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合集下载

第8章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第8章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 风疹瘙痒: ~荆芥、防风、僵蚕
退出
【临床应用】
3.用于目赤翳障 。


疏散风热 利咽开音
透疹止痒
明目退翳
息风止痉
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翳膜 遮睛,
~菊花、白蒺藜、决明子、车前子等,如 蝉花散《银海精微》。
退出
【临床应用】 4.用于急慢惊风,破伤风。
蝉 蜕 疏散风热 利咽开音 透疹止痒 明目退翳 息风止痉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桑叶 ☆菊花
☆柴胡 ☆葛根 ◇升麻 △蔓荆子 △淡豆豉
薄荷☆
一、药用来源
四、临床应用
二、处方用名
五、用量用法
三、性能特点
六、使用注意
主页
薄荷 【药用来源】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
退出

薄荷



薄荷
药 材 形 态
退出
【处方用名】
薄荷 薄荷叶 薄荷梗
透疹
生津止渴
升阳止泻
①脾虚泄泻 ~参苓术草、藿香、木香, 如七味白术散《小儿药直诀》。
②湿热泻痢 ~黄芩、黄连等,如葛 根芩连汤《伤寒论》
【用量用法】
煎服,10~15g。
解肌退热
透疹
生用
生津
升阳止泻—— 煨用
葛根
升 麻◇
一、药用来源
四、用量用法
二、性能特点
五、使用注意
三、临床应用
【药物来源】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
【临床应用】
葛根 解肌退热 透疹 生津止渴
升阳止泻
外感风寒,表实无汗,项背强痛等,~麻黄、桂 枝 葛根汤《伤寒》。
外感风寒,表虚汗出,项背强痛,~桂枝、白芍 等,桂枝加葛根汤《伤寒》。

中药学发散风热药专家讲座

中药学发散风热药专家讲座

中药学发散风热药
第25页
用量: 5-10-30g入汤剂。 桑叶与菊花,均具辛凉之性,功用相近,但有区分,
故比较以下 : 菊花-清肝力较大,且能养肝 又能 解毒,善治肝阳上亢及热毒疮痈。
散风热明目桑叶-发散力较强,长于散肺热,又 能治咳,善治肝经实热及咳嗽。
均治风热表证,头痛目赤。
中药学发散风热药
第26页
归肺走表,则疏散肺经之
热以解表透疹利咽。
以辛香凉散为功 归肝经以疏散肝经之风热 而
清头目疏肝郁。
中药学发散风热药
气香又可祛秽之邪.
第3页
应用:
风热感冒
1.用于外感表证
(发烧
温病初起
头痛,无汗、咽痛,咳嗽等)用薄
荷辛凉疏散风热之功而治之,如银
翘散(薄荷、银花、连翘、荆芥、
桔梗、竹叶、甘草等)水煎服。兼
中药学发散风热药
第35页
风寒表证-项背强疼 如葛根汤(葛根、 麻黄、
桂枝、甘草等) 1.用于外感表证 风热表证-口渴心烦,
如柴葛解肌汤(柴胡、 葛根、黄芩、石膏、白
芷、桔梗等) 用葛根解肌退热生津之功而治之。
中药学发散风热药
第36页
湿热泻痢(痢疾)
2、用于腹泻症
用葛根
脾虚泄泻(肠炎)
以升阳止泻。如葛根芩连汤治痢疾。或七味 白术散(煨葛根、白术、党参、茯苓等)治 腹泻。
皆取蝉蜕清散肝肺二经风热之功而之。
用量使用方法: 6-10-15g。入汤剂。
中药学发散风热药
第14页
菊花 ※
《本经》上品
中药学发散风热药
第15页
中药学发散风热药
第16页
中药学发散风热药
第17页
中药学发散风热药

最新 发散风热药 课件

最新 发散风热药 课件
中药学学习材料二
——发散风热药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发散风热药,一般苦辛,大都归肺经。 具有发散风热的作用,可以治疗外感风 热表征或是温病卫分证,此外,还常常 有清头目,利咽喉,透疹止痒的作用, 有的还可以兼清里热。 这一类药物,它的性能特点偏于寒 凉,有的时候把它叫作辛凉解表药。
薄 荷
类 别 植物 药 材 茎叶
葛 根
类 别 植物 药 材 根
处方用名 葛根、粉葛根、煨葛根
性味
辛、甘、凉。
功效应用
1解肌退热—— 表证发热,项背强痛
2生津止渴—— 热病口渴及消渴证
3升阳止泻——湿热泻痢、脾虚泄泻
4透疹——麻疹不透
柴胡、升麻与葛根的功效比较
相同点 柴胡
不同点 主升肝胆之气,长于疏肝解郁
升麻 葛根
发表升阳
主升脾胃之气,长于解毒透疹 主升脾胃之津,长于解肌止渴
柴 胡
类 别 植物 药 材 根
处方用名 柴胡、醋柴胡 性味 苦、辛、微寒。
功效应用
1和解退热——少阳证寒热往来 、外感发热 2疏肝解郁——肝郁气滞、胸胁疼痛、月经不调、痛经 3升阳举陷——气虚下陷、脏器脱垂
升 麻
类 别 植物 药 材 根茎
处方用名 升麻 性味 辛、甘、微寒。 功效应用 1解表透疹——风热头痛,麻疹不透 2清热解毒——多种热毒证 3升举阳气——气虚下陷,脏器脱垂
2平肝明目——肝阳眩晕、肝风实证、目赤昏花
3 清热解毒——疮痈肿毒
桑叶菊花的功效比较
相同点 桑叶 菊花 疏风散热, 清肝明目 不同点 并能清肺润燥 并能清热解毒
蔓荆子
类 别 植物 药 材 成熟果实
处方用名
性味
蔓荆子
辛、苦、微寒。

第 二 节 发 散 风 热 药PPT课件

第 二 节   发 散 风 热 药PPT课件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15
咳嗽——配薄荷、桔梗(桑菊饮) ⑵肝经风热,肝火上炎——目赤涩痛,多泪 ——配夏枯草、石决明 ⑶肝阳上亢,头晕目眩——配白芍、石决明
二、个性:
桑叶——清肺热,润肺燥—长于清肺润燥。 ● 燥热伤肺,干咳少痰——配杏仁、南沙参 ● 血热吐衄——配止血药 菊花——清肝平肝,降血压——又能清热解毒 ● 痉厥抽搐实肝风证——配羚羊角、钩藤 ● 疔疮肿毒——配金银花、生甘草 三、比较: 桑叶与菊花 桑 叶 疏散风热 又能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 花 平肝明目 又能清热平肝,清热解毒
(后下)
——又能疏肝解郁
● 治肝郁气滞,胸闷胁痛等——配柴胡、白芍
桑叶
为桑科植物桑的 干燥叶。
5
菊花
为菊科植物菊的 干燥头状花序。
6
桑叶 菊花
一、共性: 1、特点——苦、甘,寒,归肺、肝经。 2、作用——疏散风热,平肝,明目 3、应用: ⑴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1、特点:辛凉——辛以发散,凉能清热 2、作用:发散风热 3、适应证: 风热表证——发热,微恶风寒,口渴,咽干,
头痛,目赤,舌苔薄黄,脉象浮数等。 部分药物亦可用于风热所致的目赤多泪,咽
喉肿痛,麻疹不透及风热咳嗽等。 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邪在卫分”、“卫
分病证”。
1
薄荷
为唇形科植物薄荷 的干燥地上部分。
2
薄荷
一、 1、特点—辛凉之品 2、作用—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咽喉,透疹。 3、应用: ⑴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热重寒

中药学 8发散风热药

中药学 8发散风热药

升麻药材
升麻饮片
葛根
【药用来源】 为豆科植物野葛的根
野葛
葛根
葛花
【药用来源】 为葛的未开放的花蕾。
葛花
柴胡、升麻、葛根
三者:解表 —— 外感表证(风热、风寒) 升阳 —— 清阳不升
柴胡、升麻:升阳举陷——气虚下陷、脏器脱垂 升麻、葛根:透疹——麻疹不透
柴胡:主升肝胆之气,长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 解表退热 —— 少阳证 疏肝解郁 —— 肝郁气滞
升麻:主升脾胃清阳之气,其升提(升阳举陷) 之力较柴胡为强
升举阳气 —— 气虚下陷,脏器脱垂,崩漏下血 清热解毒 —— 齿痛口疮,咽喉肿痛,温毒发斑
葛根:主升脾胃清阳之气,达生津止渴、止泻之功 生津止渴 —— 热病口渴,阴虚消渴 升阳止泻 —— 热泄热痢,脾虚泄泻
淡豆豉
【药用来源】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 的发酵加工品
单叶蔓荆 蔓荆
蔓荆子
柴胡
【药用来源】为伞形科本植物柴胡(北柴胡) 或狭叶柴胡(南柴胡)的根。
柴胡
狭叶柴胡
柴胡
【药用来源】为伞形科植物柴胡(北柴胡) 或狭叶柴胡(南柴胡)的根。
北柴胡
南柴胡
升麻
【药用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兴 安升麻或升麻的根茎
兴安升麻
升麻
升麻
【药用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兴 安升麻或升麻的根茎
桑叶、菊花
二者:疏散风热 —— 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平抑肝阳 —— 肝阳上亢 ,头目眩晕 清肝明目 —— 目赤昏花
桑叶:疏散解表力较强 清肺润燥 —— 肺热咳嗽、燥热咳嗽 凉血止血 —— 血热妄行出血
菊花:长于平肝明目,息风止痉 清热解毒 —— 疮痈肿毒
蔓荆子

3、第二节发散风热药、薄荷、菊花、葛根、柴胡、升麻

3、第二节发散风热药、薄荷、菊花、葛根、柴胡、升麻

另外,传说古时湘西某土司的女儿与一个汉族 小伙子相爱。由于双方父母坚决反对,这对恋 人相约遁入深山老林之中。入山不久,小伙子 应身染重疴,神志不清,面色赤红,疙瘩遍身。 姑娘急得失声痛哭,哭声惊动了一个仙须鹤发 的道士,马上给小伙子服用一种仙草根,旬余 即愈。后来他们知道,这种仙草叫葛根。遂长 期服食,两人都身轻体健、皮肤细腻、容颜不 老,双双活过百岁,被人传为美谈。
嫩桑叶春桑叶----
四月茂盛时采得嫩叶 入药者,认为借春时 之气,擅入肝经而长 于清肝明目
性味归经
苦、甘,寒。归肺、肝经
功效应用
1 疏散风热
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
2 清肺润燥
配菊花,杏仁等,如桑菊 饮
肺热咳嗽或燥热咳嗽
配杏仁,川贝等,如桑杏汤
3 清肝明目
肝火或风热所致目赤肿痛等 肝肾不足目暗 肝阳上亢眩晕
传说
相传盛唐年间,某山脚下住着一对夫妻,男称付郎,女叫 畲女,男读女耕,十年寒窗,付郎高中进士,本是喜从天 降,付郎却烦恼满怀,只因长安城里富家女子个个艳若牡 丹,丰盈美丽,想妻子长年劳作,瘦弱不堪,于是有心休 掉畲女。他托乡人带信回家,畲女打开只见两句诗“缘似 落花如流水,驿道春风是牡丹”,畲女明白付郎要将自己 抛弃,终日茶饭不思,以泪洗面,更是容颜憔悴。山神得 知后,怜爱善良苦命的畲女,梦中指引畲女每日到山上挖 食葛根,不久,畲女竟脱胎换骨,变得丰盈美丽,光彩照 人。付郎托走乡人后,思来想去:患难之妻,怎能抛弃?! 于是快马加鞭,赶回故里,发现妻子变得异常美丽,更加 大喜过望,夫妻团圆,共享荣华。从此畲族女子便有了吃 食葛根的习俗,而且个个胸臀丰满,体态苗条,肤色白皙。
Ⅰ薄 荷
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薄荷的地上部分。 生用。
性味归经

3、第二节发散风热药、薄荷、菊花、葛根、柴胡、升麻

3、第二节发散风热药、薄荷、菊花、葛根、柴胡、升麻
从症而论,颇似《金匮》论百合病,时人颇多 此类神经官能症。并有营卫失和使然。病之所 苦在夜汗,求愈之迫者在此,故医者务在止汗, 方可偿其所愿。《伤寒论》日:“病人,脏无 它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宜桂枝汤 主之。”病人脏无它病,其非形体实质之病变 可知,盖所指亦即神经官能症也。
依症立方,乃投桂枝汤。是方兼具平冲 逆、障风袭、止汗出三症之用。复以百 合滑石代赭汤。百合滋而润之,滑石清 而利之,赭石重而镇之,以其有口苦、 音嘶、小便短赤、头眩上逆诸症故也。 汤药之外,嘱病人每日吞干桑叶末9克, 渐然恶风,头眩欲 仆诸症悉除。后以益气养阴,清轻调理 之味以善其后。
2 透发麻疹
麻疹不透
常与升麻配用,如升麻葛根汤
(升麻、 葛根、 芍药、 甘草)
3生津止渴
①热病口渴,配芦根、天花粉等 ②消渴证,配山药、黄芪等
本品能升清阳,使津液得以上承而止口渴。
《中药临床手册》:“通过解热作用,使体内水分消耗减少,从而达到 生津止渴的目的”。
4煨用升阳止泻:
①湿热泻痢—配黄芩、 黄连等清热燥湿,如葛根芩连汤 ②脾虚泄泻—配党参、 白术等,如七味白术散
的解热作用,临床可用柴胡注射液.
疟疾寒热往来,常与常山、槟榔等配伍
胸胁胀痛 2 疏肝解郁:肝郁气滞所致
月经不调痛经
柴胡具有良好的疏肝解郁作用, 是治疗肝郁气滞证的要药
多配白芍、当归等,如逍遥散.
3 升举阳气: 气虚下陷之内脏下垂 如子宫脱垂、 胃下垂、脱肛
须配伍补气药,如人参、 黄芪等,如补中益气汤
盖余用桑叶止汗,乃从偶阅小说中得到 启示。书中言,一僧,每就枕则汗出遍 身,衣被皆透,20年不愈,监寺教以霜 桑叶焙末,米汤下二钱,数日遂愈。今 适遇此症,不妨一试,果真有验。然转 思本例与桂枝汤合用,取效是否乃桂枝 汤调和营卫之结果,而非桑叶之功?不 久,又连遇夜汗者数例,不杂它药,独 取桑叶一味治之,多能应手取效。于是, 桑叶有止夜汗之功,确信无疑矣。【魏 龙骧医话-----北京】

2.发散风热药

2.发散风热药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薄荷
《神农本草经》
药物来源
唇形科薄荷的地上部分
性味归经
辛,凉 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利咽透疹 疏肝解郁
功效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疏肝解郁
应用
2.头痛目赤,咽喉肿痛 本品疏散上焦风热,清头目,利咽 喉。
——配牛蒡子、荆芥、菊花、桑叶等
应用
3.麻疹不透或风疹瘙痒 本品疏表透疹。
5~10g
使用注意
性寒滑利,气虚便溏者慎用
特点
本品散风热,清热解毒而透疹 善清肺利咽
蝉蜕
《名医别录》
药物来源
蝉科昆虫黑蚱羽化后的蜕壳
性味归经
甘,寒 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 透疹止痒 明目退翳 息风止痉
功效
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 息风止痉
应用
1.风热表证,温病初起 本品疏散风热。
——配薄荷、连翘、菊花
葛根
《神农本草经》
药物来源
豆科多年生落叶藤本植物野葛或甘葛 藤的根
性味归经
甘、辛,凉 脾、胃经
解肌退热 透发麻疹 生津止渴 升阳止泻
功效
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 升阳止泻
应用
1.外感表证兼项背强痛 本品发散表邪,善解肌腠之邪而治 表证兼项背强痛者。
——配柴胡、黄芩等(柴葛解肌汤) ——配麻黄、桂枝等(葛根汤)
用法用量
5~10g
特点
质轻性寒,长于疏散风热 性寒入肝经,清肝热
桑叶
《神农本草经》
药物来源
桑科落叶乔木植物桑树的叶
性味归经
甘、苦,寒 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 清肺润燥 清肝明目 平抑肝阳
功效

发散风热药(辛凉解表药)

发散风热药(辛凉解表药)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辛凉解表药)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辛凉解表药的性能特点 2、掌握薄荷、蝉蜕、菊花、柴胡、葛根功效应用。 3、掌握菊花与桑叶;柴胡与葛根、升麻功用异同点。 4、熟悉牛蒡子、桑叶、升麻、蔓荆子功效特点。
定义:性味辛凉,以疏散风热为主要作用,治疗 风热表证的药物,称发散风热药。 性能特点: 性味:辛凉,辛以发散,凉可祛热 归经:肺 功效:疏散风热、发汗作用较缓和。 适应证: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
按语: 薄荷味辛主散,性凉清热,质轻升浮,能疏散 在上在表之风热。入肺经疏肌表之风热而透疹; 散上焦之风热而利咽;入肝经散肝经风热而明 目,行肝经气滞而解郁。故为疏散风热的要药, 疏肝解郁的佳品。主治风热感冒,头痛、目赤、 咽喉肿痛、麻疹不透,肝郁气滞等。
牛蒡子《名医别录》
牛蒡子
药材牛蒡子
牛蒡子《名医别录》
2、目赤昏花(多用白菊花) 菊花为眼科常用药,入肝经,善清肝经风热,故无论 火邪或风热所致的眼疾,均可应用。 肝经风热所致者——常与蝉蜕、木贼配伍。 肝火上攻所致——常与夏枯草、栀子配伍。 肝肾阴虚,眼目昏花——白菊花配枸杞、熟地。 3、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多用白菊花) (高血压早期)
菊花具有平肝阳的作用,因可用治肝阳上亢,头痛, 眩晕。常与石决明、白芍、钩藤等平肝潜阳药配伍。
味辛能散 入肺经(肺主皮毛)—疏散风热
性寒清热
味苦性寒入肝经—清泻肝经热邪—清肝明目 甘寒益阴入肝经—滋补肝阴
平抑肝阳 味苦性寒入肝经—清泻肝热 味苦性寒——清热泻火解毒 应用: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多用黄菊花)。 本品质轻气清升浮,微寒清热,长于疏散风热,故 常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咳嗽等, 常与桑叶相须为用,如桑菊饮。
别名:甘菊花(白菊花),滁菊、药菊;杭菊 (黄菊花)怀菊、家菊、九月菊。

8.2 发散风热药(8.解表药)

8.2 发散风热药(8.解表药)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本类药物多性味辛凉,发汗解表作用比较和缓,辛以发散,凉可祛热,故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

主要适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头痛目赤、舌苔薄黄、脉浮数等症。

某些药物还可用治风热所致目赤多泪、咽喉肿痛、麻疹不透以及风热咳嗽等证。

薄荷《新修本草》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镕薄荷的茎叶。

我国南北均产,尤以江苏产者为佳。

收获期因地而异,一般每年可采割2-3次,鲜用或阴干切段生用。

[性味归经] 辛,凉。

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应用]1.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本品辛以发散,凉以清热,清轻凉散,为疏散风热常用之品,故可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头痛、发热、微恶风寒者,常配银花、连翘、牛蒡子、荆芥等同用,如银翘散。

2.用于头痛目赤,咽喉肿痛。

本品轻扬升浮、芳香通窍,功善疏散上焦风热,清头目、利咽喉。

用治风热上攻,头痛目赤,多配合桑叶、菊花、蔓荆子等同用;用治风热壅盛,咽喉肿痛,常配桔梗、生甘草、僵蚕、荆芥、防风等同用。

3.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本品质轻宣散,有疏散风热,宣毒透疹之功,用治风热束表,麻疹不透,常配蝉蜕、荆芥、牛蒡子、紫草等,如透疹汤;治疗风疹瘙痒,可与苦参、白鲜皮、防风等同用,取其祛风透疹止痒之效。

4.用于肝郁气滞,脑闷胁痛。

本品兼入肝经,能疏肝解郁,常配合柴胡、白芍、当归等疏肝理气调经之品,治疗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如逍遥散。

此外,本品芳香辟秽,还可用治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所致痧胀腹痛吐泻等症,常配藿香、佩兰、白扁豆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6g;宜后下。

其叶长于发汗,梗偏于理气。

[使用注意] 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备述1.《新修本草》:“主贼风伤寒,发汗,治恶气心腹胀痛。

”《用药法象》:“请头风,除风热。

”《本草纲目》:“利咽喉口齿诸病,治瘰疬、疮疥、风瘙瘾疹。

”2.本品主合挥发油。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发散风热药又称疏散风热药,其味辛而性寒凉,能解除侵于人体肌表的风热邪气,以发散风热为主要功效,主治风热表证,症见身热较重,微觉恶风,汗出不畅,口干微渴欲饮,舌苔微黄或薄白而干,脉浮数等。

本类药发汗力较弱,多数无伤阴耗液之弊;大多辛散轻扬,与发散风寒药相比,更不宜久煎。

一般认为,发散风热即是辛凉解表的同义语,但二者不尽相同。

辛凉解表药是指性味辛凉的解表药,适用于风热或风寒之邪所致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等表证;而发散风热药主要适应于风热邪气侵犯人体所致风热表证、风热头痛、风热头晕、风热目疾、风热咽痛、风热闭郁肌肤之皮肤瘙痒等,其外延广。

可见,二者虽均可针对风热表证,实际内涵不尽一致。

依据本节药物的功用,大部分药既可称辛凉解表药,又可称为发散风热药,不少中药类专著或用前者,或用后者。

但使用两种名称均有局限。

如以辛凉解表为名,虽薄荷、荆芥、葛根等品符合,而蔓荆子、浮萍等并非以解表为主要功效(现代临床亦少用升麻治表证);若以发散风热为名,虽可涵盖每味药物,但多数药物在解表方面表达不够充分,且部分药物又能治风寒表证。

基于此,笔者认为相对而言,以发散风热概括较为准确。

3.第一章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3.第一章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3.透 疹
麻疹不透。
4.生津止渴
(1)热病津伤之口渴 (2)消渴症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用 法 退热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现代研究
(1)有较强的解热作用,能缓解肌肉痉挛. (2)降压作用: (3)葛根总黄酮、葛根素均有明显的扩冠
作用,葛根素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4)降血糖作用
局部发生清凉感,继而有微灼感,同时能麻 痹神经末梢,故有消炎、止痛、止痒作用。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牛蒡子
为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 。 [性味归经] 辛、苦、寒。归肺、胃经。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功效应用
1.疏散风热 2.利 咽 3.透 疹
4.清热解毒
风热表证。 咽喉肿痛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痈疮肿毒、痄腮喉痹。
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
2.润肺止咳 肺热或燥热伤肺之咳嗽痰少等。
3.平肝明目
(1)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 (2)肝经有热之目赤肿痛。
(3)肝肾阴虚之目暗昏花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菊花
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 [性味归经]
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功效应用
1.疏散风热
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
(2)咽喉肿痛、痄腮 (3)热病发斑、疮疡肿毒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葛根
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根。 [性味归经]
辛、甘、凉。归脾、胃经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功效应用
1.发表解肌
(1)风热表证以兼肌肉酸痛, 尤其是项背强者为主。
(2)风寒所致之项背强痛。
2.升阳止泻
(1)脾阳不升之泄泻。 (2)湿热痢疾。

3 发散风热药

3 发散风热药
10
桑叶 疏散风热 疏散风热力强 清肺润燥 凉血 止血
平抑肝阳 清肝明目 平肝清肝力强 清热解毒 菊花
11
蔓荆子
辛苦微寒 归膀胱、 归膀胱、肝、胃经
12
蔓荆子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症见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者尤宜。 症见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者尤宜。 祛风止痛:风湿痹痛。 祛风止痛:风湿痹痛。
18 17
升麻
葛根
甘辛凉 归脾胃经
17 18
辛、甘,凉。归肺、胃经。 归肺、胃经。
※葛根
1、解表退热:表证发热,兼项背强痛者尤宜。 、解表退热:表证发热,兼项背强痛者尤宜 2、生津止渴:热病口渴,消渴证。 、生津止渴:热病口渴,消渴证。 3、透疹:麻疹不透。 、透疹:麻疹不透。 4、升阳止泻:湿热痢疾,脾虚泄泻。 、升阳止泻:湿热痢疾,脾虚泄泻。 生用解肌退热、透疹、生津。煨用升阳止泻。 生用解肌退热、透疹、生津。煨用升阳止泻。
13
柴胡
苦辛微寒 归肝胆经
14
※柴胡
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微寒。归肝、胆经。 1、解表退热-用于表证发热及少阳 、解表退热- 寒热往来之证。 寒热往来之证。善解表退热及和解少 阳半表半里之邪 2、疏肝解郁-肝郁气滞证。 、疏肝解郁-肝郁气滞证。 3、升阳举陷-中气下陷,内脏脱垂 、升阳举陷-中气下陷, 证。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特点:性味多为辛凉,能发散风热。 特点:性味多为辛凉,能发散风热。 适应证: 适应证:风热感冒以及温病初起邪在卫 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 分,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 头痛目赤、舌边尖红、苔薄黄、 头痛目赤、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发散风热药,性味多为辛凉,发汗作用较为缓和,适用于外感风热初起,发热恶寒,而以口渴,有汗或无汗,咽喉肿痛,舌苔薄白而干或薄黄,脉浮数等热象比较突出的表症。

至于风热所致的咳嗽与麻疹不透,或疮疡初起具有表症者,也可选用。

薄荷【药用】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茎叶。

【性味与归经】辛,凉。

入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

【临床应用】1.用于感冒风热、温病初起有表症者。

薄荷为疏散风热要药,有发汗作用,主要用于风热表症、身不出汗、头痛目赤等症,常与荆芥、桑叶、菊花、牛蒡子等配合应用;如果风寒感冒、身不出汗,也可配合紫苏、羌活等同用。

2.用于咽喉红肿疼痛薄荷清利咽喉作用显著,主要用于风热咽痛,兼有疏散风热作用,常配合牛蒡子、马勃、甘草等应用。

也可研末吹喉,治咽喉红肿热痛病症。

3.用于麻疹透发不畅薄荷有透发作用,能助麻疹透发,可配合荆芥、牛蒡子、蝉衣等同用。

【处方用名】薄荷、薄荷叶、苏薄荷(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八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宜后下。

【附药】野薄荷:草药名“见肿消”,上海郊区普遍野生。

可用治肾炎、水肿,常配合胡芦壳、合子草等同用。

一般用量为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薄荷汤《普济方》:薄荷叶、牛蒡、甘菊花、甘草。

治风热攻目、昏涩疼痛。

牛蒡子【药用】本品为菊科植物牛蒡的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辛、苦,寒。

入肺、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祛痰止咳,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1.用于外感风热,咽喉红肿疼痛。

本品疏散风热,且能利咽,临床应用以风热表症兼有咽喉肿痛者为宜,常配合桔梗、银花、连翘等同用。

2.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牛蒡子散风热而透疹,对麻疹初起、疹出不畅者,往往配升麻、葛根、蝉蜕、薄荷等同用。

3.用于咳嗽咯痰不畅。

牛蒡子散风热,宣肺气,祛痰而止咳,故外感风热,咳嗽不畅痰多者,往往用为要药,可配荆芥、桔梗、甘草等同用。

4.用于疮痈肿痛等症。

牛蒡子配黄连、板蓝根等又能清解热毒,对热毒疮痈有一定疗效。

【处方用名】牛蒡子、大力子、鼠粘子、熟牛蒡、炒牛蒡(炒微焦用)【按语】1.牛蒡子辛苦而寒,主要有透发与清泄两种功效,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解热毒。

但本品透发的力量较弱,并无发汗作用,故在用于感风热或透发麻疹时,须与薄荷同用,始能收透发之效。

至于它的清泄热毒的作用,则较显著,无论咽喉红肿,痄腮肿痛,疮痈肿毒以及痰热咳嗽等症,都可适用,常与银花、连窍等配伍。

2.牛蒡子疏散风热的作用,与薄荷相似,常配合同用,唯牛蒡清热解毒之功较优,薄荷解表发汗之力较强。

3.由于它性寒滑利,能滑肠通便,故脾虚腹泻者忌用;痈疽已溃、脓水清稀者也不宜应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牛蒡汤《证治准绳》:牛蒡子、大黄、防风、薄荷叶、荆芥穗、甘草。

治咽喉肿痛、丹毒。

桑叶【药用】本品桑科植物桑树的叶。

【性味与归经】苦、甘、寒。

入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肝明目。

【临床应用】1.用于外感风热、头痛、咳嗽等症桑叶善于散风热而泄肺热,对外感风热、头痛、咳嗽等,常与菊花、银花、薄荷、前胡、桔梗等配合应用。

2.用于目赤肿痛等症桑叶不仅可用于风热引起的目赤羞明,且可清肝火,对肝火上炎的目赤肿痛,可与菊花、决明子、车前子等配合应用。

至于肝阴不足,眼目昏花,桑叶还可配滋养肝肾的女贞子、枸杞子、黑芝麻等同用。

【处方用名】冬桑叶、霜桑叶(深秋采集者,认为作用较好,洗净、晒干,切碎用。

)、蒸桑叶(将桑叶蒸后用,主要用于明目。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桑叶轻清发散,能散风热,但作用较弱。

临床主要用于清泄肺肝,如风热袭肺、咳嗽多痰,或燥热伤肺、干咳无痰;以及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等症,为常用的药品。

配牛蒡子、前胡,则散风清肺;配石膏、麦冬,则清燥润肺;配菊花、决明子,则清肝明目。

2.前人说它又能凉血止血、止盗汗,值得进一步研究。

【方剂举例】桑菊饮《温病条辨》:桑叶、菊花、连翘、薄荷、甘草、杏仁、桔梗、苇根。

治风温初起、身热不甚、头痛鼻塞、咳嗽、咯痰不畅等。

菊花【药用】本品为菊科植物菊及其变种的头状花序。

【性味与归经】甘、苦,微寒。

入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明目,清热解毒,平肝阳。

【临床应用】1.用于外感风热、发热、恶寒、头痛等症。

菊花疏风较弱,清热力佳,用于外感风热常配桑叶同用,也可配黄芩、山栀治热盛烦燥等症。

2.用于目赤肿痛。

菊花治目赤肿痛,无论属于肝火或风热引起者,均可应用,因本品既能清肝火,又能散风热,常配合蝉衣、白蒺藜等同用。

如肝阴不足,眼目昏花,则多配生地、杞子等同用。

3.用于疮疡肿痛等症。

菊花清热解毒之功甚佳,为外科要药,主要用于热毒疮疡、红肿热痛之症,特别对于疔疮肿痛毒尤有良好疗效,既可内服,又可捣烂外敷。

临床上常与地丁草、蒲公英等清热解毒之品配合应用。

4.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目眩、头胀、头痛等症。

菊花能平降肝阳,对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目眩晕,往往与珍珠母、葛藤等配伍应用。

【处方用名】黄菊花、杭菊花(均为黄色之菊花,生用;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作用较好。

)白菊花、甘菊花、滁菊花(均为白色之菊花,生用;平肝作用较好。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附药】1.野菊:为菊科植物菊花脑的茎、叶。

各地都有野生。

性味苦辛凉。

功能清热解毒,可治鼻炎、支气管炎、风火赤眼、疮疖痈肿、咽喉肿痛。

一般用量为五钱至一两,煎服。

治疗蛇咬伤、湿疹、皮肤瘙痒,用三至四两,煎汤熏洗,或鲜草打烂外敷。

2.野菊花:即野菊的花,性味功效与野菊相同,而清热解毒作用更为显著。

此外,还有降血压作用,可以治疗高血压。

一般用量为两钱至五钱,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1.菊花一药,主要分白菊、黄菊、野菊。

黄、白两菊,都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

白菊花味甘、清热力稍弱,长于平肝明目;黄菊花味苦,泄热力较强,常用于疏散风热;野菊花味甚苦,清热解毒的力量很强。

野菊的茎、叶,功用与花相似,无论内服与外敷,都有功效。

2.桑叶与菊花,均能疏散风热,清泄肺肝,故在外感风热、发热头痛及目赤肿痛等症,两药往往相辅为用。

但桑叶疏风清肺的功效较好,故治肺燥咳嗽,往往用桑叶而不用菊花;菊花则长于平肝阳,且能清热解毒。

【方剂举例】菊花茶调散《和剂局方》:菊花、薄荷、荆芥、川芎、防风、羌活、甘草、白芷、细辛、僵蚕。

治头目眩晕、偏正头痛、目赤鼻塞。

菊花散《和剂局方》:白菊花、白蒺藜、羌活、木贼、蝉蜕。

治肝受风毒、眼目赤肿、昏暗羞明、多泪涩痛,渐生翳膜。

葛根【药用】本品为豆科植物粉葛的根。

【性味与归经】甘、辛,平。

入脾,胃经。

【功效】解表,透疹,生津,止泻。

【临床应用】1.用于感冒、发热、恶寒、无汗、项强等症。

葛根有发汗、退热作用,与柴胡等配伍可用于表热症;与麻黄、桂枝、芍药同用治风寒表症而见项背强、无汗、恶风者。

2.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葛根有透发麻疹作用,因其兼有生津、止泻功能,所以麻疹发热口渴,或伴有腹泻等症,常与升麻等配合应用。

3.用于胃热口渴等症。

本品又能生津止渴,对热病口渴,或消渴等症,可配麦冬、天花粉等同用。

4.用于脾虚泄泻、湿热泻痢等症。

本品性能升发清阳,鼓舞脾胃阳气上升,有制止泄泻的作用,临床常配合党参、白朮等治疗脾虚泄泻;但又可配黄连、黄芩等,用于湿热泻痢等症。

【处方用名】生葛根、粉葛根(生用,用于解表、透疹、生津。

)、煨葛根(用麸皮同炒至微黄色为度,用于止泻。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附药】葛花:药用粉葛的花。

性味甘平。

功能解酒毒,醒胃止渴。

适用于饮酒过度,口渴,胃气受伤。

一般用量为一钱至二钱,煎服。

【按语】1.葛根甘润性平而偏凉,有升散、退热、生津的功效。

凡邪郁肌表,身热不退,不论口渴或不渴,有汗或无汗,都可应用。

2.根据前人经验,葛根可用治项背强的病候,近年来经临床实践,本品确有缓解肌肉痉挛的功效。

【方剂举例】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柴胡、葛根、石膏、羌活、白芷、黄芩、芍药、桔梗、甘草、生姜、大枣。

治三阳合病。

头痛发热、心烦不眠、目疼鼻干、四肢酸楚、脉微洪者。

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治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中作渴、喘而汗出者。

葛根汤《伤寒论》:葛根、麻黄、甘草、芍药、桂枝、生姜、大枣。

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又治太阳,阳明合病,自下利者。

升麻【药用】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西升麻或关升麻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甘、辛,微寒。

入肺、脾、大肠、胃经。

【功效】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临床应用】1.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本品发表力弱,一般表症较少应用,因其透发作用,故多用于麻疹透发不畅,常与葛根配合应用。

2.用于热毒斑疹、牙龈浮烂恶臭、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疮疡等症。

本品清热解毒以治胃火亢盛的牙龈浮烂、口舌生疮及咽喉肿痛,临床常与石膏、黄连等配伍;对热病高热、身发斑疹以及疮疡肿痛,升麻又可配银花、连窍、赤芍、当归等同用。

3.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症。

升麻的升举阳气作用与柴胡相似,故两药往往相须为用,并多配补气药党参、黄耆以升阳举陷。

【处方用名】升麻、绿升麻(生用,用于透疹、清热解毒。

)、炙升麻(用蜂蜜拌炒,用于升举阳气。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升麻一药,主要有升举透发及清热解毒等功效。

它的升举透发的功用与柴胡、葛根相近而力较强,配柴胡则用于升提,配葛根则用于透疹。

至于它的清热解毒的作用颇佳,这是它的特点,配黄连、石膏可用治胃火齿痛,配黄芩、连翘、牛蒡子、板蓝根等可用治头面丹毒。

【方剂举例】升麻葛根汤《阎氏小儿方论》:升麻、葛根、芍药、炙甘草。

治麻疹未发,或发而不透。

升陷汤《衷中参西录》:生黄芩、知母、柴胡、桔梗、升麻。

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

宣毒发表汤《痘疹仁端录》:升麻、葛根、前胡、杏仁、枳壳、荆芥、防风、薄荷叶、木通、连翘、牛蒡子、桔梗、淡竹叶、生甘草。

治麻疹初期、欲出不出。

柴胡【药用】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北柴胡或狭叶柴胡等的根或全草。

【性味与归经】苦,平。

入心包络、肝、三焦、胆经。

【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临床应用】1.用于感冒、发热等症。

柴胡功能解表,治疗感冒常与葛根、羌活等同用。

2.用于寒热往来、疟疾等症。

柴胡有较佳的退热作用,邪在少阳、寒热往来,常与黄芩、半夏等同用(如小柴胡汤);对疟疾症,柴胡又可与草果、青皮等配伍应用。

3.用于肝气郁结、胁肋疼痛、月经不调等症。

柴胡既具良好的疏肝解郁作用,又为疏肝诸药之向导,是治肝气郁结之要药。

对 肋疼痛无论内由肝郁、外因伤仆皆可应用;凡见肝气郁结所致的月经不调或痛经等,均可与当归、白芍、香附、郁金等药同用。

4.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症。

柴胡药性升浮,配党参、黄耆等补气药物,对气虚下陷的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症,有升举阳气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