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 文字 (三)
07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07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的有关概念,学会如何判断词与词组,掌握同义词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联绵词、偏义复词、同义词【教学难点】联绵词、同义词的细微差异分析【所用课时】四学时第一课时一、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在构词方式上以单音节为主,是古代汉语词汇的显著特点。
尤其先秦两汉时期,单音词占绝对优势,也导致了另外两大特点和不足:一是从词义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极为普遍。
如“解”字就兼有“解剖”、“分散”、“解开”、“排解”、“消除”、“分析”、“理解”等义项;一是从读音角度看,同音词繁多。
如“yi”音节就有单音词“亦”、“易”、“益”、“意”、“役”等等156个。
二、单音词向多音词发展在词汇的初始阶段,语言交际功能与语言结构系统之间的矛盾是非常突出的。
随着语言的发展,单音词向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转化成了汉语词汇发展的必趋势。
它大大减少了一词多义和同音词繁多的现象,使词汇表达更加准确而精密,有效增强和发挥了语言交际工具的作用。
当然,由单音词向双音词的转变并非突发式的,而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渐进式发展的。
据统计,《论语》中有双音词180个,占总词数的12%;《孟子》中有双音词353个,占总词数的14.9%。
虽然两汉以后不断增加,但即使在近代文言文中,双音词仍占少数。
古代汉语的单音词发展为复音词,有以下三种主要情况:(一)加虚语素法,即在原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增加一个虚词辅助成份。
例如:爷——阿爷师——老师石——石头燕——燕子虎——老虎盖——盖儿(二)加实语素法,即在原单音词基础上加一个单音语素组成双音词。
例如:土——土壤恐——恐惧友——朋友道——道路驰——驰骋负——负担(三)另换说法,即用同意异形的双音词代替原来的单音词。
例如:目——眼睛梃——棍棒股——大腿师——军队奕——下棋亡——丢失无——没有兵——武器劝——勉励狱——诉讼三、应该注意(一)古代汉语中有些单音词经常连用,构成词组。
古汉语通论一·文字
概念 ( P.43) . 出現的三種情況 …… ( P.44--45) . 責和債;昏和婚;采和彩 舍和捨
P.43) .
異體字
概念 六個方面的形體差異(
“坤”與“堃”
P.49--50) .
異字同詞
繁簡字
另一種異體字 漢字簡化的幾種方法 (參見 P.50--51) .
假借與通假
假借與通假的異同
[課後練習] 課後練習]
指出下面這些字中的形聲字,並說明它們的 造字特點。 休、圍、塵、潘、想、上、聞、下、指、盲、 旦、舟、通。 教材·練習一 教材 練習一( P.42) .
上古汉字“兼职 兼职”现象多 兼职
辟:避、闢、僻、嬖、譬
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左傳宣公二年) (避) 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闢) 苟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爲已。(同上) (僻)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 (嬖)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關於
文 字
——古漢語說 八卦說 倉頡說 結繩說 書契說
日本人敬畏漢字;日本年度漢字
(二)漢字的構造( P.15) .
“六書”說(
P.16): .
象形(364字) 象形 指事(125字) 指事 會意(1167字) 會意 形聲、轉注、假借 形聲
(三)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 古今字、 古今字 異體字、
相同:都是“借字標音”; 差別:通假的“本字”和假借的“本字”本质不 同,假借造成了“同字異詞 ”,而通假既造成“同 詞 字異詞 ”,又造成 “同詞異字”。 (參見 P.55) 詞 詞 .
練習二 練習二( P.70) .
(四)怎樣查字典辭書
自學:(工具書的查閱參見
古汉语通论(三)
2、由個別到一般 、
• 例1:市:做買賣的地方。 : 做買賣的地方。 孟子》 雖使五尺之童適市, 《孟子》:“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 欺。” • ——後引申出“城市”、“都市”的意思。 後引申出“ 都市”的意思。 後引申出 城市” 劉克莊《玉樓春》 年年躍馬長安市, 劉克莊《玉樓春》:“年年躍馬長安市,客 舍似家家似寄。 舍似家家似寄。”
• 語言是人類創造出來的用來思維、交際的 語言是人類創造出來的用來思維、 一種符號系統,是客觀世界的反映, 一種符號系統,是客觀世界的反映,因而 語言也必然具有極強的系統性 系統性。 語言也必然具有極強的系統性。任何一種 語言現象如果不考慮它是屬於哪個系統的, 語言現象如果不考慮它是屬於哪個系統的, 那就不可能真正被理解。 那就不可能真正被理解。
二、 詞義的引申
• 上一節課我們講了什麼是詞的本義、如何 上一節課我們講了什麼是詞的本義、 探求詞的本義以及在探求詞的本義時應該 注意的問題。 注意的問題。這一節我們主要講詞義的引 申。 • 古漢語的詞義是處於一個變化、發展的過 古漢語的詞義是處於一個變化、 程中的。 程中的。
• 我們在閱讀古代文獻時,常會碰到這種情 我們在閱讀古代文獻時, 某個詞在這裏解釋成這個意義, 況:某個詞在這裏解釋成這個意義,在那 裏又解釋成那個意義, 裏又解釋成那個意義,如果我們只是很機 械地一個一個地去記憶這些詞義, 械地一個一個地去記憶這些詞義,無疑是 很費勁的。 很費勁的。而且也不利於我們比較有效地 掌握古漢語常用詞的意義和用法, 掌握古漢語常用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利於 我們有效地提高閱讀文言文的水準。 我們有效地提高閱讀文言文的水準。而研 瞭解、掌握古漢語詞義引申的方式、 究、瞭解、掌握古漢語詞義引申的方式、 規律,用系統的眼光來考察古漢語詞義, 規律,用系統的眼光來考察古漢語詞義, 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之一。 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之一。
古汉语通论(三)2003
C.宋代以後,契丹、女真、蒙古、 C.宋代以後,契丹、女真、蒙古、滿洲各族 宋代以後 語言的吸收。 語言的吸收。 來自契丹語:可汗。 來自契丹語:可汗。 來自女真語:安答海(客人)、薩摩(薩滿 來自女真語:安答海(客人)、薩摩( )、薩摩 教巫師)。 教巫師)。 來自蒙古語:安達(朋友,把兄弟)、喇嘛、 )、喇嘛 來自蒙古語:安達(朋友,把兄弟)、喇嘛、 胡同、戈壁、哈叭兒。 胡同、戈壁、哈叭兒。 來自滿語:阿哥、貝勒、格格、額駙、福晉、 來自滿語:阿哥、貝勒、格格、額駙、福晉、 阿瑪、額娘、嬤嬤、妞妞、薩其馬、胳肢。 阿瑪、額娘、嬤嬤、妞妞、薩其馬、胳肢。
1、古漢語單音詞的特點:
(1)義項多。 義項多。 以“貳”字為例,其常見的義項有 字為例, “副的、匹敵、輔佐、重複、不專一、 副的、匹敵、輔佐、重複、不專一、 兩屬、變異、 兩屬、變異、‘二’的大寫”等,其 的大寫” 中多數義項現代漢語里都不用了。 中多數義項現代漢語里都不用了。
(2)用法靈活。 用法靈活。
3.兩個同義詞作詞素, 3.兩個同義詞作詞素,構成一個複音 兩個同義詞作詞素 詞。
朋友 恭敬 恐懼 險隘 婚姻 饑饉 更改 分析 覺悟 輔佐 依賴 惡劣 困難 追逐 死亡 馳驅 言語 召喚
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種情況。許多古代的 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種情況。 單音詞,作為詞來看, 單音詞,作為詞來看,可以認為已經死去 但是作為詞素來看, 了;但是作為詞素來看,它們還保留在現 代漢語里。 代漢語里。 例如古漢語中的單音詞“ 例如古漢語中的單音詞“慮”。《論語衛 靈公》 人無遠慮 必有近憂。 靈公》:“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到了 現代漢語里, 現代漢語里,“慮”只作為詞素保留在 顧慮” 考慮”等雙音詞里, “顧慮”、“考慮”等雙音詞里,或只出 現在“深謀遠慮” 深思熟慮” 現在“深謀遠慮”、“深思熟慮”等成語 不能作為單音詞自由使用了。 里,不能作為單音詞自由使用了。
古代汉语通论课件(一至三)
三.常用字典和辭書
(十二)《故訓滙纂》 今人武漢大學宗福邦等主編。本 書從1985年開始,到2003年商務印書 館出版,歷時18年。全書共1300萬字。 該書全面繫統地滙集了先秦至晚清古 籍中的故訓資料,所引古籍228種。從 訓詁歷史的角度來說,它是《經籍纂 詁》的繼承和發展。讀者尋檢一字, 歷代訓釋一覽無餘,查閱一訓,諸書 用例歷歷在目。
三.常用字典和辭書
(九)《經傳釋詞》 清代王引之著,嘉慶24年(公元 1819年)出版,本書共釋虛詞160個, 按宋人36字母順序排列。本書只從西漢 及其以前的古籍中選取例句,重點在解 釋虛詞的特殊用法,一般的用法從略。 引證豐富,反復求證,頗有創建。查閱 它可以暸解虛詞在西漢及其以前時期不 同語言環境中的特殊用法。
古漢語通論——怎樣查字典辭書
一.查檢字音和字義:首先暸解至今漢語字典辭書排 列方法,其法如下: 1.按音序排列:有的是按漢語拼音字母的排列,如 b、 p、m、f等,有的按拉丁字母排列,如A、B、C、D 等,在古代有的按聲調排列,如:平、上、去、入, 有的還按韻部排列的,如《廣韻》、《集韻》等書。 2.部首和筆畫的排列:把同一部首的字歸在一起,部 首的先後以筆畫的多少為序;同一部首內,筆畫少 的列前,筆畫多的列後。如:“口”部是三劃,排 在“心”部之前,同在“口”部,“吹”字四劃 (部首筆畫不計),排在“味”字五劃前,筆畫相 同時再按起筆的筆形排列。一般把筆畫分成點、橫、 樹、撇、折,如同是口部的字排列先後為:咬、哂、 咽、哈。
二.常用語文工具書的類型
(二)語言文字專著類:供語言文字的某個領域 專門使用的工具書,如:《說文解字》、《甲 骨文字典》、《金文編》、《爾雅》、《廣 韻》、《詩詞曲語辭滙釋》、《助字辨略》、 《經傳釋詞》等。 (三)類書和專書索引 1.類書:摘錄各種書上有關材料並依內容分門別 類地編排起來以備查檢的書籍,如《佩文韻 府》、《藝文類聚》。 2.索引:把書中的句子或詞摘錄下來,標明出處 和頁碼、按一定的次序排列起來以供查檢的資 料,又叫“引得”,如《十三經索引》。
古代汉语通论部分讲义
古代漢語通論部分筆記第一章:汉字第一节:几个重要的概念一、语言二、汉语三、文字四、汉字五、引子:偏旁的读音(一)、宀:读音mián,表示房屋,引申为宇宫。
(二)、彳:读音chì,表示道路上行走,例字徐(安行也)。
(三)、囗:读音wéi,例字园、圃、国。
(四)、疒:读音nè,例字疾、病。
(五)、页:读音xié,例字颜(印堂)、硕(头很大)、题(额头)、颠(头顶)。
(六)、辵\辶:读音chuó,表示行走,例字造(到某地):造访、登峰造极。
(七)、攵\攴:读音pū,例字攻(击也)、收(捕也)。
(八)、糸\纟:读音mì,例字经、纬、绝(丝线断了)。
(九)、玉\ 例字瑜、玲、璟、瑾、理、瑕。
六、关于文字的两种说法:(一)、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以类形象,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文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独体为文,合体为字)(二)、向熹《古代汉语知识词典》“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文字的产生突破了语言在事件和空间上的限制,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
”第二节:语言和文字的关系一、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于文字。
文字者,意与声之迹也。
”二、汉·扬雄《法言》“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三、唐·孔颖达《尚书·叙》“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
”四、两者的关系(一)、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文字则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
(二)、语言当中的每一个词代表一定的声音和意义,而文字兼具“形、音、义”。
(三)、文字和语言互为表里,文字依附语言得到声音和意义,而语言必须考文字得到记录和保存。
第三节:文字的起源(一)、结绳记事(二)、《说文解字·叙》“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古汉语通论
古汉语通论緒論何為“古代漢語”?它包含兩個體系:1.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后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文言文)。
2.唐宋以來以北方話為基礎而形成的古白話(口語)。
(1)古白話:六朝以后,特別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
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
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
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
通論二—古今詞義的異同古今詞義的異同,概括起來,主要有三:(一)古今意義基本未變:如“馬、牛、羊、山、水、人、手、日、月”等。
這類詞數量不多,卻是漢語的基本詞滙。
這些詞滙體現漢語詞滙的傳承、穩固方面。
(二)古今意義完全不同的:就是說,有些詞從形體看,古今一致,從意義看,迥然不同。
如“行李、去、走”等。
(三)古今詞義變化微殊的(同中有異):即古今意義之間,既有聯繫,又有發展;既有某些相同點,又有各種不同之處。
這類詞我們又分兩類。
如下:1.詞義範圍的差異:有擴大、縮小、轉移。
(1)擴大:古義範圍窄今義寬:菜:古代專指“蔬菜”,不包括肉類、蛋類等。
《說文》:“菜,草之可食者。
”這是“菜”的古義。
直到宋代“菜”還是不包括肉類等。
睡:古代專指坐着打瞌睡。
《說文》:“睡,坐寐也。
”《史記·商君列傳》:“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
”河:漢代以前專指“黃河”,一般河流用“水”錶示。
其它的“江”古代專指“長江”。
(2)縮小:古義範圍大今義範圍窄臭:古義泛指所有氣味,包括好聞的、難聞的、香氣、穢氣。
《周易·繫詞》:“其臭如蘭。
”所以當要表示穢氣時前面冠以“惡”。
如《禮記·大學》:“惡wù惡臭”湯:古義泛指熱水、開水。
古代汉语通论3
一、范围不同 1. 妇、女
女:
女性
妇:
已婚女性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论积贮疏》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 城戍。《石壕吏》
2. 帛、币
帛:
丝织品
(上古)
币:
作为礼物 的丝织品
(上古)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
请具车马皮币。
《战国策·齐策》
谴责杀人者。
《左传·宣公二年》
诛 褒义词。 杀死有罪者, 褒奖杀人者。
诛纣,断其首。
《荀子·正论》
七、语法功能不同 1. 往、适、之
往
不带宾语
适
带宾语
之
带宾语
出不入兮往不反。《楚辞·国殇》 乐毅自魏往。《战国策·燕策》 适子之馆兮。《诗经·缁衣》 适长沙。《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吾欲之楚。《战国策·魏策》 往之女家。《史记·滑稽列传补》
通过通假的方式产 假借义 生的与词的本义、
引申义毫无联系的 意义。
二、考察词的本义的方法—分析字形
木:树
象形字 册:书简
爵:酒杯
指事字
本:树根 末:树梢
兵:兵器
会意字 集:聚集
亡:逃跑
1.分析字形应 依据甲骨文、金文 等古文字。
2.形声字的形 符虽不直接反映本 义,却标明了本义 所属的范畴,为掌 握本义指出了方向。
1.联绵词(2).书写形式—因声见义
wēi yí
逶迤
道路弯 曲而长
委迤 委它 委随 逶随 逶迂 倭他 遗蛇
委蛇 委侈 委移 逶侇 逶虵 威陀 郁夷
蜲蛇 委陀 逶移 逶蛇 倭夷 威夷 袆它
古代汉语通论3汉字的构造和演变
些偏旁的书写样式,注意字体的波势
笔画而形成的。这就是所谓的今隶, 又叫汉隶。
楷书
楷书又叫真书,由汉隶直接演变而来。在字的结构方面
与隶书没有大的区别。在用笔方面,楷书把隶书的波势挑法,笔画 的平直方整,进一步固定下来并略有改进。楷书的笔画不象隶书那 么柔绵,而显得坚挺硬朗。楷书又叫今文字,或现代汉字。汉字自 从魏晋时期形成楷体以后,迄今近2000年,再也没有发生根本的变 化。
分
类
第一、同体会意。即用相同的形体构造新字,如:步 林 莫 、从 、牧 、比 、取 等字。 第二、异体会意。即用不同的形体构造新字,如:逐 、休 等字。
、 、
(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如杞 、问 、物 、江 、裏 、风 、年 等。
特点
第一、是合体字。 第二、偏旁有表义的形符,有表音的声符。
文。由于商周时期青铜器以钟和鼎居多,所以金文又叫钟鼎文。商周时期的钟鼎,
简帛文字简,指竹简;帛,指布帛,都是古代重要的书写材料。简帛文字,就 是指书写在竹简和布帛上的文字。从春秋战国直至秦,普遍使用,也叫六国 古文。简帛文字一般认为 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通行 的文字。经过整理,已发 掘的简帛文字大约有一千 九百多个。简帛文字的书 体很是不一,有些近似小
进而有人把汉字结构归纳为两大类:一是没
有标音的表意字,一是有标音成分的形声字。 陈梦家与唐兰的分歧,反映了分类标准的不 同。唐兰讲的是结构方式;陈梦家讲的是汉 字的基本类型。
(3)写词说
(1)把汉字构造与词的表达统一起来。汉字是写汉语 的。汉字的音、义是所写词赋予的,它的形体构造是受 所写词的作用和影响的。
分
类
、下 、一、二、三、亖、
古汉语通论(五) 汉字的
• 但是,跟词义引申无关的“本无其字”的 但是,跟词义引申无关的“本无其字” 借字表音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借字表音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无论从普 通文字学的角度,还是从汉字的事实来看, 通文字学的角度,还是从汉字的事实来看, 都必须承认这一点。 都必须承认这一点。词义引申是一种语言 现象, 现象,借字表音则是用文字记录语言的一 种方法,二者有本质的不同。 种方法,二者有本质的不同。 • 在古代的文字学者中,已经有人指出了把 在古代的文字学者中, 词义引申跟借字表音混同起来的不妥当。 词义引申跟借字表音混同起来的不妥当。 • 但是清代以前的文字学者绝大多数是把引 申包括在假借里的。 申包括在假借里的。即使是已经比较明确 地认识到词义引申和借字表音这两种现象 的不同性质的人,多数也还是这样做。 的不同性质的人,多数也还是这样做。
1、部首與意符 、 部首和意符的兩個不同的概念: 部首和意符的兩個不同的概念: 意符對聲符而言。 意符對聲符而言。 部首對所統屬的各個字而言。 部首對所統屬的各個字而言。 原則上意符都可以作為部首, 原則上意符都可以作為部首,但部首不一 定都是形聲字的意符。因為: 定都是形聲字的意符。因為: • 1)部首所統屬的字不一定都是形聲字。如 )部首所統屬的字不一定都是形聲字。 貝部的負。 貝部的負。 • 2)有些部首本身就不是形聲字的意符。如 )有些部首本身就不是形聲字的意符。 雔部。 雔部。 • 在大部分情況下,可以說部首就是意符。 在大部分情況下,可以說部首就是意符。 • • • • •
• 領:脖子。“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 脖子。 如有不嗜殺人者, 皆引領而望之矣。 孟子•梁惠王 民,皆引領而望之矣。”(《孟子 梁惠王 上》) • 項:脖子的後部。“項背相望” 脖子的後部。 項背相望” • 頒:大頭,(形容詞)“有頒其首”《小 大頭,(形容詞) 有頒其首” ,(形容詞 魚藻》 雅•魚藻》 魚藻 • 頗:頭偏。 頭偏。 • 顧:回頭看。 “瞻前顧後” 回頭看。 瞻前顧後” • 頓:頓首(磕頭)。“太子避席頓首。” 頓首(磕頭)。“太子避席頓首。 )。 戰國策•燕策三 燕策三》 (《戰國策 燕策三》)
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真正单纯的复音词在古代汉语里比较 少见,但也占一定的数量。
注意:当我们阅读古书的时候,遇着同 义词连用时,不要轻易地看成复音词;遇 着连绵字时,千万不要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来讲。
三、古汉语同义词辨析 1.概念的不同
概念的内涵:如:“府”和“库”。
“府”:收藏文书和财物的地方, “库”:收藏兵器和战车的地方。 概念的外延不同:如“人”和“民”。
注意:连绵字中的两个字仅仅代表单 纯复音词的两个音节,不可把连绵字拆成 两个词当作词组来解释。如:
“披靡”:草木随风偃仆的样子,也 用来比喻军队的溃败。
《史记·项羽本纪》:“汉军皆披靡”。 张守节正义云:“靡,言精体低垂。”
“辟易”:倒退的样子。
《史记·项羽本纪》:“人马俱惊,辟 易数里”。
张守节正义云:“言人马俱惊,开张 易旧处,乃至数里。”
《礼记·儒行》:“其交友有如此者。”
复合式合成词形成后,两个语素 意义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主要有三种 情况:
第一,两个语素仍保持着它们原 有的意义。如上述的恐惧,恭敬等。
第二, 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语素,只 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失去其 意义,只是作为陪衬。→偏义复词。
例如: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墨子·非攻上)
3.感情色彩的不同。如: “杀”和“弑” “杀”:指一般的杀死,中性词。 “弑”:指下杀上,含有对杀人者的 谴责,贬义词。 《礼记檀公下》:臣弑君,凡在官者杀 无赦;子弑父,凡在官者杀无赦。
4.使用条件的不同。如:
“能”和“得”,古代都表示可能的 意义,都用作助动词,但它们的使用条件 有所不同。
单纯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连绵字。连 绵字中的两个字仅仅代表单纯复音词的两 个音节,它只有一个语素(词素)。如:
古代汉语通论3汉字的构造和演变分解PPT共37页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古代汉语通论3汉字的构造和演变分解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谢谢!
古代汉语通论教程
通论(一)文字第一节汉字的构造一.文字(letters)和汉字(Chinese character)世界上的文字大体归纳为三: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表形文字是大多数语言的初始形式。
它主要是表陈物体的形象,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表意文字是用一定体系的象征性符号来表达语意的。
汉字、古埃及文、古巴比伦文即楔形文字都是属于表意文字。
表音文字即字母文字。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文字都是表音文字。
它是科学、省力的文字。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
字形与字音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因而汉语中就有许多同音词和同形词。
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汉字可分为三类:1.表意字:日、出、林等2.表音字:自、我、西、南等3.表音兼表意字:即占汉字总数80%以上的形声字,由于形声字所占比例较大,根据量度质变的认识原则,我们称汉字是意音文字也不是不可以的。
二.汉字的起源一般认为汉字起源于图画。
《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宋代郑樵《六书证篇》:“书与画同出…,六书也者,皆象形之变也。
”清代孙诒让《名原》:“盖书契权舆本于图象。
”我国古代还流传着仓颉造字之说。
《淮南子·本经》:“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栗,鬼夜哭。
”许慎《说文解字·叙》:“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百工以义,万品以察。
”其实,仓颉造字之说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广为流传,并为人们所接受。
《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ㄙ’,背‘ㄙ’谓之‘公’,公ㄙ之相背,乃苍颉固以知之矣。
”李斯《仓颉篇》:“仓颉作书。
以教后诣。
”王充《论衡、骨相篇》:“仓颉四目,为黄帝史。
”宋代罗泌《路史》谓仓颉“龙颜侈侈,四目灵光。
”另外,荀子、司马迁、班固等历代学者都相信仓颉作书之说。
对这一问题,近代学者作出了精辟的论述:“文字之生,必以寝渐,约定俗成,众所公认,然后解之而无阂。
古代汉语通论3汉字的构造和演变分解共37页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古代汉语通论3汉字的构造和演变分解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古汉语通论(三)
语法一、否定句、否定词以及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位置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做否定句,否定句中必须有否定词。
否定词可以是副词,如“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也可以是代词如“莫”。
①朽木不可雕也。
(论语·公冶长)②公弗许。
(左传·隐公元年)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④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左传·隐公元年)⑤王斗曰:“否。
……”(战国策·齐策四)⑥是非君子之言也。
(礼记·檀弓)⑦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⑧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在古代汉语中,否定句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主要有“不”“毋”“未”“莫”四个词。
这是古代汉语特有的句法。
下面我们分成两组来讲:1、动词前面有“不”“未”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它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如: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论语·先进)在“不吾知也。
”这个句子中,“不吾知”就是“不知吾”。
因为这是个否定句,动词“知”的宾语“我”是代词,按照上述规律,“我”字放在“思”的前面。
②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
(庄子·知北游)在这个例子里,“欲告我”是肯定的,宾语“我”虽是代词,也放在动词“告”的后面;“不我告”是否定的,宾语“我”是代词,就放在动词“告”的前面。
③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论语·里仁)在这个例子里,“盖有之矣”的“之”字是代词,指代上文的“力不足者”,它充当动词“有”的宾语,因为这句不是否定句,所以放在动词“有”的后面。
而“我未之见也”的“之”字也是代词,并且也是指代上文的“力不足者”的,它充当动词“见”的宾语,因为这句是否定句,所以就放在动词“见”的前面。
④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字
汉字形体的演变
甲骨文
甲骨文是我们现在已知的最早的成系统的 文字。现存的甲骨文主要是指商代锲刻在龟 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占卜的记录,因 此又称它为卜辞或贞卜文字。因为它是用刀 刻的,又称为契刻辞或刻文。甲骨文是在河 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出土的,又称为殷墟卜辞。
甲骨文形体结构特点:
以象形字为基础,带有较强的图画性。 形体结构没有完全定型,同一个字可以有多 种写法,异体字很多。 存在相当多的合文。 合文,形式上像一个字,实际上是把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字合写在一起,代表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词或语素。 书写行款无定式。 笔画多为细瘦的直笔。
公元1899年, 王懿荣首先发现了 甲骨文。
王国维——甲骨学的奠基人。
金文
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简称。古代把祭祀看 作吉利的礼仪,所以祭祀时候用的铜器,叫 做“吉金”。金文又称、铜器铭文等,是指 铸(少数是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主要 见于周代的青铜器。商代也有,但是很少。 金文旧称钟鼎文,因为多见于钟鼎之物上; 又因为金文多是铸刻在祭祀用的青铜器上的, 这种器皿总称为“彝”所以又叫“彝器文 字”。 篆
小篆的特点:
笔画线条匀称,字形规整,符号化程度进一 步加强,图画性大大减弱。 字体结构定型。 合文现象完全消失,异体字大幅度减少,一 个字一般只有一种写法。
隶书
所谓“隶书”,就是徒隶之书,就是小吏们使 用的比较潦草的走了样的篆字。隶书有秦隶、 汉隶。秦隶通行于秦末汉初,又叫古隶。汉隶 又叫今隶,通行于西汉中叶到晋初。 “隶变”是汉字演变的分水岭,使象形字变得 不那么象形了。由古文字演变为今文字。甲骨 文、金文、六国古文、秦系大篆和小篆等,都 属于古文字;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都 属于今文字。
隶书的特点:
用平直方正的笔画取代了圆润曲折的线条, 彻底改变了汉字的象形面貌,奠定了方块 汉字的基本形状。 大量出现偏旁简化和形体省并,使汉字的 形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以致许多隶书 破坏了篆文原有的“六书”结构。
隶书
商代 金文
周代金文
金文的特点:
仍以象形、会意为主,象形字的形象性仍然 很强,但形声字明显增加。 异体字、合文大为减少,偏旁逐渐趋于稳定, 行款也渐趋固定。 笔画丰满圆润。
六国古文
狭义的理解:王国维提出,春秋战国时代 的东方文字就是古文,也就是除了秦国以 外的其他六国的文字。《说文解字》所收 “古文字”基本上属于此类。 广义的理解:是指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
秦系大篆和小篆
篆书是小篆和大篆的合称。 大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西方文字,也就是秦国的 文字,也叫籀文。“籀文”的名字出自《史籀 篇》。 小篆也称秦篆,是与大篆相对的一种字体,它由 大篆简化而来。秦统一天下后,丞相李斯以大篆 为基础,吸取六国古文的长处,对文字进行整理 规范,使众态纷呈的文字统一于小篆,使汉字处 于象形文字的最终形式上和最终阶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