,它包括白帝城、瞿塘峡和巫峡等景点,以壮丽的峡谷景观和奇特的峰石而闻名于世。

除了三峡,宜昌还有其他众多的自然景观,如宜昌东山国家森林公园、夷陵古镇等,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美食方面,宜昌拥有丰富的湖北菜系。

湖北菜以其鲜美、咸鲜相宜而闻名于世。

宜昌的美食文化与湖北菜紧密相连,其中代表性的菜品有宜昌熏鱼、葛仙米线、宜昌烧腊等。

宜昌的熏鱼是一道传统名菜,选用当地特产的长江鱼类,经过精心的腌制和熏制而成,入口鲜嫩多汁,香气扑鼻,令人回味无穷。

总的来说,我家乡宜昌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美味的湖北美食。

无论是文化古迹还是自然景观,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来到宜昌,欣赏它的美丽风景和丰富文化,体验真正的宜昌魅力。

宜昌城市历史

宜昌城市历史

宜昌城市历史宜昌古称西陵,是西陵部落分布的中心地区。

距今一、二十万前,清江流域就有“长阳人”在活动。

据《宜昌市志》记载:夏、商、周三代,夷陵为古荆州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改夷陵置巫县。

三国时,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改夷陵为西陵郡。

唐改为峡州。

明洪武九年为夷陵州。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彝陵州为宜昌府。

民国初年,废府、州建制,实施省、道、县三级制,当阳、远安属襄南道,其余七县属荆南道。

宜昌是一座有着2400多年历史的古城,古代即为“楚蜀间一大都会”,近代为“鄂西、湘西北、川东一带的中心城市,物资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当代为“鄂西南地域的经济文化中心”。

1949年7月,宜昌解放后,设宜昌市(省辖市)同时设宜昌县,1970年因为葛洲坝工程的修建,县直机关由宜昌市迁至晓溪塔,另设县城,原宜昌城区及近郊区划归宜昌市。

1992年设猇亭开发区,1995年改为猇亭区。

2001年宜昌县并入市区,设夷陵区。

至此,宜昌市辖5区3市5县。

历史上,宜昌是一个军事要塞和政治统治中心,城市规模有限。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修筑城墙,设八门。

清咸丰以前,城区用地仅78公顷,以鼓楼街、尔雅街一带为经济活动中心。

1852年后,作为“川盐入鄂”的水上交通枢纽,宜昌市发展迅速。

至同治年间(1862-1874年),城区东西宽约1里,南北长约3里,形成40余条街巷。

1876年后辟为通商口岸,大批商贾云集,商业中心和城区逐渐向古城以南发展。

城市成为转运港口和鸦片倾销市场,城市规模扩大,商业中心移至二马路和解放路一带。

1914年前后,古城外开辟了多条马路。

1929年后,拆除城墙,开辟环绕古城的四条街道。

至1937年前,城区沿江纵约5公里,东西横约0.5公里皆为商埠区,居民达到15万人。

这一时期宜昌依托长江航运和工商业增长,发展成为区域内较大的中心城市。

抗战前期,宜昌作为重庆东大门,抢运西迁人员和物资,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老宜昌文化(一)

老宜昌文化(一)
随着宜昌开埠,外商云集,上海的青帮组织便传入宜昌。民国时期,宜昌最大洪帮“双龙头”大爷王宏谦(王泉山),是宜昌洪帮组织“西陵社”社长,36家报关行联合办事处董事长,势力范围扩展至嘉陵江、沮漳河、汉江和湘水一带,手下“大哥”300余席,兄弟6000余人,是宜昌及长江中上游一带的头面人物。在王泉山做六十大寿时,杜月笙、黄金荣还专程派代表前来宜昌送礼祝寿。
城墙码头特有的市井遗风
据居住在气象台社区94岁的杨文华老人、港务局88岁的李著成老人和工人新村87岁的屈克明老人介绍,1930年以前,宜昌曾被外国人称之为“有城墙的码头”。清末民初,宜昌城有在卯时、午
时、酉时分别鸣放火炮的习俗。
天然良港成战国军港
三峡之险峻,唐人白居易有诗云:“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崖间,阔峡容一苇。”乘船从万州顺江而下,穿过瞿塘峡、驶过巫峡、再过西陵峡,一路层峦叠嶂,悬崖峭壁,当客船驶过葛洲坝船闸,水势突然平缓,江面变得开阔。站在猇亭云池码头,看到现代化的港口,宜昌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宜昌资深码头文化研究专家罗洪波指着滔滔的江水说:2000多年前,今天的天然码头就是秦国灭楚的军港。
吃饭盛饭时,须视行船需要什么风向,则从饭锅顺风那边开始挖饭,名曰“开口风”,切不可从饭锅正中央开始挖饭,那叫“挖心”,不吉利;汤匙不得翻边摆放。吃鱼也不可翻边,翻边预兆翻船。碗不许倒置,一切忌讳个“翻”字。若吃猪头,猪眼珠子非给缆工吃不可,别人都不能吃。据说,缆头工吃了猪眼珠子,希望他有一双火眼金睛,船行河中,就不会碰上暗礁或者搁浅的事。
轮船带来上海滩的帮派
据宜昌社科联原主席李发刚先生介绍,在旧社会,凡是有码头的地方就有帮派,也就伴随帮派文化。据《东湖县志》载:乾隆年间,渝州下楚地大米十万担计,而百货贩运均非船莫及,大都由湖北地区专航川江的宜昌、荆沙、汉阳、武昌四大帮承运。这是长江中游出现最早的船帮。船帮一般按乡籍、航区、货种组成,带有浓厚的封建家族和乡土关系色彩,垄断一定范围的货源,对本帮船户起一定的保护作用,对外则有排他性。各帮都有各帮的帮旗,悬于桅杆之上;各有帮庙、会馆、货运范围和码头。而船帮的帮主,又大都是“袍哥”、“汉留”大爷。

宜昌抗战遗址遗存调查

宜昌抗战遗址遗存调查

宜昌抗战遗址遗存调查作者:文丰来源:《三峡论坛·三峡文学》 2015年第5期文丰?(中共宜昌市委党校,湖北宜昌 443002)摘要:宜昌地区是抗战时期的重要战场,22 次重要会战中的枣宜会战及鄂西会战都在此地发生。

自1940年6 月宜昌沦陷后,此地成为中日两军对垒之前线。

由此,北起远安、南至五峰,东自当阳、西迄秭归留下了遍布宜昌全域的军事工事、指挥机关、纪念碑刻、将士墓地等遗址遗存。

这些遗址遗存作为永恒的物证,记录下当年宜昌军民抗战的英勇事迹与日寇的残酷暴行,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关键词:宜昌抗战;抗日战争;遗址遗存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5)05-0025-07收稿日期:2015-06-13作者简介:文丰(1984-),男,湖北襄阳人,历史学专业,中共宜昌市委党校讲师。

宜昌古称夷陵,扼三峡之绝险屏障川东,据荆汉之上游镇护鄂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由此溯江而上,距重庆水路六百六十余公里;顺流而下,距武汉三镇三百三十余公里。

1937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全面侵华,妄图鲸吞神州。

截止1938 年底,南京、武汉、广州等我国重要城市均沦陷敌手。

国民政府西狩川渝,宜昌遂担负拱卫陪都之重任。

就当时抗战形势而言,宜昌实为我国家抗战中枢之门户,其战略地位可见一斑。

上自1938 年1 月24日日军飞机轰炸,下迄1945 年8 月15 日日本投降,宜昌抗战历时七载。

七年之中,日寇之残暴罪行铸成铁案、罄竹难书,我宜昌军民之抗战事迹可歌可泣、名垂青史。

宜昌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抗战时期正面战场上的22 次会战中的枣宜会战、鄂西会战即发生于此地。

作为鄂西川东之交通枢纽,国军最高统帅部对此极为重视,早在1938 年即制订了详尽的宜昌地区江防计划。

国军在宜昌及周边特别是沿长江两岸修筑了大量江防工事。

而1940年6 月之后,日军对宜昌、当阳、枝江的直接占领(主要是侵华日军第11 军下辖的第13 师团、39 师团和3 师团等),使该地区成为中日两军对垒的前沿阵地。

晚清民国旧影中的宜昌标志性古建筑

晚清民国旧影中的宜昌标志性古建筑

晚清民国旧影中的宜昌标志性古建筑
阅读一座城市的晚清民国旧影时,我们最好能够先确认一座标志性的建筑,以便进一步定位。

而在宜昌,我将这个建筑确定为兴建于同治年间的文星阁。

之所以选择它,原因主要有二:
一、文星阁高三层,于其上远眺可见长江,近视俯瞰城区。

在全景图中,它高耸于城市东南部,是我们为古城进行定位的关键。

二、特别难得的是,文星阁特写旧影至少有两张,这对我们了解其建筑规制、细节有着莫大的帮助。

从旧影来看,在下面第一张拍摄的1908年,文星阁或许已经出现了一些建筑问题,二层挂有匾额一侧的两根立柱,显然已非平行。

最后值得特别说明的是,宜昌文星阁是贡院的附属建筑,上图中的旗杆,正是贡院旗杆。

据相关资料表示,兴建文星阁的原因在于宜昌学子“于春秋两闱,腾骞殊少,佥疑地势阙铺助,未能上应文星”。

而在文星阁修建后,宜昌“科举如云而起,盖阁之效捷有征如此。

”。

宜昌自然历史文化特色

宜昌自然历史文化特色

宜昌自然历史文化特色宜昌是位于中国湖北省中部的一座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特色。

以下将就宜昌的山水、人文、历史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宜昌地处长江中游,四面环山,有“山城”之称。

境内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宜昌三峡、宜昌十里画廊等自然景观,以及宜昌大别山、宜昌华山、宜昌神农山等山峦。

这些山峰、峡谷、溶洞等在宜昌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其中,宜昌三峡是宜昌的标志性景点,被誉为“天下美景一奇”。

这里有奇山怪石、险峡深潭,水天一色,景色十分壮观。

宜昌还有著名的宜昌小三峡,这里狭窄陡峭的峡谷和清澈见底的水质,使得整个景区变得神秘而美丽。

此外,宜昌还拥有众多的湖泊、瀑布等自然景观,如宜昌西陵峡景区、宜昌龙洞湖、宜昌好花红等,每年吸引数以百万计的游客。

宜昌的人文特色也很丰富多样。

宜昌市区是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境内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宜昌古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宜昌古县衙建筑群,这是一处保存完整的清代县衙建筑群,包括正房、前后左右厅楼、公廨、仪门、戏楼等建筑,体现了清代传统官府建筑的风格和特色。

此外,宜昌还有众多的民俗文化,如宜昌龙舟文化、宜昌楚剧、宜昌锣鼓文化等。

每逢端午节,宜昌市区便会举行盛大的龙舟赛事,吸引了大批游客观赛体验。

宜昌的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早在3000多年前,宜昌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宜昌历史上有着多个朝代的治理,在这些历史时期,宜昌留下了不少历史遗迹。

例如宜昌古墓群,这是一处墓地遗址,被誉为"中国第一大墓群",墓葬数量众多,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

此外,宜昌还有著名的楚国遗址,如宜昌钟鼓楼、宜昌古战场遗址等。

这些遗址和古迹见证了宜昌悠久的历史,也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此外,宜昌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宜昌市区拥有大片的森林资源,是中国的森林城市之一、宜昌市区还有各种动物和植物的保护区,如宜昌大别山自然保护区、宜昌华山自然保护区等。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湖北宜昌,和现在完全不一样,令人惊叹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湖北宜昌,和现在完全不一样,令人惊叹

老照片:100多年前的湖北宜昌,和现在完全不一样,令人惊叹宜昌,古称“夷陵”,素为“川鄂咽喉,鄂西重镇、三峡门户”。

宜昌位于湖北省西南部,这里钟灵毓秀,历史悠久,是楚文化的发祥地。

宜昌,宜人之城,昌盛之地。

宜昌是三峡大坝、葛洲坝等所在地,长江穿城而过,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甘博100多年前,一些外国人第一次来到湖北宜昌,他们立刻被这里独特的风土人情吸引。

比如美国社会学教授德尼·戴维·甘博,还有英国探险家亨利·威尔逊等。

他们走遍了宜昌的每个角落,拍摄了大量与宜昌有关的照片。

通过这些珍贵的老照片,我们也第一次看到了100多年前的宜昌,原来也这么美!宜昌江边码头宜昌,自古就是码头重镇,航运发达。

这是当时一个繁忙的码头,江面烟波浩渺。

远处是连绵的青山。

近处码头上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船只。

这张照片,是英国探险家亨利·威尔逊于1911年拍摄的。

码头上的帆船宜昌的一个码头上,停泊着几艘帆船,它们靠帆具借助风力前进。

巨大的风帆已经升起,正待启航。

当时,宜昌是重要的货物集散地,有很多船只在宜昌换装、揽货、修整,船工船民更是超过万人。

甘博于1917年在宜昌拍摄下的这张照片。

江边的村落这是江边一个小村落,村子背靠大山,面江而建。

建筑是很有特色的湖北民居,掩映在绿树丛中。

江边停着几艘小船。

这是村民们日常出行和运送物品的必备交通工具。

船上都建有棚,能够遮风挡雨,人还可以住在船上。

南津关海关站这是当时的宜昌南津关,位于西陵峡东口,是三峡尾端的天然门户。

江面最宽处2000多米,最窄处300多米。

两座高山夹着奔流的江水,很是壮观。

照片左侧的建筑,是宜昌南津关的海关站。

农舍这是1911年宜昌乡下的一座农家房舍。

几间房子高低错落,屋前种有竹子。

房屋为砖瓦结构,还搭有一间茅草凉棚。

远处是大山,还有农田,好一处幽静的所在。

主人站在自家房前,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

小吃摊码头边上,有一个流动小吃摊,经营当地特色美食,一名搬运工人正端着碗坐在旁边吃饭。

宜昌市城区老街道地名由来

宜昌市城区老街道地名由来

宜昌市城区老街道地名由来桃花岭:明清时期,桃花岭还是宜昌古城外的一座荒岭。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宜昌辟为通商口岸后,英、美、法、日、意、德等国的商人纷纷来宜经商,不久,大小“洋行”发展到几十家,城区不断扩大。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左右,英国人首先买下了这座荒岭,修领事馆,英国教会在岭上办华英中学,接着,德国领事府也从招商局街迁来岭上,美国教会在这里办美华中学。

他们雇用中国人在岭上种了许多树木花草,但没有果树。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有个名叫周楚江的人,父亲是宜昌洋行的买办,他大学毕业后也到宜昌一家外商*船公司当职员,他在大学是学农林园艺的,就在桃花岭买了一片荒坡,从老家淅江引进奉化水蜜桃良种二千株,把荒坡开辟成一片桃林,几年后,桃树开花结果,桃子大而甜,年成好可收一百担左右,雇人弄到市上卖,很受青睐。

周楚江的岳父王步点是宜昌的老教育家,他很喜欢这个地方,每逢桃花盛开之时,就邀集一些文人墨客,来此雅集,吟诗作赋。

后来,人们因岭上有片桃林,就称呼桃花岭了。

地处云集路中端,紧邻中共宜昌地委机关和行署旅游局机关有一位现在人人知晓的桃花岭饭店。

桃花岭饭店前身为1957年开业的宜昌行署接待科,当时是为接待援华来宜的苏联专家和来宜检查、指导工作的中央领导所建,后经3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1980年经大规模更新改造之后,始用此名,才成为现在这样的规模。

云集路:清末,川汉铁路宜昌至秭归段在宜破土动工。

从山东、河南等省招募来的筑路工人,一批一批地来到宜昌,市场骤然鼎盛。

修铁路的总办李瑶琴,发起组织宜昌盛商帮在现云集路东段电子管二厂、地区歌舞团处,划地数百亩修建一座商会大楼。

以后商局修建马路时,就将商会门前的一条马路命名为云集路,取意为万商去集之义。

该路东段原拟通到铁路坝,因东有德国领事馆(以后为日本领事馆)妨碍路线的伸直。

但这并不重要,西段本留有一条路,稍加扩展,就可直抵达江边。

但由于乐善堂街北段有个叫玻璃的地方,正是妓院糜集之处,住有大批野鸡,大白就在街头巷口拉客。

【丹水情韵诗歌】老宜昌范儿_400字初中作文

【丹水情韵诗歌】老宜昌范儿_400字初中作文

【丹水情韵诗歌】老宜昌范儿_400字家乡那个宜昌额
旧时八门今七门
要问那个伙计额
有哪啥子“七门”哦?
现今大多年轻人
就只知道镇川门
古时墙亘环绕城
正东即为东湖门
就是今天的大东门
正南即南藩门
就是今天的大南门。

西南即为义昌门
即就是今天的小南门。

正西即为西上门
就是今天的中水门
西北之西即西塞门
就是今天的镇川门。

西北之北即北门
就是今天的小北门。

正北即为北望门
就是今天的大北门
出入管卡有设置
手持官印出入城
家乡那个宜昌额
命名繁琐众多门
要问那个伙计额
“八门”“七门”何时建今天的青年人
你可脑中要记清
建于明洪武十二年
毁于民国十八年
拆除城门筑新路
环城东、北、西、南路旧时宜昌多恢宏
现在只能忆中存
现代城特大城
仿古也要她回生
还原老宜昌范儿
“八景”立当再逢春
墨池书院留墨香
尔雅台上楚味长
中书坊内书声朗
楚汉戏台名曲扬
天宫牌坊立神威
县府署衙清廉场
吊脚楼“丝檐”和“走栏。

【珍贵老照片】宜昌码头的沧桑岁月

【珍贵老照片】宜昌码头的沧桑岁月

【珍贵老照片】宜昌码头的沧桑岁月原创:梦回三峡/文三峡影像网 4天前古老的宜昌码头,如今是现代化的港口。

循着它千年的足迹,看看“三峡门户”的变迁。

千年码头舟师要塞自古“蜀道三千,峡路一线”,宜昌(古夷陵)“上控巴蜀,下引荆襄”,是兵家必争之地。

有史记载,从西汉直到唐代,围绕古夷陵的战争颇多。

秦武王三年(公元前308年),秦国大奖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浮江伐楚”。

宜昌在战国时为楚夷陵,“峡自夷陵束,江从白帝悬”,自古即为川楚咽喉,最先被秦军舟师所破。

东湖县沟衢图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公孙述称帝于蜀,实力日增。

建武九年,公孙述遣将任满、田戎率数万水师,从鱼复(奉节)以木排竹筏沿江而下出三峡,攻占了夷陵和夷道(宜都)分界处的西塞,在荆门山、虎牙结营布防。

刘秀军队屡攻不下,直到建武十一年,刘秀部将岑彭水师才攻占了荆门要塞,继而攻克夷陵。

岑彭水陆大军六万之众,在夷陵驻扎修整后,再度出击,沿长江三峡逆流而上,一直打到临江(忠县)。

次年,东汉利用长江舟师入峡灭蜀,统一了全国。

上世纪初远眺宜昌码三国时期,蜀吴夷陵大战,水路成为战争主要通道,双方都先后派兵驻扎夷陵。

蜀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为关羽报仇,亲率数十万兵水陆并进伐吴。

次年,刘备令部将吴班、陈式水军驻扎夷陵,步卒结营峡江两岸。

吴国都督陆逊率兵五万水陆迎战,火烧夷陵,刘备兵败,退至鱼复。

陆逊得胜后,派重兵驻守夷陵,以防蜀军来犯。

繁忙的宜昌江边码头泰始八年(公元272年)之后数年,西晋为统一全国,与东吴在西陵峡反复争夺。

咸宁四年(公元280年)西晋的王浚终于率数万水师,战船千艘,出峡攻吴。

一举克秭归,连破吴军拦江铁链铁锥水上障碍,进逼夷陵。

吴军瓦解,王浚水师势如破竹,继而拔夷陵,进夏口,入武昌。

同年,晋灭东吴,统一中国。

夷陵码头规模在古时可以停靠大型战船,在非战争时期作为普通木船泊点,自然是难得的良港。

帆樯如林首尾相接的百年前宜昌码头盛唐时期,水运繁荣,巴蜀与湖广运输通畅,《旧唐书》中记载有“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

追寻一张宜昌老照片背后的历史烟云

追寻一张宜昌老照片背后的历史烟云

追寻一张宜昌老照片背后的历史烟云就因为这张泛黄的照片和一张收据,我们知道了宜昌城“通惠门外球场对面”曾经有一座“高升旅栈”。

照片显示的是这家建筑于清朝末年的中等档次旅栈的外景:两层楼,砖混结构。

看得见高升客栈其外立面采用了西方文艺复兴时建筑“三段式”(勒脚、墙身、檐部)划分方式,但在砖柱和门窗上采用的是中国传统装饰。

由于高升旅栈建筑时间在晚清,早于同一条街上1924年开业、由钢骨水泥建筑为四层楼房的“峡州大旅店”(1926年改名“神州饭店”,解放后为《宜昌报》社)。

宜昌的城市骨架从城内扩展到城外就是从光绪二年(1876年)宜昌开埠之后开始的。

光绪四年(1878年)招商局在南门外正街至二马路一带设立分局,开通汉宜航线。

随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太古、隆茂洋行;宣统三年(1911年)怡和洋行也先后在此设行修栈建码头。

天长日久,大南门外奎星楼街、滨江路(沿江大道环城南路到一马路)这一带便成为商行转口贸易的中心。

《宜昌海关十年报告1882-1891》中指出:“(汉宜航线上),欧洲乘客的数量微不足道,而乘坐轮船往返汉口的中国乘客数量,已经从1883年的2218人增长到了1891年的12367人。

”十年中乘客几乎增长了六倍。

这其中有到宜昌做生意的,也有到宜昌传教的;有到宜昌周边探险的,也有到宜昌转船的(那时候川江轮船航运尚未成熟,必须在宜昌转乘木船)。

轮船运输直接带动古城南门外一带繁荣起来,成为古城与新埠连接的枢纽。

于是,周围的各种四通八达的小路,那就是后来的通惠路、一马路、二马路和其他支巷的雏形开始出现。

也许,宜昌的旅栈业就从那个时候开始应运而生。

旅栈最开始出现的周朝都是官办的,叫“驿”。

宋朝开始出现民办的,叫“客栈”。

“清末新政”(1901-1911年,又称“庚子新政”,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后,那些在我国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用于短期出租和提供住宿的洋楼叫“饭店”或“旅馆”。

有统计表明,到民国二年(1913年),宜昌的“轮栈帮”(这个称呼足见最初的旅栈与载客轮船的关系密不可分,也可见那个时候,宜昌行业帮派还没有统一到商会中来。

宜昌经典的老照片

宜昌经典的老照片
儿童公园
日占时期东山公园大门
怀远路(红星路)—福绥横路口的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原台办处,
八十年代解放路
解放路
在修建的东山烈士陵园
这个是20多年前的伍家岗菜场,就是现在的五一广场这里!
这个地方就是现在伍家岗小学边上,现在是工商银行,这两栋楼都还在,远的那栋就是现在的北山超市
云集路
一九八三年的东山大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宜昌经典老照片-------珍藏版
大概是一百年前在磨基山上照的宜昌市区!!
这张照片让我们看到了宜昌的古城墙。
宜昌的古城墙在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就已经拆除了,
墙基修成了现在的环城东路、南路、北路。
照片上还可以看到远处的磨基山!!
这张照片大概摄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
图中的位置就是现在解放路和环城东路交界的位置!!
一九八三年的西陵一路!!
解放路路口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马路江边陶珠路
人民日报
大概同样是一百年前照的,看和磨基山之间的距离,是在现在三江航道的位置照的。
估计是现在环城北路这一块儿的老城区。
大概是一百年前宜昌江边的情形,
可以看到有很多吊脚楼!!
这张照片的年代近些,好像是在修建东山烈士陵园,远处可以看到烈士纪念碑!!
镇江阁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解放路。
这张照片是日寇占领宜昌时期的二马路。

宜昌的历史故事

宜昌的历史故事

宜昌的历史故事
宜昌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为楚西塞。

西汉初年置县为县治,名夷陵县,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而得名。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府名宜昌。

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

次年,宜昌设立海关,正式对外开放。

由于宜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其从古至今一直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刘备兵败夷陵,诸葛亮黄陵庙撰碑,关羽宜昌城点军,陆逊在宜昌破蜀兵,张飞在三游洞擂鼓督战,...抗日战争时期,宜昌亦是国军抵抗日寇,保卫陪都重庆的桥头堡。

著名的石牌保卫战使得国军取得了对打击日寇嚣张气焰的胜利,挫败了日军进入西陵峡的美梦,粉碎了日军攻打重庆的部署,遏制住了日军肆意践踏的铁蹄,是中华民族战争重大军事转折点。

它被西方军事家誉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确立为世界军事史上中华民族反法西斯取得胜利的著名战役。

而著名的抗日将领——张自忠将军,则牺牲在宜昌的另外一场战斗——枣宜会战中。

沧海桑田,如今宜昌城区融峡江特色、水电特色、古文化特色与现代化城市融于一体,使宜昌成为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旅游名城。

宜昌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和汉代名妃王昭君的故乡。

古城宜昌的变迁及其经济社会的发展

古城宜昌的变迁及其经济社会的发展

古城宜昌的变迁及其经济社会的发展袁在平龚兴华一三峡古城宜昌,历有“夷陵”、“西陵”、“东湖”等之称,是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名城。

夷陵城名,由来久远,众说纷纭。

“夷陵”二字,最早见于《史记》。

《史记·六国年表第三》载:“(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拔我郢,烧夷陵,王亡走陈。

”《史记·楚世家》又载:“(楚顷襄王)二十一年(278),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

《史记》此记载释文《索隐》曰:“夷陵,陵名,后为县,属南郡。

”显然,《史记》中这两段文字所记载的是同一件事——即白起“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其“夷陵”一词,均为楚先王墓名,而并非城镇名。

然而有人据《史记》中这两处记载的“夷陵”,便认为“夷陵”作为城镇名始于战国,这显然是误解。

事实上,秦汉时,作为郡县行政城镇地名的“夷陵”,方才见于诸史籍,并屡为郡县治所。

《读史方舆纪要》曰:夷陵,“故楚西陵邑也……秦置夷陵县”。

由此看,夷陵城的前身是西陵;作为城镇名“西陵”之称,是早于“夷陵”的。

《汉书·地理志》载:夷陵“都尉治”。

这说明在汉代,统治者已视夷陵为军事重镇而设官置将。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蜀改临江郡为宜都郡,领宜都(原夷陵)、秭归、枝江、夷道(今宜都)四县。

东吴黄武元年(222),改宜都郡(原夷陵)为西陵郡。

晋太康年间(280—289),恢复夷陵县之称。

东晋时,宜都郡领夷陵、夷道、佷山(今长阳)、宜昌四县;自此,“宜昌”二字作为县城名始见于典籍。

不过当时宜昌县规模很小。

《水经注疏·江水二》载:“江水又东,径宜昌县北。

守敬按:晋末置宜昌县,属宜都郡,宋齐因之,梁徙废。

”《大清一统志》载:宜昌,“晋置县,(南北朝)宋齐因之”,“分夷道、佷山所立也”;“县治江之南岸(即西陵峡南岸),北枕大江,与夷陵对界”。

清《续修东湖县志》曰:宜昌县在“今黄牛峡以上,里崖子以下”。

《水经注疏·江水二》曰:晋之宜昌在流头滩之下、黄牛峡狼尾滩之上(均于西陵峡内)。

宜昌市书法篆刻历史沿革

宜昌市书法篆刻历史沿革

宜昌市书法篆刻历史沿革张学怀一、概述宜昌一地,自秦建郡以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它上控巴属、下引荆襄,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历来为川鄂咽喉、兵家必争之地。

宜昌市的书法篆刻艺术,历史悠久。

据考证,宜昌境内已知现仍尚存的碑刻和摩崖石刻,最早的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黄庭坚的书法,刻在三游洞内的石壁上。

到了乾隆乙卯年(1795年),著名书法家邓石如所书“列岫丛青”行楷榜书的双钩本由其子邓传密于同治四年(1865年)携至宜昌,游灵泉寺(即石门洞)时,因爱其山水,遂将双钩本交与住持普光刻石立碑,此碑刻乃为宜昌书法碑刻的珍品。

民国时期,抗日名将冯玉祥将军对日寇侵略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无比愤慨,于1934年4月奋笔疾书“是谁杀了我们同胞的父母和兄弟”,完好地保存在三游洞内,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还是日寇侵略中国和宜昌的铁证。

宜昌的书法名家辈出。

宋代大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等都曾在夷陵留下过墨宝,三游洞内黄庭坚的摩崖石刻可以为证。

到了清代,据《宜昌府志》、《东湖县志》等载,有李士开、王世恩、张正丙、黄忠麟等书法名家。

特别值得一书的本土书法家顾槐,字南林,道光时东湖县人,定居于宜昌市中书街,尤工书,自唐以来诸家访拟而融之,化其蹊径胚胎,苍朴豪健,魄力沉厚,悬腕作小楷及擘窠盈丈字,皆迅疾如飞,远近名胜必乞其书额,数千里求书者户履恒满,乐应之挥洒不倦。

以子嘉蘅通藉司曹,出守南阳,诰封朝议大夫。

顾槐书法墨迹,今宜昌博物馆藏有数件,1989年夏笔者在参加整理古代字画时,曾亲手展读顾槐的墨迹。

另一位值得大书特书的大书法家杨守敬,字惺悟,号邻苏老人,宜都陆城人,清末民初著名学者、书法家和藏书家,精舆地,通训古,善书法,喜收藏。

著有《水经注疏》、《历代沿革舆地险要图》、《楷法溯源》等50余种,收藏书画数十万卷。

1880年至1884年任驻日钦使随员期间,在日本传道授业,成为日本现代书道的开山鼻祖,日本尊奉他为“日本书道近代化之父”。

宜昌那些古巷之天官牌坊

宜昌那些古巷之天官牌坊

宜昌那些古巷之天官牌坊随着城市发展的脚步加快,很多老建筑逐步消失,仅仅存在于老人的记忆里。

最近在网上查过一些资料,正在拆除的民主路一带曾经是个老地方,早锻炼时索性就背上了相机,锻炼完了就可以去搜寻散落在喧闹市井之中的老建筑。

民主路现在的民主路,古时的老名字叫做“天官牌坊”,尽管现在知道的人不多了,但从明朝嘉靖年间到民国35年(1946),用了将近400年。

这条老街是老宜昌城大、小十字街中直街的一条,而且是主要的一条,至今仍贯穿宜昌几个路口。

它从北正街、新民街、民主路,直通璞宝街。

它北抵县府路(今献福路),南抵学院街,北口与二架牌坊(今新民街)相望,南口穿过学院街进入璞宝街。

古时属于大北门至南门的后街,连接着老宜昌城的繁华所在,曾经商贾云集。

若以长江为序,它在当时的南正街之后,所以又称南正后街。

也幸亏在南正街之后,不然与许多临江滩的老街老巷一样,早就被拆被毁了。

上起三江桥下,南正街穿过西陵二路,接着民主路穿过献福路,然后璞宝街穿过学院街直至环城南路这一大片全部都要拆迁,到处都是残垣断壁、破砖烂瓦,蓝天白云之下,多少历史的故事都被掩埋,除了老人的口口相传,几乎都随着旧城改造而烟消云散。

听老人说,旧时的天官牌坊青石铺路,长约300多米,宽约7米,街上房子多为明清建筑,居住的都是大户人家。

屋宇考究的那些房子一直保持到20世纪50年代前。

天官牌坊有许多路口通向其它小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巷尽头的顾宅,曾居住过学识渊博、后五任南阳知府、深受当地百姓爱戴的宜昌名士顾家蘅一家。

不知道是不是路口这家看起来颇有古风的楼,由于没带广角,拍不全。

“天官牌坊”的名字由来与宜昌“王天官”有关。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住在这条街上的一户姓王的人家出生了一位公子,取名王篆。

王篆聪慧过人,读书勤奋,嘉靖壬戌年中了进士,当上了江西吉水县知事,然后一直官至吏部左侍郎,属朝廷正三品官员。

因吏部本周礼天官之职,故夷陵人都称他为“王天官”。

古城遗韵——民国时期的宜昌

古城遗韵——民国时期的宜昌

古城遗韵——民国时期的宜昌古城遗韵——民国时期的宜昌(⽂字⽅案)宜昌博物馆⼆0⼀四年⼗⼆⽉■设计思路:1、陈列主题:本陈列既是《风情三峡——宜昌民俗⽂化陈列》的辅助展⽰,⽽⼜相对独⽴。

通过对宜昌⽼城内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遗址、百业店铺、市井百态以及⼀些著名的⽼民居的场景复原,让观众在休闲、娱乐、互动的环境中,了解宜昌古城民国时期的市井⽣活和街衢风情,认知⽼宜昌原汁原味的社会⽣活原貌。

2、展⽰位置:宜昌博物馆新馆四层露天层部分区域。

3、展场⾯积:约1400平⽅⽶。

4、时间界定:民国时期(20世纪20—30年代)。

5、陈列定位:⼤型场景复原(主要使⽤砖⽊⽯结构)。

6、陈列⽅式:为使陈列主题更加突出、集中,建议参考民国时期宜昌古城区的较著名的街道实景照⽚制作,择重⽽不凌乱,按宜昌著名历史遗迹、街市⼿⼯业作坊等区域展开,⼀些原本不在街区的城郊著名⽼建筑亦可移植于街道两边,建筑⽐例可根据实际场地情况,制作全复原或部分复原场景。

街市间设⽴吹糖、戗⼑磨剪、黄包车、江湖郎中、报童等⼈物劳动雕塑,所有着装均按民国⼆三⼗年代样式制作。

各店铺按其所从事的⾏业设计场景、仿真硅胶⼈劳作情景和柜台、招牌等,配合布置部分⽂图版⾯和劳作⾳响效果。

7、陈列元素:实物、复制品、⽼建筑、⽼街、仿真硅胶⼈、雕塑、半景画、⾳响等。

8、展标说明:展览标题使⽤《古城遗韵——民国时期的宜昌》(或《古城印象——民国时期的宜昌》),旨在突出重点,彰显主题。

如果⽤“宜昌记忆”作为展览标题⼤了⼀些,内容显得太过宽泛⽽显凌乱,原⽅案中的“农耕劳作业”的⽥园⽣活场景不适合出现在以古城区为展⽰地的复原之中,⽽且与《风情三峡——宜昌民俗⽂化陈列》中反映⽣产⽣活的内容有较⼤重复,故舍去。

9、陈列效果:体现细节,⼒求逼真,以点带⾯。

每⼀场景⾃然过渡,整体要求连贯,增强看点与吸引⼒。

10、展场效果图(其中“农耕劳作业”换作其他内容)■⽬录:前⾔第⼀部分古城旧貌反映民国时期的宜昌古城区街市景观,在能遮挡风⾬阳光之屋檐下的建筑墙⾯上布置相关图版和⽂字说明(建议使⽤⽯刻或玻璃版⾯),介绍民国宜昌城市布局和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一组看尽宜昌百年的老照片,收藏细品

一组看尽宜昌百年的老照片,收藏细品

一组看尽宜昌百年的老照片,收藏细品东山公园石牌坊东山寺揽胜楼天然塔三游洞龙王洞(1909)灵霄殿孔庙奎星楼镇江阁(杨泗庙)西陵公园(荷花池中的九曲桥和怡心亭)西陵公园雪景解放电影院解放路胜利一路国庆游行新民街(二架牌坊)街景(二马路)街景(二马路)街景(通惠路即现解放路)街景街景哀欧拿女校天主堂海关旧址英国领事馆旧址德国领事馆旧址日本领事馆太古洋行旧址怡和洋行民生公司宜昌分公司旧址邮政局(侧面)宜昌火车站宜昌火车站宜昌火车站宜昌火车站车站变学校(1925年英国人拍摄)车站变机场(粤汉川铁路宜昌火车站位于铁路坝的佐证)磨基山―西方人称作中国的金字塔,宜昌市永恒的地标。

宜昌城墙磨基山远眺宜昌港江边码头上世纪20年代停泊在洋码头的外国轮船吊脚楼(上世纪20年代)吊脚楼(上世纪20年代)礓礤子大南门驿码头(1932)江边的木船江景(1917―1919)江景(1917―1919)江景江景江景(1923)江景江景江景纤夫道江边人物茶馆孩童(1917―1919)理发(1917―1919)1935年宜昌洪灾街头集会宜昌沦陷日据时期的二马路宜昌光复宜昌光复后记宜昌如今己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过去的模样大多(不是全部)己消失得无影无踪。

只有一幅幅发黄的不太清晰的老照片还保留着历史对这座城市的残缺记忆。

宜昌城的老建筑为什么留存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抗战时期从1938年开始到1940年6月宜昌沦陷,宜昌经历日冦三次大轰炸,很多建筑物被炸毁。

日冦占领宜昌后又大肆烧杀抢掠,宜昌城又进一步被破坏,正如1946年5月,《湖北省临时参议会会议记录》中指出的:宜昌从城市毁灭的程度讲,可谓“破坏之甚,为全国之冠”。

编辑|钟良来源|网络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猜你喜欢&大家都在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城遗韵——民国时期的宜昌(文字方案)宜昌博物馆二0一四年十二月■设计思路:1、陈列主题:本陈列既是《风情三峡——宜昌民俗文化陈列》的辅助展示,而又相对独立。

通过对宜昌老城内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遗址、百业店铺、市井百态以及一些著名的老民居的场景复原,让观众在休闲、娱乐、互动的环境中,了解宜昌古城民国时期的市井生活和街衢风情,认知老宜昌原汁原味的社会生活原貌。

2、展示位置:宜昌博物馆新馆四层露天层部分区域。

3、展场面积:约1400平方米。

4、时间界定:民国时期(20世纪20—30年代)。

5、陈列定位:大型场景复原(主要使用砖木石结构)。

6、陈列方式:为使陈列主题更加突出、集中,建议参考民国时期宜昌古城区的较著名的街道实景照片制作,择重而不凌乱,按宜昌著名历史遗迹、街市手工业作坊等区域展开,一些原本不在街区的城郊著名老建筑亦可移植于街道两边,建筑比例可根据实际场地情况,制作全复原或部分复原场景。

街市间设立吹糖、戗刀磨剪、黄包车、江湖郎中、报童等人物劳动雕塑,所有着装均按民国二三十年代样式制作。

各店铺按其所从事的行业设计场景、仿真硅胶人劳作情景和柜台、招牌等,配合布置部分文图版面和劳作音响效果。

7、陈列元素:实物、复制品、老建筑、老街、仿真硅胶人、雕塑、半景画、音响等。

8、展标说明:展览标题使用《古城遗韵——民国时期的宜昌》(或《古城印象——民国时期的宜昌》),旨在突出重点,彰显主题。

如果用“宜昌记忆”作为展览标题大了一些,内容显得太过宽泛而显凌乱,原方案中的“农耕劳作业”的田园生活场景不适合出现在以古城区为展示地的复原之中,而且与《风情三峡——宜昌民俗文化陈列》中反映生产生活的内容有较大重复,故舍去。

9、陈列效果:体现细节,力求逼真,以点带面。

每一场景自然过渡,整体要求连贯,增强看点与吸引力。

10、展场效果图(其中“农耕劳作业”换作其他内容)■目录:前言第一部分古城旧貌反映民国时期的宜昌古城区街市景观,在能遮挡风雨阳光之屋檐下的建筑墙面上布置相关图版和文字说明(建议使用石刻或玻璃版面),介绍民国宜昌城市布局和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第二部分街市拾忆展示民国时期的宜昌古城区手工业、餐饮业、商铺业等百业杂陈的经营场景,考虑到展示空间有限,只选取较有代表性的十余个即可。

同时,在街市店铺之外,以铜雕的形式,展示民国时期宜昌街头剃头挑子、戗刀磨剪、吹糖、拉黄包车、卖大碗茶、卖报童等情景。

第三部分多彩民居复原民国时期的宜昌有代表性的部分民居。

第四部分岁月留痕主要根据历史照片和相关史料,复原一些已经消逝的宜昌古老遗迹。

设计说明:每个部分所反映内容的衔接要自然协调,可根据制作需要合理穿插。

可参考方案中所提供的图片进行复原制作。

根据场地情况,有些大型建筑只复原局部,有些以半景画配合场景复原。

前言巴楚夷陵,千年古城。

在漫长的城市发展史上,古老的宜昌,曾给后人留下了多少斑斓的记忆。

岁月嬗递,沧海桑田,一些古老的痕迹在时代的发展中渐渐消逝,回眸之间,老宜昌的印象如浮光掠影,已沉淀为一种昨天的回味。

复原民国宜昌古城景观,是为了留住一扇时光的窗口,再现那些已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老宜昌人的生活画面,在唤起人们记忆的同时,更加热爱自己的家园。

前言设计说明:在入口处一侧竖立一方石碑,以碑刻的方式展示前言。

一旁配民国时期宜昌古城城市布局示意简图。

(《东湖县志》上同治时期的宜昌城简图,作参考用)第一部分古城旧貌一、街景效果二、二架牌坊(今新民街)新民街是条百年老街,狭长的巷道里还可见泛光的青石板、古朴的老屋子。

从清朝到民国,这里叫二架牌坊。

◆复原参考照片:三、镇江阁镇江阁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为三层楼阁式建筑。

歇山式九脊顶,正脊装饰考究,两端饰以鸱吻,有“天下第四楼”之称。

因长江水患不断,百姓深受其害,镇江阁意在镇住水患,保民平安,是300多年来宜昌水患的见证古迹。

◆复原参考照片:四、关圣楼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建于大南门城楼上,供奉关羽塑像。

抗战时期被日军拆毁。

◆复原参考照片:五、墨池书院(复原局部)位于宜昌城区,相传为晋郭璞、宋苏轼洗砚处。

明弘治七年(1494年)知州陈宣曾建墨池书屋。

清康熙间知州宗思圣改建为书院。

清道光八年(1828年)知府程家颋捐资倡修。

后并入六一书院。

宣统二年(1910年)改为宜昌府中学堂。

◆复原参考照片:书院参考效果图六、宜昌天主教堂位于宜昌城区,整体占地5800平米,由教堂、主教府、洋行三栋建筑组成,罗马式建筑形制,是川东鄂西最大的一座教堂。

◆复原参考照片:七、魁星楼奎星为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

在古代神话中,奎星是主宰文章兴衰之神。

旧时各地多建奎星楼(阁),以宗祭祀,祈佑一地文章之盛。

清末民初,宜昌大南门附近即有奎星楼。

◆复原参考照片:八、晴川书院(汉阳会馆)晴川书院(汉阳会馆),1939年被日机炸毁。

◆复原参考照片:九、东山寺东山寺,始建于唐朝,重建于明朝,抗战时期毁于侵华日军炮火。

位于宜昌东山之巅,是夷陵八景“东山图画”的主要景观。

◆复原参考照片:十、宜昌城楼◆复原参考照片:十一、川主宫川主宫,也叫四川会馆,宜昌革命团体“宜昌公益会”在西坝川主宫成立。

◆复原参考照片:十二、慈云下院慈云下院原为王氏宗祠,或为明初所建,砖木结构斗拱式建筑,建筑面积约550平方米。

1940年王氏族人在宜昌沦陷前,将王氏宗祠典卖给慈云寺本善法师。

稍加修葺后,他们将原东门外黄氏宗祠旁之慈云下院迁移至此。

“文革”中遭到破坏,后被拆毁。

◆复原参考照片:第二部分街市拾忆一、宜昌手工业宜昌的传统手工业生产分工精细,从业者众多,经过历史的传承,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不同的行当流传着不同的习俗。

勤劳善良的“九佬十八匠”等手工业从业者穿行在岁月的旅途上,生动着岁时的风景。

1、朱大顺榨坊(展示宜昌民国时期榨油工艺)复原参考资料:宜昌老字号,是一家已有100多年历史的榨油作坊,复原内容包括“朱大顺榨坊”招牌、碓、木制榨油机、穿着民国服装正在劳作的榨油工人、销售者和前来买油的顾客。

室内摆放几个装油的坛子,分别注明麻油、皮油、梓油、食用油。

使用实物:木制榨油机、油坛、吊子等木制榨油机油坛油吊子2、酿酒作坊(展示宜昌民国时期酿酒工艺)复原参考资料:民国时期,宜昌酿酒多属家庭作坊式制作,前店后坊。

前面买酒,后面酿酒。

使用实物:酒坛、酿酒工具等3、洗染坊(展示宜昌民国时期印染工艺)复原参考资料:宜昌自清代起就有了洗染坊,洗染坊包括洗衣和染坊,融洗、染、烫、支补等业务于一体。

一般前店后坊,有地灶、染缸、力马架等设备,民国时期有了手摇甩干机。

使用实物:手摇甩干机、力马架、洗板、木盆、烙铁、案板、土缸土灶、碾布、石磙、土靛、石灰、碱、烫衣板、染缸等◆复原参考照片:4、织布坊(展示宜昌民国时期纺纱织布工艺)使用实物:纺车、织布机等复原参考资料:可参考《巴人遗风》第59页的“纺纱织布图”制作。

◆复原参考照片:5、彩扎店(展示宜昌民国时期各种纸扎工艺)使用实物:荷花灯等采扎成品◆复原参考照片:6、豆腐加工作坊(展示宜昌民国时期豆腐制作工艺)复原参考资料:按晚清民国时期豆腐作坊布局设计复原,墙壁上的豆腐祖师爷关公橡以及人推磨磨黄豆、接豆浆的木盆、制作豆腐的过程和豆腐模子、豆腐成品都要有所显示。

使用实物:黄豆(原材料)、手推磨、木盆、纱布、压制豆腐的木板等◆复原参考照片:7、竹器作坊(展示宜昌民国时期篾匠制作工艺)复原参考资料:此为篾匠作坊,设计一名篾匠坐在竹椅上,正专心致志地干活,手中的篾刀正在劈开一根竹子……旁边摆放着竹席、竹鸡笼、竹扁担、竹床等竹器成品,竹子、席篾等生产原料,以及篾刀、摇钻等生产工具。

使用实物:篾刀、钻子、手锯、竹鸡笼、竹篮、竹背篓等◆复原参考照片:8、铁匠作坊(展示宜昌民国时期铁匠劳作工艺)复原参考资料:设计为打着赤膊的铁匠正在打制农具的场景,汗流满面。

一旁炉火熊熊,各种打制的农具、生活用具琳琅满目。

使用实物:铁砧、风箱、大锤、小锤、炉子及铁器制品等◆复原参考照片:9、裁缝店(展示宜昌民国时期裁缝铺劳作工艺)复原参考资料:设计为一个身穿民国长袍的裁缝师傅,在裁板上用尺裁剪布料,另一师傅在一旁的民国时期缝纫机上缝制衣服,铺子内挂着一些已经做好的男女老少服装。

使用实物:民国时期的缝纫机、裁板、布料、衣架等◆复原参考照片:10、鼎太和酱园(展示宜昌民国时期酱菜制作工艺)复原参考资料:宜昌老字号(位于鼓楼街),制作和出售酱菜、面酱、酱油等的作坊、店铺,前店后坊,整齐地摆放着盛装各种酱菜、面酱、酱油成品的坛子,分别贴上红纸标签,顾客、伙计全景展示。

◆复原参考照片:11、秤行(展示宜昌民国时期各种秤的制作工艺)复原参考资料:选取一家有代表性的宜昌老字号秤行,复原匠人精心制作秤具的画面。

◆复原参考照片:二、百业杂陈1、当铺复原提示:宜昌当铺多半做的是风光墙,有的还有夹墙,夹墙中用竹子作筋,浇以糯米浆。

门板厚3—4寸,木质坚硬,外包铁皮。

屋内有宽大的库房,层层密密,以木柱或竹子装置如叠床式的架子,收进的质押品一次放在架上,每一件质押品上系上一个小木牌,牌上写明号码及典当金额。

金银首饰等贵重质押品放保险柜。

有消防器材。

柜台外面镶有竹条,竹条上密密麻麻钉上铁靴钉。

柜台里面为柜房,装设有比外面平地高2尺的地板,防范森严,气势凌人。

◆复原参考照片:2、荣华银楼复原提示:银楼是旧时生产金银首饰器皿并从事交易的商店,“荣华银楼”(位于解放路)为久负盛名的宜昌老字号之一,外面的招牌、里面的柜台及金银首饰成品和制作场景要展示出来。

◆复原参考照片:3、裕丰昌绸缎号复原提示:“裕丰昌绸缎”(位于民主路)为宜昌老字号。

宜昌出售欧美呢绒、国产绸缎、布匹的老字号,布匹以日本布匹为主。

◆复原参考照片:4、聚丰厚杂货复原提示:聚丰厚是老宜昌的老字号店铺,经营家居用品与食品、罐头或零食、土特产等百货业务。

◆复原参考照片:5、德茂隆药铺复原提示:宜昌老字号,经营药材,有坐堂郎中,为病者拿脉开方,病者就地抓药。

湖北是全国中药材的主要产区之一,宜昌历史上也是药材的集散地之一,经营药材业的号、行、店、铺遍及城乡市场,以饮片为主,兼营参燕或丸、散、膏、丹等成药。

有前店后厂、雇员70—80人的大店,亦有夫妻小店。

设计药铺门面,郎中把脉、伙计制药、顾客买药等场景。

◆复原参考照片:6、王中兴粮行复原提示:宜昌老字号,出售五谷杂粮的商号,墙上贴出价目表,柜台、米斗、台秤、米缸、米桶、老板、伙计、顾客等都要展示出来。

◆复原参考照片:7、镜中天照相馆复原提示:宜昌老字号(位于自立路),以民国时期的照相馆为素材设计,最好将给顾客照相的场面展示出来。

◆复原参考照片:8、谭吉顺钟表店复原提示:出售并修理钟表的老字号店铺,场景中的钟表应以西洋钟表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