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总
传染病学总论
一.流行过程的 基本条件
( 一)传染源
(三)人群易感性 (二)传播途径
(一)传染源 是指病原体己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
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包括下 列4个方面。
1.患者 2.隐性感染者 是重要传染源。 3.病原携带者 4.受感染的动物
(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 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传播 途径由外界环境中各种因素所组成, 从最简单的一个因素到包括许多因素 的复杂传播途径都可发生。
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一)发热
(二)急性期改变
(一)发热
发热常见于传染病,但并非传染病所 特有。外源性致热原(病原体及其产物等)进 入体内,激活单核-吞噬细胞、内皮细胞、 B淋巴细胞等,使后者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如 IL-1 、 IL-6 、 TNF 、干扰素等。内源性致 热原通过血循环刺激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 , 使之释放前列腺素E2。后者把恒温点调高, 使产热超过散热而引起体温上升。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 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 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 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 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 染。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 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点。潜 伏性感染并不是在每个传染病中都存在。
(二)急性期改变
感染、创伤、炎症等过程所引起的一 系列急性期机体应答称为急性期改变。它 出现于感染发生后几小时至几天,也可见 于某些慢性疾病。主要的改变有:
1.蛋白代谢
2.糖代谢
3.水电解质代谢
4.内分泌改变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 过程及影响因素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 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流行过 程的发生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就是传 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流行过 程本身又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传染病学总论人卫四版课件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 2.社会因素
第4节 传染病的特征
一、基本特征 1.有特异性病原体 2.有传染性 3.有流行病学特性 4.有免疫性
病原体 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病原体 (包括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 旋体、原虫等)引起的,发现病原体有利 于传染病的确诊和防治 。
2.特异性免疫 是指机体对病原体的 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故有一定
针对性。感染和疫苗接种均能产生特异性 免疫应答。包括①细胞免疫、②体液免疫。
第三节、传染病的发生机制
一、床染病的发生和发展 病原体的入侵、定位和排出 多数病原体只
有在入侵门户、体内定位适合的情况下, 才能引起病变。
二、组织损伤的机制
②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 时期。
③症状明显期:病情逐渐加重,并表现出 某种传染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的时期
④恢复期: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体征逐 渐消退,体力和食欲逐渐恢复,直至完全 康复的这段时期。
2.常见症状和体征 (1)发热 (2)皮疹 (3)感染中毒症状
三、临床类型 根据起病缓急及病程长短分 按病情轻重分 按病情特点分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指传染病在人群中 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它必须具备传 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流行就不会发生 或中止。流行过程又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 素的影响。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 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 殖并能不断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 括传染病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 和受感染的动物。传染源排出病原体的整 个时期称为传染期,是确定隔离期限的依 据。
及感染动物的管理。 二、切断传播途径 1.消毒 2.灭菌 3.隔离 三、保护易感人群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传染病学总论传染病学主要是讨论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进展、传扬、诊断、治疗和预防逻辑的学科,在临床执业考试中占有比较高的分值,传染病学的学问是考生们很难把握的,为了协助考生们更便利背诵,我收拾了传染病学学问点,供考生们作为参考。
1.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疾病。
2.传染病学学问点:传染病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清除病原体:主动免疫,被动免疫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最少见病原携带状态:次常见埋伏性感染3. 传染病学学问点:免疫应答:(1)非特异性免疫:自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IgM:首先浮现,持续时光不长,近期感染的标志IgG:随后浮现,持续较长时光IgA: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上的局部抗体IgE:作用于入侵的原虫和蠕虫4. 传染病学学问点:流行的基本条件(1)传染源(2)传扬途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母婴、接触、虫媒传扬(3)易感人群5. 传染病学学问点: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病原体(2)传染性(3)流行病学特征:①流行性散发:爆发:食物中毒、流行性感冒流行: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常年发病率水平或散发发病率的数倍大流行:波及全国各地,甚至超出国界或洲境。
非典、甲型H1N1大流行。
①时节性①地方性①外来性(4)传染后免疫6. 传染病学学问点:传染病分级管理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非典、炭疽中德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脊髓灰质炎(四种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艾滋病、病毒性肝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乙脑、肺结核、伤寒、副伤寒、流脑、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等、H1N1等。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麻风病、斑疹伤寒、手足口病等。
7.甲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城市、农村分离为2、6小时乙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城市、农村分离为6、12小时丙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城市、农村均为24小时突发公共卫生大事应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一讲 传染病学总论讲述
病 原 体 的 致 病 力
毒力
virulence
-毒力=毒素+其他毒力因子(穿透能力、侵袭
能力、溶组织能力)
毒素:病原体合成的,能损伤宿主细胞
组织或引起细胞及器官功能紊乱的某些化 合物,可分为内毒素和外毒素。
数量
quantity
-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
与致病能力成正比。在不同传染病中,能 引起疾病的最低病原体数量可有较大差异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机 械 屏 障 作 用
外屏障:皮 肤粘膜及 其分泌物; 内屏障—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体 液 因 子
吞 噬 作 用
细 胞 免 疫
体 液 免 疫
存在于体液中的 补体,溶菌酶, 备 解素(properdin), 血管活性肽和各 种细胞因子(如 TNF)等都可起
清除病原体作用
吞噬细胞存在 于各种组织,其 中中性粒细胞 最为重要,这些 细胞内含大量 溶酶体,可杀灭 被吞噬的病原 体.
传染病防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防治传染病任务十分严峻, 肩负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第 —节 感染与免疫 (infection and immunity) 一、感染的概念 二、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三、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四、感染过程的表现
一、感染的概念
感染与免疫(infection and immunity)
组织损伤的机 制(三种)
直接侵犯
毒素作用
免疫机制
重要的病理 生理变化 (急性期)
体温升高
代谢改变
内分泌改变
一、同的入侵门户,只有入侵门户 适当,病原体才能定居、繁殖及引起病变. 如伤寒杆菌必须经口感染,白喉杆菌一般经鼻 咽感染,破伤风杆菌经伤口感染。如果吃进大 量破伤风杆菌是不会感染破伤风的
Infectious Diseases(总论)
• 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
–恢复期 convalescent period
精品课件
38
临床特征 Clinical Features-2
• 疾病发展的阶段性
– 再燃(recrudescence)
• 临床好转,体温尚未恢复正常时,体内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 温再次升高。(伤寒)
精品课件
36
基本特征 basic characteristics
• 有传染性(infectivity) • 有流行病学特征(epidemiologic feature)
epidemic,regional,seasonal sporadic,epidemic,pandemic,outbreak
• 有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 immunity)
精品课件
传染病诊断49
实验室检测 Laboratory findings
• 血常规检查
– 白细胞总数增多:多数细菌感染;少数病毒感染 –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多数病毒感染;伤寒及其他革兰阴性菌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蠕虫感染 – 异型淋巴细胞增多: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尿常规检查
– 血制品污染
– 恐怖主义威胁
精品课件
34
4.传染病的特征
精品课件 书p21~53;60~67;79~91
35
基本特征 basic characteristics
• 有病原体(pathogen)
– 朊毒体 – 病毒(已知致病病毒有400多种) – 细菌 – 衣原体 – 立克次体 – 寄生虫 – ……
精品课件
6
20世纪防治传染病的辉煌成就
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汇报人:2023-12-21•传染病概述•传染病病原学基础•传染病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目录•传染病治疗原则与方法•传染病预防策略与措施建议•传染病研究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预测01传染病概述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定义根据病原体种类和传播方式,传染病可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等。
分类定义与分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存在于患者、带菌者、潜伏期患者等人群中,成为传染病的传染源。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病原体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等途径传播给易感人群。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的人称为易感人群,易感人群的多少与传染病发病率的高低密切相关。
030201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社会恐慌和公共卫生危机。
加强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保护公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传染病的危害与防控意义防控意义危害02传染病病原学基础病原微生物的种类与特点细菌常见的传染病病原菌包括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等。
它们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
病毒病毒是许多传染病的病原体,如流感病毒、登革热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它们通常比细菌小,且复制周期短,容易变异。
真菌真菌也是传染病的病原体,如念珠菌、隐球菌等。
它们通常通过呼吸道或皮肤感染,引起肺炎、脑膜炎等疾病。
病原微生物主要通过空气、飞沫、接触等途径传播。
例如,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而淋病奈瑟菌则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
传播途径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后,通过粘附、侵入、复制等过程,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疾病的发生。
感染机制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与感染机制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与鉴定方法检测方法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细菌培养、病毒分离、核酸检测等。
这些方法可以检测出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并确定其种类和数量。
鉴定方法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鉴定、生化鉴定、免疫学鉴定等。
传染病学 总论
隐性感染在传染病流行期间, 对防止流行的扩散有积极意义, 因为隐性感染者的增多,人群 对某一种传染病的易感性就降 低,该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就下 降。但另一方面,隐性感染者 也可能处于病原携带状态,在 传染病流行期间成为重要的传 染源。
(三)、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 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 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 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 改变和临床表现。在大多数传染 病中,显性感染只占全部受感染 者的小部分。但在少数传染病中, 如麻疹、水痘等大多数感染者表 现为显性感染。
但是,这种平衡是相对的,当某些 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如 患艾滋病、放射治疗或应用大剂量 皮质激素及抗肿瘤药物等)或机械 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 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如大肠杆 菌进入泌尿道或呼吸道时,平衡就 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损伤,这种情 况称为机会性感染。
这些共生菌在特定条件下可以 成为致病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在病原体与宿主的相互斗争过 程中,宿主逐步形成了特异的 免疫防御机制。
在我国,虽然传染病已不再是引起 死亡的首要原因,但是有些传染病, 如病毒性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 狂犬病、结核病和感染性腹泻等仍 然广泛存在,对人民健康危害很大。 而且,国内有可能发现新的传染病, 国外新发现的传染病也可能传入我 国,因此,对传染病的防治研究仍 需加强。
祖国医学对传染病的防治有丰 富的经验,深入发掘和发展祖 国医学研究将对中西结合防治 传染病发挥重要作用。
在同一种传染病,由于病原体 致病力与人体抗病能力的差异, 显性过程又可呈现轻、重型, 急、慢性等各种类型。有些传 染病在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 病原体可被清除,感染者可获 得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如麻疹、 甲肝和伤寒等,不易再受感染。
传染病学总论
有严格的地区性和季节性。 如血吸虫病多在长江以南地区流行,因为那里气 候温和,雨量充沛,杂草丛生,适宜钉螺的孳生。 乙脑有严格的季节性,多在7、8、9三个月流行。
消化道传染病多在夏秋季流行,而呼吸道传染病
常在冬春流行,与自然因素有关。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居住条件、卫生设施、劳 动条件等,对传染病的流行起决定性作用。
解放前许多传染病发生流行,大批病人死 亡。 解放后许多传染病迅速得到控制,发病率 大幅度下降,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与 临床特点
一、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原体。 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
比如痢疾杆菌只能引起菌痢,麻疹病 毒只能引起麻疹。
目前并非所有传染病的病原体都能分 离出来,一旦分离出病原体,就是传染 病确诊的依据。
2.有传染性 所有传染病都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传染性有大有小,比如麻疹发病率95%, 脊髓灰质炎<1%。 传染病病人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传染期, 每种传染病的传染期都相对固定,可作 为隔离病人的依据之一。
3.有流行病学特征
4、有感染后免疫
感染后获得的免疫力属于主动免疫。
通过抗体转移而获得的免疫(注射或从母 体获得抗体的免疫力) 属于被动免疫。
4、有感染后免疫 感染后免疫的持续时间在不同传染病中 差异很大。 病毒性传染病的感染后免疫持续时间长, 往往保持终生,但有例外(如流感)。 细菌、螺旋体、原虫性传染病的感染后 免疫持续时间短,仅为数月至数年,也 有例外(如伤寒)。 蠕虫病感染后通常不产生保护性免疫, 因而往往产生重复感染。
2、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包括:
传染病学总论
免疫应答,
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 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
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14
②隐性感染的发生率
在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例如、脊髓灰质炎和 乙脑)中,是最常见的表现,隐性感染超过显性感 染的10倍以上。
③隐性感染的两种转归
是指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常年发病率处于水平。 ②暴发流行(Outbreak)
在某一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期内突然出现 许多同一疾病的患者。
1918年流感
2003年SARS 38
③流行(Epidemic) 当其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常年发病率水平或散
发发病率的数倍时。
④大流行(Pandemic) 某传染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传播,波及全国各
⑴入侵部位直接引起病变;恙虫病焦痂。 ⑵入侵部位繁殖,分泌毒素、在远离入侵部位引起 病变;破伤风。 ⑶进入血循环,再定位于某一器官引起该脏器的病 变;流脑。 ⑷经过一系列的生活史阶段最后在某脏器中定居, 蠕虫病。
⑶排出途径(Route of exclusion)
患者、病原携带者和隐性感染者有传染性的重要因 素。
自发性腹膜炎 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 交叉感染(Cross infection): 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
医源性感染(Iatrogenic infection) 社区获得感染(Community acquired infection)
⑴影响流行过程的自然 因素
包括地理、气象和 生态等影响。
寄生虫病和虫媒传 染病为明显。
日 本 血 吸 虫 流 行 区 疟 疾 流 行 区
完整版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历史回顾 ——古老的疾病
公元前 3700 年,古埃及雕像上 患脊髓灰质炎下肢麻痹的牧师
公元前 1196 年,古埃及 木乃伊脸面上的脓泡性病灶
三千多年前,我国甲骨文中记载 的“虫”“蛊”“疟疾”等疾病
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3
Hale Waihona Puke 传染病学总论Introduction of communicable diseases
阮冰
附属第一医院 感染科 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1
学习意义及重要性
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 本方法 熟悉传染性疾病发生与发展规律 认识突发或新发传染病
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
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10
传染病防治的辉煌战果
4. 感染病学理论的形成
1884 “Koch法则”——证病律
① 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 疾病中查见,在健康者中 不存在
Scientist Fleming Waksman Abraham Isaacs unknown unknown David Ho ( 何大一 )
1998 unknown
achievement penicillin streptomycin cephalosporin interferon Amphotericin B praziquantel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 Lamivudine to hepatitis B
传染病学总论课件
传染病学总论课件
传染病学总论课件
一、概述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传播和诊断、治疗、预防的科学。
本次课程将重点介绍传染病学总论,包括传染病的基本概念、疾病种类、传播途径、治疗方法及防控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二、传染病概述
1、传染病定义:指由病原体(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人体并能在人群中引起传播的疾病。
2、传染病特征:具有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可预防和治疗性。
3、传染病种类:按病原体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等。
4、传染病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空气传播、水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等。
三、传染病防控措施
1、隔离:对确诊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限制病原体传播。
2、预防接种:通过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3、公共卫生教育:加强卫生知识宣传,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
4、环境卫生:保持空气流通,消毒公共场所和家庭卫生等。
四、医学研究进展
1、新药物研发:针对新型传染病病原体,加速新药的研发和临床试验。
2、新技术应用: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提高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效率。
3、新的防治思路:探索新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如免疫疗法、基因疗法等。
五、总结
本次课程介绍了传染病学总论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包括传染病定义、种类、传播途径以及防控措施等。
我们也介绍了近年来传染病学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和医学研究进展,展示了传染病学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希望大家能够深入理解传染病学知识,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共同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传染病学总论》ppt课件完整版-2024鲜版
起呼吸道、泌尿生殖系统等感染。
立克次体、螺旋体等
02
立克次体、螺旋体等是一类特殊的微生物,可引起斑疹伤寒、
梅毒等疾病。
真菌等
03
真菌是一类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可引起皮肤感染、内脏感染等
。此外,还有一些未知的微生物可能引起新的传染病。
11
03 传染病流行病学 特征
2024/3/27
12
传染病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空间分布
描述传染病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包括地区性、城乡差别和 人群聚集性等。
人群分布
描述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民族 和免疫状况等。
2024/3/27
14
传染病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
监测系统的建立
构建完善的传染病监测网络,包 括病例报告、实验室检测、流行 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等。
预警机制的实施
根据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和监测数 据,建立预警模型,及时发现并 预测疫情的发展趋势。
应对措施的制定
针对不同类型的传染病和疫情形 势,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包括 隔离治疗、疫苗接种、健康教育 和社会动员等。
2024/3/27
15
04 传染病临床表现 及诊断依据
2024/3/27
16
各类传染病典型临床表现概述
2024/3/27
29
疫情报告和处置流程优化
2024/3/27
疫情报告制度
建立快速、准确的疫情报告制度,确保疫情信息及时上报、不瞒 报、不漏报。
处置流程规范
制定科学合理的疫情处置流程,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工作要求,确保 疫情得到及时有效控制。
信息化技术应用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提高疫情监测预警和处置效 率。
传染病学总论
3. 干5扰. 素心衰(interferon)
4. 5.
中其(副67药它L作..a抗用休严m、病及克重iv针u毒过毒d灸药敏血in、):反症理如应疗拉米夫定
2021年2月19日
36
传染病的报告
分类 甲类
病种
管理要求
3 (鼠疫、霍乱、SARS) 强制管理
报告时限 城市 农村
传染病学总论
2021年2月19日
1
一、传染病与传染病学的定义
二、传染病与感染病的区别
由三病、原传微染生病物学感与其它是各研科究的传联染系病和寄生虫病 染有(可四五六传(d生的人传ci造s、 、、o染物有em体染a成学祖传病感传ms后 性e流染染u习 国染sn产的)人性行i总医病是c生疾a体的)由论学防b。的病后l疾e病的对治产病原目传方生,微的 染面在 发 科病的人 学展感d细体克的重i体 。、s次、菌染认大e内传a体、支识成病s、播e和病原就s(寄体毒外和)i生、、是环防n 虫f真 衣广境治e等原菌义c中规t引、体的发律i o起螺 、,生的u的将立旋s、 七是家、狭规传义定的的染, 甲病只 、学包 乙面含 、临国丙的挑疾外战病、全妇包、括儿在、内神,经涉、及五内官、
体温上升2.期前(驱常期伴畏寒) 极期(高3.热症伴状其明它显特期征性表现) 体热热温型、①猩下:回斑红降稽归丘热456...期留热疹、恢后复热、:伤复遗发、马麻寒期症与驰鞍疹等期再张热、燃热风、疹间、歇
②水泡疹或脓疱疹:水痘、 带全状身疱感疹染、中天毒花症等状
据③出出血病血热程肝疹等、长:脾短流、、大脑淋、巴登结革肿热、 轻④荨重麻、疹特:征血等清病、病毒 分性肝类炎
㈡急1性. 蛋期白改代变谢:C反应蛋白、血沉升高、3. 氮免免反负疫疫应平机反)衡理应(、抑变制态 2. 糖代谢:急重症感染血糖升高,重肝肝衰竭时血糖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复习题㈠名词解释1. 同时感染(coinfection)2.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3. 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4.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5. 血清转换(seroconversion)㈡填空题1. 慢性肝炎可分为、、。
2. 急性肝炎可分为2个类型:和。
3. 重型肝炎可分为3个类型:、和。
4. 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及传染性的最直接、特异和敏感的指标是。
5. 在我国最常见的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是。
6. 各型肝炎的基本病理改变表现为,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间质增生和。
㈢选择题1. A1型题⑴在乙肝病毒标记物中对人体有保护作用的是:A. 表面抗体(抗HBs)B. 核心抗体(抗HBc)C. DNA多聚酶(DNAP)D. Dane颗粒E. e抗体(抗HBe)⑵在血液中代表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者是:A. 小球形颗粒B. 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C. 丝状颗粒D. 管状颗粒E. 核状颗粒⑶血清中能检出抗HA V IgM的时间是:A. 起病后6周内B. 起病后12周内C. 起病后6月内D. 起病后4周内E. 起病后12月内⑷最常经母婴途径传播的病毒性肝炎是A. 甲型肝炎B. 乙型肝炎C. 丙型肝炎D.丁型肝炎E. 戊型肝炎⑸HBV基因组前C区1896位发生突变,形成终止密码子,导致:A. 不能产生HBsAgB. 不能产生抗HBeAgC. 不能产生HBcAgD. 不能产生HBV DNAE. 乙肝病毒消失⑹丙型肝炎较典型的病理改变是:A. 滤泡样细胞聚集和较明显的脂肪变性B. 显著间质增生C. 肝细胞嗜酸性病变D. 汇管区大量炎症细胞浸润E. 汇管区见较多的浆细胞⑺人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多表现为:A. 慢性重型肝炎B.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C. 急性黄疸型肝炎D. 隐性感染E. 慢性肝炎⑻在肝炎患者中,最能反映病情严重程度的实验室血清学检查项目是:A. 谷丙转氨酶B. 谷草转氨酶C. 凝血酶原活动度D. 血清胆碱脂酶E. γ-谷酰转肽酶⑼下列实验室指标中,哪项对重型肝炎的诊断意义最小:A. 胆红素> 171μmol/LB. 凝血酶原活动度<40%C. 血清白蛋白<32g/LD. 丙氨酸转氨酶>500u/LE. 胆碱酯酶<2500u/L⑽关于肝性脑病,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A. 可发生于慢性肝炎重度和肝硬化B.肝性脑病程度越深,病死率越高C. 极少并发脑水肿D.应积极利尿放腹水治疗,以减轻内毒血症E.与支链氨基酸/芳香氨基酸比例失调,支链氨基酸增高有关⑾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A. 急性肝炎不需抗病毒治疗B.甲、乙、丙型可通过疫苗接种进行预防C. 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病理改变不同D.血清肝纤维化的指标具有高特异性E. 凝血酶原活动度是诊断重型肝炎最重要的指标⑿下面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 乙型肝炎常可见到家庭聚集现象B. 丙型肝炎慢性化高C. 甲型肝炎多见于儿童D.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可重叠丁型肝炎感染E.晚期妊娠妇女戊型肝炎病死率高⒀关于丙型肝炎慢性化,下面哪一项是错误的?A. 超过50%HCV感染者转为慢性B. 与HCV 高度变异性有关C. 与HCV 对肝外的泛嗜性有关D. 与遗传染因素有关E. 与HCV 在血液中滴度低,免疫耐受有关⒁关于乙型肝炎,下面哪一项是错误的?A. 母婴传播是我国乙肝传播最重要的方法B. 肝外损害主要与免疫复合物引起C. 肝细胞病变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免疫状况D. 秋冬季节多见E. 初次感染HBV的年龄越小,慢性化越高⒂重型肝炎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A. 频繁呕吐B. 黄疸进行性加深C. 出现中毒性鼓肠、腹水D. 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E. 发热⒃下面哪一项是干扰素治疗的禁忌征:A.HBV DNA >105 B.ALT>正常的2倍C.女性D.失代偿性肝硬化E.肝活检见炎症程度3级的慢性肝炎⒄干扰素治疗可以用于:A. 急性乙型肝炎B. 慢性丙型肝炎C. 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D. 慢性乙型肝炎E. 急慢性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⒅乙型肝炎感染后,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A. 慢性重型肝炎B. 急性无黄疸性肝炎C. 急性黄疸性肝炎D. 隐性感染E. 慢性肝炎⒆对于丙型肝炎,下面哪一项是错误的?A. 通过输血制品而传播B. 明显的临床表现C. 引起慢性肝炎D. 目前仍无理想的疫苗可供使用E. 可用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⒇下面哪一项不是戊型肝炎的特点:A. 通过污染食物和水传播B. 发生在妊娠妇女中病死率高C. 需抗病毒治疗D. 是成人急性肝炎的主要原因E. 黄疸比甲型肝炎严重(21) 急性肝炎,下面哪一项不是常见的表现:A.流感样症状B.尿黄及黄疸C.持续发热D.恶心、呕吐E.肝肿大(22) 下面哪一项不是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A.严重黄疸B.凝血酶原时间延长C.发热D.中毒性鼓胀及腹水E.肝肿大(23) 下面哪一项不是诊断为慢性肝炎的依据:A.病程超过半年B.面色晦暗、肝掌、蜘蛛痣C.脾大D.乏力、纳差、恶心E.A/G 比值异常(24) 下面哪一项不是戊型肝炎特点:A.通常不引起慢性肝炎B.发生在妊娠妇女中病死率高C.通过粪-口传播D.我国并不多见E.多发生成年人,黄疸较深(25) 下面哪一项不是肝病引起出血的机理:A.凝血因子合成减少B.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使血小减少C.DIC 导致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D.门脉高压导致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血小板功能下降(26) 早期肝病腹水的主要原因是A.门脉高压B.低蛋白血症C.肝淋巴液生成增多D.钠潴留E.并发自发性腹膜炎(27) 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A.慢性重型肝炎必需是有明确慢性肝病史B.急性重型肝炎晚期才出现肝性脑病C.小儿肝炎多为无黄疸型D.老年肝炎黄疸多较深,持续时间长E.瘀胆型肝炎病程长,故起病时类似慢性肝炎。
(28) 下面哪一项不是重型肝炎常见的并发症:A.血小板减少性紫癜B.肝性脑病C.消化道大出血D.肝肾综合征E.肝胆道感染(29) 关于重型肝炎的治疗,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A.并发肝肾综合征者应尽早行血液透析治疗B.应给予高蛋白饮食C.肝移植后不会出现病毒性肝炎复发D.人工肝支持系统的疗效持久E.胆系感染首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30) 下面哪一项不符合干扰素治疗乙肝炎的指征:A. 血清胆红素在正常上限的2倍B. HBV DNA 阳性C. HBeAg 阳性D.ALT在正常上限的2-10倍之间E.病理检查有活动性炎症(31) 拉米呋啶治疗乙型肝炎,下面哪一项是错误的?A. 较强的抑制HBV 复制的作用B.拉米呋啶耐受性良好,可以长期使用C. 疗程至少一年D. 出现耐药或病毒变异者应尽早停用E.干扰素联合治疗疗效未确定2. A2型题⑴男,15岁,学生,近6天来发热、疲乏、胃纳减退,恶心、呕吐胃内容物5天,尿黄、身目黄染2天。
体格检查发现体温36.8℃,巩膜轻度黄染,颌下淋巴结轻度肿大。
肝于肋下1.5 cm可触及,质软,脾未及。
周围血液白细胞总数为5.7×109/L,分类计数N 0.74, L 0.21。
红细胞为4.82×1012/L。
实验室检查:ALT 1500u/L, AST 1300u/L, TB 70μmol/L, DB 35μmol/L。
本例最可能诊断是A.慢性病毒性肝炎B.急性病毒性肝炎C.重型肝炎D.肝炎肝硬化E.淤胆型肝炎⑵男,30岁,反复乏力、纳差、尿黄2年,再发并频繁呕吐、黄疸、腹胀1周。
体查:神清,精神差,皮肤巩膜深度黄染,肝掌征(+),腹部移动性浊音(+),肝、脾未扪及。
实验室检查:ALT 350u/L, AST 230u/L, ALB 28g/L, TB 480μmol/L, DB 230μmol/L。
最可能的临床诊断是:A. 急性黄疸型肝炎B. 亚急性重型肝炎C. 失代偿期肝硬化D. 慢性重型肝炎E. 慢性肝炎重度⑶女,35岁,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1周于2004年3月入院。
体查:神清,皮肤巩膜无黄染,胸前有一蜘蛛痣,肝掌征(+),肝、脾未扪及。
实验室检查:ALT 250u/L, AST 130u/L, ALB 35g/L, GLB 38g/L ,TB 17μmol/L。
1989年曾因易感冒注射丙种球蛋白。
本例最可能的临床诊断是:A.药物性肝炎B.慢性丙型肝炎C.自身免疫性肝炎D.肝吸虫病E.慢性乙型肝炎⑷男,28岁,农民,发热、腹部不适、疲乏、恶心、胃纳减退、尿色变黄5天,体检发现巩膜轻度黄染,肝肋下1cm可扪及,质软,无明显触痛。
周围血液RBC 4.2×1012/L, WBC 8.5×109/L, Hb 145g/L,血清谷丙转氨酶860u/L,总胆红素58μmol/L。
本例的诊断最可能是A. 急性食物中毒B. 钩体病C. 急性血管内溶血D. 病毒性肝炎E.败血症⑸男,7岁,学生,近4天来发热、头痛、头晕、疲乏、胃纳减退,间觉恶心,尿色黄如浓茶,尿量一般。
体格检查发现体温38.8℃,面色潮红,结膜稍充血,巩膜微黄,颌下淋巴结轻度肿大。
腹软,无压痛,肝于肋下1.5 cm可触及,质软,无触痛。
周围血液白细胞总数为8.7×109/L,分类计数N 0.74, L 0.21, E 0.03, M 0.02。
红细胞为4.82×1012/L。
对明确诊断有较大意义的实验室检查是:A. 肥达反应B. 外-斐反应C. 肝功能检查D. 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查E. 肝B超检查3. B型题⑴ A. 发热、腰痛、贫血、网积红细胞增多B. 皮肤搔痒、白陶土样大便、肝内外胆管扩张C. 消化道症状、黄疸、直接及间接胆红素均升高D. 青少年多见,长期轻至中度黄疸E. 发热、出血、蛋白尿①肝细胞性黄疸②肝外梗阻性黄疸③溶血性黄疸④先天性黄疸⑵A.病毒性肝炎B.酒精性肝病C.药物性肝损害D.脂肪肝E.自身免疫性肝炎①长期大量饮酒史,GGT升高②发病前有使用抗痨药史③血中甘油三酯增高,B超见肝内光点回声减弱④消化道症状,肝功能异常,肝炎标志物阳性⑶A. 甲型肝炎病毒 B. 乙型肝炎病毒 C. 丙型肝炎病毒 D. 丁型肝炎病毒E. 戊型肝炎病毒①血液中哪种肝炎病毒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IgG较易消失②基因组为DNA的肝炎病毒是③那种肝炎病毒所致的急性肝炎最易转为慢性⑷A. HBsAg B. HBeAg C. 抗HBs D. 抗HBe E. 抗HBc①急性乙型肝炎血清中最迟出现的标志物是②与乙肝疫苗成分一致的是③哪一个阳性是抗病毒治疗的较好指征㈣问答题1. 试述HBV DNA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2. 试述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及其对抗病毒治疗效果的预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