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

合集下载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1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1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教材,主要针对唐代诗人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进行讲解。

教学内容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的韵律分析,词意的解读,以及词中所蕴含的意境与情感。

二、教学目标1. 掌握《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词牌知识,理解词的韵律特点。

2. 理解并解读词中的意象、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词中意象的解读,对词人情感的理解。

重点:掌握词的韵律特点,理解词意,体会词的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词谱,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唐代绘画作品,让学生了解唐代风貌,引出诗人温庭筠及其词作《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2. 背景知识讲解:介绍词牌知识,词的韵律特点。

3. 词意解读:逐句分析词句,解读意象,探讨词人情感。

4.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扮演词中角色,进行朗读表演,增强对词意的理解。

5. 例题讲解: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进行随堂练习。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词中的意境与情感,分享感受。

六、板书设计1. 词牌:《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2. 词人:温庭筠3. 韵律特点:七言绝句4. 意象:小山、金明灭、鬓云、玉枕等5. 情感:悲凉、孤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为例,分析其意象与情感。

2. 答案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语言流畅,分析透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词意解读和情感体验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唐代诗人作品,如李清照、辛弃疾等,提高学生对古代词作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词中意象的解读2. 词人情感的理解3. 词的韵律特点4. 实践情景引入5. 作业设计一、词中意象的解读词中的意象是表达情感和意境的关键,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教案教学设计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教案教学设计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2)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2)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诗歌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查阅相关资料;(2)准备好笔记本,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古典诗词的学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2)简介本节课要学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诗歌解析(1)教师对诗歌进行详细解析,包括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意境分析等;(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情境;(2)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五、课后作业1. 朗读、背诵《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3. 扩展阅读,了解杜甫的其他诗作及生平事迹。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教学设计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教学设计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第三章,以《菩萨蛮》为例,深入解读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作品。

《菩萨蛮》是一首描写女子美貌与哀愁的词,全诗如下:“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菩萨蛮》的词牌特点,了解温庭筠的诗词创作风格。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学习,关注人性、情感和美的表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牌的特点及运用,诗句的意象解读。

教学重点:温庭筠的诗词创作风格,诗歌的审美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笔记本、课外诗词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唐代美女画作,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菩萨蛮》。

2. 新课内容展示:PPT展示全诗,让学生朗读并初步感受诗句的美。

3. 诗句解析:详细讲解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小山重叠金明灭”中的意象转换,“鬓云欲度香腮雪”中的比喻等。

4. 词牌特点分析:介绍《菩萨蛮》的词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词牌的结构和韵律。

5. 温庭筠创作风格讲解:分析温庭筠的诗词创作风格,结合其他作品进行对比。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模仿诗句,创作一首描写美女的诗歌。

7.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菩萨蛮》的鉴赏题,讲解答题技巧。

8.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一首课外诗词,进行课堂讨论。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2. 板书内容:词牌特点:七言绝句,韵律优美意象:小山、金明灭、鬓云、香腮雪修辞:比喻、拟人温庭筠创作风格:细腻、含蓄、婉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菩萨蛮》中的意象,并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2. 答案示例:在《菩萨蛮》中,诗人通过描绘“小山重叠金明灭”等意象,展现了女子美貌与哀愁的主题。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领略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句理解和朗读。

2. 诗歌韵律、节奏和意境的分析。

3. 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诗歌韵律、节奏的把握。

3. 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境。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诗词朗诵视频,营造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及其作品《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韵律和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解答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案例分析:(1)教师举例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家国情怀和审美价值。

5. 情感体验:(1)学生朗读诗歌,感受作者的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融入情感,体会诗歌的韵味。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1)背诵《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韵律。

2. 熟悉《菩萨蛮》的背景和内容,掌握诗歌韵律和语言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领悟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识,提高学生鉴赏诗歌和表达诗意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菩萨蛮》的背景和内容,了解唐代诗歌韵律和语言表达技巧。

2. 学会分析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提高学生鉴赏诗歌和表达诗意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2. 图像展示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

3. 个性化学习法,让学生自由组合阅读材料。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课时:《菩萨蛮》的背景和韵律分析2. 第二课时:《菩萨蛮》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意象分析3. 第三课时:《菩萨蛮》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4. 第四课时:学生课堂朗读和阐述五、教学步骤1. 第一课时:《菩萨蛮》的背景和韵律分析1.1 唐代诗歌背景介绍1.2 《菩萨蛮》的背景与作者介绍1.3 《菩萨蛮》的韵律分析1.4 学生讨论2. 第二课时:《菩萨蛮》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意象分析2.1 《菩萨蛮》的语言表达技巧分析2.2 《菩萨蛮》的意象分析2.3 学生讨论3. 第三课时:《菩萨蛮》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3.1 《菩萨蛮》的文化内涵分析3.2 《菩萨蛮》的审美意义分析3.3 学生讨论4. 第四课时:学生课堂朗读和阐述4.1 学生课堂朗读4.2 学生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悟4.3 社会性写作:学生以诗歌、散文或随笔等形式,阐述自己对《菩萨蛮》的认识和感受。

六、教学手段1. 讲义和PPT教学辅助材料2. 多媒体视频和图片3. 标准化答案和答案解析七、教学评价方法1. 课堂问答和讨论。

2. 课堂笔记和作业评分。

3. 阅读测试和作品评价。

4. 学生小组和评课教师的评估性评价。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3)了解词的格律和韵律,掌握词的基本创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2)通过分析意象和意境,培养学生的主观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3)通过解读词牌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体验古典诗词的美感,增强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分析;2. 词的格律和韵律特点;3. 诗人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词的格律和韵律的运用;2. 意象和意境的深入理解;3. 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引发学生对《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兴趣。

2. 朗读和背诵(5分钟)学生跟读课文,熟悉诗句,尝试背诵。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语音和语调,注意韵律和节奏。

3. 意象分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中的意象进行分析,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4. 词牌特点(15分钟)教师讲解词的格律和韵律特点,引导学生掌握词的创作方法,进行词的创作实践。

注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反馈,确保教学效果。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掌握情况;2.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和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3.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课后背诵《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2. 分析课后练习中的相关题目,加深对诗文内容的理解;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欣赏和解读。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教学设计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教学设计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牌介绍、诗句解析、意境赏析等。

具体章节为《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第二部分:词的赏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菩萨蛮》词牌的基本知识,了解唐代词的发展背景。

2. 通过对诗句的解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诗人借助自然景观抒发内心情感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句的解析、意境的赏析、词牌特点的讲解。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自然景观抒发内心情感,以及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韵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诗句解析资料、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秋天的思考,进而引入《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学习。

2. 诗词背景介绍:讲解唐代词的发展背景,介绍《菩萨蛮》词牌的特点。

3.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4. 意境赏析:引导学生通过诗句中的自然景观,体会诗人抒发的内心情感。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的诗词,进行解析和赏析,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解析一首诗词,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2. 内容:a. 词牌特点b. 诗句解析c. 意境赏析d. 赏析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要求包含诗句解析、意境赏析等。

2. 答案要求:语句通顺,解析准确,能体现出诗词的韵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的古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组织诗词鉴赏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鉴赏能力。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教学设计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教学设计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第四章《唐五代词鉴赏》第二节,详细内容为《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词的解读与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唐代词人温庭筠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通过对《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诗歌鉴赏能力。

3. 使学生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牌、词律、词韵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对《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词的意境、情感、词牌、词律等方面的鉴赏。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创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古代山水画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2. 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讲解温庭筠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3.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齐读《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4. 诗词解析:逐句讲解诗句,分析词牌、词律,解读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5. 例题讲解:结合诗句,设计相关题目,进行讲解分析。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词创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1. 作者:温庭筠2. 词牌:《菩萨蛮》3. 意境:小山重叠、金明灭4. 情感:怀古伤今、忧国忧民5. 词律:平仄、对仗、押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菩萨蛮》为词牌,创作一首描绘山水景色的词。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唐代词人的作品,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组织诗词鉴赏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解读;2. 词牌、词律的讲解与分析;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4. 作业设计中的创作实践;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2)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菩萨蛮》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3)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发学生内心的激情。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背景知识,如作者、创作年代等。

2. 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境的分析和感受。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含蓄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境。

3.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

4. 情景教学: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诗歌所描绘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境。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

5. 情景教学: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诗歌所描绘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鉴赏方法。

六、教学内容1. 诗歌意象: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小山”、“重叠金明灭”等,理解其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

2. 诗歌情感:探讨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如寂寞、相思等,分析其情感的内涵和表现手法。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教案教学设计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教案教学设计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2)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运用意象分析法,解读诗歌中的意象群,揭示诗歌意境。

(3)采用比较分析法,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领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简介。

(2)感受诗歌所表现的优美意境,培养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2)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群的分析。

(2)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朗读指导: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3. 意象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等。

(2)分析意象群,揭示诗歌意境。

4. 表达技巧分析: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如对比、象征、暗示等,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的情感。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诗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选取相关诗歌进行比较,分析异同。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3. 单元测试:在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对《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相关内容。

2. 参考资料:有关《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解析、评论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增强教学效果。

4. 网络资源:查询相关的历史背景、作者简介等。

温庭筠菩萨蛮的语文教案(优秀5篇)

温庭筠菩萨蛮的语文教案(优秀5篇)

温庭筠菩萨蛮的语文教案(优秀5篇)温庭筠菩萨蛮的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这首词的描写技巧。

2、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教学方法诵读法、精读法、讨论法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这首词的特色和技巧2.深入理解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1、看注解,合理想像,同学合作,理出词的大意:屏风上的小山重重叠叠,在晨阳的映照下金光闪闪忽明忽灭,蓬松如云的鬓发将掩未掩到雪白的脸颊,臃懒地起身后画起漂亮的眉毛,迟迟地梳理打扮。

插上头上的花饰,仔细地在镜子的前后照来照去,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

穿上新贴图案的绣花丝绸短袄,那图案上是成双成对金色的鹧鸪。

2.概括上下片所写内容。

上片:女主人公睡醒后娇慵形象。

下片:梳妆打扮的过程。

三、赏析。

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发言。

1、找出词的韵脚,再前后读一读,说说在语感上有怎样的听觉之美?明确:韵脚分别是“灭”、“雪”,“眉”、“迟”,“镜”、“映”,“襦”、“鸪”,两仄两平,相互交错,既有整饬之美,又有变化之美,读来朗朗上口,富于听觉之美。

这就是词这种文学作品特有的音乐美。

2、词写了哪些意象?想一想作品如何营造出视觉之美的?明确:篇中写了“小山”、“鬓云”、“香腮”、“蛾眉”、“花”、“镜”、“面”、“绣罗襦”、“金鹧鸪”等意象,美好的环境,柔美的鬓发,雪白的肤色,美丽的装饰,美妙的女子,构筑了一个富于视觉之美的境界。

3、“双双金鹧鸪”和前面哪些写照相照应?又有怎样的含义?明确:“双双金鹧鸪”与“懒”和“迟” 相照应,见物生情,顾影自怜,孤独哀伤。

4、词中的女主人公是怎样的形象?又有怎样的情怀?明确:篇中女主人公并非“无情”,只是她的“情”深藏不露,偶尔从“懒”、“迟”的动作中轻轻逗出,不经意地又从她“双双金鹧鸪”的衣饰图案中淡淡映现—原来她是一个孤独寂寞的女子。

客观而论,此词表面所写不过一女子晨起梳妆之过程、姿容服饰之精美,及其慵散无聊之心绪、自矜自怜之情怀,描绘了一幅唐代宫廷仕女图。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解释“小山重叠金明灭”等诗句的含义。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美的感知和欣赏。

理解诗歌中表达的爱情和离别之情,思考人生和情感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诗歌的韵律和结构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诗歌中关键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诗歌情感的深入分析和感受。

四、教学准备:诗歌的文本材料。

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注释。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简要介绍诗歌的作者和背景。

2. 朗读诗歌: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3. 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分析“小山重叠金明灭”等诗句的视觉效果。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解释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和交流。

5. 总结与拓展:对诗歌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欣赏,拓展文学素养。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提问等,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兴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享内容和理解能力。

3.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作业中的写作练习,包括诗歌理解和创造性写作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成果。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生活情感的深刻表达。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诗歌韵律特点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教材:《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

2. 学生教材:《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播放音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播放古筝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古典诗词的学习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和背诵(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指导学生的发音和语气。

(2)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教师鼓励学生自由背诵,并对背诵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

3. 意象分析(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意象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典故讲解(5分钟)(1)教师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如“菩萨蛮”词牌的来历。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5. 韵律特点分析(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特点,如平仄、对仗等。

(2)学生分析并总结诗歌的韵律特点。

6. 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律、意象和典故等方面的知识点。

(2)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教案教学设计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教案教学设计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2)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3)分析词的格律特点,了解词的平仄、韵脚等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词的内容理解和意境体会;2. 词的格律特点分析;3. 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词的平仄、韵脚等基本知识的掌握;2.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文本资料;2.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及其词作特点;(2)引导学生关注《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感受词的韵律美;(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词的背景知识;(3)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意象,分析词的意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词的平仄、韵脚等格律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3)探讨词人的情感表达,体会作者的心境。

4. 欣赏与借鉴(1)教师展示相关词作,让学生欣赏比较;(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悟;(3)教师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评价词作,提高欣赏能力。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以自然景物为主题的词;(2)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共同提高写作水平;(3)引导学生关注古典诗词,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诗意,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意的理解: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语文素养的提高: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理解:如何让学生领会诗中的意象,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

2. 诗的韵律美:如何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理解诗的音乐美。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的音乐美。

2. 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

3. 讲解法: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诗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生活环境。

2. 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诗中的意象,讲解诗的意思。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

5. 总结:总结诗的主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6. 拓展: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表现:评价学生在朗读时的情感投入和韵律感,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3. 讨论深度: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检验学生对诗意的理解。

4.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文本,确保文本的准确性。

2. 参考资料:收集李清照的生平介绍、相关诗词评论等资料,以备讲解和拓展使用。

3. 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音响等设备,用于展示PPT和播放朗读音频。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1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1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这首诗。

该诗选自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三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对诗句的解读、作者背景介绍、诗歌意境分析及修辞手法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全文,掌握诗句的含义。

2. 分析并了解作者温庭筠的创作背景及诗歌意境。

3. 掌握并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把握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诗句含义的理解、作者创作背景的掌握以及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辅导书、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与小山重叠金明灭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作者介绍:介绍作者温庭筠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3. 诗句解读:逐句解读诗句,分析诗句的含义,使学生理解诗歌的表层意义。

4. 诗歌意境分析:引导学生从意象、情感等方面分析诗歌的意境,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5. 修辞手法讲解:结合诗句,讲解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6.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风格的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读其他类似诗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2. 作者:温庭筠3. 诗句解读: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4. 诗歌意境:描绘了一个美丽女子晨起梳妆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修辞手法:比喻、对偶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五言绝句,并对其进行简要鉴赏。

2. 答案示例:梦里花落知多少,夜深人静月如钩。

独上西楼望月空,遥思故乡在心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诗句的含义、诗歌意境及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优质教案1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优质教案1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优质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诗句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探讨诗歌的主题和背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菩萨蛮》的词牌特点,如韵律、对仗等。

2. 领悟作者李清照的情感表达,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3. 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的意象理解和情感把握。

2. 教学重点:分析词牌特点,解读作者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辅导书、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李清照的画像和简介,激发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的兴趣。

2. 诗词朗诵:让学生齐声朗诵《菩萨蛮》,感受其韵律美。

3. 诗句解析:逐句讲解诗句,分析词牌特点,如对仗、意象等。

4. 情感解读:引导学生从诗句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如哀怨、离愁等。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6.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2. 板书内容:词牌特点:韵律、对仗、意象作者情感:哀怨、离愁诗句解析:逐句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菩萨蛮》中的意象,并说明其在诗句中的作用。

(2)解读作者的情感,结合诗句进行阐述。

2. 答案:(1)意象:小山、金明灭、砧声、雁字等。

作用:营造氛围,表达情感。

(2)情感:哀怨、离愁。

诗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词牌特点的理解较为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如《如梦令》、《武陵春》等,进一步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诗句的意象理解和情感把握。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内涵。

(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语句翻译。

2. 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3. 诗歌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 采用对比分析、启发引导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鉴赏诗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提问:“菩萨蛮”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个?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什么?(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等。

5. 深层理解(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情感。

(2)讨论诗歌对社会和人生的启示。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7. 课后作业(1)背诵诗歌《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2)写一篇关于诗歌鉴赏的心得体会。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解读唐代诗人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歌全文解读,重点分析诗歌意境、修辞手法以及作者情感表达。

具体涉及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关于唐代诗歌鉴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全文,掌握诗歌基本内容。

2. 培养学生对唐代诗歌鉴赏能力,学会分析诗歌意境和修辞手法。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境分析,修辞手法运用。

教学重点:诗歌全文解读,作者情感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背景、意境等相关图片。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唐代绘画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唐代美学风格,进而引入本节课主题。

示例:展示一幅唐代山水画,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画中意境。

2. 诗词解读:a.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基本内容。

b.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诗歌,分析诗句中意象、修辞手法。

3. 例题讲解:a. 分析诗句“小山重叠金明灭”中修辞手法。

b. 讲解“金明灭”寓意夕阳余晖,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感慨。

4. 随堂练习:a.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诗句“照花前后镜”中修辞手法。

b. 教师点评,给出正确答案。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歌全文,标注重点词汇、修辞手法。

2. 在黑板上画出诗歌意境简图,直观展示诗中画面。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意象,写一篇300字左右鉴赏文章。

a. 诗歌描绘夕阳余晖映照下山水景色。

b. “小山重叠”寓意连绵起伏群山,“金明灭”象征夕阳余晖。

c. 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对时光易逝、美好事物不能长久感慨。

2. 拓展作业:收集其他唐代诗人作品,进行鉴赏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歌理解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不足之处。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背景及意义。

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与修辞手法。

能够背诵并默写该诗。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意象分析法,解读诗中的景、情、意。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赞美。

体会诗词中蕴含的哲理与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诗意及艺术特色。

诗中使用的意象与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2.2 教学难点:对诗中含蓄情感的把握和深入理解。

修辞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巧妙运用。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资源:诗词原文及其注释版本。

与诗相关的背景资料及图片。

教学多媒体设备。

3.2 教学环境:安静、舒适的学习空间。

适合朗读和讨论的环境。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诗词中的意象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

简述诗人李清照的生平及文学地位。

4.2 诗词朗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词,注意节奏与韵律。

分析诗中的重叠、对比等修辞手法。

4.3 内容分析:解读诗中的意象,如“小山”、“金明灭”等。

讨论诗中的情感变化及其内在逻辑。

4.4 应用练习:学生尝试运用诗中的意象或修辞手法创作小段文字。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朗读和练习中的积极性。

5.2 知识掌握: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及对修辞手法的认识。

5.3 技能应用:评估学生在创作练习中的表现,检验其对诗意的转化与应用能力。

5.4 情感态度: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诗词审美情趣的体会和价值观念的体现。

第六章:教学延伸活动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在现代诗词创作中的影响和借鉴。

每组选择一首现代诗词,分析其受到《菩萨蛮》的哪些影响。

6.2 诗词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主题的诗词,要求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花间词
2.学习这首词的描写技巧
3.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学习重点】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关于诗人
温庭筠(约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唐代诗人、词人。

温庭筠才思敏捷,然性喜讥刺权贵,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而一生坎坷,终身潦倒。

温庭筠诗词兼工,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

其诗与李商隐齐名(“温李”),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名作如《商山早行》;其词与韦庄齐名(“温韦”),多写闺情,词风以浓丽绵密为主,多用比兴,以景寓情,是花间词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被称为“花间鼻祖”,名作如《菩萨蛮》《梦江南》等。

2. 关于花间词
“花间词”是一种早期的词,得名于我国最早的词集——《花间集》。

陈洵《海绡说词》云:“词兴于唐,李白肇基,温岐受命,五代瓒绪,韦庄为首。

”五代后蜀广政三年(941年)赵崇祚将温庭筠、欧阳炯、韦庄等十八人之词作凡五百首辑成十卷《花间集》(得名于花间词人张泌《蝴蝶儿》之词句“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

因词风大体相近,故其作家与作品被称“花间词人”、“花间词”。

花间词题材狭窄、情致单调,以表现闺情宫怨,离别相思为主,词风香软秾艳。

花间词多堆砌华艳的词藻来形容女性之容貌、服饰,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

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从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

《花间集》是代表中国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十一世纪四十年代百余年间新兴起来的一种抒情诗歌的总集。

北宋词人奉《花间集》为词之正宗,将其作品称为“本色词”。

词以字数多少分长调、中调、小令(“长调”又称“慢词”,字数超九十;“中调”为五十九至九十字,“小令”则在五十九字之内)。

因当时长调尚未发展出来,因而《花间集》所收之词均为小令和中调,其中收录作品最多的作家是温庭筠,共录六十六首。

3.争鸣:小山重叠金明灭
王力教授认为,“小山,指屏山,即屏风。

金明灭,指日光在屏风的彩画上闪烁不定,忽明忽暗,表示已经天亮。

”。

也有人认为该句乃用借代手法,“小山”借指小山眉,“金”借指额黄。

隔夜的小山眉深浅不匀,如重重叠叠之山峦,额黄也有明有暗。

(明杨慎《丹铅续录•十眉图》曾记:“唐明皇令画工画十眉图。

—曰鸳鸯眉,又名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远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棱眉,又名却月眉;七曰分梢眉;八曰涵烟眉;九曰拂云眉,又名横烟眉;十曰倒晕眉。

”其中小山眉(远山眉)源出《西京杂记•司马相如》:“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诵读诗歌
2.分组研读,理解词意
四、细读文本,合作解疑
1.“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分析“懒”、“迟”、“弄”三字之妙。

——三字相互照应,刻画人物神态、动作,暗示人物心情,巧妙的传达出闺中女子娇慵、惆怅、百无聊赖之情。

2.张燕瑾《唐宋词选析》:《菩萨蛮》不仅称物芳美,也具有“其文约,其词微”的特点,富有暗示性,容易使人产生种种联想。

说说你从词人“约文微词”中所体会到的女主人公情怀?其中是否有所寄托?
——闺中女子内心的寂寞空虚。

——联系作者累举不第、坎坷终生的遭遇,我们有理由认为其中一定程度地流露了词人怀才不遇之感。

3.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闺中女子形象,试分析其表现手法。

——细节描写。

描写闺中女子懒起后梳洗、画眉、籫花、照镜、穿衣等系列动作,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女子形象。

——反衬。

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比喻、借代。

“鬓云欲度香腮雪”,鬓发密如云,香腮白如雪,表现闺中女子之的美。

“小山重叠金明灭”,以“小山”借指眉妆,以“金”借指额黄,表现闺中女子之娇美。

“双双金鹧鸪”借指绣罗襦上用金线绘制之图案,反衬闺中女子之孤独。

4.小结
上片刻画女主人公醒后娇慵之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全词通过描写闺中女子懒起后梳洗、画眉、籫花、照镜、穿衣等系列动作,并成功运用反衬、比喻、借代等手法,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女子形象。

五、拓展迁移
菩萨蛮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1)简要概括: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
(1)“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风景)美。

(或: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色)“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

(或:描绘了悠然自得的情趣)“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

(2)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
须断肠。

”试分析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物美,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也抒发
了诗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