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必考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支原体的直径:0.1-0.3μm。
2. 原核细胞中存在的结构:染色体、核糖体、质粒。
3. 蓝藻的结构:胶质层、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光合片层、藻胆蛋白体、脂滴、核糖体、DNA。
4. 超薄切片常用的固定剂:锇酸和戊二醛等。
5. 显微镜分辨率:是指区分开两个质点间的最小距离,正常人眼的分辨率为0.073mm,普通光镜的最大分辨率为0.2μm。
6. 电子显微镜的构成部分:电子束照明系统、成像系统、真空系统、记录系统。
7. Feulgen反应显示:(福尔根反应):可以特异性显示DNA的分布,酸水解可以去除RNA,仅保留DNA,并除去DNA上嘌呤脱氧核苷酸键的嘌呤,使脱氧核糖的醛基暴露,所暴露的自由醛基与希夫试剂反应呈紫红色。
8. 细胞融合的化学物质:聚乙二醇、PEG。
9. 植物细胞培养类型:单倍体细胞培养、原生质体培养。
10. 常用的去垢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常用的非离子型去垢剂如Triton X-100。
11. 膜脂分子热运动的方式:沿平面的侧向运动、脂分子围绕轴心的自旋运动、脂分子尾部的摆动、双层脂分子之间的翻转运动。
12. 红细胞膜上的蛋白:血影蛋白、锚蛋白、带3蛋白、带4.1蛋白和肌动蛋白,此外,还有一些血型糖蛋白。
13. ATP驱动泵:是ATP酶,直接利用水解ATP提供的能量,实现离子或小分子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运动。
14. 参与线粒体电子电子传递链的电子载体:黄素蛋白、细胞色素、泛醌、铁硫蛋白和铜原子。
15. ATP合酶位于线粒体的膜:线粒体内膜、叶绿体的类囊体膜和好氧菌的质膜上,都已发现ATP合酶的同源部分。
16. 电子传递体复合物Ⅲ的成分:复合物Ⅲ:即CoQ-细胞色素c还原酶,含一个细胞色素b、一个细胞色素c1和一个铁硫蛋白。
17. 光和色素种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藻胆素。
18. 光合电子传递链中的细胞色素:细胞色素b6f复合物。
19. 光合作用的过程步骤:(光反应、碳同化反应)/(原初反应、电子传递及光合磷酸化、固碳反应)。
20. 细胞分泌化学信号的作用方式: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化学突触、接触依赖性通讯。
21. M6P分选中的糖分子:甘露糖残基。
22. 蛋白质分选的基本类型:蛋白质的跨膜转运、膜泡运输、选择性的门控转运、细胞质基质中的蛋白质的转运。
23. 目前公认的第二信使:cAMP、cGMP、Ca2+、二酰甘油(DAG)、1,4,5-肌醇三磷酸(IP3)等。
24. 磷脂酰肌醇双信使信号通路的第二信使:IP3和DAG。
25. 与微丝有关的细胞运动:细胞突起的形成、细胞质分裂、细胞

内物质运输、肌肉收缩、吞噬作用、细胞迁移等。
26. 微管在组织中的有关结构:中心体、基体和其他微管组织中心。
27. 作用于微丝的特异性药物:细胞松弛素B、鬼笔环肽。
28. 作用于微管的特异性药物:紫杉醇、秋水仙素碱。
29. 依赖于微丝的分子马达:肌球蛋白家族分子马达。
30. 与中间丝有联系的结构:核纤层。
31. DNA的三种功能性元件:自主复制DNA序列、着丝粒DNA序列、端粒DNA序列。
32. G2/M期转化起调控作用的CDK:CDK1、CDK10、CDK11。
33. 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的凋亡因子:细胞色素C。
34. Ca2+依赖的细胞黏着分子:钙黏蛋白、选择素、整联蛋白。
35. 观察细胞凋亡的染色常用的染料:台盼蓝、DAPI。
36. 细胞凋亡的过程可分为阶段:(○1死亡激活期,此阶段主要接受指令并决定死亡;○2死亡执行期,此阶段执行一套死亡程序,形成凋亡小体,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和降解等。)/(○1凋亡的起始;○2凋亡小体的形成;○3凋亡小体逐渐被邻近的细胞或体内吞噬细胞所吞噬,凋亡细胞的残余物质被消化后重新利用。)。
37. 死亡受体家族的代表成员:TNF - R1和Fas(Apo -1,CD95)。
38. mRNA前提的基本剪接方式:组成型剪接、选择性剪接。
39. 通讯连接类型:间隙连接、胞间连丝、化学突触。
40. 细胞表面的主要黏着因子:钙黏蛋白、选择素、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整联蛋白家族。
41. 基膜的主要成分:Ⅳ型胶原、蛋白聚糖、层粘连蛋白以及巢蛋白等。









原代细胞:是指从机体取出后立即培养的细胞。



传代细胞:是指适应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持续传代培养的细胞。


非细胞体系:指不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与成分,但包括了进行正常生物学反应所需的物质组成的体系。



细胞融合:两个或多个细胞融合成一个双核细胞或多核细胞的现象。一般通过灭活的病毒或化学物质介导,也可通过电刺激融合。


去垢剂:是一端亲水另一端疏水的两性小分子,是分离一研究膜蛋白的常用试剂。



膜骨架:细胞质膜下与膜蛋白相连的、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结构,它参与细胞质膜形状的维持,协助质膜完成多种生理功能。



带3蛋白:是红细胞质膜上Cl-/HCO3-阴离子运输的载体蛋白。




血影:红细胞经低渗处理后,质膜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和其他胞内可溶性蛋白后剩下的结构,是研究质膜的结构及其与膜骨架的关系的理想材料。


水孔蛋白:水孔蛋白是内在膜蛋白的一个家族,在哺乳类细胞中至少10种,在特异性组织细胞中,提供水分子快速跨膜

运动通道。


协同转运:两种溶质协同跨膜运输的过程,是一种间接消耗ATP的主动运输的过程。

胞吐作用:细胞排出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时,通过形成囊泡从细胞内部移至细胞表面,囊泡的膜与质膜融合,将物质排出细胞外的过程。


信号分子:生物体内的某些化学分子,如激素、神经递质、生长因子等,在细胞间和细胞内传递信息,特称为信号分子。

第二信使:细胞表面受体接受胞外信号后最早在胞内产生的信号分子。

潜在的基因调控蛋白:是一类在细胞表面被活化受体激活,然后迁移到细胞核刺激基因转录的蛋白。


G蛋白耦联受体:一类在质膜上7次跨膜的受体,配体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受体的构象改变,与G蛋白亲和力也随之增加,从而通过G蛋白的耦联向下游传递信号。


酶连受体:通常与酶连接的细胞表面受体。


整联蛋白:参与细胞间的锚定连接。连接方式:粘着斑和半桥粒。


染色质:指间期细胞核内能被碱性物质染色的,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常伸展为非光镜所能看到的网状细纤丝。



染色体:是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聚缩而成的棒状结构,是细胞分裂期遗传物质存在的特定形式。

组蛋白:是构成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基本结构蛋白,与DNA非特异性结合。



端粒:端粒是具有特殊DNA序列并以一种特殊方式复制的染色体末端结构,由简单的富含T和G的DNA片段的重复序列组成。线性染色体复制时,端粒不被复制。


核型分析:是在对染色体进行测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分组,排队,配对并进行形态分析的过程。


亲核蛋白:是指在细胞质基质内合成后,需要或能够进入细胞核内发挥功能的一类蛋白质。


管家基因:所有细胞中均要表达的一类基因,其产物是对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奢侈基因:指不同的细胞类型进行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其产物赋予各种类型细胞特异的形态结构特征与特异的功能。


胚胎干细胞:在哺乳动物胚泡中发现的一类具有分化成各种配套组织细胞能力的细胞.



癌基因:是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原癌基因的一种突变形式,存在于细胞基因组中,编码多种类型的蛋白质,能引起正常细胞癌变。

选择性剪接:是一种广泛存在的RNA加工机制,通过这种方式,可调控地选择性拼接产生不同的成熟mRNA,翻译产生不同的蛋白质,即一个基因可编码两个或多个相关的蛋白质。

组成型剪接:编码蛋白质的不连续基因通过RNA剪接将内含子从mRNA前体中除去,然后规范

地将外显子剪接成成熟的mRNA.


细胞全能型: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的潜能或特性。














1. 支原体的最基本特点。
(1)是目前发现的最小,最简单的细胞。
(2)能在培养基上生长,具有典型的细胞膜,一个环形螺旋DNA,mRNA与核糖体结合为多聚核糖体。
(3)一分为二方式分裂繁殖。
(4)直径为0.1-0.3um
(5)具有多形态性



2. 电子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电子束照明系统:电子枪,聚光镜。
成像系统:物镜,中间镜与投影镜。
真空系统
记录系统。



3.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的主要特征。
()具有一个极性头和两个非极性的尾。
()脂肪酸碳链原子数为偶数,多数碳链由16,18,或20组成。
()饱和脂肪酸及不饱和脂肪酸。



4.简要归纳目前对生物膜的认识。
()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内环境
()选择性的物质运输,包括代谢底物的输入与代谢产物的排出,其中伴随能量的传递。
()提供细胞识别位点,并完成细胞内外信息的跨膜传递。
()为多种酶提供结合位点,使酶促反应高效而有序地进行。
()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的连接。
()质膜参与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表面特化结构。
()膜蛋白的异常与某些遗传病,肿瘤等相关。



5.简要归纳膜蛋白的类型的特点。
?外在膜蛋白:水溶性蛋白,靠离子键或其它弱键与膜内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或脂分子极性头部非共价结合,易分离。
?内在膜蛋白:水不溶性蛋白,形成跨膜螺旋,与膜结合紧密,需用去垢剂使膜崩解后才可分离。
?脂锚定膜蛋白:通过与之共价结合的脂分子插入的脂双分子层,锚定在质膜上。

6.细胞膜结构的不对称性及其生物学意义。
■ 不对称性的表现

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脂和糖,膜的不对称性主要是指这些成分分布的不对称以及这些分子在方向上的不对称。

● 膜脂的不对称性 膜脂的不对称性表现在脂双层中分布的各类脂的比例不同, 各种细胞的膜脂不对称性差异很大。

● 膜蛋白的不对称 每种膜蛋白在膜中都有特定的排布方向,与其功能相适应,这是膜蛋白不对称性的主要因素。膜蛋白的不对称性包括外周蛋白分布的不对称以及整合蛋白内外两侧氨基酸残基数目的不对称
● 膜糖的不对称 膜糖以糖蛋白或糖脂的形式存在,无论是糖蛋白还是糖脂的糖基都是位于膜的外表面

■ 不对称性的意义

膜脂、膜蛋白及膜糖分布的不对称性导致了膜功能的不对称性和方向性。保证了生命活动的高度有序性。



7、钠钾泵的工作原理。
答:

钠钾泵是由2个α和2个β亚基组成的四聚体。α亚基是一个跨膜多次的整合膜蛋白,具有ATP酶活性,β亚基是具有组织特异性的酶蛋白。在细胞内侧α亚基与Na+相结合促进ATP水解,α亚基上的天冬氨酸残基磷酸化,引起α亚基构象发生变化,将Na+泵出细胞;同时,细胞外的K+与α亚基的另一个位点相结合,去磷酸化将K+泵进细胞,完成整个循环,每个循环消耗一个ATP分子,泵出3个Na+,泵进2个K+。







8.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答:线粒体是由两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闭囊状结构,由外膜、内膜、膜间隙及基质4部分构成。
①外膜:厚约6nm,通透性高。
②内膜:厚约6-8nm,通透性低,只有不带电荷的小分子才能通过。内膜向内褶叠形成嵴。内膜和嵴的基质面上有许多排列规则的基粒,基粒由头部和基部组成,头部又叫F1,基部又叫F0。
③膜间隙:内外膜之间宽8nm的空隙,它延伸到嵴的轴心部(嵴内隙),内含许多可溶性酶类、底物和辅助因子。
④基质(内室):内膜和嵴包围的空间,内含蛋白质性质的胶状物质。基质中有催化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氨基酸氧化、蛋白质合成等有关的酶类和其它成分,如环状DNA、RNA、核糖体及较大的致密颗粒,其作用主要是贮存Ca+ 。



9.ATP合成酶的分子结构与组成。
答:分子结构由突出膜外的F1头部和镶嵌于膜内的F0基部组成;
F1:水溶性球蛋白,由3α、3β、1γ、1δ和1ε等9个亚基组成,3个α和3个β亚基交替排列,α和β亚基具有核苷酸结合位点,β亚基的结合位点具有ATP合成或水解的活性;γ和ε亚基有很强的亲和力,结合在一起形成“转子”,位于3α和3β的中央,共同旋转以调节三个β亚基催化位点的开放和关闭,ε亚基有抑制酶水解ATP的活性,堵塞H+通道;
F0:镶嵌在内膜上的疏水蛋白复合体,跨膜质子通道,多拷贝的c亚基形成环状结构,a和b亚基二聚体和δ亚基共同组成“定子”。在合成或水解ATP的过程中,“转子”在通过F0H+的推动下旋转,依次与三个β亚基作用,“定子”将3α3β与F0相连接,F0的作用将跨膜质子动力势转换为扭力矩推动“转子”旋转。






10.导肽的结构特征。
答:导肽内不仅含有识别线粒体的信息,并且有牵引蛋白质通过线粒体膜进行运送的功能。导肽的结构特征:①含有丰富的带正电荷的碱性氨基酸,特别是精氨酸,带正电荷的氨基酸残基有助于前导肽进入带负电荷的线粒体或叶绿体的基质中。②羟基氨基酸如丝氨酸含量也较高。③几乎不含带负电荷的酸性氨基酸。④可形成既具亲水性又具疏水性的@螺旋结构,这种

结构特征有利于穿越线粒体的双层膜。



11. 与rER有关的合成的蛋白质。
答:分泌蛋白:以分泌泡的形式通过细胞的胞吐作用输送到细胞外,如腺细胞分泌的酶;
膜的整合蛋白:细胞膜、ER、高尔基体和溶酶体膜上的膜蛋白都具有方向性,其方向性在ER合成时已确定;
内膜系统各种细胞器内的可溶性驻留蛋白:需要隔离或修饰,如溶酶体和植物液泡中的酸性水解酶。





12.高尔基体作为极性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高尔基体是有极性的细胞器,在细胞中有比较恒定的位置与方向,物质从高尔基体的一侧进入,从另一侧输出。
?靠近细胞核的一面:膜囊弯曲成凸面又称形成面或顺面。
?向细胞质膜的一面:凹苗又称成熟面或反面.




14.溶酶体的类型和功能。
答:初级溶酶体:球形,直径0.2~0.5μm,内容物均一,不含明显的颗粒物质。外有一层脂蛋白膜围绕,含有多种酸性水解酶类。
次级溶酶体:形态不规则,直径可达几个微米,内含多种生物大分子、颗粒性物质、线粒体和细菌等;是初级溶酶体与细胞内的自噬泡或异噬泡、胞饮泡或吞噬泡融合形成的复合体。
残余小体,又称后溶酶体:未被消化的物质残存在溶酶体中形成残余小体,通过类似胞吐的方式将内容物排出细胞。





15.简要说明蛋白质分选的类型或机制。

 答:高尔基体分为高尔基体顺面膜囊,高尔基体中间膜囊和高尔基体反面膜囊。高尔基体顺面膜囊和顺面网状结构:接受来自ER新合成的物质,分类后大部分转入高尔基体中间膜囊。
高尔基体中间膜囊:多数糖基修饰、糖脂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的多糖的合成。
高尔基体反面膜囊以及反面高尔基体网状结构:参与蛋白质的分类与包装,最后输出。






16.用信号肽假说论述蛋白质在rER上合成的过程。
答:蛋白质首先在细胞质基质游离核糖体上起始合成,当多肽链延伸至80个氨基酸左右时,N端的内质网信号序列暴露出核糖体并与信号识别颗粒结合,导致肽链延伸暂时停止,防止新生肽N端损伤和成熟前折叠,直至信号识别颗粒与内质网膜上的SRP受体结合,这种结合的相互作用被GTP与SRP和SRP受体的结合所强化。核糖体/新生肽与内质网膜上的易位子结合,信号识别颗粒脱离了信号序列和核糖体,返回细胞质基质中重复使用,肽链又开始延伸。以环化构象存在的信号肽与易位子组分结合并使孔道打开,信号肽穿入内质网膜并引导肽链以袢
环的形式进入内质网腔中。与此同时,腔面上的信号肽酶切除信号肽并快速使之降解。肽链继续延伸,直至完成整个多肽链的

合成,蛋白质进入腔内并折叠,核糖体释放,易位子关闭。





17.膜泡运输的类型和方式。
答:膜泡运输分CCOPII包被小泡的组装与运输,COPΙ有被小泡的组装与运输,网格蛋白有被小泡的组装与运输。CCOPII包被小泡的组装与运输是从内质网到高尔基体的物质运输;COPI-包被小泡的组装与运输是细胞内膜泡逆向运输,从顺面高尔基体网状区到内质网膜泡转运;网格蛋白有被小泡的组装与运输是从高尔基体TGN向质膜、胞内体或溶酶体和植物液泡运输;在受体介导的细胞内吞途径也负责将物质从质膜到内吞泡(细胞质)到胞内体到溶酶体运











20. 以cAMP为第二信使的细胞信号通路。
 答:信号通路的快速应答:cAMP活化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PKA)使下游靶蛋白磷酸化,影响细胞的代谢和行为。
信号通路缓慢应答的反应链:激素→G-蛋白偶联受体→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cAMP→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PKA)→基因调控蛋白→基因




26.核糖体上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结合位点与催化位点
1与信使RNA的结合位点。2与新掺入的氨酰-tRNA的结合位点。-----氨酰基结合位点,又称A位点。3与延伸中的肽酰-tRNA 的结合位点,---肽酰基结合位点,又称P位点。 4肽酰转移后与即将释放的tRNA的结合位点,----E位点。5肽酰转移酶的催化位点。6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其他起始因子。延伸因子和终止因子的结合位点。







29.叙述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答:前期:染色质开始浓缩,形成有丝分裂染色体;细胞骨架解聚,有丝分裂纺锤体开始装配;Golgi体、ER等细胞器解体,形成小的膜泡。
前中期:核膜破裂成小的膜泡,这一过程是由核纤层蛋白中特异的Ser残基磷酸化导致核纤层解体;纺锤体微管与染色体的动粒结合,朝相反方向,保证与两极的微管结合;纺锤体微管捕捉住染色体后,形成三种类型的微管;不断运动的染色体开始移向赤道板。
中期:所有染色体排列到赤道板上。
后期:排列在赤道面上的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产生向极运动;后期大致可以划分为连续的两个阶段,后期A,动粒微管去装配变短,染色体产生两极运动;后期B,极间微管长度增加,两极之间的距离逐渐拉长,介导染色体向极运动。
末期:染色单体到达两极,即进入了末期,到达两极的染色单体开始去浓缩;核膜开始重新组装;Golgi体和ER重新形成并生长;核仁也开始重新组装,RNA合成功能逐渐恢复,有丝分裂结束








30.减数分裂前期Ⅰ发生的过程。
答:细线期:染色质纤维逐渐折叠,螺旋化,变短变粗,形成细纤维样染色体结构;

偶线期:发生同源染色体配对,同源染色体配对的过程为联会,在联会的部位形成联会复合体,与基因重组有关;
粗线期:染色体浓缩,变粗变短,在联会复合体中间出现重组节,发生等位基因之间部分DNA片段的交换和重组,产生新的等位基因;
双线期:同源染色体相互分离,仍然有联系的部位称为交叉;
终变期:染色体开始重新凝集,交叉向染色体臂的端部移行——端化,同源染色体仅在端部和着丝粒处相互连接。






31.目前所知Caspase依赖性细胞凋亡的过程。
答:① 死亡受体起始的外源途径
死亡配体主要是肿瘤坏死因子(TNF)家族成员,死亡配体的生物学功能是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来实现的,TNF-R1和Fas是死亡受体家族的代表成员,它们的胞质部分均含有死亡结构域(DD),负责招募凋亡信号通路中的信号分子——接头蛋白FADD和Caspases-8酶原→形成死亡诱导复合物DISC→Caspases-8酶原在复合物中通过自身切割被激活→切割执行者Caspases-3酶原→产生有活性的Caspases-3→导致细胞凋亡。活化的Caspases-8酶还通过切割Bcl-2家族成员的Bid将凋亡信号传递到线粒体,引发内源途径,信号进一步放大。
② 线粒体起始的内源途径
细胞受到内部或外部的凋亡信号刺激时,线粒体外膜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向细胞质基质中释放出凋亡相关因子,CytC从线粒体释放到细胞质中,与另一个凋亡因子Apaf-1结合,诱导细胞凋亡发生。







32.表明细胞已经衰老的结构变化。
答:细胞核的变化:体外培养的二倍体细胞,细胞核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不断增大,细胞核的核膜内折、染色质固缩化。
内质网的变化:衰老动物内质网成分弥散性地分散于核周胞质中,粗面内质网的总量减少了。
线粒体的变化: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随龄减少,而其体积则随龄增大。
致密体的生成:衰老的动物细胞致密体积累,由溶酶体或线粒体转化而来。
膜系统的变化:衰老的细胞,其膜的流动性降低、韧性减小,衰老细胞间隙连接减少。





33.癌细胞的基本特征
答:细胞生长与分裂失去控制,具有无限增殖能力,成为“永生”细胞。
具有扩散性:癌细胞的细胞间粘着性下降,具有侵润性和扩散性,这是癌细胞的基本特征。
细胞间相互作用改变:细胞识别改变;表达水解酶类;异常表达膜受体蛋白;蛋白表达谱系或蛋白活性改变:表达胚胎细胞蛋白、端粒酶活性升高。







34.简要说明锚定连接及其类型。
 答:与中间纤维相连的锚定连接:桥粒与半桥粒。
桥粒:在两个细胞

之间形成纽扣式的结构将相邻细胞铆接在一起,提供细胞内中间纤维的锚定位点,形成整体网络,起支持和抵抗外界压力与张力的作用。
半桥粒:半桥粒与桥粒形态类似,但功能和化学组成不同。它通过细胞质膜上的跨膜粘连蛋白-整联蛋白,与整联蛋白相连的胞外基质是层粘连蛋白,将上皮细胞固着在基底膜上。
与肌动蛋白纤维相连的锚定连接:黏合带与黏合斑。
粘合带:位于紧密连接下方,相邻细胞间形成一个连续的带状结构。其间由Ca2+依赖跨膜粘连蛋白形成胞间横桥相连接。细胞内的锚蛋白有连环蛋白、纽蛋白和α-辅肌动蛋白等;相连的骨架纤维是肌动蛋白纤维。
粘合斑:细胞通过肌动蛋白纤维和整联蛋白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连接方式,胞外基质主要是胶原和纤连蛋白;胞内锚蛋白有talin、α-辅肌动蛋白、filamin和纽蛋白。







35.简要说明间隙连接的基本结构。
答:(1)连接子(connexon)是间隙连接的基本单位。每个连接子由6个connexion分子组成。连接子中心形成一个直径约1.5nm的亲水性孔道。间隙连接单位由两个连接子对接构成。(2)间隙连接处相邻细胞质膜间的间隙为2-3nm。(3)已分离20余种构成连接子的蛋白,属同一蛋白家族,其分子量26-60KD不等;连接子蛋白具有4个α-螺旋的跨膜区,是该蛋白家族最保守的区域;连接子蛋白的一级结构都比较保守,并有相似的抗原性。不同类型细胞表达不同的连接子蛋白,间隙连接的孔径与调控机制有所不同。





36.简要说明胶原的类型和分布。
答:胶原是细胞外基质中最主要的水不溶性纤维蛋白。Ⅰ型胶原纤维束, 主要分布于皮肤、肌腱、韧带及骨中,具有很强的抗张强度;Ⅱ型胶原主要存在于软骨中;
Ⅲ型胶原形成微细的原纤维网,广泛分布于伸展性的组织,如疏松结缔组织;Ⅳ型胶原形成二维网格样结构,是基膜的主要成分及支架。V型:与I型胶原共分布,大多间隙组织。VI型:与I型胶原共分布。





37.根据组成成分和功能对细胞外基质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